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经济加速跑 发展引擎更强劲

    广东鹅岭风电场,丘陵山脉间,数十台风力发电机迎风矗立。这里产生的每一度“绿电”,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贡献。


    “检修依靠智能巡检,远在北京也能在‘云端’管理这些30层楼高的‘大家伙’,效率比人工巡检提升10倍;保供依靠智能算法,发电、用电自动匹配,解决供电不稳定问题。”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自豪地说,百度的电力智能化技术已在20多个省份广泛应用。


    蓬勃发展势头强


    近年来,我国智能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6倍多。广义来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7年的27.2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45.5万亿元,规模稳居世界第二。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良好的设施网络、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澎湃的创新热情,为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础设施更完善。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超过185万个,占全球总数超过60%,培育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在全球算力分布统计中,我国智能算力总规模占比26%。


    市场空间更广阔。余晓晖分析,我国有10.51亿网民,有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仍有大量处在工业2.0、3.0阶段的企业需要向工业4.0阶段迈进,人工智能前景看好。


    创新研发更积极。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全球排名第一,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文量全球领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创新应用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智能经济创新热情高涨、成果丰硕。


    千行百业融合深


    无人驾驶、智能工厂、智慧矿山……如今,人工智能已融入千行百业,小到居家出行、大到制造研发,智能经济给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


    ——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拓展,我国实体经济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当前,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创造出大量智慧应用场景。在制造业领域,已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了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全球领先。


    “人工智能与制造、交通、医疗、农业等各领域融合日益深入,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源源不断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余晓晖说。


    ——提质增效,助力转型升级。


    走进广汽本田总装车间,质检线上,7台球型摄像机大显身手——同步拍摄一辆车的20多种车灯,并智能识别细节瑕疵,准确率高达99%,检测过程仅需1秒。“传统质检仅凭肉眼,点位多、速度慢,很容易漏检。用上智能云后,检测效率大幅提升,不良率降低,实现精细化生产。”沈抖介绍,工业互联网品牌“百度智能云开物”,已经为汽车、电子、化工等20多个行业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认为,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将有效提高质量效率、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管理经营、保障安全生产,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数智引领,激发创新活力。


    无人机自主识别灾害险情、智能调控千伏变电站倒闸操作、人工智能平台帮助训练智慧电力人才……携手百度智能云,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整体提升了设备运检、调度运行、安全监管等业务全链条智能化水平,树立起业内创新标杆。


    帮助寻找新材料、高效发掘新药物靶点、参与完成辅助驾驶……“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不仅能助推传统产业创新,还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鲁春丛说。


    多方合力前景广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非一日之功,只有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持续努力,才能凝聚起更大合力,开辟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广阔前景。”鲁春丛说。


    强化政策支撑。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至今,我国已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我们要继续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聚焦创新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余晓晖说。


    增进开放合作。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同非方一道制定实施“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开放合作将使更多发展成果普惠共享。”鲁春丛建议,对内增强各领域政策协同配套,深化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合作,完善数字经济市场体系,对外扩大开放合作,在全球数字创新和治理中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加强提升规范引导治理。从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到制定数据安全法,数字经济发展越快,越离不开规范和引导。“确保数字安全、完善技术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余晓晖表示,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明确监管底线,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筑牢安全屏障,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环境。(本报记者邱超奕葛孟超)

    2022-09-06
  • 理财公司筑起内控防火墙

    你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是来自商业银行还是理财公司?谈及这个问题,不少投资者恐怕一头雾水。在这里要提醒,厘清此问题十分重要,它不仅涉及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也关乎理财产品的运行逻辑、消费者权益保护。



    2022年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新型金融机构——理财公司已初步成为资产管理市场的主力军。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1.21%,占银行业理财市场的比例已达65.66%。

    理财公司为何成为市场主力?与商业银行相比有何不同?接下来,如何强化理财公司内控并促使其更好地推动资产管理市场健康发展?

    理财公司已成主力

    理财公司阵容再添新军。日前,北京银行理财子公司——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筹建工作得到中国银保监会批复。至此,自2018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以来,共有30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8家获批开业。

    何为理财公司?目前理财公司包含两部分,一是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中国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中银理财”等;二是经监管批准设立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等。

    为何要设立理财公司?它是“资管新规”指导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例,从法律关系上看,银行理财属于直接融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银行并不承担投融资风险。“资产管理产品的金融属性应当是证券。”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认为,这是资产管理市场最关键的问题。但在此前的“保本理财”时期,银行理财更像是间接融资,常与存款混淆,导致本应分散的投资风险反而集中在银行体系内,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为了防范化解风险,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的理财业务与信贷、自营交易、证券投行等业务分离,通过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机构运行,这便是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

    “洁净起步”,这是监管部门对于理财公司的基本要求。其中,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要成为银行理财的专营机构,与母行的表内业务实现风险隔离。具体来看,理财公司发行的产品必须符合“资管新规”要求、坚持净值化转型方向,银行的存量老产品则不再新发行,而是逐步消化。“工银理财近期不断加强自主产品的发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这能够防范新老产品的潜在风险交叉。”工银理财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资金、业务、管理、人员、系统、营业场所和信息”七方面,该公司已建立与母行的风险隔离机制框架。

    在“资管新规”的推动下,银行业理财市场正在发生诸多有益改变。“除了理财公司,单从银行机构的角度看,一是理财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介绍,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机构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58万亿元,占银行机构全部产品的85.71%,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19.95个百分点。二是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提升,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机构理财资金持有债券类资产余额7.74万亿元,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达71.01%,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4.20个百分点,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增加22.05个百分点。三是理财产品的嵌套投资逐步减少,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机构理财资金投向各类资管产品余额3.14万亿元,同比下降48.27%,较“资管新规”发布时下降75.16%。

    完善制度修炼内功

    尽管积极作用渐显,但作为新生事物,理财公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不少投资者对它依然缺乏理性认识,投资者教育工作有待持续推进。此外,理财公司也亟需构建与自身业务规模、特点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内控合规管理体系,以确保依法合规、稳健运行。

