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让露营经济“来去匆匆”

    一段时间以来,在近郊寻觅一片草地、搭起一顶帐篷的露营旅游蔚然成风,成为亲朋聚会、家庭出游热衷的消遣方式。随着跨省游、出境游市场回暖,群众旅游出行更加便捷,休闲旅游目光开始投向更远处。原本专注近郊游的露营热潮似乎不再“吃香”,不少露营地宣布停止运营,“露营倒闭潮”一词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休闲方式,露营旅游近几年曾是旅游业拓展投资和消费增长点的“香饽饽”。面对热度的下降,亟须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突出特色与差异化,才能避免让露营风“来去匆匆”。


    相较于一些国家露营产业较长的发展史,中国的露营旅游近两年才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初期,曾吸引了一批靠着流量红利“赚快钱”的商家进入市场。这些商家缺乏专业经营知识,往往急匆匆租好场地、买来设备便开始营业,这也导致市场上露营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露营经济“盛大红利”不再之际,相关从业者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经营思维,转向精细化运营,在缜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提升服务品质,推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露营产品。“好服务才有回头客”,营地经营者通过提供高质量、精品化的露营体验,让营地游客“常回来看看”,有望实现经营的健康可持续。


    露营经济的产业链条需要拓宽拓广,相关从业者可布局好“露营+”多元旅游格局,探索露营经济的融合创新优势。目前,“露营+飞钓”“露营+沙滩派对”“露营+篝火晚会”……多类露营经济新玩法层出不穷且创意十足,在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户外场景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延长露营旅游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协同和业态融合,带动露营经济长效发展。


    对于地方文旅部门而言,可将露营旅游休闲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为消费者打造充满地方性体验的露营场景,激发旅游休闲消费新活力。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近段时间以来,当地创新露营旅游模式,并将其与其他旅游业态融合,推出德城大运河花园露营地、陵城鬲津湖房车露营基地、乐陵奥林匹克体育公园露营地等产品。露营不再局限于一方青草地,而是与景区、生态、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做到了露营经济的定制化、差异化、特色化。


    去年底,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提升露营旅游休闲的产品服务品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并提出要规范管理经营。露营产业潜力无限,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因势利导和从业者的创新尝试下,露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将走得更稳、更久、更远。(丁美栋)

    2023-05-15
  • 上海在新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报今日起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栏目下,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分批次深入基层调研采访,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引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彰显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挖掘各地区各领域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经验做法和突出亮点,从而更好凝聚力量,促进工作开展,服务发展大局。





    初夏时节,草木勃发,黄浦江畔一片生机盎然。


    上海,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2022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47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


    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国际标准箱,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2年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


    …………


    “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记者日前走进上海,感受这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持续攻坚,以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长期引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海以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姿态和担当,加快推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突破性创新,努力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


    调研中,浦东隐冠半导体公司总经理吴立伟讲述了他的故事。公司想要新增股东,推行股权激励。但按原有程序,审批要走3个流程、准备3次材料、时间跨度近一年。好消息是,浦东新区近来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3个流程一次走完,3天办好。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自2018年起,上海连续实施6轮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在证照办理、项目审批、企业注销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创新经验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率先开展“文体旅一证通”、环评排污“两证合一”、以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等首创性改革试点……上海着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接续推出,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利用外资质量持续提高。


    4月9日,特斯拉宣布在上海临港加码投资,修建一座储能超级工厂,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实现超过95%的产业链本土化率。


    上海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之一。近年来,上海利用外资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1%。总部经济集聚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907家、538家。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上海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大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目前,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介会陆续在世界各地开展,签约面积已超26万平方米。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已经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高水平开放的载体、多边主义的舞台,前五届累计意向成交金额3458亿美元。


    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全力推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跑出“加速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扎实展开……上海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强劲


    进入上海榕融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厂房,一股热气扑面而来。16条超百米长的生产线上,机器飞转。一条条氧化铝丝化后,如蚕丝一般在履带上前行。拿起一根氧化铝纤维纱线,公司负责人介绍:“纱线由9微米直径细纱合股并捻,耐高压高温、阻燃,可用来制作宇航员防护服,这一突破纤维材料制造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高性能纤维材料的行业空白。”


    榕融新材料的发展是上海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缩影。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上海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成势、未来产业抢先布局。


    创新是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张江如今已汇聚2.3万家企业、50万从业人员,万人有效发明专利725件,是上海全市平均拥有量的10多倍。仅以芯片领域为例,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加速全球创新资源集聚,上海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壮大,3家国家实验室成立运行,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全球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步形成。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大力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


    “以人工智能为例,上海聚焦‘算法创新+场景赋能’,推动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揭牌运作,原创算法、智能芯片等取得突破,产业人才占全国1/3。”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说。


