• 山西“蘑菇王子”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16年钻研食用菌种植新技术和推广



    山西“蘑菇王子”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黄超是山西菇农心里的“蘑菇王子”,他的身上安着诸多头衔: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8年,他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开始从事食用菌种植的新技术研究和推广。16年来,黄超坚持解决老百姓食用菌种植的“疑难杂症”——研究出了“一个人就能种蘑菇”的平菇轻简化生产线,并推广至全国各地;同时参加“华安菌菇创业园”建设,指导太行山区、吕梁山区1000余户菇农从事食用菌生产。在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表彰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决定》中,黄超被授予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他是湖北人,毕业后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决定留在山西创业,培育食用菌,他说,菌类自古为“山珍”,他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食用菌栽培条件。

    东边的太行山,西边的吕梁山,勾勒着山西的轮廓,这里河谷纵横,山地、丘陵占比达80%。

    每年夏天,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普遍因为温度过高,无法生产香菇等食用菌类。而太行和吕梁山区,正位于冷凉气候带,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气候,夏季凉爽,适合菌类的生长。山西的“夏菇”由此抢到时间差,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销往全国。

    黄超毕业时,山西的“菇农”不算多,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几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以及基层农技员的推动,山西的食用菌产业才逐渐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黄超是跟着山西食用菌产业成长起来的。他把自己16年的职业生涯归纳为3个阶段,“学习农民,成为农民,服务农民”。

    “在实验室研究蘑菇种植技术和用这项技术赚钱是不同的概念。”大学刚毕业,黄超面临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选择去给菇农“打工”,和他们同吃同住,从生产中取经。

    “‘成为农民’是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结合市场打开销路。”黄超发现市场上有专门卖肉的、卖豆腐的……却没有一家店是专门卖蘑菇的,他靠着过去走街串巷卖蘑菇攒下的客户资源在山西省晋中市开了一间蘑菇专卖店,“市场上都相信专业化”。

    现在黄超的蘑菇专卖店成为当地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店铺,不仅有常见的菇种,还有猴头、灵芝等珍贵菇种。为了解决菇农销售难的问题,蘑菇专卖店还开到了省会太原以及晋北地区,组织销售各类鲜菇8000吨。“目前在我们当地所有种蘑菇的几乎都是跟着我来种,所有的蘑菇都是我们帮他们在卖。”

    多年来“成为菇农”“服务菇农”的实践让黄超看到了一些发展瓶颈,最严重的就是“用工难、用工贵”。他告诉记者,大多数菇农都以家庭农场的形式存在,夫妻俩是主要劳动力,农忙时再选择雇佣工人,但是农村老龄化的问题导致忙时“雇不到人,效率也低”。

    其实,在蘑菇的栽培工序里,可以让机器代替人力,实现一个人也能种蘑菇。但是,市面上存在的机器价格高达十几万元,功率高,用电贵,一般的老百姓很难用得起。

    黄超用了3年的时间,慢慢地设计,一有进展就发到群里和菇农沟通。现在,这种一个人也能种蘑菇的机器,老百姓只需要花1万多元就能照着图纸自己焊接下来。类似的“小发明”黄超团队研究了不少,“我们现在已经申请的专利是12项,授权的专利是8项”。

    在他看来,这种小小的发明创造不仅解决菇农在日常生产中“卡脖子”的问题,更是为蘑菇行业进行科技赋能。

    近年来,随着山西的“夏菇”打开全国市场,黄超没那么多时间专门种蘑菇,他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研究种植新技术和菌种了。

    山西人爱吃大蘑菇,上海人偏好白蘑菇,北京人更愿意买叶片小的黑蘑菇……随着服务的菇农越来越多,他们对菌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现在我们就把整个山西的品种,比如太原地区,大同地区,运城地区,甚至精确到哪个县适合哪个品种基本都选出来了”。

    黄超的公司在晋中市国家农高区,拥有先进的食用菌机械加工车间、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消毒车间、冷库等,年生产鲜菇能力500吨。从最开始的单纯蘑菇种植到现在的菌种研发、原材料供应到技术服务、鲜菇回收销售,再到后续蘑菇酱加工,形成一条蘑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山西,提到种蘑菇,就会有人提到“山西蘑菇种植大队”这个社交群组,这也是黄超服务农民的手段之一,大家口口相传都跟着黄超学技术、选菌种。