    2022年年初发生的“净值剧烈波动”以及当下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这些新现象都是理财公司要面临的新挑战。今年年初,银行理财“赔本”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大量产品的净值出现回撤以及浮亏。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今年年初,绝大多数的银行理财产品已完成整改,净值型产品的净值会紧随市场产生变化,投资者更容易感受到净值波动;另一方面,今年3月国内外权益市场曾出现短期大幅调整,债券市场收益率低位震荡,进而引发银行理财产品浮亏甚至跌破净值。

    “面对以上现象,工银理财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多措并举,全力提升产品净值的稳定性。”工银理财上述负责人说,一是加强市场研判,强化风险监测,坚持多元均衡策略,以降低单一资产和策略的波动风险;二是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好平衡,提高风险收益性价比;三是充分发挥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压舱石”作用,通过调整组合久期、控制利率风险等方式稳定固定收益类投资。

    接下来理财公司要探索的是,如何在“洁净起步”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炼内功、稳健运行,其中制度建设是基石。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对外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理财公司建立全面、制衡、匹配和审慎的内控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制定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构筑理财公司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这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从“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到“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再到《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及近期发布的《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经过4年左右的努力,金融监管部门已基本建立了理财公司和理财业务的制度规则体系。

    合规为先风险为本

    有了制度规则体系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根据《办法》,接下来理财公司要强化理财业务账户管理、完善投资决策分级授权机制、健全交易全流程管理制度、实行重要岗位关键人员全方位管理、加强关联交易管理与风险隔离。

    “当前,资产管理市场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适时发布《办法》,既是银行理财公司更好履行受托管理职责和信义义务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信银理财总裁谷凌云表示,一是有利于促进同类资产管理业务统一监管标准;二是有利于增强理财公司的合规审慎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内控防线”作用;三是有利于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推动整个理财行业形成统一、有序的规范化发展环境。

    备受市场关注的是,《办法》提出理财公司应当在高级管理层设立首席合规官。首席合规官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对本机构的内控建设、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和检查,可直接向董事会和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制度创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尚未普遍设立首席合规官,相应制度也未有明确要求。”董希淼说,设立首席合规官,有助于推动理财公司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并监督其有效运行。

    此外,《办法》还明确要求建立“投资人员信息公示制度”,理财公司要在本机构官方网站或行业统一渠道公示投资人员的任职信息。“目前,人员信息登记和公示制度已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普遍实施。”董希淼说,以上新规是促进同类业务监管规则一致性的具体体现,有助于促进理财公司从业人员规范执业、加强自律,进而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避免不符合职业要求的人员“滥竽充数”。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理财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其中,理财公司不得以自有资金或理财资金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当交易、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关联方虚假项目、与关联方共同收购上市公司、向本机构注资等。

    同时,《办法》坚持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相结合,共同推动理财公司完善内部控制长效机制。一是要求理财公司内控职能部门至少每年组织内控考评,考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二是要求理财公司内审部门至少每年开展内控审计评估,发挥监督制衡作用;三是监管部门加强持续监管,逐步建立理财公司评价体系,提升监管有效性。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从公布之日起施行,但施行之日起6个月设置为过渡期。不符合《办法》规定的,应当在过渡期内完成整改。理财公司应当在过渡期结束前逐项对照《办法》要求向银保监会相关监管部门提交内控自评报告,确保将《办法》各项规定内化为自身制度和操作实践。

    “接下来,信银理财将在公司现有的合规内控管理体系基础上,全面对标新规要求,提升公司的内控水平。”谷凌云说,将重点围绕“产品、研究、投资、销售和管理”这五项核心能力,精准定位管理能力短板、内控薄弱领域,以精细化的手段筑牢风险合规管理的“防火墙”。(郭子源)

    2022-09-05
  • 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 经济保持持续恢复态势

    8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6%和51.7%,比上月下降1.2个和0.8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扩张区间。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客观而言,8月份宏观经济面临一定压力,但制造业PMI依旧较前值上行,主要原因是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一系列稳经济举措,各地加快落地落细。在此背景下,新订单指数与从业人员指数均较前值上行,对制造业PMI形成拉动。

    从产需来看,产需指数一平一升。8月份,尽管高温天气和疫情散发给部分地区生产作业带来影响,但随着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恢复,制造业生产环境持续改善,企业生产活动平稳运行。生产指数为49.8%,与上月持平,新订单指数为49.2%,高于上月0.7个百分点。

    “两个指数均继续位于收缩区间,表明制造业产需恢复力度仍需加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从行业情况看,受中秋临近等因素带动,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行业两个指数均升至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近期市场需求加快释放,企业积极备货。

    数据还显示,价格指数低位回升。8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4.3%和44.5%,比上月上升3.9个和4.4个百分点,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收窄。“企业调查显示,8月份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48.4%,较上月下降2.4个百分点,不仅实现五连降,也是自2021年以来首次落入50%以下。”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表示,从指数走势来看,上半年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值分别为59.1%和52%,7月至8月,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连续运行在45%以下,显著低于上半年均值,表明当前通胀压力在逐步缓解。

    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6%,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连续3个月保持恢复性扩张。

    受疫情及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1.9%,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但扩张步伐有所放缓。从行业情况看,住宿、餐饮、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55%,相关行业业务总量保持较快增长。

    “8月份商务活动指数为52.6%,虽然环比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去年同期和上半年平均水平,显示非制造业经营活动仍保持恢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同时,也要关注疫情反复及极端天气影响了非制造业的恢复力度。

    建筑业和服务业预期有所分化。在建筑业需求持续向好的带动下,建筑业企业预期有所升温,其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较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在疫情反复影响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6%,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走低。“在疫情影响下,消费相关服务业活动增速放缓,预期转弱,但投资需求基础较为稳定,投资发力稳增长值得期待。”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武威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8月份制造业PMI指数小幅提高,表明支持经济回升的力量开始趋强;但指数水平仍处荣枯线以下,表明长期蓄积的经济下行压力仍不可低估,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仍不可低估。

