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今年三季度,我国工业经济明显恢复向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较二季度回升4.1个百分点,呈加快恢复态势,是三季度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细分数据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表明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多位专家表示,第四季度,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持续释放,重点地区工业加快恢复,工业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将继续巩固增强,产业转型也将继续深入推进。


    企业利润结构不断改善


    近日,山东潍坊潍柴工业园内一片忙碌,潍柴动力二号工厂正在赶制WP13H、WP14T、WP15T等高热效率技术平台产品订单。今年以来,潍柴灵活调整市场策略,全力导入更具竞争力的高端新品,三季度在诸多细分领域均实现了稳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延续较快增长态势。9月当月,工业经济加快恢复,企业效益逐步好转,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较上月收窄6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利润降幅已连续3个月收窄,总体呈逐步改善态势。”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工业生产逐渐修复,9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较8月回升2.1个百分点;二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回落,缓解了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三是稳增长政策效果持续释放,光伏电池、机器人等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维持高位,带动了相关企业利润持续向好。


    其中,装备制造业利润由降转增,表明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不断改善。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0.6%,今年以来首次由降转增,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较前8个月回升0.8个百分点。“中下游装备制造业效益快速恢复,主要是由于光伏设备、储能设备、船舶等行业需求上升,带动收入增长。同时,由于上游原材料、煤炭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回落,促使成本有所下降。”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说。


    工业企业利润结构改善还表现为中小企业利润增长加快。前三季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降幅较前8月分别收窄0.2个和2.7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利润则同比增长1.5%,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


    新动能加快培育


    没开灯的厂房里,传送带在空中不停运送着零部件,一部部手机接连下线,几乎看不到工人来往。“这座工厂一年可以生产上百万台高端智能手机。”小米智能工厂厂长周毅介绍,得益于产线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小米北京亦庄智能工厂今年生产的订单量较往年同期有所上升。


    “三季度,工业经济恢复向好的一大亮点是工业结构升级持续推进。高技术制造业等产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新能源、新材料等产品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研究员付保宗说。


    关兵分析,从增加值增速看,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领先于工业增加值增速4.6个百分点,是工业经济触底反弹的重要引擎。从投资看,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4%,成为稳定工业投资、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基石。


    电子、汽车等装备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


    新能源新材料等产品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83.6万辆,同比增长112.5%;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3.7%。三季度充电桩、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1.5%、47.1%、30.8%。


    重点区域行业加快恢复


    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工业生产加快恢复,是三季度工业经济恢复向好的另一大亮点。


    “从重点行业看,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行业增长加快,是工业经济回稳向好的重要支撑。”关兵说。


    从重点地区看,三季度有23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二季度有所回升或降幅收窄,回升面达到74.2%;特别是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长三角地区大幅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二季度下降3.2%转为增长8.2%。


    多重因素推动三季度工业经济加快恢复向好。付保宗认为,这一方面源于各项稳增长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显效,较为有效对冲非预期性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也反映各类企业主体强劲的内在发展动能,体现我国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存在较强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保供稳价效果显著。前三季度全国PPI上涨5.9%,涨幅比上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较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关兵说。


    专家认为,四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将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8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工业稳增长中的薄弱环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稳投资、消费和外贸等增长政策,有望在第四季度持续显效,为工业稳步回升提供政策保障。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将不断释放,需求结构将优化升级,由此积极带动工业经济扩容增效。(记者黄鑫)

    2022-11-05
  • 河北:建设陆海联动产城融合的临港产业强省

    河北向海发展、向海图强,致力于把沿海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建设陆海联动产城融合的临港产业强省


    到2035年,沿海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





    唐山港京唐港区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已经从一片盐碱荒滩蝶变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大港。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为我们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指明了方向。”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高俊钊表示,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找准河北经济建设的发力点,提出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发挥沿海与内地各自优势,做好港、产、城和综合交通、开放联动的文章,并把陆海联动、产城融合的临港产业强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之一,明确提出到2027年,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明显提升。


