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10月规上轻工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8%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近日公布1至10月我国轻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37万亿元,同比增长6.7%。当前,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力提效,轻工业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


    行业产需总体稳定。看生产,1至10月,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增速高于制造业0.2个百分点。部分轻工行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电池制造、助动车、日用化学产品等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看消费,从前10月累计情况看,轻工消费市场整体继续保持增长。1至10月,轻工10类商品零售额55698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1.5个百分点。


    盈利水平继续改善。随着促消费政策效应不断释放,轻工行业利润增速逐月上行。1至10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1842.6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较1至9月加快0.9个百分点。轻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1%,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高于制造业0.8个百分点。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主要轻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上年稳步恢复的基础上继续扩大。1至10月,除造纸行业外,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均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且增速高于全国及制造业投资增速,其中,皮革、文体、木材加工等行业投资增速超过20%。(记者韩鑫)

    2022-12-05
  • 政策打出组合拳 金融“稳楼市”力度升级

    近期,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接连发布多项政策,旨在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伴随着政策落地,从银行接连与房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意向性授信额度,到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作为第二、第三支箭同步开始发力,金融“稳楼市”力度不断升级。

    多银行与房企密集签约

    建立区域优质房企“白名单”;对于暂时遇困房企存量开发贷款给予展期等安排;优化和扩大现有授信审批“绿色通道”模式适用范围……近期,多家银行一方面做好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深化对房企的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

    六大行近日接连与房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已披露的意向性授信额度合计超万亿元。签约对象包括万科集团、美的置业、中海发展、华润置地、龙湖集团、金地集团等在内的多家房企。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亦为房企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中信银行日前分别与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等10家房地产企业签订“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兴业银行与10家房地产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计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达4400亿元;杭州银行启动与绿城中国、滨江集团、杭房集团等房企的战略合作,意向性授信额度超200亿元。

    银行的举措正是落实日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精神。“近期出台的《通知》从供需两侧入手提振房地产市场,一方面,给予房企合理的资金支持,确保供给端正常运转,住房供给维持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更多具有合理需求,如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的居民入市购房。”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

    “保交楼”金融服务深入推进

    在银行信贷支持中,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也是当下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措施,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而此次新发布的《通知》指出,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截至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专项借款资金已基本投放至项目,资金投入带动形成一批实物工作量,有效促进了项目建设交付。

    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也已经行动起来。工商银行靠前对接专项借款安排,积极探索“保交楼”项目配套融资。在任务较重的某中部大省,已对接项目超过30个。

    11月25日,重庆三峡银行发放1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用于支付某出险地产企业未完工项目收购款,推动项目建设交付,这意味着重庆市首笔“保交楼”专项借款配套融资贷款正式落地。

    “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有助于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商业银行作为最为重要的资金提供方,提供‘保交楼’融资支持能够尽快推动项目完工,切实保护购房者利益,但也要做好相应的项目甄别及风险防范工作。”梁斯表示。

    第二、第三支箭全面发力

    金融“稳楼市”,除了“第一支箭”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外,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作为第二、第三支箭也开始发力。

    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日前延期并扩容政策实施。据交易商协会网站此前消息,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公司在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政策框架下,出具对龙湖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三家民营房企发债信用增进函,拟首批分别支持三家企业发行20亿元、15亿元、12亿元中期票据,后续将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持续增信发债服务。

    11月28日,证监会调整优化涉房企五项股权融资措施,具体包括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以及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

    11月29日晚间,福星股份公告,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拟用于公司房地产项目开发。世茂股份也发布了一则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提示性公告,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定增募资,拟用于公司“保交楼、保民生”相关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偿还部分公开市场债务本息以及符合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要求的补充流动资金等。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供给侧从“第一支箭”银行信贷支持、“第二支箭”债券融资帮扶到“第三支箭”股权融资松绑层层突破,工具全面、力度积极,有助于行业信用端困难纾解和流动性整体优化,对于短期提振市场信心和中长期促进基本面企稳均有助益。(记者张莫向家莹)

    2022-12-02
  • 前10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2%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谢希瑶)商务部1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9185.5亿元,同比增长17.2%。

