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较快恢复、外贸保持增长……聚焦2023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国商务运行总体态势如何?下一步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将如何发力?在1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就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7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综合司司长杨涛、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介绍2023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国内消费较快恢复

    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今年以来,商务部组织开展“2023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出台促进家居消费等政策措施,积极恢复和扩大消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

    “其中,接触型消费明显回升,餐饮收入增长21.4%。升级类商品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44.1%。网络购物较快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0.8%,占社零总额比重达26.6%。”郭婷婷说。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介绍,围绕大宗消费,商务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如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大力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等。此外,还持续开展迎春消费季、全国消费促进月等活动,举办了消博会等重大展会以及老字号嘉年华等重点活动。

    徐兴锋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着力推动已出台的政策切实见到实效。同时,持续办好促消费活动,完善商业体系,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升级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着眼商旅文体健相互赋能,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说,上半年外贸规模总体稳定的同时,贸易质量持续提升。新兴市场占进出口份额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63.5%。此外,出口产品提质升级,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势强劲。

    李兴乾表示,展望下半年,外贸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和难预料的因素,但中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有强大韧性,中国的外贸企业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内在的创新能力。

    “最近我们对重点外贸行业和企业跟踪调研,注意到一些积极变化,比如跨境往来在进一步畅通,国际航班数量也在稳步恢复;新签订单持平或增长的企业占比在回升;电子信息这些压力较大的行业,中间品进口在上扬,这也意味着下半年可能会迎来转机。”李兴乾说。

    他表示,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一系列重要展会,支持企业境外参展营销,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动态调整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同时支持中国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持续提档升级,全力推动外贸促稳提质。

    吸收外资基本稳定

    郭婷婷介绍,今年以来,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上半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35.7%;实际使用外资7036.5亿元,同比下降2.7%。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表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恢复放缓,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叠加2022年同期高基数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出现小幅下降,但整体规模保持稳定。

    “短期数据波动并不影响外商持续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扩大对华投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近期,我们也注意到跨国公司高管出现持续‘访华潮’,全面深入考察中国营商环境,寻求投资合作新机遇。”朱冰说,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商务部今年还首次举办“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各地营商环境和投资机遇,截至目前已举办重点活动14场。

    他表示,商务部将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同时,聚焦外资企业重点反映的共性诉求,推动出台新一批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继续办好“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继续发挥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作用。

    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多双边合作不断深化

    郭婷婷介绍,今年以来,我国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上半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316.1亿元,同比增长22.7%。绿色经济、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新领域合作不断拓展。

    此外,多双边合作不断深化。郭婷婷说,上半年中国与厄瓜多尔签署自贸协定,实质性完成与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与尼加拉瓜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生效实施。此外,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引领《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成功结束,完成《渔业补贴协定》国内批约,在贸易与环境等领域提出14份中国提案。持续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举办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德企业家圆桌会等。

    郭婷婷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全力以赴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2023-07-20
  • 5.5%,这个数字有哪些看点?

    新华社上海7月18日电(记者桑彤缪异星)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


    总体上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上半年宏观政策显效发力,主要指标总体改善、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显恢复之态,“势”有向好支撑,“恢复向好”成为解读上半年经济数据的高频热词。


    5.5%的增幅,有哪些看点?什么地方在恢复,哪些态势在向好?今天,记者和你解读这份成绩单,盘点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含金量,展望下半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翻开半年报,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朱启贵用“可喜”二字概括这一组数据:“第一产业形势稳定,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明显改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经济整体恢复向好,运行呈现复苏态势。”


    今年夏收时节,我国小麦主产区遭遇“烂场雨”,但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朱启贵认为,全国夏粮总产量14613万吨,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畜牧业平稳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不小的贡献,也为来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产业中,被誉为工业‘新三样’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与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说,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5%、34.1%,成为中国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三大支柱。





    大批出口商品车集结山东港口烟台港准备通过汽车滚装船发运(7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唐克摄)


    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6月份,航空运输、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及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继“五一”、端午旅游高峰之后,暑期来临,各大景区持续爆满;多地餐馆生意红火,影院票房再创新高。据灯塔专业版统计,截至7月16日,暑期档票房已超87亿元,刷新暑期档上半程票房纪录。一幕幕热闹的场面和一个个跃动的数据,展现出中国消费的巨大活力。


    “三驾马车”贡献比重有变化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今年上半年,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有所变化。


    ——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同比增长63.9%;今年全国电影票房已超300亿元。





    6月21日,游客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观看焰火晚会。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8%、13.9%,对整个制造业投资拉动效果明显。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跨境电商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继续释放,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


    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


    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作为经济先行指标之一的金融数据回升比较明显。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从总量看,流动性合理充裕,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针对房地产市场压力,金融管理部门近日将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金融十六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底。专家认为,这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加大稳增长力度。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金融政策要“总量+结构+监管”三重发力,促进内生动力增强和社会预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关注外需减弱对外贸企业的冲击,稳楼市政策要重在持续稳预期、化风险等。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一家纺织企业,工人在车间里忙碌(3月2日摄)。新华社发(胡剑欢摄)


    总的来看,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


    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所说,尽管面临压力和挑战,但随着就业改善、居民收入增加、内需拉动逐步增强、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新动能成长壮大,经济将稳步恢复,发展质量将继续提升,“完全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2023-07-19
  • 当前中国经济新现象新观察

    行至2023年年中,中国经济举世关注。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但二季度以来,部分月度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一些领域的发展出现暂时性波动。


    关于中国经济走势,海内外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和声音。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呈现的新现象新变化?新华社记者到权威部门、基层一线深入采访调研,进行观察分析。


    (一)部分指标增速回落,当前经济复苏态势如何?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复苏曲线——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但出口、工业利润等多个指标增速放缓,经济活跃度走弱。


    “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论调随之而起。另一方面,二季度以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显示出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舆论环境,如何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态势?


    “这是一轮不同于以往的复苏,复苏存在不平衡现象。”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稳”的态势。


    放眼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全球通胀高烧不退、美欧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徘徊在3%左右,处于近30年来低位。


    再看中国,上半年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一季度4.5%的经济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三次产业持续恢复,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


    但具体看,复苏基础还不稳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需加力。


    总需求依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工业企业利润有所下滑,部分行业中小企业运营困难,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房地产开发建设仍比较低迷……


    以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为例,今年5月份,受去年同期基数快速抬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幅同比由正转负,外需下行压力显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庄芮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增速下滑明显,外需整体偏弱给我国外贸带来影响。


    刘元春说,后疫情时期的复苏是分阶段的,尤其是在社会修复向经济和利润修复、再向资产负债表修复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指标波动、指标微调和预期波动是一种常态。


    把脉中国经济,既要看清短期之“形”,也要读懂长期之“势”。


    “在当前经济恢复中,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始终坚定不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举说,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阶段,不能只盯着量和速度的变化,还要看质的变化。