    据介绍,到2027年,全省港口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4亿吨/800万标准箱;临港开放合作水平明显提升,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稳步提升,按照京津标准实现口岸通关便利化;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成为支撑沿海乃至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林茂、滩净、岸绿、湾美成为河北沿海地区鲜明标识;城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沿海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面朝渤海,心向远洋。作为沿海大省,河北拥有海岸线487公里,具有沿海开放优势,并致力于把沿海优势变成发展优势。今年前三季度,河北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69.5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紧紧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科学谋划、系统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陆海联动、产城融合的临港产业强省。


    10月30日,河北港口集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石家庄举行。新组建的河北港口集团,承担全省港口投资运营主体职能,对于重塑河北港口发展新优势,打造河北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开启河北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新篇章,具有重大意义。


    同一天,“黄骅港—上海港—泰国林查班”集装箱外贸航线正式启动,这是沧州黄骅港首条外贸集装箱航线。该航线的开通,使沧州黄骅港至上海港的外贸集装箱业务在时间上节约5天,物流成本减少四分之一。


    放眼全省,各地各部门正在以更大力度推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变、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行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推动临港产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按照部署,到2035年,沿海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高端的沿海港口群、集约高效的临港产业带、宜居宜业的滨海城市群,综合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环渤海现代化港口群基本建成,秦皇岛港成为国际知名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唐山港成为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综合贸易大港和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北京出海口,黄骅港成为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世界一流精品钢铁基地、全国一流绿色石化基地、特色鲜明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基本建成,沿海地区逐步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2022-11-04
  • 大力实施“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 推动河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省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


    大力实施“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全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倪岳峰作出批示王正谱出席并讲话


    11月2日,河北省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议通报了2021年度全省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考核情况,公布了河北省第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名单并为企业代表授牌。省委书记倪岳峰作出批示,省长王正谱出席会议并讲话。


    倪岳峰在批示中指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关键之举。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实施“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扎实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要抓好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末端落实,用好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增强企业创新意识,积极研发新技术、投资新项目、开发新产品、提高竞争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加强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推动有潜力的企业整合重组、上市融资,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迈上新台阶,确保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河北展现出美好图景。


    王正谱在讲话中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坚持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以培育“领跑者”企业为抓手,找准突破口,加快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用有效对接。二要在质量品牌上有新突破,加强质量管理,强化标准引领,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三要在产业升级上有新突破,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化转型。四要在强链补链上有新突破,做精做优现有链条,打造更多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作的产业链条。五要在金融支持上有新突破,做好银企对接,加强资金扶持,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六要在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省有关部门责任和市县主体责任,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督导考核,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副省长胡启生、省政府秘书长朱浩文参加会议。(记者尹翠莉)

    2022-11-04
  • 新增装机中,海上风电增速已快于陆上风电——海上风“吹”来新产业

    多地做强做优做大海上风电产业,加快推进海上风电绿色发展。图为福建省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一角。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发电效率比陆上风电高出20%-40%、利用小时数更高、更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近年来,海上风电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务院去年10月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一年来,海上风电发展如何?具体的开发技术难度有多高?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世界第一


    10月29日下午5时,距离山东省东营港20公里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一台台百米高的风电机组迎风矗立,风电机叶片悠悠旋转。陆上集控中心大屏幕上,发电量数字开始跳动。“这是海上风电平价时代全国首个核准项目并网发电,也是山东省平价海上风电首度绿电。”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项目部副经理朱海飞兴奋地说。


    朱海飞介绍,该项目由山东能源集团投资开发建设,总投资66.85亿元,装机容量501兆瓦,安装60台单机容量8.35兆瓦风电机组。“我们选用风电叶片长107米,比标准的足球场还要长2米,叶轮直径220米,扫风面积相当于5.8个足球场面积,转一圈发电19度。”朱海飞说,“项目每年可提供绿色电量16.98亿度,等效节约标准煤51.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5.77万吨。”


    “海上风电是指在潮间带、近海海域等主要区域建立风力发电场,将风能转换为电能,是一种使用离岸风力能源的方式。”中国船舶集团所属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满昌介绍,中国是全球风电发展大国。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开始,中国新增和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而在风电新增装机中,中国海上风电的增长水平已经快于陆上风电。


    根据生态环境部10月27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截至2021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6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2021年,新吊装海上机组2603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448.2万千瓦,同比增长276.7%,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上海。


    不仅在规模上成就显著,中国海上风电机组的质量也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所有吊装的海上风电机组中,4.0MW(不含4.0MW)以下海上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占全部海上累计装机容量的7.7%,比2020年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4.0MW-5.0MW(不含5.0MW)机组占比33.4%,比2020年下降了约19个百分点;5.0MW及以上机组占比达到58.8%,比2020年增长了约29个百分点。


    “发展海上风电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对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王满昌说。


    发展海上风电优势明显


    与陆上风相比,从海上吹来的风有哪些优势?


