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零售业景气指数达51.1% 连续5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中国商业联合会近日发布5月份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51.1%的数据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数据显示,零售业全面复苏态势正在形成,企业经营信心进一步提高。





    从行业分类看,5月份商品经营类指数为50.8%,较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租赁经营类指数为52.2%,较上月微升0.3个百分点;电商经营类指数为51.2%,较上月小幅上升1.2个百分点。从分指数可以看出,随着上半年线上消费旺季来临,电商经营者信心逐步增强,线下客流增长较快,商品经营类和租赁经营类客流量指数均达到去年5月以来的年度峰值。


    分析认为,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回升,旅游和餐饮等消费同比大幅增长,加上“五一”小长假的推动,人员流动和商品流通日趋活跃。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连续稳定增长表明,零售业发展呈现上升态势。(记者王珂)

    2023-05-10
  • 一季度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56.6%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谢希瑶)今年一季度,我国旅行服务明显恢复,进出口3376.3亿元,同比增长56.6%。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8.4%,进口同比增长58%。


    商务部9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服务进出口总额15840.1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6805.1亿元,同比下降4.7%,降幅比1至2月收窄7.1个百分点;进口9035亿元,同比增长21.6%;服务贸易逆差2229.9亿元。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升是主要特点。一季度,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6947亿元,同比增长12.8%,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3.9%,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4155.7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保险服务,增幅达276.4%。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2791.3亿元,同比增长5.1%;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同比分别增长35.4%、20.5%。

    2023-05-10
  •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

    不久前,我国首个高压移动式储能电站在河北投入使用。这种新式储能电站,能够实现灵活移动,发挥应急电源功能,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以往储能电站安装位置固定,需要配套变压器升压,才能达到接入电力系统的电压要求。移动式储能电站采用新技术,大幅提升了利用效率。技术装备不断提升,成为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它改变了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的传统模式。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的不断增加,“新能源+储能”模式已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途径。其中,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的储能技术,已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适合规模化开发建设。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电力为主要输出形式的各类储能技术,包含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较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不过,新型储能行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核心材料、关键部件、系统集成、调度运用、安全防护等方面还有大量技术难题有待解决,要想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新型储能具有多重价值,发展前景可期。《“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这为新型储能的发展带来了政策利好。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还需多措并举疏解堵点。一方面,要着力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创新、加速技术更新迭代,不断完善材料、部件、集成等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新型储能成本下降。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聚焦各类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才能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


    新型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赛道。当前,我国新型储能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产业链加速布局,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在行业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坚持稳中求进,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定能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添砖加瓦。(邹翔)

    2023-05-09
  • 江苏扬州:造船企业开足马力抓生产

    5月7日拍摄的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3号船坞作业场景(无人机照片)。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的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江苏省建立的造船基地,产品实现集、油、散各类船型全覆盖。客户除国内主要航运公司外,还覆盖希腊、法国、挪威等国家主流航运公司。目前,该公司开足马力抓生产,在手订单共计41艘,2023年公司全年计划交付新船19艘。


    新华社发(顾继红摄)

    2023-05-09
  • 截至5月4日 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400亿件

    据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戴小河)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400亿件,比2022年提前了24天。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林虎说,今年以来,快递业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业务量增速逐月提速向好,仅用4个多月就完成400亿件。


    为做好假期寄递服务,全国400万快递员坚守在岗。在山东淄博,超十万人“进淄赶烤”的同时,快递企业抓住机遇升级服务,通过设立便民服务点、流动揽收、改善冷链包装等方式,将一件件网红小吃等特色产品寄往全国各地。在贵州贵阳,快递企业主动与景区、商业街、酒店、交通枢纽等开展合作,提供“即买即寄”的包邮服务,方便游客轻松出行。


    随着一系列促消费、畅流通政策的实施,快递行业与地方特色产业紧密融合,服务生产、促进消费、畅通循环的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发挥。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得以通过快递网络迅速送达全国各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3-05-08
  • 一季度我国规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

    本报北京5月5日电(记者刘温馨)记者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一季度,我国有色金属生产呈现较快增长势头,规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8%;按新统计口径的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为1826.3万吨,同比增长9%。据了解,按新统计口径的10种常用有色金属是铜、铝、铅、锌、镍、锡、锑、硅、镁、钛,与原统计口径相比减去汞,增加工业硅。