    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不断反复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文韬表示,当前中小企业持续偏紧运行,困难较为突出,保市场主体、助力企业纾困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预计,9月份制造业PMI有望重返扩张区间。下一步,稳增长措施效果将逐步释放,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物流、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畅通,经济活动持续恢复,短期极端气候等干扰也将逐步减弱。此外,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政策逐步落地,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压力。

    2022-09-02
  • 金融创新持续赋能科创企业

    在近日举行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在支持科创型企业发展、缓解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应采取切实举措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用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有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政策支持打出“组合拳”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稳步增长。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1246.37亿元。2017年初至2022年6月末,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达3723.64亿元。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积极作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当年累放贷款587.24亿元,同比增长64.43%;当年累放贷款户数5981户,同比增长60.91%,整体来看,实现了业务发展的量质双升。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企业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标的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并按期还本付息。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部分科创企业在发展初期,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通过质押知识产权的方式进行融资,实现了科技优势与金融资源有效转化,对国家层面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为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保监会与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要求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创新、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障工作,促进银行保险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针对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通知》从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台了针对性举措,包括知识产权的估值、知识产权的质押登记与动态管理、金融机构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协同等,为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

    此外,银保监会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联合相关部门优化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2021年以来,银保监会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浙江、江苏、广东、四川、青岛、深圳等地试点由银行在线代理提交专利权质押登记材料、进行质押状态查询,大幅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办理效率。

    “知产”转化为“资产”

    今年以来,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技术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经营的同时也承受着较大的流动性资金压力,加之企业已无可授信担保的抵押物。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创新运用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办理质押贷款,更好地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发展。

    例如,光大银行南宁分行近日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西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放500万元以专利权作为新型质押物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让“知产”加快转化为“资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光大银行专为拥有知识产权的重科技、轻资产类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信贷服务,所得贷款用于企业自身专利项目产业化、技术改造和升级及日常流动资金周转等生产经营,创新的抵质押担保方式能有效支持科创型企业融资。”光大银行南宁分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苏颜表示。

    再如,南京银行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小股权+大债权”的投贷联动新模式。该模式创新业务定位,以贷为本、以贷联投,在立足于银行信贷本源及培育优质信贷资产端的基础上,全力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业内专家表示,南京银行通过知识产权这一纽带,筛选出自主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叠加“小股权+大债权”投贷联动的创新组合,创新性地将知识产权金融和投贷联动相结合,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投贷联动”为企业后续发展壮大备足“粮草”。

    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支持科创型企业发展已取得实在进展: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到3098亿元,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1626.5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项目达7345项,同比增长112%。与之相比,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2%。这也表明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展业中将大有作为。

    同时,银保监会积极引导银行机构主动拓展新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多地派出机构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植物新品种权评估体系和植物新品种权质押风险防控体系,指导银行创新种业领域知识产权专项信贷产品。为服务好“专精特新”小微企业,部分银行机构进行精细化、个性化创新,专门设计集专利评估、融资、技术转让、交易处置于一体的产品,协助中小微企业提升研发、融资、技术交易等环节的效益。

    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

    传统银行信贷离不开资产抵押担保,而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自身普遍存在轻资产、缺担保、抵押物少的现状,时常难以获得银行机构抵押贷款。在实践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依然面临着“二难”困境。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一方面是评估难,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业性很强,金融机构往往缺乏独立评估能力,而目前第三方评估机构数量少且费用偏高。加之我国是专利大国,2021年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但要从海量的知识产权中识别出真正具备独立市场价值的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是处置难,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处置变现难度较大。

    近年来,银保监会多措并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办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通过优化内部考核标准、落实尽职免责、差异化利率定价和专营机构设置等措施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外部评估机构库、创新内部评估方式等手段,加强综合评估能力建设,一定程度提升了自身对知识产权价值和作用的识别能力。

    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践中,建设银行通过构建“科创评价”系统,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有效机制。所谓“科创评价”,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遵循信贷管理规律前提下,围绕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这一核心创新要素,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一系列量化指标评估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部“科创评价”团队负责人表示,“科创评价”改变了以财务评价为主的传统模式,把企业的科技水平转化为银行授信的“入场券”,运用大数据、智能决策、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自动生成评估结果,将“一锤子”买卖变为“一揽子”服务。按照科技企业在成长期、成熟期风险各不相同的特点,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撮合、投行、信贷、结算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一旦出现违约,金融机构很难处置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的质押物。对此,专家建议应从源头把控风险。比如,对出质人及质物进行深入调查,定期分析借款人经营情况,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不利情形要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知识产权押品提供专项服务,探索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流转的有效途径。

    此外,商业银行在开展知识产权融资过程中,可以探索与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开展合作,构建风险分担、风险补偿机制。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通过保险机制发挥成本费用保障、基本质量认证的作用,能助力维护研发主体市场地位,促进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

    长期来看,稳健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融资业务,还需进一步完善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短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建议,可以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由于知识产权变现复杂,加上其价值受法律、时间和市场因素影响大,这给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带来较大的处置风险。上海作为全国要素市场聚集地,再叠加上海金融法院的制度优势,可以考虑建立全国统一知识产权交易数据库,更加客观地为交易双方提供参考数据。在产权交易数据库的基础上,为全国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基础。

    董希淼建议,下一步,应加快培育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机构,培养知识产权评估人才,提高知识产权识别和评估的专业性、公信力;推动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王宝会)

    2022-09-01
  • 银税互动为企减压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公布消息,今年1月至7月,湖南省51.5万家企业通过“银税互动”平台获得信用贷款626.15亿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融资遇到困难,依托此类平台,税务部门与各家银行建立起线上合作关系,推动了企业纳税信息共享、数据信息加密和贷后风险跟踪集成式管理,还有助于提升贷款效率、降低信贷风险。各地可参考有关经验,进一步推广“银税互动”平台,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让“纳税信用”变为助企纾困的“真金白银”,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便利。(时锋)

