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挖掘机起重机产量全球第一

    本报北京电(记者王政)记者近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市场满足率达96%以上,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领域建设需要。


    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中国已形成22大类工程机械产品,成为产品类别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工程机械国内市场满足率从2012年的不到90%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挖掘机、起重机、装载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700吨挖掘机、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等一批重大装备成功研制并实现应用。2米及以上大型全液压旋挖钻机实现批量生产。掘进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10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其中,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进入前10强。在江苏、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形成了一批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带动性强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国际化发展提速。企业发展实现从研发生产国际化到品牌和管理体系国际化的转变,产品出口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及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30%。2021年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377.5亿美元,贸易顺差303亿美元。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完善工程机械产业创新体系,补短板、锻长板,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新一代工程机械,加快工程机械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2022-09-15
  • 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再延长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记者王雨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加力助企纾困。


    会议指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前期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9月1日起期限届满后再延迟4个月补缴,涉及缓税4400亿元。同时,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预计今年后4个月再为制造业企业退税320亿元。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缓缴税费相当于国家为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此次政策出台相当于“无息贷款”期限再次延长,能有效为企业减负“增氧”,更好助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14日联合印发《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关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继续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自2022年9月1日起,按照此前相关公告已享受延缓缴纳税费50%的制造业中型企业和延缓缴纳税费100%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其已缓缴税费的缓缴期限届满后继续延长4个月。


    “延缓缴纳的税费包括所属期为2021年11月、12月,2022年2月、3月、4月、5月、6月(按月缴纳)或者2021年第四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按季缴纳)已按规定缓缴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不包括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以及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时缴纳的税费。”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纳税人A属于此前相关公告规定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且按月申报缴纳相关税费,前期已按规定缓缴了所属期为2021年11月的相关税费,缓缴期限9个月,按原政策将在2022年9月申报期结束前缴纳。此次政策实施后,2021年11月相关税费缴纳期限自动延长4个月,可在2023年1月申报期内申报缴纳2022年12月相关税费时一并缴纳。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便利纳税人享受该政策,税务机关优化升级了信息系统,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已按规定享受延缓缴纳税费政策的,在延缓缴纳期限届满后,无需纳税人操作,缓缴期限自动延长4个月。

    2022-09-15
  • 投放储备肉传递稳预期信号

    近期,有关部门投放今年第一批中央冻猪肉储备,各地也加大了地方猪肉储备投放力度。


    中秋国庆期间,猪肉消费进入旺季。鉴于猪肉价格对物价指数和居民生活有重要影响,适时投放冻肉储备,兼有猪肉保供和稳定物价的双重考虑。我国猪肉正常年度消费量为5500万吨左右,单次冻肉储备投放量一般仅数万吨,相较庞大的消费量而言,对市场的直接影响很有限,无法改变供求大局。但是,投放的间接影响不小,主要是释放信号、引导预期,传递出权威部门的调控风向和对未来的判断。本次投放的目的是,引导养殖场户出栏节奏和屠宰加工企业释放库存,既满足居民吃肉需求,也使物价指数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本世纪以来,我国生猪产业经历了5个完整的猪周期。其中,第5个猪周期是史无前例的超级猪周期,诱发因素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波动幅度之大、应对举措之广、恢复速度之快,均为历史罕见。今年二季度,第6轮猪周期开启,截至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略高于正常保有量,处于绿色合理区间。这意味着,尽管国庆假期叠加年底备货,四季度需求对猪价支撑作用明显,但是,后期猪肉供应总体有充分保障,价格不太可能连续大幅上涨。


    人常说,“猪粮安天下”,但两者又有不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多了问题少、粮食少了问题多”,是业内公认的观点。近年来,国家对粮食产量设定了预期目标,这是一种底线要求,却没有上限要求。生猪则不同,产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而是要维持在一定区间,这样才能减少价格剧烈波动,避免“肉贵伤民,猪贱伤农”。在市场作用下,如不想肉价过高,则应在猪价过低时保护养殖场户的积极性,否则此刻的波谷意味着彼时的波峰。以往的猪周期经验表明,要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同时宏观调控也必不可少。