    一季度,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9%,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矿山采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与去年同期大体持平;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幅高1.4个百分点。

    2023-05-08
  • 临港产业走向深蓝——辽宁发展港口经济一线见闻

    4月18日,辽港集团营口港。


    岸桥8号龙门吊的最高平台离地60多米,“呜呜”的大风吹得人站不稳。俯瞰脚下的码头,车来车往,集装箱被抓钩“擒”住,精准拿捏,快速移动,像摆玩具一样整齐摆放进“中外运南海”号货船舱里。


    “好的好的,我们三班倒一刻不停,保证货齐即离港。”集装箱码头装卸指导员陈述跟船务代理通话。因为货多船多,必须加快中转,减少货船在港停泊时间,码头与客户想法一致。


    在辽宁,经济脉动的“晴雨表”——各大港口暖意融融,繁忙作业的场景随处可见。今年一季度,辽港集团海铁联运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超13%,为全国最高水平;新开通两条外贸航线,带动外贸集装箱箱量同比增幅超15%,外贸商品车转运量同比增幅近八成。


    借助国家各项稳经济政策,辽宁各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正逐步企稳回升,与港口同频共振,临港产业日趋活跃。


    立足特色增活力


    粮食、钢材、矿产……从东北大地源源不断运往各地。


    作为“北粮南运”重要枢纽节点,营口港是直观的“切片”。


    “调动资源靠前服务,与南方主要粮食港口形成联动,开通并加密粮食班轮航线,切实保障‘北粮南运’。”营口港粮食公司总经理王树军说,公司一季度完成粮食吞吐量264.8万吨,同比增加67.3万吨,增幅34.1%,实现了开门红。


    “我们刚开完市场分析会,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是我们的工作常态。”王树军说,公司从领导班子到货源开发小组积极深入腹地进行走访揽货。据他观察,最近粮食运输渐趋稳定,客户越来越集中于中粮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为提高船舶装卸效率,该公司根据货物仓储情况就近安排泊位,提前规划港内倒运路线;充分调动人力、机械配置等生产资源,全力增派倒运车辆,保持作业的连续性。散船昼夜装卸船能力可达到10万吨。


    东北钢铁企业多,钢材集疏运也是辽港集团的大块业务。今年一季度,辽港集团营口港累计完工各类钢材外贸船舶137艘次,各类外贸钢材吞吐量170.4万吨,同比增长57.8%。


    在营口港钢材码头,记者注意到两个细节,起重机抓取板材用的是电磁吸盘,抓取卷材用的是“尼龙吊带”。“这些细节创新都是为了不伤钢材。”做过多年钢材货运代理的严志刚对港口服务大加点赞。他说,传统硬抓钩容易给钢材带来“抓痕”,最终“伤”的是客户。港口处处替客户着想,也就“抓住了客户的心”。


    效率,是客户关注的焦点。建设智慧港口,辽港集团持续推进港口软硬件升级。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去年智慧港口主体项目建设完成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智慧化模块、无人驾驶、岸桥远控的深入应用。今年一季度,自动化堆场累计操作72.28万自然箱,平均单机效率23.93自然箱/小时,同比提升6.67%。


    延伸触角挖潜力


    建设货畅其流的东北海陆大通道,仅有港口一头热还不行。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冯万斌说,推动形成海陆互济的东北海陆大通道,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省港口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继续拓展班轮航线,深化水运、公路、铁路合作。力争2025年集装箱班轮航线突破200条,商品车中转量突破90万辆,中欧班列突破1000列。


    日前,从黑龙江大庆发出的集装箱班列如期抵达大连港,标志着辽港集团“大庆—大连”海铁联运班列成功开通,为腹地货物走出去开辟了一条货运列车和海运班轮无缝对接的便捷通道。首趟班列满载60个40英尺集装箱的赖氨酸、苏氨酸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卸车后以海运方式发往东南亚国家。


    大连港集发物流公司物流部经理李广超告诉记者,公司增设了大庆办事处,着重提升服务与保障能力,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高性价比定制服务产品。今年以来,该公司积极向东北腹地延伸服务触角,与其他公司合作拓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模式,压缩货物在港集结时间,提高了全程物流效率。


