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抵退税“及时雨” 为企业“解渴”纾困

    今年以来,广西河池市税务部门把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作为重大任务,坚决扛牢政策落实之责,尤其是留抵退税政策扩围后,不断探索升级服务,确保退税款高效精准退付到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账户上,有效发挥助企纾困、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作用,为处于资金烦恼中的纳税人送上税惠“及时雨”。


    税惠政策扩围果蔬香甜旅宿旺

    在罗城县东门镇仫佬家园,工人们正在把一箱箱从农户手上收购来的红心猕猴桃打包装车,搭乘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冷链快车送到各地食客手中。

    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网上商铺+线下渠道”将民族特色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据了解,该公司已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累计超过8000多万元,带动20000多名群众发展产业。

    “乡村振兴真的是要靠老乡,农民不富起来,再好的农村电商平台都做不长久。”该公司董事长罗翠美说,“要打好这场持久战,每一分钱就都要花在刀刃上。留抵退税行业扩围,公司作为中型批零企业享受到了留抵退税红利。多一分周转资金,公司就可以多收购一份农产品,农产品收购量增加可以提高农户对公司认可度,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疫情形势趋稳,旅游消费市场人气逐渐回升,以长寿养生为特色的巴马也迎来暑期客流“小高峰”。与客房订单同时到来的还有税务部门为住宿业送上的留抵退税行业扩围“礼单”。

    “我们在税务人员的辅导下第一时间就申请到10余万元的退税。可以进一步更新配套设施,改良菜品和招聘更多人手完善后勤服务,让游客们在巴马住得更加舒心满意。”广西巴马华昱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李华智高兴地说道。

    税务服务跟进经营稳健订单足

    留抵退税扩围后,从事有色金属制品购销的批发企业也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批发购销企业对流动资金的依赖和需求很大,加上当前受疫情影响,公司资金周转吃紧。29.7万元的退税款一到账,这个月的工人工资、运输费用一下就有着落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欧顺天感慨道,“留抵退税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也增强了我们投资发展的信心。8月份公司将采购一批130万的货物,进一步抢占矿产品批发市场份额。”

    为了确保政策红利以最快速度惠及纳税人,帮助企业提业绩稳市场。河池市税务部门组织扩围宣传辅导专家团队,通过分行业、分类型、分重点进行条件筛选和信息比对,梳理出重点享受扩围政策的企业,通过“政策找人”主动精准送服务上门。

    受国际疫情影响,广西嘉欣丝绸有限公司出口业务受阻,生产力量转向了国内市场。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帮助下,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订单回暖,销售额同比增长39%。“增值税留抵退税是非常直接的政策红利,保障企业稳定运行,也为企业扩能增效提供基础。”该公司总经理钱迈说。此次留抵退税扩围该公司享受到了108万元的退税,计划将退税款用于扩建仓库、完善储备硬件等,为三、四季度的国内订单提供更好更智能的仓储服务。

    税收“红包”到账资金流动纸墨香

    “税务部门告知我们公司符合享受留抵退税条件,还全程辅导我们办理,这11万多元的退税款大幅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凤山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负责人韦盛芳说。

    据了解,河池市多个新华书店因门面改造升级、批发销售文具用品库存积压等因素产生留抵税额。受疫情影响和书籍网络电子化导致客流量减少,业绩下滑,资金周转紧张。留抵退税扩围至图书批发行业后,凤山县新华书店第一时间得到了退税资金“活水”的注入,解决了书店资金周转凝滞的问题。

    同样拿到留抵退税资金“红包”的还有天峨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书店财务负责人吴冬介绍说,“书店将把退税款转为用于支付上游供货商的货款,这次申请留抵退税金额两万多元,虽然和大企业动辄几百上亿的金额不能比,但是切切实实缓解了我们小企业不少压力。”

    河池市税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河池市税务部门将进一步在提速度、优服务上下功夫,让税惠红利“快准稳好”落地,全力支持市场主体爬坡过坎。(潘密阳)