    2022-08-31
  • 扩大投资促进消费 扎实稳住经济大盘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推动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努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将稳增长作为督查重点,连日来,19个督查组奔赴各地开展实地督查,对照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任务开展重点督查,协调解决各地经济恢复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各项政策效应加快释放。

    抓项目促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室外机声隆隆,工厂区域土建正酣;室内紧张有序,洁净车间调适收尾……第六督查组成员来到浙江省杭州市一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探问题、查进度。

    “项目于去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资金已按计划到位,土建工程完成90%左右,预计今年底竣工投产。”项目负责人介绍。

    实地调研、现场座谈后,督查组了解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相关部门及时建立专班机制协调服务,同步实现项目开工与电力供应,避免常规建设方式下需要使用临时电的问题,不仅加快项目进展,还为企业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盐城SK动力电池二期、昆山友达光电液晶面板扩产、淮安中天钢帘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等工程竣工投产……第五督查组发现,江苏省坚持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时加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制定实施“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等政策,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直达快享、速享尽享、非申即享,为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220个省级重大项目开工率达82.6%。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各地多措并举,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第六督查组调研发现,浙江省建立重大项目“周监测、半月调度、在线晾晒”机制,加强重大项目调度管理。截至7月底,379个新建项目已开工300个,开工率达79.2%。

    第十一督查组在湖南省了解到,当地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和先建后验,大幅压减项目报建程序,今年以来,已累计新增完成立项项目2万个,总投资额2.2万亿元。

    既要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也要促进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实施。督查组在黑龙江、陕西等地督查期间,通过实地暗访、调阅资料、现场座谈等方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进行核查,发现一些地方老旧小区改造还存在项目推进缓慢、“半拉子”工程、工程质量存在缺陷等问题。对此,督查组提出相关建议,督促各地对照任务清单、明确施工期限,排查整治问题工程,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加快推动项目完工,确保问题整改不反弹,真正为群众建好房、让群众住好房。

    优环境促消费,更好释放内需市场潜力

    汽车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也是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领域。着眼于破除制约汽车流通消费中存在的难点堵点,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督查组在各地调研走访。

    根据群众反映的哈尔滨市二手车交易市场存在隐性壁垒和乱收费等问题线索,第三督查组深入当地多个车辆管理所、机动车登记服务站进行实地核查,督查发现,当地二手车交易市场存在二手车交易发票不互认、市场经营服务收费与行政收费捆绑等问题,增加了消费者负担,不利于二手车交易流通。督查反馈相关问题后,哈尔滨市召开整改专题会议,立行立改,明令禁止捆绑收费,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哪里,督查就深入到哪里。群众反映,杭州市交管部门在办理新车置换旧车登记上牌时,需要办理居住告知单,外地车主往返办理耗时耗费,购车计划一再延迟。

    第六督查组赶赴杭州市车管所暗访调查,并组织相关部门座谈。督查发现,当地政策在存量车牌车主置换新车的注册登记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应以更大力度提供便民服务,促进汽车更新消费。经沟通协调,杭州市公安局已明确将落实督查建议、及时调整举措,以减轻车主负担,更好释放消费需求。

    通过解决一件件群众关切的“小事情”,形成增进民生福祉、释放内需潜力的“大效果”。

    郑州市累计发放汽车消费券1.88亿元,带动新车销售3.92万辆;濮阳市投入资金1600万元发放专项消费券,带动商品消费约6.3亿元……第九督查组了解到,河南省针对汽车、家电、成品油等重点领域累计发放消费券超7.7亿元,通过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有力激发商品消费潜力。

    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新能源车以旧换新最高给予每辆车1万元的财政补贴,支持大型商场、电商平台等企业以打折、补贴等方式开展家电以旧换新……第四督查组了解到,上海市以大宗消费为抓手,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促进消费回暖。据统计,6月、7月,上海市汽车类社会零售总额均实现单月同比增长,增速分别达12.4%、24.2%。

    抓落实强支持,推动政策效应加快释放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大盘,今年专项债券发行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当前,专项债支出进度如何,各项资金是否用在刀刃上?

    规划40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30万吨货邮吞吐量、126个停机位……在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现场,大型机械来回穿梭,这个今年5月底正式开工的山西省重点工程,将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引擎。

    第一督查组了解到,山西省已安排专项债券资金406.59亿元,用以保障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集大原高铁、汾石高速、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基础设施等613个重点项目建设,占全年专项债券额度的68.8%。

    要素跟着项目走,资金花到紧要处。第八督查组了解到,江西省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对直达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分析,对支出进度一直偏慢的部门和单位,主动协调了解情况,及时下达关注函。通过构建资金全程监管网络,让资金下达坐上“直通车”。分四批次拨付给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用于江西省大广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最快一笔资金从中央预算下达到实际拨付仅用30天。

    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通过查看施工现场、访谈项目企业、与相关部门展开座谈,督查组发现,一些地方在政策落实中仍存在堵点难点。

    在广东省,第十二督查组在督查过程中发现,由于资金是否属于隐性债务不明确、各方对开工要求理解有歧义等,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申请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银行对资金投放仍存在顾虑。对此,督查组提出建议,从明确资金性质、明晰职责分工、细化具体政策等方面改进,以保障更大规模资金投资到位、重要项目加快落地。

    在福建省,第七督查组了解到,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仍存在资金投放不符合财务规定、拟投放项目手续不齐备、项目推送审核流程协调不足等堵点。督查组建议,从规范资金投放各环节操作流程、加强项目推进前端管理和提升项目有效性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落地见效。

    2022-08-30
  • 数字人民币提升消费“引力”

    数字人民币正在发挥精准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积极作用。在今年3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后,新纳入的第三批试点城市正积极通过数字人民币提升消费“引力”,新一轮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活动正在多地开展。


    数字消费券发力促消费

    今年以来,派发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成为不少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促消费的措施之一。尤其是数字人民币第三批试点城市出炉以来,新纳入的城市近期也积极通过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提升消费“引力”。