    王满昌解释,相较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等优势。


    “海上风电具有风能资源的能量效益比陆地风电场高,平均空气密度较高,发电效率好,普遍数据年度发电量能多出20%到40%左右。”王满昌说,“海上风湍流强度小、风切变小,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也比陆上更小。此外,海上风电场建设受噪音、景观、电磁波等问题的限制少,也不占用陆上土地资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评价研究室主任周健奇介绍,中国发展海上风电具有天然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首先,中国海域广阔,海上风能丰富,但陆上风能资源不均衡,大部分地区是低风速区域。“从总量来看,我国风能资源是丰富的。”周健奇说,“但如果从结构来看,丰富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其中又以内蒙古、新疆、甘肃为主。其他大部分地区是平均风速在3m/s至5m/s的低风速区域。”


    其次,中国电力消费保持了较快增速,但陆上风能丰富的地区远离电力主消费地,存在消纳难的问题。“海上风电可以解决陆上风电面临的‘产’与‘消’的矛盾,因为我国很多用电大省是临海的。”周健奇说,“因此,海上风电随着投资和运维成本的不断下降,呈现出了较快发展的趋势。”


    海上风电虽好,但建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王满昌说,海上风电产业链复杂,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供应和风机设备生产,其中风机设备为关键领域,可分为风机机组和辅助设备两部分,风机机组包括叶片、发电机、齿轮箱、变流器、塔筒等关键零部件,辅助设备则包括风机基础、海底电缆、海上升压站和陆上升压站。“因此,建造成本高,十分耗费人力和物力。”王满昌说,“对整机而言,防腐蚀是关键的技术因素,在芯片和软件设计方面的通用技术也难以突破。此外,电网建设配套成本相比陆上风电也更高。”


    “向海争风”的一大支撑是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迅速提升。近期,许多“全国首个”“全球最大”亮相海上风电领域——10月13日,13.6兆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该机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叶轮直径最大、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9月28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黄埔文冲公司成功交付全国首艘2000吨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它是中国首艘符合第四代海风装备功能标准,能实现自升、自航、深远海等一体化综合施工作业要求的风电安装平台,为中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进军提供了又一重要利器……“一系列新机组、新产品的落地,说明国内企业的建造能力在这些方面已有突破,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越来越小。”周健奇说。


    未来仍需加大创新力度


    发展海上风电意义重大。周健奇介绍,一是有助于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提升新兴清洁能源发电比重,加快再电气化进程;二是可以缓解临海大城市用电压力和环境压力,解决远离陆地海岛的用电难题;三是可以成为中国高端装备技术创新的一个突破口,促进中国工业整体技术创新。


    近年来,中国海上风电行业相关国家政策接连推出,沿海地区多个省份海上风电规划及支持政策陆续出台,政策重点包括鼓励海上风电技术进步、推动海上风电装机应用等,保障了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其中,《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加强核电、抽水蓄能、清洁煤电、天然气发电等保供能力较强的清洁电源布局,逐步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集群;《海南省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显示,海南正加快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一批海上风电及相关装备制造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135亿元。


    未来,中国海上风电将如何更好发展?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迅速壮大,整体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将向规模化、连片开发与深远海演变。深远海运维模式和装备能力提升将是下一阶段发展重点,将有更多的深远海运维模式和装备出现,以实现运维效率的最大化。”王满昌说,“由于技术上的要求更高,就更需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这一产业加速发展。”


    周健奇介绍,今后,海上风电发展仍需加大创新力度。“风电企业不仅要参与行业内的国际竞争,还面临不同电源之间的竞争。”周健奇说,企业布局海上风电凭借的是实力,创新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制造技术创新,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支持优秀企业建立智能实验平台,集中资源联合上下游突破工业基础短板,加速尚不成熟国产风电产品的国产化进程;二是管理创新,特别要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力,从制造向集成服务转型。(记者孔德晨)