    新一轮猪周期以来,人们感受到,猪周期的表现形态不同以往,价格变化频次虽多,但总体幅度在变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稳价政策提早介入。经过史无前例的超级猪周期后,有关部门对猪肉价格波动有了更清晰认识,在应对策略上做了优化,及时发布了预警信息,提早启动收储或投放,避免以往产能波峰或波谷时再介入的时滞。二是市场主体经验更丰富。伴随与产能调整同步的产业转型,一大批规模猪场快速崛起,一大批中小养殖场户改造提升,2021年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60%,规模主体养殖技术更成熟,应对市场更有定力。


    观察新一轮猪周期,可以看出,生猪产能调控的思路日渐清晰。自2009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共有4次大波动,恰好对应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变动超过5%时的4次情况。受此启发,有关部门以“短期调肥猪、中期调仔猪、长期调母猪”为路径,把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调控风向标,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具体而言,划定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为4100万头,上下浮动5%以内,亮绿灯;浮动5%至10%,亮黄灯;浮动超出10%,亮红灯。目前来看,效果不错,总体达到“养猪有钱赚、消费者买得起”的预期。


    相对来说,生猪消费端较为稳定,主要波动在生产端。今后应对猪周期,也要聚焦生产端。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生猪生产,防止一些地方在政策上“翻烧饼”,稳定养殖的政策环境和发展预期。要像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一样保护主产区的生猪基础产能,使之成为生猪供应的“压舱石”。要像紧盯种业一样紧盯能繁母猪数量和质量,使其成为生猪生产的“总开关”。在实践中,不能等到市场上缺猪肉了,才临时抱养殖的“佛脚”;也不能一旦供给充裕,就人为给养猪制造困难,甚至是不合理的限养禁养。唯如此,生猪产业发展才能可持续,居民吃肉才有根本保障。(乔金亮)

    2022-09-14
  • 京蒙产业对接启动仪式线上签约1464亿元

    9月13日,自治区和北京东城区同步线上举行“京蒙百企情”暨2022年京蒙产业对接启动仪式,现场线上签约31个项目,签约金额1464亿元,涉及能源基地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消费流通等多个领域。


    据介绍,自1996年开展京蒙协作以来,京蒙两地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从“两个大局”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推动工作,形成具有京蒙特色的东西部协作模式,彰显了北京市首善之区的站位和担当以及自治区狠抓工作落实的良好形象,体现了京蒙两地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


    2021年至今,共投入25.4亿元京蒙协作资金用于产业协作,占协作资金总量的65.7%。先后实施产业类项目572个,重点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光伏产业、电商产业、生态产业等。内蒙古紧紧围绕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等全生命周期,以开办企业、建筑许可、电力供应等20个方面工作为重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北京市企业量身打造来蒙投资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协作企业创造“居家型”环境、提供“保姆式”服务、搭建“开放式”平台,对2021年以来新引入的117家北京市企业实行清单化管理、一对一服务。目前,117家企业已完成投资53.3亿元,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11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143人;同时通过合作共建、支持已有园区提质升级、完善配套等措施,打造产业园区55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756人,其中,脱贫户801人。


    启动仪式在内蒙古11个盟市设立分会场,京蒙两地共有500多家单位和120余家企业近千人参与。据了解,京蒙产业对接平台的搭建,在常态化精准对接两地优势资源和潜在需求、引导更多北京市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兴业和开展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促进合作双方做大做强、京蒙两地共同做好“疏解”与“承接”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记者薛来)

    2022-09-14
  • 凝聚奋斗之心 领跑创业之路 ——“青年经营管理人才赋能行动”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青年人才是当今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最宝贵、最关键的战略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原生动力,是开辟未来、赢得主动、创造优势的关键因素。作为《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赋能行动旨在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经济主战场,特别是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发现、培养、选树和凝聚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发展潜力的现代化青年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引导他们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以更加蓬勃的精神面貌、更加过硬的专业本领,积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共青团做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在党的人才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特有作用。《计划》指出,要加强政治引领,寓思想政治引领于联系服务,教育引导各类青年经营管理人才提升政治素质、涵养家国情怀,成为爱党爱国、勇于担当、敢闯敢干、奋勇争先的现代化专门人才。要加强分类指导,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日常交流和调查研究,针对不同领域青年经营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要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构建宽口径、系统化的培养工作体系,搭建高效率、品牌化的交流服务平台,争取更多资源,以项目化的方式协同推动、形成合力。