    抓住“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机遇,辽港集团推动大连中欧班列争揽往返过境中转货源,利用便利的近洋航线资源、保税区功能,开发过境直转、保税换装、保税结转过境货物,丰富过境货物品类。同时,加强货物在公、铁、海衔接环节的流畅度,全面提升货物集站效率。一季度,辽宁共开行中欧班列397列,同比增长71.9%。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95.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6%。


    伴随贸易回暖,辽宁各港口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辟外贸新航线。除了商品车出口新航线外,还以包船直采方式开通了车厘子等水果集装箱“快线”。


    港城协作谋合力


    辽宁6个沿海城市,都有港口相伴。沿海经济带怎样串珠成链,加快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让港口泊位与产业靠得更近一些。近年来,辽宁交通系统规划先行,加快大型化专业化码头泊位的建设改造,重点突出港口与临港产业、物流园区的对接。


    最近,营口市临港产业大项目落子频频。以港产城融合发展为依托,营口全力推进总投资1555亿元的172个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计划今年投资267亿元。其中,鲅鱼圈港区钢杂泊位改造等6个港口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64亿元;临港产业重点推进总投资1044亿元的建发盛海搬迁扩建等110个项目,计划今年投资155亿元。


    港产城融合的抓手在项目。营口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政说,营口聚焦高质量建设沿海经济带,加快仙人岛疏港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临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因城而聚,因港而兴。嘉里粮油(营口)有限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今年一季度经营口港进口32万吨大豆,深加工产品再经营口港外销各地。该公司物流总监孙少辉说,依托港口的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企业粮食及其深加工产品大进大出,不囤货不压船,以销定产高效周转,企业发展步伐稳健。把东北大粮仓的附加值向深度开掘,营口已有一批临港企业在此集聚。今年,营口仍将推进屹仓粮食加工等28个重点项目建设。


    同东南沿海省份相比,辽宁的海洋经济水平还存在差距。深耕海洋牧场也成为辽宁沿海城市的共识。共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辽宁沿海六市确定“六项协同机制”。引领产业、功能、交通、环境、“新基建”等紧密衔接,海洋经济与临港经济实现优势互补、整体增效。


    在大连,随着冷藏船水产品船舶接卸作业全面恢复,冷藏船水产品国际中转+国内分拨业务正式重启。辽港集团大连港致力于将大连口岸打造成为冷链物流中心,一季度冷链物流中心业务同比增幅达21.6%。


    “海上辽宁”一步步从近海走向公海,走向深蓝。(经济日报记者孙潜彤)

    2023-05-06
  • “五一”假期,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餐饮业迎来强势复苏

    核心阅读


    “五一”假期,服务消费持续回暖,餐饮业迎来强势复苏,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今年以来,餐饮消费一直呈现加快恢复向好态势,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餐饮业新增企业数同比增加30.5%。餐饮业加快恢复向好、持续激发活力,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五一”假期,城市烟火气更旺了。


    在北京,簋街、牛街、三里屯、南锣鼓巷等美食聚集地,餐饮店前人头攒动;


    在南京,秦淮河畔的餐厅不仅店内人声鼎沸,还有外卖小哥不断跑进跑出;


    在成都,春熙路上的热门餐馆十分火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美食。


    餐饮业活力加速回归,服务消费持续回暖,市场销售加快恢复,消费“主引擎”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五一”餐饮业活力迸发


    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下午4点多就来取号了,结果已经有将近100桌在等位了。”北京游客余平和慕名来到湖北武汉市汉口万松园美食街一家知名小龙虾餐饮店,“出来玩之前想到了人会很多,但没想到人会这么多。”


    “五一”假期,武汉某小龙虾特色餐饮店单日卖出26吨小龙虾。武汉餐饮业协会会长刘国梁介绍,这个假期,无论商业综合体餐饮、美食街区餐饮,还是景区餐饮,销售额均超过了2019年同期。


    “五一”期间,多地餐饮行业迎来消费高峰。重庆全市堂食线上订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湖南长沙市海信广场文和友总店假期首日到店人数约6万人次,迎来今年以来到店人数最多的一天;广东广州市甚至有餐厅取号超过1000桌。


    “五一”期间,餐饮业迎来强势复苏。据商务部数据,整个假期餐饮休闲消费持续火热,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美团平台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全国餐饮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92%。


