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茶叶 带动三产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走访湖南省长沙县,茶产业正不断延展产业融合发展的链条。2022年,长沙县茶叶产量4.2万吨,加工干茶8万吨,茶叶相关产业综合产值达48亿元。

    种茶、制茶的茶企常见,卖制茶机械设备的茶企却不多见。

    位于金井镇的湘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去年茶叶卖了5亿多元,规模排在全省前列;自主研发生产的制茶设备,去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制茶设备都是定制化生产,我们现在的订单排到了2025年。”公司董事长汤程霖说。

    茶企为啥做设备?多年前,企业引进全自动生产线,鲜叶进去,成茶出来,效率翻了好几番。

    “作为用户,我们更了解茶企对制茶设备的需求,何不自己研发?”汤程霖说,经过几年努力,制茶装备制造已成为湘丰集团主要业务板块之一,“要让一片叶子产生更多附加值。”

    长沙县种茶历史悠久,种茶带绵延100多公里,有“百里茶廊”之称。怎么让茶叶增值的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在开慧镇骄杨茶叶公司,公司负责人金志升算起融合发展的效益账:以前,只种茶,卖鲜叶,每斤仅卖十几元。后来,加工制茶,不仅培育了品牌,还能帮人代加工。自家的茶叶,每斤均价超过200元。如今,以旅兴茶,立足开慧镇的红色旅游资源,把更多收益留在当地。今年春天,茶园接待30多个团队,人均直接消费就有110元。

    以茶带旅,以旅兴茶。金井镇金井村,5000亩茶园似碧海绵延。金井茶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玲步履匆匆,她告诉记者:“上半年没休息一天,待会儿还有一拨客人要来。”

    赵玲是金井村有名的能人,去年自掏腰包40万元,成立全村第一家茶文旅公司。采茶体验、茶艺培训、团建活动……文旅项目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茶旅融合带来人气,半年时间就赚回了投资!”赵玲说。

    在长沙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生力军。产自高桥镇的“高桥银峰”茶,一度名声在外。多年来茶农“小打小闹”,成本高、利润薄,传统种茶的路子越走越窄……

    破局之路何在?茶园流转,集约经营。高桥镇百录村引进以茶叶、蔬菜、苗木及水果种植销售为主业的湖南溪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瞄准高端名优茶,走综合开发新路,去年茶叶销售额700多万元,文旅民宿收入近100万元。村民肖端祥在茶园里干了大半辈子,如今担任了公司茶厂厂长,每月工资6000元,“以前守着品牌干着急,如今收入节节高,看来还是得让懂市场的人来干专业的事。”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规划、景区建设、基础配套……劲往一处使,才能出成效。长沙县坚持茶旅统筹,既让“产区变景区”,也让“景区挨产区”。

    开慧镇积极打造旅游精品小镇和一小时红色文旅圈。“‘红色’融合‘绿色’,‘三产’带动‘一产’,如今游客提起开慧镇,就能想起红色茶旅。”金志升说。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08月29日06版)

    2023-08-29
  • 从“两顶蒙古包”到“开放桥头堡”的蝶变

    日前,乌拉特海关传来好消息:截至8月15日,甘其毛都口岸今年已完成过货量2177.33万吨,同比增长165.13%,创年度过货量最高纪录,通关过货量领跑中蒙口岸。

    在甘其毛都口岸“十二进七出”智能卡口,记者看到数辆满载蒙古国煤炭、铜精粉的货车依次入关。与此同时,多辆橘红色AGV无人驾驶货车从中蒙边境线上的交互区吊装上装满进口煤炭的集装箱,沿着指定路线自动导引、有序通关。眼前这一派繁荣景象,很难让人与30多年前只有两顶蒙古包的甘其毛都联系起来。

    甘其毛都,汉语意为“独一无二”,是距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最近的陆路口岸。1989年12月,甘其毛都被自治区政府批准为中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两个月后首次过货,进口皮张、绒毛、肉食品等畜产品,出口日用品。

    其时,甘其毛都过货点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当时整个口岸基础设施薄弱,站里配备了一辆吉普车,只有几名干警,每天一早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出发到甘其毛都口岸进行检查,晚上再驱车赶回去,来回270多公里,特别辛苦!”甘其毛都边检站第一任站长达木林告诉记者,“当时的贸易场所只有两顶蒙古包,出口的是米面和白糖,还有一些日用品,进口的是毛、皮等畜产品。”

