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固安县






    5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2月27日,固安县在京南·固安高新区举行2024年第一季度集中签约和开工活动,集中签约、开工9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91.25亿元。

    当天,北京和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项目、迈士华新型氢能源研发生产项目等38个重点项目在现场集中签约,总投资31.25亿元。单体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有15个,涉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集中开工的5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60亿元,其中,航空航天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项目占比69.23%,呈现投资体量大、产业质态好、带动能力强等特点。

    参加此次集中开工的廊坊凌创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3.3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亿元。“项目建成投用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亿元、利润0.6亿元,年纳税额达2000万元,带动就业300人。”廊坊凌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石晓辉说。

    “我们将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助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以重点项目的快速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固安县发展和改革局重点项目股负责人沈茁说。


    近年来,固安县全面唱响“全员抓招商、全力强实体、全面优结构、创新突破上项目”主旋律,建立“365联企服务机制”,积极助企纾困解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2023年,全县签约项目1393个,落地项目978个,总投资677亿元;新开工项目978个,争列省市重点项目70个,总量居廊坊市第一。

    2024-03-01
  • 西安高新区 32个项目集中开工

    西安高新区



    32个项目集中开工











    图为开工项目之一氢能装备制造中心项目示意图。



    西安高新区供图


    记者2月26日获悉,西安高新区近日举办2024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32个项目、总投资346亿元;签约落地42个项目,涉及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以“硬科技”为抓手的西安高新区,聚焦新质生产力,以项目建设之“进”促经济发展之“稳”,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助力产业跃升。

    此次开工项目中,先进制造项目共19个,总投资167.38亿元,包括氢能装备制造中心、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禧福祥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项目总体呈现出科技含量高、投资力度大、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将加速促进产业集群高速发展。


    签约落地的42个项目总投资512.5亿元,包括中邮保险项目、联合汽车电子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西安领充新能源上市企业总部基地项目、核电站软密封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集贤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基地项目、攀顺元西北总部大厦项目等。

    2024-02-29
  • 我国首个零碳食品产业园区项目全面复工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黄地区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日前全面复工,大型机械马力全开,建设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施工一线,为杭锦旗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杭锦旗沿黄地区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由鄂尔多斯市现代农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内蒙古百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实施,项目总投资约39亿元,主要进行土地流转、打造20万亩高标准农田以及建设马铃薯全粉产业链园区。

    该项目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于2024年底前,流转完成7万亩耕地并打造高标准农田进行马铃薯种植。二期于2028年前,流转完成13万亩耕地并打造高标准农田进行种植。园区按照国家零碳产业建设要求投资打造,采用清洁能源供电、零碳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为保障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推进,鄂尔多斯市现代农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抢抓岁末年初关键窗口期,在正月初五全面复工复产,为春耕备耕提供保障。截至目前,项目已流转土地5.5万亩,完成土地平整4.7万亩,安装管道20万米,铺设砂石路面30千米,正在建设沉沙池6座,土壤改良1.8万亩,预计2024年4月项目建设完工。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个零碳食品产业园区,预计可实现马铃薯全粉年产量6万吨,年产值约12亿元,为当地增加税收1.86亿元,可解决300余人就业,为推进杭锦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4-02-26
  • 江西一季度开工重大项目1139个

    江西一季度开工重大项目1139个



    总投资达6805亿元


    18日,江西省2024年一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十百千万”工程动员大会在南昌市瑶湖科学岛项目一期现场拉开序幕,该项目总投资约22.5亿元,聚焦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将成为江西省科技创新的核心承载区。

    与此同时,全省66个项目现场同步开工。在乐平市鸬鹚乡对家村,工程总投资42.59亿元的乐平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乐安河下游防洪减灾体系,同时对保障农业灌溉用水,促进粮食生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据悉,本年度江西省级层面重点推进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计3670个,总投资3.3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万亿元。此次开工的一季度重大项目共1139个,总投资达6805亿元,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等多个领域。

    2024-02-20
  •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广东着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8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广东省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参会代表中,企业界和科技界代表超过一半。大会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开至全省各地市、县(市、区)。

    2023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向空天探索,“鲲龙”AG600研制成功,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火如荼;向深海挺进,冷泉生态系统、大洋钻探船、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设,深海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向微观进军,散裂中子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发展提供了新工具,微生物研究找到了新的热量来源、蛋白来源;向虚拟空间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

