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将于7月13日召开

    7月10日,记者从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由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和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将于7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

    大会以“汇聚全球智慧、共创草业未来”为主题,共安排开幕式和4场平行交流会议以及草业全产业链成果交流展3项活动内容。届时,众多草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科学家将汇聚青城,分享交流最新成果,共商草业发展大计、共话草业发展未来。会上还将同步启动国家草产业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实施“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的战略,大力推进饲草产业园区建设和规模化种植。目前,已在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等地成功创建了多个大型饲草种植基地,饲草自给率超过80%,已经形成了“青贮玉米+苜蓿草+饲用燕麦”的三元供给模式。


    同时,呼和浩特市汇聚了众多草业科研力量,包括32家科研机构和85个科创团队。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6个饲草新品种,并转化了多个乡土草新品种。建立了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等重要资源保护机构,形成了独特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开发了国内首款低成本、高通量的苜蓿液相芯片,构建了国际领先的苜蓿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

    2024-07-11
  • 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丨“网红萌婶”有四件宝,小庙子村产业旺村民富

    从赤峰市区出发,向西行驶90公里,到达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

    “欢迎大家来到小庙子村!”全国人大代表、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热情迎上前。

    赵会杰,人称“网红萌婶”书记,曾3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过小庙子村发展情况。在她的带领下,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小庙子村地处燕山余脉凤凰山脚下,辖9个村民小组,有村民808户2700人,人均不足3亩耕地。过去,村民靠种植玉米、杂粮为生。这些年,村里积极引导村民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为村里开启了致富门路。

    “我们村种植的中药材有桔梗、牛膝、党参等10多个品种。”顺着赵会杰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片药田里,绿油油的药材苗随风摇曳,长势喜人。

    “别小瞧这小小的药材,就拿眼前这个牛膝来说,一亩地纯收入能达6000元,收入要比种谷子和玉米高很多。种植中药材这条路算是走对了。”赵会杰笑着说。

    2014年,小庙子村党总支牵头成立赤峰宏都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并将中药材进行初加工,进一步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我们村的中药材供给很多药厂和药材供应商,不愁销路。”宏都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永波说,去年合作社收入达到2000万元。

    合作社的成立,让小庙子村村民又多了一份收入来源。“现在是田间管理阶段,我们每天雇80多人,到了春季和秋季,每天需要200多劳动力到药材生产车间工作。村民的务工费一天最多是400元。”李永波告诉记者。

    小庙子村发生的变化,吸引了不少有“能耐”的外出村民回村发展,这些新农民的数量已经达到20多人。2023年,村民毕向东返乡创业,建设益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除了种植中药材还进行蔬菜初加工,让更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发展中药材种植、打造经济林、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新建蔬菜加工厂,小庙子村“四驾马车”并驾齐驱,这也是赵会杰带领村民致富的四件宝。如今,在她的带领下,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

    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小庙子村的名片也越集越多,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我们将继续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把各族群众都聚集到产业链上,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赵会杰说。

    2024-07-09
  • 甘其毛都口岸过货量突破2000万吨

    6月27日,入境货车在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货运通道有序通关。记者从内蒙古甘其毛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了解到,截至6月24日,今年以来内蒙古甘其毛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累计检查出入境车辆34.4万辆次、出入境人员31.5万人次,保障2005.63万吨进出口货物顺畅通关,过货量同比增长28.26%,创口岸开放以来同期通关过货最高纪录。






    2024-06-28
  • 今年自治区首批8.68亿元惠企资金直达921户企业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截至目前,2024年自治区首批8.68亿元惠企资金已由自治区本级财政直接支付至全区921户企业,主要用于支持内贸流通、外经贸和工业等领域1170个项目发展。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自治区诚信建设工程,2023年8月以来,按照服务市场经营主体和“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原则,自治区立足数字财政,对现有业务进行重构,通过自治区级项目库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有效对接,实现惠企资金从自治区层面直达企业。企业通过自治区级项目库直接申报项目,经逐级审核,实现惠企项目从申报审核到入库、预算编制和项目资金下达、项目资金监管等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开辟了惠企资金直达绿色通道,对提高惠企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24-06-27
  • 额尔古纳市:“经济通道”变“通道经济”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不断加快口岸经济建设步伐,持续提升口岸设施体系建设水平,充分释放口岸动能,拓宽贸易领域,全力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口岸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截至6月1日,黑山头口岸货运量为56407吨,室韦口岸货运量为23113吨,创历年新高。