    “不仅是店内的餐位,店外的餐位也都全部坐满,许多食客都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鲍鱼红烧肉、油爆虾、响油鳝丝等老上海风味佳肴是客人们最喜欢品尝的。”上海漫乐城的“兴兴·海派本帮菜”餐厅负责人鲍永丽说,为了迎接“五一”,餐厅提前在食材和人力上做了额外准备。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表示,“如今餐饮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升很快,假期前大部分餐饮企业就做了充分准备。‘五一’餐饮业火爆是国内消费市场强劲复苏的一个缩影,对整个行业的信心提振和高质量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


    餐饮业基本面长期向好


    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


    不仅“五一”期间餐饮消费火热,今年以来,餐饮消费一直呈现加快恢复向好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12136亿元,同比增长13.9%,特别是3月份,餐饮收入增长26.3%。


    从地方数据来看,行业发展态势更是喜人。今年一季度,北京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5%,南京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5.3%。


    “我们春节后才开业,没想到生意一直很火爆。遇到节假日,翻台率更是屡创新高。”孟晶洁在上海静安新业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了一家餐厅,一到节假日饭点,门口就会排起队来。


    孟晶洁是初次进入餐饮业,“在登记注册、合规经营等诸多方面,我都是新手,多亏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我才能快速办好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把更多精力放在经营餐厅上。”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说:“得益于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餐饮业开局良好,消费加快恢复。”3月,“中华美食荟”活动启动,各地积极响应,开展多项活动提升消费。比如,北京、天津、河北联动开启京津冀消费季;上海开展“全年乐享全民盛惠”活动;湖北“春潮涌动焕新季”开展300余场消费促进活动。此外,各地还进一步发布政策支持餐饮企业发展,杭州继续放宽外摆条件,广州鼓励餐饮企业开展夜间延时服务。


    杨柳说,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连续10年超过10%。餐饮市场依然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随着扩大消费政策推动、旅游市场复苏,餐饮市场将不断回暖。


    餐饮企业信心逐渐回暖


    一季度餐饮业新增企业数同比增加30.5%


    餐饮等接触型服务消费持续回暖,也增强了相关领域的投资信心。根据企查查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餐饮业新增76.2万家企业,同比增加30.5%。其中,咖啡相关企业激增,全国新注册7740家咖啡相关企业,同比增加119.0%。


    今年以来,巴奴毛肚火锅已经在全国新开10家门店。巴奴毛肚火锅品牌相关负责人马俊彦说:“明显感受到了餐饮业复苏期的到来,‘五一’期间全国多家门店单店翻台率超过700%,消费者的热情让我们投资开店信心大增。”


    餐饮业复苏的暖流不仅在大城市涌动,三、四线城市也展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茶饮品牌奈雪的茶“五一”假期全国销售增速最快的10座城市中,海南儋州市、浙江衢州市和金华市跃居销售量增速排名前三位。


    “我们感受到消费复苏步伐非常快,行业信心大增,必须加速投资布局,提升管理能力,把握消费复苏的大好机遇。”奈雪的茶董事长赵林介绍,目前品牌已经跨过全国千店门槛,今年的新开店目标是600家。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认为,“五一”假期掀起餐饮业消费热情,对于全年消费提振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将进一步激发餐饮业投资信心,有助于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国内经济向好向稳发展。(记者林丽鹂)

    2023-05-06
  • 4月物流业景气指数巩固向好态势

    中国电商物流指数比上月提高0.7个点,农村电商总业务量增速重回20%以上,中国仓储指数较上月上升3.5个百分点……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4日发布的多个物流行业相关数据释放积极信号,“流动”的活力逐渐恢复,整体上运行向好的基础在继续巩固。


    “五一”假期让淄博烧烤的这把“火”越来越旺。炒锅饼、烧烤小饼、烧烤蘸料等淄博烧烤网红经济也随之火爆起来。


    “最近商家订单多到不敢接,怕生产速度跟不上。”最近被派到八大局便民市场驻点的快递小哥老田介绍说,因为淄博烧烤的火爆,淄博邮政快递企业主动下沉到人流量聚集的网红农贸市场、烧烤店设点收寄,还对烧烤小饼、烧烤炉、烧烤蘸料生产企业提供驻点寄递服务,并开通山东省内直达专线。据统计,近期淄博邮政快递业仅淄博烧烤相关商品每日寄出量便超1万件。