    目前,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四成,已形成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相继布局,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全省拥有研发人员130万人,位居全国前列。

    18日的大会,向全省发出了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员令: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广东提出,抓实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企业是创新的主角,广东将继续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今年,广东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用市场育动能,广东将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庞大等优势,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广东市场率先应用推广,加速迭代升级。同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市场,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

    珠海力争工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中山制定实施“科创强市15条”,投资50亿元推动传统制造业技改;惠州将全力稳企业、扩投资、强创新;汕尾将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8个以上,在湾区新建2个以上“创新岛”,加快4个县级共建园区的建设,承接45个产业转移项目……

    “以奋斗的你我,成就奋进的广东”成为多名参会代表发言的主题。

    “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数量超过一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四大类产业汇集项目370余个、年度投资额约1500亿元。”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说,将组建重大项目督导服务组,围绕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狠抓落实。

    “今年力争新增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10个左右,转化创新成果2000项以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朱孔军表示,将开展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组织12所师范院校纵向帮扶15个欠发达地区,组织高校与52个涉农区结对,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让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会场上,鹤山市委书记刘志刚说,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鹤山将集中资源建好省产业转移重点主平台,加速壮大县域经济,推动镇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比亚迪去年销售新能源汽车突破3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东‘心连心’的产业与创新要素高效协同策略,这为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2024-02-19
  • 2024年度总票房破50亿暂列前十都是国产片

    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2月11日16时33分,2024年度大盘数据51.2亿。2024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突破50亿。

    截至目前,暂列2024年票房前十名:

    1.《年会不能停!》

    2.《热辣滚烫》

    3.《飞驰人生2》

    4.《金手指》

    5.《熊出没·逆转时空》

    6.《第二十条》

    7.《临时劫案》

    8.《潜行》

    9.《一闪一闪亮星星》

    10.《三大队》

    2024-02-12
  • 外贸出口再现“爆款”单品电动三轮车海外“出圈”

    截至2023年底,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共有电动车规上企业146家,主要生产电动两轮、三轮及低速四轮车,产业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2023年1至11月,在欧美等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锡山区电动两轮、三轮车、摩托车出口4亿美元。图为近日,在江苏国威摩托车有限公司仓库内,组装下线的电动三轮车整齐排列,即将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桂明强摄


    忙接单、赶生产、急发货……开年以来,广大外贸主体积极抢抓市场新机遇,打造竞争新优势。外贸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一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1.76万亿元,在全球贸易低迷的背景下,实现了促稳提质目标。

    近一段时间,中国制造的电动三轮车在社交平台“出圈”,获得了一批海外消费者的喜爱,让世界再一次认识了中国制造,也让国内相关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动三轮车为何会成为“爆款”单品?中国制造为何屡屡出现“爆款”产品?记者进行了采访。

    绿色低碳、操作简单、便宜耐用,中国制造电动车受到海外消费者追捧

    不久前,在美国生活的一位博主用600美元采购了一辆中国制造的电动三轮车,海运到达美国后送给她的公公作为圣诞礼物。在当地合法上牌后,他们开着这辆电动三轮车上路,吸引了不少当地人的围观。“这车太酷了”“这车真不错,挺有创意”“我觉得可以在美国生产”……该款电动三轮车也成为“网红产品”。

    1月25日,记者来到视频同款电动三轮车生产企业时,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紧张忙碌着。仓库内近几天组装下线的车辆整齐排列,4辆同款电动三轮车正在包装即将运往美国。

    “该类型的车辆填补了美国市场的空白,与美国的‘皮卡文化’相契合,堪称一辆‘迷你皮卡’,同时绿色环保,操作简单便捷,价格上相比皮卡车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受到美国消费者的追捧。”江苏国威摩托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晓峰告诉记者,今年元旦过后美国订单明显增加,企业根据私人需求定制后一对一发往海外,已经销售了近600辆,最近有10余家企业打来电话咨询在美代理、销售等事宜。

    该企业位于我国重要的电动车生产基地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走进锡山电动车产业园,一路就能看到雅迪、新日、台铃等国内电动车头部企业的厂房。全国电动自行车整车企业前10强中,有6家落户在锡山。整车企业带动控制器、减震器、车架、电机等大批上下游企业落户于此,就近协作配套。

