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中求进每月看|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回升——2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春天已至,万物复苏。全国各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2月以来,各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新举措、新作为汇聚新动能,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回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播种春的希望时不我待加快经济恢复


    春节刚过,各地生产“拉满弓”,铆足干劲忙开工。


    2月10日,在广东汇创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碌着组装锂电池产品;厂房外,不时有求职者前来了解用工信息。“随着订单需求增大,我们今年整体产能会扩大6到8倍。”公司副总经理陈涛说。





    2月9日,广东东莞市维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作业。新华社记者黄国保摄


    放眼全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早”春暖意——务工人员返岗早,企业开工早。在山西临县,打工者今年提前了10天外出务工;截至2月18日,上海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平均返岗率近90%……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月,全国多地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启动新一年重大项目。4日,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开工建设;14日,山东总投资11374.9亿元100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21日,浙江共计268个、总投资6808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6日,云南省腾冲灌区工程开工建设……


    从交通、能源、水利,到5G基站、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各地一批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人勤春来早,备耕正当时。


    2月6日一大早,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尖山子乡头道林子村,近10吨种植水稻的底肥运送至俊文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批提前送达的水稻底肥给今年的丰收之路开了个好头。”合作社理事长王利炳说。


    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东北、黄淮海等地探索粮豆轮作等扩大大豆油料种植面积;多地推动春耕化肥稳价保供……各地抢抓春光,不误农时。


    2月以来,各地奋力拼出捕捉商机“加速度”。2月1日,浙江省赴欧洲投资促进团启程;2月7日,大连境外招商团开启赴日招商;2月8日,南京市高质量发展暨服务业扩大开放(港澳)推介会在香港举行。


    新订单增加,折射制造业市场发展向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制造业供需两端同步改善,印证企业信心明显增强。近期国际机构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抢抓春的先机质效提升汇聚发展势能


    初春,浙江温州鹿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人头攒动,不少市民正在咨询和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事宜。“办理流程非常顺畅,市场监管窗口工作人员还免费提供了5枚印章。”前来注册新企业的温州市民张先生,言谈间展现着抢抓发展先机的市场敏感性。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市场监管总局2月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其中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三分之二。


    2月以来,为稳住市场主体,各地相继推出助企纾困政策。深圳推出系列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宁夏为创业主体提供高效便捷贷款审批、发放服务;四川聚焦帮助市场主体降本增效等方面出台36条举措……一系列政策“活水”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眼下,各地强化高端产业引领,以创新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


    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投资4500万元的MEMS传感器封装测试中试平台内,多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平台投用后,将推动业内更多初创型企业成长。”规划发展部部长林培思说,今年将围绕重庆33条重点产业链,引进孵化30多个项目。


    北京首个智算中心落地,算力规模将达1000P;大连依托创新驱动,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等向中高端攀升……各地在推动创新发展中激活新优势新动能。


    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迎来9周年。河北雄安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云鼎”大厦显露雏形。“我们将努力聚集高端高新产业,打造支持数字雄安建设的桥头堡。”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基建办副总经理孙晓新说。


    区域协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统计显示,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极、动力源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分享春的暖意兜牢底线增进民生福祉


    “红红火火开工,打拼出一片新天地。”近日,乘坐山西临猗——江苏昆山“点对点”返岗复工专车的赵云龙在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岗位上渐入佳境。


    2月以来,各地多措并举稳就业。江苏、浙江、福建等东南用工大省展开跨省招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为企业招用工发放补贴;江西、吉林等地人社部门,在网络平台开展“直播带岗”。


    产业连着就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创新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共同富裕。


    2月23日,宁夏银川贺兰县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数十名工人手脚麻利地分拣、包装。“预计2月销售额可突破2000万元,将创公司成立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公司营销总监助理罗海波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更多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在此务工的脱贫群众耿永林说,预计2月工资可达3500元,收入在稳步增长。


    小小“土特产”,搭建增收致富大舞台。在陕西汉中,民宿产业点亮秦岭山城乡村振兴之路;在福建永安,一根翠竹挑起美好生活;山东临沂,金银花产业在悬崖上开出“幸福花”……各地多举措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以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让群众共享增值收益。


