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累计投入达4262亿元 2517万水库移民生活显著改善

    本报北京电(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15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等部门聚焦各项目标任务,助力水库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06年至2021年,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累计投入达4262亿元,用于持续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水库移民增收致富渠道,2517万水库移民生活显著改善。


    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517万人,涉及2518个县,15.52万个行政村。2021年,水库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16元,较2005年增长7.19倍,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1.1%。


    各地整合资源资金,统筹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目前通村公路累计修建47.5万公里、机耕道修建50.4万公里,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99.2%的村民小组实现了通硬化路。电力、通讯线路累计修建33.2万公里,户户能用电,互联网覆盖率100%。饮水工程累计修建4.6万处,自来水普及率达94%,高于全国农村10个百分点。村级卫生室累计修建5.6万处,乡镇和村级医疗资源得到优化整合,移民就医更加便利。315个移民村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224个移民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181个移民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在产业发展上,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一些地区茶、林、果、蔬、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农田整治和灌溉设施配套持续实施,累计开发和改造农田180.4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33万亩;技能培训力度持续加大,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家庭工资性收入占65%以上。

    2022-10-27
  • 13省份前三季度GDP出炉:山西增速暂领跑,8省份跑赢全国

    13省份前三季度GDP出炉:山西增速暂领跑,8省份跑赢全国


    在全国经济“成绩单”出炉后,各省份正在陆续交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答卷”。


    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0月26日,已有13个省份公布相关数据,分别是四川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上海市、北京市、江西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海南省。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从记者梳理的13省份相关情况看,在前三季度GDP总量方面,四川、福建、湖北、湖南、上海五个省份超过3万亿元,分别是40432.8亿元、37793.71亿元、37298.9亿元、35332.63亿元、30956.65亿元。


    前三季度GDP总量超过2万亿元的省份有北京、江西、重庆,分别为29926.3亿元、23214.3亿元、20835.06亿元。此外,广西、山西、内蒙古、天津、海南的前三季度GDP总量分别为18865.88亿元、18026.35亿元、16209亿元、11896.10亿元、4779.14亿元。


    在前三季度GDP增速方面,与全国3.0%的增速相比,13个省份中,山西、福建、江西、内蒙古、湖南、湖北、重庆、广西8个省份的增速跑赢全国,分别为5.3%、5.2%、5.0%、5.0%、4.8%、4.7%、3.1%、3.1%。


    记者注意到,在能源需求扩大的背景下,山西前三季度经济运行表现良好。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快于全国(3.9%)5.8个百分点。同时,作为综合能源大省,山西煤炭、非常规天然气、电力持续安全稳定供应。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原煤产量97791.0万吨,增产9301.0万吨,增长10.5%。非常规天然气产量82.4亿立方米,增长13.8%。规上发电量3062.5亿千瓦时,增长7.6%;其中外送电量1053.5亿千瓦时,增长14.6%。


    值得一提的是,分季度看GDP增速,北京三季度止跌回升。同时,数字经济占全市GDP比重已超四成,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北京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2788.9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3.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7%,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澎湃新闻见习记者滕晗澎湃新闻)

    2022-10-27
  • 前三季度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9%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经济运行平稳,效益回升向好,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比1至8月回升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比1至8月回升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运行质量持续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央企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7.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提高0.1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2%,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偿债能力保持稳定,9月末中央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4.8%,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中央企业累计为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146.9亿元;汽车企业对2022年6月30日前发放的商用货车消费贷款给予6个月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涉及贷款金额约570亿元。

    2022-10-26
  • 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加快回升,经济大省支撑作用显著——挑大梁,经济大省发力稳增长

    浙江省宁波市积极打造对外畅达、区域协调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图为朝霞映照下的杭甬高速。


    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企稳回升!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


    稳增长,经济大省表现突出。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实体经济稳步向前、外贸出口抢抓机遇、促进消费新招不断……各经济大省勇挑大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共同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经济大省具有人口规模大、市场主体多、带动作用强等特点。看2021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等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靠前,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5%。其中,广东GDP超12万亿元,江苏GDP超11万亿元,山东GDP超8万亿元,浙江GDP超7万亿元,河南、四川GDP均超5万亿元。6省的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四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6省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均接近全国的六成。


    消费、投资、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大省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纷纷拿出真招实招。


