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二连浩特公路口岸4月1日起实施24小时货运通关

    4月1日起,内蒙古二连浩特公路口岸货运通道开始实行为期6个月的24小时通关。该口岸成为中国首个对蒙古国24小时货运通关的公路口岸。










    在二连浩特公路口岸货运通道,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大货车往来穿梭,进口货物以铁矿石、煤炭为主,出口货物以日用百货、家用电器、汽车配件等产品为主。


    常年往来于中蒙之间的蒙古国货车驾驶员阿木尔萨那说,以前公路口岸早上8时到晚上6时通关,货车司机需要排队等候通关,现在24小时通关,能随到随检,通关时间更快了,效率更高了。










    二连浩特公路口岸货运通道去年12月试行半个月24小时通关,为此次通关政策的实施做了充分准备。据了解,今年4月1日至9月30日,二连浩特公路口岸客运通道仍实行原工作制,客货运通道逢双方法定节日闭关。

    “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后,我们将结合智慧边检建设,推行商品车预约通关、中蒙农副产品绿色通道、车体查验信息化等通关举措,持续提升口岸智能化通关水平,最大限度释放口岸实行24小时货运通关红利,确保口岸通关高效顺畅。”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二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刘启亮说。


    作为中国对蒙古国开放的综合枢纽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承担着蒙古国70%以上日常生活用品的陆路运输任务,在促进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发展、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蒙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热络。二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靠前服务、主动作为,不断提升查验效率,创新通关机制,以优质服务确保口岸人流物流大进大出、快进快出。


    据二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今年前3个月,该站共检查验放出入境人员达4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近2倍;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达11.9万辆(列)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2.5倍。

    2024-04-01
  • 农博会闭幕:意向成交额突破19.6亿

    3月28日,为期3天的2024年第三十四届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市落下帷幕,同期举办的2024年第二十一届内蒙古畜牧业博览会暨设施畜牧业发展论坛、第九届内蒙古林产品博览会、第十一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也正式闭幕。本次农博会共接待观众达到6万人次,截至3月28日14时,意向成交额突破19.6亿元,现场成交额达到5.88亿元,现场签约项目869项。

    据了解,本次农博会农资、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订单最多,尤其是展会现场的区域公用品牌展示区为本届农博会增光添彩。展会现场的各种农业“黑科技”让观众大饱眼福:数字监管平台、气象环境传感器、智慧农业信息化平台、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智能化蓄水池、无人驾驶拖拉机、盐碱改良剂、农林保水剂、无人植保航空器等设备和技术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农业物联网、农业AI+大数据、智能装备、智能灌溉等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展会的科技化水准让广大农牧民大开眼界。

    本届农博会的胜利召开,对于推动我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我区农牧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提升农牧业科技化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天的展会也为呼和浩特市的交通、酒店、物流、餐饮、广告、购物、旅游等行业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拉动效益。

    2024-03-29
  • 广东:税惠红利落袋纺织服装企业加“数”转型

    在中国针织名镇佛山张槎,一间5000平方米的数字化工厂正有序运转。智能吊挂机将裁剪好的布料依次传送至每道工序的工人座位前,最快7分钟就能将“原料”变“成衣”。











    图为车缝工人将裁剪好的衣服挂在智能吊挂机上。孙秋霞摄


    “我们的数字化工厂去年11月开始运行,车间里的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工人的生产量,尤其对于排产而言,它的优势体现得非常明显。”佛山市瑞蒽服装有限公司(简称“瑞蒽服装”)董事长冯永国说。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记者近日走访多家企业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生产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降本增效。











    图为自动裁床机正在作业。孙秋霞摄


    冯永国表示,为了增加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去年投入1000多万元将生产车间从设备到管理进行全方位改进,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享受金额超330万元。

    “我们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较高,如果没有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企业支出的压力会相当大。”冯永国说。

    早在1988年,大型产品出口型及高新技术型纺织企业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简称“广东溢达”)便在佛山高明投资建厂,每年销售额约40亿元。

    负责该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副总监杨刚介绍,公司在1995年开始搭建从棉纺、面料到成衣甚至辅料的全供应链系统,后来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让机器代替人进行车缝作业。

    “以前完成一个成衣订单,通常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现在最快可以在2至3周内完成。”杨刚说。


    据了解,广东溢达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开展创新研发和自动化改造。2023年,广东溢达预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约为5000万元。