    将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上海优化“政府有为、专班推进”+“市场主导、揭榜挂帅”机制,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嘉定新城,加快建设“汽车制造领跑+智能传感领航”产业体系,力争2025年产业总产出达到万亿级规模;松江新城,做大“科创走廊+数字云城+智慧枢纽”数字化转型平台,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前,上海又积极竞逐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等五大未来产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顾军说,“锚定未来,上海提出了新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等4个新赛道产业总规模突破4.5万亿元。”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上海徐家汇路黄陂南路公交站,一块水墨色的公交站牌屏幕,显示着8条公交线路后续车辆预计到达的时间,在每个数字背后,还有几个人形标识。


    “1个人形,代表公交车内还有座位;2个,代表没座位了,但站立空间还比较足;3个,就是比较拥挤了。”站在屏幕前,上海公共交通广告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小宗提醒记者注意另一个轮椅的标识,表明这辆公交车上配备了无障碍设施,“通过我们的智慧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显示公交车内部实时信息。”


    这样的墨水屏幕,目前在上海浦西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始终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作为社区群众办事的最基层一线窗口,群众办事能不能进一个门、取一个号、一窗办成?”浦兴路街道位于浦东新区东北部,辖区面积6.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8万,社区内老年人群体、外来人员较多,办事需求多样化,如何缓解群众办事难,是中心主任王建胜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这个中心虽小,业务却不少,有人社、民政、公安、卫健等11个部门的208项业务事项,种类多、政策性强。王建胜说:“要想实现所有事项的综合受理,首要的问题是服务系统的整合。”


    基层提需求,改革给方案。2018年起,上海“一网通办”改革持续深入,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全面落实上海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同时升级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整合各部门的业务条线,实现了一张网、一个系统,一个账号登录受理。


    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一网通办”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过7968.93万,法人用户超过311.06万,接入事项3622项,累计办件量达3.36亿件,2022年度网办率达83.97%,实名“好差评”系统的好评率超过99%,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上海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努力为广大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黄浦江和苏州河这“一江一河”累计87公里长的岸线贯通开放后,上海不断实施品质提升工程,打造世界级滨水区,让历史上的“工业锈带”更好成为“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在徐汇滨江,每到周末,滑板、跑步、露营的市民与江面往来的船只相映成趣,两座被称为“双子塔”的西岸智塔拔地而起,汇聚了众多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企业和研究机构,一派生机勃勃。未来,这里将有一条跨越黄浦江的缆车“浦江之心”连接浦东,“一江一河”的美丽故事还在继续。上海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两旧一村”改造。位于静安区的张园,是上海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历史建筑群之一,如今已成为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新名片。


    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成果,还在向长三角辐射,在更大范围内惠及群众。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分别在上海、江苏、浙江缴纳医保的246万居民,可以享受到“跨省无感”的医疗服务。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跨省就医无须办理备案就可以直接刷卡结算,覆盖示范区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依托国家医保电子凭证,三地参保人员只需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即可实现“不带社保卡看病”,目前已有75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该功能。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新征程上奋力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

    2023-05-12
  • 稳外贸,为经济恢复提供重要支撑(评论员观察)——坚定信心,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好转⑤

    外贸进出口展现出较强韧性,为全年实现外贸促稳提质打下了基础


    外贸平稳向好,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坚实足迹


    一辆辆新能源车排起长队,有序驶入靠港的巨型滚装船,准备销往海外。这是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滚装码头的忙碌日常。在这个全国最大的滚装汽车码头,国产新能源车“排队出海”的场景,正是我国外贸开局稳中向好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32万亿元,同比增长5.8%,进出口延续了向好态势。外贸进出口展现出较强韧性,为全年实现外贸促稳提质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4个月,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同比增加了8.9%,继续保持我国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为拓宽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大盘发挥了积极作用。


    外贸平稳向好,得益于我国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一季度,外贸商品“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增长66.9%,拉高了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领跑出口,表明我国外贸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更折射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坚实足迹。依靠科技创新与低碳转型,“中国制造”不断塑造和积累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强劲。


    外贸平稳向好,也得益于宏观政策的有力护航。我国大力推进外贸促稳提质,为稳外贸提供政策支持,还积极开拓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生效带来的政策红利,我国与东盟贸易往来持续升温。今年前4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09万亿元,增长13.9%。此外,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6%,也保持了高增长。市场布局日益优化、贸易伙伴趋向多元,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外贸的活力和潜力。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提出五方面政策措施,将以更大政策力度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落实落细新政策好举措,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全球供应链调整和市场波动的能力。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当前,全球通胀高企、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带来的外需减弱,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夯实,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就像过年一样!”广交会时隔三年全面恢复线下展,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创新高。看看这个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实现外贸促稳提质的目标是有支撑的。

