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优势(人民要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核心阅读


    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已形成重要优势。深刻把握并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这些重要优势,既是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已形成重要优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经济回升与信心提振的良性互动正在形成。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深刻把握并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既是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重要基础。


    规模经济优势突出


    随着技术进步、国际分工和贸易形态的演变,国际通行的竞争优势理论已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逐步演变到规模经济优势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并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全球经济增量贡献第一大国地位。规模经济优势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


    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摊薄成本,尤其是前期投入较大的固定成本和创新成本,帮助企业依靠在国内市场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走向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规模经济可以容纳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为不同技术创新路线、商业创新模式提供足够赛道和空间,让真正具备竞争优势、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产品和企业快速成长。规模经济有利于促进精细分工、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形成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和聚集功能不断增强。规模经济为众多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提供广阔成长空间。新时代以来,我国在互联网领域涌现出百余家平台企业和200多家独角兽企业,在工业领域涌现出约1200家单项冠军企业和近9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要素禀赋不同、发展程度不一,比较优势具有一定互补性,能够拉长产业的生命周期,为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再布局和梯度转移提供腾挪空间。


    我国仍处于总需求较快释放的阶段


    需求仍是全球经济增长中最稀缺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型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速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持续释放出巨大需求。


    首先,我国“刘易斯第二拐点”(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形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尚未出现,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带来巨大需求。同时,城市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地下管网、停车场、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等,也将释放巨大需求。其次,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等特征。同时,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左右,远高于发达经济体。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更多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未来我国服务消费占比将逐步提高至60%左右,可带动居民消费增长约35%。2022年,我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323万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增长81.48%,但每千人汽车保有量226辆,明显低于美国的843辆、德国的634辆和日本的625辆,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三,绿色低碳转型带动投资和消费双扩容。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转型升级,其中蕴含着大规模投资和消费需求。比如,一批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生产、储存与输送仍需大量投资,钢铁、水泥、石化等重化工业多数设备需要进行绿色低碳改造,面向“双碳”目标的规则、技术及市场监管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实质性改变,绿色低碳商业服务等发展前景广阔。第四,数字化转型将创造需求新空间。从消费看,我国连续9年拥有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数字技术催生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等新的消费场景,一些消费模式从无到有,城乡数字消费市场持续壮大;从投资看,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同比增长45%,相当于当年全球安装总量的一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而且正逐步进入人工做不好甚至做不到的领域并开辟新赛道,激励企业不断加大数字化投资改造;从贸易看,数字化正在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创造新的贸易机会,过去许多不可贸易的服务如教育、医疗等都变得可贸易,我国在数字技术应用、平台企业、互联网生态等方面的积累有利于创造和分享全球数字贸易红利。


    要素禀赋优势实现动态升级


    要素禀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前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已发生深刻改变,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劳动力素质持续提升。在人口数量红利趋于下降的同时,人力资本质量的红利正在显现。2012—2022年,我国毕业大学生数量累计超过8700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14年,科研人才数量稳居全球首位。二是资本丰裕度明显改善。资本积累及其有效配置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国民储蓄率为45.6%,比其他主要经济体高20个百分点以上。我国资本形成额占全球比重已从1978年的0.7%上升至2021年的29.6%,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明显缩小,资本积累及其有效配置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三是土地高效利用和再配置空间巨大。目前我国还有不少未利用土地和大量低效利用土地,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城镇用地结构优化等将大幅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数据要素潜能正快速释放。我国数据资源丰富,数据产量已超6.6ZB,全球占比近10%,位居世界第二。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深度参与各行业的价值创造与升级发展,能够为我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制造业系统性优势突出


    制造业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新时代以来,“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我国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规模化、集群化、网络化、数字化优势更加突出。


    一是制造业规模优势明显。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从2012年的22.3%上升到2021年的30.3%,达到31.4万亿元,制造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从2012年的1.9万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2万亿美元,占全球制成品市场份额从16.3%提高到20%。二是制造业配套能力强。我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多数材料、组件都能找到本土供应商,对创新原型产品快速试制并量产形成强大支撑。大中小企业分工配合,加上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形成了一批产品生产集中、配套设施专业、产业链条成熟的产业集群和高效协作的制造业网络,不仅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要,而且能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需求。三是大规模制造与物流体系形成供应链网络。我国基本建成了各类运输方式快速发展、协同配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了以国家级物流枢纽为核心,以区域性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社区末端网点等为支撑的配送网络,实现了高效运行。2021年我国快递包裹平均成本为1.5美元,大幅低于有关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和效率优势明显,与大规模制造相结合形成供应链网络,极大增强了我国制造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四是部分新兴制造领域优势正在形成。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快速成长,已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比如,我国风电整机吊装量全球占比接近50%;新能源汽车产能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出口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新时代以来,我国科研投入保持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基础、创新主体、新兴产业等优势正在聚合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和巩固。