    那时的甘其毛都口岸是一个黄沙滚滚、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全年100余天为大风扬沙天气,冬季室外气温低至零下35摄氏度,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很多人调侃,要想在甘其毛都生活下去,就要必备“三宝”——春秋的沙暴、脚上的血泡、嘴上的口罩。“过去的甘其毛都口岸是一条街道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在口岸生活,经常是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除此之外,喝水用水要定时储水,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一名老关员回忆起刚建关的场景时唏嘘不已。

    “虽然条件艰苦,但仍旧有很多穿蒙古袍、蹬皮靴的蒙古国边民扎堆来‘扫货’,成为口岸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达木林笑着说。

    1992年,甘其毛都被批准为季节性开放口岸,中国与蒙古国开始在这里进行钢材、水泥等大宗交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甘其毛都口岸贸易量不断增加,2009年被批准为常年开放的公路口岸,同年,呼和浩特海关所属乌拉特海关正式成立。

    在甘其毛都口岸矿能专用通道外,一辆辆悬挂蒙古国号牌、满载煤炭的重型货车排队进入通道卡口,通关现场并没有监管人员值守。原来,乌拉特海关于2018年11月正式上线“智能卡口”,车辆通关时长仅需几十秒。而这之前,这个周期通常为5—6天。“智能卡口”的上线,彻底改变了海关监管作业模式,口岸通关步入“读秒时代”,同时实现口岸货物信息“进系统、留痕迹、可追溯”,彻底遏制了漏报、错报、丢单等监管风险。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甘其毛都加快通关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原煤专用通道、“七进七出”货运通道等,进出口货运量逐年攀升,跃居全国货运量最大的公路口岸,进出境货运车辆由2009年的日均400辆,增至目前3500多辆,单日进出口贸易量也由4万吨增至12万吨。

    “从两顶蒙古包到开放桥头堡,从临时边境贸易过货点到中蒙能源大通道,口岸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壮大,过去的边陲小镇实现了大变样儿。”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副主任贺其叶勒图介绍,“30多年来,口岸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876亿吨,贸易总额2262亿元,为国家创海关税收334.6亿元,口岸货运量和贸易额均占自治区对蒙贸易的1/3以上。”

    依托口岸的日益繁荣,甘其毛都镇也变了模样,到处是蒙古国商品超市、蒙古族风味餐厅、中国家电卖场等商铺,住宅小区整齐划一、景观别致,各种车辆在宽阔整洁的街道上川流不息,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2万多人聚集到甘其毛都工作、生活。甘其毛都先后引进40多家企业,形成跨境运输、矿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电力外送等优势产业。借着改革开放的浩浩东风,甘其毛都口岸物畅其流、繁荣兴旺,已经成为草原丝路上活力无限的边贸新城和国际能源大通道。

    2023-08-29
  • 首届中国(2023·内蒙古)牛交易大会开幕

    8月23日,首届中国(2023·内蒙古)牛交易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开幕。这届大会以“做大做强牛产业·培育壮大牛经济·打造全国牛交易示范基地”为主题,设置专家论坛、牛交易大集、牛产品体验三大板块,吸引了500余名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参与。

    开幕式上,“中国牛交易平台”上线暨“中国肉牛产业·科右中旗指数”编制工作启动仪式同时举行。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类协会、内蒙古畜牧业协会、科右中旗人民政府四方签订《肉牛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在牛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20家企业与兴安盟5个旗(县、市)签订20个项目、30亿元牛产业合作协议。(记者吴勇)

    2023-08-25
  • 进一步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微经济)

    随着社区消费的供给设施持续完善、场景不断创新、经营主体有序壮大,便民生活圈建设将在惠及百姓生活、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

    家附近有个修鞋铺子,除了修鞋,还能帮配钥匙、修理自行车。前段时间小铺子一直不开门,有点“小修小补”很不方便。打听后才知道,由于铺位租金涨了,店老板负担不起,只好迁走了。

    如何引导这类便民小店铺回归?近日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规范有序发展集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于一体的社区工坊。此举一出,不少网友点赞。

    近些年,由于经营成本高、盈利能力弱等因素,“小修小补”类的小店在减少。这些小生意一头维系着众多小微经营主体的生计,一头关乎居民的便利生活,想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既要激发前者的活力,更要扎根后者的实际需求。