    截至2023年底,锡山区共有电动车规上企业146家,其中整车企业59家,零部件企业87家,主要生产电动两轮、三轮及低速四轮车,当地产量达到1212万辆,产业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电动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基础好”是从业人员被采访时提到的高频词。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当地乡镇工业发展如火如荼,大批摩托车和配套厂商在此落地,形成了摩托车制造基地。随着时代进步和政策引导,电动车产业从中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倪晓峰2007年进入摩托车行业,10年前带领企业逐步转型做电动车,产品已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他看来,当地电动车产业发展了20多年,有扎实的产业基础、齐备的产业链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引导,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很有竞争力,也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和底气。

    “近几年,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等地区很受欢迎,锡山生产的电动车、摩托车在出口方面迎来了突破式增长,从2018年的8100万美元不断增长。2023年1至11月,在欧美等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全区电动两轮、三轮车、摩托车出口4亿美元,其中整车出口3亿美元,零部件出口1亿美元。”锡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程宇峰介绍。

    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为电动车出海加上“助推器”

    提起电动三轮车的热卖,倪晓峰直言有些突然,接下来将组织人员赴美调研政策法规及市场情况,研究批量出口或合作建厂等事宜。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电动车相关企业151.7万家,其中,江苏现存18万多家,居全国第一。电动三轮车的海外爆火,也让锡山电动车产业园的相关企业对海外市场更有信心。

    走进江苏嗯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组装两轮电动车,旁边包装码放起来的成品即将发往美国、法国、韩国等海外市场。这家聚焦电动车出口的企业成立于2013年,主要生产两轮、三轮及低速四轮电动车,在菲律宾等地成立了组装车间。

    “国产电动车技术成熟,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现在我们卖得好的也是电动三轮车等类型的产品,海外市场潜力很大,值得去开拓。”嗯哇科技董事长康定武介绍,公司去年出口电动车价值超过3.5亿元人民币,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在电动车全球普及度提高的当下,中国制造的电动三轮车有独特的产品特点,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近年来,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给千千万万商家带来新商机,去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达到2.3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5.6%。在“爆款”电动三轮车的出海过程,跨境电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倪晓峰介绍,“由于电动车受政策法律的影响比较大,公司此前对美国没有大批量出口。2023年9月,视频中的博主请托朋友从公司网店购买了该产品,随后厂家发货到青岛港口后由海运运到美国,一台车算下来运费在5000元人民币左右。”

    用户在大洋彼岸动动手指,产品过段时间就会送上门,作为全球贸易的新势力,跨境电商让更多人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既满足了国内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又助力中国制造便捷走向海外消费者。

    2023年10月,长三角(无锡)电动车跨境电商产业园启用,旨在打造以电动车跨境贸易为核心的跨境电商专业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本土跨境电商平台雏形,孵化6家亿元级跨境电商卖家,打造10家跨境电商品牌,培养1000名跨境电商人才,实现“10亿+”的跨境出口额。

    从国产冰箱自行车,到“取暖神器”“清凉神器”,再到“新三样”,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叫好又叫座

    为推动电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无锡市出台《无锡市关于推动电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锡山区出台《锡山区电动车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目标是到2025年,电动车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电动车产量突破3000万辆。同时,加快构建电动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的产业发展生态,进一步提升电动车产业高端化、智联化、创新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电动车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在康定武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中高端产品能有效拉动企业增长,推动行业拓展国际市场,“中国是制造大国、贸易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的体系保障和支持了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当前,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升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国货品牌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实现了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的提升,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事实上,在电动三轮车走红海外之前,已经有多款中国制造单品被海外消费者关注,迎来出口高峰。

    疫情期间,由于消费者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中国冰箱在海外持续火爆,自行车出口增长迅猛;2022年,中国制造的电暖器和电热毯等“取暖神器”热销欧洲;2023年,中国制造的空调、电扇等消暑产品迎来出口高峰,为全世界送去清凉。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了29.9%。船舶、家用电器的出口分别增长35.4%和9.9%。

    据了解,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当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门类中有四成以上的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年以来,中国轻轨列车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商业首航……中国制造在持续技术创新中不断实现品牌崛起,在满足全球用户多元化需求过程中展现出更大韧性和潜力,奋力担当全球供应链稳定之锚。

