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暖意诠释市场主体活力

    创业企业经营活力、在岗率等指数回升向好


    数据暖意诠释市场主体活力


    新设市场主体规模连续数月稳中有增;2022年12月创业企业经营活力指数为四季度最高值;2023年1月第一周在岗率数据较2022年12月提升18.6个百分点……近期多项指标整体回升,数据暖意透出我国市场主体的生机与活力。


    ——市场主体拔节生长新设企业规模稳中有增


    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细胞”,企业注册是市场主体生命的“开始”。新设市场主体数据,已经成为观察我国经济未来驱动力的一个“风向标”指数。


    国家信息中心和普罗特信息最新监测的企业登记注册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2%。其中,新设个体工商户累计增长7.4%。


    “从数据可以看出,2022年下半年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实,市场主体规模稳中有增,市场创业热情逐渐恢复。”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研究员杨道玲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2022年上半年,受国内外各种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多,再加上基期因素,新设市场主体累计增速呈先降后升趋势,2022年下半年在稳经济系列政策作用下,增速逐步恢复,尤其是8、9、10三个月市场主体增长势头持续上扬,从3.6%升至4.4%。


    其他相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从市场监管部门披露的数据来看,多地市场主体总量稳步壮大。其中,2022年,江西净增市场主体80.2万户,深圳新增市场主体突破50万户。截至2022年底,陕西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达到535.86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15%。


    从行业来看,企查查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合计新增2936.8万家企业。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关设施管理业新增注册量同比增加62.4%,成为增幅最大的行业,农、林、牧、渔业新注册企业达206.5万家,同比增加54.5%,金融业新增注册量同比增加47.8%至5.5万家。


    ——创新创业动能澎湃企业活力指数回升向好


    市场主体规模稳中有增,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也释放出暖意。


    “创业企业经营活力指数”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该指数整体处于回升态势,尽管四季度受疫情影响指数降至年内低位,但12月底已恢复至81.3,比低点提升2.3个点,这表明创新创业最活跃的一批企业经营活力已出现回暖势头。


    “创业企业经营活力指数”是国家信息中心和每日互动通过分析全国100个有代表性的孵化器周边逐日人流量数据构建的。该指数以2019年同期情况作为基期,100表示与2019年基期水平相当,高于100表示经营活力好于2019年同期水平。“2022年12月的81.3虽不及2019年同期水平,但走势上是回升的,为四季度最高值。”杨道玲解释说。


    市场主体活力的提升还体现在企业创新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显示,企业带动全国专利产业化率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中近七成由企业拥有。


    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支撑相关战略性新兴行业蓬勃发展。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部分战略性新兴行业企业新增注册量趋势喜人。其中,新能源汽车、光伏、云计算新增企业数量分别同比增加40.6%、34.6%、24.1%至24万家、14.5万家、12.6万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增量分别同比增加17.9%、10.7%至11.9万家、41.9万家。


    来自工信部的最新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态势。2022年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万多家、“小巨人”企业899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预计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将分别超过8万家和1万家。


    ——市场信心恢复在岗率等指标释放暖意


    璀璨的霓虹点亮长沙的湘江中路,文和友门前逐渐恢复昔日人气。


    “元旦假期三天,人流有很明显的回升趋势,每天取号数平均都在2800个左右,同时段的等位数平均在200个左右。”长沙文和友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1月份客流相比去年12月平均增长了10倍以上。


    国家信息中心和美团基于生活服务类商户开工营业情况构建的“生活服务业经营活力指数”显示,自2022年12月最后一周以来,该指数逐日上升,1月第一周已恢复至97.6,较上月平均水平提升5.3个点,表明越来越多的商户正从疫情影响中恢复,纷纷开工营业。


    在岗率指标数据也呈现了相同的结论:1月第一周在岗率快速恢复,较2022年12月底提升9.3个百分点,较12月最低点提升18.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达到79.7%、82%、65.9%、76.5%,分别恢复43.4、33.7、23.2、29.7个百分点。


    在岗率指标是国家信息中心与每日互动基于全国80个城市办公场所人流量情况共同构建的,以2022年9月的平均水平作为基期,100%表示与基期水平相当,低于100%表示尚未完全恢复至基期水平。


    “各地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政策举措的落地,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也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杨道玲认为,展望2023年,随着市场预期向好、市场需求回暖,市场主体经营活力也将随之进一步提升。


    他建议,着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量体裁衣提升政策可操作性,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稳经济各项举措落地的时效性和精准性,持续为企业输血补气、稳定预期,加快促进市场主体全面复苏。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也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为,疫情的不利冲击正在逐渐消退,经济正在加快回归正常增长轨道,预计2023年营业收入与利润将有所改善。在他看来,中小企业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记者李佳鹏孙韶华王璐)

    2023-01-13
  • 多彩冰雪季 消费热起来

    各地雪场冰场开门营业,大众充分享受冰雪运动乐趣


    多彩冰雪季消费热起来


    本报记者范佳元季芳


    寒冬腊月,人们在雪场纵情飞驰,在冰场嬉戏玩耍,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断升温。2022年12月下旬以来,全国各地雪场冰场纷纷开门营业,人们充分享受冰雪运动乐趣。


    这是北京冬奥会后的首个冰雪季,冬奥遗产继续发挥作用,冰雪消费需求旺盛,体育产业整体向好。


    热情高涨,众多游客体验冰雪乐趣


    2023年元旦假期,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冰雪、游湖、露营、登山等运动度假方式颇受游客青睐。其中,北京圆明园、颐和园、紫竹院、什刹海等举办的冰雪活动,吸引了不少家庭前往体验。东北冰雪大世界、亚布力、长白山等经典冰雪旅游目的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体验冰天雪地的别样乐趣。


    北京、河北以及东北等冰雪资源丰富地区雪场重现热闹景象。张家口崇礼太舞滑雪小镇总裁周文茜介绍,冰雪消费持续回暖,2022年12月下旬以来,客房预订情况已经达到2021年末的水平。“从北京乘坐京张高铁,1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崇礼雪场,为雪友们提供了极大便利。”对冰雪运动的发展前景,周文茜充满信心。