    2022-11-03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新时代十年,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新征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本报今起开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栏,报道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新实践,展现广袤乡村活力奔涌的新气象。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阔步迈向农业强国,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


    “建设农业强国,我们充满干劲!”北大荒集团八五七农场有限公司种粮大户戚洪亮兴奋地说。广袤的三江平原,农机纵横驰骋,丰收的喜悦挂在戚洪亮脸上:“好政策接连不断,今年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800多斤。往后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端稳‘中国饭碗’多出力。”


    “让农业越来越强,咱农民举双手赞成!”河北省成安县大郭庄村村民魏宪旗言语间透着喜悦。玉米套大豆,一亩双收,看着圆滚滚的豆子、黄澄澄的玉米入了仓,老魏又有了新盘算:“种下800多亩冬小麦,科技上再加把劲,争取来年再夺一个好收成。”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声声号角催人奋进。从东北粮仓到岭南大地,从鱼米之乡到塞上江南,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迈上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季季压茬、环环紧扣,奋楫前行加油干,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为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已具备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


    “又是一个丰收年!现在种地可大不一样了。”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种粮大户王志海感慨,“履带式玉米联合收割机跑上个来回,顶10多个人干几天。1200多亩地,两三天就收完。”


    一季季丰收,一程程奋斗。今年我国夏粮、早稻丰收到手,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结构持续优化,效益稳步提升,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夺好收成。


    ——夯根基,供给保障能力更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稳面积、提产能、强责任、保供应,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米袋子”保障有力,“菜篮子”供给充裕,“果盘子”品种多样,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筑牢坚实基础,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增添充足底气,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了根基。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农业供给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要加快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表示,接下来,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


    ——强优势,农业发展动力更足。


    “通过高通量分子检测方法,我们能在最短时间内从成千上万个植株玉米群体中挑选出优势品种,让性状转育时间从三年多缩短到一两年。”先正达集团杨凌技术中心总监吴纯仁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目标振奋人心。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我们要接续攻关,育出更多高质量的‘中国种’。”


    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截至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利时机,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注重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粒粒麦子穿过纵横排列的管道,被输送到磨粉机里,经过几十道工序,变身为小麦淀粉、谷朊粉等高附加值产品。“走精深加工的路子,一粒麦子可以变身成60多种产品,产业链条更长,价值实现25倍增长。”河南飞天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得平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夯实粮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全产业链条,我国累计建成15.6万座初加工设施、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70.6%。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低于发达国家的3∶1至4∶1,反映出我国农业产业链条依然较短,综合效益依然不高。今后应加强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把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


    建设农业强国,让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在河南省正阳县,花生产业已经变成实打实的支柱产业。田间,全程标准化种植、机械化收获;车间,一条条生产线转动,花生变成花生油、休闲保健食品;景区,花生公园、花生博物馆等景点吸引游人前来打卡。“花生的生产、加工等环节不断升级,我们从卖原料变成卖产品、卖品牌,去年花生产业综合收入达到320亿元。”正阳县委书记王东征说。


    产业振兴须持续发力。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为方向,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农业强国,让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


    “防治病虫害用上了植保无人机,浇地用上了滴水灌溉,节药节肥更节水。”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前白落堡村种粮大户柳永军说,“如今种地都讲究绿色生产,咱得用最省的水、最少的肥,种出最好的粮食。”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推进品种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秸秆农膜利用水平稳步提升,通过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农业生产不断向绿向优。


    “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水土资源环境约束依然趋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处理好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叶兴庆说。


    护好耕地,建好体系,夯实建设农业强国根基


    “田块平整了,水渠畅通了,耕地条件好,产量更稳当。”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长泡村村民王海波细数高标准农田的好处。齐家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万亩粮田变“良田”。“秋收结束,大伙儿都不闲着,通渠整地,为来年丰收提供更有力保障。”