    ——科学精准扩大投资。重大项目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拉动效应。截至9月底,四川今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261.5亿元,投资完成率达97.2%。在成都高新区,京东方车载显示基地、博创科技西部总部基地、30亩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等12个项目提前开工,无线创智产业园等20个项目将按期竣工;在广元市,当地政府围绕铝产业、绿色家居、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建立了17个重点产业专班和1个要素保障专班,对重大投资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服务保障。四川省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正精准对接中央政策导向与资金投向,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一批具有带动力、引领性的重大项目。


    ——抢抓机遇促进出口。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对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今年1至8月,山东省外贸出口1.32万亿元,同比增长25.3%,出口增速全国第一。


    山东是如何做到的?答案之一便是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机遇,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山东省在“外贸固稳提质2022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开展“特色产业带跨境电商培育行动”,围绕RCEP进出口双向促进、机电和高技术产品、外贸新业态等专题举办20场“云展会”,帮助企业用好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齐鲁号欧亚班列等资源拓展新兴市场。“我们的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额实现了从‘0’到‘亿’的成长。今年,我们对RCEP市场出口额有望突破1000万美元,客户所获得的关税减免就将有30万美元。”青岛兰亭派莱特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丰斌说。


    ——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今年国庆节前夕,浙江宁波市一次性拿出1亿多元财政资金,用于市本级消费券的发放。通用消费券、定向纾困券、餐饮消费券、文体消费券、数字人民币推广券、家电家居消费券、汽车消费券、活动专属券……激发市民消费热情,为市场主体纾困。今年以来,各经济大省发放的消费券都在亿元以上,多个省份还出台专门的促消费政策,着力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千方百计保供稳链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从经济发展和工业体系布局的积累情况看,以东南沿海省份为代表的经济大省具有明显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时候,经济大省尤应发挥自身基础好、水平高、能力强的优势,率先在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方面有所突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说。


    ——全力呵护市场主体。不久前,由广东省东莞市多部门主办的一场2022年工业稳增长政策宣讲会成功举办。会场外,主办方设置了龙头企业对接区和数字化转型对接区,为参会企业现场搭建合作“直通车”。“这种形式真好!为企业和政府搭建了平台,将优惠政策第一时间传递给企业。”vivo采购部采购总监郑小意说。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介绍,今年广东组织制定了稳工业“1+3”系列增量政策。“比如,对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缴费的制造业中小微和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缓缴期限延长至2022年12月底。以‘链长+链主制’协同推进建立重点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机制。”吴东文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业稳投资工作宣传力度,积极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帮助企业稳定运营。郑州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智能设备昼夜不停。“不缺订单,员工满班!现在大家正在赶制明年夏季迎峰的产品。”公司总经理助理时振华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并非没有成本压力,好在有政府的援企稳岗政策助企业轻装上阵。


    根据《河南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保费政策延至今年底。同时,优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由30%提至50%,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60%最高提至90%。“截至9月底,全省共为8194家企业106.5万名职工缓缴社会保险费28.1亿元,切实减轻了企业的经营压力。”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常万琦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较二季度回升4.1个百分点。特别是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加快回升,增加值同比增长6.3%。这其中,经济大省支撑作用显著。9月份,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工业生产分别增长5.5%、10.5%、7.6%和7.4%,较上月加快4.1、0.6、0.2和3.4个百分点。川渝地区工业企业加快弥补上月限电损失,增加值同比分别由上月下降11%、18.2%转为增长5.6%和13.1%,边际改善明显。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月加快的2.1个百分点中,这些地区合计贡献1.9个百分点。


    扎实提升发展质量


    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和覆盖面、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完善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政策……各经济大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稳增长政策应出尽出、精准高效。很多地方还放眼长远,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江苏是全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2021年造船完工量占全国的2/5,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6。如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竞争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端海工装备、支持骨干船舶海工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行业“智改数转”。“江苏将瞄准重大项目、产业链高端能力建设、研发能力建设、金融支持等关键环节,切实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堵点难点,推动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强说。


    浙江是全国重要的外贸大省、外资大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方面探索了大批全国首创性成果。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胡真舫介绍,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改革促发展,紧盯企业关注度高、需求强烈的事项,推动省级部门累计出台30余项政策文件,各片区出台50余项政策举措,为稳外贸稳外资保驾护航。“我们推动获批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合格境内外有限合伙人、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登记等试点,为引进外资厚植土壤,成功招引了采埃孚、松下、ABB等一批世界500强外资大项目落户,涉及高端汽配、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胡真舫说。