    数据显示,1至10月,我国服务出口23581.5亿元,同比增长18.1%;进口25604亿元,同比增长16.4%。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稳定增长。1至10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0478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1499.2亿元,同比增长14.3%;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同比分别增长17.3%、16.3%。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8978.8亿元,同比增长5.6%;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保险服务,增速达57.1%。

    旅行服务进出口继续恢复。1至10月,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6890.6亿元,同比增长9.1%。剔除旅行服务,1至10月,我国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18.6%,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51.7%。

    2022-12-02
  • 政策激发潜力 信息消费量质齐升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超过5万亿元。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相关政策利好不断释放,持续激发信息消费潜力,包括围绕健康、医疗、养老、育幼等民生需求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品”,开展信息消费+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拓展文旅、医疗、教育、体育等便捷化线上服务应用。

    信息产品和服务持续丰富

    只要一通电话,就可以实现云端面对面交流,音乐、视频、图片同步传送;轻触按钮,可以实现跨语种流畅沟通,对着手机讲中文,电话另一端能看到标准英语字幕……中国移动“5G新通话”正在江苏等地走俏,从“闻其声”到“全互动”,超500万用户正享受着更顺畅、更有趣的崭新通话体验。

    智能录音及转写终端提高办公效率,语音识别为交通出行提供智能导航,AR眼镜应用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智慧矿山等多个领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加深,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数字产品和服务创新迭代,不断形成新兴消费热点。

    以5G为例,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信息消费发展态势报告(2022年)》预测,5G商用带动VR/AR、赛事直播、虚拟购物等新型服务快速发展以及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加速普及,2020至2025年间将有望带动信息消费8.2万亿元。

    信息技术发展还在开启更大的服务市场空间。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报告:电子商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说,“互联网+”打破了服务消费供需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丰富了服务消费场景,改善了服务消费体验,推动线上服务消费供给更多样更充足,使服务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加速释放。

    这份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在线办公用户规模达4.61亿,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3亿。大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提供医疗、药品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推动医疗服务等相关领域创新。

    “当前,我国信息消费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总体呈现加快发展、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数据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5.6%;从消费类型看,自动驾驶、5G终端、虚拟现实等新型产品层出不穷,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消费模式已渗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多个层面,对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策齐发激发信息消费潜力

    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多部门积极部署支持举措,进一步挖掘信息消费潜力。

    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提出,开展信息消费+乡村振兴系列活动,规范发展线上经济,引导电商平台和线下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推动释放消费潜力。

    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的《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围绕健康、医疗、养老、育幼、家居等民生需求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品”,加快绿色、智慧、创新产品开发,以优质供给助力消费升级。

    进一步丰富线上生活服务新供给成为“十四五”时期的任务之一。《“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拓展文旅、医疗、教育、体育等便捷化线上服务应用;深化“互联网+旅游”,发展智慧化和体验式的在线旅游服务;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支持医疗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拓展服务空间和内容,提供在线挂号、复诊、远程医疗和随访管理服务等具体举措。

    与此同时,我国还将加快探索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示范效应强的标杆项目和发展模式。例如,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领域,组织开展2022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申报工作,推动企业以自主创新创造引领消费升级,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推动信息消费持续健康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深挖市场潜力,推动信息消费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多方联动,既要培育壮大新技术新模式,也要扩大消费群体。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推动城乡新型基础设施提速升级,加快信息终端普及和升级。

    “数字技术赋能消费的作用明显,催生了新产品、新服务及新型消费方式,为我国消费增长注入新动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下一步需加快数字技术应用与推广,打造5G技术应用示范商圈、智慧街区和企业,以科技赋能引领新型消费发展,丰富“互联网+”消费新体验,利用大数据、VR等技术加速数字消费场景落地。

    消费新模式也需要进一步丰富。王青认为,需加快推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商贸、餐饮、住宿、交通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运营管理,强化线上线下融合,着力发展商旅文体融合的服务业态,打造多样化场景,以技术优势促进效率提升。

    赵刚认为,当前我国信息消费能力尚不均衡,包括城乡间不均衡,网络新生代和老年群体消费能力不均衡等。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率,实现普惠信息服务;同时丰富信息产品供给,不断满足各类群体的多元化信息消费需求。(记者郭倩王文博)

