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服务至上助力产业集聚升级

    一年春作首,万事干为先。近日,通辽市科左中旗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召开,为科左中旗全面振兴新突破擂起催征鼓、吹响冲锋号,全旗上下以最优状态最实行动争取最大实绩最好实效,全力以赴夺取第一季度“开门红”,为打好打赢全旗高质量发展决胜之战开好局、起好步。

    “以‘干字当头拼经济’的要求为总抓手,努力把保康、宝龙山、通北3个工业园区建成配套要素齐全、营商环境优良的优质投资平台,力争引进‘立园、立业、立旗’的好项目、大项目,为科左中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科左中旗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查国梁已经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初步规划。

    2025年,科左中旗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全力巩固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成果,以“服务至上”为核心,搭建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桥梁,坚定不移扩大投资、做大总量。

    科左中旗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孔繁东说:“科左中旗围绕农畜林产品加工、绿色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六大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绿电消纳、园区配套等比较优势,全力以赴引进一批固底板、补短板、筑长板的产业类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全年力争引进到位资金14亿元以上。”

    2025-03-13
  • 内蒙古——扩大有效投资规模

    3月6日,内蒙古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表示,内蒙古将向新出发、向优而进、逐绿前行,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去年,全区装备制造业增长4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1.3%、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9.4%,都大幅快于规上工业增速,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王莉霞代表说,今年,内蒙古将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助企行动、区域合作深化行动,力争投资在去年9100亿元基础上再增1000亿元左右,突破万亿元大关。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龚明珠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为了给今年和未来“十五五”扩大有效投资打好基础,今年内蒙古确定了10%的投资增速、重大项目建设过万亿的目标,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内蒙古将优化重点产业布局,超前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全力做好资金争取工作,发挥政府投资牵引带动作用。做到前期手续办得快,施工黄金期抓得住,投资强度上得来。”龚明珠代表说。

    2025-03-08
  • 内蒙古项目“跑起来”经济“活起来”

    以“开门红”带动“全年红”







    内蒙古项目“跑起来”经济“活起来”


    初春轻启,万物萌新。北疆大地,一个个重点项目“火力全开”,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澎湃强劲,奋力冲刺“开门红”。

    在内蒙古天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年产35万吨玻璃纤维基材微粉项目生产线忙碌运转中。一块块如鸡蛋般大小的原料被提升机送入磨坊,经过磨辊挤压、煅烧等工序,成为玻纤、陶瓷、耐火材料等产品的关键原材料。

    “这是我们年产35万吨玻璃纤维基材微粉项目。这条生产线最近刚刚点火,其利用了煤矸石自身的热值,简化了煅烧过程,与传统工艺相比,综合能耗降低了约20%。”内蒙古天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李广何说。

    开年关系全年,起势映照走势。在通辽市,一大批重点项目跑出“加速度”,刷新“进度条”,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紧迫感,绘就出干字当头、踏实向前的春日胜景。

    在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各车间,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焊接件和风力发电机铸件生产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该基地自2020年开工建设以来,围绕“高端铸造、精密锻造、精工焊接、高精钣金、成套电器、液压总成”六大板块,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完成产值43.5亿元。计划实施的26个子项目中已开工25个,钢结构、起重机、风叶、塔筒、风电主机、主机机舱罩等产品先后下线。

    重大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稳增长优结构的重要抓手。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释放出信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强化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顺利收官。

    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早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出系列部署: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5年要组织开展“六个行动”,其中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位居首位;内蒙古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重点做好“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坚定不移抓投资”等11个方面工作;今年1月25日,全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员部署会要求,实现一季度经济“开门红”,必须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打好完成全年投资任务的奠基之战;今年2月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重大项目谋划行动推进会,对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区两会重点任务再安排再落实。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内蒙古各地正千方百计谋划重大项目,将规划图转化为作战图、实景图,以项目之进夯实经济之基,以“开门红”带动“全年红”。

    2025年新春伊始,内蒙古各地“新春第一会”陆续召开,各盟委、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一场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干竞赛在内蒙古各地发令起跑。