    一系列稳增长举措,带动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天眼查数据显示,2022年初至10月18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的省份,共计新增有效注册企业(剔除状态为“吊销”“注销”的企业)数量超1126万家,同比增长9.83%。其中,浙江、河南等省份新增有效注册企业数量增幅较大,广东、山东、河南等省份新增有效注册企业数量较多。


    在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看来,经济大省往往是产业大省、消费大省、就业大省,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开放程度较高、科创能力突出,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大省也勇挑大梁、各展其长,有效发挥了带头作用。这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稳增长的同时扎实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丛屹说。

    2022-10-26
  • 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9.9%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邹多为)海关总署24日发布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11万亿元,同比增长9.9%。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出口17.67万亿元,增长13.8%;进口13.44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4.23万亿元,扩大53.7%。


    9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1万亿元,增长8.3%。其中,出口2.19万亿元,增长10.7%;进口1.62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5735.7亿元,扩大29.9%。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比重提升。前三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9.92万亿元,增长13.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64%,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


    从贸易伙伴看,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前三季度,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4.7万亿元,增长15.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1%;我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4.23万亿元,增长9%,占13.6%;中美贸易总值为3.8万亿元,增长8%,占12.2%;中韩贸易总值为1.81万亿元,增长7.1%,占5.8%。


    值得一提的是,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更为密切:合计进出口10.04万亿元,增长20.7%。


    从外贸主体看,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5.62万亿元,增长14.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2%,比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


    数据还显示,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0.04万亿元,增长10%,占出口总值的56.8%,其中,出口汽车2598.4亿元,增长67.1%;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19万亿元,增长12.7%,占18%。


    进口方面,前三季度,我国铁矿砂进口量价齐跌,原油、煤、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

    2022-10-25
  • 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3%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魏玉坤、严赋憬)国家统计局24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卡车在山东日照港集装箱码头装运集装箱(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3.9%。


    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快速恢复。前三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全国夏粮早稻产量比上年增加155万吨,增长0.9%。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逐步改善,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305亿元,同比增长0.7%,上半年为同比下降0.7%;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其中,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2.4%。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9%。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比二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53%。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其中三季度平均为5.4%,比二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同比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4.3%,实际增长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4%,实际增长4.3%。


    高技术行业发展良好,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继续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2022-10-25
  • 扩投资优结构 交通强国建设蹄疾步稳

    进入四季度以来,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扩投资、稳增长、优结构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一个个工程加快推进,一个个试点落地开花,交通强国建设蹄疾步稳。《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下一步将加大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投入,加快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工作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重大工程建设“开足马力”


    10月20日上午,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工人顺利完成了高速公路边坡防护、路面及水沟清理等工程,我国又一条南北大通道——呼(和浩特)北(海)高速公路山西朔神段正式竣工,计划年内通车运营,届时神池县到朔州市的车程将由目前的1个半小时缩短至30分钟。


    重大工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抓手和标志性工程。今年以来,我国适度超前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十四五”102项国家重大工程涉及交通项目建设,有序实施国家高速公路大通道联通工程等11项工程包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第一批16个重大项目,为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全国来看,今年1月至8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2.34万亿元,同比增长6.6%。多地交通投资也保持强劲势头,例如,今年以来,江苏省铁公水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4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9.6%。广东前9月共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1429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9月同比增长28.5%。河南将今年公路水路投资目标由原定1213亿元调整至1500亿元。


    进入四季度以来,交通重大工程建设“快马加鞭”,全力稳在建、扩新建、增储备。眼下,深中通道、新疆乌尉高速、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正有序实施。同时,一批重大项目密集开工。例如,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至江门高速铁路全线正式开工建设,全线桥隧比达98%,其中珠江口隧道是我国最深的海底隧道;辽宁省境内目前在建的最长高速公路隧道——本桓高速公路摩天岭隧道开工,将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3小时交通半径快速交通网。


    试点落地开花成效初显


    一个个工程加快推进,一个个试点落地开花,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以黑水至红原高速公路为依托,探索适合高原山区高速公路的技术体系;以G318提质改造工程为依托,探索高原山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川藏铁路、成兰铁路、成西铁路等走廊,研究枢纽功能布局规划体系、综合交通枢纽和集疏运规划体系……四川在高海拔、大高差等特殊困难地区开展“高速化”公路先行先试。