    激发活力,应把降低小店铺经营成本放在首位。“小修小补”类生意本小利薄,场地租金往往占据经营成本的大头。相关部门不妨在税费减免、纾困帮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或者在规划便民生活圈的同时,为其预留一定发展空间。比如在上海,一些街道牵头设立社区工坊,以低于市场价的租金吸纳配钥匙、修锁、缝补、理发等小店提供便民服务;在山东潍坊,有社区为修自行车、修鞋等摊点规划专门区域,助其平价经营……这些做法既能促进规范有序管理,也为小店生存提供了条件。

    扎根需求,则须引导小店升级经营模式。仅专注“小修小补”,市场容量有限,小店的盈利能力往往较弱。如果能集纳多种便民需求,有利于招徕更多消费者。一方面,有条件的“小修小补”从业者可以积极更新技能,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找便利店、社区超市等合作经营,实现“一店多能”。此外,借助数字化手段为小店赋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近期“重庆发布”公众号上线的“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就通过线上供需对接,让“小修小补”的“小事”成为多方共赢的美事。

    总的来看,引导“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发展,只是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措施中的一步。截至今年6月底,前两批80个全国试点地区积极拓展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累计建设2057个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4201万人。随着社区消费的供给设施持续完善、场景不断创新、经营主体有序壮大,便民生活圈建设将在惠及百姓生活、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

    《人民日报》(2023年08月24日11版)

    2023-08-24
  • 山东省惠民县辛店镇多措并举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名城早报记者张峰通讯员路宗谏

    山东省惠民县辛店镇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依托辛店镇基层商会,实施轴心、核心、中心、本心、重心“五心”举措,助力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园区为“轴心”,赋能民营产业发展。辛店镇基层商会联合经委、企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将全镇70多家民营企业整合纳入辖区南北两个民营企业产业园区,实现了民营企业园区化管理。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投资6000万元实施民营企业园区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项目,提升民营企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近年来,在商会和相关部门努力下,培育了铸友机床、海德重工、博惠重工等一批商会会员骨干民营企业。

    以项目为“核心”,带动民营产业提质。为提升民营企业园区承载能力,辛店镇商会联合经委协调启动了投资1.6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区二期项目。已投资11亿元的浩宇重工年产50万吨高端装备用精密铸件、投资6.9亿元的辰星技改、投资5000万元的德信生物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商会建立了项目推进调度机制,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以招商为“中心”,促进民营产业扩规。辛店镇商会充分发挥产能规模、闲置厂房资源、交通区位、园区配套等比较优势,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充分发挥辛店镇商会和会员资源作用,通过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商会招商等方式,招引一批高质量的大项目、好项目。引导民营企业华泰纺织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帮助润阳化纤尽快盘活原老面粉厂闲置土地,加快推进英贤化纤绳网项目“腾笼换鸟”,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以服务为“本心”,做实优化营商环境。辛店镇组织商会、经委等部门梳理细化惠企政策,落实减税、免税政策,最大限度降低民营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优化科级领导包联企业制度,组织实施“六个一”服务民营企业活动,让服务企业更加精细。开展企业家精神系列宣传活动,树典型、立标杆,营造亲商爱商、重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以人才为“重心”,强化民营企业发展支撑。商会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创新领域投入,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家以上。鼓励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攻关,创新人才项目,保障德信生物争创市级博士后工作站,力争省级专家服务基层项目落户产业园,优化智力支持,助推辛店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8-24
  • 阳信县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标准化需求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名城早报记者张峰通讯员李国庆蒋晓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我们在修订‘花色挂面’企业标准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幸亏你们来指导,针对我们标准制定的疑点进行解惑。”山东玉杰面粉有限公司企业经理王秀志说。

    山东玉杰面粉有限公司是一家优质麦加工企业,是国内很多高校“食堂原材料直供基地”。其研发生产的“花色挂面”因其营养均衡、口味独特而广受好评,但因企业标准制定不严格而导致市场难以开拓。

    阳信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成立工作小组走进企业。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企业遇到的问题后,特别是新研发的“荞麦青稞面”不能完全适用现有“花色挂面”企业标准的问题后,给予了精准全面的建议,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消除疑虑,并将紧跟标准制修订流程;同时要求企业标准要严格制定,一切产品外观要严格参照企业标准进行,建议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抢占先机、拓宽市场。参与制定标准,可有效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企业发展赢取更高发展空间。