    湖南省推动科技工作者和公益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校,为“双减”赋能;宁夏银川延伸医保服务触角,全力打造优质便捷、服务高效、运行有序的医保经办“15分钟服务圈”……2月以来,各地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不断发力,持续改善民生。


    在这个春天里,全国各地各部门,扎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奋发,着力推动生产恢复,不断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2023-03-01
  •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直达基层 兜牢“三保”底线惠民生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董道勇、贾云鹏、崔璐)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地方各级政府加强管理,将“三保”支出足额纳入预算安排,腾出更多财力优先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支出。


    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规模为历年来最大。近五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年均增长8.4%,高于中央本级支出增幅4.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保障主体责任和资金分配权限不变前提下,中央财政将与县区财政运行密切相关的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范围,让县区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力。


    江西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增强了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缓解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力分配不平衡等问题。





    位于九岭山脉中的江西省靖安县中源乡三坪村,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吸引“避暑住客”来此享受清凉。


    在县级财力保障方面,近年来,中央、各省区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能力的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对困难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和民生补助比例,极大提高了县级综合财力保障水平。以日照市莒县为例,2022年,上级对莒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超过20亿元,有力保障了县域民生政策落实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莒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上级对莒县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落实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事业支出,其中教育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全力保障各教育阶段生均经费保障,惠及18.6万名学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困难群众救助,惠及全县21.2万人。


    自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自2020年底以来,山东省乐陵市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紧密衔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无死角、无遗漏、全覆盖。


    “‘三保’作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历来是政府工作和财政管理的重要任务。我们从年初预算源头控制开始,通过压减一般性支出口径,来腾出更多财力优先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民生支出,着重解决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的基本民生保障问题。”乐陵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颖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坚持“生态立县”,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到2021年,靖安县累计获得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约1.05亿元,对激发地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黄土不见天”工程,靖安县实现垃圾“零填埋”,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23-02-28
  • 经济观察:“专精特新”也需破解融资难

    中新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刘育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日前发布的《行业领军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是普遍性难题,需要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健全。





    在21日举行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论坛上发布的这份研究,通过研究联想集团、腾讯、中国电子等三类行业领军企业,总结认为行业领军企业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创新赋能、资源共享、服务供给、资金支持、市场提供、生态构建等环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总体而言,专精特新企业仍然还是中小企业,这个特征并没有变。总体上确实在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资金这些关键要素方面还有短板,推动下一步数智化转型面临着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难题。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强调,专精特新企业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紧迫。未来需要政府、协会和行业领军企业等形成合力,从金融、税收、社保、人才等多个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目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培育四批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89.9%为制造业企业,84.5%为民营企业。日前,工信部已开始组织开展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


    《行业领军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认为,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惠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题有所缓解。但目前,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银行贷款仍然主要依赖抵押质押,获得信用贷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科技型、轻资产类企业融资难题并未缓解。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与专精特新企业相关的纳税、社保、信贷等信息分散在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民银行等各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获取专精特新企业信用信息的难度较大。


    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投早投小的激励机制也有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小巨人”企业和不到一成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获得了股权投资,A轮以上后期融资的企业分别占到94%、89%。


    此外,央企和国企投资民营专精特新企业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央企越来越多投资自己孵化出来的子公司、子公司的子公司,投资民营专精特新企业的比例不高。


    李子彬建议,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上市或发债门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比重;发展融资租赁业。


    这份研究建议行业领军企业在资金支持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信息和平台优势,联合金融机构建设产融合作平台,创新面向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服务。


    研究还建议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帮助记录企业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精确数据,帮助解决专精特新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联想集团副总裁王忠表示,联想的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意图是解决“缺人”“缺钱”“缺规划”“缺设备”等问题,已给3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和不少的“小巨人”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帮助。(完)

    2023-02-27
  • 2023年经济开局观察——外资机构频投“信任票” 中国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7%,增长后劲和复苏高度还有更多上行空间。”“到2023年年底,中国内需的全面复苏将推动全球GDP增长约1%,这一增长动力还将延续至2024年。”“2023年将是全力稳增长、促发展的一年。”……





    近期,多家外资机构先后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和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并陆续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