    广东、四川、贵州等地也纷纷开展冰雪运动。上海市推出12处户外移动冰场,结合节假日推出嘉年华活动,让冰雪运动氛围更加浓厚。从黄浦滨江的船坞一号到徐汇滨江的正大乐城,从前滩的东方体育中心到虹口的白玉兰广场,冰雪运动让城市生活更加丰富。


    示范带动,冬奥场馆助力冰雪消费


    北京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开门迎客,人们对这个雪季充满期待。这里曾是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的赛场,能够带给滑雪爱好者冬奥级别的雪道体验。


    “雪道被划分为不同的体验区域,既有满足高水平滑雪者需求的超级大回转赛道,也有适合初、中级雪友的回村雪道,尤其是回村雪道的终点与冬奥村相连,使得运动、休息无缝衔接。”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相关负责人陈红艳说。


    北京冬奥会场馆设施助力冰雪消费。在2022—2023北京冰雪运动消费季活动中,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为代表的近百家雪场冰场踊跃参与。“充分发挥冬奥场馆设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多样化高质量冰雪产品集中供给,从而带动体育消费增长。”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孟强华说。


    京东运动数据显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在2021—2022年度稳居国内滑雪运动消费城市榜首。京东运动渠道创新部总监刘林说:“‘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显著,冰雪消费潜力得到释放。”


    拉动市场,各地陆续推出消费券


    北京市滑雪协会副主席伍斌表示,滑雪从运动方式逐步转化为休闲方式,预计将带动市场消费持续增长。


    为促进体育消费,各地近期陆续推出消费券。例如,北京将陆续向市民发放不少于3万张消费券,市民可享受北京地区部分冰雪场馆门票优惠;河北近期将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冰雪消费券补贴发放工作;吉林发放冰雪消费券共计100万元,覆盖整个雪季。


    各大雪场统计数据显示,热爱滑雪的年轻人比例较大,家庭出游也在大幅攀升。崇礼云顶滑雪公园副总裁张旭光认为,不能仅仅把滑雪当作普通体育产品,也要当作一款旅游文化产品来开发。目前,崇礼多家雪场都有意愿与航空公司展开合作,增开航班,方便南方城市游客体验冰雪活动。


    除了积极开发客源,开展多业态经营也是重要课题。张旭光表示,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崇礼地区接待能力和设施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能为开展商务会展经济、组织营地教育提供服务。同时也希望进一步强化与冰雪产业融合,拉动冰雪消费,促进冰雪运动发展。

    2023-01-13
  • 猪肉与蔬菜价格“玩跷跷板” 上月CPI同比涨幅或小幅回升

    中新网1月12日电(中新财经记者谢艺观)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2022年全年及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22年12月CPI走势会如何?全年CPI是否会在3%左右的预期目标内?


    2022年12月CPI同比涨幅或小幅扩大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2年12月份,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批发均价为29.22元/公斤,环比下降13.8%,同比上升21.8%;蔬菜批发均价为4.10元/公斤,环比上升10.3%,同比下降16.4%。


    “食品方面,弹性最大的猪肉与鲜菜走出相反行情,其中猪肉价格受疫情影响需求明显转弱,前期压栏惜售行为转为集中出栏,价格出现急跌。2023年春节较往年提前,导致鲜菜价格提早出现节日性上涨,2022年12月中下旬鲜菜、鲜果涨幅较大。”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受需求影响其他食品涨跌互现,节日效应暂不明显。预计2022年12月食品价格环比小幅上涨。”温彬称,“整体看,预计2022年12月CPI同比增速将明显小幅上行至1.8%。”


    2022年11月份,CPI同比上涨1.6%。据同花顺iFinD统计,19家机构对2022年12月CPI同比的平均预测值为1.85%。若上述平均预测值兑现,2022年12月CPI同比涨幅将小幅回升。





    全年3%左右CPI预期目标有望实现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22年1—11月平均,CPI比上年同期上涨2.0%。2022年全年CPI会如何?能否实现全年CPI平均涨幅在3%左右的预期目标?


    “预计全年CPI同比上涨2.0%,基本处于合理区间。”温彬认为。


    在温彬看来,2022年,面对40年以来全球出现的最大通胀压力,我国通过保持定力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以及相对安全的能源粮食保障,始终保持着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


    2023年CPI走势会如何?


    “展望2023年,我国通胀仍将保持温和水平,随着疫情防控放松促进需求回升,通胀中枢大概率小幅升高。”温彬表示。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CPI方面,食品供给相对稳定,可选商品、服务消费内需相对不足,虽然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或推动2023年消费需求逐步回升,但食品能源供给压力缓和,CPI“大缓和”趋势仍有望持续至2023年全年。


    “初步预计2023年年初,CPI同比或因春节效应小幅冲高至2.7%左右,但之后将快速回落。”申万宏源证券称,2023年整体CPI通胀压力仍相对可控。(完)

    2023-01-12
  • 新华全媒+|消费券“来袭”,春节消费“热”起来

    天津市第二期“津乐购”消费券发放活动11日正式启动,总计发放1.15亿元。活动设立汽车、家电、百货零售、餐饮文旅等四大消费券类型,持续至今年2月底。


    春节即将到来,为活跃消费市场,提振消费需求,多地密集发放各类消费券,涉及餐饮、家电、文旅、百货、汽车等诸多领域:1月6日起,郑州市1500万元家电消费券正式发放;1月10日至2月28日期间,沈阳市发放1亿元新春消费券;湖北省也将发放2023年“惠购湖北”消费券……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马鞍山金福联红旗汽车体验中心,不少顾客正在选购汽车。“凭借消费券,顾客购车最多可优惠1万元。”马鞍山金福联红旗汽车体验中心总经理陆小见说。





    元旦期间,顾客在马鞍山金福联红旗汽车体验中心选购汽车。(受访者供图)


    为激发小微市场主体活力,突出惠民主题,多地还通过支付宝、抖音、美团等线上平台发放小额通用消费券、外卖券。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于鹏洲介绍,消费者抢到通用消费券后可在商超、便利店、菜市场等任意应用场景享受优惠。