    今年3月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已经从原来的“10+1”试点地区拓展到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新增了天津、重庆、广东广州、福建福州和厦门以及浙江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北京和河北张家口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景试点结束后也转为了试点地区。据不完全统计,6月以来,就有厦门、金华、广州、福州、杭州、宁波、绍兴等多地发起各种形式的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

    7月31日至8月25日,浙江杭州西湖区开展“西湖约惠数字生活”暑期促消费活动,通过支付宝APP发放两轮共计105万个数字人民币红包。8月13日到9月30日,绍兴也将发放5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在数字人民币消费券的发放中,互联网平台成为重要载体。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项目负责人李严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2017年年末,蚂蚁集团就参与到数字人民币体系的研发之中,蚂蚁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是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之一。今年5月,支付宝上线了数字人民币搜索功能,支持一站式使用数字人民币收付款、转账和银行卡管理等功能。截至目前,约700万个数字人民币子钱包被推送至支付宝服务的商户。接下来,支付宝将与合作伙伴一道拓展更多消费场景。

    “数字人民币的技术特性尤其是智能合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精准促进消费。”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数字人民币与消费券、电商平台等场景结合,有助于数字人民币推广,也有助于消费市场加速回暖。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31日,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约为2.64亿笔,金额约为830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商户门店数量达到456.7万个。

    发挥特色功能激发消费潜力

    近一段时间,各地在发挥数字人民币特色功能、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券的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将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与数字消费券派发活动相结合,采取政府指导、商家数字化升级、平台助力的模式,共同促进消费回暖。

    各地将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与线上消费券派发活动相结合,采取政府指导、商家数字化升级、平台助力的模式,共同促进消费回暖。如7月15日,在北京、南京、郑州、南昌、武汉等多地商务局的指导下,“百城万店”商家联合支付宝开启了“夏日消费节”,在线上建立“主会场”,平台除了为商家开放10亿级流量,还出资补贴提供“支付红包”以及出行、餐饮、快消、外卖四大场景消费红包。在线下,则通过红包码、消费券等进一步提升消费动力。“夏日消费节”期间,武汉26条美食街夜宵市场全面复苏,婚宴消费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2%,大众化餐饮消费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5%。正在进行中的上海“五五购物节”也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了数字人民币消费券和数字消费券,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激发着人们的消费热情。支付宝数据显示,7月北京、上海、郑州的线下消费笔数比6月分别提升了31%、20%、30%。

    业内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发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等特色功能,在保民生、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中积极发挥作用。周茂华表示,支付机构和拥有丰富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公司等有着平台搭建、场景落地、商户开拓、提供数字人民币解决方案等重要功能,应进一步激发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引导大型互联网平台深入参与试点,助力数字人民币发挥更大的保民生、促消费价值。

    与此同时,应更好发挥平台在其中的关键节点作用。“平台是连接政府和商家的支撑点和中介,在促消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先明认为。生活服务类互联网平台连接着众多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消费场景,应充分挖掘其提振消费、服务商户的潜力价值。吴先明表示,以“夏日消费节”为例,这类活动给了商家一定支持。接下来,平台还应该深度嵌入商家的价值链条,继续帮助中小商家降成本、提效率。例如,为加速助力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支付宝在全国推出了100亿资金资源数字化生态激励计划,通过资金扶持、流量补贴、费率优惠,帮助商家降本增效。

    武汉市商业总会会长张宪华认为,商家也应紧抓机遇,加快转型步伐。“在当前情况下,企业需要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紧跟市场潮流趋势,创新突围探索数字化运营模式。”他表示,如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发挥线上渠道的获客优势等方式,强化线上线下联动,共促消费回暖。

    配套建设逐步加快完善

    从前期试点情况看,数字人民币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已形成一大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在拉动居民消费、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深化,业内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强化配套建设。下一步,在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的基础上,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竞争选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数字人民币有助于提振居民消费意愿,促进消费增长,改善消费结构,进而扩大内需。建议继续稳妥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包括鼓励多主体参与、实现多场景覆盖、拓展多功能应用、加强多渠道宣传,特别是要尽快让更多的地区加入数字人民币试点。同时要完善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制度,积极稳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数字金融全球治理。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产品服务和场景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要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兼具账户、准账户和价值的特征,以及成本相对较低、支付即结算、可编程等特性,构建多层次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对公业务与个人业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支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化的资金管理、薪资发放、进销存等服务,践行惠企利民理念。

    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发展,还要坚持市场化发展,激励各方合作共赢。范一飞强调,在坚持央行中心化管理和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市场主体自主开展推广活动。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利用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特性,打造开源生态平台,构建数字人民币开放生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资源投入,促进受理环境建设提质增效。支持各机构竞争选优、激励相容,推动形成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机制。同时,夯实数字人民币发展的法治和监管基础。研究出台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配套政策,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技术标准,夯实数字人民币法治基础,巩固数字人民币法偿性地位。

    在消费者关注的隐私保护方面,数字人民币高度重视客户隐私保护,遵循“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充分保障公众合理的个人信息保护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介绍,数字人民币在收集个人信息时遵循“最少、必要”原则,采集的信息量少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建立信息隔离机制,明确运营机构开展数字人民币运营业务的独立性,并通过设立数字人民币客户信息隔离机制和使用限制,规范数字人民币客户信息的使用。

    2022-08-29
  • 三大运营商发力数字经济

    2022世界5G大会,人们在中国移动集团有限公司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日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相继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公告,经营业绩整体向好是三份报告共同释放的信号,也是三家运营商完成核心管理团队调整后向市场交出的首份“半年考”答卷。


    三家运营商保持增长态势为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8158亿元,同比增长8.3%;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2.7%;5G和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加快推进,通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上半年,面对疫情多点散发、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等考验,三家运营商科学统筹改革发展与疫情防控,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葛颀说。


    内外动能齐发力


    记者梳理发现,三家运营商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均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中国移动营业收入4969亿元,同比增长12.0%,净利润703亿元,同比增长18.9%;中国联通营业收入1762.6亿元,同比增长7.4%,净利润为109.6亿元,同比增长19.5%;中国电信营业收入2402.2亿元,同比增长10.4%,净利润182.9亿元,同比增长3.1%。