    在广州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拍摄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下线活动现场(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7月3日,广州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灯光闪耀中,一辆造型华美的新能源汽车从整车下线区缓缓开出,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


    “这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壮大、汽车出口以及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都有重大意义。”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5.4%;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多项指标表明,中国经济在应对压力中持续转型升级。





    在位于江苏常州溧阳的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进行电池生产(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信心、步调一致向前进。


    围绕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有力有效贯彻落实,推动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将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落实落细。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尽管当前市场需求有所不足、内生动力有待增强,但这些压力和挑战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





    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与会者在论坛设置的新领军者村内交流(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传递出自信有力的中国声音——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在这关键时刻,中国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给世界经济带来积极信号。”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


    (二)市场需求不足,推动回升向好动力何在?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但市场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有所显现。


    “投资、消费恢复进程不及预期”“居民消费能力有所下降”“民间投资低迷”……近期,围绕中国经济需求问题的讨论多了起来。


    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从短期指标看,需求恢复速率相比一季度确实有所变缓。


    先看消费。放眼全国,人气在恢复,烟火气在升腾:“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贵州“村超”足球赛事成了“现象级”乡村嘉年华;各地景区、商圈又见人头攒动,酒店预订紧张,电影票房大幅增长……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居民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恢复明显。


    但消费恢复基础尚不牢固。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有所回落。尽管有上年同期基数等因素影响,但也显现出居民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有待提高。


    看待消费恢复进程要保持理性客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分析,国际上疫情过后消费和经济恢复都需要时间,一般认为恢复正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疫情平稳转段刚半年左右,经济循环和居民收入、消费等已出现积极好转。


    再看投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铁路、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增长。


    受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等因素制约,扩投资也面临压力。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回落态势,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


    也要看到,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拖累是整体投资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剔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民间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4%,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


    进一步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7月1日,河南商丘,集餐饮、文创、演艺、汉服秀等于一体的轻文旅项目“睢阳二十四坊”开业。夜市内灯光璀璨、人潮涌动,舞台上好戏连台、音符流转,沿街各种特色美食飘香,让人们流连忘返。


    “看到氛围这么好,就带着家里人出来转转,一起尝尝美食、看看表演,感觉特别好。”市民王先生说。





    游客在中免集团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商品(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围绕促消费,各地纷纷出招:海南发放2000万元免税购物消费券,上海“2023暑期消费季”开启夏日消费嘉年华,安徽三季度计划开展促消费活动约1500场……


    聚焦新能源汽车消费,近期各部门打出“组合拳”:明确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年底,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上下游链条长、规模体量大。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





    在上海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工作人员在运输跨境电商货物(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比上月提高1.1个点,线上线下消费潜力正有效释放。6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供需两旺发展态势。


    “随着暑期等消费旺季到来,居民节假日休闲购物、出行旅游等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说。


    稳投资,各地各部门在发力。


    7月初,走进重庆两江新区的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建设工地,塔吊林立,卡车穿梭,正是一片忙碌。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整体投用后年产值有望达到200亿元,目前一期项目90%已经封顶。


    “围绕动力电池这个发展方向,公司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也看好长期市场需求。”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彭林说。


    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上海出台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陕西推出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十条举措……一系列真招实策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游览(5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邹竞一摄


    超大规模市场、巨大内需潜力,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广阔回旋空间。对于内需恢复要坚定信心、保持耐心。


    “随着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发挥效力,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会继续显现。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有一定韧性,也会对扩大内需逐步发挥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三)失业率关注高,就业压力矛盾如何应对?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整体恢复向好,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6月份,25至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4.1%,已经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21.3%,为近年来最高值。


    看似矛盾的两组数据,反映了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业大盘总体稳定,但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求职者在“职引未来”2023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银川站)活动现场查看岗位信息(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河南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小肖告诉记者,自己和部分同学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招聘会上企业确实不少,我主要想去大企业比如互联网公司,但这些岗位竞争都很激烈。另外因前两年疫情没法线下实习,求职时也缺乏优势。”


    作为用人单位的河南荥阳市某阀门企业总经理李先生则在为招人难发愁。“企业技术改造后,对人员素质要求大幅提高,缺乏高端电机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学历低的干不了,学历高的又不来。”


    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规模均创近年新高。


    “竞争加剧加上年轻人择业观念变化,使得现在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求职者较难找到与自己诉求相匹配的岗位。”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说。


    部分大学生和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部分行业企业则面临高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


    广东、江苏等地部分制造业企业向记者反映,今年以来一线普工没前两年那么难招了,但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随着转型升级加快,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劳动者教育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进一步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


    在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同时,要妥善关注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趋势,采取务实举措促进供需平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不久前,国办印发有关通知,推出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举措。各地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近日,拥有近400名员工的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收到了呼和浩特市人社部门发放的16.5万元稳岗返还资金。“都没有申请,钱直接打到公司账户,这对我们稳定用工、继续发展是挺大的鼓励。”公司总经理王彦君说。


    对不裁员少裁员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至2024年底,预计年均减负约180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金融服务……一揽子举措帮助企业减轻压力,激励企业在发展中创造更多优质岗位。


    陕西将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的70%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云南出台17条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江苏在9月底前力争全省每周采集不少于1万个月薪6000元以上岗位,各地努力拓宽渠道,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提升就业者劳动技能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募集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同时计划2023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陕西要求对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增加就业指导……从中央到地方精准施策,不断增强劳动者的求职择业能力。


    从根本上说,解决就业问题还是要靠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将有力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下阶段,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用工需求继续扩大,加上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有较好支撑。”付凌晖说。


    (四)持续低位运行,保供稳价如何发力?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稳步恢复,但国内物价持续低位运行,与经济增速形成较大反差,甚至引发了对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涨幅连续4个月处于1%以下的低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1%,降幅连月扩大。


    记者走进湖南“菜篮子”主要供应基地——红星全球农产品批发中心,肉类交易区一片忙碌,近期上市量较多的白条猪等肉品随着车来车往销往全省。


    “目前市场白条猪批发均价为20元/公斤,同比下降23%。”红星全球农产品批发中心信息与数字化中心主任张勇说,今年生猪和猪肉供给较充足,但需求相对不旺,导致猪价持续低迷,拉低CPI上涨。


    “当前国内生产加快恢复,物流保通保畅持续强化,产品供给充足。但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后,消费品需求回升需要一定时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说。


    除了供需恢复时间差,基数效应也是CPI涨幅走低的一大原因。


    去年同期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较高,使得今年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如鲜菜、汽柴油等价格回落较多,大幅拉低CPI涨幅。


    针对中国CPI低位运行,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有关分析称,“应对此理性看待,较低的通胀水平为宏观政策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留出了更多、更大的发挥空间”。


    PPI与企业效益直接相关。今年PPI持续走低,是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下行,对我国输入性影响逐步显现。6月份,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下降25.6%。


    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价格回升缺乏动力。如钢铁、建材等行业产能充足,而市场需求仍在恢复。6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16%。


    PPI降幅扩大,加大了大宗商品等有关行业经营压力。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处于收缩区间。