    科技研发能力实现大幅跃升。2012—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7%,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4%的平均增速,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44%;我国国际科学核心论文全球占比由2012年的13%上升至2020年的20%;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近2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6000多位高被引科学家中,我国占比位居全球第二。科技人才优势逐步显现。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按照OECD与欧盟标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企业创新进程快速迭代。创新技术与我国丰富的应用场景相结合,不仅可以在应用中实现快速升级,而且可以迅速实现产业化,帮助企业加速创新迭代。战略科技力量与市场机制加速结合。我国已经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二,18所大学的研究影响力跻身世界百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形成。同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深化应用“揭榜挂帅”等机制,更加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数字经济引领优势凸显。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等领域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数字化智能化“灯塔工厂”数量超过全球1/3,逐步形成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创新生态系统。


    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新时代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日益巩固,作为“世界市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我国已成为全球经贸联系最广泛的国家。2021年,在全球141个贸易伙伴中,我国是51个经济体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4个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1834种商品出口规模居全球第一、686种商品进口规模居全球第一;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出口目的地集中度指数已从2012年的7.0%下降到2021年的5.6%。我国已成为全球价值链三大枢纽之一。2012—2021年,我国制造业中间品进出口规模全球占比从10.7%提升到13.5%,价值链贸易全球占比从8.5%上升至11.2%、居全球第二;2021年,我国在全球货物贸易网络上的中心度指数位列前三。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市场之一。2021年,全球市值排名前200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总收入达7000亿美元,占其全球销售额的13%;全球4.1万家上市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16.8万亿美元,占其全球销售额的23.4%。我国作为国际经贸联系稳定器的地位更加突出。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为外资企业长期在中国投资和发展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我国社会长期稳定、投资机会众多、投资回报可观,对各国企业形成强大吸引力。

    2023-05-30
  • 数字经济释放全新增长动力

    截至4月底,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0.95亿个,5G基站总数达273.3万个——


    220余场活动,展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900余项,促成项目签约71个,投资金额613亿元……日前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参会观展人数创历届数博会新高,凸显了数字经济的活力和潜力。





    业内人士表示,5G用户快速增长、5G网络加速覆盖,夯实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底座。数字经济的发展,既能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也衍生出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数字医疗等新业态和新市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全新增长动力。


    应用场景丰富多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0.95亿个,5G基站总数达273.3万个。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不用到现场,只需轻轻点击手机屏幕,二手房装修的样板间就会在“贝壳找房APP”上清晰地呈现出来。据贝壳基础研发总经理王超介绍,随着居住品质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房屋信息的要求也在提升。“除了房源位置等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我们还整合了房屋采光、噪音、水电配套、安全通道等一系列信息的数字化,包含了多种二维、三维信息。”王超说。


    在加油站,选择汽油型号后直接输入密码即可付款成功,真正做到“即加即走”。“我们通过智慧油机、智慧POS机以及SaaS、零管系统等软硬件,帮助加油站进行经营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构建起数字化底层基础设施,覆盖精准营销、会员管理、聚合支付、非油零售等各环节,有效提升油站经营管理效率。”能链相关业务负责人高晓嵩说。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5G应用已覆盖52个国民经济大类,全国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应用案例数超过5万个。“在具有高流量、广连接、低延时特点的重点行业领域,5G应用更深入,包括基于5G网络连接的复杂工况机器人应用、远程操控工程机械、电网自动巡检、远程手术机器人等。”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说。


    深刻改变生产生活


    当前,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


    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京东云带来的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智能营销、智能客服等20多项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集中亮相。“基于京东云的全自研多模态交互与形象驱动技术以及在对话式AI、生成式AI领域的技术积累,京东云言犀数字人已入驻超4000家品牌,带动商品交易总额(GMV)超6亿元。”京东云相关负责人说。


    在广东,腾讯与广州地铁集团联合打造的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操作系统——穗腾OS在降低建设及运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各产业数字化、智慧化、无人化转型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江苏,浪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基于云网融合基础设施,为苏州浪潮工厂打造了国内首个高端服务器主板制造5G全连接工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说,数字经济的发展关乎构建国家竞争的新优势,决定全球未来格局。“中国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而且还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要发挥好这些优势,加快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份,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持续向好,软件业务收入33166亿元,同比增长12.8%;软件业利润总额3674亿元,同比增长13.8%。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盘和林说,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形成的行业联系是“共创”的,产业协调性和整体产业链抗风险性都有所提升。“未来,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助推实体经济智能化转型,打破行业壁垒,形成良好的数字协同生态,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融合发展,正在重新定义产业生态、重塑数字经济发展格局。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向制造领域扩张,既为中国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开辟了更大空间,也对技术创新能力、数字基础设施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今,更多释放数字经济活力的政策正在发挥作用。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不久前印发的《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中,“数字化转型”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助力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科技成果转化和质量标准品牌上取得新提升,必将有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说。(王俊岭)

    2023-05-30
  • 前4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76.5%(新数据 新看点)

    前4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76.5%(新数据新看点)


    新能源汽车对汽车出口增长贡献率达51.6%





    前4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76.5%(新数据新看点)


