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来,高铁年均投产3500公里,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6万公里   中国铁路,丈量大国前行步伐

    搭乘复兴号,以风为速,以轨为尺,丈量大国前行的步伐。

    在京张高铁首发列车司机王海涛眼中,铁轨浓缩时间,折射百年沧桑巨变。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在西藏林芝市孜热村村民布姆阿牛眼中,铁轨送来梦想,支撑高原腾飞发展。2021年6月25日,西藏自治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绿巨人”驶入高原,带旺旅游、通畅物流,富民兴藏有了更坚强保障。

    新时代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铁年均投产3500公里,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6万公里,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不断迈上新台阶,铁路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创新领跑,复兴号列车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

    江西龙南市,新大村玫花渡景区星河天悬,音乐美食节、草坪帐篷节好戏连台;东坑村虔心小镇竹海叠泉,林下采摘、渔樵耕读野趣十足。

    “托了赣深高铁的福,老区牵手湾区,火龙果、蓝莓还来不及采摘,就被广东客人抢订一空。”玫花渡休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育智喜不自禁。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江西赣州市与广东深圳市间的铁路最快旅行时间由5小时32分压缩至1小时49分,老区振兴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红利共享。

    放眼全国,复兴号奔跑在广袤大地上。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高铁发展驶入快车道。

    这是热潮涌动的十年,高铁版图不断扩容。兰新高铁跨越塞北风区,沪昆高铁蜿蜒岭南山川,哈牡高铁驰骋林海雪原,杭黄高铁穿梭江南水乡……复兴号列车历史性地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高铁营业里程约4.1万公里,较2012年底增长342%。

    这是创新驱动的十年,高铁技术持续领跑。复兴号以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世界首次;智能型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全球首个;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下线,可实现跨国互联互通……自主创新的中国高铁,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

    这是活力跃动的十年,高铁服务惠及万家。普及电子客票,实现刷脸进站,推出互联网订餐,完善枢纽接驳,高铁网融合互联网,高铁站串起都市圈。截至2021年底,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铁路旅客总发送量的73.6%,越来越多旅客坐高铁出行,越来越多城镇因高铁而繁荣。

    共享发展,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6万公里

    这个十年,我们不仅尽享高铁的速度,也拥有慢火车的温度。

    上午10点36分,5633次慢火车停靠成昆铁路冕宁站。车门打开,背着几十只鸡的、牵着十几只羊的、挑着300斤土豆的、赶着肥猪崽还搂着娃娃的,涌入站台。

    人群中,58岁的吉克木各牵着羊下车,“党的政策好咧,车票几十年不涨价,还特意给咱们改造了行李车厢托运牲畜。”

    5633次列车穿行的大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曾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自1970年7月运行以来,5633次列车风雨无阻接送旅客,被彝族同胞视为大凉山上的生命线、小康车。

    单算经济效益,西部路网客流低,慢火车不赚钱,为何还要加快建设?

    2021年7月22日上午,在西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坐上专列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更放眼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

    “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铁路建设要算大账。”

    坚持人民至上,服务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西部铁路建设大有可为。

    补短板、强弱项,十年间,西部铁路网越织越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6万公里,占到全国的40%,铁路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

    强服务、助振兴,十年间,公益慢火车不曾间断。全国81对公益性慢火车,覆盖21个省区市,经停530座车站,是山区人民的赶集车、上学车、通勤车。自2017年公益慢火车有统计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运送旅客2.66亿人次,仅2021年就减免涉农物资运输费用14.8亿元,成为乡村振兴之路上的致富车、连心车、团结车。

    合作共赢,铁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亮丽名片

    印尼当地时间11月16日,一列由中国铁路研发制造的高速铁路综合检测列车对雅万高铁德卡鲁尔站至4号梁场间线路进行了全面检测,获取的各项指标参数表现良好,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试验运行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中铁四局雅万高铁4号梁场项目部工程部印尼技术员兰迪·拉姆达尼开心地说,“雅万高铁的建设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也一定会给家乡带来巨变。”

    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西爪哇名城万隆,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我国在境外完成全过程勘察设计建设的第一个高铁项目。雅万高铁的顺利推进,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走出去”步伐加快的缩影。

    十年来,中国铁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亮丽名片。

    海外建设优质高效。作为“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显现。

    中欧班列发展迅猛。从2013年的80列快速发展到2021年的15183列,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82条运行线路,联通中国境内91个城市,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

    西部陆海新通道增势喜人。今年1至9月,已发送货物55.5万标箱,同比增长21.7%,截至今年9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已发展成为对内覆盖我国中西部13个省区市92个站点,对外辐射107个国家(地区)319个港口的国际运输网络,图定线条从2017年开行之初的1条扩展为目前的12条。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将继续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记者陆娅楠)

    2022-11-23
  • 挖掘增量政策空间,加力支持薄弱环节——夯实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11月21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全国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把稳住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扩需求、促循环、助企业、强动能、稳预期,确保今年四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23年实现“开门稳”,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同日,工信部、发改委和国资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提出了17条政策举措,更加注重挖掘增量政策空间,更加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加力,更加注重动员地方、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为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添薪蓄力”、增强动能。

    聚焦重点勇挑大梁

    今年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下滑势头得到扭转,三季度延续恢复态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回稳向上。

    今年前10月,福建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福建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翁玉耀介绍,今年以来,福建省出台并落实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提振企业信心,退减降缓缴税费950多亿元;实施规模各50亿元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和纺织鞋服产业纾困贷款专项,新增四期400亿元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贷款,惠及中小企业1.2万家。