    “一个人富裕不算真正的富裕,个人的价值实现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成功之上。”黄超认为,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农村大舞台,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帮助农民创业,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才有更广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更大的价值。


    现在“山西蘑菇种植大队”已经更名为“世界菇友会”——跟着黄超讨论食用菌种植新技术的人已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2024-02-18
  • “十四冬”喜逢中国年内蒙古全域旅游等你来

    春节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796%







    “十四冬”喜逢中国年内蒙古全域旅游等你来


    “十四冬”开幕在即,内蒙古文旅游掀起新热潮,携程大数据显示,内蒙古春节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796%。红火中国年,内蒙古文旅准备好了,期待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北疆欢欢喜喜过大年。

    龙年春节,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以“欢欢喜喜过大年游龙御马迎新春”为主题,聚焦北疆文化建设,联动全区12个盟市开展富有内蒙古特色、丰富多彩的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艺术迎春文润北疆”“春到万家福满北疆”“魅力非遗多彩北疆”“休闲过年畅游北疆”“欢度新春游购北疆”“龙腾盛世文博北疆”“欢乐春节亮丽北疆”7大板块1500多项活动,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喜庆的春联、“福”字窗花、炫酷的龙年装饰、火红的灯笼、中国结和“十四冬”主题灯光秀,今年呼伦贝尔的春节注定别开生面、与众不同。除了“十四冬”,龙年春节呼伦贝尔的民俗活动也红红火火,春节灯会、春节庙会、春节烟花秀、春节社火表演、迎春花市……不少游客感叹“呼伦贝尔春节太热闹了!”

    以筹办“十四冬”为契机,内蒙古多地推出了“冰雪+节庆”“冰雪+演艺”“冰雪+展会”等多种活动,将冰雪产业与民俗文化、运动休闲等元素有机结合,冰雪经济持续向好。

    响沙湾、准格尔大峡谷、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康镇,春节期间鄂尔多斯市知名景点全部“上新”,游客可以在响沙湾体验沙漠滑雪,也可以在野生动物园和珍稀动物欢乐互动,纵享凛冬之趣;在乌兰浩特市冰雪趣味运动会的赛场上,冰雪运动爱好者们同场竞技,点燃冬日激情,尽享冰雪运动的乐趣。更有冰雪试驾、雪地穿越、草原泼雪、渔猎冬捕等类型多样的冰雪娱乐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不久前,第三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公布,马鬃山滑雪旅游度假地成功入选,马鬃山滑雪场配套设施齐全,开放的滑雪面积达42万平方米,不同水平的滑雪爱好者都能在此滑到尽兴;2月2日农历北方小年夜晚,乌兰察布古城“花灯之缘”新春嘉年华灯会盛大启幕。古风花灯、梦幻光影、年味市集、民俗展演等精彩活动轮番上演,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慕名而来,赏花灯、享年乐、品年俗,感受大美乌兰察布,体验浓浓年味。活动现场还打造了炫酷的50米冰雪滑道、上千平方米的冰雪迷宫、雪人王国等冰雕雪雕,可以让广大市民游客感受冰雪带来的独特魅力。乌兰察布古城嘉年华灯会从2月2日起一直持续到2月24日,主舞台每天下午有五六场大型演出轮番上演,“集食行乐”“童梦乐园”“集美古巷”3条情景性文化街区打造美食、童趣、文创一站式沉浸体验专区……


    龙腾盛世,春满北疆。春天正大步走来,内蒙古大地喜气洋洋、年味浓浓,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期待全国游客分享、品味。

    2024-02-09
  • 龙腾贺岁迎新春”2024年中蒙新春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启动

    2月5日,由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指导,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外事办公室主办,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协办的“龙腾贺岁迎新春”2024年中蒙新春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启动。