    2023-05-12
  • 韧性十足!我国外贸稳中向好势头进一步延续

    海关总署9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3.3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一季度的4.8%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4月单月进出口3.43万亿元,增长8.9%。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条件下,我国外贸韧性得到彰显。


    海关月度调查显示,出口订单增加的企业比例已经连续4个月提升。





    这是4月15日拍摄的第133届广交会场馆。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4月,被誉为中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的广交会时隔三年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本届广交会总展览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线下参展企业数量达3.5万家,累计进馆超29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展会现场出口成交216.9亿美元,体现了中国外贸的韧性与活力。





    4月15日,客商在广交会电子消费品和信息产品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从出口产品看,前4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出口总值的57.9%。其中,受新能源车出口拉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20.3%。


    在4月开幕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新能源、电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众多新车发布会主旋律,国产新能源车型达186个,中国车企加速全球布局。





    在2023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这是上汽大众品牌展出的ID.6X纯电SUV汽车。(2023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在汽车世界里有两场变革,一个是电动化,另一个是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法雷奥集团企业传播与投资者关系高级副总裁马法龙认为,“在这两个方向,中国正走在前列。”





    这是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装生产线(2023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从贸易伙伴看,前4个月,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为2.09万亿元,增长13.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7%。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进出口为1.8万亿元,增长4.2%,增速较一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国和日本进出口则分别下降4.2%和下降2.6%。


    此外,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4.6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对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沙特阿拉伯等西亚北非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37.4%和9.6%,部分弥补了传统市场需求不振带来的影响。





    满载日用百货的X8151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2023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RCEP国家是北部湾港最大的货源流向区域。北部湾港先后开通了日本、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家多条RCEP直航航线,至东盟国家航线达到36条,实现东盟主要港口全覆盖。”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盛港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周垂剑说。





    海轮在钦州港码头装运集装箱(4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我国外贸稳中向好势头进一步延续。国务院近期出台新的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政策措施,有助于提振外贸企业的信心和活力,推动全年外贸促稳提质。

    2023-05-11
  • 拓空间、练内功、添动能——我国外贸延续稳中向好势头观察

    9日,海关总署发布我国外贸最新运行情况:今年前4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3.3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4月单月进出口3.43万亿元,增长8.9%。





    在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下,累计增速从前2个月的同比微降0.8%转为一季度增长4.8%,再到前4个月较一季度进一步加快1个百分点,承压前行的外贸划出上扬曲线。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外贸进出口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延续。


    自动装配、在线监测、机器人焊接、智能化仓储……走进位于浙江省三门县的西格迈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整个生产流程体现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前4个月,这家主要面向欧美高端市场的汽车减震器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4亿元,同比增速保持两位数。


    公司总经理蒋瑞锋告诉记者,尽管面临全球经济下行、外需不足、地缘政治风险等制约因素,但公司聚焦主业,通过提升研发实力推出的新产品不断收获海外市场好评,目前,订单已经排到9月。公司还将加大“走出去”力度,计划年内参加约30个国家举办的展会,努力拓展国际“朋友圈”,培育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作为我国外贸最大主体,经营灵活度高、市场适应性强的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好的势头。据海关统计,前4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41.5万家,同比增加8.9%;民营企业进出口7.0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超过五成。海关月度调查显示,出口订单增加的企业比例已经连续4个月提升。


    外贸运行的亮点还体现在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势不减。前4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出口总值的57.9%。其中,受新能源车出口拉动,汽车出口额增长120.3%。


    9日,在青岛海关办结通关手续后,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03辆挖掘机在青岛大港码头列队待装,几天后这些车辆将随船发往土耳其等国。这已是今年青岛大港口岸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第47批工程车辆。


    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前4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增速高出整体10.2个百分点,占比提升到34.6%。其中,对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沙特阿拉伯等西亚北非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37.4%和9.6%,部分弥补了传统市场需求不振带来的影响。


    数据显示,进口不及预期、外贸月度增速放缓、对美国和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下降等新变化已成为当前面临的挑战。


    “必须看到,我国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此前表示,外需的不确定性仍然是最大制约因素。


    稳外贸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强调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商务部积极推动线下展会恢复;海关总署等六部门部署在17个城市开展2023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上海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广州提出推进加工贸易产业链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在前期已出台多轮政策举措的基础上,新一轮组合拳再次释放出加大力度稳外贸的积极信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光普表示,在加强最新政策宣传解读、推动落地见效的同时,还要鼓励各地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出台支持举措,切实解决企业困难,继续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进一步提升出口退税的效率,并支持企业充分运用信用保险、贸易信贷等政策工具,不断激发外贸增长新动能。