    因临近春节,本轮发放的消费券使用途径和场景节日特色鲜明。多地在发放消费券的同时,叠加传统春节大促系列活动,以“券上券,折上折”的方式,深度激活消费潜力。结合春节年货购买热潮,天津市开展年货市集活动,集中销售天津当地老字号、土特产以及春节用品等,充分挖掘本地产品、品牌销售潜力。


    为推动春节文旅消费复苏,酒店、景区等文旅专属消费券也应运而生。厦门市发放700万元新春文旅消费券,可在全市限额以上酒店、宾馆住宿时抵扣;西昌市将通过国内知名旅游平台向游客发放1000万元旅游消费券……一些地方还通过消费券结合特色旅游节等活动形式,拉动春节文旅消费。例如,当前正值冰雪旅游季,天津市以“畅游冰雪世界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结合冬季特色,举办花灯、集市、展览等夜间活动,打造夜间冰雪消费券使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人民币正成为越来越多试点地区的消费券发放、核销渠道。天津在京东等线上消费平台设立数字人民币消费券专区,消费者抢券后可用数字人民币核销。温州市也将于1月15日起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


    各地商户和消费者积极参与消费券活动。“春节前后聚餐的人多,成为消费券核销商户更能吸引食客前来消费。”11日,湖北黄石“新春购物季·爱心消费月”活动正式开通商户报名小程序。一大早,在当地大冶市经营餐厅的熊先生就在小程序上传了信息,申请成为消费券核销用户。


    11日,记者在天津第二期“津乐购”消费券活动的百货零售消费券发放页面看到,多种面值消费券上线即“秒空”。安徽省亳州市总价值261万元的消费券也不到1分钟全部被抢完。


    多地商务部门既往数据显示,消费券发放活动拉动消费效果明显。去年6月至12月,湖北省先后投入12.59亿元财政资金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金额50.46亿元。据天津市商务局测算,天津市本轮投放的1.15亿元消费券,叠加企业、平台打折让利和补贴,预计拉动消费33亿元以上。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兰祥认为,临近春节这一消费旺季,发放消费券是短期内刺激消费提升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强市场活力,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2023-01-12
  • 高端制造成引资高地 硬科技成关注焦点

    高端制造成引资高地硬科技成关注焦点


    ——从股权投资赛道切换看经济发展新动向


    根据近期多家股权投资研究结构披露的数据,2022年国内IT、半导体及生物医药等硬科技投资热度保持高涨,高端制造受关注度提升。其中,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赛道吸金最多,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投资金额达1800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从股权投资热门赛道切换,可以探见经济向实发展新动向,中国制造业正在由大变强,追求以“新制造”带动“新增长”,为经济稳增长夯实基础,也带来了投资新机遇。


    半导体等硬科技投资热度高


    从多方发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国内IT、半导体及生物医药等硬科技投资热度保持高涨。


    清科创业发布的《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吸引投资最多的是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赛道,VC/PE投资金额达1800亿。新能源是2022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如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金额同比增长了78.7%。


    “具体到行业分布,2022年IT、半导体及生物医药等硬科技投资热度保持高涨,新能源、新材料受关注度大幅提升。”清科创业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倪正东说。


    普华永道此前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科技及移动互联网、媒体及通信(TM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报告》也显示,2022年上半年,科技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热度仍稳居第一,其投资数量、投资金额占据TMT行业总投资数量和金额的81%和77%。


    近期相继完成的投融资案例也佐证了上述趋势。包括知存科技、长扬科技在内的多家硬科技企业获得大额融资,涉及包括存内计算芯片、工业互联网等硬科技领域产业,投资额度均超亿元。


    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表示,2022年以来,毅达资本已经完成了超过100笔投资,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


    轻舟资本创始合伙人周彬表示,“硬科技未来会出现较大的发展,将会产生更多的机会,这对中国和早期投资机构都会是一种优势。”


    高端制造成关注焦点


    记者观察到,近日,多家高端制造类公司完成融资。在不少投资人看来,随着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带来更多投资机会,不少机构在热门领域都加大了投资力度。


    “2022年高瓴在制造业方面投资占比最高,超过40%。科技创新在不同产业的广泛渗透与制造业等传统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值得关注的两个方向。”高瓴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良表示。


    小村资本合伙人郑赞表表示,近年来小村资本开始更多聚焦于先进制造相关领域,围绕相关产业链进行投资。“我们借助政产学研模式,结合当地优势产业,与产业龙头进行合作。在投资实践中,我们发现先进制造类项目具有更高的孵化成功率,这也符合我们增加确定性的投资思路。”


    研究机构方面,信达证券认为,近期智能制造利好不断,产业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在数字经济时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提质降本的关键,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国金证券表示,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和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助推下,全球制造业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落地应用对于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映射经济转型升级成效


    数据的背后,折射出我国经济不断向实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成效。


    “投资结构决定未来经济的结构。相关数据反映出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新经济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迁移的趋势。”中国建投研究院主任张志前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科技行业中半导体行业和IT服务业受市场追捧,科技行业的走强得益于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大力持续支持,同时国家对于加快深化改革创新的进一步推动,科技行业在各个阶段都受到资本的青睐,对初创期和扩张期企业的投资数量和金额占比均有所上升。”普华永道中国审计业务合伙人莫斌说。


    在普华永道中国北部审计市场主管合伙人张翌看来,随着国家各项稳经济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相关支持举措持续推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科技行业中半导体行业和IT服务业受市场追捧,未来TMT行业私募创投的表现值得期待。(记者袁小康郭倩)

    2023-01-11
  • “工程项目中标量”增长近六成 高频数据印证投资增长势头强劲

    2022年12月“工程项目中标量”同比增幅反弹至63.2%,全年增幅达57.7%,远高于2021年的37.1%;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55.52%,多个省份12月开工率环比增长……一系列最新高频数据显示出我国投资正在加速回暖,增长势头强劲。