    本次活动以线上方式开展,将持续到2月底。内容涵盖春节主题文艺节目展播、优秀影视剧展播、系列宣传片展播、暖心交流活动四大类10项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译制播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2024年汉语春节联欢晚会、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交响音乐会《华乐苏韵》和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播放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欢乐颂3》,播出中蒙合作纪录片《你好!中国》春节特别节目、文旅宣传片《七彩云南世界花园》《开放的河南欢迎您》《壮美广西》,展播《外国人的中国年》《璀璨非遗》等系列短视频。此外,春节期间,还将通过视频连线、摄制拜年短视频、电子贺信等形式,开展“线上拜年”活动,向蒙古国友好合作单位人士送上暖心慰问和新年祝福。


    据悉,本次活动在蒙古国乌兰巴托生活网、亮点新闻网、正在进行时网等主流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同时在索伦嘎新闻网、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开设专栏,对活动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报道。

    2024-02-06
  • “闯新路、进中游”,内蒙古底气何在?

    过去一年,是内蒙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北疆大地,为内蒙古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关怀和宝贵发展机遇。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为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的内蒙古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内蒙古好声音”令人兴奋——2023年内蒙古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居全国第三,创2010年以来最好位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居全国第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居全国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居全国第三。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现场。人民网记者寇雅楠摄


    凝心聚力闯新路、进中游,内蒙古立下雄心壮志,步伐坚实、底气十足。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内蒙古凭的是什么,底气在哪里?

    “10个全国第一”:稳稳守住“能源饭碗”,“追风逐日”再前行

    “10个全国第一”既是内蒙古的底气,更是内蒙古的担当。

    过去一年,内蒙古煤炭产量12.2亿吨,完成9.45亿吨保供煤任务,电力总装机超过2亿千瓦,实现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电力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新能源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总发电量及外送电量、新能源发电量、煤制气产能“10个全国第一”,充分彰显了内蒙古保国家大局的责任担当。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稳稳守住“能源饭碗”,夯实能源保供“压舱石”。

    冬日北疆大地的皑皑白雪,并未降低项目建设的进度。目前,兴安盟正在着力打造蒙东绿氢生产合成氨、绿甲醇基地,打造园区级“源—网—荷—储—输”一体化智慧能源调控平台。自治区人大代表,金风科技内蒙古分公司副总经理、兴安盟公司总经理王海猛说:“要立足兴安盟风光水资源禀赋和化工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好蒙东绿氢生产合成氨、绿甲醇基地。”

    “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内蒙古的新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的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7%和21%。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内蒙古不断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向“新”发展,从“新”出发,追风逐日,绿能涌动。

    两个月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这是目前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生态光伏治沙项目,可向蒙西电网年均输送绿电41亿千瓦时,相当于年均节约标准煤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9.8万吨。

    新兴产业兴起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

    如何摆脱“挖土卖土”,实现“链上开花”?新年伊始,被誉为“中国稀土之都”的包头市,正在谋划做好“一块土”的大文章。

    日前,包头市的北方稀土瑞鑫公司首批中重稀土金属产品试制成功,标志着北方稀土中重稀土金属产品首次实现规模化生产。为加快稀土产业由“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包头市提出全力发展“稀土+”应用,拓展稀土在医疗、农业、陶瓷、航空等行业的应用,不断提升“稀土+”产品价值,打造“稀土+”应用产业基地。






    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人民网记者富丽娟摄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内蒙古未来发展目标清晰明确、步履铿锵——锚定“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目标,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要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产业“星火燎原”。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为国家“粮仓”“肉库”“奶罐”贡献内蒙古力量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

    2023年,内蒙古取得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产量791.6亿斤、实现“二十连丰”、稳居全国第六,主要肉类产量285.4万吨、牛奶产量792.6万吨,均创新高。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

    如何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深加工度,不断延深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随着春节的临近,乳业消费品也迎来了销售高峰期。记者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沉浸式见证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过程。








    伊利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包装车间。伊利集团供图


    生产基地采用世界领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让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无人化、透明化、高效化、可追溯。数字化赋能,推动内蒙古奶业全链升级。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乳产业项目已形成日处理7000多吨原奶的产能规模,支持30万头奶牛、10万头奶山羊存栏的规模化牧场建设,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