    呼和浩特市强调要动起来、干起来、跑起来,以实干精神确保一季度“开门红”;包头市要求全市上下以一体推进“双招双引一优化”为重要抓手,奋力跑好新年“第一棒”,接续跑好今年“每一棒”;呼伦贝尔市要求全市上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半年“双过半”等目标;赤峰市强调要雷厉风行紧抓快干,聚焦既定部署,抓紧动起来、干起来、忙起来、跑起来……

    内蒙古各地各部门正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全力推动项目“跑起来”、经济“活起来”。

    “截至目前,内蒙古谋划的重大项目数为3337个,总投资3.7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建设投资9680亿元。与2024年相比,项目个数增加了211个,总投资增加了3500亿元,年度计划建设投资增加了563亿元。截至2月底,全区已开复工项目1649个,开复工率49.4%,已完成建设投资101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80亿元。”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让投资这驾“马车”动能强起来,以“满格状态”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推动经济结构向优、动能向新、态势向好,内蒙古还将多向发力。


    “我们要积极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相关工作部署。2025年,将全面深入推进重大项目谋划行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初春季节,抓紧推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进入开工季,推动各地集中开工;进入施工季,推动完成阶段性目标,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进入冬季,全面推动当年投资入统和压实明年计划,变“猫冬”为“忙冬”。同时,通过形成工作合力、坚持精细化管理、加强中央资金项目监管等多项举措,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以赴做好重大项目“抓招商、抓储备、抓前期、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工作,确保一季度“开门红”,为“全年好”打牢基础。

    2025-03-06
  • 呼伦贝尔计划实施重点项目493个

    总投资近1700亿元






    呼伦贝尔计划实施重点项目493个


    记者从呼伦贝尔市发改委了解到,2025年,呼伦贝尔市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93个,总投资1694.5亿元,年内计划投资614.7亿元。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今年,呼伦贝尔市聚焦谋深做实“五大任务”,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

    在生态环保领域,加快推进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文化旅游领域,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项目规划紧密结合呼伦贝尔市产业发展实际,深入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研究制定《重大项目谋划任务清单》《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指引清单》,从能源、工业、农牧林草水、服务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绿色低碳、新兴产业等八个方面为谋划储备项目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建立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保障项目按时开工、有序建设、如期投产。

    2025-03-03
  • 2024年内蒙古文化企业营收140.9亿元

    文化新业态持续较快增长






    2024年内蒙古文化企业营收140.9亿元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资处获悉,按照自治区统计局社科文处发布数据,2024年,内蒙古扎实推动北疆文化建设,统筹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持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以下简称“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0.9亿元。

    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24年,内蒙古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9个,企业数量较前三季度增加3个,较上年同期增加32个。其中,全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4个,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19.0%。规上文化企业盈利面不断扩大,全年处于盈利状态(利润总额大于0)的企业共有125个,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的比重达到69.8%,占比较前三季度(55.1%)扩大了14.7个百分点。

    文化新业态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47.9%,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7.2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2.0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企业营收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达到6.4%,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了3.2个百分点。网络直播、互联网广告等行业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从行业小类看,互联网搜索服务实现营收1.5亿元,同比增长34.6%,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实现营收4.2亿元,增长1.1倍,互联网广告服务实现营收3.4亿元,增长12.5%。


    文化服务业引领作用突出。2024年,全区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49.9%,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了1.9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企业拉动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文化活动服务和景区游览等行业发展较快,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平稳发展。分行业小类看,文化活动服务实现营收9.4亿元,同比增长6.3%,拉动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0.4个百分点,其他游览景区管理实现营收3.9亿元,同比增长4.6%,拉动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0.1个百分点。

    2025-02-17
  • 内蒙古农林水领域年支出首破千亿元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获悉:2024年,自治区农林水领域财政支出达1095.3亿元,属历年农林水领域财政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8%,同比增加112.6亿元,增长11.5%,实现较高基数下的持续增长。

    从支出科目看,全区农林水领域支出中,有30个支出科目超过5亿元,其中,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资源保护修复与利用、农田建设、衔接乡村振兴等8个科目支出超过50亿元。这些重点科目的持续高强度支出,有效支撑了2024年自治区粮食产量超过800亿斤,推动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促进2024年全区猪牛羊禽肉产量突破300万吨,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0亿元,内蒙古作为全国的“粮仓”“肉库”“奶罐”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从资金管理看,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坚持高效管好用好涉农专项资金,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涉农资金全程跟踪盯办、提级发放等工作机制。通过资金直达、财政专户运行、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一卡通”系统实时监控等措施,坚持“花钱必问效”。


