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内蒙古消费热力值拉满

    重点监测的358家商贸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15.77亿元


    “第一次来呼和浩特,这里的消费氛围真好。晚上草原看篝火、品特色烧烤,白天逛塞上老街,定制专属旅行纪念品,呼和浩特真的太懂我们了!”

    “来内蒙古本来只是冲着昭君墓、大召寺等知名景点和广袤大草原来的,没想到被这里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圈粉’了。”

    ……

    “五一”小长假,内蒙古消费市场“火”力全开,“热力值”拉满。小长假期间,记者走访呼和浩特市转角巷、诺和木勒等重点商圈,国潮文化、夜经济、沉浸式体验等新场景活力迸发,市民游客在烟火气与文艺范儿中感受到了消费热度,共同助推消费市场形成供需两旺的蓬勃态势。

    “五一”期间,全区重点监测的358家商贸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15.77亿元,同比增长2.3%。

    5月1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诺和木勒商圈,这里正在举办面包&咖啡文化节。不同品牌的面包店和咖啡店设立了许多档口,面包的甜味、咖啡的香味弥漫,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流连。

    “日式生吐司、欧式碱水包、创意斯康……我在商场里第一次吃到这么多品类的面包,对于我们这样的碳水爱好者来说,太棒啦!”来自山东的游客吕莉莉说。

    “五一”假期,我区各大商圈人流量显著攀升,市场呈现“人气旺、商气浓、消费热”的繁荣景象。呼和浩特中山路商圈、包百商圈、鄂尔多斯达北路商圈、赤峰市桥北商圈等迎来客流高峰,客流量同比分别增长30.2%、23.7%、21.6%、19.8%。

    5月2日,在呼和浩特五里营红星美凯龙家居,购买家具家电的顾客络绎不绝,很多店铺的导购忙得不可开交。

    在一家大型卫浴店铺,市民李女士正在为新家挑选花洒和马桶。她告诉记者:“现在家装厨卫换新补贴非常到位,买东西实惠了不少。”

    今年“五一”假期,自治区各级商务部门统筹把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深度嵌入“五一”重点促消费活动中,营造“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浓厚氛围,激发换新消费潜力。截至目前,全区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18.8亿元,累计带动消费158亿元,老百姓参与热情高涨,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这个小长假,全区各大餐饮企业适时推出时令特色菜品,引领消费“新食尚”,吸引更多的区内外消费者。其中,西贝餐饮、额尔敦火锅、老绥元烧卖等本土餐饮品牌门店客流激增,日均翻台率超4次。监测数据显示,全区重点监测的75家餐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3803.3万元,同比增长9%。


    这个“五一”假期,内蒙古以全域联动的消费狂欢,让全国游客畅游内蒙古、嗨购内蒙古。从城市商圈到草原小镇,从汽车展销到文化盛宴,内蒙古正以崭新姿态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05-07
  • 内蒙古“五一”迎客1660万人次消费超118亿元

    7大主题503项特色文旅活动精彩纷呈




    “五一”假期,内蒙古文旅持续加大产品供给,全面激活假日经济,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60.01万人次,同比增长10.53%;累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118.24亿元,同比增长11.12%。

    “在内蒙古,真的能看到天下一切美景!”这个“五一”,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踏访内蒙古,迅速引爆社交媒体。蒙曼登长城、赏白塔,在包头触摸秦砖汉瓦,在鄂尔多斯品鉴“鹰顶金冠”,所到之处,听者云集。蒙曼说:“内蒙古有着超出预期的美和震撼。”

    在文化的加持下,今年“五一”假期内蒙古文旅再创佳绩。携程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内蒙古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16%,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36%。主要客源地为: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沈阳。热门景区前5名为:大召寺、响沙湾、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历史人文与自然类目的地正取代传统游乐场,成为人们出行新选择,内蒙古亲子主题酒店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100%,乌兰察布凭借“草原+沙漠+火山”复合景观,日均接待量较去年同期翻番。

    “五一”假期,内蒙古从东到西,山河壮美,“流动的中国”活力再现,游人们用脚步丈量大好河山。假期前4天,内蒙古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896.88万人次,同比上升8.76%。