    -0001-11-30
  • 解决融资难问题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企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民营经济必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宁夏中宁县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打出了一套助企稳企“组合拳”。今年1—9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8亿元,同比增长7%。这其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在金融市场中相对弱势,融资可得性、可及性差,经常面临融资难;对能够获得融资的民营企业来说,一些金融机构为覆盖风险,在贷款利率中增加风险补偿,这就导致了融资贵。帮助民营企业翻过融资的“高山”,才能让企业更好渡过发展的难关。中宁县健全完善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联动机制,设立担保基金撬动银行贷款,采取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方式引导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有技术、有产品但缺资金的中小微企业。

    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越是面对困难和挑战,越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中宁县抢抓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机遇,以重点领域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助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我们从用水、土地、排污、山林、用能、碳排放等市场化改革入手,致力于节水增效、盘活增值、降污增益、植绿增绿、控能增产、减碳增汇,引导各类要素向效益更好的领域流动,促进产业调结构、行业调布局、企业调产能。

    以转型升级拓宽发展空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我们下大力气实施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坚持高新技术植入、高新产品研发、高新管理引进、高新产业培育、高新成果运用,加快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改造步伐,引导企业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生产向低排低碳发展、技术向高端化升级、管理向智能化迭代,全力打造特色产业聚集高地、引智成果转化高地、技术创新发展高地、现代企业示范高地。如今,中宁县一批民营企业成功转型,产业链更长了,产品更有竞争力了,企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中宁县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市场准入、审批许可、证照办理、招投标等机制举措,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该减的事项减下来、该清的障碍清干净。围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靠前服务企业,定期召开座谈会听意见、解难题,建立领导干部包抓重点产业工作机制。同时,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双公示”工作常态化,引导企业商户文明诚信经营。

    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企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民营经济必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何建勃宁夏中卫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宁县委书记)

    2022-11-30
  • 资本市场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资本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于如何更好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专家表示,资本市场作为连接实体经济、金融、科技的重要枢纽,需要发挥出功能作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努力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高水平循环。

    拓宽科技创新融资

    “资本市场需要加快制度创新,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深化与科技创新体系的融合,通过丰富创新型金融产品、引导多种创新投资模式、支持市场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关键技术、人才、资本等多种创新要素的相互驱动、融合发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

    科创型企业需要大量长期性资金投入,且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上科创型企业一般重技术、轻资产,缺少用做抵押品的固定资产,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对此,北京金融街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浩认为,需要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发挥直接融资作用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

    发挥出资本市场制度优势助力科创企业融资,科创板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实现一系列关键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和科创要素有效对接,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蔡建春在2022金融街论坛上表示。

    “科创板不同于主板,其上市标准弱化利润指标,强调科技创新指标,为科创企业发展开拓了融资渠道。”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过去我国资本市场企业上市融资标准是针对成熟企业制定的,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类企业的需要。为改变这一局面,科创板“试验田”针对科创企业融资特点,在发行上市标准上,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从多个维度做出改革。科创板设立了5套上市标准,用包容姿态拥抱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拥有不同股权架构的科创企业。

    “如果没有科创板,我们公司IPO进程可能还会延迟。”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江冰说,公司自2020年7月份登陆科创板以来,在资本市场助力下,公司通过募集资金投入研发,推动公司业务得到高速增长。

    蔡建春介绍,科创板专注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市场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截至目前,科创板已上市486家科创企业,IPO融资额超7300亿元,占同期境内A股市场首发融资总额的40%以上,总市值超6万亿元。

    专家表示,科创板的推出,打通了创投在科技创新行业“募投管退”全环节,疏通了堵点,带动了创投公司投资拟上市企业,约97%的企业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仅医疗健康和半导体领域股权投资金额已超过5000亿元,较科创板推出前增长明显。此外,科创板独有的询价转让制度,实现了创投资本与机构投资者的有序“接力”,为创新资本高效循环提供了有益补充。

    科创板“试验田”日益成为畅通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纽带。经过三年多的建设,高质量的“硬科技”企业群体稳步壮大,一批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成功上市并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提升了我国产业链的完整性、自主性和安全性。在光伏、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碳纤维、超导材料等新材料领域,以及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设备等高端装备领域,集聚了一批特色企业。这些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提升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

    技术的攻关需要资金的推动。“硬科技是强国之道,也是当下产业转型、持续稳健增长的必由之路。硬科技投资是我们投资的重点,目前我国芯片在基础设备制作领域有巨大发展空间,更需要迎头赶上。需要为这些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和人才提供资金支持。”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许尚威表示。