    “从去年开始,三家运营商均加大集中化运营、一体化管理能力,从优化市场营销投入、控制采购支出再到调整竞争策略,以更低成本提供更优质服务。”葛颀认为,苦练内功是运营商主要经营指标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如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所说:“良好的经营发展是公司长期价值提升的坚实基础。全面升级战略是推动中国联通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公司正全力提升网络质量、产品能力、服务水平、数字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面向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移动积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深化泛终端全渠道销售联盟建设,进一步构建立体化直销体系,全面推动渠道转型升级。此外,针对重点行业、细分领域和重大项目分别建立专门的拓展服务团队,扎实推进网格化运营改革,不断提升管理者为一线人员提供服务的倒三角支撑效率。


    “增长的外部动力源于海量数字化需求。”葛颀告诉记者,疫情显著提升个人消费者、政企客户使用数字化服务的意愿和频次。以视频会议为例,疫情之前只有部分拥有国际业务需求的企业才会采用线上会议,但经常会出现卡顿等情况,如今不管企业的业务在国内或国外,甚至是公司内部会议,都会首选视频电话进行沟通交流。


    一组来自工信部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今年上半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发展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上半年共完成相关业务收入1624亿元,同比增长36.3%,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19.9%,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5.8个百分点。


    “第二曲线”正式启动


    “包括移动数据流量业务、固定互联网宽带业务在内的传统板块是运营商的基本盘,这部分业务上半年增速保持了平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钰哲分析,上半年中国移动个人市场收入2561亿元,同比增长0.2%,移动客户净增1296万户;中国联通移动业务收入849亿元,同比提升3.4%,移动出账用户3.2亿户,净增421万户;中国电信移动通信服务收入990亿元,同比增长6.0%,移动用户净增1179万户。在固网宽带业务方面,上半年中国移动家庭宽带客户净增1241万户,这一数字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为440万户和573万户。


    虽然运营商的移动和宽带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但其另一项关键数据——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却表现平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移动ARPU为52.3元、46元,分别同比增长0.2%和0.7%,而中国联通移动ARPU为44.4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固网宽带ARPU方面,只有中国移动保持了0.6%的增长,中国电信与去年同期持平,中国联通则出现6%的下降。“两组数据表明,运营商传统业务板块已经逼近天花板,增长空间有限。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我国个人、家庭用网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无论是移动网络还是固网宽带,其渗透率和网络质量都已达到较高水平。”葛颀认为,虽然传统业务价值经营正步入瓶颈期,但运营商“第二曲线”——数字化业务在2022年上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今年上半年,得益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算力网络、5G等新兴业务快速拓展,三家运营商“第二曲线”表现抢眼:中国移动数字化转型收入1108亿元,同比增长39.2%,占通信服务收入的26.0%;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业务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19.0%,贡献增量收入占比接近50%;中国联通“第二曲线”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贡献率达72.4%。


    值得关注的是,三家运营商均实现云计算收入翻番——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云服务收入分别增长103.6%、143.2%、100.8%。对此葛颀解释,随着4G、5G网络商用,尤其是5G在企业客户中快速普及,以及物联网、千兆光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人、机、物泛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作为网络最直接的上层架构,当海量数据需要被存储、分发、计算时,云市场体量成倍增长势在必行。


    开辟数字化新赛道


    今年是5G正式商用的第三个年头,三份半年报共同描绘了一幅5G行业应用美好蓝图。中国移动加快5G专网从定制化走向标准化,截至6月底,打造5G龙头示范项目300个,累计签约5G行业商用案例超1.1万个,在智慧矿山、智慧工厂、智慧电力、智慧港口等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复制;中国电信上半年新签约定制网项目1300多个,新增签约项目收入同比增长超80%,5G行业商业项目数累计约9000个;中国联通5G行业应用签约规模近40亿元,行业应用累计项目数超过8000个。


    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三家运营商累计签约5G行业应用项目接近3万个,“但这一数字与庞大中小企业数量相比还相去甚远,5G赋能千行百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葛颀判断,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5G业务依旧是运营商重要的主攻方向。原因在于,过去3年运营商在5G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随着网络部署进入尾声,未来将进入网络规模效益的回报期。


    可见,以5G、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化业务才是运营商接下来重点发力的赛道。“三驾马车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专家分析,第一驾是人类生活的数字化,第二驾是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服务的巨大需求,第三驾是社会治理的数字化,例如打造更加安全、高效、智慧的社区、城市、政府等。“面对上述应用场景,如何提供从终端到网络到云再到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运营商要开辟的‘第三曲线’。”


    对此,刘烈宏直言,中国联通将紧抓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机遇,加快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面向数字经济供给、加强能力体系建设,为业务稳健增长积蓄动能。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则表示,公司将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我们将全面实施‘云改数转’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说。


    上半年,中国电信研发投入57亿元,同比增长54.8%,自研成果清单增长3.1倍;中国移动研发投入82亿元,同比增长20.3%;中国联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3.7%,科技创新人员占比达到26%。“研发投入是加大科技创新和新兴业务布局的重中之重。”周钰哲建议,运营商应面向6G网络、云网融合、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通并整合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开发和运营服务的全创新链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价值提升,推动整个电信行业高质量发展。(李芃达)

    2022-08-25
  • 新型银行理财渐入佳境

    广受关注的银行理财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8月1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银行理财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投资者数量达9145.40万个,同比增长49%。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根据资管新规要求,目前保本理财产品已清零,净值型理财产品大幅增加,占比达95.09%;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同业理财、多层嵌套大幅减少。


    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49%


    今年上半年,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曾出现剧烈波动甚至一度“破净”,但投资者人数不降反增。《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145.40万个,同比增长49%。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者结构看,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比重,但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也有所上升。截至2022年6月末,个人投资者数量为9061.68万人,占比99.08%,机构投资者数量为83.72万个,占比0.92%,较上年末的占比0.77%上升了0.15个百分点。