    近年来,阳信县市场监管局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持续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创新建设工作,指导和鼓励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标准,2023年以来,已成功帮助企业申报2项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和1项原创技术标准项目;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开展“标准面对面”活动,走进企业帮助企业提升标准化意识,助其参与标准化活动,以标准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08-21
  • 政策举措密集出台 民营经济发展迎多重利好

    7月份以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各地区各部门发布配套细则,开展面对面座谈,从企业融资、营商环境、减税降费等方面切实为民企解难题。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落地,为民企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形成合力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纷纷行动,进一步稳定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提出31条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密集与民营企业座谈,表示将针对性解决企业具体诉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出《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推动破解民营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31条政策措施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了全面、具体的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给我们极大鼓舞。”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

    《意见》针对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拖欠账款清理等问题作出具体要求。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很有针对性、很及时”。“对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回避、不遮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可执行性强。”刘永好说。

    “连续出台的政策举措是对相关政策的补充和提升,体现了对民营经济的持续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认为,从创新性上看,一系列政策在市场准入、融资清单、平台支持、集聚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制度性的改进创新;从可落地性上看,政策明确了制度性保障和责任主体部门,让民营企业清楚知道在遇到问题时可求助的部门。

    “比如拖欠账款问题,先找审计部门反映情况。有了审计监督,资金链就能得到相应保障,后续业务就能更好开展。”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认为,近期出台的政策层层细化、配套关联,带给民企前进动力。

    各地也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地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比如,广州等地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北京等地有关部门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支持民营经济最大限度释放活力潜力。

    直面企业诉求

    近期出台的政策从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表明了有关部门“力求务实管用”的态度。“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可落地、可执行,越是直面问题的政策设计,就越能为民营企业带来获得感。”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说。

    以中央网信办印发的《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为例,明确要对让民营企业不堪其扰的仿冒性、误导性、谣言性、侮辱性、泄密性信息等进行重点处置。

    “部分企业家被不实网络舆论严重污名化,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受到影响,导致在一些领域投资发展信心不足。”李志起表示,工作规范为企业开展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提供了途径和指导,对企业需提交的证据材料尽可能简化,将更好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网络合法权益。

    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整体投资比重均有所下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旨在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

    “去年以来,民间投资面临下行压力。”孙文凯提出,针对投资方向不明的问题,通知明确了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细分行业,并全面整理了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清单;为了破除投资门槛限制,通知明确将从线上、线下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政策强调了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和保护,降低了投资风险,增强了投资信心和动力。”

    财政部、税务总局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接连发布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有关税收政策、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有关税费政策等多份公告。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对金融机构与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许泽玮认为,当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面临困难,相关政策举措直接为其减税、免税,降低运营成本,让小微企业能够及时、高效获得低成本资金,更好地投入到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中。

    服务驰而不息

    眼下,不少民营企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挑战,稳定信心和预期变得更加迫切。“采取更创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变得更加重要。”李志起认为。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听取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各方意见,收到了成效。李志起表示,过去一些涉企政策由于制定时没能充分听取意见,出现了执行不了、“合成谬误”等情况。“现在强调加强系统集成、协同推进,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跨部门、跨地区常态化支持机制,涉企部门定期沟通工作进展,形成工作合力,有助于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解决需求不足、利润下降、转型升级压力大、制度性障碍等民企正经历的现实难题,考验着有关部门的智慧。孙文凯建议,实现政府和民营企业的良性互动,需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的状况和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李志起认为,民营企业亟需长效机制来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他建议,由单一的责任部门发起制转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流程为保障,以结果为评估,以个性问题的解决促进共性矛盾的化解,加强共商共治。

    “眼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正得到显著改善,民企活力与信心正被充分激发。”许泽玮说。(记者曾诗阳)a

    2023-08-17
  • 外汇局:7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理性有序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刘开雄)国家外汇管理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银行结汇12008亿元人民币,售汇13070亿元人民币。

    “7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理性有序。”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7月份,国内基本面预期改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企稳回升。在此情况下,市场“逢低购汇”有所增多,属于正常的理性交易,再加上对外分红派息进入季节性高峰,使得当月银行结售汇呈现小幅逆差。