    乳业是一张名片,牛羊肉是“内蒙古味道”的又一张名片。如何推动牛羊肉产业继续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度,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力争7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工作安排,让自治区政协委员、锡林郭勒盟工商联主席哈斯海日汗对推进牛羊肉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通道”。人民网记者刘艺琳摄






    变卖“肉羊肉牛”为卖“羊肉牛肉”,目前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加工转化率达72%。


    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让来自大草原的好味道香飘万里、誉满全球。”2024年内蒙古农牧业要锚定打造现代化大产业、建设产业强区目标发力。

    不断扩大“朋友圈”,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内蒙古内连8个省区、外接俄蒙,国境线长4200公里,历史上曾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如今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独特,向北开放优势明显。

    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内蒙古决心如磐。2023年内蒙古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速位列全国第三,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口岸货运量刷新历史记录,成为我国沿边陆路口岸首个货运量破亿吨的省份。

    “现在的内蒙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我区虽沿边,但不沿海,实现更大范围的开放必须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合作。”


    临近春节,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缓缓通过国门,驶入满洲里铁路货运口岸。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民警田润泽告诉记者:“从人工检查到人机结合,我们的检查速度不断提升。2013年检查一列车需要45分钟左右,如今已降至10分钟内。平均每天检查出入境列车由30列次增至40列左右,峰值达57列次,其中中欧班列日均检查13列次。”










    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对出境中欧班列执行监护任务。李发春摄



    自2023年1月起,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为确保中欧班列顺畅通关,创新实施货运列车铁路员工一次登临验讫等查验办法,开通中欧班列出入境绿色通道,推动口岸通关效率。

    会场内外,“开放”成为热议词。

    “口岸是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口岸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先进生产要素的集中反映。”自治区政协委员、鄂温克旗政协副主席安青梅建议,充分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优势,在设立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最大限度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激活边腹互动,着力打造两个循环。


    当前,内蒙古各族干部正在摒弃“我不如人”的念头,不断提振信心和士气,全区热气腾腾迈开“新年第一步”,开好局、起好步,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美好愿景奋力冲刺。

    2024-02-06
  • 包头市外贸进出口值首次突破300亿

    2023年,包头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01.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4.5%。其中,出口123.5亿元,增长8.8%;进口177.8亿元,增长38.5%。这也是包头外贸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出口方面,主要以钢材和车辆及其零件为主,其中钢材出口63亿元,占包头市外贸出口总值的51%。出口汽车及其零件15.6亿元,增长41%,占出口总额12.6%。

    进口方面,主要以煤和铁矿砂及其精矿为主,其中进口煤79.7亿元,增长139.1%,占进口总额的44.8%;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60.5亿元,下降7%,占进口总额34%。

    从全球主要贸易市场看,包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182.6亿元,增长40.8%,占60.6%;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112.9亿元,同比下降9.8%,占37.8%。主要贸易国家为蒙古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对蒙古国进出口81.6亿元,增长108.7%,占27.1%;对澳大利亚进出口65.6亿元,下降5.1%,占21.8%;对韩国进出口17.5亿元,增长7%,占5.8%。


    从贸易方式上看,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进出口276.4亿元,增长23.1%,占同期全市外贸进出口值的91.7%。

    2024-02-06
  • 邮轮旅游过年受青睐天津东疆边检多措保障春运通关

    从东疆边检站了解到,今年春运期间,将有18艘次国际邮轮从天津出入境,预计出入境人员达3.8万余人次,乘坐邮轮“海上过节”正成为许多家庭的春节旅游首选。







    图为巴哈马籍“地中海号”邮轮。东疆边检站供图


    日前,搭载着1700余名旅客的巴哈马籍“地中海号”邮轮经天津边检总站东疆边检站办结边检查验手续后,从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启航,驶向日本福冈,开启六天五晚的别样风味春节假期之旅。今年春运期间,除“地中海号”邮轮外,天津还将迎来新年首艘访问港邮轮“欧罗巴”。

    “我是和妈妈、孩子三个人一起来坐邮轮的,想来一场春节旅行,边检通关很顺畅,听朋友说邮轮比较适合亲子老幼行,所以我们还挺期待的,也希望通过这次邮轮的出行,给家人留下一个美好的春节回忆。”来自北京的张女士说。