    蔡建春表示,未来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完善科创板做市配套机制建设;不断优化发行定价机制,助力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积极支持科创债发行,不断拓宽科技创新领域的多元融资渠道。

    强化资源配置功能

    “健全资本市场功能,首要是强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形成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服务的普惠性,这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关键;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资金包容度和覆盖面,促进要素向最具潜力、创新性的领域协同集聚,也是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必然要求。”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洪说。

    广西大学副校长田利辉认为,建立健全更加包容的资本市场制度以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是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企业创新风险较大,需要权益资本的支持。不少‘专精特新’企业是小微企业。我国资本市场需要更好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优化和发展四板市场,规范和繁荣私募股权市场。这样,可以更好地为不同创新阶段的企业提供及时的权益资本支持。”

    “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性的基础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实践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题亟待解决。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且具有‘两高一轻’的特点,即高技术投入、高人力资本投入和轻资产,需要大量长期性资金投入,但由于这类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相对较大,又缺乏合格抵质押物,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应从以贷款为主的服务模式,升级为‘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全方位投融资综合服务。”

    党中央、国务院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提出,加强直接融资支持。为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功能,近日,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指导意见》。

    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周贵华表示,未来将深化与各地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合作对接,支持“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建立挂牌审查绿色通道,探索开展“公示审查”白名单等创新制度安排,做好规则对接、监管对接、技术对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体系化的合作模式。

    北京证券交易所一直在服务中小企业道路上前行。“北交所将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作为自己的初心和责任,构建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安排,着力提升直接融资覆盖面和包容度。”周贵华表示。截至目前,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6家,总市值超2000亿元,公开发行实现融资270亿元,合格投资者数量超过520万户。

    证监会公众公司部一级巡视员商庆军表示,北交所开市以来显著激发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具体表现在:创新型企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上市企业创新属性突出;发行机制灵活高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功能日益凸显;有活力有韧性的市场生态逐渐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更加顺畅。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要注重资本市场内在的高质量发展。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要完善退市机制,打造优胜劣汰、吐故纳新的良性市场生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表示,要持续深化改革,灵活运用新科技手段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与顶层谋划布局,提高监管执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完备性,提升市场参与者整体水平。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李明表示,近日,证监会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如果说过去两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治乱,新一轮方案的核心将是提质。”

    李明表示,力争用3年时间,大力推动上市公司“五种能力”持续提升,使上市公司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生态显著改善,监管体系成熟定型,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迈上新的台阶。具体看,有五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制度规则体系;二是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三是进一步深化增量存量改革;四是进一步提高监管的适应性时效性引领性;五是进一步增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强大合力。

    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沙雁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将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交所将以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为主线,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用制度的高质量、监管的高质量、服务的高质量推动上市公司发展的高质量。”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要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表示,近年来,资本市场赋能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虽然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但与发达经济体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研发强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资本市场在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既要肯定绝对量的增长,也要正视相对量的差距,着力引导与激励上市公司科学合理提升研发强度,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程凤朝说。

    “资本市场要突出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自主CPU研发的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从基于自主IP的芯片研发、基于自主工艺的芯片生产、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三个环节打通我国信息产业的技术链和产业链堵点,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彭江)

    2022-11-30
  • 资本市场如何发挥枢纽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专家表示,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资本市场具有发现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等功能,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高水平循环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支撑,是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和关键枢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本市场肩负重要使命。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动力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切换,传统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率愈发难以匹配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而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体系有利于将不同风险偏好、期限的资金,更为精准高效地转化为资本,促进要素向最具潜力的领域协同集聚,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速产业链现代化进程。

    科创板就是最好的佐证。2018年11月宣布设立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22.14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归母净利润891.24亿元,同比增长25%。