    “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从我国的国情、农情出发,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农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守红线、提质量。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到今年底,全国将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可以此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专家表示,建设农业强国要推进耕地保护建设全面加强。今后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加强建设、严格管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今年秋收,看着一台台农机逐着稻浪前行,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涂家村农民刘小平眉头舒展,“机耕、育秧、植保、收割,全交给了农机合作社,每亩节约成本120多元。”


    “顺应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在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应当帮助、提高、发展、富裕农民,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坚持不懈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努力促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张红宇说。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实际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探路。”永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建平介绍,县里将着重发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号角,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努力实现供给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设施装备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健全高端、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本报记者朱隽王浩常钦)

    2022-11-03
  • 河北引导旅游民宿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旅游报讯(王凯东高越)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公安厅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引导推动全省旅游民宿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河北省旅游民宿规范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旅游民宿发展格局。打响“冀忆乡居”河北旅游民宿品牌,形成北戴河、滦平—兴隆、京西百渡、草原天路等一批旅游民宿集群,培育形成50个以上民宿经济发展示范村、300家以上精品旅游民宿示范户,实现旅游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按照《实施意见》,河北将整合资源,优化规划布局。聚焦“两环六带”重点区域,推动旅游民宿集聚布局。引导环京津、环省会等城市周边区域,打造高品质的“城郊微度假中心”;鼓励燕山、长城、大运河、太行山、沿渤海、坝上草原、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区域因地制宜开发民宿社区、旅居小镇、度假乡村等,打造差异化旅游民宿集聚带。


    《实施意见》还提出,挖掘文化,提升产品内涵。突出河北省长城、运河、红色、民俗等多元文化,发展长城人家、运河船家、红色小院、民俗客栈等主题精品民宿,打造具有辨识度和故事性的旅游民宿产品。

    2022-11-02
  • 金银工业需“三箭齐发”

    今年上半年,白银和黄金产量均有所增长。全国白银产量为12659.8吨,同比增长17%;黄金产量为230.3吨,同比增长12.4%。全国有色冶炼厂累计冶炼金产量111.9吨,同比增长5.3%。“受国内有色金属产量增长,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生金属综合回收加强等因素影响,国内白银产量持续增长。”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第五届第二次会员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王健表示。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秘书长唐武军说,黄金、白银兼具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是重要的战略商品。黄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国央行官方储备,黄金白银珠宝首饰制品受到各国人民喜爱;白银在工业领域有广泛应用,在“双碳”目标下,白银在太阳能光伏、光电和电子信息产业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增长空间很大。目前,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副产品的金、银,是我国黄金、白银产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有色金属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黄金和白银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白银产量达2.46万吨,相较于10年前产量接近翻倍,年均增长率达7.82%。世界白银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矿产银产量占全球比重达13.38%。2021年我国黄金总产量达443.56吨,1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2.35%,占全球的9.55%。


    当前,金银工业发展仍面临问题,须“三箭齐发”促进金银工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金银矿产资源保障问题。我国黄金供应缺口巨大,2021年黄金自给率仅为35.97%,白银生产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尽管金银探矿成果较为显著,但受环保政策和权益金政策影响,多数项目未能有效开发,影响金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副秘书长石和清认为,要加强资源保障和科技创新。增强国内金属资源保障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加大金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回收能力特别是二次资源再生回收循环能力;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把握合作发展契机,积极参与全球矿业开发,全面提升我国金银资源的保障能力。


    对于金银企业而言,目前影响黄金、白银等有色矿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矿业环境、制度等因素导致全社会对矿业投资的关注和热情下降,特别是矿业开发矿产资源权益金问题加重企业负担,影响矿山开发的积极性。石和清建议,相关部门应充分听取矿业领域对矿业资源权益金管理办法的意见和呼声,修改完善矿产资源权益金管理办法,加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逐步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特别是金银资源的保障水平。


    其次,白银深加工创新存在短板。近年来,我国白银深加工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但存在“重制造、轻研发”的问题,白银高端应用领域发展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对此,石和清建议,要立足国内市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高端白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科技自强自立提升我国白银产业链竞争力;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的新增需求,充分发挥白银优越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性能,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提供高性能材料;提升传统行业白银消费水平,加快技术突破,实现国产替代。通过以上措施,努力挖掘白银消费新增长点,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金银企业存在经营风险。由于金银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金银价格波动与社会经济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今年俄乌冲突升级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金银工业企业生产运营面临价格波动风险。