    图为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制衣厂联动自动化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最直接的体现是减少企业税负,让我们有更多经费推进技术革新。”广东溢达财务总监李静介绍,得益于数智化改造,公司实现降本增效,今年毛利率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00%。

    借助广州成熟的服装产业链,快尚时装(广州)有限公司(简称“UR”)逐渐发展壮大,通过自研商品数智化管理平台和自研供应链协同平台,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过程,再到成品的存储和物流,实现每个环节实时监控和优化,大幅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率。


    “在税务部门的辅导下,近年来我们累计收到了约800万元出口退税款,及时到位的退税资金加快了公司的资金回流速度,让我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UR财务中心总经理杜先生说。

    2024-03-28
  • 内蒙古首套制氢系统出口美国

    3月23日,由鄂尔多斯市国盛利华制氢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生产的模块化紧凑型低功耗电解水制氢系统在鄂尔多斯高新区装载完毕,将出口美国。这是内蒙古首套制氢系统走出国门,标志着鄂尔多斯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成功将这一技术推向国际市场。

    据了解,鄂尔多斯市国盛利华制氢设备有限公司以氢能源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以产导研,以研带学,以学助产。本次出口的制氢系统,通过优化电解极板及热流体分布电流技术降低电解电量消耗,大大节约电解用电成本,具有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制氢效率高、产氢压力动态可调整等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这次成套设备的出口,不仅展示了内蒙古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实力和创新成果,也为内蒙古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为发展目标要求,培育创新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产业转型,培育本土化产业人才,为鄂尔多斯市和鄂尔多斯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该公司生产负责人刘畅信心满满地说。

    2024-03-27
  • “天水麻辣烫”走红带动“甘味”食材出口海外

    自由搭配的食材、爽滑劲道的粉条、辣中带香的配料……近期,甘肃天水麻辣烫从社交平台热辣“出圈”,不仅吸引国内游客前去,也引起国内外消费者普遍关注。

    近日,在甘肃某农业科技公司的机器轰鸣中,粉碎的马铃薯经过一道道工序变身为细腻洁白的马铃薯淀粉,等待打包发往国外市场。

    据了解,天水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马铃薯种植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得益于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天水马铃薯具有质地细腻、口感好、淀粉含量高等特点,适宜加工马铃薯淀粉。而马铃薯淀粉是制作手擀粉的优质原料,随着天水麻辣烫的“走红”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为支持天水马铃薯淀粉开拓出口市场,天水海关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指导企业做好原料验收、加工关键控制点等重点生产环节质量管控,持续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该关充分应用“互联网+海关”“单一窗口”等平台,推动海关业务“一站式”线上办理,优化关企对接机制,选派专人从申报、检验检疫、出证等环节全流程指导,最大限度压缩通关时限。

    “目前我们公司生产的马铃薯淀粉已出口意大利、柬埔寨、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农业科技公司外贸负责人说。

    “一口麻、两口辣、三口鲜香。”“麻”是天水麻辣烫出圈的重要元素。而甘肃花椒凭借麻味醇正、芳香浓郁的特点,成为天水麻辣烫的“加分项”。

    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浓郁的椒麻味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在对收购的花椒拣选分级。

    “海关支持初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帮助我们的花椒畅销海外,借着天水麻辣烫的热度,甘肃花椒不仅享誉国内,更是征服了国外消费者的味蕾。”该公司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随着“麻辣经济”带动,甘肃豆制品、蔬菜等产品出口订单不断增加,开拓国外市场步伐不断加快。


    “我们将持续创新监管方式、优化通关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助推辖区更多优质‘麻辣烫’食材海外‘出圈’,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天水海关关长张泰恒说。

    2024-03-26
  • 前2个月内蒙古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自治区统计局最新消息:今年1-2月,全区经济延续去年以来发展势头,整体经济呈现良好运行态势。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五大任务”,推进实施“六个工程”,锚定目标、紧抓快干,经济运行起步稳健。

    工业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在鄂尔多斯智算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忙碌着。项目由北京万界数据科技公司和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合作,建成后,将实现每秒运算能力35万万亿次。1-2月,包括高技术制造业在内,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

    投资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通过不断强化产业链招商,补齐产业链短板,壮大产业集群,投资98亿元的鑫环10万吨颗粒硅项目已建成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为我们挺进产值千亿级园区奠定了基础。”呼和浩特市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永红说。得益于稳投资的一系列举措,1-2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倍,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55.9%。同时,全区新能源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9.9%。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今年以来,全区市场销售持续恢复,服务消费潜力持续释放。1-2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7亿元。