    在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方面,资本市场能起到激发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科技创新类企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融资困难,资本市场在支持这类企业发展方面,有独特优势。”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首先,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能够引导资本向前景广阔的产业企业集聚,参与科创企业从诞生到成长的全部过程。其次,相比于银行资金更倾向流向本地企业,资本市场能够汇集全国资源和各方力量,更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最后,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能够助力新兴企业做大做强,更快速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动能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滋养”,众多优秀上市公司脱颖而出。以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自上市以来,中煤能源依靠A股市场实现良好发展,科技创新水平和行业引领能力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出全国首台500米工作面智能刮板输送机并实现工业化应用,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大采高10米液压支架,获得6项自主知识产权,装备智能化程度、工作阻力达到世界之最。中煤能源董事会秘书姜群告诉记者,自上市以来,中煤能源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公司及所属企业共计发行各类债券705亿元,债券融资成本均处于同行业企业较低水平,为公司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总的来看,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资本市场可以增强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适配性,通过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从而在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

    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是重要一项。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一直致力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通过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生态,架起资本与创新要素交融的桥梁。“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三大交易所和区域性股权市场实现错位发展与互联互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助力相关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快速成长,并通过其带动作用,促进形成科技、创新和资本的聚集效应,引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董忠云表示。

    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丰沃的土壤里集聚生长。创业板聚焦“三创四新”,汇聚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76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中,150余家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分别超过30%、40%。

    作为“硬科技”企业聚集地,科创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突出,业绩增速亮眼。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科创板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领域公司数量分别达到79家和107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持续深耕创新链、完善供应链。

    北交所全力支持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今年前三季度整体业绩保持稳步增长,体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

    “资本市场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助推科创企业做大做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产业链和资金链的高度融合。”李湛表示,与此同时,在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方面,资本市场还存在定价机制效率有待提高、主板以外市场流动性不足等问题,需要继续优化首发制度和交易制度,完善并购重组制度和再融资制度,增加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宽容的融资环境。同时,还要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效率,增强投资者保护力度,为资本市场吸纳更多资金。

    董忠云也认为,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结构仍存在不平衡,新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流动性不够高、融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企业上市标准灵活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创新型优质企业仍面临一定的上市阻碍等。“应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下层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打通各层次之间的转板对接机制,完善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入口端,上市标准可考虑根据行业特点增加差异化条件,而在出口端,可进一步优化退市制度并严格执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抓住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应如何更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家认为,资本市场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深化改革、防控风险、加强监管。

    “应从四方面着手发力。”罗志恒表示,一是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注册制改革既是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关键举措,也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未来仍需坚定不移推进主板注册制改革,加强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等基础制度创新。二是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当前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定位已相对清晰,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供给。三是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加速创新资本形成。畅通募、投、管、退等环节,鼓励私募股权基金投小、投早、投科技。四是稳步推进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等。

    近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对于健全资本市场功能,董忠云建议,应持续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继续放宽配套融资等方面限制,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力度,通过制度安排鼓励吸引长期资金入市,优化投资者结构,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加稳定的市场投融资环境。

    “要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对资产配置的效率,盘活存量资源。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机制,比如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盘活市场资源。”李湛表示,还应健全资本市场助力绿色经济的功能,现有关于绿色投资方面的权益性投资和股权投资较少,可以加快碳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同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上市公司角度出发,姜群认为,资本市场应在培育高质量上市公司方面改革创新。“一个高质量的资本市场,应该源源不断涌现出优质的上市公司,进而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要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提高自身质量的主体责任,强化退市和出清机制,为优质上市公司留出发展空间。”姜群认为,实体经济和实体组织的发展,经历从小到大的过程,资本市场应坚定为这些初创公司的成长提供支撑,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引领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发展。

    此外,在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资本市场自身也需要练好“内功”。姜群表示,要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狠抓资本市场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要在抵御不确定风险方面创新改革,加强跨境跨市场风险预研预判,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李华林)

    2022-11-29
  • 首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产品开卖

    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首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产品11月28日正式开卖。一些已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者开始“尝鲜”,购买相关基金产品的Y份额。



    何为Y份额?Y份额专门为个人养老金设定,参与者需要时可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Y类基金份额。根据各家机构披露信息看,个人养老金基金的管理费及托管费普遍实施5折优惠。

    证监会11月18日发布首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产品和销售机构名录,包含40家基金管理人的129只养老目标基金以及37家基金销售机构。据介绍,个人养老金制度处在试行阶段,本次名单优先纳入的是符合条件的养老目标基金。后续将及时总结经验,适时逐步纳入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需求的其他基金。11月28日开卖的首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产品均在上述名单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1月25日宣布个人养老金启动实施,同时公布了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名单。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需在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开立或者指定,用于缴费、购买产品、归集收益等。当日,多家银行的App已显示个人养老金开户操作入口。(记者刘慧)