    为了应对经营风险,石和清建议,一是有实力的金银企业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降低整体经营风险。二是金银企业积极应用期货期权工具,开展套期保值业务,降低价格大幅波动给企业带来的运营风险。三是国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采用定向金融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金银工业企业要紧跟形势变化,做好产业规划和战略调整,聚焦主业,降低产业整体投资风险。


    对于我国金银工业的发展方向,唐武军表示,要立足国内市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高端白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步伐,以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白银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以高质量的白银产品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崔国强)

    2022-11-02
  • 扎实做好迎峰度冬能源保供

    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保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用能用电需求。


    当前,北方地区正陆续进入取暖季。在国际能源供应整体紧张、价格高位运行,以及国内工业用电量不断增加、煤炭价格偏强运行等情况下,今冬明春我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将面临较大压力。有关部门正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保供,坚决防止“拉闸限电”,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用能用电需求。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当前能源供应的突出矛盾,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确保迎峰度冬用电安全。针对今冬明春电力、煤炭供求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要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千方百计维护煤炭价格稳定,主要产煤省和重点煤企要落实增产增供任务。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保障煤炭运输,确保生产的煤炭及时运到需要的地方。针对困难煤电企业进行积极帮扶,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保障煤电企业购煤等合理融资需求,多措并举支持煤电企业增加电力供应。


    天然气是迎峰度冬中的重点能源之一。天然气供应具有一定的季节规律。总的来说,天然气的需求随供热市场波动,夏天减少,冬天增加,迎峰度冬中供需矛盾突出。2018年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储气规模快速提升,3年多的时间实现了翻番。目前,我国地下储气库注气进度执行良好,可以确保实现应储尽储、满库运行。天然气产业链各主体应强化底线思维,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加强资源组织,推进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


    快速壮大的新能源已成为能源保供中不可忽视的新力量。应进一步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中的作用,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成并网,加快配套储能调峰设施建设,确保同步建成投产。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要素保障,推动解决新能源开发建设面临的用地用海问题,对符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风电光伏和抽水蓄能项目,力争能纳尽纳。着力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落地,持续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长期政策供给。加强新能源消纳利用研究和新能源发电预测预警,加大区域可再生能源协同规划、协同开发和联合调度,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中的作用。


    中央企业是能源保供中的“顶梁柱”。能源央企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能源电力保供的极端重要性,全力增产保供。相关企业要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带头执行中长协价格,要全力保障机组能开尽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发满发,要强化大范围资源配置和全网统一调度,增强消纳新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石油石化和管网企业要增产增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油气管网运行效率,多元开展国际油气合作,不断提升保供能力。(王轶辰)

    2022-11-01
  • “双11”大考快递业服务升级

    工作人员在位于广州市开发区的京东仓库里搬运快递包裹。新华社记者卢汉欣摄


    随着“双11”大促在各大电商平台陆续拉开帷幕,邮政快递业也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业务旺季。据悉,今年快递业务旺季从11月初开始,到2023年春节前夕结束。


    扩大预售前置规模、按需送货上门、升级保价服务、推动包装绿色环保……眼下,各大快递企业正铆足干劲谋划各种旺季保障服务措施,努力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安心、更快捷、更优质的寄递体验。


    提升配送效率


    现在正是山药大量上市的时候。在河南省温县大渠河村的山药地里,挖掘机挖开土沟,中通河南温县网点的快递小哥和工人们正有序采挖、分拣,把一根根带着泥土的新鲜山药整齐地码放在地头。


    “从国庆后到‘双11’,再到春节前都是山药的销售旺季。”中通河南温县网点负责人潘松松告诉记者,为了村民能第一时间把山药寄出去,网点直接把快递车开进了田间地头,采取专车专送、单独交货等形式确保山药品质的同时,保障所有山药快件当天发出。预计今年“双11”期间,山药类快件业务量将突破每日5万件。