    推进强链补链、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壮大实体经济的关键力量,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强链补链,聚焦工业设计以及电机、电控、塑件等关键零部件,持续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协作配套项目,布局高端电动车及核心零部件项目,优化项目对接和服务。持续关注钠离子电池应用的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本地整车企业加快应用钠电产品。”程宇峰介绍,通过培育在国际上具有品牌影响力、产品研发能力强、营销网络全的出口头部企业,带动众多中小型规模的出口企业形成合力,把电动车产业出口推向更高水平。

    结合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无锡市纪检监察机关开展行政执法、农贸市场转供电等领域“小切口”监督,推动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检查、免费帮办代办等为企业减负机制。2023年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突出问题193起、通报曝光31起。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切实把责任和压力传导到基层末梢。2023年8月,锡山区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安监领域少数公职人员与业务相关公司人员交往过密,立即对相关线索进行了调查核实。

    经查,该区东港镇应急管理部门刘某、席某某多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辖区内管理服务对象所送的礼品礼金,利用职务便利对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企业“行方便”,对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他们收受第三方公司业务返点,在辖区内为其开展安全业务“站台”,大多数相关企业心知肚明将有关业务交给这家公司。2023年10月,刘某、席某某被开除党籍,随后二人因犯受贿罪、贪污罪被分别判刑。

    “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把护航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监督重点,持续开展项目化监督工作,从政策落实、行政审批、项目建设等‘小切口’破解损害营商环境的‘中梗阻’,以强有力监督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无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周凤琴说。

    2024-02-07
  • “含龙量”大幅飙升!这些龙年商品正在热销海外

    浓浓的年味蔓延到了大街小巷,年货市场也迎来了购销两旺。年味儿小商品不光国内受欢迎,还热销到了海外。某跨境出口平台数据显示,国潮品牌的“新春盲盒”,以及“中国龙”元素的红包、窗花、灯笼、中国结、春联等商品热销到海外100多个国家,销量同比上升了2.6倍。其中,“中国龙”元素相关玩具销量环比上涨了50倍,美国、西班牙、韩国的消费者最喜欢“中国龙”玩具,大约有四成的龙玩具销售到了这几个国家;而印有龙年元素的红包一半以上被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消费者买走。


    赶订单!传统民俗“出海”忙










    春节前夕,记者在河南、浙江等地采访发现,今年传统民俗企业和年货市场比往年更忙碌,海外订单增势尤其迅猛。


    “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社火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也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河南许昌灵井镇霍庄村是全国有名的社火道具村,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春节前夕,这里的乡亲们比往年更忙了。











    这段日子,河南许昌灵井镇霍庄村的霍永革、霍浩然父子特别忙,父亲忙着在生产车间里,带领工人们加班加点赶订单。儿子搞社火飞行培训,指导客户就地学习飞行器操控,现场热火朝天。










    河南霍庄社火出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特别丰富,光道具的品类就有上千种。当地人甚至自豪地编了一句顺口溜,“霍庄不大,创造神话”。


    除了品类丰富,紧跟市场不断求新求变,才是霍庄常火的流量密码。就是在热卖的当下,大家还在抓紧研制各种“潮”产品。










    今年的社火产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到了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海外订单同比增长了30%。在订单量不断增加的大好形势之下,村里开始琢磨起怎样抢抓机遇。眼下,以村集体形式筹建的一个产业园正在加紧推进,春节一过就将破土动工,今年6月,一个集传统文化研学,康养,旅游,餐饮于一体的综合体项目将正式对公众开放。

    增速快!“龙元素”商品海外热销

    全球有80%以上的年画、对联都来自浙江义乌。记者在这里发现,今年春节商品订单量出乎了所有经营户的预料,外贸订单增速尤其快。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三区,记者发现,与12月的销售旺季比,此刻的商区略显冷清。带有生肖龙元素的福字、挂件、灯笼、挂历虽然随处可见,但不少商户已经不再接单。










    与之相反,不少供应链上游生产企业却异常忙碌。记者来到浙江义乌一家节庆用品公司,货物装箱、出货忙个不停,眼前这片停车位也已经变成了货品临时堆放区。


    记者了解到,“生肖龙”成了现在市场最大的流量密码,通过产品的设计创新,行业内不少企业的内外贸订单增长都在20%以上。











    春节前夕,全国各地的民俗市场都在加紧赶工。在河北张家口蔚县的剪纸艺人们,正忙着刻制、染色、装裱。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构思精美,畅销到了美、日、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山东淄博周村传统花灯厂,工人们正忙着焊接大型龙灯。龙年春节到来,让淄博的龙年花灯销售异常红火,从去年九月份开始,预订量就格外火爆,特别是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海外订单大幅上升。