    ——中标量快速反弹新项目蓄势发力


    “中标”是项目落地的“第一步”。作为反映投资热度的一项先导指标,“工程项目中标量”具有“风向标”意义,为观察投资热度和研判投资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工程项目中标量总体较快增长,全年同比增速达到57.7%,远高于2021年的37.1%、2020年的18.8%和2019年的10.6%。从2022年第四季度看,10月中标量增速虽有所下滑,但此后快速回升,12月反弹至63.2%,显示出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工程项目中标量”数据由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与剑鱼标讯公司共同对全国范围的中标公开信息进行监测、抓取、处理、汇总所得。


    “中标量出现快速增长,与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密切相关。”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研究员杨道玲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2022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将稳投资作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抓手,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力促抓早抓紧落实项目和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这一趋势也可以从投资先行指标数据中得到印证。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1至11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0.3%,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增长21.5%,为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由于招投标环节属于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之后才是实施阶段,中标量的多寡可以很大程度反映出即将开始实施的项目数量。”杨道玲说。


    据介绍,相较于固定资产投资等统计实物工作量的数据,“工程项目中标量”更倾向于反映投资的热度和信心,也可一定程度反映促项目落地政策举措的实施情况。


    而中标量数据与开工率、动土率、工程机械销量等指标互为补充、相互呼应,结合在一起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反映基建等投资的最新趋势。


    ——多省挖掘机指数持续回稳在建工程加速推进


    新项目蓄势发力,在建工程也建设正酣。新年前后,我国多地抓住时间窗口,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基建投资呈加速推进态势。


    工程机械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标配”,是反映、观察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变化的风向标。基于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行的“三一挖掘机指数”显示,2022年12月份,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为55.52%。


    其中,汽车起重机是12月全国开工率最高的设备,全国单月开工率为75.84%,高于11月的70.52%。安徽、江西、浙江等19个省份汽车起重机单月开工率均超过80%,表明全国多地进入完工冲刺阶段。


    从具体省份来看,开工率最高的为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四川、广东等15省份,开工率均超过56%。其中,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重庆12月开工率环比11月增长。


    另据水泥网监测数据显示,反映水泥生产情况的“磨机运转率”也呈现同比降幅波动收窄态势,12月降幅较4月份的低点收窄32.1个百分点。


    “这些指标表明2022年年底我国多个省份基建投资呈加速推进态势。”业内人士指出。


    ——工程机械销量回升相关行业稳步回暖


    “工程机械销量”是反映工程项目投资情况的“晴雨表”。数据显示,随着项目建设推进,工程建设相关行业稳步回暖。


    2022年4月以来,国内各类工程机械总销量同比降幅不断收窄,11月降幅为4%,较4月收窄38.3个百分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统计,2022年11月国内销售各类挖掘机14398台,实现同比增速转正,增速为2.7%,回暖势头明显。


    装载机方面,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22家装载机制造企业统计,2022年11月国内市场销售各类装载机10075台,同比增长43.3%。


    “政策东风叠加复工率回升,受疫情影响积压的需求逐步释放,工程机械行业旺季正在到来。”方正证券称。


    植信投资研究院宏观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认为,2022年4月以来,工程机械销量的回暖和建设施工高频数据的改善,与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基建项目保持较快推进,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有着密切联系。2022年5月到11月,基建投资的当月平均增速为9.9%,且有四个月的增速达到两位数,同时累计增速不断加快,彰显出基建投资稳增长“压舱石”的作用。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特别是促进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尽快落地实施,是拉动就业、扩大消费、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杨道玲说,综合考虑政策支撑力度加大、市场信心回暖以及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等有利因素,预计2023年投资内生增长动力将持续强化,投资韧性继续凸显,在稳定经济大盘中将发挥更加关键性的作用。(记者李佳鹏孙韶华汪子旭白田田)

    2023-01-11
  • 经济大省挑大梁丨提振“闯”“创”精气神,勇当“稳”“进”主力队——浙江政企携手推动经济回暖观察

    出台稳经济38条措施、实施经济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出台18条举措助企稳工稳产……过去一年,浙江密集出台惠企纾困政策,通过“组合拳”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走过万水千山,仍须越岭翻山。新的一年里,浙江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力以赴拼经济,披荆斩棘向前进,以浙江的“稳”和“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动起来,“顶风船”稳住基本盘


    1月1日凌晨1时,在浙江台州玉环大麦屿码头,满载着245个标箱的集装箱船正缓缓离港。这些台州制造的小家电、洁具、汽摩配件等货物,预计20多天后抵达欧洲。


    目前,大麦屿港区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5条,集装箱年吞吐量5年翻三番,从3万至5万标箱大幅增至42万标箱。


    面对困难挑战,浙江勇于开好“顶风船”,稳住实体经济基本盘。在外贸方面,浙江政企联动,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稳外贸、拓市场。


    “距离跟国外客户的上次见面,算起来整三年。”浙江省东阳市古瑞日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军伟说。近日他与当地经贸团一起前往泰国、越南商务考察拓市场,“总算先人一步把订单‘抓’到手,一定要好好维护”。


    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浙江对全国进出口、出口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8.2%和18.9%,均居全国前列。


    1月4日,浙西南山区群众翘首以盼的景文高速正式建成通车。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浙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据了解,仅2022年12月以来,浙江交通集团就有7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十四五’期间,浙江计划完成综合交通投资超5000亿元。”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今年浙江启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位于浙江宁波的领克汽车余姚工厂,车间内正开足马力生产,一辆辆新车从高度自动化的产线开出,其中相当一部分出口海外。“目前领克的欧洲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已经在欧洲7国开出了线下门店。未来吉利将进一步借助宁波工厂拓展全球市场。”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政府事务官李伟平说。


    2022年1月至11月,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53.46万辆和50.46万辆,产量同比增长210.2%、销量同比增长192.2%。


    暖起来,“购物车”引动经济循环


    夜幕降临,杭州一家餐饮店薛三爷铁锅肥肠店内已经满座,顾客们拿着取餐号等候吃饭。“最近生意恢复到了八成,平均一天接待70桌左右。”该店总经理薛猛感到“烟火气又回来了”。


    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消费在加速回暖。在杭州清河坊南宋御街的宋韵主题市集前,投壶、画扇等多种沉浸式体验,吸引不少年轻人驻足,成为国潮消费新场景。