    今年10月份,江苏省工业经济延续了三季度以来的快速回升势头,连续5个月保持回升。江苏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李义表示,江苏省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产业体系,将更多要素资源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前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5%,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9.1%。

    克服疫情冲击的影响,今年前10月,中国一汽销售整车269.2万辆,与前4月相比,降幅收窄28.9个百分点。“中国一汽用好用足国家及地方鼓励和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全力保证芯片、电池等重点资源供应,持续降本增效,并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抓好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新能源智能网联创新试验基地二期等重点产能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预计全年销售整车340万辆,实现利润490亿元,同比增长1.6%,为明年开门红奠定基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亦功说。

    “下一步,要对不同类型地区、行业和企业分类提出目标要求、压实主体责任,特别是工业大省、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要勇挑大梁,发挥稳增长关键支撑作用。”辛国斌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落实工业稳增长,重点在行业、关键在地区、主体在企业。行业方面,要继续巩固汽车等装备制造业良好发展态势,推动原材料行业提质增效,促进消费品行业稳定恢复。区域方面,要充分发挥东部工业大省的关键支撑作用,巩固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增长势头,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企业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顶梁柱”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纾困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积极回应外资企业合理关切,加快重大外资项目建设,夯实稳增长微观基础。

    强化导向提振信心

    当前,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市场需求恢复仍需时间,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10月份,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出现小幅波动,持续恢复基础仍不稳固。

    针对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困难,《通知》提出五方面稳增长重点工作举措,一是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力有序推进制造业“十四五”相关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用好各类政策性工具,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出资力度。二是深挖市场潜能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深入推进消费品“三品”全国行系列活动,挖掘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潜力。三是稳定工业产品出口。落实好稳外贸政策措施,加强外贸企业服务保障,支持发展外贸新业态。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指导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实现稳产达产,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供应保障。五是持续壮大新动能,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辛国斌指出,要统筹用好财政金融等资金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资金投向制造业重点领域。着力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积极稳定外贸出口。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焦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确保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和物流畅通,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承压前行稳步恢复。但也应看到,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亟需政策接续跟进。《通知》的发布,有利于强化政策导向、提振市场信心,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工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明年一季度良好开局奠定良好基础。”刘文强说。

    补短锻长持续发力

    在需求侧,《通知》提出着力拉消费、促投资、稳出口,畅通经济循环;在供给侧,《通知》针对关键环节“卡脖子”、新增长点支撑不足等结构性制约,要求推进补链强链,加快培育新动能。

    “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辛国斌说。

    刘文强认为,针对供需恢复不平衡问题,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供给方面,要将稳增长和提质增效相结合,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机制,保障重点企业、产业正常生产秩序;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需求方面,要将扩内需和稳外需相结合,深挖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潜力;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经济环境稳定优势,推进工业产品出口,支持发展外贸新业态。

    “随着各项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落细,企业经营压力将逐步缓解,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将不断释放,需求结构将优化升级,由此积极带动工业经济扩容增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记者黄鑫)

    2022-11-23
  • 财经深一度|来自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的重要信号

    在21日举行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聚焦金融改革发展稳定,释放出重要信号。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



    11月21日在北京金融大街附近拍摄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标识。新华社记者任超摄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支持较为有力”

    中国货币政策的动向和效果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和下行压力,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两大“抓手”之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

    “我国宏观政策力度把握是比较合适的。既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又在全球高通货膨胀背景下保持了物价形势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如此总结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8.7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

    稳健货币政策不仅有总量上的支持,也有结构上的特色。

    “我们聚焦供给侧结构性的堵点、难点,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易纲说。

    数据是有力的证明: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23万亿元;授信户数近5400万户,是2017年末的4倍;今年9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较2017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

    房地产金融政策是市场关注的热点。

    易纲对已出台政策进行了总结: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出台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研究设立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等。

    “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易纲说。

    “开发名实相符、运作安全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如何满足广大民众多元化的养老投资需求,是金融业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发言中明确: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最要紧的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名实相符、运作安全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

    “通过优化大类资产配置,设立收益平滑基金和风险准备基金,为不同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的群体,提供相匹配的养老金融产品。”郭树清说。

    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尝试推出冠以“养老”字样的金融产品,但绝大多数并不具备真正养老功能。为此,监管部门“堵偏门”的同时开好“正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特定养老储蓄等产品陆续推出。

    “经过近些年的清理整治,目前真正具有养老属性的保险产品快速增加,为人民群众积累了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养老责任准备金。”郭树清说。

    最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引发关注。对此郭树清给出判断:这是市场自身调整表现,总体风险完全可控。

    他同时提醒,目前个人投资者可选择的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多样,同时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需要把握好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以理性投资收获合理回报,增加更多安全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的发言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这一金融领域重要课题展开。

    总结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成果,易会满谈到一个重要经验是“走出了一条既遵循资本市场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他看来,这条发展之路主要体现在:推进注册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特有的风险防控制度机制、“零容忍”立体执法以及健全投资者保护体系等。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哪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怎么解决?

    ——上市公司结构与估值问题。易会满表示,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化战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认识企业内在价值。

    ——资本市场的投资文化问题。易会满指出有些保荐中介机构过于关注“可批性”,对“可投性”重视不够,提出要完善相应的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让资本市场更加健康、充满活力。

    ——投资者结构问题。易会满表示,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市情。要在继续发展壮大机构投资力量的同时,更加重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中国外汇市场韧性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剧,中国市场表现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的发言主要围绕“美元周期与中国外汇市场”展开。

    “中国外汇市场展现新特征,韧性不断增强。”潘功胜如此判断。

    在他分析看来,外汇市场韧性增强受多方面因素推动: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基础性国际收支顺差发挥主导作用;外债结构总体优化;人民币在企业跨境使用中的占比持续提高;汇率避险工具推广普及等。

    今年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债券普遍收益率上升、价格下跌,人民币资产的表现如何?