    “开年以来,全区上下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各项部署要求,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用好一切有利条件,加力稳增长、全力促发展,全区经济稳中向好。”自治区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综合处处长吕强说。

    2024-03-26
  • 陕西熟黄豆粉首次出口

    记者22日从西安海关获悉,经该关所属渭南海关检验合格,陕西万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预混合粉——熟黄豆粉顺利出口至澳大利亚,实现了陕西熟黄豆粉的首次出口,为进一步打开国际高端市场带来新机遇。








    图为海关工作人员对熟黄豆粉进行查验。(西安海关供图)


    陕西万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品类健康饮品原料生产企业,专注于各种类型固体饮料和预混合粉的研发生产,产品种类超300种。

    “在海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2023年公司顺利取得了出口资质,我们生产的固体饮料酸梅粉实现全省首次出口,极大提振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该公司负责人叶金表示,“有了之前出口经验,公司着手出口预混合粉时就与海关业务人员对接,海关第一时间‘送政策上门’,推送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给我们有效应对风险提供了很大帮助。”

    为护航企业熟黄豆粉首次顺利出口,渭南海关及时派员深入一线问企所需,提供“菜单式”定制化服务,详细指导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原料验收,严把加工过程管控、产品出厂检验等关键节点风险点,保障出口熟黄豆粉质量安全。同时,认真宣讲澳大利亚等国家食品相关法规、标准和海关监管政策,指导企业精准对接国外市场准入要求,办实事、解难题。

    据统计,今年前两月,渭南市外贸进出口实现“开门红”,进出口贸易总值3.64亿元,同比增长33.1%。


    “下一步,渭南海关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监管优服务,抓好海关各项政策落地,促进辖区外贸质升量稳,服务渭南加快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渭南海关关长李亚荣表示。

    2024-03-22
  • 1斤60元!头茬“灯笼红”香瓜抢“鲜”上市

    3月18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的“灯笼红”香瓜抢“鲜”上市。

    走进胜丰镇温室大棚,一个个硕大圆润的“灯笼红”香瓜香气袭人。香瓜种植大户王海军正在采摘、装箱、打包,每年这个时候是他们一家人最忙碌的时刻。

    “开园后,不少顾客前来订购。我今年种植了5个温室,亩产量大约有1500斤。现在香瓜的批发价是每斤50元,精选之后用礼盒包装的,每斤售价60元,1个大棚可以收入7万多元。”王海军笑眯眯地说。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灯笼红’香瓜,总面积达3000亩,产值占全村生产总值的62.9%,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新丰村党支部书记赵海龙介绍。2023年,胜丰镇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大种植面积,在“灯笼红”产业园区新建285亩各类拱棚。目前,这些拱棚租给了周边18户农户移栽定植,预计拱棚香瓜今年5月底上市,总产值将达到300多万元。


    近年来,五原县打造现代设施农业4.2万亩,其中“灯笼红”香瓜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为稳步提升香瓜品质,五原县对自繁种子提纯复壮,产品携带承诺达标合格证、粘贴追溯二维码上市销售;同时建设了集电商服务、农残检测、线下体验、市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灯笼红”香瓜博物馆和“灯笼红”香瓜主题广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香瓜文化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瓜农户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

    2024-03-20
  • 河南汝阳培育红薯产业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聚焦红薯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产业链培育,不断推进红薯产业链纵向发展和链上各环节横向拓宽。其打造的“汝阳水果红薯”战略品牌,通过挖掘红薯深加工潜力,发展红薯+乡村特色文旅项目,稳步推进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链条开花。

    春节刚过,汝阳县的红薯育苗基地就一派繁忙景象。实验室内的技术人员在操作着脱毒设备,从母株上切下健康的红薯茎枝,放入含有特定培养基的育苗瓶。育苗瓶里翠绿的红薯苗长势良好,生机勃勃。

    “薯苗脱毒后生产的种薯、种苗几乎不带病毒。在大田种植中,植株生长更旺,抗病抗虫能力强,产量和品质也都有明显提升。”技术人员张娜娜说,科技赋能有效保护了红薯产业发展源头。