    2022-11-29
  • 前10月投资增长9.7% 多维度数据看制造业发展

    从多维度数据看制造业发展“新态势”

    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6%,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4%;目前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近期发布的多项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投资持续升温,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积蓄。

    ——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7%

    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发力,企业运行状况得到改善,制造业生产继续呈现恢复态势。

    从利润看,国家统计局11月27日发布数据,前10个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2%,增速较1至9月份加快2.6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电气机械行业受新能源产业带动,利润大幅增长近三成。汽车行业今年以来累计利润首次由降转增。

    从企业活力看,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1月10日,全国装备制造业采购设备投资同比增长9.8%,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从投资看,1-10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7%。同时,从近期地方发布的数据看,今年前10个月,制造业成投资增长主要拉动力,且不少地方的制造业投资进度快于预期。

    例如,浙江省经信厅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浙江六百余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实现年度投资计划超过100%,进度快于预期。江苏省工信厅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450项省级重大工业项目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95.5%,预计可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目标。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今年前10个月,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处于2015年以来同期较高水平,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成。在制造业投资强有力的支撑下,工业经济韧性彰显,实现稳定恢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主任乔宝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积蓄新动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3.6%

    特别是,前10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呈现了多个方面增长,反映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看增加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

    看投资增速——前10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幅近三成。

    看产品产量——10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电池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4.8%、81.4%和69.9%,继续维持高景气。

    “纵观多方面数据,尤其是前10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领先制造业投资增速13.9个百分点,反映出高技术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和动能加快转换的重要引擎。”乔宝华说。

    究其原因,乔宝华认为,今年以来稳工业一揽子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专项债加速推进,助推了投资项目落地。同时我国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持续激发了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动力。

    ——数字化转型加速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4%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绿色转型持续深入,制造业技改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根据地方最新数据显示,1-10月份,山东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3%;滚动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1621个,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技术改造的稳投资作用进一步提升。河北、河南等地前10个月工业技改投资均呈现两位数增长。

    从全国范围看,1-10月份,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4%,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0.7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0.9%,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出,技改投资对制造业投资恢复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主任张志前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新技术驱动下,数字化转型是新产业培育的有效途径。深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降本增效,还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1-10月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2.8%;10月份,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4.7%和14.4%;目前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培育了一批5G全连接工厂标杆……不同维度的数据折射出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制造业的创新与引领。”张志前说,随着我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释放发展新动能。(记者郭倩)

    2022-11-28
  • 个人养老金,来了!

    历经数十年探索,终于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将深刻影响人们生活——


    11月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标志着社会关注已久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11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34家机构拿到首批“许可证”。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业内人士指出,个人养老金的推出,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民生举措。

    那么,个人养老金制度有何特点?将如何惠及普通百姓?记者就这些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采访了解。

    个人养老金是什么,有啥好处——

    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

    个人养老金来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5部门不久前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对个人养老金参加流程、资金账户管理、机构与产品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根据《实施办法》,此次出台的个人养老金新政呈现3个特点:

    一是政府政策支持。按照《实施办法》,个人养老金每年缴费上限为1.2万元,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人社部、财政部未来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缴费上限。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今年11月初发布的《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提出,自2022年1月1日起,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对缴费者按每年1.2万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降为3%。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个税优惠将引导和鼓励人们参与申办个人养老金,增强自我保障意识。特别是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原来的7.5%降为3%,国家用“真金白银”提高了群众的受惠程度。

    二是个人自愿参加。《实施办法》提出,个人养老金的参加人应当是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47亿人。这意味着,这些参保居民都可以自愿申办个人养老金,且不受就业形态、地域、户籍限制。

    根据《实施办法》,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参加人的个人缴费全部归集到个人资金账户,完全积累。达到领取个人养老金年龄等条件后,可以自己决定是按月还是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转入本人社会保障卡银行账户自由支配使用。

    三是市场化运营。《实施办法》提出,参加人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个人养老金产品应当具备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等基本特征。个人养老金产品销售机构要以“销售适当性”为原则,不得主动向参加人推介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

    “把金融机构都动员起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消费者选择权广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为什么需要发展养老“第三支柱”——

