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稳步提升粮食产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谷雨节气,正值春季农业生产忙碌时节。抓好田间管理,发挥科技力量,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袤田野上,辛勤耕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展开。


    “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


    春日和煦,小麦进入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在河南平顶山,一台台植保无人机飞过农田,均匀地喷洒作业,为小麦病虫害防控保驾护航。“一台无人机每天可以飞防1500亩地,大大提升了效率。”平顶山弋飞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俊杰说。





    3月22日,在石家庄市栾城区南高村,村民驾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给小麦喷洒营养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粮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国新办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表示,目前全国春耕备播进展顺利,夏季粮油丰收有基础。春播粮食已完成近两成,进度同比略快;夏收作物长势较好,冬小麦面积稳中有增。


    近日,位于海南三亚的中化芒果综合服务示范园迎来丰收。“科技人员与种植户合作,通过土壤改良、养分平衡施肥技术等提升果实品质,在供给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出口海外。”先正达集团中国作物营养业务海南分公司总经理黎传锋说。


    “米袋子”“菜篮子”产品关系千家万户。


    曾衍德介绍说,农业农村部着力保夏粮、稳春播、扩大豆、提单产,统筹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猪肉产量同比增长1.9%,畜禽和水产品全面增产,蔬菜和水果供应充足。4月上旬在田蔬菜面积同比增加110多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加,一季度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3900多个。


    科技助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浙江杭州,正值春茶产销旺季。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示范茶园,种植着国家级茶树良种,集成了茶园防霜扇、太阳能杀虫灯、土壤养分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茶园喷灌系统等现代农业技术装备。


    据中国农科院茶叶所认证中心副主任胡强介绍,茶叶所联合全国农技中心研发了生态低碳茶技术体系,正在全国重点产茶区示范推广,推进生态茶园绿色技术示范应用。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今年以来,各地加快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谷雨有雨好种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多个地方,“宽早优”棉花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正在开展。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研发的这种植棉模式,通过增强立体采光,促早发、早熟,实现减药节本、绿色优质,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西北内陆棉区主推技术模式。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进耕地保护建设全面加强,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环节覆盖,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


    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建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今年春季农业生产中,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加强农民培训。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崔江浩表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地试验站及早开展当家品种示范种植;各地农技人员积极下田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开设专门培训班次500多次;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和手机APP,全天24小时在线回答问题。


    据了解,全国农技中心启动2023年百万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以蔬菜、果树、茶叶和主要粮油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为重点,宣讲绿色防控理念、培训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加强培训、育好乡土人才的同时,各地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这些人员中,很多从事农村电商、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了农户就业增收。


    曾衍德表示,我国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超过400万家、223万个,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4万个。


    据悉,相关部门将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落实创业一次性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农业创业创新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同时,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培育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记者于文静、严赋憬、马意翀、关俏俏)

    2023-04-21
  • 扭转下行态势,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势头足(经济新方位·首季数据观察)

    数据来源:工信部等


    制图:蔡华伟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增幅高于去年四季度0.3个百分点,扭转了去年10月份以来持续下行态势……在4月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赵志国表示,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现平稳开局,呈现企稳向好态势。


    多数行业和产品保持增长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比去年12月份增速加快2.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2%。


    “一季度,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个行业较上年12月份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赵志国说。


    从重点行业看,主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装备制造业生产加快,一季度增加值增长4.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2.5%,其中铁路船舶、电气机械行业分别增长9.3%、15.1%。通用设备、汽车、化纤行业生产由前2个月同比下降转为增长,有色金属、建材、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等行业增速较前2个月加快。


    从重点产品看,新产品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5%、53.2%。


    从重点地区看,工业大省发挥稳增长支撑作用。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生产进一步恢复,河北、江苏、山东等工业大省工业增速显著高于全国水平,挑大梁作用明显。3月份以来,浙江、广东等省份工业经济回升势头向好,一季度均实现正增长。


    信息通信业增长较快


    信息通信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一季度,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8%,业务收入4252亿元,同比增长7.7%。“信息通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赵志国说。


    动力更足,行业发展步伐稳健。新兴业务高速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5%,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4.8个百分点,逐步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动力源。


    基础更牢,网络能力持续提升。网络基础日益完备,截至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264万个。移动网络IPv6流量首次突破50%。算力规模快速增长,年增长率近30%。


    应用更广,高速业务加快普及。万物互联的基础稳步夯实,截至3月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6.2亿户,千兆光网用户突破1亿户,移动物联网用户达19.84亿户,“物”连接数占比提升至53.8%。融合应用走深走实,5G已全面融入52个国民经济大类。


    体验更好,用户服务普惠共享。一季度,我国移动和固定宽带的下载速率,相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了59.9%和15.1%,移动数据流量资费持续下降。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水平持续提升,信息无障碍能力持续增强,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民生服务更加便利可及。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高端、智能、绿色相互支撑的工业化,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工业化。”赵志国说。