    2022-08-17
  • 国家外汇局:7月境内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本报北京8月15日电(记者葛孟超)国家外汇管理局15日公布了7月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数据显示,7月,在银行结售汇方面,银行结汇2203亿美元,售汇2212亿美元;在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方面,银行代客涉外收入5143亿美元,对外付款5255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7月,受分红派息等季节性因素影响,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呈现小幅逆差,属于在平衡区间内的正常波动。当前涉外收支状况并未改变境内外汇供求总体格局,7月银行结汇和售汇规模基本相当,综合考虑其他供求因素,境内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2022-08-16
  • 以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增动力(人民观点)——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最难处发力、向最关键处挺进





    从公共卫生、生物安全到粮食安全、能源保供,再到社会稳定、防灾备灾,善于运用改革手段和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怎样的“压力测试”都不足惧,更多的胜利都必能成


    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从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到将平台企业支付和其他金融活动全部依法依规纳入监管,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到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到以优质市场环境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在我国投资兴业……今年以来,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务实举措部署实施,为“中国号”经济巨轮迎风破浪、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和强劲动能支撑。


    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增动力”,并作出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积极促进出口、扩大进口,做好技术、外资引进工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向开放要活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也将进一步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以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引领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愈发明显;“放管服”改革不断挺向深水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被激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实体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金融支持;下决心推动以“三权分置”改革为龙头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业农村释放出巨大发展潜力;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共建“一带一路”,让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活力之源”“根本动力”“重要法宝”“必由之路”的定位和价值更为凸显。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最难处发力、向最关键处挺进。要把稳改革方向,围绕形成有利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同时以开放促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激荡社会创造力。也要聚焦改革重点,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还要抓牢改革落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聚焦聚神聚力推进改革,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优势中积胜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同时我国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要破解相互交织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都需要以改革开放为先导、为牵引,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从公共卫生、生物安全到粮食安全、能源保供,再到社会稳定、防灾备灾,善于运用改革手段和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怎样的“压力测试”都不足惧,更多的胜利都必能成。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改革开放步伐永不停歇。紧紧抓好、抓实当前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任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激发发展潜力,做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我们一定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中国之治”提供坚实有力保障,为“中国奇迹”蓄积深厚力量。

    2022-08-15
  • 巴彦淖尔市县域绿色金融快速发展

    截至2022年6月末,巴彦淖尔市县域绿色信贷余额34.1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72%,同比增长48.13%。从贷款投向看,主要包括环境修复、环境综合治理、光伏发电、风电、新型农业、大型企业环保设备及循环经济项目等领域。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巴彦淖尔市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绿色金融要求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通过信贷、保险、证券及金融衍生工具多种金融手段,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领域。为加大对县域绿色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积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货币信贷政策引导。一是优化县域绿色信贷总量和结构,支持辖区绿色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务实推进县域绿色金融创新,构建多元化支持格局。三是完善县域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2022-08-12
  • 贵州仁怀:奏响融合发展“交响曲”

    新华社贵阳8月11日电题:贵州仁怀:奏响融合发展“交响曲”

    新华社记者刘智强

    凝心聚力推进赤水河治理,为发展生态产业奠定基础;依托酱酒产业发展数万亩有机高粱,让农民踏上致富“快车道”;将红色文化、酒文化融入旅游,带火“夜游经济”……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奏响了融合发展“交响曲”。

    水岸同治筑牢生态屏障

    白天捡拾河岸边的垃圾、晚上打着手电筒巡河……在一个名为“仁怀市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微信群里,大家每天都在分享保护五马河的动态信息。五马河是赤水河仁怀段的最大支流,主河长39.3公里,20世纪90年代后,曾一度因生活垃圾、养殖生产、工业排污、非法捕捞等影响,水质急剧恶化。



    仁怀市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会员在五马河岸边捡拾垃圾。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近年来,在仁怀市统一部署下,五马镇全面取缔五马河沿岸数百家污染企业,实施镇、村、组三级河长制,将党员干部纳入巡河队伍,开展常态化的河道巡查。2017年,五马镇群众自发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义务巡河护河,至今已吸纳400多名会员。

    “五马环境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当地村民郭小勇是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他说,目前五马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部分河段已经达到Ⅰ类。今年6月,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团队前来调研并得出结论,五马河中水生动物种类已由2019年的19种增加到如今的26种。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生态持续向好的同时,仁怀也在着力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力度。据介绍,自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渔以来,仁怀市人民法院与云南、四川等赤水河沿线的一些基层法院开展跨域保护司法协作,更好地解决了全流域内存在的共性环境问题。