    应对困难挑战,外贸主体既要“抱团取暖”,更要进一步练好内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庄芮认为,企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拓宽贸易渠道等方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为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向好态势多作贡献。

    2023-05-11
  • 内蒙古鄂伦春:细鳞鲑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5月7日,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在放养区打捞细鳞鲑。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托扎敏乡陶力罕村仙山池冷水鱼养殖基地放养区水域面积8公顷,育苗区占地600平方米,年育苗100万尾。近年来,托扎敏乡因地制宜,依托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渔业、旅游业等乡村特色产业,走出一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乡土人才”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新华社记者王楷焱/摄

    2023-05-10
  • 中国外贸延续稳中向好势头

    中国海关总署9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3.3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一季度的4.8%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4月单月进出口3.43万亿元,增长8.9%。


    分项看,今年前4个月,中国出口7.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进口5.65万亿元,增长0.02%。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表示,在近几个月美、欧、日整体需求趋缓的形势下,中国外贸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增速仍超预期,表明中国外贸韧性十足。





    5月9日,在江苏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货轮停靠在泊位上装卸集装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春摄)


    前4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8.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占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提升至65.4%;民营企业进出口7.0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超过五成。


    此间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尽管受到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大、海外市场需求不畅等不利因素影响,但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来,中国外贸稳中向好势头进一步延续,外贸结构也呈现持续优化的态势。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前4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出口总值的57.9%。其中,受新能源车出口拉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20.3%。


    今年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6.9%,拉高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





    这是4月15日拍摄的第133届广交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日前落幕的第133届广交会上,大量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首次展示,高端化、智能化、定制化、品牌化和绿色低碳产品深受全球采购商青睐,凸显中国制造正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展现了中国外贸的韧性和活力。


    业内专家认为,这类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反映了中国努力在出口层面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呈现出货物贸易总量巨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业态蓬勃兴盛、市场多点开花、结构逐步优化等特点。


    包括跨境电商、保税物流、保税维修、海外仓、离岸贸易等在内的多种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





    2022年9月2日,在杭州综合保税区一家跨境保税仓内,工作人员在搬运跨境电商保税进口商品。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增长15.4%。其中,出口增长23.4%,进口增长10.8%。


    根据《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中国力争到2035年实现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位居创新型国家前列。白明认为,新业态新模式对外贸发展具有渐进式的推动作用,长远看来有望成为外贸稳定增长的“助推器”。


    前4个月,中国对东盟、拉丁美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3.9%、10.3%、17.5%、16%。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宇宁认为,在政策支撑与传统贸易伙伴经贸关系发展积极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新市场对贸易增量的贡献持续放大。


    中国外贸促稳提质,除了稳住“老客户”“老朋友”,同样重视新市场的拓展。4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





    2021年9月11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参观者走出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提振外贸企业的信心和活力一直以来是中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着力点。白明指出,受外部因素影响,今年中国外贸依然面临较大压力,要落实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近期,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提出强化贸易促进拓展市场、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一系列稳外贸政策组合拳,更加系统、综合和全面,对中国外贸发展起到更好的支持作用,将推动全年外贸促稳提质。”高宇宁说。

    2023-05-10
  •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

    一季度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今年一季度,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3万亿元,同比增长5.1%,高于国民经济增速0.6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2%。一季度,海洋领域宏观政策持续显效,市场预期明显改善,海洋产业稳步发展,海洋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海洋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支撑海洋经济稳步回升。海洋旅游市场复苏明显,激发消费活力。海洋客运量恢复性增长明显,同比增长87.8%,一季度,江苏、福建接待游客总人数分别为1.8亿和1.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00亿元和13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42.9%。海洋船舶工业发展态势良好,新承接订单增幅明显。新一轮旧船淘汰周期持续释放红利,全国新接海船订单量同比增长66.9%,国际市场份额超60%,订单包括10艘万箱以上大型集装箱船,此外中国还包揽全球24艘汽车运输船订单。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良好,大型项目装备稳步实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和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0.7%、32.4%。随着海上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机组大型化、轻量化进程加速,规模效应、零部件减耗为机组成本带来下行空间,一季度海上风机均价同比下降16.1%。海洋工程装备不断迭代升级。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3号”交付投用,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运往作业区。深远海养殖、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带动海工装备需求持续旺盛,海工交付情况良好,交付订单金额是上年同期的4.2倍。海水淡化工程稳步推进。唐山海港5万吨/日的海水淡化项目正式向用户供水。中国海水淡化技术正式走向北非市场,杭州水处理中心成功签约阿尔及利亚3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