    图为边检民警为旅客写“福”送“福”。东疆边检站供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邮轮上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船方计划组织旅客包饺子和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与大家在海上共同庆祝龙年春节的到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出境大厅内,东疆边检站同步开启人工通道和快捷通道,安排专门警力为通关旅客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通过梯口监护智能机器人播放拜年语音图文,并组织民警在现场书写福字,为大家送上一份美好的新春祝福。








    图为边检现场。东疆边检站供图


    “春节将至,为了保障广大旅客能够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春假假期,我们提前了解了春运期间的邮轮航次,确保现场查验工作能够平稳有序地开展,同时也加强了与口岸各职能单位的沟通配合,确保能够实现联合处置。”天津边检总站东疆边检站执勤二队教导员毕琳琳表示,春运期间,边检部门将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加开通道、配足警力,针对不同的旅客群体实施相应的引导,确保旅客能够快捷顺畅通关,度过一个欢乐美好春节假期。

    2024-02-05
  • 雄安越来越有“都市范儿”

    雄安奥特莱斯开业时,精彩的无人机表演。


    在未来之城买年货、选新衣、尝美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现在,“拔节生长”的雄安新区现代化“都市范儿”越来越浓。雄安奥特莱斯商区的开街更是为新区注入了经济活力。

    雄安奥特莱斯购物业态丰富、交通便捷方便。春节临近,这家经营面积约9.6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不仅为新区及周边群众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也为新区升腾了新的烟火气息。开业没几天,已经成了新区群众购物休闲新的打卡地。

    中电建产投雄安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刚表示:“雄安奥特莱斯是开在容东片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里面有目前雄安最大的超市、最大的名品集合店、最大的影院等,能更好地服务雄安新区的老百姓,为老百姓提供更近距离的吃喝玩乐需求。”

    目前,雄安新区已完成投资6570亿元,开发面积覆盖184平方公里,401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容东、容西、雄东三个新建片区已有12万群众喜迁新居;央企已在新区设立子公司和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项目均已开学开诊,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华望城、电建智汇城等一批办公、商业配套设施陆续投入使用……


    随着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雄安新区的繁荣场景正在不断“上新”,这座“拔节生长”的城市的烟火气越来越足了。

    2024-02-02
  • 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一成

    二〇二三年



    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一成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较快增长


    1日,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稳中有增,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3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出口26856.6亿元,下降5.8%,进口38897.7亿元,增长24.4%;服务贸易逆差12041.1亿元。“在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实现两位数增长颇为不易,为稳住我国外贸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商务部研究院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表示。

    具体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7193.7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5435.2亿元,增长9%,增长最快的领域为保险服务,增幅达67%。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11758.5亿元,增长7.8%,增长最快的领域为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增幅达61.7%。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顺差3676.7亿元,同比扩大423.5亿元。

    旅行服务增长最快。2023年以来,旅行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旅行服务进出口14856.2亿元,同比增长73.6%。其中,出口增长59.2%,进口增长74.7%。

    “从这份成绩单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成效。”李俊分析,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通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等开放平台建设探索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比如,2023年全年保险服务出口增幅达67%,与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扩大开放举措的逐步落地见效有很大关系;再比如,得益于我国不断优化出入境便利政策,旅行服务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有较大增长。

    向开放要活力,向技术创新要动能。李俊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较快增长、顺差扩大反映了我国服务业的技术进步,通过科技创新带动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将继续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为服务贸易稳规模优结构夯实产业基础。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数字贸易作为贸易强国建设的“三大支柱”,2024年要继续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李俊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发展的政策,从推动制度型开放、促进资源要素跨境流动、拓展国际市场布局、完善保障支撑等多个方面做好政策指引。

    2024-02-02
  • 龙江县掀起和牛养殖热潮

    龙江县掀起和牛养殖热潮






    ——“隐藏款”新特产背后的黑科技③


    随着国内南北各省互赠特产,多款“隐藏新特产”纷纷出圈。在黑龙江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不仅有全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牛中贵族”和牛也在“烤肉之乡”齐齐哈尔落户安家,并且成为带动贫困县成功脱贫的“扶贫牛”。