    一季度,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ARJ21近期已投入海外商业运营;交付全球最大24188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成功研制、获证上市。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建成,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5.5%。


    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稳定恢复。工信部深入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规划,组织制定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研究推进新型工业化等重大问题,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联合财政部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深化产融精准对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累计突破5000亿元,努力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平稳发展。


    “我国工业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巨大,工业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赵志国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二季度工业经济持续回稳向好、信息通信业加快发展,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023-04-21
  • 一季度完成旅客运输量1.29亿人次 中国民航运输生产整体向好

    本报北京4月18日电(记者严冰)民用航空局18日透露,今年一季度,我国民航运输生产整体向好,恢复程度显著提升,全行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39.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9.7%,行业总体运输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77.6%。





    一季度,航空客运需求快速恢复,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1.29亿人次,同比增长68.9%,旅客运输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0%。其中,国内航线完成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6.6%;国际航线完成224.2万人次,同比增长717%,最近一周实际执行的国际客运航班量已达2242班,是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前一周的4.7倍,通航国家和地区59个。


    航空货运方面,一季度,全行业共完成货邮运输量149.4万吨,同比下降7.5%,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9%。其中,国际航线完成57万吨,较2019年同期增长5.5%。机场运输方面,西部地区客运市场恢复程度最高,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7.1%;中部地区货运市场恢复程度最高,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6.4%。


    预计下阶段,民航将继续保持稳步恢复态势。民航局将按照安全第一、市场主导、保障先行的原则,推动航空运输市场安全有序恢复。

    2023-04-20
  • 多因素叠加推动糖价上涨

    □食糖减产和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叠加推动了目前糖价的上涨。后市,国内糖价可能将平稳偏强运行。


    □要培育国内产能,一方面,科学布局食糖产业带,稳定糖料蔗生产基础;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糖料单产。要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主体动能,调动糖农生产积极性。还要优化政策设计,完善进口管理,做到食糖进口有序、平稳、可控。


    4月19日,郑商所白糖2307主力合约以6787点报收,比3月16日收盘6101点上涨了11.24%。


    今年一季度,国内食糖价格震荡上升,前3个月食糖月度均价分别为每吨5605元、5817元和6085元,环比分别涨0.7%、3.8%和4.6%。与2022年一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国内食糖均价为每吨5835.67元,同比上涨3.26%。


    糖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影响?后期市场价格会怎么走?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哲晰表示,多重因素叠加推动了糖价上涨。一方面是食糖减产。国际上,印度等食糖主产国减产及延迟出口等因素促使国际糖价高位运行;国内方面,受不利天气等影响,食糖产量大幅减少,据4月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数据显示,我国今年食糖产量可能减至900万吨。另一方面是需求增加。受经济形势好转等因素拉动,春节假期以来,国内食糖市场购销活跃,食糖需求逐渐恢复,呈现淡季不淡的特点。总体看,国内食糖产量下降而需求逐渐恢复,叠加国际糖价高位运行、未来进口预期下降,多重利多因素提振国内市场价格。“当前糖价上涨使得白糖价格略高于国产糖制糖成本,有利于缓解食糖产业高成本、低糖价的矛盾。”张哲晰说。


    对于后市,有业内专家表示,国内糖价可能将平稳偏强运行。目前,国内甘蔗压榨进入尾声,食糖减产预期明确,产不足需的基本面意味着产需缺口将靠进口来满足。然而,配额外食糖进口价格持续高于国内市场价格,进口利润窗口被关闭,进口预期延迟,需密切关注第二季度价差倒挂情况。当前,产业链上游心态较稳,报价坚挺;中游贸易商前期累积大量现货;下游面对价格快速上涨,有较强观望心理,采购以刚需为主,后期销售进度是关键。总体看,在食糖减产预期、制糖成本和进口糖成本高企支撑下,叠加“五一”劳动节、端午节等节日提振,预计国内糖价将平稳偏强运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巴西新榨季的开启,其食糖增产预期将缓解后期供应,或将对远期价格形成抑制。


    糖价短期上涨,如何应对?有专家建议,要培育国内产能,优化政策设计。


    首先,藏糖于地,藏糖于技。一方面,按照《“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坚持把稳定糖料种植面积作为重点,并以巩固提高优势产区为发展方向,科学布局食糖产业带,稳定糖料蔗生产基础;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糖料蔗精细化生产管理、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提高糖料单产。


    其次,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主体动能。实行“以糖计价”的糖料收购定价体系,优化农、企利益分配机制,搭建农企之间劳动、资本、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结。因地制宜开展“蔗下经济”,尝试通过套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方式,增加单位面积产值,调动糖农生产积极性。


    最后,优化政策设计,完善进口管理。坚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加强食糖进口监测预警、维护市场秩序,做到食糖进口有序、平稳、可控。因地制宜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稳定糖农收益预期,扛稳食糖安全重任。(记者黄俊毅)