    数据来源:商务部制图:张芳曼


    本报北京5月28日电(记者罗珊珊)记者近日从商务部例行发布会获悉:今年前4月,我国汽车出口149.4万辆,同比增长76.5%。


    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稳中向好,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贸易规模逐步扩大。2021年、2022年汽车出口增量连续两年均在100万辆以上。市场日益多元。前4月,我国汽车出口至20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36.4亿美元,增长1.2倍,占比45.9%;向发达经济体出口124.1亿美元,增长1.2倍,占比41.8%。新能源汽车贡献重要的增量。前4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汽车整体出口金额比重提升至42.9%,对汽车出口增长贡献率达51.6%。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运输保障,扩大汽车出口运力;二是鼓励汽车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好满足企业需要;三是支持汽车企业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在海外开展品牌宣传、展示销售、售后服务方面的能力。

    2023-05-29
  • 汇聚数字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二〇二三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综述

    5月28日,为期3天的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落下帷幕。短短3天,国内外政府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围绕“数实相融算启未来”的主题进行交流,吸引18万人次参会观展。





    截至28日下午,本届数博会除开幕式、闭幕式外,共举办220余场活动;线上线下参展企业353家,其中线下参展企业328家;展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900余项;发布国际国内领先科技成果20项;签约项目71个,投资金额613亿元。


    从论坛设置到成果发布,本届数博会均聚焦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关注前沿热点科技,侧重创新成果转化,展示数字科技的新实践,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新方案。


    本届数博会是观察行业发展风向的重要窗口。当前,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颠覆性技术和产业,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认为:“大数据要发挥更大的效果,人工智能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国全面建设的“东数西算”工程也是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我对‘东数西算’工程有3个层面的理解,一是要加工,数据要汇聚;二是算力基础设施化;三是统筹建设数字与能源,尤其是绿电的统筹安排。”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说。围绕“东数西算”“数据流通”“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热点议题,本届数博会共举办7场高端对话、26场专业论坛,521名嘉宾发表了精彩演讲,参会嘉宾达1.1万余人。


    本届数博会上,“方舆数字底座——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及运营平台”正式向全国发布。华创云信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彭凯介绍,“方舆数字底座”可以快速创建各类数字化交易市场,为政府、企业等搭建数字化社会治理应用工具。


    本届数博会上,还有20项“领先科技成果奖”获奖成果以及51项“优秀科技成果”对外发布。据介绍,今年在面向全球征集领先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共有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的357项优秀成果参与申报,申报质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表示,本届数博会为优秀科技成果提供了推介发布的舞台、应用合作的平台,将切实推动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助力大数据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抵达起飞点、下发任务、一键启动、无人机起飞、发回现场巡视画面……”在数博会专业展的东数西算馆,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孪生电网展示区,无人机、直升机实物展示及现场模拟操作吸引了参展观众驻足观看。“利用最新技术,我们实现了多旋翼无人机远程操作一键起飞,快速高效。”展区现场工作人员代潇明介绍。


    为提升展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本届数博会设置了国际综合馆、东数西算馆、数字产业馆、产业数字馆、创新场景馆、数字生活馆6个主题场馆,328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带来了新品发布、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场景应用等各类活动,让本届数博会成为大数据技术创新展示的大舞台。

    2023-05-29
  • 外资稳增彰显中国经济吸引力

    今年1月份至4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4994.6亿元人民币,吸引外资延续了稳健增长的态势。


    我国吸引外资数量整体平稳。今年前4个月我国吸引外资同比增长2.2%,这是10多年来外资稳步增长的延伸。我国吸引外资数量的波动幅度小,引资状况稳定。外资流入平稳并非易事。外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虽然看重东道国的长期变量,例如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劳动力、国家文化社会上的接近度等,但同时也受中短期变量的影响,例如税负、利率、通胀、资本项目开放等。中短期因素变化较快,外商的选择可能随之调整。加上直接投资项目规模差异大,单个或数个大项目会影响当期的投资数量,在实际中外资流入的波动较大。


    对我国而言,外资流入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出现较短时间内外资流入的大起大落,或是外资撤出的增加,也可能是由于对行业趋势或龙头企业的判断出现了变化。无论哪种原因,企业的选择将通过行业关联的方式波及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而预期的改变会在实际中产生更大的影响。我国一季度吸引外资实现了“开门稳”,将外资流入的涨跌幅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避免外资流动出现趋势性的变化,有助于稳定关联行业的投资、就业、税收和进出口。


    同时,我国吸引外资的结构较为健康。健康的经济含义是说外商和我国都从投资中获益。外商投资想要成功,需要将企业优势和东道国的资源及产业匹配对接。在资源方面,2021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1000美元,制造业工资水平远高于东南亚国家。类似纺织服装、电子设备等制造业依赖靠低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因此我国在这些行业的优势下降,这是部分生产环节从我国转移出去的原因。


    我国的技术资源还在积累的过程中,加强与外资技术合作的动力较强。在产业方面,一季度我国吸引外资增长较快的高技术产业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医药制造。吸引高技术外资的目的在于,帮助我国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工业化质量,发挥工业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这与我国产业升级的目标是一致的。


    维持我国吸引外资稳健增长的局面,可以从经济和预期两个维度改善。可以说,外资能获得优良收益的营商环境就是好的营商环境。为此,除了强化我国在产业链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外资监管的手续简洁方便,投资服务持续在线,投资者工作生活较为便利等,对改善外商的收益也有帮助。还需要形成明确、稳定、可持续的预期。这包括坚定扩大开放,缩减负面清单,促进公平竞争,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增强沟通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潘圆圆)