    1月28日,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国内最大纯种和牛养殖繁殖基地,记者看到,一头头毛色黝黑的纯种和牛在运动场伴随着轻音乐节拍悠闲散步。牛舍里,每个电动毛刷下,都有和牛享受着按摩挠痒服务;围栏边,悬挂着小零食,以供和牛舔舐补充微量元素。“听音乐、喝啤酒、做按摩”是日本饲养和牛的顺口溜,在东北,除了这些“标配”,饲养员以“一切为了和牛舒服”为宗旨,贴心为和牛的运动场增加了挡风板,在和牛睡觉的地方铺了厚厚的稻壳垫。

    龙江元盛和牛集团(以下简称“龙江元盛”)副总经理蔡承达告诉记者,和牛左耳挂着的“身份证”是身份的象征。在和牛的脖子下,还注射了芯片,每一块牛肉从冻精生产、繁育、育肥到屠宰、加工、终端销售,均可进行质量安全追溯。

    和牛有着雪花般的大理石花纹,因而其肉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高纬度和严寒气候特别适合‘雪花’沉积,龙江县所处的北纬47度正是全球公认的黄金养牛带。”蔡承达介绍,龙江县是国内种植玉米的产粮大县,可为和牛饲料提供稳定货源。同时,作为优质牧区,这里的养殖户具有丰富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因此,在政府养殖政策支持下,2004年,龙江元盛落户龙江县。

    当年,龙江元盛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引进了拥有11个家族血统的近2000头纯种和牛,这也是国内唯一经农业部批准引入的超千头活体纯种和牛。如今,龙江元盛已成功摸索出和牛繁、改、育等养殖加工技术,生产出A1到A5高等级和牛肉。

    龙江元盛技术研发负责人赵庆来介绍:“基因选育可以产出更高质量的后裔。我们通过纯种和牛种公牛生产的冻精,进行基因择优选配,实现纯种和牛及改良和牛的培育。”

    和牛育肥期间,需要陆续实现体积增大、重量增加、雪花脂肪沉淀等各阶段养殖目标。为此,龙江元盛与国内农科院及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结合当地丰富的玉米、大豆、大麦等优质资源,附以益生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自主研发出可饲养A5级高品质和牛的饲料。

    蔡承达介绍,近年来,应市场需求,和牛饲养规模逐年增大,养殖量及存栏量都成倍增长,龙江和牛的足迹也遍布省内各地。截至2023年11月末,龙江元盛存栏纯种和牛种公牛116头,纯种和牛8500头,年产优质和牛冻精50万剂,累计改良高端肉牛15万头,每年可向市场提供6500吨和牛产品。

    在龙江县,近3000户牧民连续多年养殖改良和牛,掀起养殖龙江和牛的热潮。

    “县里政策好,企业有需求,收购价格高且稳定,养殖和牛的都挣到钱了!”龙江县哈拉海乡党委书记姬利国算了笔账:养普通牛,6个月的犊牛也就卖6000—9000元左右;而6个月的和牛犊,平均能卖到1.1万—1.3万元,净利润最少增加4000元。

    龙江县畜牧局局长刘晓东介绍,为培育壮大高端肉牛产业,该畜牧局出台了冻精免费、购牛补助、交犊补母和青贮补助等一系列和牛改良扶持政策,通过“企业+农户+订单”的模式,逐渐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如今的龙江县,已经形成集纯种繁育、冻精生产、基地改良、肉牛育肥、屠宰加工、产品销售、餐饮连锁于一体的高端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此外,为了培育符合中国人口味的肉牛品种,龙江元盛正在培育龙江华牛。记者了解到,龙江华牛含87.5%的和牛血统及12.5%的荷斯坦牛血统,经过多年选育,如今在遗传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现出色。

    2024-01-30
  • 1万亿元,内蒙古工业新答卷

    1万亿元,内蒙古工业新答卷


    ——“数说内蒙古”系列报道之七


    时间镌刻崭新年轮,岁月记录前行足印。

    连日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回眸2023”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布的经济发展数据令人振奋:2023年前11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增速连续10个月位列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前11个月,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7%,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2023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4亿元,增长8.1%。