    保障配送效率,除了要及时揽收发货,把商品前置到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也是关键措施。据京东物流到仓业务负责人章根云介绍,今年“双11”期间,京东物流依托在全国设立的90个到仓转运中心、212个上门提货城市、超20000辆车辆资源、1000条精品路线,助力提升商家全平台送仓时效、降本增效。届时,超200座城市的消费者,待支付尾款后都将有机会体验到最快“分钟级”的收货体验。


    配送效率的提升,也离不开快递行业的数智化升级。赶在大促之前,申通在河北固安、河南郑州、山东济南等地的转运枢纽陆续投运,申通最大的转运中心——固安华北转运中心规划产能超700万单,不仅能满足北京的快递包裹智能化分拣,还可以辐射津冀。


    菜鸟供应链公布的“双11”大促保障方案显示,目前其已从仓网、数智、产品、运营、服务等方面给出相应举措。在保障商家方面,菜鸟对80%的预售商品都会做前置处理,确保发货的及时性。同时,菜鸟还联合天猫储备了400万平方米的仓库,包括疫情备份仓,支持商家在需要时紧急开仓入驻。同时,菜鸟供应链还上线了一批数智化产品,如升级后的“智慧眼”,将管理维度从省、市、区、街道进一步拓展至社区。


    改善消费体验


    消费者“买买买”的同时,对快递按需送货上门也充满期待。一直以来,快递无法送货上门饱受商家和消费者诟病,尤其是在电商大促期间,对于网购频次高的消费者来说,自行取件实在是让购物体验大打折扣。


    此前,菜鸟CEO万霖在谈及“双11”物流准备情况时表示,今年的亮点是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有品质的物流服务。据介绍,菜鸟为此招募了10万名额外的短期专职运力,确保即使在“双11”包裹派送高峰,也能和平时一样送货上门。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者对快递服务品质愈发敏感。日前,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全行业确定性履约能力专题研究并发布了《快递物流业提升履约确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在长达2年的价格战之后,“送货上门”开始成为顺丰、京东、菜鸟等快递物流公司追逐的高品质服务标准,上门比例、赔付承诺、消费者可选性等成为快递公司服务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比如,在旺季到来前,顺丰全面升级了保价服务,除了以前的“基础保”,又新增了“足额保”和“定额保”。消费者不仅可以实现“保多少赔多少”,赔付时效和周期也会大幅缩短,从客户理赔到完结最快12小时。


    为了提升消费者的寄递体验,快递企业在末端服务上也是纷纷出招。据悉,苏宁易购物流日前宣布,今年“双11”期间升级大件“安心装”服务,将送装一体服务范围从原来的331个城市扩展为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及超九成县级市。菜鸟也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10亿元建立一支1万人规模的末端送装师傅团队,在全国2800多个县(区、市)实现电器家装商品“一次上门,免费送装”。


    专家表示,快递企业在考虑如何提升消费者物流体验的同时,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或将是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点。比如,消费者现在网购衣柜、床、洗衣机等大件电器家装商品的比例正逐年扩大。据统计,仅今年前10个月,消费者就在淘宝、天猫上买走了2400多万张床、2200多万套沙发、1800多万件餐桌椅。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者在网购时,需要的就不仅仅是送货上门,对送装服务的要求会更高。


    推进绿色包装


    随着快递业务旺季的到来,快递业务量有望创历史新高。随之而来的快递过度包装问题也备受关注。


    早在2021年4月,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印发《邮件快件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专项治理方案》,明确集中利用1年时间,组织全行业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专项治理。截至今年9月底,全行业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和规范包装操作两个比例均达到90%,累计投放可循环快递箱(盒)978万个,在邮政快递营业揽投网点布设回收装置12.2万个,回收复用瓦楞纸箱6.4亿个。


    “经过全系统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行业绿色发展意识逐渐增强,但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尚有差距。”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管爱光坦言,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从包装设计到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建立覆盖全链条的法律标准体系来支撑全过程治理。


    今年“双11”期间,不少快递企业推出了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的具体措施。比如,菜鸟宣布从11月1日到11月20日,全国13万家菜鸟驿站再次启动“快递包装换蛋”活动,消费者在驿站取件后留下快递包装,扫码后可领取鸡蛋等。德邦快递则宣布将继续推进电子面单、循环纤袋、循环围板箱、小型聚丙烯中空箱等绿色包装材料,进一步加强包装瘦身和包装循环使用的行动力度。