    企业在积极行动。“近期原油价格下行,炼油化工行业盈利空间收窄,成品油、化工产品及副产品生产经营均承压较重。”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刘文豹说,公司从降低原油采购成本、能源消耗等多方面入手降低运营成本,并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航空煤油、高端石墨材料等产品生产供应,努力挖掘新的效益增长点。


    政策在持续加力。从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到推动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聚焦需求侧,一系列实招致力于推动工业品价格回到合理水平。





    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焊装车间,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焊接作业(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重点工业行业稳增长是重点。针对机械、石化、汽车等支柱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分业施策、分类制定措施,加强政策供给。


    王立坤表示,随着提振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企业生产经营稳步推进,工业品需求逐步恢复,叠加基数效应减弱,下半年PPI有望温和回升。


    业内人士分析,综合来看,现阶段物价走低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


    国际上通常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仍在温和上涨,核心CPI同比涨幅稳定在0.7%左右,货币和信贷较快增长,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CPI涨幅定在3%左右。现阶段CPI低位运行,凸显保持价格稳定的重要性。


    更多积极举措正在落地。6月20日出炉的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迎来今年首降,释放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信号。


    更多积极变化正在显现。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4.5%,比上季增加1.2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


    (五)信心有待增强,如何持续改善企业发展预期?


    企业信心问题,是各界观察中国经济的一大重点。二季度以来,部分先行指标同比回落备受关注——


    6月,大型企业PMI重返扩张区间,但小型企业PMI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比前4个月有所收窄,但其中私营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超20%;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6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但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部分指标显示,企业发展信心有所好转,但不同行业分化明显,企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指出。


    他分析说,国内外需求增长缓慢,部分产业过剩程度加剧,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一些企业投资信心和动力不足。疫情冲击叠加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运营的困难。





    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生产作业(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市场活力如何,身处市场一线的企业感知灵敏。


    位于浙江的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大型联动设备有序运作。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金荣告诉记者,企业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20%,二季度同比下降25%,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不少国内厂商对投资持观望心态,市场复苏需要时间。”


    “企业和行业犹如病后初愈,体质还不够强健。”从事膜材料生产的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建兵说,二季度企业订单有所增长,但部分应收账款未能按时收回,影响利润的同时,也给现金流正常运转带来一定影响。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为企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右)在解答一名企业主的疑问(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信心比黄金重要。提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信心,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至为重要。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从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全国两会,一系列重磅会议均释放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鲜明信号。


    根据国务院部署安排,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并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经营发展真实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下决心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有针对性的举措陆续出台,直击民营企业痛点难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敢闯敢拼——


    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破除妨碍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准入的隐性壁垒;减税降费持续发力,预计全年将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过1.8万亿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一系列政策措施接续推出,努力打造更好营商环境。


    刘元春说,提振民营企业信心,要区分大中小型企业和不同行业企业特点,分类施策回应企业诉求,并根据最新形势及时调整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力度。


    内外共同发力,帮助企业练好内功迎难而上——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前期被压抑的需求逐步恢复。





    顾客在山东省青州市一家超市选购商品(6月9日摄)。新华社发(王继林摄)


    “市场承压的关口,也是深蹲蓄势的良机。”广州海鸥住宅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巍说,企业正在加大整装卫浴和智能家居布局,坚定走“双循环”发展之路。“市场复苏还需要一定时间,长期看国内需求不减,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提振企业信心,根本上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从扩消费、稳投资到稳出口,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巩固经济向好态势、扩大市场需求打开空间。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项目落地继续稳步推进;今年以来,特斯拉、摩根大通、苹果等多家重量级外企高管接连访华,表达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


    “随着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落地见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针对中小微企业预期弱、经营难的纾困政策逐步实施,市场信心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六)守牢安全底线,如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及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显现出的风险隐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恢复缓慢,房地产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均有所不足。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等同比均有所下降。


    应对新现象新挑战,需要精准施策。


    推进“保交楼”是首要着力点。金融管理部门宣布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并延长“金融十六条”中两项政策适用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湖北省加大“保交楼”重点项目督导服务;陕西省强化机制保障,多方筹措资金,做好“资金拼盘”……


    提振住房消费是关键之举。降低利率、放松限购、补贴税费,各地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以来,已有100多个城市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


    “中国房地产行业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但当前确实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态势,长期来看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


    当前,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较为坚实,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压力加大、区域风险集中等问题,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长期积累的风险水落石出。近期国际银行业接连发生风险事件,虽然对我国直接冲击很小,但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一些改革重组后的机构正在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


    例如,近期多家中小银行公布2022年年报:中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8%,四川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47%……


    2022年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完成对436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压降近一半,现有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72%。10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但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头”,处置化险压力依然较大。


    持续推进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监管;充分发挥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一系列举措标本兼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引起市场对地方债风险的担忧。


    认识债务风险要放在财政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观察。今年以来,伴随经济稳健复苏,财政收入增幅回稳向上,一季度绝大多数省份实现收入正增长。


    也要看到,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力度不减,地方财政运行仍将持续紧平衡趋势。


    坚持长短结合,债务风险“防护网”正在完善:强化法定债务监管,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


    “我们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整体来看,我国财政状况健康、安全,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足够空间。


    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巨轮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

    2023-07-19
  • 上半年重要数据发布,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

    中国经济半年报17日发布: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这份半年报?“新华视点”记者对关键数据进行了梳理。


    GDP同比增长5.5%:经济增长整体回升


    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5%,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从环比看,二季度GDP增长0.8%。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当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5.5%的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是较快增速。从主要经济体已经发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巴西GDP同比分别增长1.8%、1%、1.9%、4%,即便考虑到二季度的情况,上半年总体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当中仍然是较快的。


    付凌晖表示,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压力,但随着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明显增强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保持较快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


    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出行类和接触型消费增势较好。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56.3%。


    消费新动能发展壮大,绿色消费、数字化消费扩大。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量超过300万辆,同比增长37.3%;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光普表示,下阶段,应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增强消费能力,同时提升供给质量,优化消费环境,培育壮大新兴消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和6%。


    以高技术产业和技术服务为代表的创新投资持续增加,对投资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受到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


    “下阶段,要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付凌晖说。


    外贸同比增长2.1%:贸易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7%、进口同比下降0.1%。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提升了质量,总体符合预期。


    关于下半年外贸走势,吕大良说,外需减弱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仍在持续,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我们有信心、有基础、有条件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


    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工业生产稳步恢复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63.4%。


    工业生产技术密集程度持续提高。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7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9%。


    工业生产持续恢复为企业盈利改善奠定基础。1至5月份,规上工业利润降幅比1至4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改善。


    “当前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发展质量继续提升,但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付凌晖说,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扩大,创新发展动力增强,促进工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工业经济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有望继续改善。


    CPI同比上涨0.7%: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低于去年同期1.7%的涨幅,其中3至6月份涨幅连续处于1%以下的低位。