    “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专业,这些因素增加了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预计全年理财市场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投资者将超过1亿个。


    董希淼表示,一方面,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大至“十地十机构”,目前认购超600亿元,受到投资者热捧;另一方面,理财市场积极推动产品主题创新,如绿色发展、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总体稳健的投资收益也有助于留住投资者。《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4亿元。


    随着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完成整改,今年以来,投资者首次明显感受到产品净值的波动,尤其是今年3月,受国内外权益市场短期大幅调整影响,部分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甚至跌破净值。


    正因市场存在不可控因素、产品净值曾经波动较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截至2022年6月末,持有一级(低)风险和二级(中低)风险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合计超过90%,其中,持有一级(低)风险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进一步增加,较年初增加4.94个百分点。


    “需要肯定的是,面对内外部多重不确定因素,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银行理财在经历短暂回调之后继续稳健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董希淼说,银行和理财公司从客户需求出发、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主动调整产品及投资风格,近期还有一些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接下来,在低波动、高收益资产较为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者的动态平衡,将是一个长期挑战。”


    净值型产品占比达95.09%


    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上半年,理财业务持续深化转型,保本理财产品已实现清零,净值型理财产品大幅增加。”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说,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7.72万亿元,占比95.09%,较去年同期增加16.06个百分点。


    “从农银理财的情况看,目前受母行委托管理的预期收益型老产品已压降到1600亿元左右,保本产品已全部清零。”农银理财公司总裁段兵说,截至2022年7月末,农银理财管理产品时点总规模为21333亿元,其中,净值型产品已突破2万亿元。


    受益于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持续优化。具体来看,长期限理财产品占比逐步上升,公募理财产品成为绝对主力,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规模、占比呈上升趋势。2022年6月,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的加权平均期限为443天,同比增长57.65%;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余额占比达71.15%,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较年初上升8个百分点,其中以期限1年至2年的产品居多。


    银行理财深化改革的另一表现,是新型金融机构“理财公司”实现了稳步发展。理财公司是资管新规指导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二是经监管批准设立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等。以前者为例,由于银行理财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银行并不承担投资风险,此前的“保本理财”混淆了资产管理产品与存款的界限,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的理财业务与信贷、自营交易、证券投行等业务分离,通过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机构运行,这便是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


    “上半年,先后有5家理财公司获批开业。”成家军说,截至2022年6月末,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7家已获批开业,理财公司存续产品的存续规模为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1.21%,占全市场比例高达65.66%。


    “稳步推进理财公司改革,专业化格局日益凸显。”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副主任刘智夫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以及市场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银行理财行业有力、有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了回归本源、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


    除了理财公司改革,颇令市场关注的是,上半年农村金融机构新发产品5652只,占全市场新发产品的比重高达37.30%。“近年来,监管部门严把理财公司入口关,坚持标准不放松,稳步推进理财公司的批设工作,接下来,建议积极研究‘优化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公司’的模式路径,更好地满足中小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强烈愿望。”董希淼说。


    支持实体经济约25万亿元


    “当前,银行理财行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刘智夫表示,理财产品多途径对接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同业理财、多层嵌套大幅减少。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企业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


    具体来看,银行理财市场积极推动产品主题创新。上半年,市场累计发行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主题理财产品56只,募集资金超160亿元;发行ESG(环境、社会、治理)主题理财产品43只,合计募集资金超200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500亿元,投向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扶贫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5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万亿元。


    记者从工银理财获悉,今年以来,该公司将绿色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点区域战略作为重要抓手和落脚点,力争为实体企业提供全链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新增投资超8100亿元,理财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截至2022年6月末,工银理财绿色资产投资余额近6300亿元,制造业投资规模超1800亿元。


    为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银行理财的投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9%。其中,产品资产配置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21.58万亿元、2.27万亿元、1.02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67.84%、7.14%、3.21%。


    在满足投资者多样化养老需求方面,银行理财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养老理财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效果。”成家军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决策部署,2022年2月,在前期养老理财试点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将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大到“十地十机构”。截至2022年6月末,已有27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23.1万名投资者累计认购逾600亿元。


    “下半年,银保监会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持续加强理财业务的日常监管与风险防控,推动理财业务合规、健康发展。”刘智夫表示,一是持续推动理财公司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二是切实履行受托管理职责,三是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郭子源)

    2022-08-24
  • 宿州市萧县优化营商环境 “筑巢引凤”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宿州市萧县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基础配套、服务企业发展等方面“筑巢引凤”,以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到萧县投资,全力推动萧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该县新登记市场主体1.53万户,各类市场主体总量11.3万户。

    纾困助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受疫情影响,为减轻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压力,降低企业损失,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今年以来,该县成立便民融资服务专班,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萧县税融通业务实施细则》和《萧县小微企业担保费补贴实施细则》《关于印发萧县金融服务“五进”活动方案》等文件优惠政策,全面支持企业发展,帮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

    引导银行持续加大对萧县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推广“随借随还”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对到期贷款予以展期和无还本续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原有水平基础上下降10%以上,融资性担保机构取消反担保要求。建立萧县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协作机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为银企对接提供政策辅导支持。截至7月底,该县共发放企业贷款92.85亿元、续贷20.41亿元、展期5.39亿元,无还本续贷23.37亿元,为企业办理信用贷2.72亿元。

    配套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该县成立“帮办代办”专业团队。县数据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市场监管局等单位选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无偿为企业提供申报辅导、代办帮办等各类服务。建立7x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设立综合导办台、“一窗受理”服务区和“局长值班”窗口,积极承接市政府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6项,赋权开发区行政职能15项,1883项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在开发区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房产+供电+燃气”联合过户、“交地即办证”,全力优化便民服务“一站办”、企业群众办事“一次办”、优化审批“一日办”、减证便民“一体办”流程。今年以来,县政务服务大厅线上线下共办理72万件事项,帮办队伍帮助群众代办事项8000余件。