    管爱光表示,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要在推动快递包装绿色治理上持续用力,建立覆盖全链条的法律标准体系,主动与上下游有关部门协同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方面,要推动修订《快递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增加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任务分工,结合行业实际研究提出标准制定修订建议,推动出台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爱光表示,将联合上下游相关部门开展调研,系统梳理全链条治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可行性对策。鼓励更多寄递企业通过出台激励办法等方式,提升快递包装回收复用率。(吉蕾蕾)

    2022-11-01
  • 乌海:今年前8月进出口总值已超去年全年

    记者从乌海海关了解到,今年前8个月,乌海市进出口总值15.9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95.9%,已超过去年全年进出口总值。


    今年以来,乌海市外贸发展稳健,除2月份外其余月份同比增速均达到60%以上,民营企业在促进乌海市外贸发展中展现出强大动力,实现进出口15.64亿元,增长94.4%,占乌海市外贸98.24%份额。各项促进外贸保稳提质举措综合发力,乌海外贸的脚步遍及美国、印度、马来西亚等8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美进出口值3.8亿元,增长167.3%;对印进出口值2.6亿元,增长254.3%。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5.9亿、3.0亿,分别增长76.2%、26.7%。乌海传统出口产品外贸发展表现强劲,重点产品聚氯乙烯产品仍占据出口产品中绝大比例,前8个月累计出口4.7亿元,增长37%。按产品大类来看,基本有机化学品出口旺盛,出口值6.4亿,同比增长157.8%。


    “下一步,乌海海关将继续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聚焦企业关注点,发挥职能优势,持续开展‘一企一品一案’,不断释放海关总署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各项措施政策红利,助力地方外贸稳步增长。”乌海海关综合业务科副科长李奇迹介绍。(记者郝飚)

    2022-10-31
  • 通辽:全面推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通辽市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材加工、苗木花卉、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让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据了解,目前全市木材初加工和人造板生产企业稳定在100家左右,农牧民每年通过销售木材以及加工增值收入达3.5亿元。以通辽“塞外红”、黄太平、沙地葡萄为主的经济林果品产业已形成规模,栽植面积近100万亩,其中“塞外红”苹果每亩效益最高达1万元。林下种植药材、食用菌培育、种苗(花卉)培育以及林下特种养殖产业已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以大青沟、银沙湾、宝古图沙漠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达140个,全市拥有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


    认真落实生态效益补偿等惠民政策,积极吸纳农牧民群众参与林草生态工程,稳定生态管护员队伍,该市精准选聘生态护林员2160名,在巩固脱贫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形成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

    2022-10-31
  • 前九月 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不断改善

    本报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陆娅楠)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公布,1至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3%。从当月看,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发力显效,工业经济加快恢复,企业效益逐步好转,9月份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较上月收窄6.0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或减亏,其中14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及以上增长;有25个行业利润增速较上月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转增,占比超六成。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介绍,前9月,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不断改善。1至9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0.6%,今年以来首次由降转增,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较1至8月份回升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1.5%,较年初提高约6.4个百分点。前9月,汽车制造业利润虽同比下降1.9%,但在产业链供应链修复、新能源汽车生产增长等因素带动下,降幅收窄5.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当月利润增长47.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明显回升。1至9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同比增长4.9%,今年以来首次由降转增,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较1至8月份回升0.6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受用电需求增长、煤炭价格涨幅回落等因素带动,利润同比增长11.4%,扭转了持续一年多的下降局面。


    采矿业利润保持较高增速。受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等因素影响,采矿业年初以来累计实现利润较多,利润增速保持较高水平。1至9月份,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76.0%。其中,煤炭采选业利润增长88.8%;油气开采业利润增长1.12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分企业类型看,私营、外资企业利润降幅收窄,中小企业利润增长加快。1至9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继续保持增长,增速为3.8%;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降幅较1至8月份分别收窄0.2和2.7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


    “总体看,工业企业效益延续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在下降,企业成本水平仍然较高,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存在一定困难,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恢复面临风险挑战。”朱虹表示,下一步,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稳经济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巩固工业经济恢复向好势头。

    2022-10-28

  • 首 页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