    赶超争先、晋位升级,做大总量、量大质优……2023年内蒙古工业大盘坚实稳固、工业投资势强劲足。

    “202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恢复进程中的艰难险阻,我们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千方百计谋改革、优环境、促发展、强信心,凝聚起大抓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区工业经济呈现‘三新、两稳、两优’新局面。即:产业招商开新局、新型工业化启新程、部区合作谱新篇;工业增长稳中有快、稳中有好,工业投资稳中见优、稳中见势;园区发展质量‘优’、转型升级成效‘优’。”自治区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豹说。

    大抓产业大抓招商

    2023年内蒙古工业发展成绩不凡。

    2023年6月28日至29日,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在鄂尔多斯市隆重开幕;7月2日上午,中国绿色算力大会在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千人会议中心开幕;7月16日上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开幕式暨签约仪式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化工、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本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签约项目达160个,协议总金额4573亿元……

    2023年,内蒙古高位推动工业领域招商引资,举全区之力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全年工业领域招商项目286个,签约额达9074亿元,创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工业领域单一年份招商引资规模之最。

    产业招商开新局,新型工业化启新程。2023年11月底,自治区政府首次召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全区性大会,系统部署了未来一个时期内蒙古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明确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路径、具体举措和战略目标。立足产业实际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内蒙古研究制定推进新型工业化“1+7”政策体系,制定出台稀土、焦化、铁合金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政策,完善奖补政策清单,从政策层面搭建起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四梁八柱”。

    《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内蒙古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加快推动《意见》落实落地,自治区工信厅将涉及工信领域事项第一时间向工信部请示沟通,逐条细化落实举措。工信部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等10个方面提出47项具体举措,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

    2024-01-29
  • 吉林经济稳中提质

    这是2024年1月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举行的第22届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现场。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比前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近日,吉林省统计局局长林梅表示,2023年,吉林省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吉林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出新气象新活力。

    发挥优势强产业

    近日,走进位于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该项目正朝着今年1月底实现“预批量首车下线”、年底实现量产的目标加力推进。

    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是奥迪在华首家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继2023年11月份完成首台预批量白车身生产后,当年12月份,该基地的涂装车间正式启动预批量生产。按照计划,该项目在2024年底将陆续投产3款纯电动车型,年产能将超15万辆。

    汽车业是吉林省和长春市的支柱产业。围绕长春市汽车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大发展机遇,2023年初,吉林省启动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集中力量推动238个“上台阶”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推动长春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

    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宋晓辉介绍,2023年,吉林省属口径整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7.6%;全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3.6%,产值同比增长32.0%,呈现出加速转型升级积极势头。据悉,2025年前,一汽红旗将推出全新车型17款,其中新能源汽车达15款。

    不仅是汽车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吉林省在装备制造领域也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显示,2023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

    高铁装备迈出新步伐。2023年10月份,中车长客与塞尔维亚有关部门正式签约。这是中国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标志着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同年3月份,由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首次悬浮运行,我国在高温超导电动悬浮领域实现重要技术突破。

    新能源装备实现新突破。2023年,计划总投资450亿元的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完成了一期项目建设任务,不出园区就能组装出一部完整的风力发电整机。三一风电、远景能源、正泰新能等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得益于此,2023年末,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煤电,成为吉林省的第一大电源。

    精准谋划稳投资

    尽管已是数九寒冬,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二期项目仍没有完全停工,建设方正按计划加紧备料,力争在今年8月份完工,早日通车运营。

    中交一航局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项目党支部书记姚兵告诉记者,中交一航局曾一体化负责一期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待二期项目完成后,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东半环将全面贯通,对于保障沿线居民安全快速出行、促进长春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吉林省全面振兴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吉林省连续组织春季项目集中开工、投资和项目建设百日攻坚、项目督导踏查等系列活动,推动项目进一步加快建设,鼓励项目单位进一步抢工期、抢进度,超额完成年度投资和建设任务。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日昊介绍,2023年,吉林省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955个,投资增长7.9%,其中百亿元级以上项目有15个。