    资料图新华社记者刘开雄摄


    王春英表示,我国当前主要渠道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健,货物贸易仍是跨境资金流入的基础性来源。7月份,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维持较高水平,高于上半年月均值。同时,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跨境资金净流入回升,7月份净流入规模为近一年来次高值;来华证券投资跨境资金保持净流入,外资总体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组合拳效果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将持续恢复向好。”王春英说,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更加稳健,市场参与者理性程度持续提升,宏观审慎调节工具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础依然坚实。

    2023-08-16
  • 安徽省推出政企联合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羚羊”带动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色选机智能装配流水线。

    陈利娅摄

    从手工记账到线上管理,一款软件包就可以直接在线记录、同步账务信息。“不仅信息对接效率大幅提升,还降低了企业成本!”安徽金桐精细化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没想到,今年与“羚羊”的合作,竟带来意外之喜。

    “羚羊”,即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是2021年9月安徽省推出的首个政企联合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营近两年,已成为安徽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羚羊”入驻用户超35.2万,累计服务企业113.2万次,助力越来越多企业驶上数字经济的“快车道”。

    搭建数字平台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愿转、敢转、会转”

    掏出手机、登录“云端”,大枣、核桃、葡萄干等各类产品的成本、货龄、周转期一目了然。“过去是2张表,1张登记原料,1张记录成品,有时台账手动更新不够及时,就会导致订单没法按时交付。”安徽雪域燕果食品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马磊说,现在,从原料库到耗材库,再到成品库,生产流程全能瞧见。

    变化源自数字化转型。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可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扰仍然存在。“要么是没见着成效,担心钱打了水漂,要么是没找着渠道,不知道啥样的产品适合自己。”马磊坦言,一开始,员工习惯手工单,对于软件操作,甚至还有些畏难。

    若不转型,库存不明可能影响公司经营。“羚羊”的出现,让马磊找到了解决思路——使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搭建库存平台,及时更新台账。

    “羚羊”牵线,厂商对接。了解清楚企业难点后,服务商立即为雪域燕果开通了软件账号,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大家上手很快,车间组长全用上了。”马磊介绍,借助程序,生产任务实时跟进,订单延期提前预警,生产发货周期缩短一半,库存积压减少了20%以上,企业效益提升了18%。

    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软件服务包业务组负责人邹云峰说:“通过分解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工序,我们打造了多场景的企业服务人工智能应用——智能企服助手。还推出产品说明、生产调度等200余款工具,让企业随时随地都能使用。”

    工业互联网市场竞争激烈,缘何“羚羊”这个新兵能够脱颖而出?安徽省经信厅工业互联网处处长赵德介绍:“‘羚羊’由政企联合打造,市场化运作,用户、专家、服务商在此汇聚,大量资源和数据进入‘云端’。”2021年以来,安徽省接连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设立10亿元资金、100亿元基金,指导、支持行业发展。此外,还在全省开展工业互联网“万人培训、千企诊断”行动,支持以“羚羊”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

    “安徽省中小企业超200万户,其中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少资本缺技术的困境,‘羚羊’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徽省经信厅总经济师潘峰说,“羚羊”正在开发更多工具,帮助中小微企业共享数字化成果。“这个平台之所以叫‘羚羊’,正是希望它跑得快、能带头,轻巧灵便。”

    打造“工业大脑”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助力企业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小组讨论、项目跟进、设计研发……这段时间,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里,陈珍珍忙个不停。作为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她带领7个组员一年前入驻美亚光电,负责从前期开发美亚数据中台到搭建成本精细化系统的一系列工作。

    “结合企业业务,我们搭建了数据中台,整合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3万多项数据,打造了美亚智联等云平台。”陈珍珍说。

    美亚光电靠生产粮食色选机起家,要想突破生产瓶颈,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美亚光电决定先从主业做起,为色选机赋能,让设备上“云”。

    合肥美亚智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总监张子旭介绍,美亚智联这朵“云”,已连接6万多个厂商、10万多台在用设备,为传统粮食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从过去销售产品,到如今出售服务,美亚光电不仅自身完成了转型,也帮助更多合作伙伴实现了跨越。滁州市的一家农业企业,根据美亚智联平台提供的生产、经营状况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订单交付时间由15天压缩至1小时,流转效率显著提升。“仅降低碎米率一项,一天最多能省5000元。”张子旭说。