    “人民币债券避险属性日益凸显,人民币债券成为少数价格稳定的金融资产。”潘功胜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以我为主”,利率和汇率走势相对独立,令人民币债券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呈现较好分散化效果。

    市场高度关注未来中国外汇市场的运行态势。

    “向前看,中国外汇市场将保持稳健运行。”潘功胜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不会改变。未来内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将有助于维护中国外汇市场稳健运行。

    “我们将继续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全力构建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外汇管理体制,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潘功胜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街论坛年会释放的信号显示,金融管理部门将在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力,全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记者李延霞、张骁)

    2022-11-22
  • 特斯拉降价,奔驰电动车降价,下一家会是谁?

    中新网11月22日电(中新财经葛成)在特斯拉连续两轮“价格攻势”之下,近期,不少车企针对旗下的新能源汽车推出了优惠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传统豪华燃油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奔驰。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能源汽车“降价潮”,真要如期而至?






    资料图:特斯拉汽车。中新社记者易海菲摄


    降价方式“各有千秋”

    先是对旗下部分车型降价最高3.7万元,再推出最高8000元的保险优惠,特斯拉的降价“组合拳”可谓来势汹汹。如此“波涛汹涌”的降价也引发了部分已交付订金车主的不满。与此同时,特斯拉还将旗下部分车型的交车周期由最长4-8周调整至1-5周。

    奔驰方面则大幅下调了旗下多款纯电动车型厂商指导价,其中,有的车型下调幅度超过20万元。而针对降价前购买相关车型的客户,奔驰还表示将根据购车发票金额和此次调整后的厂商建议零售价的差额,提供专属补贴方案。

    与上述车企“直降”的方式有所不同,小鹏汽车则选择了调整部分车型的权益结构和尾款比例。其相关负责人告诉中新财经,“各个车型的权益总额对比之前,反而是持平或者微降的。”

    “豪门”奔驰为何降价?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奔驰纯电动车累计销量不到1.4万辆,而在新能源领域相似定位的特斯拉销量则超过33.5万辆。

    “包括BBA在内的传统豪华车品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传统豪华品牌并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此前的品牌影响力。

    “奔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这般表现,此前是很难想象的。作为豪华品牌,第一个跟随特斯拉降价,也算是‘投石问路’了。”在汽车行业从业多年的市场分析师刘先生告诉中新财经,奔驰此番大幅调整车型售价,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提升在高端新能源细分领域的销量。

    以传统燃油车领域的奔驰旗舰轿车S级为例,其在国内已经建立起了牢固的“商务”形象,改款换代就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在电动车领域,同级别的EQS却没能建立起这样的影响力。从形象上来看,这款车既不“商务”也不“新潮”,高配车型售价超过百万,很难在高端人群中形成认同。

    “仅靠降价却很难实现提振销量的目的,相反,可能还会影响品牌的‘高端’形象。”刘先生进一步指出,提振销量的关键,还是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明确形象。

    消费者会“上车”吗?

    随着上述多家车企宣布降价,现在压力又来到了“不降价”的车企一边。中新财经走访多家经销商发现,包括理想、比亚迪在内的多家此前定价“坚挺”的新能源品牌,在首付比例、终端售价、保险政策等方面,都出现了松动。

    “10月以高端新能源龙头车企为代表的新能源车降价,也会给11月新能源车市场带来新增需求。”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此次部分新能源汽车降幅大且品牌号召力强,跟进车险补贴或增加的终端促销,有利于提振新能源汽车的短期销量。

    “在消费者眼中,新车在参数、硬件和配置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肯定是越便宜越好。”刘先生表示,因此,车企挑起“价格战”对于消费者无疑是利好消息,这也将进一步提振主流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完)

    2022-11-22
  • “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4000个(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王政)记者从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获悉:作为5G规模商用和产业数字化的“新名片”,我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独立组网网络。5G基站数量超过222万个,占全球60%以上;所有地级市和县城城区均已实现5G网络覆盖,用户数量超过5.2亿户。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2139亿个,国家顶级节点日解析量1.2亿,覆盖29个省份和38个重点行业。

    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从生产外围辅助环节向生产中心控制环节加速迈进,面向工业的5G芯片、模组、终端不断涌现。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在电子设备制造、钢铁、电力等十大重点行业,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一大批典型应用实践,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5G全连接工厂标杆。

    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深度合作,“5G+工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逐步清晰,产业各界“建、用”工业互联网的意识、需求和能力明显增强,多地加快建设具备行业和区域特色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5G加速向医疗、交通、教育等行业领域推广,带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益成熟。

    2022-11-21
  • 争得“面子” 重塑“里子”——黑龙江国企改革调查

    晚上7点多,黑龙江龙煤鸡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永益公司机加一分厂大车段段长张大伟停下手里的活。在数控立车的轰鸣声里,他向工友打出了“OK”手势,准备回家。

    作为黑龙江省属最大国企,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激活老国企新动能。“你每天干多少活,当天就知道挣多少钱,干得越多挣得越多。”这是张大伟对改革最朴实的理解。

    连续5年整体盈利、资产总额年均增长23.7%、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3.3%……5年来,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较2016年扭亏增盈近40亿元,黑龙江国企已由改革脱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批企业“脱了困、解了难、迈开步”