    涉海企业生产经营稳定,预期向好。在国内订单量增多、高附加值产品销量增长等因素带动下,近六成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超八成企业职工人数较上年末增长或保持不变,近两成企业实现增员;多数企业对二季度经营预期乐观,75.8%的企业预计二季度营业收入将有所增长,超九成企业认为二季度用工需求将增加或保持不变。


    海运贸易稳步发展,港口效率不断提升。“面对外需减弱的挑战,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展现较强韧性,开局稳中向好,其中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5%。”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介绍,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2.8%、7.3%,对外航线持续拓展,完善海运贸易网络。


    崔晓健表示,随着海洋领域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海洋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二季度海洋经济向好势头有望进一步延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孔德晨)

    2023-05-09
  • 26个省份用电量正增长 用电数据彰显经济活力

    近期,住宿餐饮等消费行业快速回暖,各地开足马力抓生产促经营,拉动用电量快速增长。制造业日均用电量124.4亿千瓦时/天,26个省份用电量正增长……一项项攀升的电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运行正在企稳回升,国民经济活力充沛。





    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回升


    在湖南长沙,“五一”假期商圈日用电量同比上涨13.27%;在贵州,全省商业用电量达1.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人们出行热情高涨,商业、旅游用电量明显提升。


    电力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今年以来,随着消费逐步回暖、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全国多地用电量整体呈现积极信号。


    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2.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比上年四季度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电力消费增速稳中有升。第一、二、三产业合计用电量1.7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分月份看,1—2月、3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3%、5.9%。


    “3月用电量增速比前两个月回升较多,一方面有上年同期部分地区疫情形成的低基数因素;另一方面是受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的拉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共有26个省份用电量正增长。其中,宁夏、青海、甘肃、西藏4个省份同比增速超过10%,内蒙古和广西用电量增速超过8%。增长的电能需求,折射经济活动的加速升温。


    “全社会用电量是生产生活状态的直接反馈,是观察经济活动实实在在的指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本报记者说,今年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回升,表明经济活动位于扩张区间,国民经济恢复势头正不断持续。


    生产消费热度攀升


    用电量加快回暖,背后是生产消费热度的攀升。


    ——生产加力。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6%,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4%,对用电增量的贡献率达78%。


    3月份,制造业日均用电量124.4亿千瓦时/天,比上年同期增加9.5亿千瓦时/天。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明显上升,全国多个省份相关用电量同比增幅超过10%。比如,浙江省11大行业中有8个行业用电量同比实现正增长,制造业用电量回升到接近历史高点;宁夏一季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幅超过113%。


    ——消费更旺。一季度,中国住宿和餐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1%,比上年四季度增速回升7.1个百分点;电动汽车高速发展,拉动一季度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3%。


    整体看,一季度第三产业用电量36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电量增速超过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的铁路运输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8%。


    “随着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是国民经济复苏的直观体现。”刘向东说。在多位专家看来,需求扩张和经济回暖,是用电量上升背后的关键词,用电数据的增长,折射经营主体的信心和经济的活力。


    电力消费需求还将增长


    用电量上升的同时,电力也变得更“绿”了。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5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3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8%。同期,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740万千瓦,同比增长86.5%,占新增装机的80.3%。


    今年以来,电力领域内投资不断加大,有力保障电力充足。一季度,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264亿元,同比增长55.2%。其中,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177.6%,核电同比增长53.5%。


    “今年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将促进电力消费需求增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说,受上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二季度电力消费增速将明显回升。根据中电联预测,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约9.15万亿千瓦时,全年增速在6%左右。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梁昌新近日表示,今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可能超过13.6亿千瓦,较去年有较大的增长。据研判,今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部分省份在高峰时段可能会出现用电紧张。


    据了解,国家能源局将做好电力供需形势常态化监测工作,迎峰度夏期间,按照“一省一策”抓好电力保供工作。同时,加大支撑性电源和输电通道建设投产。按照“适度超前、留有裕度”原则,督促各类电源迎峰度夏前投产发挥保供作用。此外,全力做好机组稳发满发工作,科学做好负荷管理工作。

    2023-05-09
  • 真诚待客 练好内功——“五一”旅游市场观察

    新华社济南5月7日电(记者邵琨王丰王浩明)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面对巨大的网络流量和人流量,许多旅游城市已经在探索提升人文体验和服务品质。


    “五一”假期,山东淄博的各大烧烤店里座无虚席、人声鼎沸。烤炉炭火烧红,肉串嗞嗞冒油。“慕名而来,就是要体验一下”“吃的不是烧烤,是氛围”……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河北、江西游客这样说。





    4月29日,游客在淄博市一家烧烤城吃烧烤。新华社发朱伟摄


    许多旅游消费者从追求“风景”转向了“场景”,相比观看,更重视体验。赶一场国风市集,来一场和传统文化的邂逅;去一次野外露营,约上三五好友围炉煮茶,闲聊品茗;体验一把城市骑行、飞盘、陆地冲浪,变身运动潮人……