    需求旺!无人机扮靓年味儿大市场


    正当传统年俗忙着推陈出新时,科技新时尚也在焕新启航,为这个春节注入了时代活力。春节期间无人机编队表演需求火爆,记者来到天津一家无人机生产企业看到,员工正开足马力赶订单,迎接春节表演大市场。











    付琳是创意设计团队的一员,从去年年末起,她所在的团队就开启了加班模式,全力准备今年春节期间的无人机表演程序设计。为了凸显“龙年”的“龙”这个传统元素,设计师们在积极利用3D技术、AI技术等创新方案。











    节假日期间举办无人机表演秀,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烘托节日气氛的首选。今年春节期间,这家企业的无人机表演订单有50场左右。有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演出订单,也有汕头、九江等地级市。











    办公室里,设计师们正开足马力,场外准备工作同样紧锣密鼓。厂房内,几百套用于无人机表演的设备清点完毕,准备装车运往山东;而另一边,技术人员正在对上千架无人机、数千块电池及配套装备进行检查出库。今年开年,这家企业的近万架无人机已在海内外30多个城市完成表演,像这样的设备运送与测试成了常态。











    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不仅是无人机编队表演订单比去年多了30%以上。无人机表演的火爆,也带动了无人机产业的迅速发展。短短几年间,公司主营业务就从飞行表演转变为“无人机表演+无人机生产”双支柱模式,到2023年底,无人机生产销售业务已占该公司总营业额半数以上。目前,无人机产品的售卖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整个订单需求已经排到了今年“五一”前后。

    2024-02-06
  • 人形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市场规模有望在2035年达到1540亿美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强未来高端装备,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等产品”。

    这并非“人形机器人”一词首次进入大众视野。202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今年1月12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在北京经开区成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发展动能愈发强劲,“头脑”聪明、“四肢”灵活的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未来产业热门赛道。公开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在2035年达到1540亿美元。

    为何研发人形机器人成为热点?相比工业机器人、机器狗、扫地机器人等产品,人形机器人有何不同?其研发又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行业专家。

    人形机器人具备独特优势

    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品数量陡增。仅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就有10余款人形机器人产品亮相。

    在全球范围内,特斯拉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受到极大关注。从特斯拉发布的信息来看,“擎天柱”已经具备浇花、跳舞、叠衣服等多项技能。此外,亚马逊旗下的人形机器人Digit已在很多实际工作场景中初露锋芒。亚马逊还曾在2022年斥资17亿美元收购了机器人公司iRobot。

    “人形机器人行业涉及很多关键性技术,比如智能控制的嵌入式计算方法、传感器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突破或许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连庆说。

    相比普通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在结构设计、硬件构成、控制算法、核心性能要求以及零部件选择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普通工业机器人的关节数量一般在2—10个之间,而人形机器人关节数量预计在40个以上,且每一个关节都需要一台伺服电机。

    那么,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精力,把机器人打造成人形?

    “人形机器人能够极好地适应人类生活环境,并使用人类的工具。此外,它们在人机交互上也有天然的优势。人类与其进行人机对话、感情投射时,会比较自然。”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说。他认为,通过学习人类的技能,人形机器人可以将人类从繁琐、高危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我国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技术

    身高1.65米,体重55千克,步行速度可达每小时5千米,负重可达50千克,全身有40个自由度,最大关节模组峰值扭矩可达300牛米……2023年,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傅利叶智能)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并于同年9月正式开启预售。

    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CEO顾捷说,机器人的双足是傅利叶智能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之路上攻克的第一个关键技术模块。傅利叶智能曾在2017年发布我国首款商业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X1。这款机器人呈现的“背包+双足”形态,为GR-1腿部形态奠定了基础。

    人形机器人少不了人类最重要的执行端——手。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非夕科技)是通用机器人领域独角兽企业,专攻人形机器人的手臂部分。该公司研发的机器人“拂晓”拓展了机器人能力边界,这款机器人手部的柔性程度甚至超越人手。当记者尝试往不同方向推动“拂晓”的“指尖”时,只见它手部的7个轴相互配合,不断顺着记者给的推力往不同方向回缩,像是在和记者打太极。这完全打破了机器人往往沿固定轨迹进行重复运动的刻板印象。