    2023-04-20
  •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活力增强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活力增强


    ——国家统计局解读一季度宏观数据


    光明日报记者张翼


    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四季度高1.6个百分点,环比增长2.2%……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整体呈现恢复向好的态势,主要指标企稳回升,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市场预期明显改善,为实现全年的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1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经济增长企稳回升


    “总的来看,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付凌晖表示。


    从农业看,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2.5%。春耕备耕有序推进,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从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比去年四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生产稳步恢复;从服务业看,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高于上年四季度3.1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回升。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回升尤为突出。


    转型升级态势持续,新动能继续壮大。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2%。绿色低碳产品较快增长。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2.5%、53.2%。


    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3%,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市场商品和服务供给总体充足,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在温和上涨水平。


    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条件下,我国外贸韧性得到彰显。一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8%,保持较快增长。前两个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1%,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2%。


    消费主导作用明显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国内需求逐步扩大,市场销售由降转增,尤其服务性消费改善比较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付凌晖告诉记者。


    消费主导作用明显。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6%,相比去年全年大幅提升,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从市场销售来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5.8%,去年四季度下降2.7%,表明消费在逐步回升和改善。从服务零售恢复情况看,回升态势良好。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场景增加,居民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等接触性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从居民人均情况看,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6.2%,明显快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


    “下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望继续保持主导。经济逐步恢复,就业逐步改善,将有利于居民收入增加,加上促消费政策发力和消费场景增多等,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望提升。”付凌晖分析指出,目前,各地各部门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的大宗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农村市场提质扩容,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消费的持续增长。


    市场活力逐步增强


    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9%,连续三个月位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8.2%,比上个月上升1.9个百分点,为近年来较高水平,其中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至56.9%……市场活力逐步增强,经营主体预期好转。


    人流物流趋于活跃。一季度,货运量同比增长5%,客运量增长26.3%。其中,铁路、民航客运量分别增长67.7%和68.9%。小微企业经营改善。一季度,规上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增长3.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小微企业景气指数相比上年四季度也有所回升。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资保持总体平稳增长。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制造业投资增长7%,快于全部投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快于全部投资增长。同时随着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的释放,房地产销售出现积极变化,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逐步企稳。


    “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逐步增强,宏观政策显效发力,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但还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比较复杂,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态势明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向好,但需求不足的制约依然明显,一些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回升基础还需要巩固。”付凌晖强调,下阶段,要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着力释放内需潜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经济持续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04-19
  • 从“快复苏”到“稳复苏”,一季度中国楼市走稳

    (经济观察)从“快复苏”到“稳复苏”,一季度中国楼市走稳


    中新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庞无忌)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由“快复苏”向“稳复苏”模式的转变,楼市企稳回升步伐有望迈得更稳。


    1月17日,空中航拍福州江滨楼盘。当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全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当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还是一个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具有一些有利条件。中国仍然处在城镇化持续发展阶段,尽管去年城镇化率达到65.22%,但是城镇化率还是不高,发达国家基本在80%左右。这是未来的发展空间。(无人机照片)<atarget=\'_blank\'href=\'/\'>中新社</a>记者王东明摄


    资料图:空中航拍福州江滨楼盘。(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中国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中国经济“一季报”。其中,房地产多项指标延续年初的企稳复苏势头。从销售端来看,尽管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仍处于下行通道(下降1.8%),但同期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转增(增长1.4%),商品房销售额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4.1%。


    贝壳研究院市场分析师刘丽杰表示,这是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自去年年初以来首次同比增长。从历史比较来看,2023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销售规模仅次于2021年的峰值水平,一季度,商品住宅销售额累计同比增幅也扩大至7.1%。楼市回暖信号明显。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长柴强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市场总体而言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购房者、投资者信心有所增强。“可以说房地产市场的底部已经过去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困难的阶段也应该是过去了。”


    柴强认为,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回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此前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而推迟或累积的购房需求,在防疫转段后出现相对集中释放。二是近段时间,一些城市在金融、税收、限购、限价等方面的调控政策放松,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首付款比例降低等,一系列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措施发挥作用。三是各地保交楼工作有序推进,一些购房者可以放心买房,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表示,一季度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出现自2022年初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主要原因是滞后的刚需、换房需求、预期转暖等叠加,导致一季度住房需求释放十分强劲。


    不过,从3月中旬开始,多地楼市复苏节奏有所放缓。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变化印证了这一现象。官方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下降5.8%,累计降幅较1-2月扩大0.1个百分点。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认为,1-2月在市场快速回温的支撑下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降幅收窄,3月份开发投资同比降幅再次扩大,说明房企信心恢复不足。


    从成交量来看,陈霄表示,3月单月商品房销售面积较上月微降2.11%,商品房销售额较上月微降2.28%。3月份房地产市场从2月份的快速恢复转向稳增长。在前两月需求的集中释放后,市场修复进程放缓,这也意味着,前两月“快复苏”的模式难以延续,后续市场还是以“稳恢复”为主。