    红高粱“映红”农民致富路

    在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漫山遍野的红高粱即将采收。为整合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茅坡村于2019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杨智春告诉记者,高粱产业实行“酒企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模式,酒企今年将按照每公斤11.2元的保底价收购。



    茅坡村的高粱基地。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仁怀市农业农村局有机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蔡炎说,近年来,当地高粱产业注重向科技要效益。记者看到,在茅坡村的高粱育苗大棚里,有实时监控作物长势的摄像头,有完善的喷滴灌设施,还有监测土壤墒情的传感器。

    杨智春说,茅坡村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但经过土地整治,高粱产业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合作社配备9台联合收割机、12台拖拉机,还有传输机、清洗机、烘干机,并培养了一个18人的农机手队伍。

    茅坡村村民杨存强是一名农机手。他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每年在合作社务工能赚5万多元,去年自己还种了40亩高粱,产值达到13万元。今年48岁的杨存强是脱贫户,早年曾长期在外务工,他说,如今在家门口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还能把老人孩子照顾好,生活有了奔头。

    仁怀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仁怀现有耕地88.08万亩,有机地块认证面积50.81万亩,常年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目前全市有147个高粱专业合作社,每年带动5万户农民实现增收。接下来,仁怀将围绕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建设有机高粱高标准种植示范园区300个,从而惠及更多农民。

    文旅融合带火“夜游经济”

    随着赤水河流域生态的改善和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仁怀开启“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以酒文化为载体,当地先后建成中国酒文化城,1915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等景观景点;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茅台渡口、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今年7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123个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仁怀市茅台镇入选。



    茅台镇夜景。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傍晚时分的茅台镇,灯光璀璨,游人如织。当地干部告诉记者,目前茅台镇拥有民宿104家,床位4349个,餐饮企业87家,小吃经营户53户。倪克龙是茅台镇人,2016年在茅台镇上开了一家名为“茅台镇记忆”的餐馆。下午6点多,记者走进餐馆看到,13张餐桌边都坐满了客人,生意十分兴隆。

    “基本上都是外地来的游客。”倪克龙说,为了满足他们的用餐需求,餐馆开发了200多个菜品,食材均选自当地,很多调料也是自家调制,备受各地游客的青睐。正在就餐的李女士来自湖北荆州,休假专门来到茅台镇旅游。“刚到茅台镇就听说‘茅台镇记忆’这家餐馆味道不错,所以第一餐选择来这里吃,街上很热闹,准备晚饭后去逛一逛,欣赏一下茅台镇夜景。”她说。

    据统计,2021年,仁怀市共接待游客769.71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293.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9.47亿元。仁怀市有关负责人说,多元化融合发展,让仁怀市的旅游业成为又一项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1.09亿元,同比增长29.41%。

    2022-08-12
  • 江苏:数字化便利百姓生活

    数字经济活力迸发,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古城南京彰显着澎湃的热情与活力。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通知,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江苏如何借数字经济的东风,满足老百姓最切身的需求?

    数字赋能,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

    2020年11月,江苏省属重点文化企业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被授牌“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姜龙表示,江苏有线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服务好华东六省一市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作出更大贡献。

    一年后,在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上,华东区域中心建设成果首次亮相,其云平台一期建设展、线上红色基因库、国家文化大数据一体化机柜、VR党建一体机等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驻足。

    在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记者见到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一体化机柜,小小的机柜存储了周恩来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革命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等大量红色资源,可随时实现各纪念馆内影像、实物等内容的快速查阅。

    以人化文、以文化人,是文化数字化的题中之义。去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工办借助江苏有线数字化平台,推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VR电视展,经过360度VR、4K超高清、亿像素等最新科技,把整个展馆“搬上”电视。离省城南京400公里外的徐州人刘胜记得,2021年7月,南京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她原本带父母赴宁观展的计划,没想到几天后她竟在电视上看到了展览,2500多幅图片、900多件文物,一家人身临其境。