    在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云上草原滑雪场,雪道上不少人疾驰而过。滑雪场负责人惠峰林介绍,元旦假期日接待游客约3400人,“近期我们推出沉浸式古风冰雪展,效果很好。大家对冰雪项目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浙江推出多项促消费举措,也为这股久违的“消费热潮”按下快进键。


    浙江省商务厅商贸运行处处长肖文表示,新一年将以“浙里来消费”为主线,贯穿全年举办多项主题促消费活动;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平台企业以数据赋能生产服务企业,加快供需衔接,丰富市场供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消费场景,深入推进高品质步行街改造提升,发掘和培育夜间经济消费地标,推介发布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持续提升消费体验。


    “购物车”引动双循环,消费链连着产品端。1月9日,阿里国际站发布1月跨境指数显示,当前,美国地区各类服装需求明显回升,我国对美出口柔性定制类服装机会显著。在欧洲,家装翻新成为热潮,具备海外工程能力的中国建材商将迎来更多商机。


    忙起来,“不动摇”坚定加速跑


    新的一年、新的任务,浙江正按照中央的部署,努力将“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落到实处。


    1月3日,新年工作第一天,浙江省开展了“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座谈会上,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姚力军反映了在原材料供应、扩大产能等方面的诉求,随后省市部门逐一给予回复,并表示会把企业反映的问题办实办好。


    “政府的关心和帮助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干劲儿更大了!”姚力军说。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浙江进一步明确政策、稳定预期,让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更足。


    2023年,浙江将突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415X”产业集群、三大科创高地等,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民生项目。


    各地锚定既定目标,千帆竞发谋发展。杭州全面实施数字经济“1248”计划,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温州“新年第一会”发布人才政策40条,并提出聚焦科技创新“八大抓手”,重塑温州市域创新体系;宁波提出将在提升绿色石化、磁性材料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蝶变升级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


    “政府推出了机票补助等一系列政策,让我们感觉非常暖心。今年我们将组织员工奔赴全球多个国家,为企业带回更多订单。”绍兴上虞鸿达塑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

    2023-01-10
  • 当好民生资金守护者

    近日发布的2021年度审计整改报告显示,对于就业、住房、基层“三保”等重点民生专项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已整改1778.6亿元,完善制度1255项,处理处分2995人,纠治了一些阻碍改革发展和长期未解决的顽瘴痼疾。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中央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坚决保障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目的就是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稳住经济大盘。


    在促进重点民生资金落地落实中,审计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六稳”“六保”、减税降费、疫情防控、助企纾困等领域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把脉问诊,“治已病、防未病”,助力打通民生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促进改善民生和共同富裕。


    审计整改报告反映出,虽然重大问题整改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当前部分地区在民生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跑冒滴漏、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情况,导致中央惠民政策打了折扣。


    重点民生资金事关群众冷暖,能不能管好、用好,关系着民生福祉和社会发展进步。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好民生资金“守护者”和国家财产“看门人”,审计部门责任在肩,尤须担当作为。


    要用“火眼金睛”看好民生资金,切实守护资金安全。坚持把审计力量下沉到最基层,把监督跟进到民生资金使用最末端,努力做到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扎实推进审计全覆盖,及时发现和揭露违法违纪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促进党中央各项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政策落实落地。


    善用“穿透式”审计推动民生资金“动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严查资金趴窝沉淀、闲置未用、应付未付、过度保障等使用无效、低效的问题,防止资金“趴在账上睡觉”,确保民生资金用在实处、提质增效;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紧盯部分地区和部门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不到位等问题,真正做到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


    “查病”是为了更好“治病”。审计整改报告披露的问题中,不乏“改而又犯”的老毛病,反映出部分地区落实审计整改责任不到位,整改压力传导存在层层衰减、整改责任落实存在偏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一追到底、严格问责,让那些以权谋私、挪用侵贪的人付出应有代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审计部门要始终立足经济监督定位,以更高质量的审计监督,守护人民幸福生活,不断推动民生保障工作取得更大成效。(金观平)

    2023-01-10
  •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权威访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如何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全国工商联将如何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推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断优化“两个健康”环境?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


    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全国工商联将采取哪些措施,让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到实处?


    徐乐江:“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将在3个方面努力:


    一是推动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协同配合有关部门全面梳理涉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推动清理和修订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助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破除在审批许可、招投标、要素获取等方面的隐性壁垒,把公平竞争落到实处。


    二是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合作机制,协同推出一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典型案例。继续完善工商联法律服务体系,改进对中小微企业的法律服务,用好立法协商、法律维权、法治宣传、商会调解等工作机制和载体,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三是促进清理中小企业拖欠账款。摸清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底数,突出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企业群体,协同相关部门扎实做好清欠工作。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对此,全国工商联有哪些规划?


    徐乐江: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4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围绕科技创新、产业扶持、绿色低碳、税费减免、社保延期、融资可及性等政策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定期开展民营企业季度运行状况调查,及时准确掌握民营企业政策诉求,协同相关部门推动政策进一步完善落实。


    二是及时有效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协同政策制定部门开展涉企政策宣传解读,推动政策进商会、进企业,确保企业应知尽知。结合工商联十三大部署,以新一届工商联企业家执委为重点,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培训。


    三是大力强化正面宣传。2023年是全国工商联成立70周年,我们将结合相关活动深入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成就宣传,推出一批敢闯敢干、改革创新的民营企业家先进典型,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商重商的良好氛围。


    四是敢于亮剑发声。针对社会上质疑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动摇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否定民营经济地位作用的各类杂音噪音,我们将毫不含糊地亮明态度、正本清源;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对民营企业恶意造谣抹黑等行为,为“两个健康”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


    推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引导民企融入新发展格局


    记者:为推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断优化“两个健康”环境,全国工商联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徐乐江:围绕推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宜商惠企的政策环境、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亲商安商的社会环境,全国工商联将重点做好4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政企沟通协商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持续完善政企面对面、亲清直通车等品牌,扩大不同行业和规模民营企业参与覆盖面,切实推动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通过工商联深度沟通、有效协商,形成共谋发展、共促创新合力。