    假日期间,各地纷纷推出消费新场景、新产品、新体验,出台惠民举措,推动文旅市场热度节节攀升。“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阅读去旅行”“跟着非遗去旅行”“跟着展览去旅行”“跟着文博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7大主题503项特色新颖的文旅活动满足游客多种需求。鄂尔多斯市发布了《鄂尔多斯市关于进一步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从激发客源市场消费活力、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和支持新媒体宣传推广3个方面,制定了13项具体措施,涵盖巩固国内客源市场、拓展入境客源市场等内容;乌兰察布市为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举办了“惠享五一·嗨购乌兰察布”系列促消费活动;包头市在公共文化场馆开展新意迭出的展览活动,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观展选择;全区各乌兰牧骑以小分队的形式开展演出服务活动,把欢乐和文明传递到千家万户。

    2025-05-06
  • 巴彦油田原油累计产量突破400万吨

    记者从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巴彦勘探开发分公司获悉,截至4月19日,巴彦油田原油累计产量突破400万吨,标志着我国埋藏最深的陆相碎屑岩油藏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巴彦油田位于内蒙古西部河套盆地,主力油田平均埋深超5000米,是国内埋藏最深的陆相碎屑岩油藏。自2018年投入规模勘探开发以来,面对巴彦油田超深、高温、高压等难题,华北油田坚持立体勘探与全生命周期开发理念,创新构建多领域成藏理论和个性化开发模式,形成了晚期快埋型咸化湖盆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探关键工程技术,实现浅、中、深层资源高效联动,建成国内首个空气驱砂砾岩油田和首个超深层油藏早期CCUS先导试验区,通过“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地面地下、经济技术”一体化攻关,创新上产稳产策略和提高采收率措施,原油生产持续提速,4个100万吨产量分别用时49个月、13个月、10个月和不到8个月,开创了蒙西综合性能源基地建设新局面。


    “巴彦油田围绕油田、气田、碳田、能田‘四田融合’建设目标,建成国内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原油处理基地,全年油气产量当量150万吨,年发绿电84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750吨,年注碳15万吨。”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巴彦分公司党委书记翟金生表示,“我们将始终坚持智能高效、绿色低耗的开发理念,持续推进数智化建设、低碳化发展,为把内蒙古建成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贡献力量。”

    2025-04-23
  • 马铃薯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项目启动

    4月14日,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首期专家服务基层项目——马铃薯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在乌兰察布市启动,来自全区马铃薯产业的科技人员、种薯企业代表、种植大户等70余人参会。

    据了解,本次示范团项目活动为期6天,依托自治区级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创新专家服务基地,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技术需求,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升马铃薯品牌影响力。活动邀请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琦等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位马铃薯产业领军专家,采取“理论授课+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种薯繁育、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服务。


    今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计划组织开展人社部专家服务团项目2期、自治区专家服务团项目10期,以人才智力赋能乡村振兴,推动自治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15
  • 甘其毛都口岸首次实现 新能源汽车跨境过货

    记者从呼和浩特海关获悉,近日,一批崭新的一汽解放J6P重载充电式牵引车满载近700吨进口煤炭缓缓驶入甘其毛都口岸,这标志着甘其毛都口岸首次实现新能源汽车跨境过货。


    据了解,此次投放的新能源汽车共43辆,适用于进口煤炭短驳运输。车辆从蒙古国查干哈达场站装车,运行26公里后经甘其毛都口岸入境,最终抵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完成卸货及仓储。投放新能源汽车跨境过货是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了适应口岸过货量连年增长对新型物流模式的需求。比起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能耗直降三分之二,具有低成本、高承载、强动力、智能化等优点,促进了甘其毛都口岸物流向“绿色物流”转型。为全力保障快速通关,乌拉特海关设立专人专岗指导企业办结进出境运输工具备案业务,预先为车辆张贴电子车卡,以便“智能卡口”自动放行。

    2025-04-14
  • 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蓄势待发乌审“竞速”崛起

    乌审速度,惹人注目——

    2022年,乌审旗位居全国西部百强县综合实力排名第23位;2023年,乌审旗位居第18位;2024年,乌审旗强势挤入第10位。

    由前部直冲到头部,这在全国县域阵营实属罕见。

    追梦,奔跑,一刻不停。乌审旗从农业大旗迈向工业强旗,以点带面破解县域发展共性问题,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探路。

    如今,乌审旗新一轮发展的目标清晰而坚定:以中煤、中石化、中石油、国家能源、宝丰、汇能6个千亿级项目集群建设为牵引,推动能源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确保核心区建设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