    今年“五一”期间,广东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景区推出古代水上婚礼、千人古风巡游、华服盛典走秀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体验打卡。在这里,游客还可以欣赏体验侗族踩歌堂、神秘傩面舞……


    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各显身手”,还推出打卡点配置充电宝、轨道交通延时收班、行李储存柜、志愿者服务等温馨服务。


    网友评论说,真诚待客、练好内功才是旅游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深圳“五一”期间在市区两级推出超百场促消费活动。政企联动创新消费场景,打造“美好生活之城”IP,不断丰富美好生活内涵。


    为了吸引游客,不少地方还创新推出旅游专列。这个假期,淄博“烧烤专列”、大理“有风专列”、成都“熊猫专列”带火了一波旅游消费热潮。各地文旅局长也纷纷花式推荐地方文旅产品。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这些举措背后,丰富与完善的是游客服务和体验。除了旅游市场治安、质量监管等常态化巡查外,城市还要提升旅游产业活力,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更暖心的人文场景。

    2023-05-08
  • 乘势而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写在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之际

    图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韩加君摄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首个“五一”假期,“流动的中国”生机勃发——


    人潮涌动。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日均发送旅客约54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日均增长162.4%。


    旅游升温。国内旅游出游2.74亿人次,同比增长超70%;实现旅游收入逾1480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市场回暖。全国共揽收快递包裹近15亿件,日均揽收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64%,汽车和家电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0.9%、13.9%。


    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熔炼、压铸、机加工、涂装……秦皇岛中信戴卡铝车轮六号工厂内,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一个个汽车轮毂成品接连下线。


    “公司不断优化客户结构,扩大市场规模,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中信戴卡总经理朱志华介绍,今年公司积极发力全球化,设在墨西哥、摩洛哥的工厂陆续投产,“预计铝车轮年产能将从8000万只扩大到8500万只,可满足旺盛的海内外市场需求。”


    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生产需求企稳回升,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经营主体预期明显好转,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今年以来,熟悉的景象翩然回归,中国经济暖意更浓。


    ——重大项目有力推进。


    4月28日上午9时37分,随着最后一颗销钉打入,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的伶仃洋大桥成功合龙,向明年建成通车发起冲刺。


    5月初,历时一年半,投资超20亿元的联想集团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在深圳科学城落成,可年产1600万台、近10万种配置、产值超500亿元的智能产品。


    平陆运河建设紧锣密鼓、贵南高铁实现全线接触网送电、中国移动新增超10万个5G基站……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制造业投资增长7%,为稳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


    ——市场活力持续复苏。


    热门景区熙熙攘攘。浙江安吉,围炉煮茶、户外露营、研学农庄等全新文旅体验,引得游客纷纷打卡;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景区常态化开放夜游长城,迎接客流高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


    电影院线人气满满。4月30日上午10时,山东济南万达影城检票口排起长龙,万达影城世茂店经理高超说:“好片扎堆,首日便卖出3000多张票。”据统计,今年“五一档”电影票房超15亿元,观影人次突破3700万,成为继2019年、2021年后中国影史票房第三高的“五一档”。


    随着相关举措加力提效,市场活力和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提升,促进消费持续回暖。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


    ——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


    前不久,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码头,随着滚装船“光芒精英号”靠港,1100多辆国产新能源汽车有序驶入,整装待发前往东南亚市场。一季度,上海口岸出口电动载人汽车16.7万辆,同比增长30.3%。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平稳开局。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绿色低碳产品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


    中国经济运行好转,呈现在一幅幅生产生活图景里,也蕴藏在一条条亮眼的数据曲线中。


    物流加速,需求逐步转暖。货拉拉平台数据显示,开年以来,平台货运完单量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月、3月、4月增幅分别达到112%、50%、61%。


    转型加快,供给稳步提升。目前,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建成,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5.5%。


    市场向好,预期持续改善。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比去年四季度大幅上升1.3点,升幅为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高;4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7%,继续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延续恢复发展,市场发展信心稳定。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行


    “五一”假期,机场车站人潮涌动,商场景区人声鼎沸,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的波动状态,特别是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将新冠病毒感染依法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将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4个月以来,全国疫情逐渐走向平稳,没有出现大规模疫情,社会各行各业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行。


    大战大考炼真金。回望3年多抗疫防疫历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走出一条精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


    ——3年多来,面对持续变异的新冠病毒,我们一直坚持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与病毒对决,始终把握疫情防控的战略主动。


    2020年初,疫情突袭湖北和武汉。考虑当时的病例大部分有肺炎表现,我国依法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公共卫生应对措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经过3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