    “十四五”以来,自治区农林水领域累计支出资金3809.24亿元,年均增长10.18%,保持了与全区经济增速和财政支出增幅的高标准同频共振。财政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夯实了北疆粮仓连年丰收的基本盘,有力保障了量大质优的“塞外粮”丰盈“中国碗”。

    2025-02-12
  • 黑龙江厚植冰雪经济根基

    哈尔滨亚冬会赛场上,“冰上舞者”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动人舞姿、空中技巧运动员演绎的“空中芭蕾”等,充分展示了运动之美,体现出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黑龙江作为我国最北的省份,多年来积淀的冰雪文化底蕴正不断释放,冰雪文化场景不断拓展,为冰雪经济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放大冰雪艺术魅力

    我国的冰雕、雪雕艺术起源于哈尔滨。始于1963年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开我国冰雪艺术之先河。我国最早的国际性冰雕赛事——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也起源于哈尔滨,已举办36届。

    “冰雪景观起源于哈尔滨、繁荣于哈尔滨、创新开拓于哈尔滨。”哈尔滨马迭尔文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秦晓燕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公司正在全面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已主编或参编9项标准制定,包含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3项,覆盖冰雪景观设计、施工、安全,冰雪景区服务及冰雪雕赛事等方面,全方位筑牢冰雪行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今年的冰雪大世界更是独具特色,景区诸多冰雪雕塑展现出亚冬会元素。园区内主塔“亚洲同心”,以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官方会徽为设计灵感,塔心部位保持光芒四射的太阳形态,塔身由错落有致的冰柱组成,冰雕高大雄伟、璀璨夺目,尽显冰雪艺术之美。

    “真是不虚此行,这里的冰雪景观真的太美了!”春节期间,来自广东的李智一家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赞不绝口。据了解,除主塔外,冰雕艺术家还积极创新,将现代元素、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以及动漫、游戏等流行元素完美融合,以各式著名建筑为蓝本,融入冰雪特色,打造出一系列巧夺天工的冰雪景观,带给游客全新的冰雪艺术感受。

    近几年,黑龙江出台多项举措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催生一批文化新业态的同时,也令冰雪艺术作品更加喜闻乐见。这个冰雪季,哈尔滨新区推出多个极具创意的冰雪文旅项目,其中位于哈尔滨新区滨水大道的“尔滨之心欢乐岛”就以独特创意与别出心裁的设计成功出圈,成为深受市民游客青睐的新打卡地。

    “尔滨之心欢乐岛”项目运营方哈尔滨锦政文旅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秋实介绍,整个景区以“爱”为主题,精心设计打造了“心相印迷宫”“亲亲大雪人”等56处“心”形景观。景区以浪漫的粉色和纯洁的白色相映衬,就连双人自行车都带着“心”形标识,细节满满。这里还设置了儿童雪滑梯、DIY雪雕区、雪地自行车、冰上碰碰车等60多处娱乐项目和景观。“在这里,冰雪不仅仅是赏冰乐雪的景观,更融入了情感文化元素,既提升了游客游玩过程中的幸福感和体验感,更提供了深层次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寄托,为游客带来更多文化感受。”李秋实说。

    举办精彩雪季活动

    采冰节、冰雪节、冰灯艺术游园会、松花江冰雪嘉年华、国际冰雕比赛……每到冰雪季,哈尔滨都会推出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松花江面、市区公园、广场空地、校园操场、内河内湖等随处可见参与冰雪运动、体验冰雪文化的场地。

    这个冰雪季,哈尔滨组织开展了100余项冰雪节庆赛事活动,强化“城在冰景中”的体验感,在主要街路、入城口、机场、火车站、重点广场等点位建设冰雕雪塑,让城市成为美轮美奂的冰雪童话世界。