    2023-05-26
  • “数实融合”迈向深水区 产业逐“智”待夯实底座

    这是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资料照片





    5月18日,观众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科技展上参观。赵子硕摄


    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大白”机器人现场调制咖啡;戴上VR头盔,可以在千里之外的工厂生产线漫游……在天津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一个个智慧场面描绘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美好图景。


    当前,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已成为抢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抢占国际竞争高地的重要选择。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推动传统产业重焕新生、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但“数实融合”仍面临软硬件不适配、数据存在泄露与滥用风险等挑战,还需持续发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数据开放共享和安全治理,畅通“数实融合”高速路。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装上“新引擎”


    机械臂协同操作,精准地从原料箱中将不同规格的螺母分拣排列。这套视觉分拣螺母系统是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的展品之一。


    “通过实时生产数据的上传共享,产线的灵活性和质量控制能力大幅提高。”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坤宇说。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一大批像卓朗科技一样的“智造”企业展示了其智慧产线新成果,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来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说。


    位于天津的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内,其自主研发设计的产线上,机械臂和制造软件系统有机配合,能按照智能排产计划有条不紊地生产,单条产线月产量可达6万台。


    产线“智”变带来的效益,可以由一组数字反映。2022年,天津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达到140亿元。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滨海新区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500余家,带动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伴随数字经济的呼啸而来,智能科技不仅“走上”了生产线,也在加快赋能各行各业。


    近日,天津港发布全球首台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这款机器人利用激光雷达、摄像头、组合导航等多传感器融合,依托5G、北斗导航技术,无需标记物即可实现自动驾驶,其搭载的港口数字孪生技术底座“津鸿”系统是一大亮点。


    “‘津鸿’基于统一标准、架构和数据规范,打破硬件局限,实现跨设备智能协同,连接车、机、人、环境等港口全要素,赋能多个港口作业场景,助力港口业务高效运作。”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王成录说。


    智慧农业也在奋力奔跑。位于天津市宝坻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天津天食智慧牧场里,借助智能精料配比饲喂、牛舍温湿度联网监测、感应式降温系统等智能设备,两千多头奶牛实现了智慧管理。“精准饲喂后,每头牛每天比原先多产将近3公斤奶。”天津天食智慧牧业有限公司支部书记、经理李景斌说。


    线上消费迸发出巨大活力。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7.2%,创历史新高。


    目前,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主引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随着各行业、各领域对人工智能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发体系和应用生态,引领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智能跃升。


    夯实底座新兴产业焕发新生机


    智能科技应用场景层出不穷的背后,是我国数字经济底座的不断夯实、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应用层面的不断创新。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数据中心则是数字经济的“底座”。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


    数据的超大“体量”需要强大算力。“算力”即创新力、即生产力。数据显示,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达到180EFLOPS,位居全球第二,算力基础设施的梯次供给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算、存、运”一体化的应用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云作为算力的高级形态,是满足人工智能对算力需求的最优解。两者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说,中国联通持续增加算力资源规模,联通云共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


    “通过部署算力资源,提升算力效率,企业可以更快结合人工智能的模型和算法,挖掘数据价值,更好地支撑商业决策。”杨元庆说。


    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天津市携手华为共同建设的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整体规划300P算力(1P算力代表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2022年底首批100P算力上线即满载。


    “通过为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普惠的公共算力,科研成果加快转化,落地为产品和服务。”河北区合作交流办主任贾龙说。


    天津大学孵化的“海河·谛听”言语交互意图深度理解大模型项目,就看中了这里的算力资源和产业定位,并落地河北区。


    “大模型的运行需要大量算力支持,我们与当地的产业契合度、政策匹配度也非常高,相信很快能迈入大规模商用新阶段。”负责该项目的慧言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龙标说。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成立于2005年的天津奥博特塑胶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对使用十余年早已老化的ERP系统,公司与华为云成功“牵手”。“这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产在线、管理在线,甚至连接外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企业总经理尚晓东说。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达到251,同比增长17%,连续四年保持15%以上的增幅。全国35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8500万台套,累计服务企业936万家次,产业链赋能、赋智作用日益凸显。


    抢抓机遇“数实融合”待挖新潜力


    当前,智能新技术、新业态方兴未艾,“数实融合”这片“新蓝海”的潜力仍待挖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位专家表示,现阶段,我国在AI、大数据分析、量子通信等核心技术领域已取得一定突破,但在高端芯片、工控系统、EDA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水平和国产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次智能大会上,国产软件领域“领头羊”麒麟软件展出了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V10SP12303等多款核心产品,这些产品背后是几百项专利的支撑。“这是我们多年来自主创新的成绩单,它还会不断增加。”麒麟软件副总裁全龙说。


    这是我国强化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中科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发布的《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0年至2022年申请高影响力的专利达2265件。