    2020年4月,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面对原始株以及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输入,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加快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不断升级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有力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


    2022年11月,随着全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平战结合的医疗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疫情防控知识不断增加,加之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减弱的科学证据越来越充分,我国接连出台“二十条”“新十条”,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022年12月26日,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基础等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依法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3年多来,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我们高效调集全国资源,保障群众防疫物资需求、生活物资需求和用药需求,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2020年1月,人口超千万的武汉医疗资源缺乏、防疫物资紧缺、生活物资告急。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奔赴湖北和武汉抗疫一线。大批N95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运到湖北和武汉。黑龙江大米、内蒙古牛肉、新疆牛奶、山东蔬果……各地纷纷向湖北地区支援生活物资,20天内,全国累计向湖北地区运送防疫和生产生活物资116.54万吨。


    2022年12月中旬,用药需求激增,抗疫药物保供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快速扩大相关药物产能。一个月内,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日产量提升超4倍,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从6000万人份扩产到1.1亿人份,指夹式血氧仪日产量由11.5万部提升至25万部以上,有效缓解了供不应求的状况。此外,依靠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作,及时打通物流堵点卡点,全国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保障稳定。


    2022年底,面对感染人数激增,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全国重症病床由19.8万张扩充至40.4万张。在1个多月时间内,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五一”假期气象万千的发展景象,彰显出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映照着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抗疫3年多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中国经济砥砺风雨、韧性更足——


    2020年,疫情来势汹汹,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我国GDP增长8.4%,经济规模占全球比重超18%。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三重压力”持续显现,我国沉稳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划出一道“V”形复苏曲线,GDP增长3%,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2023年一季度,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GDP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四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不少国际组织和投资机构纷纷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强调:“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全年经济增长有望逐步回升,同时要看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下一步,我们还要坚定信心、抖擞精神,齐心协力加油干,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强产业、扩内需,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渤海之滨,大连科德数控生产车间里,一台台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正加紧调试。“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00%,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年中。”公司总经理陈虎表示,企业将追加投资,用于高端机床核心功能部件等的研发制造。


    青藏高原,海拔3400多米的甘孜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开工建设。“这是目前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特高压变电站,工程投资额超26亿元,建成后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约120亿千瓦时。”国网四川公司建设部主任冯翰说。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紧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经济运行将持续好转。


    ——深改革、促开放,推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拿地即开工!一期项目仅用20天,就拿到了用地证、工规证、施工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浙江浩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其海介绍,公司的智能电气控制系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6亿元以上。


    “我们将更加坚定地开拓中国市场。”乐金显示光电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厚格说,企业扎根广州17年,平均每6年就会进行一次显示生产相关的战略投资。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中国经济的活力将更充沛、空间将更广阔。


    ——稳增长、促就业,推动社会预期持续改善。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延续,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今年的扣除额预计达2000万元左右,我们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研发。”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这让江西郑顺环保助剂公司董事长郑立训倍感温暖。


    山西省将“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纳入省政府2023年民生实事,进一步拓宽灵活就业渠道,让零工等活儿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


    企业是创新主体,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月销售额10万元及以下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将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落实落细各项惠企利民政策,社会预期将不断改善。


    ——防风险、保安全,推动风险隐患持续化解。


    急诊、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前来就医的患者需做好个人防护……“五一”假期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没有放松疫情防控这根弦,医院诊疗秩序井然。为了应对假期期间可能出现的疫情,国家卫健委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同时做好救治床位和设备设施的准备。各地继续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了新冠相关药品、试剂、医疗设备等医疗物资的储备以及调配,保障可能的医疗救治的需求。


    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我们将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乘势而上、勇毅前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申少铁丁怡婷韩鑫)

    2023-05-08
  • 2022年家电行业规上企业营收1.75万亿元

    2022年家电行业规上企业营收1.75万亿元——


    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经济新方位·展会看经济)


    本报记者韩鑫


    实时视频引导、一键蒸汽清洁,智能蒸烤炸一体机让厨房新手也能做出美味大餐;搭载活性锰除甲醛技术的绿色空调,“除醛+送风”48小时,耗电量还不到1千瓦时……





    日前,为期4天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在上海落下帷幕,国内外上千个品牌集中展示的新产品新技术,不仅构建了供需互动新平台,也拓展着产业发展新空间。


    展会是观察产业发展活力潜力的重要窗口。作为世界三大家电及消费电子类展会之一,此次展会折射出家电行业的哪些新特点?如何更好激活家电市场,助推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让我们一起,近距离观察家电行业发展的脉动。


    从纵向延伸到跨界联动


    “不断完善的产业链优势提高中国家电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行走在展会各大展区,从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到行业企业间的跨界联动,处处体现家电行业的持续升级活力。