    采冰节是哈尔滨推出的一项极具冰雪特色的文化活动。去年12月底,在哈尔滨松花江公路桥西侧沙滩部落,举行了以“采头冰庆亚冬”为主题的第五届哈尔滨采冰节。采冰节上,迎风旗、震天鼓、祈福词、出征酒、采头冰、系鸿运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记者在现场看到,主办方专门组织了群众大联欢、幸运首日冰、大锅煮冻饺、江水炖江鱼、冰情雪趣、冰雪市集等活动,提升游客体验冰雪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主办方介绍,此举旨在推动文体旅相融合,将采冰节办成冰雪流量盛会,充分展示哈尔滨“冰世界雪天下”的城市形象。

    在黑龙江各地,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全面开花。去年12月27日,2024黑龙江“冷水鱼·冬捕季”系列活动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连环湖启幕,蒙古族特色民俗冬捕号子、腾鱼表演等冬捕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这一为期50天的冰雪文化活动,延续了“千年渔猎生态渔业”主题,以“玩冬捕奇趣,品冷水鱼鲜,赏渔猎文化,迎亚冬盛会”为主线,覆盖黑龙江省主要水系和20个县区,努力打造推动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提升当地冷水鱼品牌影响力。

    不仅是冰雪节庆活动如火如荼,冰雪资源优势也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不断增添新动能。今年1月初,黑河市举办寒区试车节和CCPC中国量产车大赛。以丰富的“冷资源”为依托,整合汽车测试、汽车赛事、文旅体育、汽车贸易等资源,充分展示黑河寒区试车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据了解,自2020年起,黑河市已举办3届试车节活动,成为全国寒区汽车试验重要地带。截至目前,黑河市围绕寒区试车已培育12家试验企业,建设了45个试验基地,并建成性能测试道路120余条,与超过170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如今,黑河市已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寒区试验条件最优、试验道路路谱最全、接待能力最强且政策保障最为有力的低温试验中心,并荣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寒区试验基地”称号。

    提升载体系统水平

    走进太阳岛雪博会,一个个气势宏大、精美绝伦的雪雕作品令人震撼,其中许多创作者来自哈尔滨冰雪人才培养体系。以赛事推能手,以系统育人才,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菲说:“我们在推动冰雪艺术人才培育与文化普及方面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比如定期举办专业雪雕比赛、青年冰雪艺术家作品展等活动,不仅传授了雪雕技艺的精髓和创新理念,还为青年冰雪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和交流经验的宝贵平台,有效促进了冰雪艺术人才梯队的建设。”

    为推动冰雪艺术走进校园、社区和家庭,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积极与教育机构合作,将冰雪艺术纳入学校课外活动和素质教育课程,通过组织雪雕创作比赛、冰雪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并爱上冰雪艺术,为冰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新生力量。“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冰雪艺术的认识和兴趣,也进一步扩大了冰雪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蒋菲说。

    近年来,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冰雪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重要举措,专门创建冰雪文化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开设冰灯、冰雕、雪雕制作等与冰雪文化产业相关的课程,满足冰雪文化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最终实现校企在“运维、管理、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加快打造冰雪人才培养高地、冰雪师资输出高地、冰雪产业研究高地。

    自《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出台以来,伊春市紧抓机遇不断丰富冰雪文旅发展场景,积极创新冰雪文化产品,开展冰雪文化展示推广等活动。近期,伊春市接连打造“乌翠之冬”“冰天雪地美好生活”“冬季美景好物推荐”“四季风光摄影大赛”等特色冰雪文化活动,还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兴安岭森林号子”作为冰雪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角色扮演、场景还原等冰雪文旅体验活动。

    在创新冰雪文化产品方面,伊春市鼓励创作林区冰雪文化主题的歌曲、舞蹈、实景演出等文艺作品,开展多样化冰雪演艺活动;充分发挥“伊春号”“林都号”旅游列车、旅游串飞航线客机、游江渡轮、旅游大巴等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


    本届哈尔滨亚冬会筹备期间,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与亚冬会执委会、黑龙江省教育厅等单位还联合组织动员各高校团委开展赛事和城市侧志愿者招募工作,动员4万余名大学生报名,并确定5500名赛事志愿者。同时,聚焦高质量、高水平办赛目标,认真开展赛事志愿者培训工作,扎实提高志愿者赛事服务水平。

    2025-02-11
  • 去年内蒙古2000万元支持互市贸易区建设

    记者从自治区财政厅获悉:2024年,自治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2000万元支持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