    张子旭认为,与“羚羊”合作,有助于企业跳出本行业,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熟悉生产流程的传统工业企业与运用信息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碰撞出了创新火花。“‘羚羊’能分层次、分行业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在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甲甲看来,平台携手30多家龙头企业打造“工业大脑”,整合了工业领域的流程、知识与经验,实现设备、产线、用户、材料、技术等生产要素连接。

    对接创新需求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次线上“发榜”,引来专家“揭榜”。放在过去,科大智能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王筱圃想都不敢想。2022年8月,公司遇到技术瓶颈,钢管表面瑕疵监测精度难以达标。客户不满意,眼看项目交付得延期,王筱圃心急如焚。

    既已入驻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何不在线“发榜”找寻“良方”?信息发布后,“羚羊”平台技术经理人迅速甄别企业需求,随后,依据专家研究方向一一筛选。“经过筛选、匹配、对接,‘羚羊’发现,安徽大学一位老师的研究项目和我们的技术需求匹配度高。”王筱圃说,双方很快达成合作。

    这是“羚羊”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徽省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贯通产学研,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匹配,既是‘羚羊’的特色,也是目标。”徐甲甲说。

    2022年,安徽省印发《关于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依托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动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入驻对接。

    “我们鼓励科研人员个人成果上平台,科研院所在此开展产学研对接。”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田伟介绍,平台不断助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

    完成对接后,交付形式咋样?产生纠纷咋办?为解决后顾之忧,“羚羊”组织技术团队与高校专家一起,为双方提供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

    如今,“羚羊”平台上入驻高校及科研院所162所,发布科技成果8.3万余条,汇总技术需求1.2万余条,有700多家企业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下一步,我们会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经理人,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让企业创新少走弯路。”田伟说。

    目前,安徽省累计培育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137个。据全省工业互联网监测体系统计,安徽省重点平台连接设备数超800万台(套),工业APP超1万个,服务企业9.2万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激发。

    2023-08-11
  • 内蒙古满洲里口岸:不断扩大“朋友圈” 跑出“中国加速度”

    盛夏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绿意盎然,牧歌悠扬。蓝天白云之下,满洲里铁路口岸一派繁忙。作为中欧班列东通道重要节点,这里每天都有列车搭载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鸣笛启程奔赴欧洲。





    满洲里铁路货运口岸内,经边检站查验后等待出入境的列车。人民网寇雅楠摄

    6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加快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推进内蒙古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口岸城市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满洲里口岸首列中欧班列开行十周年。目前,经满洲里口岸返程中欧班列重箱率已达100%,中欧班列不仅开行数量稳中有增,而且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多,为国内外贸易循环畅通注入了新动力。

    扩大中欧班列“朋友圈”,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3月20日,伴随汽笛鸣响,一列满载建材、家电、服装等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离满洲里国门,驶向千里之外的欧洲。这是北京发出的首列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

    据了解,为保障这趟中欧班列顺利通关,满洲里海关提前部署、积极谋划,就通关业务与启运地海关北京海关开展联合研讨,主动向进出口企业宣讲海关惠企政策,积极协助进出口企业协调货代企业、铁路部门,梳理班列物流状态,实现全程跟踪、实时监控,确保货物以最佳路线、最佳状态、最快时间通关。

    满洲里口岸作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是“一带一路”陆路通道上的重要节点。自2013年首列“苏满欧”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经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进出境中欧班列线路已开行57条,出境班列通达欧洲11个国家28座城市,承担着全国中欧班列近三成的运量,国内集货地已覆盖天津、长沙、广州、苏州等60余个城市。

    据满洲里车站海关关长雷建军介绍,为“融”通世界,服务内蒙古开放发展,促进中欧班列提速扩量增效,满洲里海关一是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25条细化措施,搭建企业综合保障平台,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二是建立了“问题清零”响应机制,设立“专人、专岗、专项通道”的通关绿色窗口,开展“一家企业一份档案”的建档工作,搭建关企沟通“直通车”,及时汇总企业难题,快速沟通解决班列舱单数据传输、快速调运等通关事宜。同时,通过设置“中欧班列”专岗,协调铁路部门对出口班列实行“优先编组、优先发运”,优化固化“预约通关”“归并申报”等惠企手段,引导企业叠加运用“附条件提离”“汇总征税”等便利措施,全力促进中欧班列的跨境通关便利化。

    “高效通关”让中欧班列跑出“中国加速度”