    苏州革命博物馆VR电视“云”展、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数字化IP、昆山市VR图书馆、扬州电视图书馆、宿迁市博物馆……数字赋能下,一个个浓缩着文化印记的展馆、博物馆被数字化采集保存并展示出来,优秀的中华文化正逐步走向全景呈现。

    数据支撑,基层治理变“智”理

    在昆山市金塘园小区,居民们通过人脸识别打开小区人行道闸门禁,快速出入,这是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前端呈现。目前,这套智能化系统已在昆山1000多个小区实现全覆盖。物联网、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彼此支撑、相互赋能,住宅小区数据价值提升,社区信息透明共享,在实现成本控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疫情联防联控的质效。

    在无锡惠山,75岁的王利强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百事通”,但要成为“百事通”可不容易,过去要三天两头往社区跑、找专人问。现在他只要坐在家里,打开电视上的“无锡市村(社区)三资监管户户通”平台,就可以对村务了然于胸。这个利用有线网络构建的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把村各项台账直接“搬上”电视,大到工程建设项目,小到一支办公用笔的支出,村民们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两年前,江苏在无锡试点搭建了“有事好商量”有线电视平台。如今,“有事好商量”平台覆盖了无锡全市82个街道、1169个社区,累计开展协商议事活动3204场,推动问题解决2810个。

    干部的招更实,百姓的气更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图景逐渐清晰。江苏省政府原参事、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表示:“百姓少跑腿、数据多流动,这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的要求,江苏这一电视平台的做法是一项生动实践。”

    数字利民,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6月27日,中国广电5G网络服务启动仪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同日,中国广电“192”通信号段在江苏成功放号,标志着江苏5G建设已成功跨越关键结点。近年来,江苏夯实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底座”建设,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4万座,实现城镇地区全覆盖,光网城市全面建成,光缆公里数达420万公里以上。

    不久前,在第32个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之家”智慧广电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电视+5G+服务”残疾人智慧生活数字服务平台,解决了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孝乐神州、爱艺在线、名师空中课堂、地方新闻……近年来,江苏依托大小屏,接连推出多个有影响力的公益平台,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如何发挥最大效能,与老百姓实现双向奔赴?多地探寻后,记者深深感受到,从中华文化着手,托底基层治理,最终落脚到百姓切身需求,才能让枯燥的数字变得有温度,让绚烂的文化花繁叶茂。

    2022-08-11
  • 1-7月内蒙古下拨民生保障资金84亿元

    1-7月,自治区民政厅完成2022年度一般公共预算对下转移支付资金拨付84.1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2.32亿元,自治区资金31.87亿元。民政保障对象超过304万人(次)。





    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主线,按照预算法对转移支付资金下拨的相关规定,自治区民政厅充分发挥保障民生职能作用,积极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各项民生资金政策。


    下拨资金涉及民生保障7个领域及方向,其中,社会救助类资金71.19亿元、养老类资金6.67亿元、社会事务类资金5.62亿元、慈社类资金0.43亿元、社区建设资金0.15亿元、儿童福利类资金0.12亿元、民政事业经费0.01亿元。


    各项民政资金的下拨,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等民政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助力各盟市民政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发挥民政资金使用效益。


    截至目前,各项民政资金保障及救助困难群众、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孤儿、高龄老人、流浪乞讨人员等民政保障对象超过304万人(次)。

    2022-08-10
  • 我国前7个月外贸实现较快增长

    海关总署7日发布数据,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外贸克服诸多不利影响,实现较快增长。

    具体来看,前7个月累计,我国出口13.37万亿元,增长14.7%;进口10.23万亿元,增长5.3%;贸易顺差3.14万亿元,扩大62.1%。



    今年以来,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外贸进出口克服外部环境趋紧、疫情短期冲击等诸多不利影响,前7个月累计增速达到两位数。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说:“其中,7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延续了5月份以来外贸增速持续回升态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地区外贸持续快速恢复。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进出口同比增长11.7%,比上半年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7月当月同比增长25.7%,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成。

    从主要贸易伙伴看,前7个月,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是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3.53万亿元、3.23万亿元、2.93万亿元和1.39万亿元,分别增长13.2%、8.9%、11.8%和8.9%。

    记者还注意到,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更加紧密,进出口同比增长19.8%,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同比增长7.5%。