    上述资金,主要支持额布都格、额尔古纳、阿日哈沙特、阿尔山、满洲里铁路口岸5个边民互市贸易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边民互市贸易平台功能;支持甘其毛都、满都拉2个口岸新建边民互市贸易区软硬件设施,促进新建边民互市贸易区尽快达到封关运营标准。

    在财政资金支持下,2024年全区边民互市贸易区实现交易额7.8亿元,同比增长113%。


    推动边民互市贸易,是保障沿边地区和谐发展、带动口岸经济发展、增加边民收入、实现稳边固边的重要方式。下一步,自治区财政厅将继续强化相关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质效,努力推动内蒙古把区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高水平开放优势,推动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提质升级。

    2025-02-10
  • 2024年内蒙古民营经营主体净增16.4万户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4年内蒙古民营经营主体净增16.4万户


    “我们在投资新建生产车间和购买机器设备期间资金出现短缺,国家税务总局通辽市税务局了解情况后,‘蓝翼’服务团队第一时间上门辅导,让我们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政策。在税务机关的帮助下,我们用税E贷提升了银行授信贷款额度,解决了燃眉之急。”2月4日,内蒙古龙马铸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曲锋增感动地说。

    内蒙古龙马铸造有限公司是龙马集团旗下的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黑色金属制造企业。公司相关项目包括年产30万吨精密铸件铸造项目、年产20万吨法兰项目、年产60万吨铸锻件项目。国家税务总局通辽市税务局贯彻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有效激发了企业经营活力。企业将留抵退税的费用用于搞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2024年,内蒙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组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300亿元,自治区惠企直达资金13.7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4%,“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完成国务院发布的13个事项基础上又推出10个、环节时限材料均压减70%以上。一系列政策加持下,2024年内蒙古民营经营主体净增16.4万户、增长6.4%。

    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内蒙古各部门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4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印发了《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20条有力举措,助力减轻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费负担,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2024年2月,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制定《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并深入开展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7495.7亿元和118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5.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2024年4月,全国工商联印发《关于支持内蒙古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针对性强、含金量高,从帮助内蒙古搭建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台、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走进内蒙古、为内蒙古民营企业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发挥全联商会组织优势助力内蒙古落实“五大任务”、推进“六个工程”等方面,形成12项具体支持措施。

    2024年5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民营企业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挂牌成立。两个机构制定支企惠企硬措施,搭建政企“连心桥”,千方百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好营商环境、筹资融资、要素保障等突出问题。

    2024年6月28日,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8类20条具体措施,干货满满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工作方案》制定出台,建立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班子成员包联服务制度,同时制定“十不准”规定,带头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2024年9月,内蒙古进一步建立省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制定《省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工作方案》,由17位省级领导干部通过专题调研、走访交流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动涉企政策落地。

    将改革向纵深推进,让改革成果更多直达企业。内蒙古各地谋创新、出实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奋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呼和浩特2024年打造“政银合作”网点600个。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由109项精简至35项,联合验收项目占比达到100%,并联审批项目占比达到96.2%。在自治区率先推行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承诺制审批”,为项目抢抓1个月的施工时间。建立水电气暖广电通信“一站式”服务专区,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并联办理”模式,单项报装时限由6个工作日压减至0.5个工作日。2024年,全市491个项目应用区域评估成果,为企业节约费用1310万元。

    包头市以“包你满意”“包你放心”的服务,坚持企业发展需求导向,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对企业提出的问题用有解思维帮助解决,全程领办、包办、盯办。

    鄂尔多斯精心打造“暖城·五心”营商环境品牌,聚焦暖城暖企暖民,构建“一个项目、一套专班、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实行市领导包联模式,健全完善项目从签约落地、到开工建设再到竣工投产的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服务新模式,建立形成“洽谈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的招商机制,努力以环境之“优”,夯实经济之“稳”,推动发展之“进”。


    “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问题,是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目前,我们已建立起完整的解决问题工作体系。下一步,我们还将与财政、金融以及司法执法、要素审批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间的协同,更好解决企业诉求。”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局长马文说。