    以量计资、绩效管理、按劳分配……龙煤鸡西矿业永益公司通过实行差异化考核,实现了收入能增能减。以焊工为例,同工同岗员工2021年工资收入最大差距6.97万元。

    曾经的亏损大户龙煤集团聚焦改革创新,改出了活力,成为东北煤炭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2021年龙煤集团实现利润14.3亿元,连续6年保持盈利。

    黑龙江一批地方国企在改革中脱了困,解了难,迈开步。前三季度,黑龙江地方国企资产总额同比增长7.8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79%,利润同比增长130.74%,已缴税费同比增长52.11%。国企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向好,带动了全面振兴提速。

    “黑龙江国企已由脱困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黑龙江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智奎说。

    ——“脱棉袄、卸包袱”轻装前行。不少人这样形容东北的“历史包袱”:像是让一个人穿棉袄、背包袱、抱孩子,与其他选手比赛。国企要重生,卸担子首当其冲。2019年哈尔滨启动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一些退休人员有了疑问:“工资会不会少”“包烧费谁给报”……根据规定,大家关心的统筹外费用不会因移交而有变化,遗留问题仍归原企业负责解决。道理讲明白了,职工心里托了底。企业得以减负,专心谋发展。

    黑龙江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玉福说,黑龙江全面完成国企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地方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

    ——稳产业链供应链。国企稳有利于经济发展稳。对一些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回报慢的基础设施产业和高端产业,黑龙江国企率先布局,为更多民营企业投入中下游产业提供基础条件和发展平台。

    随着9月哈尔滨朝阳(冷链)物流园区运营,以及近期黑龙江自贸区哈尔滨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物流枢纽项目交付,“大物流”格局进一步完善。

    ——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龙煤集团在保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组织生产,保证了省内东部7个主力电厂和大庆石化等重点企业生产、1100多万居民取暖用煤,为地方阻击疫情增强了“免疫力”。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森林经营面积占全省面积14%,是东北“大粮仓”的天然生态屏障。近年来,公司完成了从政企合一体制向现代企业转变,2021年扭亏为盈,不仅生产经营良性发展,维护生态安全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敢啃硬骨头”“会啃硬骨头”

    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头”,尤其在计划经济留痕较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敢不敢“啃”考验勇气,会不会“啃”考验智慧。

    ——真刀真枪改革“突围”体制机制壁垒。“改革刚开始,担心岗位、利益受影响的干部职工就轮番堵到办公室,有人声泪俱下,有人找关系施压。”一位国企负责人回忆。最难的是“人”的问题,这家企业为了安置人员不断“拆庙”,下面一度有40多个一级主管单位,正副职中层干部多达七八十人。

    “改革是一场革命。”这是多家受访国企的共同感受。近年来,黑龙江多方筹措资金,国企改革刀刃向内,加快补齐体制、机制、要素等欠账。

    “我们启动了森工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触及利益最多的体制性改革。”龙江森工集团副总经理王齐丰说,2018年集团组建以来,2151项政府行政职能移交,实现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四分开”,结束了70多年的政企合一体制。

    在哈尔滨,原先由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市属国企领导干部管理权,近年来移交给市国资委管理。看似简单的管理权转移背后,是管理体制机制的历史性变革。哈尔滨从“人”的市场化管理上进一步探索,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三项制度”改革让老树发新枝。黑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近年来启动旨在打破身份界限的用人制度改革,共723人全体“起立”,竞聘上岗,集团和权属企业两级部门及人员编制整体压缩近40%,356人没有找到“座位”。与之相对,一批有改革攻坚能力、改革担当精神的实干家走上重要岗位,继续引领改革发展。

    “原来每月赚两三千元,现在六七千元,那干劲肯定不一样。”早8点,距上班时间还有半小时,哈尔滨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装配车间排铁组长柴东旭已经换好工装,走上了岗位。

    “三项制度”改革让这家一度陷入经营困境的老国企开启“逆袭”,目前成了国内变压器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这让员工的精气神也迎来变化。公司装配车间主任芦峰说,原来一些急活、重活很难派出去,每次都“求人”。现在大家主动“要活”,偶尔有人请假,也会加班加点补回来。

    ——“混资本”推动国企“改机制”。黑龙江加快国企混改进程,引入社会资本的灵活机制,促老国企“新陈代谢”。“我们的收入曾经95%以上都靠冬季门票,得想办法改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昕说。作为黑龙江的旅游龙头企业,公司以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民企,携手打造四季冰雪项目。

    截至目前,黑龙江的国企混改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完成混改逾200户,已混改企业引入社会资本超140亿元。

    “一山还有一山拦”需牵住创新“牛鼻子”

    进入改革发展阶段,黑龙江国企还面临国资总量不大、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等挑战,“一山还有一山拦”,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持续强化改革创新驱动。

    ——改革越深入,越需要解放思想。国企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运用改革思维、市场思维、创新思维,跨越“深水区”。

    “我们承认差距,但绝不甘心落后。”今年以来,黑龙江各大主要国企陆续开展“解放思想、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以“头脑风暴”激发“奋斗热情”。黑龙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哈达说,公司把解放思想观念与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建立长期解放思想的工作机制,促进了观念转变、作风改进、能力提升。

    龙煤集团把高质量党建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探索了以“党委创五型、支部强五基、党员争五星”为主要内容的“三·五”工程,激发了全员活力和创效潜能,涌现出党员先锋岗1890个、示范区1533个、突击队756个。