    “建设开源生态是自主软件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一步。”全龙说,麒麟软件以“共创”为核心、通过开源、开放的方式与企业构建合作伙伴生态体系。如今,麒麟软件成为国内首个突破180万生态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完成超182万项软硬件兼容适配,生态适配官网累计注册用户数超3.9万人。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认为,应积极推进以国产为主体的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特别是充分释放新一代超级计算“大计算+大数据”能力,支撑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独木不成林”。在王成录等专家看来,软硬件适配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各个厂商的设备品牌不一、系统不一,底层数据采集上来的时间和周期不一样,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场景创新就比较困难,”王成录说,“从行业到社会,只有大家都有建设生态的意识,才能扫清行业障碍,建立起真正的系统生态。”


    伴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数据产权的不确定、主体责任划分不清晰成为关注焦点。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在技术准入、注册备案、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加细化的规定,对企业行为作出强制性规范,督促数据中心等相关企业安全化运营。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应把安全技术构建作为未来研发阶段的重点工作。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依然需要爬坡过坎。“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能力,存在‘不会上云’‘用不好云’的困境,需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难点,逐一突破。”华为云天津总经理林志勇说。


    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培健认为,政府及地方各级主管部门需加大转型政策支持。同时,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方需从增强供需匹配度、开展全流程服务和深化生态级协作等方面,聚焦企业特征和实际需求,提升服务能力。(邵香云李亭郭方达)

    2023-05-26
  • 预制菜如何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预制菜行业发展迅猛,但行业发展有喜有忧。小龙虾等预制菜产品受到追捧,一些餐馆用预制菜却遭消费者吐槽。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冷链技术还无法解决保鲜问题,加之小众需求始终会存在,工业化终究无法解决个性化的需求。预制菜如何以好吃、新鲜等对标建设来引动新变局,尚需新餐饮人的努力。


    “这家餐馆好几道菜都是预制菜,上得特别快,但是不好吃,下次不会再去了。”日前,重庆消费者王女士对记者说,下馆子就想吃现做的,如果是预制菜会比较抵触。


    不过,王女士表示,自己也会从网上买小龙虾等预制菜,简单加热就可以吃了,很方便。


    对此,专家指出,预制菜如何以好吃、新鲜等对标建设来引动新变局,尚需新餐饮人的努力。


    不用怀疑,预制菜真的火了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成为餐饮业的新宠,给追求快节奏工作生活同时又垂涎美食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以小龙虾为例,叮咚买菜数据显示,在5月第1周,该平台小龙虾相关商品环比上周的销量上涨超300%,共计售出约300吨、超1200万只小龙虾。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上,重庆梁平海老汉食品展出的香辣小黄鱼和梁平嗦螺成为爆款,圈粉无数。作为西部首家海鲜类预制菜全产业链企业,通过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该公司1月~4月的预售订单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显示了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强劲的发展势头。


    预制菜也成为食品产业链公司争相布局的焦点。上游的农牧企业、下游的餐饮企业,以及中游的食品生产企业,甚至速冻食品、调料企业,纷纷跑马圈地。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有5.9万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44.8%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至5年之间。


    餐馆为啥爱用预制菜?


    记者从多家电商平台看到,市场上各种预制菜产品众多,而同一类型产品的价格也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原、配料部分。但食材的新鲜度和品质,并不会在配料表上体现出来,消费者也无从知晓料理包的实际价格和品质。


    事实上,关于预制菜含有大量添加剂、太油太咸的吐槽一直不断。此外,由于事先未告知,一些餐厅使用预制菜让消费者觉得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坦言,预制菜产业仍处培育阶段,从技术研发到设备生产,难以集约化、集成化,以至规模效应有短板;产品有效期较短且订单分散,运输时间、储存温度对菜品口味影响较大;还有同质化竞争,让其缺失中餐的特质味道灵魂,特色性有待突围。


    那么,餐馆为啥爱用预制菜?“预制菜是大范围工业生产,具备长链条属性,具有集中采购、集中销售、集中定价的特点。对于餐厅及企业生产者,复杂的菜品更易于有效复制。”重庆味海供应链(集团)公司总经理唐枭桐对记者说,使用预制菜还可以减少一些人工等成本。


    长远发展,既要好吃又要安全


    专家指出,随着大众对预制菜消费频次的增长,现有的品类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开发除小龙虾、酸菜鱼、红烧肉等充斥整个预制菜市场之外的菜品迫在眉睫。


    银食品牌创始人李丽宏表示,消费端预制菜应聚焦“家庭比较难完成的菜品”“在家操作简单便捷的菜品”以及“比自己做单份成本低的菜品”,助消费者实现“在家做大厨菜”的目标。


    一些企业也在创新菜品。记者在位于重庆冉家坝的盒马鲜生门店看到,有鲍鱼花胶鸡、松鼠桂鱼、猪肚鸡、剁椒鱼头,价格从10多元到几百元不等的各种预制菜,成为超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为部分食品所要求的消费场景,本身就需要现炒现卖的口感,目前的冷链技术还无法解决保鲜问题;加之小众需求始终会存在,工业化终究无法解决个性化的需求。”川菜工业化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车振明说,预计经过5年至10年的发展,预制菜菜品有望实现手工制作95%的风味还原。


    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也认为,目前,预制菜赛道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局部不足,行业发展有不少痛点。虽然有关部门正密集出台预制菜相关标准,但仍缺乏完善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不利于行业长远良性发展。