    中指研究院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该机构数据显示,重点50城交易量在一季度末市场冲高后,4月上半月新建商品住宅周度成交规模整体有所回落,市场活跃度已出现下滑。短期来看,前期积压需求进一步释放后,预计市场销售规模或出现环比回落行情。其间,城市间房地产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部分核心城市供给端仍有一定支撑,市场活跃度仍有望持续。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4月市场交易自然回落并不意味着市场修复动力减弱。他指出,房价稳定是市场预期持续恢复的基础,能够促进量价循环上升,推动观望客群入市。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3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量分别为64个和57个,均创下多月来的新高。当月一二三线城市房价环比全线上涨。


    总体而言,房地产复苏脚步有望踩得更稳。陈霄指出,近期各地陆续开启今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重点城市土拍市场表现较好,预计后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恢复力度将加强。(完)

    2023-04-19
  • 从产业化到智能化 一顶棒球帽如何从海边小镇走向全球?

    年产5亿顶帽子,全球三分之一棒球帽产自这里


    一顶棒球帽如何从海边小镇走向全球


    阅读提示


    在山东李哥庄镇小窑村,长约3公里的制帽原辅料销售商业街,实现了“足不出镇就能解决所有供应链配套”,也让当地制帽产业具备了低成本、高品质、短工期的优势,向着百亿级的“制帽名城”迈进。





    在山东胶州,有这样一个小镇:全镇12万人口,30%从事着与制帽相关的行业,全球三分之一棒球帽出自这里。


    从1985年第一家制帽企业诞生到如今已经拥有600余家全链条企业,李哥庄镇形成了原辅料采购、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物流运输等于一体的产业矩阵,实现了“村村有帽企”“足不出镇解决产业所有供需”的行业格局,年产帽子5亿顶以上,年产值40亿元。


    不起眼的海边小镇是如何把握市场机遇,成为业内无人不知的“制帽之乡”的?记者日前来到这里,探寻“帽子王国”背后的秘密。


    培养了一批制帽“专家”


    走在李哥庄镇的大街小巷,会发现这里的“帽子元素”十分突出,不管是沿街商铺还是企业工厂,无不与帽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李哥庄镇制帽产业发源地,小窑村更是随处可见制帽企业的招牌。


    “李哥庄镇有12万人口,20岁到70岁的居民都能在这里解决就业问题,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月入万元。”该镇临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郑建告诉记者,李哥庄镇的制帽起源还要追溯到1985年。


    当时,李哥庄镇第一家合资企业青岛飞龙金冠帽厂成立,这也是李哥庄镇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制帽企业。仅用三年,该企业员工就超过1000人,年生产各类帽子1800万顶以上。1996年,港商独资企业圣龙帽厂成立,员工达到5000余人,当地制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当时,两家企业带动了周边200余家个体户,很多外地商人慕名来到李哥庄镇投资。”郑建说,两家企业在当地陆续培养了一批制帽“专家”,他们当中不少“自立门户”,制帽产业也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李哥庄镇目前共有各类运动帽生产及配套业户620余家,规模以上运动帽生产企业82家,年产中高档运动帽、休闲帽5亿顶,90%以上出口海外。


    随着制帽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上海、浙江等地的布料商和设备厂家纷纷来到这里开设新厂,不少本土村民也加入辅料供应、下游加工等领域,李哥庄镇逐步形成了集原辅料采购、产品设计、加工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记者了解到,在小窑村长约3公里的制帽原辅料销售商业街,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经营着上百个品类的商铺,实现了“足不出镇就能解决所有供应链配套”,这也让当地制帽产业具备了低成本、高品质、短工期的优势。


    2008年以后,李哥庄镇将制帽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共同授予李哥庄镇“中国制帽之乡”称号,该镇六家制帽企业编写的《六片运动帽》轻工行业标准获批实施,成为指导全行业的生产准则。


    从产业化到智能化


    一顶棒球帽,制作工艺并不复杂,李哥庄镇凭什么稳坐行业“第一把交椅”?


    青岛依冠滨然制帽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佳告诉记者,一顶帽子从布料切片到打包共有30余道工序,无论是前期的布料选择、帽形设计还是制作过程中的剪裁、缝纫、整形都有有着严格的规范,许多工艺的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以内。


    “棒球帽的帽型设计和帽檐拼接,十分考验打板师的功力,在李哥庄镇,成熟的打板师都是有着多年生产经验的当地村民,他们根据图稿就能设计制作出客户满意的产品,而看似简单的帽檐拼接也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人才能完成。”周佳说。


    青岛飞腾制帽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明飞2008年加入制帽行业,所在企业主攻中高端市场。在他看来,李哥庄镇的产业优势主要源自高品质的原材料、娴熟的加工工艺和成熟的产业链条,“无论多大的订单,我们产业链条上的工厂分工协作,都能轻松消化”。