    又是一个春天里,连日来,我们蹲点乌审旗,感受到一股股拼劲与闯劲在这里升腾,酝酿着新的飞跃。

    在内蒙古宝丰300万吨烯烃项目现场,煤炭经过气化、净化、甲醇合成、MTO、烯烃分离等一系列工艺,最终转化为工业母料——烯烃产品。

    每日生产4000多吨的烯烃运往华东、华南等市场,经过各类流程,摇身一变成为玩具、汽车材料、运动器械等。

    作为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煤制烯烃厂,宝丰不仅承担着从“一块炭”到“一缕丝”转变的中间关键环节,在设备装置上,更实现了内蒙古项目设备装置全面国产化替代,破解了众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内蒙古宝丰项目建设采用的设备装置全部由我国自主生产制造,其中23项关键核心设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创造了气化、净化、甲醇合成、全密度聚乙烯、甲醇制烯烃分离耦合蒸汽裂解装置单套产能“五个全球最大”和DMTO、聚丙烯、空分装置单套产能“三个全国最大”的行业纪录。

    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华山表示:“今年,我们将持续推进现代煤化工技术革新,从多方面节能降耗,全系统能耗降近20%,坚定推动绿氢与煤化工耦合、源网荷储协同减排,促进煤化工高端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大力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协同打造产业链生态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乌审旗,宝丰项目可谓是“鄂尔多斯制造”与“鄂尔多斯速度”的双重镜像。

    2024年,是内蒙古宝丰在乌审旗扎根建设的关键之年,创造了“宝丰奇迹”。半年时间完成旗区至国家的全部审批;15天完成10000亩土地征收;倒排工期18个月完成全部建设……建设周期刷新行业最短纪录,工程质量达到世界优级水平,持续擦亮了“优乌止境”的乌审营商招牌。

    仅2024年,乌审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签约引进各类项目18个,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2.5亿元,4年跨越3个百亿级大台阶。目前,乌审旗正在建设和谋划开工的百亿级项目达到6个,50亿级项目达到7个,已开复工项目25个。

    一个区域的产业亮点既要有千亿级的“绝对优势”,也要有多点开花的可能性。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条链上的项目就能聚合成一个新的增长极。

    抓住“产业项目”,推动链式集聚,已成为近年来乌审旗以链兴业的一个“标配”。

    从乌审旗的“解题思路”来看,产业项目是乌审旗建设发展的重点动力源,全链耦合则是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中天合创绿色降碳升级改造项目现场,大型塔吊长臂悬动,工人穿梭在各个作业区域,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中天合创绿色降碳升级改造项目是乌审旗延长产业链念好“特色经”的关键一招,更是转型升级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将乌审旗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中的绿氢通过管道接入中天合创绿色降碳升级改造项目,实现绿电、绿氧、绿氢耦合碳减排基础上,对已有产业链进行延链补链强链,真正实现煤炭资源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转变,产品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从而不断做强、做大煤制烯烃及下游高端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

    “乌审旗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和绿色降碳升级改造项目是全国首次大型氯、氢与煤化工耦合的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探索出一条氢能可再生能源与煤化工深度耦合的一个新的示范路径。”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综合计划部部长孟庆功说。

    乌审旗中天合创绿色降碳升级改造项目只是乌审旗全链耦合的一个镜像。这样的故事,在乌审大地比比皆是。

    手握六个千亿大单,聚力打造六个千亿级项目集群,全力冲刺百强县,这是乌审旗发展的巨大底气。

    近年来,尽管一产、三产发展迅速,但工业仍是乌审旗经济的基本盘。

    怎么让经济转起来?乌审旗有自己的一套“解法”——

    一手“挖存量”,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高耗能企业绿电替代,促进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一手“拓增量”,鼓励企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发展质量。

    今年,乌审旗将谋划建设重大项目33个,总投资1512.5亿元,蓄势在产业延链聚群、煤层气开发利用、产城融合等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年内力争完成投资26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中煤鄂能化公司10万吨/年液态阳光项目、50万吨绿氨示范项目、宝丰煤制烯烃和配套40万吨/年植入绿氢耦合制烯烃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动‘三园三基地’建设,为全面打造‘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下扎实基础。”鄂尔多斯市苏里格经济开发区图克项目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小兵说。

    如今,串珠成链、集链成群的“链式效应”正在日益显现。

    苏里格气田第六天然气处理厂,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沿着既定路线,有条不紊地巡检;

    内蒙古海峡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煤焦油精加工项目中,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优化工艺流程,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中煤西北能源乌审旗2×660MW煤电一体化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借助自治区“六个行动”的契机,乌审旗正在以六个千亿级项目集群为牵引,持续释放“长板”效应,大项目引领大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站在风口上,乌审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产业发展连番升级,让经济发展“稳”有支撑、“进”有动力、“好”可持续,产业集群“方阵”长风浩荡。