    莫远明说,对预制菜企业而言,好吃决定它能走多高,安全决定它能走多远。提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和认可程度,应加强对预制菜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优化食品安全体系,让预制菜成为消费者喜爱的健康之菜、安全之菜。(记者李国)

    2023-05-25
  • 财经聚焦丨从电力数据积极信号看经济复苏向好态势

    电力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今年以来,随着消费逐步回暖、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全国多地用电量增速回升,释放经济恢复向好的积极信号。


    26个省份用电量正增长,4月份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了33.8%和28.8%,4月份住宿和餐饮业用电量同比增速达2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用电增速均超过25%……一根根上扬的曲线背后,折射中国经济正在恢复的动力和活力。


    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回升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前4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81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


    从单个月份来看,1至2月、3月、4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3%、5.9%、8.3%。共有26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实现了正增长。


    “4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进一步上升,一方面由于上年同期多地受疫情影响,用电基数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复苏加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说。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3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第二产业用电量186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第三产业用电量48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2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


    杨昆说,第一产业用电量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及乡村用电条件改善、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逐月上升,工业用电增速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工业生产持续恢复是工业用电增速持续回升的重要原因;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明显回升,主要是消费回暖。


    全社会用电量是生产生活状态的直接反馈。南方电网运营监控中心经理李兴桂说:“4月份用电量的鲜明特征就是第三产业用电增长迅猛,全国层面同比增长17.9%,可见服务业和消费行业全面回暖。”


    在南方电网经营区域,前4个月广东省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对全省用电增长的贡献达54%,带动用电增长较为明显;深圳第三产业用电量达1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达36.8%,成为拉动深圳用电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用电量稳健增长


    “今年以来,工业用电量稳健增长,增速明显回升,预计二季度增速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郑海峰说。


    在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前4月工业用电量143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2.7个百分点。制造业用电量104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2.5个百分点,31个细分行业中25个实现正增长。


    其中,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4%,增速高于同期工业用电量2.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5.7个百分点。8个细分行业中7个实现正增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26.5%、汽车制造业同比增12.7%,这两个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5%,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13个细分行业中10个实现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同比增9.5%、造纸和纸制品业同比增6.3%,这两个领域增速均超过5%。


    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明显上升,说明经济增长动能正在转换。在南方电网经营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五个省区,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2%。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6%、12.2%,可看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正在加快。在大湾区内地9市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占制造业比重为50.1%。


    电能成色更“绿”


    另一个积极的变化是电能的成色更“绿”了,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在逐步增加。


    从东海之滨徐徐转动的风机叶片,到西北大漠连接成排的光伏电板,再到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都在为中国经济充电蓄能。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库总库容108亿立方米,是四川省内最大的水库。通过两河口水电站水库的补偿调节,在迎峰度夏期间惠及雅砻江中下游、金沙江下游和长江干流多座水电站。(王小锋摄)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5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3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8%。同期,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740万千瓦,同比增长86.5%,占新增装机的80.3%。


    今年以来,电力领域内投资不断加大。一季度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264亿元,同比增长55.2%。其中,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177.6%,核电同比增长53.5%。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梁昌新说,今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较去年会有较大的增长。据研判,供应总体有保障,部分省份在高峰时段可能会出现用电紧张。


    在水电大省四川,作为省内最大的发电企业,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下辖20世纪我国最大的电站二滩水电站、世界第一高坝锦屏一级水电站,我国第一高土石坝两河口水电站等,清洁能源装机近2000万千瓦。


    “今年迎峰度夏关键期,雅砻江梯级水电站保供能力预计为494亿千瓦时,同比去年将增发23亿千瓦时。”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集控中心副主任魏鹏说,如果加上即将投产的柯拉光伏、腊巴山风电等新能源电站,发电量预计还将再增加9亿千瓦时,保供能力可达503亿千瓦时。这个电量足够1600万个家庭全年使用,而且百分之百都是绿色能源。

    2023-05-25
  • 感受新兴市场活力 共享消费升级机遇

    5月19日,浙江宁波,宁波国际会议中心,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宁波保加华生物材料有限公司CEO岱西为记者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曲俊燕/摄


    80后屠孟勇最近和不少同行聊起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的变化。他是奥地利一家物流企业的销售部经理,入行18年,见证着公司在中国的业务由以出口为主,到内需提振、进出口并重,“消费升级是双方市场共同的变化”。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屠孟勇和物流板块的同行们都提到一个共识,“新兴市场国家的活力正在逐步显现,大家需要把关注重点从欧美市场逐步转移,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互联互通、能源投资等领域有更大的合作潜力。”


    一组数据验证了这个判断的可行。作为我国唯一面向中东欧的国家级展会,本届博览会参展商超过3000家,据统计,有81%的中东欧展商确认参加下届博览会。从采购角度看,本次博览会到会国内外采购商首次超过1.5万名,促成中东欧商品采购订单105.31亿元。


    郭晓就是签约成功的签约嘉宾之一,他的采购货品包括塞尔维亚的葡萄酒、野樱莓和日化品。这次参会,他还有个身份是参展商。作为塞尔维亚华人商业联合会会长、中东欧之家创始人,郭晓带来多个塞尔维亚本土产品参展,其展位的宣传板上写着“来自塞尔维亚与中国分享最好的”。