    乐观预期的背后,是对中国经济潜力和韧性的看好。国际社会看到,在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下,中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消费投资需求潜力持续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积聚增强。


    “中国经济增速反弹已成共识”


    据摩根士丹利测算,2023年中国GDP的加速补偿式恢复将主要靠消费。“若把中国的GDP分成各个板块,消费占比最大,预计今年消费对GDP贡献率大概会上升3.8个百分点。”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只要消费率稳定在一定常态水平,就足以使得消费恢复到9%以上的增速。


    邢自强同时指出,消费能否持续反弹将由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决定,因此就业市场恢复情况同样重要。“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净流入速度与2019年齐头并进,这是就业市场略有好转的标志。通过对春运客流量数据及中低收入群体返城情况进行跟踪,我们预测,到今年年底,整体就业市场将好于2019年。”邢自强如是说。


    高盛集团2月10日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经济从疫情中重启不仅会加快中国经济复苏,也会提振全球经济增长。高盛集团经济学家约瑟夫·布里格斯和德维西·科德纳尼表示,2023年中国四个季度GDP平均同比增速将为6.5%,高于去年11月底预测的5.5%。该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通过内需、出境旅游和大宗商品三个渠道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直接的积极影响。


    “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已经凝聚成合力,2023年将是全力稳增长、促发展的一年。”汇丰环球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中国首席投资总监匡正认为,伴随民众疫苗接种的进一步普及,群体免疫力上升,以及支持消费、生产和经济增长政策的加快落实,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在二季度迎来较强反弹。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回归稳增长发展战略,无疑将在短期内提振经济增长,并带动部分受抑制需求的释放,中国经济增速显著反弹已经成为共识。


    “用政策红利为发展添活力”


    展望未来,外资机构普遍认为,运用好政策工具持续为经济发展添活力,将会使得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复苏。


    “要从宏观的财政政策上、货币政策上保驾护航。”邢自强表示,中国坚持务实理性地对待外资和私人部门,叠加老百姓消费的复苏、就业恢复带来收入预期的改善,这让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相对乐观。


    “我们预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进一步发挥重大作用,拉动有效投资。”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建议,后续应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做到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今年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从政策角度恢复国内经济参与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如果大家的信心完全恢复,那么不仅今年经济会明显反弹,甚至明年和后年也能持续复苏。”陆挺认为,今年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政策给大家建立信心,从而使中国经济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加快复苏带来的机遇充满期待。“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更高水平基础上持续推动金融开放,这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渣打银行(中国)总裁、行长兼副董事长张晓蕾说。

    2023-02-24
  • 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郭宇靖、吉宁)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拥有1亿多人口的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京津冀大地硕果累累、气象一新。根据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统计局数据,北京、河北GDP跨越4万亿元量级,均为4.2万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倍和1.7倍;天津达到1.6万亿元,是2013年的1.6倍。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四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的关键。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核心产业链延伸到天津、邢台、张家口等地,不但优化了供应链布局,还进一步打开了市场。


    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三地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互补,京津研发、河北制造,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故事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989.4亿元,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单位4395个,2014年以来累计转入4.39万个,其中近八成为北京转入。


    重点领域加速协同,“轨道上的京津冀”主框架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齐飞”,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率先突破,一桩桩进展令人振奋。


    在协同发展引领下,京津冀三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新兴经济快速发展。在2022年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京津冀地区共535家,占全国比重12.3%,创新主体成长壮大。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四成、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4.2%、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新业态持续升温。

    2023-02-23
  • 多地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近段时间,2023年养老金上调利好频频释放。北京、宁夏等地表示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多地出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方案。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成为提升养老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





    受访专家表示,应对未来的养老需求,需更好发挥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保障作用。


    多地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近年来,我国企业职工养老水平持续提升,为退休人员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北京、宁夏等地已经释放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信号。


    北京日前发布2023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明确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其中包括继续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标准,完成时限为2023年12月底前。宁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与此同时,多地明确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方案。河南提出,自2023年1月1日起,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在原每人每月113元的基础上增加1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23元,同时明确河南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在省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本地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贵州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8元;河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23元提高到133元,增长8.13%;四川也明确将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显成效