    ——越迈向高质量发展,越要牵住创新“牛鼻子”。“创新是我们最舍得投入的领域。”哈尔滨电碳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董直强说。前几年公司放弃了占其产值40%的中低端民品,一度面临很大压力。中低端民品曾经很赔钱,但为了体量大家硬着头皮干。现在公司确立了做国产化替代的中高端产品定位,近3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15%,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年开始,我们决定每年从研发费用里拿出20%左右主攻基础型研发。”董直强说,基础型研发的市场效果短期不会显现,但却是公司长久发展、赶超西方的关键。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黑龙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黑龙江省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两新”领域布局。目前,公司立项投资中“两新”投资占比超70%。通过发挥国有资本平台功能和辐射作用,正带动更多企业和资本投入创新领域。

    ——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项目、山东京阳石化项目……焊花闪烁、吊车穿梭、机器轰鸣,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10月份的生产任务饱满,员工们全力冲刺今年最后一季。

    但几年前,这家有70年历史的老牌国企因连续亏损被戴上“*ST”帽子,面临退市风险。公司以“三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将部门由31个减至20个,57名中层干部减员27人……当年即扭亏为盈,近年来经营持续向好。“改革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公司董事长田大鹏说。

    近日,《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6年)》正式出台,黑龙江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国企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突出问题。

    根据方案提出的目标,地方国企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省经济增速,到2025年,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实现倍增和双倍增。(记者刘伟王春雨强勇)

    2022-11-21
  • 出征卡塔尔!蒙牛学生奶陪伴中国少年亮相世界杯赛场

    11月18日,上海,来自2022“希望工程·蒙牛FIFA精英夏令营”的11名足球少年代表在此集结,由2022年国际足联卡塔尔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蒙牛全程陪伴,出征2022卡塔尔FIFA世界杯。这也是蒙牛第二次带领中国青少年登上这一世界级足球盛会的现场,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少年的活力与风采。



    在出征前夕,蒙牛学生奶为小球员们组织了一场热身集训,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蒙牛学生奶业务部总经理滑卫志等领导出席,并和小球员们一起接受了采访。

    卢敏放表示,本次公益项目通过体教融合,让更多有潜力、有热情、有梦想的足球少年,近距离地接触全球顶级足球赛事的氛围和魅力。蒙牛坚持以营养和公益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以自己的点滴营养,厚植祖国每一朵足球幼苗,为中国足球的未来种下梦想的种子。

    滑卫志强调了蒙牛学生奶坚持公益的决心和信心。他表示,蒙牛学生奶20年来全面践行公益使命,以品质学生奶为依托,从营养到运动,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食育教育资源,守护他们茁壮成长!

    即将出发的足球少年们也对接下来的世界杯之旅充满了期待。来自宁夏西海固的足球小将张鲁表示:“踢球会感觉到很快乐,这次去世界杯看球,与外国小朋友一起踢球,我能学到很多东西,未来我希望能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进入国家队,走向世界杯!”



    据了解,足球少年们抵达卡塔尔后,不仅能够在现场观摩精彩赛事,更将于11月21日上午在多哈当地足球训练中心EvolutionsportsAcademy参加中卡青少年足球友谊赛。中方足球少年们还把中国传统的“蹴鞠”文化带到现场,邀请卡塔尔足球少年共同体验。

    至此,持续半年的2022“希望工程·蒙牛世界杯少年足球公益行”也将走向高潮。自7月项目启动以来,蒙牛学生奶协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包括全国“足球少年”选拔、“蒙牛青少年足球夏令营”等在内的多项公益活动,受惠群体涵盖“蒙牛营养普惠工程”、“传薪计划”等社会公益项目,帮助全国更多足球少年追梦绿茵场。



    与此同时,由蒙牛学生奶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万颗足球百所校园”捐赠计划也在持续推进中。10,000颗优质足球搭配精良的校园足球训练装备,以及品质营养的“健康装备”——蒙牛未来星学生奶,已被陆续送往全国23个省、57个地市的百所中小学校的学生手中,有力促进校园足球工作的长远建设,推动体教融合深化落地。



    “中国要强,未来我来”!蒙牛学生奶将这一公益行项目主题深入贯彻到各个环节。从专业集训到世界杯观赛,蒙牛学生奶持续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助力体育发挥独特育人功能,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推动中国青少年足球事业发展,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播下梦想的种子。

    在中国少年的“营养赛场”上,蒙牛学生奶同样“天生要强”,坚持“营养万千家庭,做少年儿童终身健康守护者”,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并凭借优异品质和实力,首批获得国家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资格,在营养普惠道路上奋力前行。

    以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为核心,蒙牛于2002年积极开展“牛奶助学”等公益活动,2017年将“牛奶助学行动”升级为“蒙牛营养普惠计划”,在为欠发达地区儿童捐赠学生奶的同时,积极开展营养健康科普。2021年7月,为打造更全面、更综合、更专业的营养普惠公益体系,蒙牛正式升级“蒙牛营养普惠工程”,开展“普惠行动”、“教育行动”、“大健康行动”及“环保行动”四大公益行动。2022年,蒙牛正式成立“蒙牛公益基金会”,发布《“蒙牛营养普惠工程”三年公益规划》,以更加专业、更加聚合的公益能量,持续守护中国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以营养助成长,以运动促发展。未来,蒙牛学生奶将继续以优质的学生奶产品、多元化的校园运动公益,躬身力行地助力少年儿童营养健康和公益事业发展,让每一位中国少年健康追梦,“要强”成长!