    业内人士分析,供需恢复时间差是今年CPI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


    “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后,国内生产加快恢复,但需求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预期不稳等因素制约,恢复仍显滞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说。


    付凌晖表示,尽管目前价格阶段性处于低位,但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等相关指标看,中国经济都不符合通货紧缩的情况。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经济循环畅通,供求关系将逐步改善,加之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逐步消除,价格涨幅会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PPI同比下降3.1%:同比降幅有望收窄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下行,降幅连月扩大。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1%,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5.4%。


    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开展家电换新、购车补贴等促消费活动……近期,各方推出一系列措施,激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钢分析,PPI主要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与CPI波动并不完全同步,保持其波动幅度处在相对合理的水平,有利于上下游行业协调发展。近期,稳工业政策持续出台,其中一些正在落地见效,叠加基数效应减弱,下半年PPI同比降幅有望收窄。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


    6月份,25岁至59岁城镇劳动力失业率为4.1%,低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水平,就业基本盘保持稳定。城镇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为4.9%,处于今年以来较低水平。


    “随着经济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劳动力市场趋于活跃,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付凌晖说。


    杨光普表示,受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青年人“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稳就业需要持续加力,特别是要通过稳增长实现稳就业。


    近日,陕西、江苏、四川等地出台促就业政策,释放稳就业特别是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积极信号。付凌晖表示,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用工需求继续扩大,加之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形势有望保持总体稳定。

    2023-07-18
  • 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5%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魏玉坤、周圆)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当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从环比看,二季度GDP增长0.8%。





    贵州公路集团工人在纳晴高速牂牁江大桥施工(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较快,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增势较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


    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5%,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贵州纳晴高速牂牁江大桥主缆牵引顺利完成(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同比名义增长6.5%,比一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加快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付凌晖说,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07-18
  • 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国内市场引擎如何发力?——年中经济调研行之内需篇

    时至年中,经济形势备受关注。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内需求稳步复苏,强大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应对风雨挑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面对外部存在的不确定性,如何充分发动强大国内市场引擎,以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近日,新华社记者赴广东、重庆、安徽、吉林等多地调研,探寻中国大市场蕴含的发展动力。


    复苏回升,内需成为稳增长“压舱石”


    盛夏7月,伶仃洋上万里波涛,海天一色。


    全线合龙的深中通道,宛若一只巨型风筝,盘旋在蔚蓝海面之上。近日,随着东人工岛主线连接隧道最后一段顶板混凝土完成浇筑,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海底互通立交”主体正式成形,深中通道建设加速冲刺。


    “作为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累计完成投资额已超350亿元。”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范传斌说,深中通道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将深圳与中山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为约半小时,成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


    跨越山海,千里之外的吉林石化公司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现场,大型机械设备轰隆作响,起重机吊起大型构件稳稳安放在基座上……挂图作战,抢先抓早,建设现场一天一变样。


    “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是吉林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将推动传统化工企业加快由‘燃料’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转型升级,打造国内传统炼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工程。”吉林石化科技信息与规划发展处处长田原说。


    一南一北的两处场景,是今年以来扩大有效投资的鲜明注脚。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4%,基础设施投资挑起大梁,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必将大幅度带动国内需求。


    从消费来观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国内市场的韧性和潜力。


    6月18日晚8点,重庆市民何涛付款下单了一台4K高清显示器,清空了购物车。“趁着有活动,赶紧下单买了心心念念的好物。”何涛说。


    京东平台近五成中小商家成交额增长超200%;天猫“618”开卖4小时,手机数码家电类目超30家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快手电商“618”前3天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


    平台“618”成绩单,展现线上迸发的消费热情,也折射线下升腾的烟火气。1至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消费大盘稳中加固。


    “上半年,广东省消费恢复情况好于年初预期。”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说,通过家电下乡、新增小汽车牌照、发放消费券等系列政策举措,消费复苏势头良好,要进一步加力巩固。


    今年3月,全球知名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开市客中国大陆地区的第3家门店在上海开启试运营;4月,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宣布加码投资,将在沪新建储能超级工厂;5月,明治天津工厂正式投产,加强中国业务板块……


    外资企业加速布局,国内大市场“磁石”作用持续凸显,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有力支撑。今年一季度,由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00%。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有效激活的国内大市场,成为经济恢复的‘稳定剂’和‘助推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说。


    新意涌动,有力释放国内市场新动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潮牌旗舰店里游客精心挑选心仪商品,老字号小吃店外排起长长的等候队伍,书店内人们头戴VR设备感受智慧技术魅力……


    “通过引入智慧生活体验店等新消费业态,遴选广府庙会、迎春花节等特色新消费,老街道焕发了新活力。”采访中,广州市北京路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练坚娟向记者介绍了两组数据:上半年,北京路商圈客流总量5531.1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56%;总营业额90.69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103%。


    今年以来,消费焕新,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端午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8%,民俗游、避暑游、研学游火起来;餐饮业日益火爆,多地重现“吃饭要等位、打卡要排队”的热闹场景;直播电商、即时零售、潮流夜市等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


    消费市场日益回暖的背后,既有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带来消费潜能的释放,更有消费本身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走进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数百个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硕大的工厂车间不超过百名工人。这个生产基地将于今年年底实现量产。总投资231亿元人民币的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项目计划,将构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领域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价值链。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近日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大众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不断提升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研发能力。


    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40%。近日,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迈上2000万辆大关,开启新的里程碑。


    放眼全国,各地扩大有效投资“新”风拂面。


    在贵州,多个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初具规模,吸引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在江苏,着眼“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投资占比不断提升……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国内市场新动能持续涌现。


    产业高端化扎实推进,1至5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数字经济带动增强,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绿色转型持续深入,5月份,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50%以上……


    “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坚定信心,内需仍需着力挖潜


    “人流恢复了,营收还没恢复”“来打卡的多,买东西的相对少”……一个文创街区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相比去年,这里确实热闹多了,但盈利还没有明显好转。


    微观感受也得到了宏观数据的印证。


    受多重因素影响,消费恢复面临挑战,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回落;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1至5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1%……尽管内需总体回暖,但市场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不容忽视。


    理性看待问题,更要积极应对,持续加力推动内需市场稳步恢复。


    炎炎夏日,走进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五金站小区,房龄近30年的老小区院落整洁,楼体粉刷一新,居民正在树荫下乘凉。


    “现在小区路修好了,楼道更干净了,新单元门更有安全感了,平时散步、健身都能满足。没想到,住了这么多年的老房子也能像新小区一样。”小区居民苗学进告诉记者。


    既进行道路改造、雨污分流、屋面防水等硬件改造,也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口袋公园”,优化绿地布局……今年起,吉林市还将分阶段启动60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万户。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


    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带动农产品输出、促进农村消费;老旧小区改造解决民生难题;精准投资满足教育、文化、养老需求……“补短板”和“促升级”协同发力,推动国内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进入7月,一架架满载巫山脆李的“脆李专机”从重庆巫山飞往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今年“脆李季”,重庆巫山预计运输总量超过300吨,在全国超过1000座城市实现“次日达”。