    分层分类分阶段,提供成长发展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计划》强调要提供成长发展服务,就是要通过落实专项服务举措,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分类支持和基础保障。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实施科技创新“攀登计划”,面向科技创新领域创业青年,加强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支持;实施“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面向社会筹措资金,为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返乡开展的初创型小微项目,提供无偿资助或免息借款。提供专业的导师结对服务,完善青年创业导师制度,依托相关单位或平台,组织吸纳成功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行业带头人、职业经理人、青年创业组织负责人和青年创业典型等,分级组建青年创业导师队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管理人才,实施分类指导、分层培育,科学搭建人才梯队。提供全面的技能服务,举办“中国青年创业大讲堂”“中国青年企业家学习大讲堂”“中国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对标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面向普通创业青年和在校大学生,开展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实训;实施青年企业家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地方行”“央企行”等访学交流活动,帮助青年企业家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化理论学习成果。

    广角广域广覆盖,搭建交流成长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计划》强调要搭建交流成长平台,就是要以赛事、活动、组织为抓手,为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学习交流、展示互动、加强合作创造更大空间、更广平台。通过举办“创青春”“挑战杯”等赛事活动,拓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发现渠道,宽口径培养、储备人才,以赛代练、促进成长。注重挖掘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优秀人才,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要,探索创新办赛模式,促进人才交流互鉴;以育人为根本导向,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将赛事中涌现的大学生创业人才纳入培养对象范畴,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在校大学生提高创业本领、投身创业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扩展人才所涉行业领域,促进生成局部的人才交流“朋友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要工程等,深化中国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营改革,实现资源由“向上集中”到“向下流动”转变,工作方式由“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通过办好中国青年企业家创新中心等机构平台,促进青年企业家展示成果、交流思想、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围绕地方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统筹资源,助力青年企业家跨区域合作和项目落地,帮助青年企业家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化发展能力。积极发挥县域青年创业组织、各级青企协组织作用,深化县域团组织直接联系创业青年机制,为基层创业青年、“草根儿”创业青年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学习交流机会,扩大对基层创业青年的有效覆盖。加强中国青年创业者联盟建设,整合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为培养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奠定广泛的基层人才基础,切实将工作成果转化为组织成果、政治成果。

    多元多效多渠道,完善选树举荐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谈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时强调,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计划》强调要完善选树举荐机制,就是通过健全多元多效的评选表彰和多渠道的人才举荐工作机制,促进评选、引领、服务系统融合,充分释放奖项势能,为青年精英管理人才成长提供发展方向、营造良好氛围、打造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通过办好“中国青年创业奖”评选表彰等高标准典型选树活动,树立一批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典型,注重深入挖掘和宣传成功创业案例中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工作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创青春”“创业奖”“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选拔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宣讲、交流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工作成果。深层激活各级团属青年创业组织、行业团指委、重点联系企业以及各级青联、青企协参与人才培养和举荐的工作通路,加快形成重点培养人才群体,建立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库;用好团内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助其更好成长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杜沂蒙)

    -0001-11-30
  • 经济企稳回升 多地持续高温 用电高峰,保供持续发力(经济新方位)

    虽已立秋,多地气温仍居高不下。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24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同时,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稳增长政策落地发力,企业复工达产节奏加快,电力负荷屡创新高。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介绍,7月15日,全国最高电力负荷达12.6亿千瓦,当日发电量达285亿千瓦时。在“七下八上”负荷高峰期,用电负荷预计还将继续攀升。当前煤炭电力保供各项工作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煤炭——

    加大产运需各环节顺畅衔接,抓住“保量”和“稳价”

    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的综采工作面一派繁忙。轻点启动按钮,采煤机缓缓向前移动,一刀割下来,就有2300吨煤落入刮板运输机,经过洗选加工等环节运往全国各地。

    “用电高峰期,差不多每隔10分钟,就有一列运煤火车从这里出发。7月份,我们自产煤完成1453万吨,同比增加41万吨。”神东煤炭总调度室主管王成才介绍。今年上半年,国家能源集团完成18个煤矿5800万吨产能核增;煤炭产量3亿吨,铁路运输量2.3亿吨。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今年以来,国际煤炭供需偏紧、煤价高位波动。我国进口煤成本增加,上半年进口煤炭1.15亿吨、同比下降17.5%,这对立足国内做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看产量,原煤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21.94亿吨,同比增长11%。今年以来,核准煤矿项目先进产能3770万吨/年,调整建设规模增加产能900万吨/年,并推动试生产产能6000万吨/年。