    老年生活更有品质更有保障

    中国有句俗话:“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阐释了投资风险分散原理,对养老金同样适用。

    199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数十年来,中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从整体上看,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属于公共养老金,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截至今年3月末,累计结存超过6万亿元。第一支柱立足于保基本,体现社会共济,目前发展相对比较完善,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覆盖范围也在持续扩大。

    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出台,支持相关企业建立企业年金。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开始实施职业年金制度。第二支柱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主要发挥补充作用。截至今年3月末,参加职工约7200万人,积累基金4.5万亿元。

    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个人养老金是国家关于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在此之前,延税型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产品、养老目标基金等业务试点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发布,宣告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建立,此次《实施办法》则意味着该项制度开始正式落地实施。

    “《实施办法》将此前碎片化的试点整合成为统一、正式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大进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田辉说,该制度将使参保居民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再增加一份积累,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险需求,实现老年生活更有品质、更有保障,未来将深刻影响人们生活。

    从需求端看,更多人群正在产生多样化的养老保险需求。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9月发布的消息,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编印的《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预计,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2050年前后将超过1/3;另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一方面呼唤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人们不断深化对社会变迁和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做好个人养老金资产配置。

    怎么管好用好养老“钱袋子”——

    提升金融素养,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养老理财理念

    11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商银行、农银理财等34家机构拿到首批“许可证”。各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推出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个人养老金产品。

    这些产品有何特点?从产品属性看,这些产品都有长期稳健属性,更加适合具有中长期养老资产规划和养老保障需求的人群。从风险偏好看,储蓄存款、商业养老金保险具有保本保收益的特性,更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理财产品、公募基金产品具有不保本保收益的特征,适合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投资者。从应对长寿风险看,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公募基金有助于财富增值,年金保险作为具有终身领取的选择方案,有助于解决长寿风险问题。

    董希淼认为,养老理财旨在引导参加人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养老理财理念,对养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参加人应根据自身养老需求、资金情况、风险偏好等选择产品。

    “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以税收优惠撬动第三支柱,带动个人养老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平安养老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甘为民说,平安养老险正以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为契机,参与行业平台系统对接,加快个人养老金产品、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个人长期金融产品等上市产品准备,启动个人养老金服务专区建设,并大力开展政策普及宣传。

    记者注意到,目前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机构已在其App上开辟养老金融板块,并通过页面广告位宣传个人养老账户开立的相关金融知识。

    多名专家认为,个人养老金是一项关联性很高、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制度,落地只是第一步,其成功依赖于各方努力。

    田辉认为,对个人来说,因为承担了更多选择权、决策权,要对自身偏好、需求有清醒认识和长远规划,“需要大众尽快提升自身金融素养,建立起正确的投资观念”。对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承担了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角色,应推出满足多样化需求、方便快捷的产品,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负责任、高效率、低成本地管好用好参加人的养老“钱袋子”。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要总结好试点城市经验、做好风险管理、逐步推广,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时逐步提高缴费上限等,提升普惠性,让这个制度惠及更多人群。

    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机构名单

    ■商业银行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

    ■理财公司

    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彭训文)(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2022-11-28
  • 部分省份已获得提前批额度 专项债接续发力稳增长

    今年以来,专项债发行使用节奏明显提速。前9个月,各地组织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2422亿元,其中专项债券35432亿元,在带动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部分省份已获得明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


    专家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工作已基本落幕,各地要争取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助力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同时,为推动专项债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要提前谋划储备明年专项债项目,避免出现“钱等项目”等情况。

    持续拉动有效投资

    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为3.65万亿元,前9个月已发行3.54万亿元,成为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靠前发力的重要抓手。

    “今年专项债券发行工作起步时间较早,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在3月份已全部下达,6月份基本发行完毕,进度比去年提前了半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

    除了发行进度加快外,今年专项债投向更准、结构更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专项债资金主要投向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等基建领域,也持续向能源、乡村振兴、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两新一重”相关领域发力,力保与民生息息相关领域的平稳发展。

    “专项债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在投入并启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能够直接拉动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政府拉动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李旭红表示。受益于专项债“四两拨千斤”的拉动作用,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比前8月加快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