    从“枝头”到“餐桌”,因品质消费而兴,因通达物流而畅。小小脆李,既折射国内大市场旺盛需求,更映照扩投资促消费广阔空间。


    增加制造业投资,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空间广阔,前景可期。


    在调研中,地方宏观经济部门负责同志、企业家都有共同感受——我国宏观政策既审时度势、科学研判,也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近期,从新能源汽车下乡到促进家居消费,相关部门正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从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到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民间投资正持续加力。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供给结构不断调整,相信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结构将持续向优、态势将持续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记者陈炜伟、叶昊鸣、樊曦、刘羽佳)

    2023-07-17
  • 能源合作“照亮”中巴经济走廊

    6月10日,工人在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的苏吉吉纳里水电站吊装最后一台机组转子。(新华社发)


    这是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卡洛特地区航拍的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新华社发)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同时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启动10周年。长期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通力合作,推动中巴经济走廊高质量发展,其中能源合作更是“照亮”了中巴经济走廊,不断推动两国间交流更深、更实、惠及更多人。


    “我走访了巴基斯坦在中巴经济走廊项下的各类能源项目,见证了巴从10年前严重电力短缺的局面到如今各地能源项目为巴安全稳定供电。巴方感谢中方推动巴经济发展。”巴基斯坦电力部部长胡拉姆·达斯特吉尔汗在最近一次活动中如是说。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同时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启动10周年。长期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通力合作,推动中巴经济走廊高质量发展,其中能源合作更是“照亮”了中巴经济走廊。来自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走廊项下已商业运行能源合作项目12个,为巴基斯坦提供了近三分之一的电力供应。今年,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能源合作项目持续走深走实,为改善当地民众的用电情况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投资建设的巴基斯坦苏吉吉纳里水电站(SK水电站)最后一台发电机组1号机组转子顺利吊装就位。该机组转子的顺利吊装就位,标志着SK水电站项目机组主体安装即将完工。这座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开普省曼塞拉地区昆哈河上的水电站,距巴首都伊斯兰堡约250公里,于2017年1月开工,是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的重点项目之一。电站共安装4台单机容量221MW的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全球在建单机容量最大的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截至目前,SK水电站总体施工进度已接近90%,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平均可发电32.1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万吨,能为超过100万户巴基斯坦家庭提供经济实惠的清洁电能。


    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另一座水电站——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也在最近迎来了并网安全运行发电一周年。2022年6月29日并网发电以来,卡洛特电厂持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编制100余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程、作业指导书,制订落实培训计划,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电站安全平稳运行。目前正值高温酷暑时节,巴基斯坦电力需求巨大。卡洛特水电站4台机组满负荷运转,全体员工全力以赴奋战在一线,确保水电站安全运行。卡洛特项目附近卡南德村村民穆罕默德·梅尔班说:“这个项目为我们周边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改善了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水电站建好后,村里不再限电了,穆罕默德的小儿子伊南再也不用摸黑写作业了。这颗在吉拉姆河闪耀的“绿色明珠”正源源不断输送清洁能源,点亮巴基斯坦人的美好生活。


    这些能源项目给中巴两国之间的务实合作带来了强大动力,不断推动两国间交流更深、更实、惠及更多人,让巴基斯坦乃至整个地区的人们都看到了“一带一路”的神奇魅力。10年前,中巴经济走廊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但今天,这一愿景已转化为超过250多亿美元的各类项目,包括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巴基斯坦规划、发展与特别项目部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在中巴经济走廊启动10周年庆祝活动致辞中说道,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成功展示了巴中友好往来、互利共赢、造福人民的世界典范。中巴经济走廊在巴中传统政治互信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两国经贸合作。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巴经济走廊,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更为地区和平发展注入动力。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将两国经济紧密连接起来,无限的发展机遇由此迸发。走廊的发展离不开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奉献,它不仅是经济合作的纽带,更是友谊和信任的象征。相信在中巴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巴经济走廊将持续为整个地区的发展指引方向。(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施普皓)

    2023-07-17
  • 上半年中国外贸创新高 换挡提质释放潜力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记者丁雅雯、王钊)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的背景下,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创下20.1万亿元的历史新高,保持了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外贸正处于新旧动能“换挡期”。随着更多政策措施发挥效力,外贸增长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上半年我国外贸首次突破20万亿元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0万亿元,达到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进口8.64万亿元,同比下降0.1%。





    图为货轮停靠在济宁能源龙拱港集装箱码头进行装卸作业


    “上半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发达经济体政策收缩外溢效应显现,国际市场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较多。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外贸进出口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提升了质量,总体是符合预期的。”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说。


    “6月,衡量全球经济景气度的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降至48.8%,连续10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同时,6月美国供应管理学会发布的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继续下行,并连续8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英大证券公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郑后成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上半年我国外贸成绩来之不易。


    今年以来,外贸企业信心有所回升。“今年我们订单总量和利润都在上涨。企业上半年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盛威国际总裁王磊说,对下半年的外贸需求持乐观预期。


    “当前企业出口预期好转,但订单不足问题仍然突出。”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高士旺说,在外贸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机电产品出口仍面临保增长压力,预计机电产品全年出口额持平或小幅增长。


    吕大良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投资放缓、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需减弱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仍在持续。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更多务实有效的措施发挥效力,外贸经营主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我国能够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的目标。





    外贸新旧动能“换挡”释放潜力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外贸正处于新旧动能“换挡期”,发展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一是出口商品“换挡”,“新三样”产品成为新增长点。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我国出口的主力商品正由服装、家具等传统商品向“新三样”产品切换。当前,全球对绿色低碳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而我国对“新三样”产品的供给具有较大优势。未来“新三样”出口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二是出口国家“换挡”,新兴市场成为外贸增长亮点。记者从多家外贸企业了解到,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东盟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


    阿里巴巴国际站北方大区总经理刘宇表示,阿里国际站上的商家对RCEP成员国出口额同比增长较快。“5月份,阿里国际站商家对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15%,对新加坡出口额同比增长近30%。”


    三是贸易方式“换挡”,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成为出口新动能。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


    不少受访企业表示,跨境电商、跨境直播已经成为他们获取订单的重要途径。例如,2021年11月,国机重工集团国际装备有限公司抽调4人组成临时的数字营销部,“试水”跨境电商。“去年初,我们在阿里国际站建站运营。截至目前,公司今年的跨境电商出口额已经突破3100万元。”国机重工集团国际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明说。


    “今年5月,阿里国际站商家每日跨境直播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6%,海外观看人数同比增长186%。”阿里国际站跨境直播业务负责人刘进洋说,跨境直播采购能够做到互动更及时、呈现更真实、展示更全面,从而降低由于距离而产生的不信任感。

    2023-07-14
  • 新华社年中经济调研行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国内市场引擎如何发力?——年中经济调研行之内需篇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题: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国内市场引擎如何发力?——年中经济调研行之内需篇