    二是改进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围绕民营企业需求和企业家感受,持续改进和优化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推动地方党委政府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动能。


    三是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发挥商会在政治引导、经济服务、诉求反映、权益维护、诚信自律、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引导商会推动会员企业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维护公平竞争。


    四是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合规发展。结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联合有关部门落实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和信用体系。


    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国工商联将如何引导民营企业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徐乐江:全国工商联将把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经济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助力民企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在服务创新发展方面,以助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持续开展创新型成长型民营企业赋能行动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更好发挥商会在推动集群创新、构建行业生态中的优势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一批创新联合体,带动行业提升创新水平。


    在服务协调发展方面,着眼配合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搭建民营企业与地方对接平台,联合地方政府共同组织开展优强民营企业助推地方发展大会等活动,引导民营企业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贡献。


    在服务绿色发展方面,以绿色发展、低碳转型、节能减排为重点,实施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不断优化政策解读、技术咨询、教育培训、典型宣传等服务,引导企业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


    在服务开放发展方面,以支持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为民营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提供系列服务。进一步密切与国外工商团体、港澳台工商社团的机制性交流合作,持续举办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等重点经贸交流品牌活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机遇。


    在服务共享发展方面,聚焦稳岗就业、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组织开展“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支持民营企业稳岗扩就业。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以乡村产业振兴为主攻方向,倾斜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光彩行活动,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以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和大型民营企业经营风险为重点,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排查预警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常态化开展重点民营企业风险监测,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治理。


    多措并举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信心”这一关键词。全国工商联将采取哪些举措,切实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


    徐乐江:预期稳、信心足,企业就会敢于扩大投资、勇于开拓市场。全国工商联今年工作的关键词就是“提振信心”,将多措并举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


    一方面,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为重点,帮助企业家稳预期强信心。突出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引领、思想引导,通过组织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讲清楚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讲清楚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有利条件,尤其是讲清楚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讲清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五个坚持”,以及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方面的系列重大举措,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时与势、辩证把握危和机,认清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进而切实改善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另一方面,以务实举措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助力企业提振信心谋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工商联作为民营经济人士之家,更是要把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挺在前面,坚持点面结合,帮助企业家排忧解难、稳定发展。在面上,注重推动政策落实,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纾困惠企政策完善,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助力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在点上,注重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继续搭建各类政策、融资、创新、人才、法律等平台,发挥所属商会作用,促进政企有效沟通协商,形成帮助民企排忧解难的合力。同时,继续协同相关部门做好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性新兴行业、平台企业、房地产行业等领域关键重点民营企业的纾困解难工作。

    2023-01-09
  • 财税金融优先发力稳就业(财经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年来,财税金融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优先发力稳就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策协同发力、精准发力,助力惠企稳岗


    “在校招网上看到招聘信息,我就投了简历,没想到很顺利就通过了面试和能力测评。”去年9月,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朱甜甜成功入职位于山东诸城市的北汽福田时代领航卡车工厂,从事数据与车联网研究工作。


    让朱甜甜惊喜的是,2022年毕业季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政策“礼包”。


    福田时代领航卡车工厂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李海芳介绍,2022年,诸城市提高了符合条件的新引进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分别为2000元和1000元,目前公司已申请到位大学生生活补助9.72万元。同时,诸城市还在人才安居方面,对新来当地就业创业且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预备技师)、大专毕业生(高级工)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目前公司已有7名符合条件的员工申请了购房补贴49万元。


    “去年下半年,公司持续加大新能源业务投入,对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需求较大,补贴的发放有力支持了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李海芳激动地说,“今年我们计划再校招200人,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为落实落细惠企稳岗政策,我们积极利用信息化方式,让企业更快捷更方便享受政策红利。比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实施‘免申即享’,通过大数据比对,精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点对点向企业推送信息。去年为2000余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约4000万元,惠及岗位10万个。”诸城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财务科科长李建勇介绍,为更好地对相关资金和基金实施监管,当地还出台了《诸城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基金资金内部控制实施细则》,明确各项业务控制目标和重点,严密业务流程,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就业见习补贴,生活、购房补助,稳岗返还资金……去年以来,各地财政部门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确保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落实。在一系列税收优惠、产业政策的呵护下,很多创业者实现了创业梦想、扬帆起航。


    程鹏是河北苞谷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敢闯敢拼的他走出校门便选择了自主创业。不久前,他的公司获得了小米集团在河北的售后服务授权。


    “公司成立没多久,税务部门就第一时间组织业务团队上门辅导,教我们开票软件的使用、发票开具规范、申报表填写方法等,还送来了‘新办企业政策大礼包’。”程鹏说,去年,公司享受六税两费减免等各项税收优惠4000多元。虽然数额不大,但对他们这个创立仅几个月的企业来说感到很暖心。


    吸引程鹏扎下根的不只如此。租金补贴、人才奖励、研发投入补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苞谷科技注册地鹿泉区是石家庄市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点区域,当地专门制定了招商引资和支持现有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黄金双十条”优惠政策。“创业之路注定艰辛,但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沃土,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我相信公司的明天会更好。”程鹏说。


    金融活水滋养,为广大市场主体排忧解难


    广大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金融部门为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使金融活水能精准地滋养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


    近年来,山东临沂市现代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共有营运车辆超20万辆,配载线路达2000多条。一家家上下游企业贡献了大量就业岗位。


    去年初,物流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以往行业资金周转慢的难题更加凸显。“物流企业从收货方拿到的款项中,大部分是为发货方代收的货款。要把自己的运费扣出来,再扣除手续费,才能对上账,将剩下的货款打给发货方。这往往要花上几天的时间。”山东顺和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有时候,全市物流业一天要积压几十亿元。”


    如何让物流业资金周转顺畅,帮助众多链上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建设银行临沂分行创新推出“国家物流枢纽综合结算服务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收款,自动记账、对账、分账,资金流转周期从数日压缩到几秒钟,大大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同时,结合上下游客户交易流水、金融资产等数据,推出“沂蒙物流贷”产品,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不仅如此,临沂市银行机构积极对货车贷款客户实施延期还本付息,通过展期、无还本续贷、调整还款方式等惠车主、保物流。“原本一个月要还十几万元贷款,现在办完手续每月还6万元就行了。”一家运输公司的总经理刘丰赫说,这有助于公司稳定经营规模、保障员工工资按时发放。