    在对今年提高社保水平工作的谋划中,多地明确提出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相关工作。2022年起,我国正式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年共跨省调剂基金2440亿元,有效均衡了地区间基金当期收支压力,支持了基金困难省份养老金发放。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统一标准和调整方式,方便居民跨区域流动时基本养老保险的接续,推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实现人力资源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充分利用等具有积极作用。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更加强化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克服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全国统筹方案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障正在朝着更加统一、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补充,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启动实施。记者注意到,广东、云南等地今年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进一步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此前透露,下一步将研究完善全国统筹制度,制定2023年全国统筹调剂资金调拨方案和缴拨计划,加强养老保险政策管理。做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工作。此外,将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


    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召开全国社会保险局长会议,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强基金风险防控,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娄飞鹏表示,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后续发展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注重做好保基本工作,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作为补充,根据实际情况参与积累以满足居民对养老的更高追求。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后续养老金体系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个人养老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国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数量为125805个,参加职工人数2984.68万,积累基金27954.98亿元;作为“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末,我国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


    “总体而言,养老金要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相匹配,让老年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鲁全表示。(记者王奇)

    2023-02-22
  • 开年首月我国吸收外资超千亿元 同比增长14.5%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谢希瑶)商务部2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折合1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0%。


    从行业看,2023年1月,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0.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74.5%,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59.6%;从区域分布看,同期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3.4%、25.9%和21.6%。

    2023-02-21
  • 回升态势显现 产业转型亮眼——从电力数据透视开年经济

    电力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春节以来,随着消费信心逐步回暖、企业复工开足马力生产,多地用电量整体呈现加快恢复态势,绿色、高新技术等相关行业用电增速表现亮眼,彰显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发展动力。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我国经济回稳向上,2023年电力消费需求增速比2022年将有所提高。





    生产消费回暖用电加快恢复


    位于长沙的楚天飞云制药装备公司是医药装备行业领军企业楚天科技旗下公司,由于订单已排至今年6月,春节假期一过,这里便加足马力赶进度,生产线上一片繁忙。


    楚天科技总部园区也已全面实现复工复产,整体日用电量从春节前的10万千瓦时增加至近13万千瓦时。“有了电力的稳定支撑,我们也能更好地冲刺业绩。”该企业生产部门相关负责人胡强说。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天,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争先机忙生产,全社会生产形势、消费信心明显回暖,用电总体呈现加快恢复态势。


    2023年春节假期,浙江全社会日均用电量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45.42%。其中,随着旅游业、餐饮业、会展业等商业活动开展火热,人员活动频率和范围增加,商业日均用电量较2022年春节同比上升11.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日均用电量同比增速则分别达112.16%、24.00%、23.93%。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六)之后,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全省工业用电量开始加速上升,至2月3日数据超过去年同期。2月6日全省工业用电量7.04亿千瓦时,环比上升14.89%,整体增长态势不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部营商环境处处长裘炜浩说。


    湖南的用电量也走出了类似的上扬曲线。“从1月27日起,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湖南日网供电量逐日增加,至2月14日,日网供电量达6.49亿千瓦时,超过节前日均网供电量。”国网湖南能源大数据有限公司产品运营中心负责人李沛哲介绍说,湖南工业大类日用电量相较于春节假期日均用电量同比增长101.72%,第二产业正在逐步复苏,全社会用电量变化趋势和全省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放眼全国,连日来多地用电活跃度稳步提升,释放出节后复工复产步伐快、势头好的积极信号:截至2月2日,湖北全行业用电活跃度为93.7%,较去年同期(农历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2月9日,山东电网最高用电负荷比节后开工第一天(1月28日)增长27.62%;2月10日,江苏苏州工业大类日用电量相较于春节假期日均用电量增长200%……


    转型升级活跃高新产业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社会用电量整体呈现加快恢复态势的同时,绿色、高新技术等相关行业用电增速领先,表现亮眼。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数据显示,2022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尤其是四季度增速逆势提升,达到4.4%;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行业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70%;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行业用电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发展动力较为强劲。”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分析称。