    在福建厦门软件园三期内,一辆“厦门约巴”正在平稳行驶,它能自动靠站,遇到来往车辆、行人,还能主动避让。这是“厦门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科技示范工程”一个应用场景。从BRT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系统建设,到试运行5G微循环网约巴士项目,厦门公交集团已全面开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公交的深度融合研究与示范应用。


    广西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交通强区;浙江加快构筑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山东探索高速铁路建设管理……


    自2019年底启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以来,交通运输部共组织68家试点单位开展了367项试点任务,“总体推进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侯振兴在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交通强国建设加大要素投入


    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规划的目标,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近年来,我国交通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结构,发展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表示。


    日前交通运输部召开会议部署强调,要高质量抓实抓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点领域、急需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难点、痛点、焦点问题选择试点任务,确保试点任务的创新性、典型性、可行性。要加大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投入。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试点工作。


    多地也行动起来。浙江在近日召开的加快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推进会上提出,要全力推进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大节点等重大战略工程,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标志性成果。交通运输部将在重大项目建设、深化改革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


    四川表示将实施总投资超2.4万亿元的交通项目,坚持铁公水空全面发力,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河南将建设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力争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突破2000公里,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达到32万公里。


    在已有试点提速加力的同时,《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近日交通运输部批复了新的交通强国试点实施方案,例如同意西南交通大学在高速列车安全保障关键理论与技术、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建设两方面开展建设试点。


    在钟章队看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在硬件上,除了满足产业布局外,还要使得交通基础设施与电信、医疗、园林等公共基础设施有很好的融合。在软件上,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并且大力创新数字交通,让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首创证券分析报告指出,国家高度重视交通强国战略,不断出台各种规划和政策支持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看好交通运输各子行业的发展前景。(记者王璐)

    2022-10-24
  • 3万亿美元 彰显经济金融稳定器韧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其中,“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是重要标志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290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1/4。


    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经济发展成就的客观反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收支持续呈现顺差。在此过程中,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长。从1992年初的217亿美元,攀升到2014年6月的历史峰值3.99万亿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在波动中逐渐趋向基本平衡,外汇储备告别了高速增长阶段,规模在一个时期内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外汇储备规模在近年来仍然保持了总体稳定,规模仍然稳居世界第一。并且,无论用何种标准来衡量,我国外汇储备都相当充裕,能够满足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需求。


    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是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防线,是我国宏观经济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有效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对抵御外部冲击、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外汇储备更是国家经济金融的“蓄水池”,避免了跨境资金大进大出脱离经济基本面,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这些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经受住了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挑战,切实保障和提升了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仍有坚实基础。尽管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但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际收支结构稳健,经常账户保持合理规模顺差,人民币资产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尤其是近期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在全球高通胀的背景下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贸易顺差持续保持高位,今年前8个月贸易差额5605亿美元,同比增长57%。随着宏观政策效果显现,经济基本盘将更加扎实,这些因素均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保持总体稳定。


    接下来,要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在开放型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超大规模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须继续坚持安全、流动、保值、增值原则,对外汇储备进行审慎、规范、专业的投资运作,优化并动态调整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尊重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安全是基础。外汇储备须始终将风险防范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对重大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能力,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箱,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同时,积极拓展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在运营好已创设的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的基础上,利用涵盖股权、债权、基金、多边开发机构联合融资等多种产品的业务格局,多层次、大力度支持国家对外战略。在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把可持续投资作为长期目标,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之路,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金观平)

    2022-10-24
  • 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超千亿元

    本报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吴秋余)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近年来,人民银行扎实开展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各项工作,已先后选择15个省份的部分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并综合评估确定了10家指定运营机构。截至今年8月底,试点地区累计交易笔数3.6亿笔、金额1000.4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商户门店数量超过560万个。数字人民币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已形成一大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今年以来,各试点地区累计开展了近30次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活动,各商业机构还开展了多次市场化推广活动,有力促进社会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多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支持线上线下渠道办理各类公共事业缴费,利用数字人民币发放退税资金、医保月结款专项资金、困难群众帮扶资金、“专精特新”企业扶持资金等。此外,数字人民币服务下沉到县域农村,基于农产品销售、惠农补贴发放等特色场景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助力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


    人民银行表示,将继续推动数字人民币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在财政、税收、政务等对公领域发挥数字人民币优势,为政府数字化和智能化治理提供先进的支付服务。