    开栏的话: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与此同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如何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如何坚定信心、提振预期?即日起,新华社开设“新华社年中经济调研行”专栏,通过新华社记者在基层一线采访调研的观察和分析,反映当前经济运行新现象新趋势,呈现各地各部门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的生动实践。今天推出第一篇《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国内市场引擎如何发力?——年中经济调研行之内需篇》。


    新华社记者


    时至年中,经济形势备受关注。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内需求稳步复苏,强大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应对风雨挑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面对外部存在的不确定性,如何充分发动强大国内市场引擎,以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近日,新华社记者赴广东、重庆、安徽、吉林等多地调研,探寻中国大市场蕴含的发展动力。


    复苏回升,内需成为稳增长“压舱石”


    盛夏7月,伶仃洋上万里波涛,海天一色。


    全线合龙的深中通道,宛若一只巨型风筝,盘旋在蔚蓝海面之上。近日,随着东人工岛主线连接隧道最后一段顶板混凝土完成浇筑,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海底互通立交”主体正式成形,深中通道建设加速冲刺。


    “作为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累计完成投资额已超350亿元。”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范传斌说,深中通道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将深圳与中山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为约半小时,成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


    跨越山海,千里之外的吉林石化公司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现场,大型机械设备轰隆作响,起重机吊起大型构件稳稳安放在基座上……挂图作战,抢先抓早,建设现场一天一变样。


    “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是吉林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将推动传统化工企业加快由‘燃料’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转型升级,打造国内传统炼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工程。”吉林石化科技信息与规划发展处处长田原说。


    一南一北的两处场景,是今年以来扩大有效投资的鲜明注脚。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4%,基础设施投资挑起大梁,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必将大幅度带动国内需求。


    从消费来观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国内市场的韧性和潜力。


    6月18日晚8点,重庆市民何涛付款下单了一台4K高清显示器,清空了购物车。“趁着有活动,赶紧下单买了心心念念的好物。”何涛说。


    京东平台近五成中小商家成交额增长超200%;天猫“618”开卖4小时,手机数码家电类目超30家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快手电商“618”前3天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


    平台“618”成绩单,展现线上迸发的消费热情,也折射线下升腾的烟火气。1至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消费大盘稳中加固。


    “上半年,广东省消费恢复情况好于年初预期。”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说,通过家电下乡、新增小汽车牌照、发放消费券等系列政策举措,消费复苏势头良好,要进一步加力巩固。


    今年3月,全球知名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开市客中国大陆地区的第3家门店在上海开启试运营;4月,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宣布加码投资,将在沪新建储能超级工厂;5月,明治天津工厂正式投产,加强中国业务板块……


    外资企业加速布局,国内大市场“磁石”作用持续凸显,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有力支撑。今年一季度,由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00%。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性作用,着力释放内需潜力。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有效激活的国内大市场,成为经济恢复的‘稳定剂’和‘助推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说。


    新意涌动,有力释放国内市场新动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潮牌旗舰店里游客精心挑选心仪商品,老字号小吃店外排起长长的等候队伍,书店内人们头戴VR设备感受智慧技术魅力……


    “通过引入智慧生活体验店等新消费业态,遴选广府庙会、迎春花节等特色新消费,老街道焕发了新活力。”采访中,广州市北京路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练坚娟向记者介绍了两组数据:上半年,北京路商圈客流总量5531.1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56%;总营业额90.69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103%。


    今年以来,消费焕新,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端午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8%,民俗游、避暑游、研学游火起来;餐饮业日益火爆,多地重现“吃饭要等位、打卡要排队”的热闹场景;直播电商、即时零售、潮流夜市等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


    消费市场日益回暖的背后,既有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带来消费潜能的释放,更有消费本身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走进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数百个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硕大的工厂车间不超过百名工人。这个生产基地将于今年年底实现量产。总投资231亿元人民币的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项目计划,将构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领域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价值链。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近日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大众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不断提升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研发能力。


    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40%。近日,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迈上2000万辆大关,开启新的里程碑。


    放眼全国,各地扩大有效投资“新”风拂面。


    在贵州,多个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初具规模,吸引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在江苏,着眼“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投资占比不断提升……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国内市场新动能持续涌现。


    产业高端化扎实推进,1至5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数字经济带动增强,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绿色转型持续深入,5月份,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50%以上……


    “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坚定信心,内需仍需着力挖潜


    “人流恢复了,营收还没恢复”“来打卡的多,买东西的相对少”……一个文创街区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相比去年,这里确实热闹多了,但盈利还没有明显好转。


    微观感受也得到了宏观数据的印证。


    受多重因素影响,消费恢复面临挑战,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回落;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1至5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1%……尽管内需总体回暖,但市场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不容忽视。


    理性看待问题,更要积极应对,持续加力推动内需市场稳步恢复。


    炎炎夏日,走进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五金站小区,房龄近30年的老小区院落整洁,楼体粉刷一新,居民正在树荫下乘凉。


    “现在小区路修好了,楼道更干净了,新单元门更有安全感了,平时散步、健身都能满足。没想到,住了这么多年的老房子也能像新小区一样。”小区居民苗学进告诉记者。


    既进行道路改造、雨污分流、屋面防水等硬件改造,也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口袋公园”,优化绿地布局……今年起,吉林市还将分阶段启动60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万户。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


    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带动农产品输出、促进农村消费;老旧小区改造解决民生难题;精准投资满足教育、文化、养老需求……“补短板”和“促升级”协同发力,推动国内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进入7月,一架架满载巫山脆李的“脆李专机”从重庆巫山飞往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今年“脆李季”,重庆巫山预计运输总量超过300吨,在全国超过1000座城市实现“次日达”。


    从“枝头”到“餐桌”,因品质消费而兴,因通达物流而畅。小小脆李,既折射国内大市场旺盛需求,更映照扩投资促消费广阔空间。


    增加制造业投资,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空间广阔,前景可期。


    在调研中,地方宏观经济部门负责同志、企业家都有共同感受——我国宏观政策既审时度势、科学研判,也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近期,从新能源汽车下乡到促进家居消费,相关部门正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从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到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民间投资正持续加力。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供给结构不断调整,相信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结构将持续向优、态势将持续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记者陈炜伟、叶昊鸣、樊曦、刘羽佳)

    2023-07-14
  • 点亮夜间经济 提升城市活力

    创新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体验,增强消费动能


    点亮夜间经济提升城市活力(消费视窗·探寻市场新亮点)





    江苏扬州市东关街,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赏美景、享美食。施柏荣摄





    宁夏银川市不断丰富商业业态,积极推动特色商业街区及重点商圈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图为游客在金凤区阅彩城中街购买商品。新华社记者杨植森摄


    逛夜市、吃夜宵、去夜游……夜间经济成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在促进服务业加快复苏、释放消费市场潜力、提升城市魅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激发夜间消费活力。夜间经济有哪些新亮点、新场景、新模式?如何打造更加完善的夜间经济生态系统,更好助力扩大消费?记者进行了采访。