    依法行政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精神,今年以来,该县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组织引导律师积极服务企业,积极参与企业决策论证,提供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服务。对市场监管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的执法监管机制,制定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实施意见,优化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罚清单,推行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处罚,慎用少用行政强制措施,引导市场主体、行政相对人及时自我纠错。同时,开通涉民营企业案件办理“直通车”,对简单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截至目前,该县共受理涉民营企业各类案件2272件,办结1969件。已经办结的1750件全部适用小额诉讼及简易程序审理的涉民营案件。妥善化解金融借款、民间借贷案件1302件;强化产权司法保护,审结买卖、租赁、运输、不当得利等合同纠纷案件3662件。(侯雅薇)

    2022-08-23
  • 厦门工行持续提升服务质效助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民营企业在助力厦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增加税收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厦门工行坚持“不唯行业、不唯大小、不唯所有制、只唯优劣”理念,在厦门银保监局等监管部门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做好大中小微全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助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厦门工行民营企业有贷户数量年均增长率近50%。2022年上半年,该行累计为厦门市民企提供信贷支持近200亿元;截至6月末,该行民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1%,有贷户较年初增长超26%;为近7000户民企主动核定授信近150亿元,并将优质民企纳入总行合作客户名单,列入实施信贷业务自动化审批准入名单,提升贷款投放能力和效率,切实强化金融助企纾困。

    政银企携手共建架起融资“金桥梁”

    厦门工行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多层次、全方位搭建政银企沟通合作平台,助力打通稳企纾困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在厦门市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厦门工行主办了厦门市科技企业上市发展交流会,特邀上海证券交易所、工商银行总行、华福证券总部专家,同参会近40家拟上市民营科技企业高管互动交流、研判经济形势、解读相关政策,共商合作模式。

    此外,该行在厦门市财政局的指导下,联动同安区财政局开展“服务进万企助力稳大盘”政银企对接活动,精准送达该行服务优质制造业、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及方案。此外,携手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举行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活动启动仪式暨政银企对接会,与园区及多家民企达成战略合作,提升金融服务精度和广度。

    善用政策强保障跑出信贷“加速度”

    厦门工行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战略部署及工商银行政策要求,持续做好助企纾困服务,提前布局融资接续安排,对出现经营困难、具有融资需求的民企,加大政策倾斜和信贷支持,有效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行稳致远。上半年,该行累计为1150余户民营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贷款近22亿元,累计为民企减费让利近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该行实行白名单管理,精准扶持重点客户,已成功推荐科华数据等多家优质民企进入工商银行总行百家民营企业、总行优质制造业企业等名单,可享受工行专项信贷规模倾斜、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

    作为厦门市技术创新基金合作银行,厦门工行通过给予批量信贷准入和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为厦门市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基金项下项目贷款和研发贷款支持,有效解决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目前,该行已运用该政策服务了嘉戎股份等近30家民营企业。同时,该行积极推动央行“再贷款”政策落地,并运用工商银行在“再贷款”领域的定价授权政策,为民营科技企业引入更低成本的信贷支持。

    此外,该行加强科技赋能,积极创新国际业务线上化产品,助力全市外贸保稳提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已为多家民企落地多个“首笔”线上国际业务,如为某报关服务公司办理厦门工行首笔“单一窗口”海关税款担保保函业务;为某粮油贸易公司制定专属外币融资成本管理方案,实现了全国系统内首笔网银外汇利率互换交易业务的成功落地,有效为客户锁定融资成本并规避利率浮动风险。

    创新产品解难题打好金融“服务牌”

    厦门工行充分运用工商银行创新推出的科创企业专属风险评价模型,有效解决部分成长期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银行充足授信额度等问题。同时,加大产品创新,该行在“科信贷”“税务贷”等原有数字普惠产品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园区e贷”“专精特新助力贷”等特色融资产品。

    该行已建立起垂直型、平台型、交易链场景三大数字供应链融资体系及泛交易链场景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产业链上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及终端个人客户的多样化融资需求。目前已为垒知集团等多家核心企业提供数字供应链融资服务,保障核心企业付款进度。

    2022-08-23
  • 数看广东经济的韧性

    新华网广州8月23日电2012年以来,广东企业奋力拼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让我们通过广东省工商联近日提供的数据,看看广东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了解广东经济的韧性。

    看市场主体量增提质

    2012年至2021年,广东的市场主体从502.16万户发展为1526.44万户,约占全国1/10。其中私营企业从125.62万户增长为630.56万户,个体工商户从361.91万户增长为837.37万户,分别占市场主体41.31%和54.86%,合计占全省96.17%。

    十年间,广东民营经济地区生产总值从29319.97亿元增加到67809.20亿元;安排就业岗位从2924.11万个增加到4525.34万个;缴纳税金从6467.82亿元增加到12869.50亿元;进出口总额从2870.90亿元增加到46663.17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私营企业行业分布集中在第三产业,主要集中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十年来,广东民间投资稳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2012年,广东民间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达10177.28亿元,占全省比重52.7%,到2020年,民间投资总额达21915.62亿元,占全省总数52.1%,2021年提升到52.9%,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占制造业比重70.4%。

    看企业科技实力持续提升

    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创新创业者集聚珠三角,引领推动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催生一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明星”企业。

    在广东省1500多万户市场主体中,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加到6万家,连续6年保持全国领先。2020年全国工商联上规模企业调研排序中,广东有23家科技类企业上榜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18家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最高的华为公司投入总额达1316亿元。

    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辟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广东省累计建成43个国家级、152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共认定22家国家级、93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广东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7万家中,超过九成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民营企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广东“企业创新”得分80.27,连续四年全国居首。

    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珠三角通过产业联动提升发展能级。2020年制定《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2021年出台《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若干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实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3年行动等举措,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建设珠海等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新布局建设韶关韶钢产业园、中山南区产业园等省产业园,培育首批19个特色产业园,累计建成95个省产业园。

    目前,广东95个省级产业园贡献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成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2021年公布的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中,珠三角占据6席,占比接近1/4,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等“组团”入选。

    2022-08-23

  • 首 页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