    2022-10-22
  • 农发行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签约金额超400亿元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侯雪静)记者21日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了解到,农发行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今年截至10月20日,已签约项目130个,签约金额444.46亿元;已投放项目25个,投放金额21.02亿元。另外,准备了清单外项目227个,年内贷款需求169.13亿元,充分发挥了“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


    农发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农发行建立“四个一”筛选机制,实行一个小组、一套标准、一并会商、一抓到底,确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方向不偏差、政策无误差。

    2022-10-22
  • “村民们收入涨了好几倍,日子越过越好”

    田埂间,拖拉机隆隆作响。拖拉机上,驾驶员一丝不苟操作。这是非洲国家贝宁中部城市帕拉库“美丽城村”的工作场景。“我们祖祖辈辈以种棉花为生。自从用上拖拉机,以前3天的农活现在半天就能干完。”25岁的拖拉机手伊萨·纳霍姆说。


    “美丽城村”是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组的驻地。中贝棉花技术合作项目始于2013年,通过开展棉花良种选育、种植技术示范、农机技术培训以及农机设备援助等工作,促进贝宁棉花生产提质升级,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14次培训,培训学员500多人次,覆盖贝宁多个地区。


    今年5月,纳霍姆和另外34名学员参加了2022年度中贝棉花农机技术第一期培训班。在理论和实践课上,他们系统学习了农机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了拖拉机、播种机、脱绒机等农机操作要领及日常维修维护技术。“我们全都通过了考试,援助项目还给村里添置了新的农机设备。”中国专家的细致耐心让纳霍姆印象深刻。


    对比村里农业生产模式与往日的不同,纳霍姆连连感叹:“以前,村民们大多采取自给自足的耕种模式,活干得不少,棉花单产却不高。”通过加入项目组负责的棉花种植示范合作社,贝宁多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户们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不断优化犁地、播种等技术,棉花产量大幅提升。”纳霍姆笑呵呵地说:“村民们收入涨了好几倍,日子越过越好。尤其是一些农业技术员,不仅多次扩建了自家房屋,还购置了属于自己的农机具。”


    同样在培训班上收获满满的还有26岁的当地人森比亚·贝拿宾,他自豪地说:“因为我们能帮村里快速种棉、收棉,现在村民们都叫我们‘棉花超人’。”


    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组组长首小勇介绍,为培训当地农业人才,项目组除了每年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还与驻地附近的奇卡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吸纳该校毕业班学生到棉花基地实习。中国专家们也借此推广棉花特色种植项目,提升贝宁农民的农业机械化意识和农机使用水平。


    贝宁是非洲重要产棉国,去年全国棉产量达80万吨。“我们将继续加大棉花技术援助力度,进一步降低当地棉农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增加当地收入,助力贝宁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小勇说。


    中贝在棉花种植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贝宁棉花研究院代表西拿表示,在贝中农业专家的通力合作下,明年贝宁全国有望实现产棉100万吨的目标。贝宁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巴刚表示,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是贝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非常感谢中国农业专家的辛苦付出”。(本报记者邹松)

    2022-10-21
  • 31万亿元 彰显中国制造硬实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非凡十年,中国制造业屡创奇迹,牢牢站稳世界“C位”,在由大到强之路上勇毅前行。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不断巩固。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还为我国制造业从规模经济向基于大规模定制的范围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双重优势”叠加转变提供条件。同时,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等,让中国制造业具备了大而全的优势,具有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能迅速构筑起“防波堤”,这在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过程中已得到充分彰显。


    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题,指引中国制造业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基础再造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制造业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持续攀升,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20%左右,通信设备、高铁、卫星等成体系走出国门。


    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速创新向各领域推进,让中国制造业具备了新的优势。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年来,相关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及落实到位,进一步激发了研发主体投入热情。在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做优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产业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制造业创新迈上新台阶,进入“并跑”甚至“领跑”的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多,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


    新征程,新要求。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重大任务,首要的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锻长板补短板是当下的重任,既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也要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进一步巩固提升产业链健全、产业体系完备优势,增强我国制造业发展韧性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当前,要解决我国制造业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技术供给能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供应链安全等问题,关键在于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工程,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争取在重点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


    制造强则国强。回看过去,成绩斐然,振奋人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催人奋进。立足已有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锚定战略目标,中国制造正强筋壮骨、步履铿锵,将为民族复兴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金观平)

    2022-10-21

  • 首 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