    今年以来这一增长势头延续。电气机械行业是物联网、5G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基础,其中的发电机、电线电缆等细分领域更是关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1月21日至2月5日,浙江省该行业日均用电量较2022年同期保持19.87%的双位数增长。


    杭州能源大数据评价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全市5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为样本,通过电力大数据分析企业生产恢复率、复工率、达产率三项指标。截至2月5日,全市工业规上企业复工率达到96.2%,集成电路、医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头部企业率先进入满负荷生产。


    国网山东电力公司数据也显示,节后复工复产之后,家电、精密仪器、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日均用电增幅超过20%。


    经济预期向好带旺电力消费


    从近日发布的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金融数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等多项高频数据和先行指标来看,我国经济向好预期升温,企业发展信心增强。


    中电联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拉动电力消费需求增速比2022年有所提高。正常气候情况下,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比2022年增长6%左右。


    “在各项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将有所改善,各产业结构会继续调整、增长动能持续转换。”蒋德斌称。


    在蒋德斌看来,今年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将逐步回升。《“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这会拉动传统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长。同时,在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生产和投资的拉动下,相关行业用电量也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这种拉动效应从工业报装接电容量上就可窥一斑。例如,今年1月湖北全省工业报装接电容量同比增长15.9%,其中,计算机通信、汽车、电气机械等行业报装容量高速增长。


    蒋德斌判断,今年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也将有较为明显的恢复。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为服务消费、线下消费恢复创造良好条件,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接触类行业的电力消费将成为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恢复的重要推动力。此外,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下,预计第一产业用电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记者王璐白田田朱涵)

    2023-02-20
  • 一张日程表折射中国经济活力

    新华社天津2月16日电(记者王井怀)张云的手机里最近更新了一张1月份以来的无人机编队表演日程表,上面红、绿、蓝等不同颜色字体,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公司在中国30个城市的10万架次飞行表演。


    “表格里,是公司的商业版图;表格外,是中国的经济活力。”张云说。


    张云担任副总经理的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主营无人机生产与编队表演的企业。1月以来,这家企业在中国的天津、杭州、太原、西安、广州等30个城市,进行了56场无人机编队表演。


    参演无人机最多的一次在重庆。除夕夜,3000架无人机在当地的地标朝天门表演了15分钟,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画面”在夜空中铺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段时间无人机表演数量和场次,是去年同期的数倍。”张云说。


    中国无人机闻名全球。除大疆等“领头羊”外,近年来在无人机编队表演、巡检测绘等细分市场又涌现出了多家知名企业。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研发农用无人机;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深耕电力塔台、石油石化等领域的全自动巡检巡逻等。





    无人机生产与编队表演企业一飞智控在天津进行无人机表演(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近年来,无人机编队表演这一新的空中表演形式成为很多城市、景区、酒店在重要节日的压轴节目。一飞智控营销负责人郭晶说,今年的元旦、春节和元宵节,几乎一天飞一个地方,谈合作、接订单。在韩国、日本、沙特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项目也有了很大进展。


    作为旅游城市和景区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之一,无人机表演可以视为观察中国文旅市场的一个窗口。无人机演出大幅提升的背后,是整个文旅市场和中国经济的逐步恢复。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


    这只是一张“无人机编队日程表”透露出来的部分信息。无人机表演企业一头牵着文旅市场,另一头牵着整个无人机产业链的高端制造业。


    2022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无人机通用航空企业超过1.2万家。


    以一飞智控为例,2019年以来至今,累计出售无人机有1万多架。今年的第一笔3000架订单马上要启动生产。这批订单带动的是一条完整的高端产业制造链。中国一家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无人机产业链上游包括传感器、电池、遥控器接收器、复合材料、飞控系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16类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


    “今年以来,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全都动起来了。”张云说。


    近期,多个国际组织上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制造业大国再度机器轰鸣,创新活力也不断迸发。


    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齐俊桐团队近年来解决了长期困扰这个行业的自主飞行控制、集群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100多项。中国无人直升机自主控制和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加持下,一飞智控无人机在4年内更迭三代。现在无人机编队可以呈现1600万种颜色,实现4G、WIFI、电台等多种方式通讯,而成本下降30%以上。