    为有效提升口岸货运通关能力,额尔古纳市新建黑山头口岸海关监管货场,对互市贸易区进行升级改造,签署互贸区运营协议,借助优势国内物流和市场条件,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以口岸功能的完善作为支撑点,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引进和培育人才为手段,以本地加工为基石,全面提升口岸经济的质量与效率,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额尔古纳市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赵艳丽说:“下一步,额尔古纳市针对性招引重点企业、谋划配套项目、吸引外资,推动口岸与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功能、市场、交通、要素等整合融通,形成‘口岸+园区’‘口岸+物流’‘口岸+城市’等边腹联动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市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新平台。”

    2024-06-26
  • 包钢钢轨研发生产能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近日,包钢股份成功批量生产出口H400级过共析高强耐磨钢轨,标志着包钢钢轨在国际高端重载铁路市场推广应用中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

    重载铁路运输因其运能大、效率高、成本低受到世界各国铁路部门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中国、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等重载铁路密集的国家和地区,随着重载货车轴重、速度和年运量的持续增加,对钢轨选材及运输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重载线路钢轨服役过程中,面临磨耗大、剥离等问题,通过全世界行业内钢轨产品对比应用表明,过共析钢轨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在大轴重线路、小半径曲线中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服役能力,相比现有标准中高性能H370级钢轨得到明显改善。

    针对用户此次对产品高性能指标等要求,包钢股份技术中心接到订单后,迅速展开攻关,依托包钢铌资源优势,自主设计H400级过共析钢轨成分体系,与炼钢厂制定高碳钢铸坯中心低偏析、高洁净度过共析钢轨钢控制技术。与轨梁厂共同制定在线热处理工艺,三天内高效完成两次工业试验,掌握了过共析钢轨精准热处理技术,同时采用万能轧制工艺和低应力矫直技术,保证成品钢轨尺寸精度和高的平直度要求,最终实现了从研发到批量生产,按期完成H400级过共析钢轨生产供货,钢轨各项性能检验均超额满足技术要求。


    包钢集团作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钢轨生产基地之一,自在线热处理生产线投产运营以来,不断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开发高强耐磨热处理钢轨和自主稀土轨品牌产品,目前已实现国内外钢轨标准H320至H370级钢轨批量生产能力。近年来,瞄准国内外重载线路用钢轨要求,包钢股份深入开展H400级过共析钢轨研制,为我国重载铁路线路维护成本降低、行车安全提升提供优质产品。此次高强耐磨过共析钢轨成功批量生产,标志着包钢股份钢轨研发生产能力进入世界一流水平,有效增强了我国重载钢轨产品和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

    2024-06-21
  • 今年前5个月呼和浩特市进出口贸易值突破100亿元

    据赛罕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呼和浩特市进出口贸易值100.5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进口贸易值54亿元,同比增长39.5%;出口贸易值46.5亿元,同比增长22.5%。特别是5月单月,呼和浩特市进出口贸易呈激增态势,单月呼和浩特市进出口贸易值27.4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进口贸易值17亿元,同比增长202.8%;出口贸易值10.4亿元,同比增长21.2%。