    这是近期我国物流行业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8%,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电商物流方面,4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09点,比上月提高0.7个点。分项指数中,除成本指数有所回落外,其他各项指数继续保持上涨,多项指数已超过2022年最高值,其中,物流时效指数重返100点以上。成本指数结束连续7个月的上涨,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同时,电商物流总业务量和农村电商业务量实现连续4个月上涨,农村电商总业务量增速重回20%以上。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勇表示,中国仓储指数4月回升3.5个百分点至53.7%,表明仓储行业回升态势更加明朗。新订单、延伸业务量、期末库存、平均库存周转次数、企业员工等主要分项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运行在高位水平,展示出货物周转效率提高,企业备货积极,反映出市场需求持续回暖,经济保持较好复苏趋势。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表示,综合来看,物流运行将处于反弹式回升向内生性复苏过渡的阶段,需求在修复中波动回升,且持续保持景气水平,企业微观经营表现稳健,且对后市仍保持乐观预期,整体上运行向好的基础在继续巩固。(记者梁倩)

    2023-05-05
  • 我国快递业务量增速逐月向好 快递业整体企稳回升

    业务量增速逐月向好,已超300亿件——


    快递业整体企稳回升


    本报记者吉蕾蕾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稳步增长,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截至目前,快递业务量已超300亿件,日均揽收和投递包裹量均超3亿件,在服务生产消费、畅通经济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快递业一头连着生产供给,一头连着消费需求,被称为经济发展与消费活力的“晴雨表”。国家邮政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曾军山表示,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和稳增长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邮政行业增速逐月提速向好,部分指标增速重回两位数,运行开局良好。这不仅为全年邮政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折射出我国居民消费信心正在增强,经济复苏回暖态势明显。


    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4月1日上午,一架顺丰航空波音747—400全货机携带着105吨货物,从鄂州花湖机场飞向比利时列日机场。这标志着鄂州花湖机场首条国际货运航线“鄂州花湖—比利时列日”正式开通。


    据了解,“鄂州花湖—比利时列日”航线计划每周运行2班,预期可为中欧之间货物流通提供超过400吨的航空运力,将为中欧经贸往来搭建一条安全、高效的航空物流通道。预计今年年底前,鄂州花湖机场将开通40条国内货运航线以及4条至6条国际货运航线,初步形成“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的物流格局。


    企业加速提升航空寄递保障能力,不仅说明投资意愿保持高位,也充分彰显了快递行业背后强劲的经济活力。一季度,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行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5%和9.0%。其中,快递业务量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0%和8.2%。


    分析行业快速增长的原因,曾军山说,一方面得益于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一季度国家层面出台涉邮政策举措近30项,促进行业发展相关内容被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和政策支持体系,行业基础设施、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等获得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邮政快递业充分发挥畅通循环的作用。行业积极服务农产品上行,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工作持续推进;跨境寄递网络不断完善,主要企业联动多方资源服务跨境电商出海,国际业务量实现明显回升。


    比如,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行业新增3架全货机,中国邮政与厦门航空签订9架飞机购买协议;县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河南夏邑县豫东智能物流基地全面打造、北京首个农村寄递物流共配中心在昌平区开工建设、山西祁县电商快递产业园即将投入使用;欧美跨境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菜鸟首个航空货运中心落地深圳,跨境包裹处理效率提升30%。


    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也推动了邮政快递业的发展。一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2.7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2%。邮政快递充分发挥全程全网优势,消除了消费地域限制,一季度异地快递业务量占全部快递比重达87.1%,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39天超100亿件,67天超200亿件,96天超300亿件!数据持续攀升,3月份我国快递业务量超过100亿件,超过上年峰值,增速重回20%以上。


    总体看,经营主体活力增强,行业主要指标增速也持续恢复。一季度,异地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2.0%,异地业务量占全部快递比重达87.1%,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6.3亿件和2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8%和11.9%。


    从规模方面看,一季度,快递行业发展逐月提速。1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市场规模呈“深V”态势,日均业务量为2.3亿件。2月份、3月份快速恢复,新增业务量连续两个月在20亿件左右,累计增速达4.6%,这充分彰显了行业发展的韧性,也印证了我国市场需求在回暖向好。