    夜间消费需求旺盛,丰富城市内涵,提升综合竞争力


    华灯初上,乘船夜游成为游客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旅游的文旅体验新选择。伴着一曲曲鲁南小调,挂着红灯笼的摇橹船,摇曳在碧波荡漾的水街水巷。与古城景区一墙之隔的渔灯巷也热闹起来,总长888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特色街区,集聚了美食小吃、非遗文化等各种业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白天参观,晚上休闲,旅途更加丰富了。”刚刚在台儿庄古城看完一场夜间演出的北京游客刘霞说。以打造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为着力点,台儿庄古城每天有15场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演出,其中夜间演出11场。今年“五一”假期,台儿庄古城共接待游客30.67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量约占总游客量的80%。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数据显示,我国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当日晚6时至次日凌晨2时,已成为许多居民消费的“黄金时段”。进一步扩大内需,夜间经济成为备受关注的发力点。


    在湖南长沙市,夜幕降临,走进雨花区圭塘河畔的溪悦荟商业街区,五彩灯光点亮了两岸夜色。“早就听说这里风景好,终于有机会来感受一下。”晚上8点半,在溪悦荟新开的状元人家衡东菜餐馆,游客谷诗祥说。


    从新能源汽车展到电子数码产品展,从潮流书店到特色餐饮,溪悦荟丰富的夜间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街区投资建设运营方、中建五局溪悦荟项目总经理方孜瑜介绍,溪悦荟注重体验、场景化、微度假、开放式的商业,开发了互动风车、天幕广场、爱心桥、夜光跑道等网红打卡点。


    在福建福州市,晚上7点,鼓楼区市民严涛换上运动鞋,带着从江西赶来的好友出门体验“夜福州”。在美食街达明路,肉燕、鱼丸、海鲜锅边等各色美食十分诱人。“每晚卖200多碗鱼丸,今年夏天游客更多。”一家连江特色鱼丸店老板陈阿妹说。百米之外,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流光溢彩,一盏盏红灯笼映照着往来游人的身影;乌龙江边,沿江景观带晚风阵阵,不少市民前来聚会休闲……


    夜间经济成为文旅消费市场上的新亮点。文化和旅游部专项调查显示,受高温及目的地夜间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等影响,今年端午假期参与夜间游的游客比例达22.3%,较2022年同期大幅提高7.9个百分点。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前两天,夜间消费较上年同比增长95%。


    “夜间经济成为丰富城市内涵、吸引外地游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关利欣认为,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时间之外的夜晚成为人们放松和社交的重要时段。同时,城市功能逐步从生产转向消费,旅游观光、购物、娱乐等服务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场景模式持续创新,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消费潜力


    “夜间旅游不仅景色更美,内涵也更丰富。”在福建福州市台江区“福”文化主题街区,34栋古厝建筑引入福文化博物馆、福文化会客厅、百福长廊广场、福禄艺术中心等一批福文化标志性项目,以及福茶、福味、福艺、福乐、福创等33个福文化主力店,众多消费新场景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


    去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新确定123个国家级集聚区。数据监测,端午节期间,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3625.3万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4.97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38.8%。


    激发夜间经济消费潜力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供给。各地紧跟消费升级趋势,结合特色美食、购物娱乐、户外运动、旅游民宿等业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夜间体验消费项目,丰富夜间经济业态模式,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


    夜间消费新场景越来越多——


    露营音乐会、街舞表演、航拍秀……在山东枣庄薛城区,丰富的消费新场景,吸引市民前来体验。薛城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将继续通过举办音乐会、马拉松比赛等多种文旅融合产品,进一步满足市民多元化、多层级和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激发消费市场更大潜力。


    不仅是在城市,夜间经济在乡村同样精彩。蝉鸣声声,山东济宁梁山县大路口乡商业街人流涌动。“家门口就有夜市,很方便,也丰富了夜间生活。”当地居民陈琪说。总长1000米、拥有200余个门市的商业街,成为居民夜间就餐、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好去处。肉夹馍、冷饮、烧饼、麻辣香锅……种类丰富的特色小吃,让小镇居民的夜间生活更有滋味。


    夜间消费新模式持续创新——


    “我的夜间消费主要是在家吃美食、看球赛。”北京朝阳区八里庄社区居民王超说。他是资深足球迷,每逢重要的足球比赛,总是邀请几位朋友一起观看。这之前,他会提前去采购一批食材和饮料,和朋友们分享。


    据销售火锅烧烤食材为主的锅圈食汇门店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夜宵档下单的数量同比明显提高。在世界杯、冬奥会等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夜间门店订单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为了更好满足消费者购买夜宵的夜间消费需求,锅圈门店延长了全国门店营业时间,平均延长2—3小时。


    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夜间消费的模式也更加多元。从“舌尖美食”到“参观游览”再到“文化体验”,线上团购线下消费、24小时即时零售等消费新模式持续激发了夜间需求,也进一步拓展了商户经营范围和时长。


    夜间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


    晚上9点,在福州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26岁的郑玲怡正忙着为客人制作特色茶饮。“街区一开业,我就来创业,夜晚生意更好。”郑玲怡说。烟台山商业漫步街以“城市文脉中轴,百年摩登重现”为主题,分布着文化展示与体验、游览、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元潮流业态。


    夜间经济的业态正随着消费升级不断更新。网商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经营业态方面,夜间经济多点开花,从简单的吃喝逐步转向夜玩、游、购等多种形式,差异化经营空间大。相关企业数据显示,除了火锅、快餐、便利店之外,特色文创等潮流业态的夜间营收实现较快增长。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激发夜间经济更大的活力


    我国夜间经济未来的空间仍然很大。促进夜间经济健康发展,需要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创新消费供给、优化消费环境,打造更加完善的夜间经济生态系统。


    护航夜经济,各地在不断探索。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地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布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举办夜间消费节等系列活动,激发城市活力。北京发布《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升级夜间经济“3.0版”政策;天津举办“津夜有你”第三届天津夜生活节,打响“夜津城”品牌;上海将鼓励发展夜间经济作为《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的重要内容。


    2020年以来,福建福州市推出《福州市夜色经济体验示范街区建设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促进城市消费增长、释放夜间消费潜力。福州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州市共投入7亿多元的资金,建设了各有特色的15个夜色经济体验示范街区,涵盖了旅游观光、文化演艺、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化教育等多元业态。


    湖南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去年10月印发的《湖南省推动“夜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消费促就业的若干意见》,从加强“夜经济”规划布局、建设消费场景、培育消费品牌、拓展“夜经济”就业渠道、完善“夜经济”配套服务、强化“夜经济”政策支持等8个方面引领夜经济高水平发展。


    在湖南长沙市,天心区成立夜间经济服务中心,从每晚8时至次日凌晨2时,采用驻点办公与巡查办公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通过设立“夜间管家”,多方协调联动推动夜间经济发展。芙蓉区成立夜市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对夜市进行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如今,总长1140米的扬帆夜市容纳500多个摊位,日均人流量为4万人次,高峰期日流量可达10万人次。