    2025-04-11
  • 持续“链”上发力 呼和浩特六大产业集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力引擎

    2024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聚焦“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任务,围绕“六大产业集群”精准定位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规模与市场竞争力。

    2024年,呼和浩特市完成国内(区外)到位资金750.1亿元,全区排名第三,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年度任务的116%;到位资金同比增速33.7%。围绕六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现代服务业,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427个、协议投资3787亿元。“六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228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90%以上,拉动规上工业增长7.5个百分点。

    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持续做大千亿级乳业,百亿级肉类、玉米,十亿级马铃薯、杂粮油料、饲草料和蔬菜产业7条重点产业链,带动实施上下游产业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43亿元,今年年销售收入预计达3000亿元。全力推进伊利健康谷、蒙牛产业园两大千亿级“产城融合”项目建设,国际乳业品牌中心挂牌成立。

    以碳基、硅基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链条效应初步显现。光伏组件产能达到25GW,实现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到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锂电池集聚赣锋锂业、中电储能、圣钒科技、中锂新材料等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形成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芯、锂电池、新型储能电站储能产业链条。久泰500吨PGA中试、全球单条产能最大的特种气体生产线——中船特气高纯电子气体等项目进展顺利。

    以绿色电力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力总装机规模预计达到2135.8万千瓦,全市储能(含抽水蓄能)装机达到150.3万千瓦,其中电化学储能30.3万千瓦。持续推进“1+2+N”产业联盟合作,合作金额44.9亿元;成立呼和浩特市绿电绿证交易服务机构,交易量达633万张。

    以合成生物、动物疫苗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性发展。科拓生物动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金宇生物mRNA疫苗及核酸药物智能化制造项目正在验收;溢多利生物酶制剂项目主体完工;常盛高端制剂、双奇药业生物智能制造产业园、科拓食用益生菌等项目开工建设。

    以绿色算力、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爆发式增长。算力规模达到4.4万P,其中智能算力4.2万P,在全国八大枢纽、十大集群、21个片区排名第一。百度数据标注、中国气象局一期、并行科技一期、蒙马交通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P4”级数据应用实验室建成投用;自治区首条本土信创品牌计算机产线诚迈信创计算机生产基地落成投产,填补了自治区信创品牌计算机制造的空白;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农业银行数据中心部分投用;已经落地讯飞星火、移动九天等11个通用大模型训练场,训练总参数超万亿。


    以低空经济、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超前布局。商业航天产业引进星河动力、星际荣耀、星途探索、星际防务等商业航天企业。低空经济产业落地智航科技、蒙霁智能、天疆防务等无人机总装制造项目,建设10条无人机总装产线,2025年年底可实现呼和浩特市无人机制造产业零的突破。北斗应用产业引进孵化航安数智、北智科技、五域科技等企业,助力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吉利远程商用车项目成功落地,填补自治区氢电商用车、甲醇商用车空白。

    2025-04-07
  • 年度计划投资一千七百四十亿元 呼和浩特全链条抓项目兴产业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围绕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建设全链条发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目前,全市新建项目手续办理率达87%,开复工重点项目484个,前2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8%。

    在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去年底,专注于金刚石产品及制造装备生产销售的内蒙古中启芯材料有限公司落地于此。公司总经理田敬峰介绍,项目全面达产后,年均产值预计达10亿元,带动就业500余人。

    在内蒙古鑫华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臂快速接力、高效运转。内蒙古鑫华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明峰介绍,目前多晶硅市场不断向好,公司正全力以赴赶订单。

    不久前,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企业表彰大会,对66家企业进行表彰,旨在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投资信心。今年,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三大行动”。

    据悉,呼和浩特市正在加快制定重大项目建设保障措施等制度举措,进一步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288个,年度计划投资1740亿元。

    2025-04-03
  • 兴安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春染兴安,科技兴农。

    这几天,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兴安北京科技园内,为期一周的“科技慧农智助春耕”兴安农牧科技成果对接会正如火如荼。50余家企业展位让现场变为一场农牧业科技大集,无人机、智能灌溉设备与耐盐碱作物种子同台展示,科研人员与农牧民的热烈讨论声此起彼伏。

    “这稻穗沉甸甸的,抗病性和耐旱性咋样?”扎赉特旗种植户吴永福在兴安粳稻优质品种科技研究所展位前反复摩挲稻穗。他手中的两个新品种,正是该所自主研发并于2024年刚刚入选内蒙古水稻主推品种目录的创新成果。得知亩产可达1200斤,吴永福当即签下试种协议。