    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缓缓通过国门,驶入满洲里铁路货运口岸。

    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民警田润泽穿梭在长长列车之间,步伐稳健。“我们的职责是对出入境的货运列车进行车体及员工证件检查。”

    田润泽攀上高高的栈桥,脚下的铁路线深深扎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绵延向欧洲,斑斓的列车犹如穿动脉而过的血液,搏动着勃勃生机。

    “满洲里铁路货运口岸共有5条铁轨,对外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直至荷兰鹿特丹。”田润泽用一口流利的俄语,认真检查俄方货车司机的证件:“站里会根据岗位需要定期组织执勤外语培训。”

    “从人工检查到人机结合,我们的检查速度不断提升。”田润泽说,“2013年检查一列车需要45分钟左右,如今已降至10分钟内。平均每天检查出入境列车由30列次增至40列左右,峰值达57列次,其中中欧班列日均检查13列次。”

    自1月起,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为确保中欧班列顺畅通关,坚持创新优化勤务模式,科学统筹调整警力部署,全面恢复常态化通关查验模式,创新实施货运列车铁路员工一次登临验讫等查验办法,开通中欧班列出入境绿色通道,优化通关环境,持续推动口岸通关效率。

    同时,满洲里站为加快班列运行速度,提升班列通关效率,按照回程中欧班列的实际换装量,动态调整班制,及时补充换装作业人员,对班列进行快装快卸,压缩班列在口岸站停留等待时间,为“快装、快卸、快发车”创造条件,提高中欧班列通关效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经满洲里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2370列,搭载191982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0%、6.0%。

    据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副站长王铁林介绍,10年来,累计开行中欧班列突破20800列、184.8万标箱,运输货物超过9000万吨。开行数量稳中有增,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多,为国内外贸易循环畅通提供强劲动能。他说:“移民管理警察作为保障中欧班列高效顺畅通关的重要执法力量,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不断推动口岸通关运行机制提档升级,以现代化边检治理模式护航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口岸”保障国际物流通道稳定畅通

    满洲里车站海关综合服务大厅内,零星几家报关企业安静而有序。

    “现在报关需要的纸质内容越来越少,基本都是电子的,从线上就可以办理。”满洲里龙鲁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经理赵宇彤说,“海关采用预约查验服务,通过预约查验实现即查即验、即验即放,这样就可以快速通关,减少货物在口岸滞留时间,节省企业成本。今年公司代理进口板材4万多立方米,较去年有大幅提升。”





    代理报关企业正在满洲里车站海关综合服务大厅办理业务。人民网寇雅楠摄

    “从申报通关到实际出境,货物流转的全过程,中欧班列的货物都比一般货物要快。”中国外运华北有限公司满洲里分公司报关员李福猛说,“作为代理报关企业,我们最关注的就是货物通关时间与运营成本。在海关推广的海关、铁路、运营企业数据互联互通的‘铁路快通’模式下,我们申报的锂电池单票通关时间平均缩短1~2天,节省了很多的运营费用。”




    满洲里海关关员正在对中欧班列货物进行查验监管。人民网寇雅楠摄

    作为“亚欧第一大陆桥”的桥头堡,满洲里站利用95306“数字口岸”系统,与海关、货代公司等联检联运部门密切配合,通过每日与俄铁站长间的对话,及时解决中欧班列在通关运输上的相关问题,对中欧班列实行“一日一图”动态掌握班列运行状态,严格执行“班列优先、先到先换、先换先返”的运输组织原则,缩短中欧班列在口岸站停留时间,确保货物装卸有序,保障国际物流通道稳定畅通。

    满洲里市口岸办党组书记、主任,满洲里市口岸外事系统党工委书记张世朴表示,我们秉承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将继续不断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加强与海关、铁路、边检等联检联运部门合作,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班列安全顺畅运行。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未来,内蒙古将继续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推动中欧班列扩容提质,积极培育外向型产业,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促进口岸和腹地联动发展。

    2023-08-11
  • 2023石家庄电商文化节暨电商资源交易对接会启动

    展位变身直播间展商“主播”带货忙

    2023石家庄电商文化节暨电商资源交易对接会启动



    图为市民参观了解各种特色商品。记者张晓峰摄

    “我现在位于石家庄电商文化节,今天放出特大优惠价,这款珐琅锅299元还赠送一个锅铲,喜欢的赶紧下单。”8月9日,在石家庄国际博览中心召开的2023石家庄电商文化节暨电商资源交易对接会现场,多个展位现场直播带货,依托展会的热闹氛围带动直播间的人气,提升产品销量。