    “‘拂晓’可以像人一样,通过学习适应陌生环境,并依靠感觉自发地做动作。”非夕科技联合创始人、CEO王世全说。

    “拂晓”的这种能力来自哪里?原来,非夕科技研发了一套类似人类小脑的算法。它能控制机器人每个关节输出的力,甚至能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形成“肌肉记忆”。

    上述案例,只是我国企业加快突破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缩影。在利好政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形机器人逐步向更先进、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产业落地还需应对多重挑战

    人形机器人在关键技术层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其发展还存在多重挑战。李清都说,平衡能力、续航能力、智能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五大世界性难题。

    平衡能力能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姿态。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倾倒恢复、单腿平衡、动态平衡等能力。人形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非常复杂,包含连续变量动态系统、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混杂系统。这给机器人的平衡稳定控制带来较大技术难度。

    “续航能力说的是能量效率,它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是否能够大规模推广使用。”李清都说。人形机器人的类人形态决定了它无法携带大体积电池。然而,目前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有限,这给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带来了严重挑战。新形态电池、无线充电等供电方案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人形机器人在智能性方面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小脑智能”。李清都说,如同人类一样,人形机器人也有“大脑”“小脑”和“肢体”。其中,“小脑”需要整合感官数据,并控制身体姿势,是在“大脑”和“肢体”之间承上启下的桥梁,对机器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技能迁移能力意义重大。目前,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的迅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在实现“小脑智能”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要确保机器人不会在摔倒等失控的情况下对人造成伤害;其次,由于人形机器人和手机一样都是移动终端,因此也要确保它接收和执行指令的过程安全可靠。


    最后是人形机器人的经济性问题。目前,“擎天柱”单台成本为10万美元左右。这一价格在众多人形机器人产品中已然较为低廉,但显然还没有达到市场期望的2万美元以内。对于我国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使用国产自研零部件或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降本方法。

    2024-02-05
  • 1月份制造业PMI止跌回暖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2%、50.7%和50.9%,比上月上升0.2个、0.3个和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升。”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


    1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升至49.2%。分项指数变化显示,制造业国内外市场需求均趋稳回升,企业生产活动加快增长,四大行业和大中小企业协同回稳。综合来看,2024年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从供需两端看,生产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升至近4个月以来的高点。新订单指数为49.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外部需求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市场内外需求景气度有所改善。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回升至扩张区间,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至50.4%,超过七成的大型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或超过80.0%;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PMI分别为48.9%、47.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下降0.1个百分点。从企业预期看,受春节假期临近及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0%,继续位于扩张区间。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表示,由于市场需求端趋稳回升,同时企业增加产成品库存以备后市销售和出口的意愿上升,带动制造业生产活动加快增长,生产指数连续8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

    “1月份PMI指数小幅回升,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回落,表明经济趋稳因素有所增加。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均有回升,表明企业生产有恢复迹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1月份,非制造业延续平稳扩张走势。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个月上升,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显示非制造业持续保持平稳恢复趋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分析。

    在企业节前备货和节日消费的双重带动下,服务业活动有所趋升,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为非制造业平稳开局奠定基础。一是批发业和零售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均有较为明显上升;二是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相关活动趋升,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业和餐饮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三是春节消费预期带动网络消费相关活动趋于活跃,邮政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以上的高位;四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依然较强,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仍在55%以上较高水平。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武威预计,今年一季度,在没有外部突发因素影响下,非制造业将根据市场运行规律持续自我修复,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的加持下,经济有望继续平稳向上。

    “1月份制造业、非制造业PMI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暖,说明在政策加力提效、内生动能积聚的基础上,经济企稳向上、优化改善的态势进一步巩固,为全年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开了好头。”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今年春节相对靠后,制造业步入传统淡季的时间也相应推迟,但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位于收缩区间,显示出制造业景气度弱于季节性。

    文韬表示,当前制造业还存在原材料价格短期下行、原材料库存有所收紧的问题,背后是市场需求仍然偏弱的原因。应继续深化落实各项稳经济促增长扩需求政策,同时积极优化各地营商环境,充分释放经济活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国内宏观政策仍需保持一定支持力度,推动有效需求进一步回升向好,促进经济加快恢复供需良性循环。张立群建议,应抓紧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以政府投资带动内需扩大方面尽快取得成效,着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2024-02-02
  •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回应金融热点问题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如何满足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成效如何?在2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一一回应了当前金融热点问题。