    随着市场的快速扩张,这种产业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目前镇上企业仍然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工人年龄普遍偏大。”郑建说,近年来,当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自动化转型,但仍有不少企业因为资金问题难以实现。


    对此,当地的制帽商会牵头创建了2000平方米的智能共享工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共享工厂实现“代加工”。


    记者了解到,目前共享工厂已经配备130余台智能设备,可以完成制造帽檐、帽带等80%工序,整体效率提升了4倍,成本降低30%,已有200余家企业享受到共享工厂的红利。


    “共享工厂不仅提高了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避免了资源浪费,也让龙头企业更有‘赚头’。”郑建说。


    制帽企业拓宽了思路


    采访中,郭明飞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


    企业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打开海外市场,郭明飞来到美国每天拜访各大品牌推销自家的产品,这一待就是半年。虽然拓宽了销售渠道,但是“代加工”的头衔一直困扰着郭明飞。


    郑建坦言,李哥庄镇虽然有着三十多年的制帽历史,但始终没有自己的品牌,眼下,他们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2017年,青岛前丰国际帽艺有限公司创建了品牌Doodays,开设了平台旗舰店,款式包括运动帽、休闲帽等十余种,每月销量多达2万余顶。此后,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Doodays以每天8小时的直播时长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半年内销售帽子百万顶。


    作为当地制帽龙头企业,前丰帽艺借助人脸快速建模“智能选帽”系统,创立了订制品牌Topcul,满足了高端用户的个性化追求,每月订单都能突破万件。


    智能共享工厂的成功运行,也让李哥庄镇越来越多的制帽企业拓宽了思路。


    如今,他们开始搭建8000平方米的智慧物料仓,希望解决企业原材料囤货的痛点。


    “从前都是批量进货,智慧物料仓投用以后,哪怕只做一顶帽子,也能以最低价购买原材料。”郑建说。


    除此之外,当地还规划建设了2平方公里的帽饰产业园,创建了1.5万平方米的青岛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后将为制帽、假发等细分行业提供品牌推广、电商运营、产品发布、海外推广、检测认证、仓储物流等综合服务,“制帽之乡”正向着百亿级的“制帽名城”迈进。

    2023-04-18
  • “五一”出游正升温 文旅复苏绽新颜

    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近期多平台数据显示,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复苏趋势。文旅部也在日前的发布会上表示,预计“五一”民众出游需求将强劲释放。业内人士表示,旅游业近期复苏势头良好,产业向个性化、多样化、重体验等方向发展,多层次市场需求催生出更多新业态,相关企业应当抓住产业转型带来的机会,开发更多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


    “五一”出游热度上升


    文旅部在日前的发布会上提到,在旅游市场方面,多平台和旅行社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预订高峰已经提前到来,预计民众出游需求将强劲释放。


    根据去哪儿平台数据,截至4月12日,国内热门城市五一机票提前预订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热门城市五一酒店提前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4倍。机票平均支付价格较2019年增长五成,酒店平均支付价格同比2019年增长三成。


    携程数据也显示,从国内游情况来看,目前通过携程报名国内出游的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7倍。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五一”假期国内旅游订单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200%,创五年来最高。


    根据4月11日同程旅行发布的“五一”假期旅行消费预测数据,2023年“五一”假期,国内长线游和出境游需求或出现井喷,“五一”出行的云南、海南、四川等长线游目的地订单量环比增长超过15倍,出境游订单环比增长近5倍。


    “五一”市场的火热折射出我国旅游产业复苏趋势。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新增注册旅游相关企业14.1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11.5%。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旅游作为重要的消费产业,一方面拉动目的地景区、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增长。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复苏,也可以带动景区、酒店、度假区等项目的投资和当地餐饮娱乐等存量资源的综合利用,旅游业的复苏有助于拉动社会整体消费。


    精细化个性化趋势打开产业新空间


    一方面,旅游业整体处在快速复苏的趋势上,另一方面,旅游业正在转向更加精细化、个性化,旅游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举例来看,研学旅行作为教育与旅游的结合,近期得到不少关注。“我们的营地是从去年推出的研学项目,包括植树节活动、劳动节活动等。”昆明海北大营火车主题露营地总经理吴贵桐表示,“自从推出以来,项目一直很受欢迎,每周末都有两位数以上的家庭报名,未来我们还计划与天文台等机构进行合作,推出星空观察等项目。”


    除了研学旅行,近年来,各项与文化进一步融合的旅游项目也层出不穷。


    据了解,2023年春节期间,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现场花灯、文化表演等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打卡”。成都也推出了火锅巴士等项目,未来还计划陆续推出酒馆巴士、茶馆巴士、川菜巴士等。


    为了促进文旅融合、激发旅游业市场活力,各个地方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


    不久前,四川发布的《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支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每个给予不超过1200万元补助,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等新业态园区(基地)建设。