    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邮政快递业区域发展结构走向均衡,中西部快递占比持续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潜力释放,成为带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曾军山介绍,从快递业务量占全国比重来看,一季度,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增速明显加快,中部所有省份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此外,西部地区增长势头良好,一季度,西部快递业务量增速是全国平均增速的近2倍,有力拉动了全国快递业务量增长,同时也助力邮政快递业区域结构发展更加均衡。


    一季度,快递服务加速下沉中小城市,城市间均衡性持续改善。数据显示,一季度,省会城市整体增速有所放缓,31个省会城市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6.6%,占全国的比重降至34%,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70个中小城市快递业务量增速超过40%。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对完善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作出安排。“‘快递进村’是行业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以来,行业积极服务农产品上行,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加快完善,服务农村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曾军山介绍,随着快递网络不断下沉,加上春节农产品寄递需求旺盛,一季度农村快递揽投量增速均高于全国快递业务平均增速。


    服务质效大幅提升


    仓配一体化、订单末端配送、区域性供应链服务……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制造业产能得到快速释放,不少快递企业积极探索“快递进厂”新模式,千方百计破解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如,针对大件家装货物,菜鸟推出了“送装一体”服务,即从菜鸟集运仓发往全国的家具产品,最终将由菜鸟的送装师傅送货上门并免费安装。


    “以前我们主要与一些中小型的专线物流公司合作,会出现层层转包的现象,公司的客服要花大量时间处理消费者的物流咨询问题。”广东省佛山市宜洛家居公司创始人袁景礼介绍,自从公司全面接入菜鸟大件家装服务,公司不再产生增项开支,测算下来物流履约成本下降了12%。消费者的服务体验有了较大改善,公司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通过延展‘快递进厂’链条,供应链两端的服务能力都在提升。”菜鸟国内供应链家装物流部广东区域相关负责人介绍,前端借助“仓配一体”,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后端则通过“送装一体”进一步优化了用户体验。


    目前,菜鸟在广东省佛山市开设了家装物流集运仓,服务周边家居厂家已增长至300多户,订单量持续增长,相较开仓时增长超过400%。


    消费者对快递服务质效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调查显示,一季度,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和72小时准时率分别为81.6分和75.4%,同比提高1.6分和3.4个百分点。满意度和准时率逐月提升,其中,3月份72小时准时率为84.1%,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


    如今,“快递进村”模式也更加多样化,直投到村比例不断提高。在江西,当地通过“交邮合作”等形式,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1.5万个,邮快合作代投业务量2602万件,位居全国前列;在重庆巫山,当地通过推行“农村物流+客货兼运”模式,依托建制村通客车全覆盖的基础条件,推行“农客带货入村”,有效解决了农村物流双向流通难题。如今当地乡镇客运站建立了快递驿站超市,日均处理量达6000件。


    “交邮融合、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多种模式更加成熟,将有力推进‘快递进村’工程走向深入。”曾军山表示,今年国家邮政局将研究部署未来3年农村快递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扩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覆盖面和规模,持续推进邮政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项目,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快递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

    2023-05-05
  • 一季度钢铁行业效益逐月回升

    “一季度,市场需求有所改善,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总体企稳,钢铁产量、粗钢表现消费量均同比增长,行业效益逐月回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唐祖君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上表示。


    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特点显示,钢铁产量同比上升,市场需求有所改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粗钢产量26156万吨,同比增长6.1%;生铁产量21983万吨,同比增长7.6%;钢材产量33259万吨,同比增长5.8%。一季度,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24342万吨,同比增长1.9%;重点企业各月钢材库存均高于去年同期,供给强度高于消费增长。


    钢材出口同比增长,进口同比大幅下降。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国累计出口钢材2008万吨,同比增长53.2%,出口均价1254美元/吨,同比下降10.8%;累计进口钢材191万吨,同比减少40.5%,进口均价1713美元/吨,同比上升15.2%。


    钢材价格降幅较大,原燃料价格降幅较小。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一季度,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17.32点,同比下降13.68%;重点钢铁企业炼焦煤平均采购成本同比下降4.70%;一季度普氏62%铁矿石指数为127.06美元/吨,折合人民币价格同比下降9.13%。