    脱毒种苗是保障甘薯产业发展和甘薯种业安全的源头。汝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东升介绍,全县将立足汝阳红薯“绿色、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定位,试种1000亩“红瑶”红薯,聘请行业专家对种植大户加强指导,并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脱毒中心合作,建设中原甘薯种业中心,为汝阳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面对汝阳红薯稳产量、提质量的现实需求,位于汝阳县内埠镇的汝阳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用数字乡村大数据可视化管理云平台,为汝阳红薯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5G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遍布各个大棚,可自动采集、分析信息,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打开平台掌握大棚实时空气温度、湿度和土壤墒情监测数据,从而进行田间管理。平台自动记录温湿度变化情况,形成温湿度变化曲线,方便管理人员更加精准掌握农时。种植大户李许召介绍:“我承包了150亩富硒土地,在洛阳移动智慧农业平台的帮助下,在手机上就能够看到啥时候该浇水、施肥、除虫,既省时又省力。”

    由于汝阳红薯产业缺乏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必须加强产业品牌化建设。为破解发展瓶颈,汝阳县坚持差异化,突出特色,精准发力,顺势而为推出了汝阳水果红薯区域公用品牌,全面开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品牌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汝阳实践。

    为进一步叫响汝阳红薯品牌,提升红薯附加值,汝阳县积极参与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全国有机食品博览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等农产品品牌培育推介活动,成功举办14届红薯擂台赛、5届红薯文化节,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汝阳红薯入选2023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汝阳红薯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公斤鲜薯销售价格平均提高0.8元,2023年,全县红薯产业综合年产值超过15亿元,一个个小红薯正在“串珠成链”,托起百姓增收致富的“甜蜜梦”。

    一业兴,百业旺。为进一步延伸红薯产业链条,汝阳县深入挖掘红薯美食文化,将红薯传统美食与红薯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发出香酥红薯饼、养生红薯糕、芝麻红薯等预制菜产品,推广适宜加工的红薯品种,实现生产与加工端的结合,带动更多群众加入红薯产业链条增收致富。

    而汝阳红薯品牌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文旅融合,更是让乡村特色游火爆“出圈”。

    汝阳县柏树乡窑沟村家家户户的窑洞式红薯窖独具特色,土窑石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当地选择“红薯IP”,将窑沟村打造成为“红薯小镇”。红薯开挖节、红薯擂台赛、“小红薯”奇妙游等特色活动敲锣打鼓地办了起来,儿童乐园、美食广场、摄影基地等休闲业态纷纷“冒”了出来,吸引大量游客休闲游玩。“红薯小镇”荣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荣誉称号。


    今年春节期间,“红薯小镇”举办“龙年到龙乡,回家过大年”主题活动,修建中原雪村窑沟滑雪场,改造亲子乐园、美食广场等配套设施。此外,村集体还与企业合作推出了数字化乡村运营新模式,让游客们更加方便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乡村旅游。今年春节期间,“红薯小镇”旅游收入超过33万元,昔日偏僻宁静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4-03-19
  • 吉林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

    白山松水间,寒地冰雪经济活力奔涌。

    据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2051.7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5.4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0.6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7.03%。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

    吉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做好“白雪换白银”的大文章。林海雪原、雾凇漂流……吉林省调查和记录的冰雪资源单体约8.95万个,单体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48个。

    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山形树影之间,滑雪爱好者正在雪道上驰骋。“北大湖滑雪场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单体雪场。”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党工委书记于跃洋介绍。吉林省滑雪度假人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吉林省着力打造江上游船赏雾凇等73项冰雪旅游新产品;32条“冰雪直通车”线路让旅游团队可由省内主要机场、高铁站免费直达各大滑雪场及度假区……暖心贴心的服务保障,助力吉林省冰雪旅游热度持续提升。

    依托生态禀赋,厚植资源优势,吉林省把做大做强冰雪产业作为引领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着力构建特色现代化冰雪产业体系。

    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们装备包里的自发热冰雪袜就产自吉林省辽源市。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辽源市积极培育现代纺织、食品、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国产红旗雪车、辽源雪蜡车、自发热冰雪袜等产品亮相北京冬奥会;吉林省金仑科技公司研发制造的国产滑雪模拟器销往全国各地……吉林省抓住冰雪产业发展机遇期,培育冰雪装备器材龙头企业,塑造冰雪装备制造业完整产业生态。


    “吉林省着力构建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和冰雪装备为重点的‘4+X’冰雪经济体系。全要素、全链条、全领域做好‘冰雪+’文章,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高地。”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孙光芝表示。

    2024-03-14
  • 通辽市打响招商引资“春季攻势”

    几天前,总投资30亿元的龙马控股集团年产30万吨精密铸件项目生产线成功点火,第一炉铁水顺利出炉。据悉,该项目是通辽市今年重点实施的项目之一,满产达效后年产值可达35亿元,提供2800余个就业岗位。