    广西印发的《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也提出,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发休闲娱乐、定制游、专享服务等个性化多样化优质产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打造更多高附加值的特色文化和旅游消费商品等。


    戴斌表示,这些项目的涌现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建构了新的场景,同时也为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提供了新动能。


    “我国旅游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最初的单纯依赖景区景点收门票的模式,转向精细化、多样化、深度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旅游,对旅行体验有了更高要求。旅游业与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的融合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戴斌说。


    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多方努力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旅游市场的复苏是符合预期的。但是也要注意一季度的‘旅多游少’的结构特征,商务旅行率先复苏,出差办事的多,真正观光休闲旅游的相对较少,对传统的旅游企业特别是景区度假区拉动作用还有限,这也是二季度旅游行业要努力的方向。”戴斌说。


    近日,文旅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提到,在旅游业复苏的背景下,近期“不合理低价游”等现象有所抬头,严重干扰正常市场秩序。


    戴斌强调,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对不良现象严厉打击,从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消费信心。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积极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创新项目开发和产品研发,更好满足游客的品质化需求。


    “城市周边游作为门槛较低的项目,一直都是旅游产业的基础构成。但目前各类旅游企业在深度挖掘地区特色项目方面还有待提升,周边游项目千篇一律,游客优质体验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项目、空间和产品的错位开发及其结构优化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戴斌提到。


    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昕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旅游设施硬件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设施使用效率,是旅游业尚需解决的问题。


    “希望未来在旅游相关管理规范上有所完善,为研学旅行在内的新型旅游项目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杨昕说。(记者袁小康)

    2023-04-18
  • 我国外贸开局平稳逐月向好

    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百分之四点八


    我国外贸开局平稳逐月向好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制图:蔡华伟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我国外贸开局平稳,呈现逐月向好态势,进出口增速逐月提升。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4月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外部形势严峻复杂,但我国外贸仍然展现出较强韧性。综合研判,今年实现外贸促稳提质的目标有支撑。


    外贸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


    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45.7万家,同比增加5.9%


    1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进出口下降7%。2月“由负转正”,当月增长8%,3月同比增速提升到15.5%,呈现逐月向好态势。一季度整体增长4.8%,较去年四季度提速2.6个百分点。


    外贸经营主体数量稳中有增,呈现出新活力。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45.7万家,同比增加5.9%。其中,民营企业38.4万家,增加7.5%,进出口5.18万亿元,增长14.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4%。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04万亿元,国有企业进出口1.65万亿元,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30.7%和16.7%。


    “民营企业连续四年担当我国外贸发展主力军。”吕大良介绍,2022年,民营企业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0.9%,年度占比首次超过一半。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46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进出口总值的65.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68万亿元,增长12.7%;进口2.78万亿元,增长2.2%。


    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实现增长。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3.27万亿元,同比增长7.6%,占出口总值的57.9%;其中,汽车、家用电器和蓄电池分别出口1474.7亿、1412.4亿和1163.4亿元,分别增长96.6%、3.2%和84.8%。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9474.6亿元,增长5.7%。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


    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


    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去年“新三样”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一季度拉动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新三样”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出口记录,其中对欧盟、美国、东盟、韩国和英国市场出口分别增长88.7%、88.1%、103.5%、121.7%和118.2%。


    一季度,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1.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外贸进出口占比持续提升,我国外贸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西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跨境运输便利化,通道运行和物流效率不断提升。”吕大良说,一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口9695.2亿元,增长10.1%。中老铁路开通一年多来,在中国东盟贸易中发挥了日趋显著作用,今年一季度共监管验放进出口货物88万吨,增加219%。


    通过边境口岸开展的边境贸易规模稳步提升。一季度,边民互市和边境小额贸易合计进出口897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11%,占中西部地区外贸比重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达到4.9%。


    外贸市场拓展更均衡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6.8%


    一季度,我国对前十大出口市场大部分保持正增长。其中,对东盟、日本、欧盟出口分别增长28%、5.3%、0.3%,对韩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出口增速超过了两位数。外贸区域市场进一步开拓发展,同时也更加均衡。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整体的比重,从2013年的25%显著提升到2022年的32.9%。”吕大良说,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6.8%,较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12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34.6%,提升3.5个百分点。其中,对沿线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亚、南亚等区域进出口分别增长16.1%、12.5%、32.2%、4.1%。一季度,我国以铁路、公路运输方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24.6%和61.8%。


    一季度,我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3.0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31.2%,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吕大良分析,一季度,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长超过一成的达到7个,其中对新加坡、老挝、缅甸进出口增长均超过两成,分别达到45.8%、37.8%、29%。


    吕大良表示,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难预期性风险加大,我国外贸发展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外贸向好势头有望进一步延续。”他表示,海关今年根据企业诉求,对有关政策措施作进一步优化升级,将持续释放政策措施红利,更好地助力外贸促稳提质。(记者杜海涛)