    活跃的中国无人机企业将为全球观众带来“新的节目”。《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迅速成长为无人机行业的制造和技术强国,无人机销量已经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2022年下半年以来,一飞智控开始在日本、迪拜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无人机编队表演。“海外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多个地区的夜空将出现越来越多中国无人机的身影。”张云说。

    2023-02-17
  • 机械工业实现平稳增长(新数据 新看点)2022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1%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制图:张芳曼


    本报北京2月15日电(记者李心萍)记者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获悉:2022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0.4个百分点,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个百分点,行业运行保持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末,机械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1.1万家,较上年增加1.2万家,占全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24.7%;资产总计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国工业资产总计的20.8%。


    效益指标增长稳定。2022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8.9万亿元,同比增长9.6%,拉动全国工业营业收入增长1.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1%,拉动全国工业利润总额增长2.2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量增质升。2022年机械工业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0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连续第二年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总额74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从产品结构看,汽车整车、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矿山设备等整机、主机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向好。在投资意愿改善与低基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2年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主要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大类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8%、12.1%、12.6%、42.6%、37.8%。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全年机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利润总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新技术与机械领域加速融合,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2023-02-16
  • 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 其中个体工商户1.14亿户约占总量三分之二

    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其中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三分之二、带动近3亿人就业。今年,市场监管总局将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差异化精准帮扶机制、深入推进质量技术帮扶、推动个体工商户年报改革,以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支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数量多、活力足,是稳增长稳就业的底气所在,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所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去年11月施行,完善了促进发展及保护权益的制度措施,从登记注册、经营场所供给以及资金、财税、金融、社保、创业就业、社区便民、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对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条例实施首月,全国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04.03万户,环比增长14.9%,有效激发了个体工商户创业创新活力。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开展首届“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走访个体工商户305.94万户,协调解决问题诉求和实际困难15.54万件,在全社会营造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期,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贯彻落实条例,为个体经济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措施,为个体工商户在创业创新、贷款融资、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在清理涉企违规收费方面,要求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向个体工商户收费或者变相收费,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不得向个体工商户集资、摊派,不得强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提供赞助或者接受有偿服务。


    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情况复杂,既有养家糊口的“小商户”,也有颇具规模的“大个体”。今年针对个体工商户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加大对执着坚守、特色鲜明、新产业新业态等个体工商户的“拔尖”扶持培养,开展分型分类培育试点。根据经营规模、营收水平等,将个体工商户划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分别立足于“活下来”“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鼓励地方从实际出发,支持“名特优新”4种类型的个体工商户创新发展,提升区域内个体工商户发展总体水平。


    依法年报是每一个市场主体应尽的法定义务,今年推行的个体工商户年报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部分个体工商户年报困难的现状。一系列简易便捷的年报服务,登录更便捷、报送渠道更丰富、报告事项更精简、信用修复更便利,切实为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2023-02-15
  • 中国经济复苏的世界意义

    2023年2月1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柬经贸投资旅游论坛在这里举行。


    “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有助于推动柬埔寨和地区经济的复苏,对整个世界的贸易、投资和旅游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柬埔寨首相洪森专门出席活动,欢迎更多中国投资者赴柬投资。


    开年以来,随着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全球经贸展会上又见中国企业忙碌的招商身影,多国政府和旅游界争相以各种方式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预期。


    历经疫情“压力测试”的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复苏中展现韧性与活力,为疲弱的世界经济带来东方暖意。


    (一)全球变局下的“中国引擎”


    在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的比亚迪集团全球总部,每6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1月份比亚迪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10409辆,连续3个月海外销量破万。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称,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可在推动世界经济低碳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月3日,工人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二期工厂总装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曹力摄


    随着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引擎”的推动力。


    “中国经济对世界贡献非常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世界经济主管丹尼尔·利说,当中国经济增长加快时,中国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世界增速就会提高0.3个百分点。


    回望疫情三年,尽管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平均增速仍为4.5%,远高于1.8%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通胀达40多年新高情况下,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稳定在2%,大幅低于美国、欧元区8%及以上的涨幅,成为全球变局下的“稳定器”。


    进入2023年,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但中国经济复苏的暖意,成为暗淡中的一抹亮色。