    “山东省每年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众多,加大对吸纳就业人员较多行业的金融服务力度,能为保就业、惠民生发挥重要作用。”山东银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说。


    这样的创新举措还有很多:北京银保监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指导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增设“创业担保贷款”服务功能,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陕西银保监局联合乡村振兴局等制定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推广“就业帮扶贷”“社区工厂贷”等特色贷款产品,并由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贴息办法和标准;平安财险开展“雇主安心保”业务,累计为小微企业主提供60亿元保障,保障人群达2万人;太平洋保险为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家政行业提供家政雇佣责任保险保障60亿元……


    “近年来,金融部门加强金融科技运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强化对就业创业的保险保障,有效帮助市场主体走出困境、恢复生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搭平台、办培训,千方百计扶持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创业有何税收优惠政策?”“用人单位招聘应届大学生能否享受税收优惠?”……在去年的校园春招季,浙江杭州税务部门的税务讲师在线举办了一场“税小秒”云课堂,为高校应届毕业生详细讲解就业创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大学期间,我一直通过直播经营自媒体,毕业后想专注于新媒体领域,注册自己的工作室。这次直播课程让我了解到很多创业税收优惠知识,也让我的创业想法越发坚定了。”浙江传媒学院的一名学生说。


    去年,杭州税务部门开展“服务助力毕业季”主题活动,通过征纳沟通平台为辖区内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线上讲解培训,在税企交流群开通毕业生咨询专区,为应届毕业生赠送“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礼包”。针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群体,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审批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进行专题线上讲解,为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贴心服务。


    “‘税校企’三方合作是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益探索,这类活动搭建起企业与校园之间的桥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企业也能借此引入高质量人才,增强发展信心。”杭州市钱塘区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税务部门联合浙江财经大学等高校及辖区企业开展三方合作,为大学生搭建职业培训平台,开展了数场税校企讲座论坛与教学活动。


    针对新市民、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金融部门也在加大力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金融服务。比如,方德保险代理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增加实习生名额,让更多在校大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市场,积累职场经验;宁夏银保监局督促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工作,引导机构加大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缓解经济和就业压力;吴兴农商银行为残疾人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在营业网点设立优先办理业务的“残疾人专柜”,并为行动困难客户提供上门服务。


    “围绕就业优先政策,财税、金融部门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曾刚认为,稳就业关键要稳住市场主体,财税金融支持不可或缺。下一步,相关部门应继续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帮助更多企业挺过难关,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2023-01-09
  • “万亿之城”晒GDP目标,释放啥信息?

    中新网1月6日电(记者李金磊)中国有24座万亿GDP城市,这些万亿之城2022年经济发展如何?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又是多少?


    近日来,已有武汉、济南、青岛、长沙、合肥、郑州、福州等万亿之城晒出了2022年经济发展“成绩单”,也亮出了2023年经济发展“计划书”。


    中新财经注意到,这些万亿之城设定的2023年GDP增长预期目标普遍高于2022年实际GDP增速。





    资料图:一轮“超级月亮”从黄鹤楼旁缓缓升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万亿之城2022年表现如何?


    24个万亿之城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宁波、郑州、佛山、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东莞。


    截至1月5日,已有武汉、济南、青岛、长沙、合肥、郑州、福州、东莞等万亿之城披露了2022年GDP增长数据(预计值)。


    武汉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预计2022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总量达到1.9万亿元左右。


    合肥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左右,经济总量再跨千亿台阶、突破1.2万亿。


    当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初步测算,郑州2022年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福州市预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以上。长沙预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8%。济南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


    2021年成功实现“GDP超万亿、人口超千万”的东莞,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全年GDP超1.1万亿元。


    今年GDP目标普遍高于去年增速


    武汉、济南、青岛、长沙、合肥、郑州、福州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23年预期增长目标,普遍高于2022年实际GDP增速。


    其中,郑州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长沙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武汉市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合肥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福州市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济南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5.5%以上。青岛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上述万亿之城的2023年GDP增速目标均未低于5.5%,集中在5.5%-7%区间。


    2023年GDP增长目标普遍高于2022年实际增速,背后是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预期。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高于5%。近期,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经济2023年将增长5.4%。高盛集团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4.5%上调至5.2%,认为消费板块有望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促进消费恢复扩大成重要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郑州将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设为12%,福州为10%,合肥为9%左右,长沙为7%,济南为5.5%左右,青岛为5%以上。


    郑州要求,加快释放消费潜力,适度调整限购区域、支持团购在售商品住房、确保新市民都市圈居民购房同等待遇、推进租购并举、降低购房信贷负担、落实认房不认贷等措施,开展人才八折购房、新市民购房等活动,解决好青年人才、新市民等群体住房问题,稳定促进住房消费。


    合肥提出,促进消费加快恢复。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全面提升消费能级,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青岛将扩内需列为2023年重点工作之首,要求出台实施提振接触性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加快恢复,着力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电等消费。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消费将迎来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中新财经表示,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呈现稳固恢复态势,增长动能将更加均衡,预计全年增速达到5.5%左右,回升到潜在增长水平。(完)

    2023-01-06
  • 2023,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勇向前

    【思想茶座】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近日,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定向领航。


    新的一年,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形势?怎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光明智库特邀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交流。


    本期嘉宾:


    曹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黄卫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董志勇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


    董煜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权衡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主持人:本报记者张胜王斯敏


    2023,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勇向前


    2022年12月30日,在连云港港码头,大批国产轿车等待装船出口海外。新华社发


    1.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光明智库: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是什么?如何看待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我国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战略判断?