    2023-04-17
  • 开局之春话经济丨“新广交”如何见证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广交会,本届广交会全面恢复线下展,于4月15日至5月5日分三期举办,同时全年常态化运营线上平台。本届广交会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参展企业数量约3.5万家,展览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入场人数创历史新高,首日入场超37万人次。





    4月15日至19日,是本届广交会的第一期,在新投入使用的广交会展馆D区举行,新增设了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展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展区和智慧生活专区,现场科技感满满。《时空观察》,我们就从这新增设的展馆展区说起。


    D区展馆首秀“中国智造”活力新亮相


    在本届广交会上,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新落成的展馆D区。这个新展馆的布置和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下。


    本届广交会首次启用新落成的展馆D区,展览面积由过去的118万平方米扩大到150万平方米。机械类展区、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等展区都集中安排在这里。


    广东台记者李斯琦:广交会展馆D区一层空间的设计承重高达每平方米5吨,而我们所处的二层空间,均采用无柱结构。可以说特别符合一些大型机械的展览需求。


    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展区,展示了几台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醒目的造型、充满科技感的内饰,引来了不少海外采购商的咨询和围观。而在这个展位上,一台无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的无人驾驶小巴,同样是备受瞩目。


    来自摩洛哥的采购商阿道,是第一次参加线下广交会。这次他最期待的是关于无人机和动力电池的前沿技术。


    摩洛哥采购商阿道:我们想先四处逛逛,可能过几天后,我们会看到一些可行性。我们期待能签下一些好的合同,所有跟电子有关的产品,都是我们所关注的。


    新启用的展馆D区,还将展出餐厨用具、鞋类和进口食品等领域的产品。


    创新“风向标”见证产业结构升级


    本届广交会第一期聚焦电子及家电、照明、车辆及配件、新能源领域。多家国内知名的家电企业带着名品、新品设展,全方位展示中国智造的创新实力。接下来就继续跟随总台记者一起到新展馆里的新展区看看。


    总台记者吴媚苗:今年广交会上,参展企业带来的新品超过了80万件,而这里面绿色低碳产品约有50万件。这个数量占比可不小,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我们在现场看到,生产企业、民营企业也是本次广交会最大参展主体,生产企业占比超一半,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头部企业等优质企业,就超过了5700家。所以说,从这些无论是参展企业的结构,还是展品新品的变化,都能见证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和活力。过去可能以劳动密集型的衣服鞋帽等加工出口产品为主,现在转变为以新能源、机电、高附加值的成套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为主。


    总台记者吴媚苗:而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更加考验外贸企业的精耕细作的能力。有不少参会企业带着研发了好几年、拥有几十项专利的产品亮相,积极推广新产品的同时,也跟展会现场的同行,还有海内外客户这种相互交流,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和需求,也有助于未来企业推出更符合海内外市场预期的产品。


    “广东智造”出“新”吸引客商目光


    广东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在本届广交会上,广东企业不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也纷纷亮相,吸引了众多国际客商的目光。


    此次展会,广东共组织超过6700家企业线下参展,展位数超过14000个。在新设的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展区中,广东参展企业数分别占1/5、1/4,位居全国前列;新设的智慧生活专区中,广东参展企业占比超过1/3。


    本届广交会,广东企业参展结构与产品质量持续优化,电子及家电、车辆及配件、日用消费品、智慧生活等品类产品层出不穷,各类产品附加值也有明显提高。5G、AI、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也纷纷融入新产品。


    挪威采购商罗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与不同的产品相结合。现在有带人工智能技术的按摩椅。有趣的是我们看到了所有不同技术的演变和人工智能并整合到不同的产品和产品组合中,这是以前没有的。


    据了解,在本届广交会上,广东企业参展产品涵盖广交会设置的全部16个大类,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成效将推动广东企业在全球外贸市场抢占更多的新机遇。


    “新广交”如何见证产业结构升级?


    本届广交会不仅启用了新展馆,还增加了新能源、智慧生活等新展览题材。新展馆、新题材、新企业、新产品,展现全新“风向标”,而广交会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和“助推器”。今年的广交会是如何见证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来听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的解读。


    外商云集看好中国创造看好中国经济


    本届广交会共吸引了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和参展商。参会外商表示,看好中国经济,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


    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展区是今年新增设的展区。在一家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展台上,一上午,接连有二十多轮外商客户前来洽谈。


    伊拉克采购商:今年我需要采购很多商品,比如这些机器人。我们很看好中国的产品,产品质量好,性价比高,这也是我连续多年参加广交会的原因。


    克罗地亚采购商:我可以从中国企业身上看到许多创造力,他们的这些想法令人惊叹。中国制造在各方面都发展非常迅速,还有中国市场也很有活力。


    本届广交会,外商组团参会采购是一大特色。来自肯尼亚的采购团成员表示,中国的新技术以及应用让他们充满期待。


    肯尼亚采购商: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合作伙伴,在我看来,接下来的几年,中国将在经济上引领全球,我们正在寻求长期合作伙伴,这里可以找到一些现代机械,都是我们十分需要的。