    保持房地产信贷整体稳定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近段时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相关政策措施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分别是12.3万亿元和38.3万亿元,2023年一年分别发放开发贷款3万亿元、住房按揭贷款6.4万亿元,两项加起来将近10万亿元,这个量还是非常大。”肖远企说。

    据介绍,2023年银行向房地产企业提供并购贷款、存量展期贷款合计超过1万亿元。截至2023年底,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绝大部分都已经投放到项目,商业银行还提供了相应的商业配套融资。

    “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也息息相关,金融业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肖远企表示,将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现有的金融支持政策,继续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保持房地产信贷整体稳定,满足合理融资需求,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他表示,将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继续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同时指导和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

    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表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2%,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1%;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达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3.13个百分点。

    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表示,将推动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会同有关部门稳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制造业金融支持举措,指导金融机构落实落细各项政策要求,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表示,将落实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求,综合小微企业、涉农主体、民营企业贷款,形成普惠信贷统一的监管口径,开展考核评估和数据披露,同时明确监管重点,包括逐步提升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等。

    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成效正在显现

    肖远企表示,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也有少部分中小银行在前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风险,但数量和资产总额以及不良资产总额,无论是占整个银行业的比例,还是占中小银行体系的比例都非常低。

    他表示,对于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一方面实施高强度监管,使风险逐步收敛,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起“一行一策”,谋划实施改革化险路径以及相应举措,稳妥有序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

    他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将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合力做好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包括建立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对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管理,分类施策深化改革,督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等。

    积极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人员养老保障需求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持续深化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引导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据介绍,自2021年9月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至今,11家理财公司在10个试点城市发行了51个产品,规模超过1000亿元。自2022年11月启动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至今,存款人数约20万人,余额接近400亿元。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自2023年1月起在十省(市)启动以来,已累计开户超过59万个。


    尹江鳌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为抓手,积极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人员养老保障需求。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特点,研究完善相关业务监管规则等。

    2024-01-26
  • 宁夏枸杞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

    近日,有关专家对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承担的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枸杞新品种选育”项目进行验收。

    据了解,该项目在第一阶段选育的基础上开展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花药离体培养及纯合二倍体DH系构建、丰产优质枸杞新品种选育及新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其中,“科杞6082”“宁农杞15号”通过宁夏林木良种审定。

    枸杞是宁夏“六特”产业之一。2013年7月,宁夏启动实施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计划用10年时间研究解决农业品种选育问题,培育一批新优品种,储备一批新优品系,推进产业发展。2018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启动第二阶段工作,实施“枸杞新品种选育”项目攻关,联合区内外枸杞育种人才、资源优势,吸纳种苗繁育企业,共同对枸杞新品种进行研究,实现枸杞种植品种多样化。

    5年来,项目组依靠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设施条件,利用枸杞种质资源圃保存丰富种质材料的优势,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项目研究。

    项目实施期间,科研人员建立了枸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的评价体系,揭示枸杞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自交不亲和分子机制,建立黑果枸杞花药离体培养再生成株体系,研究了枸杞需肥规律,探索了枸杞氮素利用效率生理机制,为枸杞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丰产优质枸杞新品种选育等研究与示范,共收集定植枸杞种质资源76份,完成300多份资源评价鉴定,建立枸杞代谢数据库1个,挖掘功能基因12个,创制新种质51份,单倍体枸杞4个,保护新品种15个。同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000多亩,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1000多亩,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专家组认为,项目持续稳定开展了枸杞新品种选育,有效提升了枸杞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能力和育种技术水平,推进了枸杞种业发展,对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课题验收资料齐全,数据属实,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瑛表示,项目的实施,推进了枸杞育种进程,选育出了一批自交亲和性高、抗逆性强、功效成分稳定的专用枸杞新品种,满足了市场对品种多样化需求,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都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有效落实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先行区的建设任务,与乡村振兴、种业振兴实现了有效衔接。


    项目组成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巍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开展枸杞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解析枸杞功能基因对生态环境、枸杞功效物质合成的相应调控机制,选育作用更加明晰的药用枸杞、叶用枸杞、果用枸杞,完善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为生产高品质的枸杞产品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2024-01-24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