    “中东欧国家亟须发展机会,以塞尔维亚为例,它被称为‘欧洲粮仓’,在农产品合作方面,塞尔维亚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在塞尔维亚生活过24年的郭晓,在当地摆过地摊,也开过超市,他说,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塞无论是政治层面的交往,还是经济方面的合作,甚至人文方面的互动都呈现出好局面。


    同样看好双方市场活力的还有陈薏,她是宁波帝加唯达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2015年第一次进口波兰牛奶时,国内消费者并不了解,以为是荷兰的牛奶。”陈薏说,后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一批中东欧优质产品也越来越有名,除波兰牛奶外,还有波兰的麦片、巧克力、啤酒,罗马尼亚的葡萄酒、护肤品,匈牙利的饼干、坚果酱,以及保加利亚的各种植物精油等。


    虽是连续三届参展,陈薏依旧热情不减。这次,她给自己申请的是采购商证,在消费品展区,这个展会老朋友忙着选品,以自然、健康为标准,寻找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护肤品类。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些中东欧国家的护肤品虽然比较小众,但品质却很好,价格也便宜,“更重要的是,这些化妆品的原材料很健康,这符合今后护肤类日用品的健康趋势,未来可期”。


    “天然且健康是一些中东欧国家产品的共同特点。”第一次作为商务参赞参会的IvetNikolova是保加利亚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参赞,此前,她作为企业代表参加过博览会。她告诉记者,注重原料品质是如今中国消费者的特点之一,这也与一些中东欧国家企业的生产理念相契合,“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在寻找高质量的健康产品,而不仅是看价格是否实惠。”


    IvetNikolova还补充说,除传统的食品、农产品、日用品之外,今年参展的保加利亚企业还涉及文化旅游、智能制造等多领域,“这其中就有一家研发可降解垃圾袋的企业,它的工厂就在宁波余姚”。


    5月19日,临近本届博览会闭幕,IvetNikolova提到的保加利亚商人岱西,还在向感兴趣的观展人介绍展位上的可降解塑料袋。相较于普通塑料袋,这款塑料袋更轻薄,承重力达到5千克。其提取原料为玉米或小麦等植物的天然纤维,在商业堆肥条件下,可以在6个月内被完全降解。


    “按我们的项目规划,前期的产品是可降解塑料袋、购物袋、宠物拾便袋,后期会延伸至餐具、医疗用品等产品。”这个过去做医疗器械生意的保加利亚人告诉记者,他把业务转型的地点放在中国。去年12月,岱西在余姚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注册成立公司,这家公司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保加利亚生物可降解材料项目”。


    谈及选择宁波余姚的原因,岱西说,那里有着国内最大的塑料专业市场——中国塑料城,“我们研究生产的可堆肥塑料制品,完全可以依托余姚成熟完备的塑料产业链条,开拓中国市场,类似的新材料项目也将为余姚本地的塑料产业升级补上关键的一环。”在岱西看来,虽然本届博览会闭幕了,但中东欧国家商人与中国采购商、经销商的交流往来不会结束。他说,目前公司的可降解产品主要在保加利亚销售,未来希望在中国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共享市场机遇。


    实际上,多款中东欧国民品牌已在中国找到有可能的落地方向。首次带着斯洛文尼亚滑雪运动器材参展的梁立萍是北京雪伊兰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她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品牌入驻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常年馆二期开馆仪式。该馆也是本届博览会的三大展区之一。


    “这几年中国冰雪消费爆发式增长,可以说是‘朝阳产业’,尤其是冬奥会,把雪上运动的热度带起来了。”从事滑雪设备进口工作20多年,梁立萍结合数据说,自己代理的斯洛文尼亚品牌伊兰(Elan)滑雪装备近几年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目前与130多家滑雪场、运动队有合作,“这大大增强了品牌方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他们每年都来参加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


    这次参展,也是斯洛文尼亚20多个本土运动品牌首次亮相博览会。作为中东欧品牌方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梁立萍和其他同行一样,希望借本届博览会设立斯洛文尼亚商品馆的契机,提升斯洛文尼亚在中国的知名度。她说,位于欧洲中南部的斯洛文尼亚,不仅有雪山、海洋,还有丰富的自然植被和湖泊的资源,“尽管人口只有200多万,但斯洛文尼亚在滑雪、自行车、篮球、水上运动方面的竞技水平都位于世界前列。”


    她也希望该馆能成为面向国内南方市场的窗口,吸引更多消费者和市民体验和感受斯洛文尼亚的运动器材和文化。


    据了解,包括斯洛文尼亚商品馆在内,常设宁波的中东欧特色商品常年馆有34个特色商品馆,集聚中东欧贸易企业50余家,长期对公众开放,目的是让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实现“永不落幕”。(朱彩云李若一)

    2023-05-24
  • 内蒙古争取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补助资金166.82亿元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财政厅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共争取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补助资金166.82亿元,主要用于造林、森林抚育、林木良种繁育、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与此同时,自治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93.81亿元用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重点区域绿化项目建设和经济林建设补助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与政策,对全区国土绿化作出系统部署。按照部署要求,自治区财政系统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腾出更多资金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为内蒙古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完成造林面积8777.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420.15万亩,飞播造林789.43万亩,封山育林2289.97万亩,退化林修复面积1277.70万亩。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国土绿化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作出新的财政贡献。”自治区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杨帆)