    对接会吸引了县域特色农产品、工业消费品、文创产品、非遗老字号等参展参会,涵盖农特产品、现代食品、医药保健等产业,百余家品牌企业在现场展示展销。

    “当前,我们直播带货的销售额已经占到整体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平山县沁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郄永红告诉记者,此次参展带来了20多款产品,有果蔬干、杂粮、木耳、核桃等。在近两年的线上经营探索中,沁峪农业的直播队伍快速壮大,直播间粉丝也越来越多,目前该公司共有12人专职直播带货。展会期间,沁峪农业也在现场进行了直播带货。

    记者注意到,除了实体展位,此次展会还专设了多个共享直播间,邀请网红主播进驻开展直播带货。“在这里直播,气氛感满满。通过直播可以扩大展会市场,展会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互联网、移动端得到迅速提升,使潜客受众数据增多。”波哥直播基地的运营经理李博南说,在当天的对接会直播中,不少粉丝看了直播来线下逛展馆,成功转化为展会观众。

    在对接会搭建的交流平台上,电子商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需求。“河北省的很多产品在国外市场有很大需求空间,还有待我们多挖掘。”河北得贝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冯洁告诉记者,此次参展收获很多,有很多生产企业前来咨询对接跨境电商业务,他们也将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展会现场,阿里、京东、快手等电商领域的头部企业还展示了当前电商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并以流量支持、资源对接、签约洽谈等形式,对接我市特色产业的代表性企业,推动“直播+短视频”“社群+团购”“数字+电商”等新模式发展。

    2023石家庄电商文化节由省商务厅、省电商协会指导,市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文广旅局、市乡村振兴局和市委网信办等联合主办。石家庄作为国家电商示范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近年来,大力推动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培育电商经营主体,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电商与实体经济渗透融合。

    电商资源交易对接会是2023石家庄电商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为期两天的会展期间,集中展示全市的优秀企业和最新电商发展成果,为业界提供宝贵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全市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电商赋能产业直播促进消费”主题,2023石家庄电商文化节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还将陆续举办电商资源交易对接会、石家庄电商发展论坛、电商直播带货大赛、电商专业人才培训、“全球嗨购”跨境电商保税进口商品促销周等活动。

    2023-08-10
  • 连续办了六届葡萄节,果农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名城早报记者张峰

    8月9日,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每年一度的葡萄节又开始了,至今已举办六届,其中葡萄王大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葡萄节年年办,给果农带来收益了吗?

    阳信县商店镇葡萄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葡萄小镇”的美誉,郑店村是“葡萄小镇”的核心产区之一。

    郑店村村民张里恩是第一届“葡萄王”,9日上午,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地里忙着摘葡萄。



    张里恩种了6亩葡萄,有巨峰、京亚、牛奶、夏黑等多个品种。他说,自从办了葡萄节后,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葡萄节带来的好处。首先是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以前需要自己赶集卖,半夜就要起床摘葡萄,而现在前来采摘的游客和大型商场超市基本就能把他的葡萄买光了,关键价格也要好不少。

    每年的葡萄王争霸赛,张里恩都积极参与,对种了30年葡萄的他来说,这是一项荣誉争夺战。在他看来,果农们参加葡萄王争霸赛,实际上是逼着他们升级葡萄品种、提升葡萄种植技术、改善葡萄品质,最终受益的还是果农自己。

    张里恩算了一下,虽然今年葡萄产量有点低,但6亩地纯利润也能到6万多块钱。

    郑店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明介绍,自从办了葡萄节之后,他们村果农们的收入能增加三分之一左右。

    在商店镇政府看来,通过举办葡萄节,既强化了“葡萄小镇”的品牌意识,又实现了葡萄采摘和乡村旅游的结合,无论是短期效益还是长期效益,果农都是最终的受益者。

    据了解,目前商店镇已拥有京亚、巨峰、牛奶、金手指、夏黑、阳光玫瑰等早中晚熟20多个品种,年产量8000多吨,年产值4000万元,形成了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条,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技术扶持、订单销售等措施,小葡萄“串”起了农民致富增收路。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8-10

  • 首 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