    2022-11-18
  • 北交所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作为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一年取得不俗成绩。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增强服务能力,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北交所正加快探索一条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作为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证券交易所在开市一周年之际,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截至11月14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4.3%,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开市一年来,北交所不断完善制度、增强服务能力,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加快探索一条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之路。


    精准包容、错位发展,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色制度安排逐步构建


    去年10月开始筹备上市,今年6月17日无条件过会,8月8日正式登陆北交所……历时10个月,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利迈进交易所市场。“非常振奋!真正体会到了北交所对我们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精准包容。”公司副总经理侯鹏说,北交所的支持让公司充满信心。


    精准包容不仅体现在多元的上市标准上,也体现在上市审核的各个环节中。“问询的问题精准详细,而且审核员与保荐代表人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灵活高效的沟通机制,让我们不仅知道审核问题是什么,而且知道审核机构为什么关注这些问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回复。”侯鹏介绍,在注册制的要求下,北交所的上市审核便捷顺畅,让企业的预期也更加明确。


    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协同高效的审核注册机制下,开市一年来,北交所企业从受理到注册平均用时140余天,最短用时仅72天。


    北交所的市场特色不仅让中小企业更有获得感,也为中介机构带来更多机遇。“在北交所设立之前,拥有前沿技术但处于产业化初期的企业难以获得资本市场服务。北交所极大拓展了投行服务对象的数量和范畴,也全面推动投资银行业务转型升级,加大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委委员、董事总经理李旭东说,公司目前已累计保荐北交所上市公司15家,累计融资40亿元。


    “北交所探索形成了一套特色制度安排,突出错位、普惠的特点,延伸服务范围,对于一些规模还不是很大、尚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也能够包容其进入交易所市场。”北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年来,北交所高效支持了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北交所企业已累计实现公开发行融资268亿元,平均每家融资约2亿元。“我们用仅相当于一家大型企业公开发行的融资金额,服务了100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为这些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北交所有关负责人说。


    在资本市场活水的润泽下,北交所上市公司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与发展韧性。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5%、19.43%。


    创新驱动明显增强,各方资源加速汇聚的良性生态初步形成


    今年8月下旬,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大丝束碳纤维原丝万吨级生产线开车成功。“这细细的碳丝重量只有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7—8倍。”公司董秘卢贵君介绍,公司主攻研发和生产的大丝束碳纤维,被广泛应用于风电、汽车轻量化等行业。作为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至北交所上市的首批企业,吉林碳谷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研发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迅速开拓了市场,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70.1%。


    今年9月份,吉林碳谷向北交所申请定向增发募资17亿元,为其历次募资中最高。“在精选层期间我们就已经进行了融资,在北交所上市后,北交所灵活多元的融资机制让企业能够根据自身成长需要更便捷地进行再融资。”卢贵君说,新募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要用来快速扩充产能,新建研发中心,招募更多技术人才,攻克更大尺寸的碳纤维……


    通过在北交所上市,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动力显著增强,加大创新投入成为北交所企业募集资金主要用途之一。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同比增长33.10%,平均研发强度达4.37%。部分公司用资本市场融资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在稳链补链强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年来,标杆性创新型企业初步形成聚集效应。这其中有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龙头,有西部最大的“高倍率圆柱锂电池”生产基地的建设者,还有服务于“天宫”“神舟”系列飞船测控等国家航天工程的供应商……


    一年来,各方资源加速汇聚、协同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良性生态初步形成。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合格投资者达520万户,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均已入市,超580只公募基金参与市场,11只北交所主题基金获批注册;中介机构加大投入,券商各条线均逐步加码,加大直投、投研等全链条服务,形成一批深耕市场业务的特色中介,逾900家次机构参与北交所公司调研……


    积极向上、活力迸发的良好市场氛围也吸引了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北交所后备企业超过400家,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占比超过四成;作为北交所“预备军”的新三板创新层公司超1700家,较北交所设立前增加了1/3,新进层公司多集中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过半数公司获得国家或省级“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认定,源源不断地为北交所擦亮创新成色。


    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一流交易所


    “要努力突破技术、做好业务,争取一直留在里面。”今年11月4日,北交所发布了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股名单,吉林碳谷位列其中,卢贵君感到很振奋。


    据北交所介绍,“北证50”指数将在北交所开市满一周年后的11月21日上线,样本股按照市值规模和流动性选取排名靠前的50只证券,兼具了代表性与成长性,样本股名单将每季度调整一次。


    不仅企业振奋,“北证50”指数的推出有利于及时反映北交所市场整体走势和重要上市公司股价表现,便利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也备受投资者关注。不少网友把北交所落地指数、推出融资融券交易等拓展融资渠道、完善市场功能的举措亲切地称为“精装修”。


    开市刚满“周岁”的北交所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升规模体量、市场功能和品牌影响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一流交易所?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是关键词。


    北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交所将主要从三方面持续完善制度和功能,推动市场建设迈向新台阶: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完善契合企业需求的制度安排,全面提升市场服务能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完善有关制度安排,畅通投资、退出渠道,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增强投资者获得感;贯彻普惠金融导向,发挥新三板、北交所的平台功能,加强与国家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推动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汇聚各类资源要素,共同营造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北交所开市一年来,搭建起了新三板与北交所一体化发展的市场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层层递进的资本市场发展路径,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李旭东说,风物长宜放眼量,证券经营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要坚持普惠金融政策理念,加大对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服务的投入力度,协助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本报记者赵展慧)

    2022-11-18
  • 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本报石家庄11月16日电(记者张腾扬)11月16日,在2022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网络基础设施从跟跑到领跑,5G网络规模全球居首,行业专网加快落地;IPv6“高速公路”全面建成,步入流量提升阶段;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持续完善,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升级。算力基础设施从分散到统筹,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初步建立,“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目前,中国算力规模约占全球27%,排名全球第二,有望在“十四五”末实现全球算力规模第一。