    长期以来,通辽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持续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做好2023年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辽市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辽市创新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等,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明确了具体目标,提供了现实路径。通辽市聚焦玉米生物科技、绿色铝镍硅、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9大主导产业,建立市级领导产业链链长制,逐年制定并动态调整“两图两库两表”,推动产业集约集聚招引项目落地。创新推行“亮晒比评”机制,亮出诚信、晒出精气神、比出干劲儿、评出实绩,培育推出自治区级创新亮点88项,7项改革举措获得国家部委认可,一批企业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荣膺“2023中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

    在去年12月开展的招商引资“冬季会战”行动中,通辽市积极对接福耀玻璃、金龙汽车、国电投中国电力、中咨资本等行业领军企业,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98个、总签约额824.84亿元,其中,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2个、总签约额809.0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40%。

    新年以来,通辽市抢时间、抓项目、拼经济,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春季招商攻势”,各旗县市区主动协助指导企业办理项目各项前期手续,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运用全流程帮办代办、集中审批、并联审批、现场办公等举措,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营造了全市大力促进企业投资、全力服务项目落地的良好氛围。


    通辽市聚焦“闯新路、进中游”战略目标,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在统筹推进上求创新突破,将2024年确定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年,推动龙马200万吨铸锻件、锦联55万吨易拉罐罐料及汽车板材等17个投资超50亿元项目开复工建设,截至目前,全市513个重点项目手续已办结432个。实施“政策落地工程”,用足用好国务院支持意见及各部委配套措施、东北全面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积极打造“通达辽阔、近悦远来”城市品牌,谋划推动“一表通”“数智通辽”等综合改革,探索推行“数字化门牌”等64项创新性微改革,加快建设数字治理和整体智治体系,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03-13
  • 盐碱水里鱼虾跃

    甘肃白银景泰县发展特色渔业






    盐碱水里鱼虾跃


    “从盐碱水里把虾捞上来,处理完后直接上锅蒸10分钟,即使不蘸料汁味道也很鲜美!”在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晋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晋成正向外地客商介绍自己养殖的南美白对虾。

    据了解,晋成农业主要利用盐碱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景泰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水分蒸发量大,中重度盐碱地有16.3万亩。用盐碱水养殖鱼虾如何实现?

    改变出现在2016年,景泰县提出以渔治碱兴业的发展思路,一批当地渔业企业主动在盐碱滩上打头阵。通过开展水质化验、品种试验等,相关企业在车间内外分别开展淡化、标粗和养成的接力式养殖方式,成功实现盐碱水里养鱼虾。

    周晋成算了一笔账——盐碱水由政府提供设备抽取,企业不用掏钱,利用的地是撂荒地,最大的成本也省下了。原来颗粒无收的盐碱地,现在每亩年均收入达1万元。仅他所在的五佛乡,就有2000亩盐碱地用于发展渔业。

    不仅要养,还要会育。景泰县积极招商引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为支持渔业企业发展,当地根据不同的鱼塘、鱼池情况分别予以补助,同时配套提供相应的技术、药品、交通和设施支持。鲟龙渔业有限公司就被吸引而来。

    直径2米的鱼苗孵化缸内,2万多尾鲟鱼苗刚刚孵化,等它们长到10厘米时就可以出塘。鲟龙渔业负责人李君春盯着孵化缸,满眼都是期待。

    “政府配套齐全,加上盐碱水出塘的鱼肉质紧实,吸引来不少客户!”李君春举例,柳根鱼对盐碱水的适应性强,但如果直接购买鱼苗,不但价格不菲,交通成本也很高。于是,鲟龙渔业和科研团队历时2年突破技术难题,鱼苗成本下降近九成,良种率也实现提升。仅鲟龙渔业一家,去年销售额就超600万元。

    除了企业受益,渔业养殖还帮助周边村民就业增收。更可喜的是,地下盐碱水被抽取后,周边土地的盐碱程度不断下降,渔业企业产生的尾水还能用于农地浇灌,周边农业逐渐恢复,形成了盐碱水利用的良性循环。


    景泰县副县长王涛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当地已构建起盐碱地特色渔业产业体系。截至今年初,景泰县以渔治碱利用和治理盐碱地面积达2万亩,撂荒的盐碱地得到治理,废弃的盐碱水得到利用。2023年,相关渔业产量达423万斤,产值超6000万元。

    2024-03-12

  • 首 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