    总投资135亿元的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是吉林省第一个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满足60万辆电动汽车的配置需求。2023年5月22日,该项目实现提前100天完成送电;7月24日,一汽弗迪首台电池包下线;12月29日,一汽弗迪首批成品电芯顺利下线。该项目的竣工投产,将有力推动长春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2023年,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大力开展服务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行动,各级项目中心推行一站式平台化服务,共协调解决立项、用地、环评等项目建设困难问题573个;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向各大银行推送融资需求项目1481个;组织开展5期项目融资路演活动,为全省各地项目和企业对接268亿元信贷资金支持。

    “下一步,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将深度精准开展项目谋划,狠抓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在保持合理规模增长的基础上,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刘日昊说。

    改善条件促消费

    滑粉雪、赏雾凇、看冬捕、观冰雕……自2023年11月份新雪季开启以来,吉林省各大冰雪景区迅速迎来旅游旺季。

    数据显示,今年元旦假期,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604.33万人次,同比增长406.69%;全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21亿元,同比增长659.06%。

    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市场营销部负责人闫帅告诉记者,为迎接新雪季,该度假区雪道总数由上个雪季的47条增至64条,索道由10条增至11条,夜场开放雪道数量增加至4条,共运营缆车11条、魔毯7条,并启用1家新建高端酒店,大幅提升了旅游接待水平。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冰雪产业发展,将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业列入全省“十四五”时期3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打造。为迎接2023—2024年冰雪旅游季的到来,吉林省提前制定措施,面向省内外游客发放总额3000万元的冰雪消费券,设立总额1000万元的冰雪交通补贴。

    冰雪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

    吉林省商务厅副厅长吕继伟介绍,2023年,吉林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消费提振年”为主线,密集出台促消费23条等一系列政策,发放消费券7.7亿元,高频举办促销活动2000多场次,创新打造“1·8”消费节、“9·8”消费节、消夏消费季、冰雪消费季等消费场景,持续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改善消费条件,全省消费品市场快速恢复、持续向好。


    “2024年是消费巩固扩大的关键时期,吉林省将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政策+活动+资金’叠加发力,线上线下融合互促,全力恢复和扩大消费。”吕继伟表示,吉林省将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安排消费券支持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扩销增销,打好“消费券+以旧换新”组合拳,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让百姓受益、企业有利,并持续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高品质、新时尚、多品位、国际化的吉林好物。

    2024-01-26
  • 2023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30.4%

    2023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30.4%
    增速排名全国第3位
    1月22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2023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呼和浩特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外贸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2023年,全区进出口总值达1965.3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0.4%,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0.2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增速排名第3位。其中,出口785.7亿元,增长28.1%;进口1179.6亿元,增长32%。

    2023年,得益于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支持举措落地见效,自治区全年外贸稳中有进、优中有升。全区外贸进出口延续向好走势,全年各月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内制造业持续稳定恢复,大宗商品进口大幅增长,拉动全区外贸增长20.4个百分点。

    据呼和浩特海关统计,2023年,全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522.1亿元,增长40.9%,占同期全区进出口总值的77.4%,拉动外贸增长29.3个百分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自治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已成为促进自治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年均外贸进出口增长率达到11%。2023年,全区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3266家,比上年增加623家。全区“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及太阳能电池)出口23.8亿元,增长48.1倍。全区能源、金属矿砂、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936.2亿元,增长48.7%,占同期全区进口值的79.4%。此外,综合保税区、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满洲里综合保税区累计进出口283.2亿元,增长122.1%,拉动全区外贸增长10.3个百分点;同期,跨境电商进出口45.6亿元,增长261.8%。


    2023年,为推动自治区外贸促稳提质,呼和浩特海关大力推进智慧海关建设,目前辖区5个公路口岸客运通道智能卡口全部建成,63条货运通道实现无感通关“读秒放行”。实施“中欧班列+进境快通”模式,压缩通关时间1至2天,平均每天每标箱为企业节省仓储费60元。大力支持“蒙字号”品牌建设,推动河套地区哈密瓜、乌兰察布地区新鲜马铃薯等5种特色食品首次出口或开拓新市场。

    2024-01-24

  • 首 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