    行业效益逐月回升,同比降幅依然较大。据钢协统计,1月份至3月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25.45亿元、28.59亿元、103.25亿元,亏损面逐月收窄。一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营业收入15545亿元,同比增长2.24%;营业成本14663亿元,同比增长5.90%,比收入增幅大3.6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59.68亿元,同比下降71.49%;销售利润率1.03%,同比下降2.65%。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据钢协统计,一季度,会员钢铁企业外排废水总量同比下降16.3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22.30%,氨氮排放量同比下降12.16%,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5.75%,吨钢耗新水量同比下降6.0%。


    当前,钢铁行业依然面临钢铁供给强度高于消费增长、企业库存同比上升,行业利润下降明显、应收账款增长较快,钢材价格跌幅较大、原燃料价格仍保持相对高位的困难与挑战。


    唐祖君呼吁,广大钢铁企业应共同加强自律,合理控制企业钢材库存。下阶段,钢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努力保持供需动态平衡,多措并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全维度对标、全系统找差、全方位改进,大幅提升管理效能、运营效率、经营质量,保持经济效益稳定。推动建立钢铁行业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区域垄断,破除阻碍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按计划有序推进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极致能效三大覆盖全行业的钢铁改造工程,开展钢铁产能置换项目梳理,严格督查违规产能。持续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引导钢铁行业开展极致能效工作。落实“基石计划”和以推广钢结构住宅为主攻方向的钢铁应用拓展计划相关工作,加强上下游领域跨产业合作。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加强新材料、低碳、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聚焦“特、精、高”关键品种联合开展标准研制。


    此外,还要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快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建设,实现钢铁行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记者崔国强)

    2023-05-04
  • “骑行热”带来行业新机遇——小车轮转动大产业(经济新方位·新职业新活力)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等





    图为5月2日游客在山东日照阳光海岸绿道上骑行。


    本报记者王亮摄


    金沙碧海,白鸥蓝天。在城市与海洋的交界处骑行,身侧葱郁草木闪过,面前轻柔海风吹来。5月1日,山东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骑遇日照”全民健身骑游生活节第三期如约而至。


    入春以来,骑行队伍川流不息,构成街头巷尾的移动风景;打开手机,诸如“晒晒骑行风景”等内容,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如今,自行车再度风靡大江南北。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22年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营收2100亿元,同比增长3%;实现利润超1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预计2023年行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将持续恢复。


    小车轮转动大产业,持续升温的“骑行热”,不仅带动自行车产业快速发展,还衍生出更多次生消费,与其他行业交叉融合,创造了不少新的就业岗位。记者近日在安徽、山东等地走访,看看各地在促进体育产业创新、丰富体育业态方面的新气象。


    拓展骑行空间,创造消费场景


    威海路是日照东港区次级主干道,曲阜师范、山东体院的日照校区坐落于此,路旁体育用品店面扎堆。


    记者随意走进一家运动自行车专卖店。新到货的车辆立在店门口,店员正忙着拆封、组装。店铺内部,造型各异的运动自行车满满当当,店长李根生正忙着向顾客介绍产品。


    “运动自行车主要有宽胎平把的山地车、窄胎弯把的公路车、精致小巧的小轮车、前后有货架的旅行车……”李根生说,“目前最受欢迎的当数公路车,往往是一到货就会有顾客上门。”


    这家店开业已有10个年头,从去年开始,李根生真切地感受到骑行“火”了:“一年卖掉1500多辆车,销量创下历史新高。”


    生意为啥这么火?李根生向东指了指:“周边生活、商业配套成熟,距离海边只有两公里。骑行的人越来越多、骑行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跟着沾光。”日照近年来打通了总长60多公里的两条绿道,山海风情绿道串联湖光山色,阳光海岸绿道临海而建、连接16处景点和民俗村。


    港口城市向海而生,沿海绿道也在铺展商机。在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西北3公里处,山海风情绿道东起点的两城扬水站自行车驿站人气颇高。


    这座两城河畔的两层小楼,由市级文保单位改造而来,外观保留历史风貌,内部进行重新装修。一层提供自行车维修、租售服务,二层用作咖啡厅,供骑友休息、交流。“开业才一年多,去年进店超3万人次,今年会推出更多产品和服务。”驿站负责人介绍。