    2025-02-05
  • 内蒙古林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内蒙古林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1月21日,自治区林草局传来消息:2024年内蒙古林草产业总产值再创新高,突破1000亿元。全区林草产业呈现出“一产稳中有进、二产转型加快、三产贡献率显著提高”的发展态势,构筑了一幅绿富同行、绿富同兴的新图景。

    生态产业化是生态价值实现的核心环节,也是生态建设可持续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内蒙古立足丰富的林草资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2024年,全区各级林草部门以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为契机,紧紧围绕“做优五大特色产业、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培育三大潜力产业”总体思路,有力实施“建强基地、延伸链条、培优主体、打造示范、创新驱动、强化品牌”六大任务,林草产业发展精彩纷呈。林草资源“钱库”“粮库”功能持续增强,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木本油料、森林药材、林产饮料等各类经济林产量达134万吨,各类饲草产量达7800万吨,草种供给能力达到800万公斤,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其中,赤峰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林草产业总产值均超100亿元。通辽市、赤峰市等地积极培育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优势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赤峰市林草产业产值实现155亿元,居全区第一。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等地大力发展灌木资源利用和草原旅游等产业,锡林郭勒盟饲草加工、草原旅游与休闲服务等草产业产值实现56亿元。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地创新发展“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立体模式,让昔日“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2025-01-26
  • 首破2000亿元大关 去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值2073.1亿

    1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总值207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外贸增速0.8个百分点,首破2000亿元大关。出口852.8亿元,同比增长9.2%;进口1220.3亿元,同比增长3.5%。外贸走势持续向好。

    据介绍,内蒙古外贸由“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的768.7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2073.1亿元,年均增长13.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是外贸主力军,进出口1634.3亿元,同比增长9.9%;重点盟市支撑作用凸显。巴彦淖尔市进出口445.1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21.5%,拉动外贸增长0.4个百分点,领跑全区;新兴市场快速拓展。内蒙古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678.7亿元,同比增长9.5%;增量项目形成新支撑。首家发动机区外全球保税维修项目获批,保税贸易规模同比增长52.4%。贵金属加工项目落地,实现进口19.4亿元,同比增长372.4%。二手车出口成为外贸增长新动力,培育36家二手车出口企业,出口同比增长6.4%。中欧班列“铁路快通”业务量是去年的2.6倍,二连浩特口岸开行3389列,线路增至71条。


    同时,重点商品表现亮眼。进口煤炭8117.2万吨,占全国煤炭进口量的1/7。进口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检验监管模式压减通关时间超80%,进口矿能产品968.3亿元,同比增长4.2%。种鸡、牛羊冻精、优质农作物种子实现常态进口,蒙古国饲草时隔7年恢复进口,8种特色食品首次出口,农产品出口120.5亿元,同比增长28.4%。“新三样”产品出口41.8亿元,同比增长45.3%。

    2025-01-21
  • 内蒙古林草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了解到,2024年,内蒙古林草产业总产值再创新高,突破1000亿元,林草资源“钱库”“粮库”功能持续增强,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木本油料、森林药材、林产饮料等各类经济林产量达134万吨,各类饲草产量达7800万吨,草种供给能力达到800万公斤。全区林草产业呈现“一产稳中有进、二产转型加快、三产贡献率显著提高”的发展态势,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亮丽内蒙古画卷。


    2024年,全区林草产业以《内蒙古自治区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为蓝图,紧紧围绕“做优五大特色产业、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培育三大潜力产业”总体思路,实施“建强基地、延伸链条、培优主体、打造示范、创新驱动、强化品牌”六大任务,积极构建“5+4+3”现代林草产业体系谋划新篇。全区各地依托林草沙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精彩纷呈,赤峰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林草产业总产值均超100亿元,阿拉善左旗、和林格尔县、喀喇沁旗等11个旗县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超20亿元。通辽市、赤峰市等地积极培育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优势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赤峰市林草产业产值实现155亿元,林下经济产值实现32亿元,均居全区第一,喀喇沁旗林下经济蓬勃发展,产值贡献率超60%。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等地大力发展灌木资源利用和草原旅游等产业,锡林郭勒盟草种植及割草、饲草加工、草原旅游与休闲服务等草产业产值实现56亿元,居全区首位。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积极发展沙棘等特色林果产业、林木种苗培育产业。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地创新发展“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立体模式,让昔日“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2025-01-17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