    2023-05-24
  • 各地多措并举强实体、促消费、扩投资 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经济新方位)

    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要求“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各地密集推出新举措,发力强实体、促消费、扩投资,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日前,记者在辽宁、河南、云南等地的生产经营一线实地探访。


    辽宁沈阳——


    发力强实体


    走进沈鼓集团沈鼓云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服务中心,十几名工作人员正紧张忙碌。工位对面的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型设备在全国各大项目现场使用情况。


    “一个闪动的‘点’,就代表着一个项目在使用的沈鼓设备。”机组服务部经理张大伟介绍,这是沈鼓集团推出的数字服务平台沈鼓云,可提供机组预知性维修和诊断服务,目前已联网各类机组2000余台,产品服务覆盖多个省份。


    成立70多年来,沈鼓集团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提供了万余台(套)大型离心压缩机、大型往复式压缩机、大型核泵等“工业心脏”高端装备。而今,“老字号”如何焕发新活力?


    “我们坚定走数字化转型之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品和企业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从根本上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介绍,一季度,集团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3%,产品订货同比增长140.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8.8%。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沈阳正在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0%;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6%。


    “工业是沈阳的发展根基和独特优势,我们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投入使用。”沈阳市工信局局长张文哲说,截至目前,全市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6.4%。沈阳市科技局二级巡视员郭玉福介绍,一季度,全市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09家,同比增长33%;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73亿元,同比增长36.33%。


    近年来,辽宁作为制造业大省,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工业引领带动作用。今年初,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我们将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做强做大集成电路、航空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辽宁省工信厅副厅长陈虎说。


    云南昆明——


    创新促消费


    5月以来,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教场中路蓝花楹盛放,引来众多游客。


    客流带来现金流。教场中路的吴记蛋糕坊一天营收就超过3000元。“以前卖给老主顾,一天也就几个鲜花饼,勉强够付房租;现在卖给游客,做多少卖多少,生意特别好!”店主吴文婷说。


    “我们新推出的蓝花楹主题蛋糕,也成了‘爆款’。”吴文婷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以来,云南旅游市场迅速恢复,自己早早就开始为蓝花楹盛花期的客流备货。


    教场中路的车水马龙,离不开五华区莲华街道的整体推广。为吸引更多游客集聚、扩大消费,当地组织160家主题文创商铺入驻“昆明第五届蓝花楹文化艺术节”,将蓝花楹与云南特色美食、文化等创新结合,通过“花季音乐会”、赏花巴士、百米主题壁画等打造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自蓝花楹开放以来,教场中路每日人流量近12万人次,成为昆明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打卡地。


    消费复苏,商家信心满满。仅“五一”假期5天时间,昆明官渡区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一期商户林飞龙就在商贸城采购节上实现了百万元销售收入。整个采购节期间,300多家参展商营业总额超过3.1亿元,签约金额突破22亿元。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昆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84.75亿元,同比增长4.7%。特别是,一季度全市住宿营业额同比增长30.1%、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5%。


    促消费成为各方共识。云南省为居民发放消费券,为自驾游旅客发放电子加油券,为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商品消费发放消费补贴,开展“云集好物”及“彩云”系列促消费活动。


    河南郑州——


    积极扩投资


    二季度伊始,河南省郑州市连续迎来重点项目的重要节点。


    4月6日,郑州比亚迪一期工程投产仪式在航空港区兴港新能源产业园举行。自签约以来,项目37天内实现开工,17个月顺利投产;待全部建成后,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可达百万辆。


    两天之后,郑州经开区海立海尔压缩机生产基地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20亿元,主要生产行业先进的变频高效旋转式压缩机。投产后,年产量可达1500万台。


    这些项目是民间投资信心持续恢复的缩影。一季度,郑州民间投资增长3.8%,较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


    抓项目、抓生产、抓招商。郑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1月面向金融机构推介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社会事业3类72个项目,总投资达1835亿元,融资需求达1205亿元;2月推出2023年第一批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涉及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7个领域67个项目,总投资1003亿元。


    上街区天马新材料电子陶瓷粉体材料生产基地、巩义市恒星科技超精细金刚线建设项目、荥阳市智能加油机生产线建设项目等一批民间投资项目陆续落地。郑州发布完善政策环境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方案,河南省也出台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副教授韩柯子分析指出:“投资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必须一以贯之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地方还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多方受益、具有较大乘数效应的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短板等领域,提升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

    2023-05-23
  • 数说中国丨一季度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503万户同比增长14.3%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赵文君)市场监管总局22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503万户,同比增长14.3%。截至一季度末,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16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


    今年一季度,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新设个体工商户分别为7.5万户、18.8万户、67.9万户、265.1万户,同比分别增长39%、25.1%、19.8%、10.4%。截至一季度末,全国登记在册“四新”经济个体工商户3515.4万户,总量占比由2019年的24.9%持续提升至30.2%。

    2023-05-23

  • 首 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