    董志勇: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这是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优势。当前,在我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有望回稳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也面对着更高要求。从需求侧来看,要求稳步恢复并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重点推进共同富裕,牢牢把握住经济基本面的内需基本盘。从供给侧来看,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新旧动能转化提升供给能力,牢牢把握住经济基本面的增长新引擎。


    权衡:回顾新时代十年,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为做好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供了信心和底气:一是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超大规模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日益显现;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要素新动能不断聚集,为经济持续向好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活力;三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发展理念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四是始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内外部条件,制度优越性和治理体系的效能不断显现。


    黄卫挺:从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体制优势来看,首先,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超预期因素,并非结构性因素,这是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的起点。这些超预期因素仅是短期扰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其次,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处于中高水平,超预期因素消退之后有望回归趋势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除要素供给增长之外,我国潜在增长率的重要来源是制度性变革和技术性变革。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并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这些举措将给我国潜在增长率提供更强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优势正在引导形成经济增长的一致预期,将有力推动中央部门、各级政府形成工作合力,引领各方面力量同向而行、共同发力。


    董煜:开局之年,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把握发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国际局势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二是把握工作方法的变化,更加强调系统观念,更加强调政策的协调配合。三是把握重点任务的要求,如要找到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等。


    对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战略判断,我们一方面要充满信心和底气,另一方面需准备好付出艰苦努力,凝心聚力促发展,把中国经济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


    2.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坚持稳字当头


    光明智库:“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何如此强调“稳”字?


    黄卫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越是在形势复杂之时、关键节点之处,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落到具体工作中,要特别突出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其中,稳增长就是稳大局,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稳增长刻不容缓。受经济下行影响,一些金融风险凸显,不仅需要针对特定风险采取防范化解措施,也需要通过稳增长做大经济分母,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稳就业要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稳物价方面,要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董志勇:一方面,“稳字当头”有助于协调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的关系,对于夯实经济恢复基础、应对外部环境动荡至关重要,有利于保持今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另一方面,“稳中求进”有助于平衡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是稳住经济的关键,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对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十分关键。


    董煜: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是在今年经济工作中瞄准了宏观调控最主要的着力点。从稳增长看,最近中央反复强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就是不能让增速滑出合理区间。从稳就业看,2023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会成为宏观调控的一大难点。从稳物价看,尽管2022年物价总体保持平稳,但新的一年可能还会面临各种复杂情况,绝不能掉以轻心。“三稳”之间密切联动、互相影响,必须统筹推进。


    曹立: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尤为重要。一方面,当前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稳增长紧迫性明显提升。将“稳增长”摆在首位,也可通过稳增长实现稳就业。另一方面,随着防疫政策持续优化,经济整体回升,消费需求有望快速释放,但可能会推升国内通胀压力。因此,要做好稳就业保民生,稳定物价水平,加强重点商品保供稳价,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兜牢民生底线。


    3.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


    光明智库: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对于会议提出的“六个统筹”,应如何看待?


    董煜: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政策上发力。其中,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要格外重视与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相衔接。


    做到“六个统筹”,关键是找到各项工作中的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工作的难点堵点卡点。比如,“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是一个重要机制,目前已有一定基础,还需进一步完善:宏观政策本身,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之间要加强一致性评估;非经济领域的一些政策,也需加强与经济政策的衔接协调,确保各方面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齐心协力抓发展。


    权衡:以“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例,我们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这是因为经济运行总是在总量变化与结构调整中向前发展,量的合理增长是质的有效提升的基础和条件,质的有效提升是量的合理增长的动力和目标。统筹好二者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


    曹立:以“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为例,今年经济工作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方面,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交通物流、居民出行逐步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会使就业市场发生积极变化,催生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协同发力。更好统筹二者,着力点在于:加强自主可控,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注重优质有效,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通过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和创造新的需求。


    董志勇:近年来,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将成为实现“六个统筹”的重要抓手。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可重点从科技创新端发力。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水平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鼓励市场形成新的人才培育模式。


    黄卫挺:以统筹当前和长远为例,应重点权衡好短期运行调控目标和中长期发展改革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稳增长政策力度,既要推动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也要避免引发经济过热;处理好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做好稳增长与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之间的权衡,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发挥好房地产业对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处理好短期应对之策和经济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切实将解决中长期问题、实现中长期目标分解到当前经济工作中,有计划分步骤加以推进。


    4.提振社会各方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光明智库:会议强调,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对此,您如何看待?


    权衡: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和冲击,市场主体预期减弱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引导合理预期、强化市场信心,特别是强化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各类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对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针对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议论和观点,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予以澄清和引导,对于一些中长期战略部署,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细化说明和有效解释,更加明确、更加积极地引导各种经济主体形成良好社会预期;要坚持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持续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形成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机制和公平竞争原则参与经济活动。


    曹立: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当务之急,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要着力促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另一方面,要着力稳投资。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聚焦重点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提振民营企业家投资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扎实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黄卫挺:会议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下一步,要加快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从制度和法律上真正落实“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活力。


    董煜:信心来自预期,预期取决于环境。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如何做好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工作具有标志性意义。从监管层面来说,对于平台经济要加强和优化常态化监管,明确只要依法合规经营,就可以继续大力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平衡监管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行更加灵活的监管方式,鼓励企业在业态和模式方面不断创新。会议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从引领发展来说,平台企业不仅能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发展,还可引领与它相连接的传统中小微企业创新升级;从创造就业来说,如何通过发挥平台企业的作用,更好地吸纳就业,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国际竞争来说,要利用好我国在数字经济创新上积累的优势,以平台企业为载体,在一些前沿领域进一步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5.科学预判形势,共迎光明前景


    光明智库: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曹立: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关键是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重要的是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同时,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重视防风险,建立鼓励资本长期深耕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防止“脱实向虚”。


    董煜:在落实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部署过程中,如果推进工作只从本领域出发、单兵突进,不顾对其他领域可能带来的影响,就会破坏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此,除了强调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外,必须把实践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同时,要把政策宣传解读放在重要位置上,第一时间向社会传递重点领域和热点政策的准确信息。


    权衡:要特别关注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密切跟踪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大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紧张、全球粮食价格波动等重大因素对国内经济运行的波及和影响,防止外部环境和变量对国内经济稳增长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也要格外关注和有效防范各类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确保不出现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做好形势预判和有效应对。

    2023-01-06

  • 首 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