    “在这里,科技成果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兴安盟科技局党组书记马书刚说,农牧民对某项科技成果或产品有合作意向,只需在“蒙科聚”服务台进行简单登记,工作人员便会详细记录对接需求,确保每个合作意向都能得到充分关注和落实,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与农牧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近年来,兴安盟紧密围绕平台载体的创建、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化、创新主体的精心培育、研发投入的强力攻坚以及科技人才的全面引育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并壮大新质生产力。

    智能补光灯下,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光照培养间恍若白昼。研究所科研科负责人陶梦慧弯腰观察着“兴粳8号”的每寸生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观测记录,见证着北方寒地水稻育种的创新突破。

    “科技创新是撬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每粒种子都要经过上万次筛选。”陶梦慧介绍,一粒优质稻谷,从种质资源筛选到品种审定推广,蕴含满满的科技含量。

    自获批创建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以来,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构建起涵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治区北方寒地水稻育种创新重点实验室等24个自治区级以上平台的现代育种创新矩阵。“这几年,我们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受益面积达百万亩以上,水稻单产提高10%-15%,带动农民每户年均增收1500元。”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副主任孙乌日娜展示的成绩单令人振奋。

    立足自身科技资源和产业实际,以科技创新铺设新赛道,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眼下,兴安盟在各领域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上的科技“突围”从未停歇。

    走进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机械臂挥舞焊枪溅起金色火花,光纤激光切割机在钢板上镂刻精密纹路,数控加工中心正为新型播种机雕刻“心脏”。

    “传统播种机作业就像‘撒芝麻’,我们的设备能精准控制每粒种子间距。”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技术人员金文龙说,“驾驶员只需设定参数,播种均匀度就能达到95%以上,破损率低于0.3%。”墙上的地图标记着产品出海路线,去年3月,公司生产的气吸式免耕电控高速智能播种机驶出国门,实现兴安盟本土农用机械设备制造企业首次外贸出口。

    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项目资格评审结果,顺源农机自主研发的高速智能播种机成功入选,成为本批次全区唯一一家入选的企业。“我们的播种机每小时21公里的作业速度,远超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每小时14公里的目标,较传统机型提升60%。”金文龙抚摸着公司自主研发的播种机介绍,这项突破不仅打破了大型精量播种机行业的限制,弥补了自治区乃至全国在此技术上的短板,主要性能指标更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兴安盟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和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行动,建立多层次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对213家入库企业实施精准支持。与此同时,持续推动科技交流合作深化,2024年以来,促成21家创新主体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大院大所达成科技合作项目37个。

    走进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教师于国杰正指导学生进行牛胚胎移植实操,价值2600万元的实验设备让课堂充满科技感。“学院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并与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建,打造集科研、教学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斯日古楞的话掷地有声。

    聚焦现代农牧业、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兴安盟着力推动现有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并推动企业、科研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兴安盟共有自治区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200余个,不仅为该盟高能级平台载体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更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我们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的工作理念,着力在生物育种、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治理等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兴安盟科技局局长魏久强表示,今年要争取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兴安盟基地和“兴安实验室”尽早落地。同时,将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设,为兴安盟培育更多创新主体。


    春寒仍在,但创新的热土早已沸腾。从实验室破土而出的新苗,到生产线上机器人挥舞的手臂,再到云端奔腾的数据资料,科技创新的一个个新动向,为兴安盟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5-03-25
  • 内蒙古出台方案推进羊绒产业全链条升级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内蒙古聚焦解决羊绒产业链优质优价机制不健全、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近日出台《2025年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通过扬优势、补短板、延链条,全力推动内蒙古羊绒产业转型升级。
    方案明确了保障种业资源优势、强化检测服务能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挖掘节能降碳潜力等7方面重点任务,确保2025年绒山羊存栏量稳定在1500万只,优质原绒产量7000吨以上,完成优质优价收储原绒500吨,公证检验量达到全区产量的95%,夯实产业基础。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将联合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羊绒企业充实羊绒全产业链专家团队,依托“揭榜挂帅”“种业振兴”等项目开展新品系选育、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内蒙古是中国优质羊绒主产区,羊绒产量居全国之首,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80亿元。2024年,内蒙古绒山羊饲养量为1581万只,羊绒产量达到6944.6吨,羊绒制品占全国市场的60%;全区羊绒及其制品出口创汇2.8亿美元,重点加工企业销售收入46.25亿元。