    湖南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湖南省推动“夜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消费促就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切实解决制约夜经济发展的短板,推动湖南夜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消费扩容升级。


    “提升夜间经济热度,关键在于创新供给、打造品牌。”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市场研究部副主任张继行说。夜间经济不只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已逐渐成为融合购物、饮食、住宿、文化、娱乐、体育、康养等多行业的新业态。要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夜间经济,合理规划空间布局,避免千篇一律,增加更有特色、有新意的供给,激发夜间经济更大的活力。(记者王云娜刘晓宇)(贾司瑒参与采写)

    2023-07-12
  • 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吴雨)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楼。(新华社发)


    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3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上半年,我国住户贷款增加2.8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8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9.71万亿元。6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05万亿元,同比多增2296亿元。


    在货币供应方面,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8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9.56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6个和2.7个百分点。


    另外,上半年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91万亿元。


    同日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5.45万亿元,同比增长9%。

    2023-07-12
  • 广西昭平发展茶叶规模种植、提升科技含量、推动茶旅融合 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茶农在昭平县将军峰江口茶园采摘明前茶。


    喻湘泉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广西昭平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实现茶叶规模化种植、绿色化发展,以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挖掘文化价值、促进茶旅融合,让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位于广西东部,山地面积广阔,气候温和湿润,种植茶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昭平县聚焦打造百亿元茶产业目标,在规模种植、机械加工、品牌建设、科技示范、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茶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规模化种植、培育新品种,茶叶品质上台阶


    雨后初霁,昭平县仙回瑶族乡大兀山生态有机茶园基地内,层层叠叠的茶叶梯田间,茶农梁振菊正在采茶。只见她食指与拇指合拢,捏住嫩芽,轻轻一掐,放进肩上的茶篓里。


    “采茶时选一芽一叶的,收购价钱高。”梁振菊说。


    茶叶品质好才能卖出好价钱。“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确保茶叶品质上乘。”大兀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其东介绍,茶园基地共种植有机茶1000亩,茶园内安装了太阳能驱蚊灯、水肥一体化设施,并定期施用有机肥。


    大兀山生态有机茶园基地是昭平县茶叶规模化种植、绿色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昭平县大力建设有机茶园,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对茶园进行种植和管理。2022年,昭平县茶园面积达25万亩,年产干茶1.84万吨,年产值20.5亿元,茶叶种植覆盖全县10个乡镇113个行政村,茶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全县人均茶叶单项收入达4425元。“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效益正加速显现。


    除种植阶段的精心养护外,研发、引进茶树新品种也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此前,昭平县存在茶树结构单一,单产不高的问题。如何破局?在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的帮扶下,2022年12月,昭平县龙头茶企——广西将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走马镇福行村建设了50亩的茶产业科研基地。“基地与多家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开展优良茶树品种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项研究工作。”将军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美镇介绍。


    基地里,碧香早、黄观音、金牡丹、桂青等茶树幼苗的品种多到让人目不暇接。“我们希望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茶树品种,进一步提高昭平县绿茶、红茶和六堡茶等加工茶类的品质。”刘美镇告诉记者,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可繁育茶树良种苗木1000万株,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50万元。


    机械化加工、延长产业链,品牌优势逐步凸显


    夜幕降临,广西将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依然忙碌。一袋袋茶青经过称重后,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进行摊青、杀青、揉捻、分筛等后续工序。“茶农们白天采茶,我们晚上加工,一刻不耽误。”车间主任盘守贵说。


    2020年,在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和粤桂协作的资金帮扶下,广西将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茶叶数字化自动控制生产技术,建成全自动茶叶加工生产线,日高峰可加工茶叶鲜叶5.6万公斤,年加工鲜叶220万公斤左右,覆盖茶园5000多亩,带动昭平县10个乡镇75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5万元以上。


    生产效能提升,“昭平茶”销路更广。“现在我们已经培育出将军峰、亿健、故乡三大茶业品牌。”刘美镇介绍,加工后的成品茶不仅销往安徽、福建、四川等地,还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推开广西将军峰茶厂第二包装车间大门,一阵甜香扑面而来。寻香而去,只见配料间里一袋袋茶叶码放整齐。“这是有机茉莉伯爵绿茶,这是有机芒果绿茶……”车间主任申健丽介绍,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公司还推出了冷泡茶、姜糖茶等一系列新产品。


    除了销售成品茶,如何进一步提升茶叶附加值?今年2月20日,广西昭平茶科技小院揭牌成立。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入驻其中,聚焦茶叶全产业链开发,开展产学研合作。有了专家团队的助力,含有昭平茶成分的护手霜、洗面奶、漱口水、牙膏、面膜、奶茶等产品陆续被研制出来。


    目前,昭平县共有茶叶企业140余家,其中包括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昭平茶连续6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2023年位列第八十七名,品牌价值达到40.69亿元。


    “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打造茶叶规模生产、加工转化、品牌营销、科技示范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昭平县茶叶办副主任郭壮心说。


    挖掘茶文化、贯通茶文旅,融合发展见成效


    昭平县产茶历史悠久,2018年,象棋山茶(昭平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棋山茶(昭平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宗钊家族世代制茶,2012年创办了昭平县象棋山茶叶有限公司。近年来,公司设立了昭平茶制作技艺体验馆,除陈列、销售成品茶外,还可让游客体验手工制茶技艺。


    “我们希望通过体验手工制茶技艺,让更多人感受昭平茶文化的魅力。”刘宗钊介绍,“三炒三揉”是昭平茶手工制作的亮点与特色,包含鲜叶摊青、高温杀青、过筛散热等8道工序。“游客可以在公司自营的1000亩茶园中采摘茶青,再拿到体验馆制作成茶叶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或自己留作纪念。”刘宗钊说。


    在昭平县故乡茶博园景区,文旅项目种类丰富。“我们在600多亩有机茶园中套种了桃花和紫荆花,并提供特色民族服装、饰品供游客穿戴。今年春天,前来游览打卡的游客累计有4万余人次。”广西昭平县故乡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永英说。


    采茶观光归来,还可以欣赏舒缓曼妙的茶艺表演。游客可亲自体验投茶、泡茶等环节。除了“沉浸式”体验的乐趣,还有茶香鸡、茶香东坡肉等景区特色美食。采访过程中,旅游团队订餐电话不断打来,吴永英介绍,公司经营的民宿去年入住率达到80%。


    昭平县按照“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思路,大力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今年5月,昭平茶旅线路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昭平县故乡茶博园、南山茶海景区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桂江茶海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


    “目前,我们正加快建设广西昭平茶(六堡茶)小镇、昭平县六堡茶农旅示范园和昭平县六堡茶集中存储陈化基地等茶旅融合项目,大力促进茶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昭平县委书记刘飞国说。

    2023-07-11

  • 首 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