    从外贸主体看,随着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52.6万家,同比增加5.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1.8万亿元,增长15.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

    从出口货物品类看,前7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7.57万亿元,增长10.1%,占出口总值的56.6%。其中,汽车1757.4亿元,增长54.4%。同期,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41万亿元,增长15.2%。

    进口方面,前7个月,我国铁矿砂进口量价齐跌,原油、煤炭、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

    2022-08-09
  • 鄂尔多斯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速稳居全区首位

    近日,记者从鄂尔多斯海关获悉,今年鄂尔多斯市外贸进出口稳中向好,连续6个月持续正增长,外贸进出口增速稳居全区首位。


    今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市外贸进出口75.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2.2%,增速高于全区154.9个百分点,占全区的比重为11.1%。其中,出口53.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7.3%;进口21.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0.9%。





    总体来看,随着各项保稳提质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市场主体活跃度不断加强,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具体表现在,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领跑外贸进出口。今年前6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32.38亿元人民币,占全市的42.9%,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108.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额也有较大增长。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优势突出,保税物流增势显著。今年前6个月,保税物流货物进出口58.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12.2%,实现了新突破。全市外贸市场更加稳固,中国台湾、越南、中国香港是前三大贸易伙伴。此外,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24.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7.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3.3%。(记者郝雪莲)

    2022-08-08
  • 联动添活力 共塑新优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

    汽车产业哪家强?


    在西南地区,重庆和四川成都均有叫得响的知名品牌。重庆的长安等品牌,上世纪90年代就享誉全国。近10年,一汽大众、沃尔沃等品牌先后落户成都,助力汽车产业集群崛起。空间距离如此之近,川渝两地汽车年产量超过300万辆,如何协同发展日渐提上日程。





    这两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协同发展、共塑优势,正成为成渝两地汽车产业的新趋势。重庆企业生产的天窗、脚踏板等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整车生产线上;成都企业生产的交流发电机、雨刮电机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重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的多个车型。


    最新数据显示,成渝两地已有130家零部件企业融入对方整车配套。四川省发改委主任郑备介绍,川渝两省市正在打通信息链、提升产业链、融合创新链、共享供应链、整合价值链,扎实推进汽车产业互补合作,共建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紧扣中央顶层设计共绘“施工图”,聚焦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紧密协作、相向而行,在发展态势、创新动能、融合融通等方面取得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


    融合聚力,产业升级。川渝两省市统筹优化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先后出台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深度耦合,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川渝两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汽车产业产值约7000亿元,装备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


    “从去年至今,我们已为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提供了价值约900万元的汽车零部件。”成都西菱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项目部长高蓉宁说,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公司正为越来越多的重庆企业提供配套产品。


    资源共享,科创强劲。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川渝两省市共同推进西部科学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项目建设,持续完善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引智成果共享共用机制。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牟小云介绍,2020年以来,川渝两省市联合新建重点实验室5个,建成上线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开放两地大型仪器设备10001台(套)。


    改革拓路,发展一体。川渝两省市因地制宜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路径,创新毗邻合作、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新模式,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分工协同的产业合作机制、异地通办的政务服务机制,形成联系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税收征管一体化等探索加快实施。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成势见效。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在全国占比6.5%、在西部地区占比30.8%。

    2022-08-05
  • 上半年全区供销社实现销售总额145.52亿元

    记者从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累计实现销售总额145.52亿元,同比增长15.84%,增速较上年同期增加28.94%;累计购进总额128.45亿元,同比增长16.52%,增速较上年同期增加32.31%。





    据悉,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为农服务为根本宗旨,稳健经营系统农资、农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业务。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39.74亿元,同比增长14.76%,其中,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额35.79亿元,同比增长52.06%;农畜产品类销售额67.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7%;消费品零售额86.71亿元,同比增长9.92%。


    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社有企业,走出一条农业社会化全程服务新路子。截至6月末,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土地托管面积209.53万亩,其中,土地全托管面积83.41万亩;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牧业社会化服务面积321.13万亩次。(记者薛来)

    2022-08-04
  • 中国经济的底色与底气

    对于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该怎么看?下半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工作该怎么干?不仅要从认识论上,而且要从方法论上,特别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清楚、讲明白。