    ——协同联动,产业链配套能力全面提升。


    上海海立推出第三代X系列变频压缩机,更好提升空调能效;赛特新材革新传统保温材料,有效降低冰箱耗电量;肖特公司创新双面高温油墨印刷,拓展洗衣机等产品的玻璃外观设计空间……展会上,家电制造产业链上的数百家配套企业走到台前,展现“小身材”里蕴含的“大能量”。


    “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是我们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厦门赛尔特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公司在家庭储能、户外电源领域的订单量增速已超300%。


    “配套能力强、配套效率高,不断完善的产业链优势提高中国家电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说,进入发展新阶段,消费端和整机制造端在高效节能、安全可靠、低碳环保等方面,对产业链上游配套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将为家电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


    ——集成发展,全场景智能体验加快落地。


    近年来,智能化已成为家电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相比往届,今年的展会更加突出智慧生活的整体化展示,家电与消费电子产品不局限于单一使用场景,而是深入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海尔展台,不少消费者尝鲜全场景智慧家庭生活新体验:回家时,通过“智家大脑”屏开启玄关场景,室内灯光自动渐进式亮起;做饭时,人工智能烹饪助手全程语音辅助,提供多任务管理、火候掌握等服务;运动时,一句“你好电视,我想跑步”,窗帘自动打开,电视机画面跳转到跑步界面……“集成式智能全场景解决方案,不仅能为用户带来增值体验,还为企业带来更多溢价空间。”海尔智家董事长李华刚介绍,目前旗下智慧场景品牌三翼鸟日活跃用户已超385万,带动海尔智家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


    “伴随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家居领域落地,家电已逐渐从人机交互的单体智能走向万物互联的全屋智能阶段,这将助推家电行业开拓发展新空间。”华为全屋智能产品线总裁邵洋说。


    用新技术激发新潜力


    “行业需求更多来自存量更新,将为新兴品类快速增长带来更大空间”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家电行销全球,当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如何提升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从产业格局看,考虑到我国成熟家电品类渗透率较高,家电行业很难再全面高速增长,行业需求更多来自存量更新,将为新兴品类快速增长带来更大空间。”姜风说。


    通过这场展会,可以窥见家电行业的创新趋势——


    深挖存量市场,用新技术激发新潜力。


    以电视为例,近年来,传统电视产业发展遭遇瓶颈,提振需求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课题。面对消费者对“大屏”需求的增加,今年展会上,创维、海信等企业带来更优质的8K超高清显示产品,清晰度、刷新率更高,画质更好。


    同时,不少电视企业瞄准更广阔的领域,TCL孵化出的雷鸟品牌创新推出AR(增强现实)智能眼镜,不仅能适配手机、平板等设备,还能通过与平板、电视等设备的连接,畅享“大屏”追剧。


    拓宽行业边界,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在科大讯飞展区,一只能与人实现交互的智能机器狗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基于多种传感器和机械控制,智能机器狗不仅能进行自动导航,还能完成安全巡检。


    “未来,融合多种新技术的机器人产品将进入千家万户,帮助消费者完成老人看护、安全检测等工作。”在科大讯飞消费品战略与品牌部总经理战文宇看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丰富和拓展家电行业,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姜风表示,近年来,家电行业骨干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已从3%提升到4%,中国家电已经建立起自主的科技研发体系,在技术上逐步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蜕变。


    为扩内需注入新动力


    “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等消费需求,将助推行业持续提档升级”


    2022年,我国家电行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75万亿元。作为万亿级产业,做强做大家电产业,能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将有力拉动内需增长。


    翻开今年家电市场成绩单,2月份家电零售额达412亿元,同比增长28.1%;3月份零售额达64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随着出行、购物、置业、装修等事项重回居民日程表,家电消费呈逐月改善态势,彰显出产业发展的强劲韧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邹一南说。


    时隔两年,再次回归。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不仅勾勒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轮廓,更点燃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总体规模再上新高度。展会总展览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其中展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企业超过130家。“旺盛人气的背后,是全球客商对中国家电产业韧性与市场活力投出的信任票。”姜风说。


    线上线下合力促消费。一方面,顺应“直播带货”消费浪潮,此次展会利用新品集中首发和场景展示优势,开启逛展直播、全景式逛展,以线上线下联动扩大触达率;另一方面,与电商平台合作,各大品牌首发的新家电成为“五一”假期线上大促的主推商品,以线下体验带动线上销售。


    “尽管已步入存量市场,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等消费需求,将助推行业持续提档升级。”姜风说,随着新兴家电增长迅速、关键技术升级显著,我国家电行业将向着“成为全球家电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的发展目标稳步迈进。(人民日报)

    2023-05-06

  • 首 页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