    2022-11-18
  • 10月70城新房价格:58城环比下跌 一二三线均降

    中新社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庞无忌)10月中国主要城市房价跌势加深。


    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有58个,上涨的城市有10个,持平的城市有2个。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跌的城市较上月增加4个。


    从房价变动幅度来看,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据官方数据测算,10月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跌幅为0.4%,较9月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跌2.4%。当前70城新房价格平均指数环比下跌已持续14个月,同比下跌持续7个月。


    从近月来的房价表现来看,严跃进表示,北京、上海、杭州和成都的新房价格相对稳健,其他城市普遍有降温压力。


    当月,一二三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均处于下跌区间。10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1%,降幅与9月相同。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9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9月相同。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量在价先,受整体销售数据下滑影响,10月房价总体下行的趋势还在延续。房价的变化趋势显示出目前市场已处于阶段性底部,后续随着政策不断加码,尤其是随着房地产金融等大力度政策落地、“第二支箭”同步发力,市场的复苏也正在酝酿之中。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认为,进入10月,尽管政策利好不断输出,但是尚未触达市场端,加上多地疫情反复,房地产市场恢复不及预期。她预计,随着11月一系列重磅政策陆续推出,接下来两个月房地产市场修复进程有望加速,市场将迎触底回升转折时刻,价格跌幅也将有收窄空间。(完)

    2022-11-17
  • 房地产市场现积极变化,利好频出加快筑底?

    中新网11月16日电(中新财经记者左宇坤)“总的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定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谈及房地产发展时表示。





    资料图:城市一景。中新网记者左宇坤摄


    销售端市场预期需进一步提升


    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1-10月房地产相关数据,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17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5%。商品房销售额108832亿元,下降26.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2%。


    “销售金额跌幅收窄,而销售面积跌幅扩大,主因是销售越来越集中于核心城市、核心区域。”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疫情反复,房企风险预期开始向稳健经营的企业蔓延,导致市场预期再次下行;开发商国庆以来大尺度打折促销,进一步加深了降价预期,对销售实现造成阻碍。


    据中指监测,重点50城周度成交面积同比降幅仍在10%以上,购房者观望情绪仍较重。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指出,当前房屋销售总体改善动力不强,也要警惕继续恶化的可能;从近期市场的反馈看,也要关注一线城市和豪宅市场两个领域市场的新压力。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9月末中央多部门发布全国性普惠政策,10月各地积极跟进,已有二十余城降低商贷首套利率至4%以下,但因多地疫情反复、居民收入预期未见明显好转,整体市场销售恢复不及预期。


    陈文静认为,预计随着楼市利好政策的持续落地,供需两端政策优化叠加防疫政策改善,将带动市场预期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更多核心城市政策优化后,或将带动当地购房需求释放,年底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同比降幅有望收窄。


    供应端“保交楼”效果逐步显现


    从供应端情况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3945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住宅投资86520亿元,下降8.3%。


    “当前销售市场低迷,对房企投资开工难有正反馈,供给端融资支持带来的流动性更多保障在建项目的施工和交付,短期内房企的拿地和新开工投资仍面临下行压力。”贝壳研究院市场分析师刘丽杰说。


    付凌晖肯定了供应端数据改善的地方: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加大保交楼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效果逐步显现。从保交楼的情况来看,全国房地产施工期超过两年即将步入交付阶段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房屋竣工面积降幅收窄。


    “随着近期房企全渠道资金面好转,预售资金监管新规落地,预计保交楼的形势继续向好,从而对稳定市场预期,扭转需求端疲弱态势有积极作用。”李宇嘉说。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表示,鉴于近期“第二支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金融16条和保函置换预售资金政策的密集出台,客观上有助于改善房企流动性,也有助于防范开发投资数据恶化。


    “短期来看,近期支持房企融资的多项举措落地,针对优质房企的预售资金监管政策亦在调整落位。”陈文静预计,多个政策叠加将改善房企资金压力,提振企业信心,在“保交楼”要求下,年底房地产投资或有改善,但全年下降幅度或仍较大。


    金融支持政策或加快市场筑底


    “本轮市场下行幅度较深,主要是宏观经济下行、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多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市场预期修复难度较大。”刘丽杰指出,今年以来前期多轮分散式支持政策呈现效果钝化、持续时间短等特征,至今销售和投资市场仍未明显改善。


    这也是央行、银保监、住建部等多部门相继出台16项金融支持政策、预售资金保函置换等政策的原因。陈文静表示,在市场信心较为脆弱的当下,监管部门释放重磅利好,核心城市优化楼市政策,对修复市场信心将起到积极作用。


    近期,金融机构加大房企融资投放,各项纾困资金落地,债券融资全面开闸,供给端资金面好转;需求端继续降低按揭利率,核心城市调整限购限贷等政策发力。业内普遍认为,各项新政从供需两端全面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惠及面、支持力度以及政策细则的指导意义均明显加大。


    “整体来看,供需两端的金融支持政策落地有助于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改善市场预期,有望加快市场筑底。”刘丽杰说。


    李宇嘉也认为,供需两端从过去的相互掣肘、负反馈循环,转向相互支撑、相互利好,楼市触底企稳的局面将会在明年上半年到来。(完)

    2022-11-17
  • 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服务能力 让家门口的消费更便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买早点、修家电、寄快递……老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商业,不仅是满足日常消费需求的重要渠道,也增添了城市生活的烟火气。近年来,在城市商业发展过程中,社区商业不断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服务能力,在实现自身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社区商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记者进行了采访。