    分区间考察上半年经济运行


    上半年经济运行,根据预期情形不同,可以将其分作三个区间加以考察:


    1月至3月上中旬,各方面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恢复向好态势,为实现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的平稳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恢复整体上好于预期。


    3月下旬至5月中旬,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部分经济指标明显走低,生产经营活动明显受阻,供应链和产业链循环不畅,居民消费疲弱,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


    5月下旬以来,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经济指标止住下滑态势,开始触底反弹、边际改善,推动二季度实现GDP增长0.4%,步入企稳回升轨道。


    在经济运行呈现一定波动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克服多重压力和挑战,上半年同比增长2.5%。


    深层底色在于长期稳定向好


    从整体上好于预期到下行压力骤然加大,再到触底反弹、步入企稳回升轨道,前后三个区间的三种超预期情形,究竟哪一种最能代表中国经济深层底色?换言之,如果要给中国经济画像,哪一区间的超预期情形最像中国经济?


    答案无疑是第一种。这是因为,1月至3月上中旬的经济运行态势,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延续,反映了中国经济运行的真实样态,折射的是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


    与之有所不同,3月下旬至5月中旬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显然与复杂演变的国际局势和跌宕反复的疫情冲击直接相关。随着5月下旬以来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主要经济指标便开始转向,边际改善、修复向好。即便在这两个区间,中国经济依然显示出强大韧性。


    两相比较,前者是常态,后者则系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变化和国际局势复杂演变所带来的临时性波动。前者的基因深藏于国民经济肌体之中,系内生于国民经济系统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后者则源自外在影响,系各种游离于国民经济系统之外因素冲击的结果。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大趋势在于长期稳定向好。


    长期稳定向好的独特源泉


    一个绕不开、躲不过,必须清晰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源自哪里?


    这不仅要从经济层面,而且要跃出经济层面,从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的广阔视野中去深入挖掘,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源头活水。


    如下便是一份可能的清单:


    中国人民特别吃苦耐劳、特别坚韧不拔。在谋生存、求发展的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勇毅前行、衰而能兴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基因,也铸就了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超强的创造能力,系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所在。


    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具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这种不竭动力和源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系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独有特质、独有禀赋和独特价值体系,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我国拥有1.6亿多户市场主体,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囊括了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覆盖了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以及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经过40多年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洗礼,这些市场主体深谙市场规律、熟悉市场规则、擅长市场运作,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已经跃上新台阶,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累了坚实基础。


    我国发展潜力仍然十分巨大,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所产生的需求,是持久的、全面的。我国不仅拥有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持续迅速扩张。城镇化和经济地理再布局潜力巨大,拥有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的较大空间。


    我国仍然拥有深化改革的巨大红利。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科技创新亮点频出,若干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这些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升级提供了良好条件,使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得以充分激发和释放。


    我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立足国情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沿着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下去,中国经济一定能够行稳致远。


    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凝聚民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在推动发展上,能够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很好结合起来,使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都得到有效发挥;在应对挑战上,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都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形成战胜一切风险困难的强大合力。


    正是在这一系列独特的中国因素交互作用下,成就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底色。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底色在于长期稳定向好,对于我们从较长周期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增强稳住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底气和信心,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压力,稳增长难度增大,稳就业形势严峻,稳物价压力上升。面对这些困难挑战,我们既要看到短期、临时的超预期因素影响,从而爬坡过坎、从容应对,又要看到长期趋势和基本面,从而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尽管下半年经济运行依然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疫情冲击减退,防疫举措更加精准,一揽子稳经济措施逐步落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经济恢复向好基础不断巩固。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压力是预期转弱。稳住经济大盘,首先要从稳住预期做起。稳住预期的根本之举,在于深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和大趋势的认识。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面对超预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和更为严峻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必须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当务之急,是抓住时间窗口和关键节点,通过奋力挖掘潜能,不断拉近潜在经济增长和现实经济增长之间的距离,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底气全面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能力。


    底色决定底气,底气源于底色,底色、底气又意味着潜力。将上述的讨论概括为一点,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不仅没有变,而且变不了。对此,我们应当抱有充分的信心。

    2022-08-02

  • 首 页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