    拓展骑行空间,就是在创造消费场景。在日照,骑行绿道串联起北部山岳旅游资源和东部海滨旅游资源,“山海联动”,成为市民游客参与全民健身的好去处,也创造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廊道。


    放眼全国,青海湖环线、川藏线、新藏线等传统骑行路线,浓缩西南景致精华的大香格里拉环线、沿河西走廊行进的丝路之旅、古今文脉揽胜的大运河文化之旅、海滩椰林如画的海南岛环线等新兴路线,同样有力地推动着沿线地区汇聚人气、增添发展底气。


    “近年来每逢长假,文旅部与国家体育总局会推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越来越多地方也在开发本地骑行路线。”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副秘书长彭海波建议,各地不断提升软硬件条件,打造骑行友好型环境,从城市规划起做好引领,在沿线建设上持续跟进。


    国产品牌崛起,推动产业升级


    “五一”假期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49家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及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中,专营自行车整车或配件生产的达到7家。据了解,目前的自行车装备市场,服装、鞋袜、智能穿戴设备等细分领域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在山东乐陵经开区,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青从兜里掏出一个电子秤,挂上一辆公路车的车梁,屏幕显示“5.80千克”。“这是我们推出的最轻便的车型,重量和一桶花生油相当。”王春青说。


    检验公路车性能,有一个关键指标:重量。车辆的轻便快捷,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据介绍,瑞豹在碳纤维自行车车圈、车架、车座制造等方面拥有65项自主创新技术,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山东省“瞪羚”企业。


    近两年“骑行热”带来市场活力,让公司得了实惠,更添信心。“去年内销翻番,眼下部分订单更是排到了年底。”王春青说,为了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扩建了生产线、上马了智能化生产项目。


    小车轮转动大产业,不少传统国产品牌也因此活力焕发。据美骑网《2022年中国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永久牌自行车仍保有2%的用户拥有率。


    据统计,骑行群体中,67%以上的受访者拥有超过2辆车,购车预算在8001元—30000元区间的用户占比47.3%;除整车外,把套、坐垫等小零件,传动系统、轮组等大部件,骑行服、头盔、鞋袜、码表等装备以及维修保养工具等,国产品牌的用户认同度也处于上升趋势。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表示,不少国内车企着力打造品牌美誉度,逐渐在中高端运动自行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城市骑行环境改善、赛事活动数量大幅增长,相关企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


    办好赛事活动,释放集聚效应


    徽派风格的拱门下,伴随着出发信号,脚踏上锁的咔咔声打破沉静,近千名参赛选手开展角逐——在黄伟生心中,这就是最美妙的画面。


    黄伟生是安徽黟县悦途体育公司的负责人。日前,公司负责办赛的第十八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自行车公开赛举行。从筹备到预热再到执行,他前前后后忙活了两个月。越是临近比赛日,现场越是忙碌,测一测主舞台地板够不够结实,看一看行进路线有没有清障……“勘察场地和赛道,是组织赛事活动的基础工作。最重要的是安全,然后是流线、布局等其他内容。”黄伟生说。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热衷办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黄伟生说。他以黟县为例,算了一笔收入账。


    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跨黄山山脉,旅游资源和客流本就丰富。办赛之初,凭借地理优势进行宣传,易于吸引选手参赛、群众观赛,涵养赛事文化;赛事举办以来,也着实拓展了旅游产品、丰富了旅游体验,极大促进了体旅融合。


    “这两年,报名通道一开启,半天工夫就满额了。今年,报名系统还添加了本地旅游产品服务,组合打包了住宿、餐饮、景区、交通接驳等县内资源。”黄伟生介绍,主办方提供的参赛包里,除了基本的骑行装备,还有当地黑茶、黑果、黑粮、黑鸡等特产;主会场还设置了农副产品展销、非遗传承展演区域,“徽州木雕、花灯、徽墨和糕点制作,尤其受欢迎。今年赛事前后,仅线上订单额就超过600万元。”


    当体育产业与文化、生态、旅游、会展等行业相结合,“赛事+”融合性产品体系随之成形。“骑行等户外运动可串联景点、民宿、村庄等,实现不同业态各自经济特征的优势互补,既能拥有更大的市场半径,又能满足参与人群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更好释放集聚效应。”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表示。

    2023-05-04

  • 首 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