    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社区商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提供多种综合服务


    早上8点,北京市海淀区居民李阿姨出门买菜。步行几分钟,就来到楼下生鲜超市。买完菜,她又到小区门口的干洗店,拿回了昨天送洗的一件外套。回到小区,她又到单元楼门口的智能快递柜,取走了配送员刚刚送到的一件快递。


    “现在在家门口买东西,比以前可方便太多了。”李阿姨说,以前买菜,要坐公交车到几站地以外的菜市场,去晚了还买不到新鲜菜。如今,社区生鲜店越来越多,出门散步时就能顺便把菜买了,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在我们老百姓眼里,家门口种类齐全的小店,既有颜值又有温度,就是美好的生活场景。”李阿姨说。


    社区商业,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的商业形态,它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因多业态聚集而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便利性等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商业持续发展,社区商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不仅满足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等消费需求,还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洗衣等多种综合服务,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载体。


    去年5月,商务部等12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明确“支持智能信包箱(快件箱)、箱式移动早餐售卖车、蔬菜直通车等便利设施进社区”“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改造提升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各类综合服务设施,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等具体举措。


    各地在打造便民生活圈、完善社区商业服务方面积极作为。今年7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农村3公里生活圈建设”“支持城乡社区服务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引导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业态”。


    在山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完善。济南市建设了164个15分钟社区便民商圈,每个商圈涵盖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业态近40种。烟台市明确了“3年建设100个试点”的目标,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鼓励超市联合即时零售平台,实现社区周边3公里内生鲜产品一小时送达。


    商业业态更加丰富


    场景融合,实现业态多元化、集聚化、智慧化发展


    在不少社区,老年人康护所、特色餐饮店、社区食堂、社区书房、运动健身房、汽车保养店、幼儿托管点等特色化服务越来越多,更加丰富的社区商业业态,更好满足了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


    在丰富商业业态方面,《意见》提出,鼓励商业与物业、消费与生活、居家与社区等场景融合,实现业态多元化、集聚化、智慧化发展。


    修拉链、配钥匙、钉鞋掌……“小修小补”的手艺人回来了!近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崂山路街区,新启用的便民服务站打造了“街坊手艺人市集”,集中募集修钟表、修家电、裁缝、修鞋等手艺人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


    “出家门就有汽车保养维修门店,方便多了。”湖南省长沙市居民蔡恒居住的小区门口,前不久新开了一家京东养车汽车养护服务门店。以前给汽车做保养,他要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往4S店,到了以后再排队,至少花费半天时间。现在,通过手机APP就能轻松预约家门口的服务,省时又省力。据介绍,京东养车已在全国160多个城市开设1400多家门店,努力打造汽车养护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一些社区商业网点积极尝试“一店多能”,除了提供商品销售服务外,还增加了多样化便民服务,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比如,在不少社区里的便利店,消费者除了能够购买到优质商品,还能享受干洗衣服、维修手机、清洗家电、寄收快递、家政预约等服务,给人们的居家消费带来更多便利。


    找保姆,是很多家庭的一项消费需求,也是社区商业中的重要一环。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印发《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大力推进家政行业数字化发展”“推动家政企业与基层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线上与城市生活网相融合,线下与快递、干洗、配送等业态相融合”。


    “现在找保姆,比以前方便了不少。”辽宁省大连市居民张大伯说,过去找保姆,常常需要电话联系家政公司说明需求,经过很长时间等待后,再由经纪人匹配合适的服务人员面试,最后再签订合同,流程繁琐,周期长。现在,通过手机APP就能预约,面试、签约等都能在线上完成。


    家政服务平台天鹅到家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收到客户服务需求后,系统会根据用户勾选的需求关键词定向匹配,自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家政劳动者及全部相关信息,整个过程不到5秒钟。接下来的三方在线面试、在线签约结算、体检报告在线审核、保险实时投保等流程全面在线化,让服务建立在可视化、可管控的流程上,提供让用户更加满意的服务。


    服务方式加快创新


    推动社区商业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下班后线上挑选菜品、提交订单,到家时刚好送到,节省了很多时间。”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杨艳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由于平时工作较忙,以前经常要为下班后去哪里买菜发愁。现在,线上下单、送菜上门的服务解决了她的烦恼。


    在“美团买菜”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站点,不同的生鲜蔬菜日用品在冷鲜库、冷冻库、常温库和水产区中整齐摆放,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根据顾客订单挑拣相应商品。客户下单、商品拣选、装袋打包、骑手配送,90%以上的订单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完成。“站点销售商品的种类超过6000种,每日订单数超过3000单,服务于周边3公里左右的社区居民。”该站点负责人荣富强说。


    在创新服务能力方面,《意见》提出,“拓展智能体验,鼓励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驱动发展无接触交易、智能结算、网订店取(送)、直播带货、自助售卖等创新模式,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如今,随着新技术的加速应用,社区商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服务新方式。


    对于大型传统商超而言,由于交通、停车等因素,增加了一些消费者购物的时间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型传统商超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提供即时配送服务,更好服务社区居民。如今,消费者可以在手机上“逛超市”,选择商品完成支付后,就能由配送服务商把商品配送上门。


    我国社区商业布局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但与此同时,在商业基础设施、网点布局、服务功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品质消费需求。


    商务部提出,提高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将社区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社区商业未来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多元发展。”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院院长荆林波认为,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重要基础,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要推动社区商业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特色化、智慧化、体验化发展,提供适合不同社区消费群体的多层次、个性化商品和服务,让社区商业在改善服务基本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22-11-16

  • 首 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