    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民营企业仍保持外贸主力军地位,今年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73.8亿元,增长56.3%,占呼和浩特市外贸值73.4%。从进出口商品来看,进口以成品油为主,进口值28.7亿元,占全市进口值的53.2%;出口以机电产品和医药材及药品为主,二者合计出口值为17.5亿元,占全市出口值的37.6%。从贸易国别来看,今年前5个月呼和浩特市最大贸易伙伴为马来西亚,进出口值29.1亿元,占比29%。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贸易值68.5亿元,同比增长74%,占比68.2%,是拉动呼和浩特市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贸易值增长明显,前5个月进出口值达47.2亿元,同比增长98.7%,其中出口贸易值8.9亿元,同比增长810.4%;进口贸易值38.3亿元,同比增长68.2%。


    赛罕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李斌表示,今年前5个月,呼和浩特市进出口贸易值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三成以上,显示出呼和浩特市外贸经济发展劲头足潜力大,下一步,赛罕海关将通过掌上办、网上办、自助办等方式,方便外贸企业办理海关业务,提升企业开展外贸业务的信心,鼓励企业开拓外贸市场。

    2024-06-19
  • 科技赋能通 辽产业链与创新链 “双向奔赴”

    近日,在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东方红村辣椒地里,一条条银色的地膜整齐排列,绿油油的辣椒苗迎风摇摆,为田畴沃野增添了勃勃生机。

    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明湖介绍:“今年在全县12个镇场建立红干椒基地20个、面积10000亩,重点采取新品种引进、配方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微生物菌剂推广应用等技术。在试验基地上,我们与全国的各大院校加强合作,引进新组合120个,试验示范推广20个新品种,既有食用椒,又有配料椒,为我县红干椒多元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开鲁县是中国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基地,享有“中国红干椒之都”美誉。近年来,开鲁县通过优质品种引育和标准化技术推广,推动红干椒种植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年均辣椒产量30亿斤,形成了“育苗、移栽、收购、销售、加工、出口”融合产业体系,这是通辽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优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过去一年,通辽市围绕玉米生物、氢燃料利用、铝镍硅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持续加大科技支撑,累计争取上级投入和市本级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针对通辽玉米生产中存在的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通辽市开展密植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和水肥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11项关键技术,形成了玉米密植高产“通辽模式”,刷新我国东北地区春玉米区万亩、千亩单产纪录;在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全球首套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建成,刷新了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全球最大容量纪录,作为霍林河循环经济“源—网—荷—储—用”多能互补项目的配套项目,贯通了能源循环的全链条,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了火电调峰、用电调节、储能示范、绿电转化的循环发展新路线;为推动肉牛养殖标准化进程,通辽市在全区率先推行“肉牛科技服务驿站”服务模式,涵盖肉牛配种、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生产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等全产业链。同时,吸纳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入站,深入嘎查村、养殖户家中开展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培训指导工作,让小散养殖户坐在家里就能享受优质科技服务。


    今年,通辽市将在科技“突围”上求突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在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精准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力求实现“以点带面”全局性突破。集聚市内外优势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积极对接院士、顶级专家团队,促进人才、资源和产业有效衔接。聚焦玉米、肉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特色领域,高标准建设自治区玉米、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创通辽肉牛技术创新中心。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和标志性成果。

    2024-06-14
  • 前5月包头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居全区首位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日前公布2024年1-5月自治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情况,包头市以6.47亿元成交额位居首位,同比增长178.35%,占自治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37.57%。


    近年来,包头市以“科技体检”“企业科技特派员”“四个一”(引进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研发机构、选投一个战新产业、开发一组新产品)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全面摸清企业在技术合同登记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一对一”“点对点”开展业务培训,为企业宣讲税收优惠、加计扣除、高企认定、资金补助等惠企政策,引导企业“应登尽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4-06-13
  • 内蒙古招商引资文旅推介会走进上海

    6月11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协办的“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2024年来自内蒙古的夏季之邀旅游招商推介会在上海市举行。上海市浙江商会、上海内蒙古商会及4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了推介会。

    本次推介会聚焦“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主题,围绕“怎么来、吃什么、住哪里、玩什么、带什么”,策划推出沉浸式游玩攻略、精品旅游线路、文旅招商项目等系列产品,邀请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体验内蒙古夏季的别样风情,来到内蒙古投资兴业。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等盟市和单位分别进行了旅游产品推介。