    越来越多社会资金参与到重点领域项目建设中,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资金保障更加有力。以湖北为例,今年10月底已完成全年新增专项债券1848亿元发行任务,发行额度较去年增加233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保障了全省1643个重点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超过1万亿元,扩投资稳增长作用明显。

    盘活用好结存限额

    在发挥稳投资、稳增长作用的同时,根据审计披露,部分地区存在专项债资金违规使用与闲置等问题,比如有的地区将专项债券资金用于企业经营、人员工资等。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认为,要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应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借、用、管、还”全过程监管,强化债券规范、高效和安全使用。同时,要不断优化债券额度分配、优化资金投向、完善绩效管理,以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将资金花在“刀刃”上。

    王泽彩建议,一方面,可用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穿透式监测债务资金从国库拨付到项目单位的全过程运行情况;另一方面,可按专项债券资金管理规定,将债券限额与支出进度挂钩,并实施支出进度通报预警,防止资金沉淀。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依法盘活地方2019年以来结存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各地要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用好用足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成为四季度工作重点。

    “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是维持财政政策力度、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举措。”李旭红认为,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应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最大程度补足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薄弱环节,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作用。

    各地正快马加鞭依法盘活专项债结存限额。例如,10月28日,河南省发行新增专项债券9只共314亿元。河南省财政厅表示,本次发行的新增专项债券为9月份下达的专项债券结存限额,圆满完成“10月底前发行完毕”目标任务。

    “接下来,应狠抓项目落地,督促各地依法依规加快推进项目前置要素条件工作,推动资金直达实施和运营主体。”王泽彩认为,同时,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最大限度发挥专项债稳投资、促项目、保增长的重要作用。

    切实提高项目质量

    随着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画上句号,明年专项债发行情况备受关注。专家认为,在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明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有望在今年年底前下达。何代欣表示,提前下达专项债限额,为专项债的发行使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争取了时间。

    个别地区已率先获得提前批额度。近日,福建省财政厅发布消息称,11月1日,财政部提前下达福建省2023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03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

    “今年财政税收政策的落实普遍较为靠前,专项债限额下达进度与力度较往年相比有所提高。”李旭红表示,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额度,可为财政宏观调控和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也能为地方更好谋划项目、安排预算、调度资金预留出空间,助力稳定今年经济大盘,托底明年经济增长。

    为抢抓政策窗口期,推动专项债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不少地区开始谋划储备明年专项债项目。例如,11月8日,山西省召开2023年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工作会议,对2023年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入库申报、精准安排、调度推进、后续监管等作出系统安排。

    何代欣表示,各地项目谋划应坚持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符合民生发展等现实需要,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切实提高重点项目质量,撬动有效社会投资,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记者李华林)

    2022-11-24
  • 中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超四点六亿——跨境电商,助推稳外贸促消费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报告:电子商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显示,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新模式迭代加速,截至今年6月,中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9亿,较2020年3月增长2.04亿,占网民整体数量的44.6%。

    根据报告,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抖音平台每月有超900万场直播,售出超过100亿件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2.2倍;截至2022年3月,淘宝直播累计观看人次已经超过500亿。

    报告认为,数字技术成为消费升级的全新驱动力。一方面,数字技术催生了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年轻人喜爱的“云逛街”“云音乐会”等应时而生。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赋能工业生产环节,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

    “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背景下,中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三季度经济恢复向好,经济韧性持续显现。”报告认为,电子商务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电子商务成为拉动消费和防疫保供的重要力量。今年1-9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2374亿元,增长6.1%,远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中国电子商务在网络零售市场、网购人数、数字化快递业务以及移动支付规模方面稳居世界第一位。1-9月,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5.6%、4.7%、5.2%,食品等必需品网购消费表现突出,有力保障了居民日常必需品供应。

    二是消费场景创新助推服务业转型。“互联网+”激发服务业新动能,打破了服务消费供需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使服务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加速释放。截至2022年6月,中国在线办公用户规模达4.61亿,占网民整体的43.8%。目前中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3亿,占网民整体的28.5%。

    三是跨境电商在政策支持下成为稳外贸、促消费的重要抓手。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同比增长28.6%。同时,跨境电商进口成为消费升级新路径。今年京东“双11”预售首日,京东国际预售成交额同比增长178%。跨境电商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成为全球购的重要渠道。(记者李婕)

    2022-11-24

  • 首 页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