    本届广交会进口展规模进一步扩大,面积达3万平方米,吸引了加拿大、德国、西班牙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8家企业参加。他们认为: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使得广交会成为加强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桥梁和纽带。


    韩国参展商:广交会线下展会恢复,这是开放政策的体现,我们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而且这边还有很好的营商环境,也坚定了我们和中国企业长期合作在这投资的信心。


    广交会:汇聚全球客商高水平对外开放


    60多年来,从首届广交会迎来19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到本届广交会吸引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广交会“朋友圈”扩大了10多倍。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使得广交会始终是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新征程上,广交会正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今年的广交会是如何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呢?继续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的解读。

    2023-04-17
  • 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百分之四点八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制图:蔡华伟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我国外贸开局平稳,呈现逐月向好态势,进出口增速逐月提升。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4月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外部形势严峻复杂,但我国外贸仍然展现出较强韧性。综合研判,今年实现外贸促稳提质的目标有支撑。


    外贸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


    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45.7万家,同比增加5.9%


    1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进出口下降7%。2月“由负转正”,当月增长8%,3月同比增速提升到15.5%,呈现逐月向好态势。一季度整体增长4.8%,较去年四季度提速2.6个百分点。


    外贸经营主体数量稳中有增,呈现出新活力。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45.7万家,同比增加5.9%。其中,民营企业38.4万家,增加7.5%,进出口5.18万亿元,增长14.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4%。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04万亿元,国有企业进出口1.65万亿元,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30.7%和16.7%。


    “民营企业连续四年担当我国外贸发展主力军。”吕大良介绍,2022年,民营企业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0.9%,年度占比首次超过一半。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46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进出口总值的65.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68万亿元,增长12.7%;进口2.78万亿元,增长2.2%。


    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实现增长。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3.27万亿元,同比增长7.6%,占出口总值的57.9%;其中,汽车、家用电器和蓄电池分别出口1474.7亿、1412.4亿和1163.4亿元,分别增长96.6%、3.2%和84.8%。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9474.6亿元,增长5.7%。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


    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


    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去年“新三样”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一季度拉动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新三样”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出口记录,其中对欧盟、美国、东盟、韩国和英国市场出口分别增长88.7%、88.1%、103.5%、121.7%和118.2%。


    一季度,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1.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外贸进出口占比持续提升,我国外贸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西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跨境运输便利化,通道运行和物流效率不断提升。”吕大良说,一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口9695.2亿元,增长10.1%。中老铁路开通一年多来,在中国东盟贸易中发挥了日趋显著作用,今年一季度共监管验放进出口货物88万吨,增加219%。


    通过边境口岸开展的边境贸易规模稳步提升。一季度,边民互市和边境小额贸易合计进出口897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11%,占中西部地区外贸比重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达到4.9%。


    外贸市场拓展更均衡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6.8%


    一季度,我国对前十大出口市场大部分保持正增长。其中,对东盟、日本、欧盟出口分别增长28%、5.3%、0.3%,对韩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出口增速超过了两位数。外贸区域市场进一步开拓发展,同时也更加均衡。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整体的比重,从2013年的25%显著提升到2022年的32.9%。”吕大良说,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6.8%,较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12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34.6%,提升3.5个百分点。其中,对沿线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亚、南亚等区域进出口分别增长16.1%、12.5%、32.2%、4.1%。一季度,我国以铁路、公路运输方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24.6%和61.8%。


    一季度,我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3.0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31.2%,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吕大良分析,一季度,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长超过一成的达到7个,其中对新加坡、老挝、缅甸进出口增长均超过两成,分别达到45.8%、37.8%、29%。


    吕大良表示,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难预期性风险加大,我国外贸发展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外贸向好势头有望进一步延续。”他表示,海关今年根据企业诉求,对有关政策措施作进一步优化升级,将持续释放政策措施红利,更好地助力外贸促稳提质。

    2023-04-14
  • 权威部门话开局丨我国个体工商户达1.16亿户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赵文君)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13日在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个体工商户从2013年的4000多万户增长到目前的1.16亿户,在吸纳和稳定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罗文说,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同时也要看到,个体工商户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从事经营活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下,生存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是在市场经济中需要倍加呵护的一类经营主体,市场监管部门要持续加大帮扶支持力度。


    为此,市场监管部门今年要落实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在社保、税费等方面积极研究支持政策;针对个体工商户不同类型、不同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育和科学精准帮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会共享,整合各方资源,为个体工商户提供创业培训、招聘用工、法律政策等各项信息服务,扩大政策知晓度和惠及面,帮助个体工商户更好发挥优势、融入市场;抓好“小个专”党建工作,探索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党建工作,推动市场监管所党建工作指导站应建尽建。


    罗文还表示,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贴近市场、贴近经营主体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监管理念、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思路举措,更大力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2023-04-14

  • 首 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