    随着中国防疫政策转段,从中央到地方吹响稳经济促发展的“集结号”,工厂园区机器轰鸣,城市商圈客流增多,热门景点游客猛增,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2月6日,中国暂停3年的旅行社出境团队旅游按下“重启键”。当天上午,泰国首都曼谷廊曼国际机场,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他沙带着花环和礼品,专程来此迎接疫情三年来首批中国团队游客。





    2月6日,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的首个赴泰国旅游团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新华社发


    疫情前,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境游市场。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疫情导致全球旅游经济遭受重创,如今中国游客的到来,无疑会提振复苏信心。仅泰国就预计2023年将迎来超过700万中国游客。


    在这一背景下,上调,成为近期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约而同的判断。


    联合国报告预测,在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降至1.9%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4.8%。


    世界银行预计,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将升至4.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2%,高出此前预测值0.8个百分点。


    此外,摩根士丹利、高盛、瑞信、瑞银等知名投行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到2023年年底,中国内需的全面复苏将推动全球GDP增长约1%。这一增长动力还将延续至2024年。”高盛最新全球宏观经济研究报告指出。


    (二)全球链条上的“中国之环”


    鸣笛脆耳,礼花迸发。1月29日,随着“发车”的指令下达,上百台货车从湖南长沙的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启程,装载着价值过亿元的高空作业平台奔赴车站、港口发往全球。


    与此同时,位于波兰的波兹南市,星邦智能的海外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基地也分外忙碌,一批200多台设备正在打包,即将发往北美。


    “刚开年我们就接到超过4亿元的国际订单,这让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愈发坚定从容。”星邦智能国际营销总监何大伟说,从开设海外子公司到海外建厂,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中国制造与世界互动越来越频繁,展现着自身的实力和韧性。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


    近年来,面对一些国家遏制打压、“脱钩断链”的行为,中国凭借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稳住“世界工厂”的地位,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均居世界首位,印证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之环”的分量之重。


    跨国医疗器械企业GE医疗的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目前,GE医疗全球销售的每三台CT中有两台产自于北京工厂,全球每两台磁共振产品中有一台产自天津工厂,无锡工厂生产的超声产品占GE医疗全球超声销售量40%,上海工厂生产的对比剂占GE医疗全球产量的60%……


    “三年来,中国积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展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我们对中国、对未来充满信心。”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


    2023年1月,在连续3个月收缩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返扩张区间,比上月跃升3.1个百分点,释放开年制造业回暖积极信号。


    经合组织秘书长科尔曼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有助于供应链更高效运作,进而缓解全球通胀,这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三)超大市场的“中国磁力”


    兔年春节刚过,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就安排了中国行程,实地走访长春、上海、合肥等地。


    “我们在中国已经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也是大众汽车最重要的市场,我们希望携手合作伙伴、合资企业继续共同发展。”奥博穆说。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随着经济的回暖,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磁力”进一步强劲释放。


    第六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全面线下举办,目前已有500余家企业签约参展,展览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


    连续5年参展的贺利氏,早早签约第六届进博会,展位面积较前几届又有进一步扩大。开年以来,这家德资企业位于辽宁沈阳的高纯石英制品新厂建设项目正开足马力、全速推进,力争能在2024年6月投产运行。


    “近几个月,贺利氏集团管理层接待了多个到访总部的中国地方政府代表团,目前我们有近十个投资项目正在中国全面展开。”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


    中国有14亿多人口的巨大需求,有总量达2.2亿人的人才资源;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成熟的产业工人和优秀的工程师;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首破3万亿元大关,全球创新指数升至第11位……这些有利条件吸引宝洁、松下、巴斯夫、施耐德、霍尼韦尔、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持续增加在华投资。


    疫情三年,在全球跨国贸易投资疲软背景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在2021年两位数增长基础上,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1.2万亿元,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麦肯锡日前发布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像中国一样每年新增这么多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6万元人民币,有力推动消费增长。


    202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迎来10周年。


    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东盟第一条高速铁路试验运行,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投入运营……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开花,受到共建国家人民真诚欢迎。


    “随着疫情日益得到控制,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市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愿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也将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南华早报》日前的报道,道出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期待。

    2023-02-14

  • 首 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