    2025-03-21
  • 二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突破19万亿元

    内蒙古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公布






    二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突破19万亿元


    记者从自治区统计局获悉,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数据显示:至2023年末,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94050.1亿元,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2018年末数据相比,增加55237.4亿元,增长39.8%。

    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63156.6亿元,增加20957.5亿元,增长49.7%;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30893.6亿元,增加34279.9亿元,增长35.5%。

    普查结果显示:至2023年末,全区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40.9万个,与2018年末数据相比,增长37.5%;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49.0万人,增长15.0%。至2023年末,全区个体经营户165.2万个,从业人员262.0万人。

    按行业分,至2023年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法人单位数量居前三位的行业及其所含法人单位为: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11.7万个,占比28.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5.6万个,占比13.8%;建筑业法人单位4.7万个,占比11.5%。在个体经营户中,户数居前三位的行业及其所含户数为:批发和零售业个体户69.0万户,占比4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个体户28.9万户,占比17.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个体户19.8万户,占比12.0%。

    按区域分,至2023年末,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法人单位数量居前三位的盟市及其所含法人单位为:呼和浩特市法人单位8.0万个,占比19.5%;包头市法人单位5.7万个,占比14.0%;鄂尔多斯市法人单位5.3万个,占比13.0%。


    自治区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指标数据的变化,显示出全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大幅增加,吸纳了更多就业人员,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反映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2025-03-20
  • 赤峰五条千亿级产业链构筑工业新高地

    3月15日,走进位于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山产业园的金通铜业年产30万吨阴极铜建设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工程进度。

    “冶炼区域侧吹炉、吹炼炉等基础建设已完成,精炼工段钢结构吊装正加速进行。”赤峰金通铜业有限公司技术部长钟立桦介绍,这个总投资40亿元的项目预计今年末建成投产,届时企业阴极铜年产能将跃升至55万吨,硫酸200万吨,产值突破400亿元,成为赤峰冶金产业腾飞的新引擎。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赤峰市依托世界最大的锂云母矿储量、北方最大的铜冶炼产能以及长江以北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以“延链补链强链”为突破口,全力构建锂基、冶金、铝基、氢能、化工5条千亿级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现代工业体系。

    ——锂电产业全链条布局,抢滩新能源赛道。上游推动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尽早投产,中游加快落地实施一批正极材料、电解液和石墨负极材料、辅材材料项目,下游引进一批电芯产品制造,构建锂电全产业生态。

    ——冶金产业提质增效,锻造“金属之都”。积极推动金通铜业扩产能和远联钢铁热轧带钢、冷轧钢卷、合金彩涂板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同步推进铁合金、金属硅等新材料项目,助推冶金产业质效双升。

    ——铝基产业蓄势突破,激活次临港经济。赤峰将氧化铝项目作为次临港产业区引擎项目全力推动,力促东山铝业绿色智能一体化电解铝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引入稀土铝合金架空电缆、铝钪合金等铝后加工项目,构建铝基产业完整链条。

    ——化工集群绿色升级,培育新增长极。聚焦打造硫磷钛循环、氟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4条产业链,集中引进一批延链补链项目,进一步做大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绒毛纺织等一批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升级。

    ——氢能赛道前瞻布局,抢占未来高地。瞄准“制储运加用”全链条,推动6个风光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力促慕帆能源全国首套氢氨燃气轮机项目建成投产。引进落地空气压缩、电化学、飞轮、液流等新型储能项目,构建“绿电—绿氢—绿醇”的清洁能源体系。

    翻开2024年赤峰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厚重答卷,成绩斐然。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探明5.5亿吨矿石,260万吨氧化锂。钢铁产能达640万吨,居内蒙古第二;冶炼能力达76万吨,成为我国北方铜冶炼能力最大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启辉铝业650万吨氧化铝项目首条生产线土建竣工。化工产业产值首破百亿大关,达到103.6亿元。全球首个绿色氢氨联产—远景零碳氢氨一体化项目投产试运行。

    聚链成势再谱新篇。2025年,赤峰市继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足功夫,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全力以赴落实项目,助推5条千亿级产业链条早日建成。


    如今在赤峰,中唐特钢200万吨冷轧镀锌项目、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采矿8000吨/日锂矿采选项目、650万吨启辉氧化铝项目等具有引擎效应的重点项目,如同现代工业的“动力组”,正在推动5条千亿级产业链条加速崛起,为赤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03-17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