    锡林郭勒盟重点推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那达慕期间,游客们不仅可以体验亲子游、自驾游等10余款那达慕专属线路产品,主办方还预留了开幕式游客方队入场名额200个,供大家沉浸式体验那达慕的仪式感。

    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围绕沪蒙航线、呼和浩特“支线快线”、内蒙古“支支通”航线网络和“经呼飞”中转服务等航线及产品情况进行了主题推介,并与春秋航空达成暑期那达慕主题航班航旅营销合作意向,与东方航空达成暑期沪蒙航线宽体机运营合作。

    内蒙古文旅集团围绕中国冷极村、金莲川草原、鄂尔多斯国际露营小镇等重点文旅项目,从资金、技术、设备、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招商推介。

    现场,锡林郭勒盟文旅局与华程国旅集团签署OTA平台合作引流项目协议,与杭州北国旅行社签署客源互送协议。参会企业围绕在内蒙古投资兴业、开发旅游产品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座谈。

    上海市浙江商会副会长潘霄剑说:“本次推介会为上海和内蒙古的企业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希望通过不断地交流合作,推动两地旅游产业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孙国铭说:“通过本次招商推介会,我们向全国各地的朋友发出来自内蒙古的夏季之邀,欢迎广大游客来内蒙古观光旅游,诚挚邀请更多有实力、有投资意愿的企业来内蒙古,围绕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投资兴业,切实推动内蒙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4-06-12
  • 乌兰察布农食产品出口增长迅猛

    进入2024年,乌兰察布市农食产品销往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出口额均迎来新的增长高峰,今年一季度农食产品出口14855.6吨,货值2498.0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9%和117.3%。特别是葵花籽、马铃薯类产品等特色农食产品出口量增长迅猛,今年一季度葵花籽出口量同比增长142.69%,马铃薯类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13.03%。


    集宁海关立足乌兰察布市农食产品发展实际,打好“多维发力”的政策“组合拳”,全面推广出口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模式,同步规范企业属地报检及证书申报,实现受理申报、属地查检、出证放行等环节无缝衔接,出证时间同比压缩超过50%,助力农食产品“护照”真正迈入了“秒”出时代。设立鲜活农食产品绿色查检通道,实行优先查检、节假日预约查检等便利措施,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和出口计划,指导企业做好出口前准备工作,保障农食产品顺利出口。

    2024-06-05
  • 首府新签72个项目为六大产业延链补链

    记者6月1日从呼和浩特市发改委获悉,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聚焦“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任务,六大产业集群精准定位发展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效融合,加大项目招引,不断延链补链,提升产业规模与市场竞争力。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新签约项目26个,签约投资额62亿元,推进瑞健13000头奶牛养殖新建项目、新建蒙康托养服务中心等项目开始办理备案手续,玉泉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70个项目开工建设。

    在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方面,新签约项目17个,签约投资额162.63亿元,推进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车辆交易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桩换电站项目(二期)、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风电部分)、阿特斯220KV变电站工程等73个项目开工建设。

    新材料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签约项目16个,签约投资额449.9亿元,推进中环20GW光伏叠瓦组件项目、内蒙古润雅钠电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6GWh钠离子电芯生产制造项目、呼和浩特天皓新材料有限公司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生产线建设项目等70个项目开工建设。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签约项目3个,签约投资额1.4亿元,推进内蒙古金达威药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阿洛酮糖、年产5000吨肌醇建设项目、内蒙古金达威药业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泛酸钙建设项目等19个项目开工建设。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签约项目10个,签约投资额425亿元,推进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中心项目、内蒙古农信社信息科技中心数据中心项目等44个项目开工建设。


    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推进中船(邯郸)公司年产1.5万吨高纯三氟化氮项目、年产16万吨液氮项目、年产5000吨高纯氯化氢项目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

    2024-06-03

  •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