    看运力,电煤运输平稳有序。用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要通道能力,7月份国家铁路发送电煤超1.3亿吨,同比增长40%。

    看价格,动力煤长协价格基本平稳、市场价格高位波动。7月份,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719元/吨,与5、6月份持平,同比上涨71元/吨。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刘涛介绍,近日,国家能源局已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工作,督促煤炭企业提高履约兑现率,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提高电煤稳定供应水平。

    加快推进储煤设施建设、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是平衡电煤供需波动性、保障高峰期用煤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6月份,山东电网用电负荷5次刷新纪录,最高9757.6万千瓦,并持续保持高位。

    “我们从内蒙古、陕西调运60万吨资源进行储备,在曹妃甸港、秦皇岛港等地市场化采购110万吨动力煤,有效弥补了省内自产资源储备缺口。”山东能源集团营销贸易公司总经理夏竞介绍,截至7月28日,集团的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量超过584万吨,同时,今年新规划建设的8个煤炭储备项目也在加快开展。

    发电——

    煤电非计划停运规模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清洁能源发电较快增长

    在中国华电集团莱州电厂,4台百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稳定运转。“今年前7月,累计完成年发电量超105亿千瓦时。8月2日的发电量达9101万千瓦时,负荷率92.5%,创历史新高。”莱州电厂副总经理曹善勇说。不仅如此,电厂正推进机组的供热改造、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进一步降低供电煤耗。

    当前,煤电仍是我国最主要的电源,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生产了全国约60%的电量,满足了超70%的高峰负荷需求。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截至6月底,纳入电力行业燃料统计的发电集团燃煤电厂煤炭库存9601万吨,同比提高42.6%,电煤库存可用天数22.4天。当前,煤电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规模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也谈道,今年以来电煤市场价格整体前涨后稳,持续在高位震荡,大型发电集团到场标煤单价同比上涨34.5%,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建议切实有效增加电煤有效供应、强化中长期合同机制的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支持煤电企业纾困。”

    煤电支撑用电高峰的同时,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同样“大显身手”。白鹤滩水电站投产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我国首个单体百万千瓦级陆上风电基地正式投产、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今年以来,多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成投产。

    截至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为48.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绿色低碳转型效果继续显现。从发电量看,上半年,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超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

    “从目前电力投资增速以及各地规划情况看,电力供应总体是有保障的。随着重点电源、输电通道的陆续投产,局部地区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会逐步得到改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说。

    电网——

    智能巡检保障安全运行,优化调度助力削峰填谷

    电力要从发电厂顺利抵达用户侧,中间还得经过一道重要的输配电网环节。为了确保用电安全,既要保障输配电设备和线路的安全运行,又要通过大电网优化电网调度,做到电力余缺互济、削峰填谷。

    智慧巡检提升运维效率。室外高温炙烤,在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500千伏狮洋巡维中心,运维人员“一键下达”高温高负荷特巡工单:空中的巡检无人机、地面的巡检机器人齐出动,通过激光测距、红外测温等检查,让设备异常难逃“火眼金睛”。“智能联合自主巡检系统‘上岗’后,故障测寻平均时间由原来的40小时缩短为3小时,实现了效率和安全的双提升。”广州供电局生产技术部经理吴小科介绍。

    跨省输电助力余缺互济。8月3日22时30分,随着来自浙江的50万千瓦电力通过华东电网送到安徽,浙江安徽两省完成了今年迎峰度夏的第三十七次电力置换互济。“浙江工业用电负荷比重大,最大用电负荷常发生在白天,而安徽的最大电力负荷常发生在晚间,最大负荷的时段差异让电力余缺互济有了基础。”国网浙江电力发展部副主任叶炯介绍。根据约定,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在7:00—8:30和15:30—17:30由安徽送电浙江,19:00—22:30由浙江送电安徽。

    需求响应实现削峰填谷。供给侧发力之外,通过需求侧响应,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同样可以促进电力电量的供需平衡,提高电网实时调节能力与安全水平。

    “我们签订的响应负荷量是1800千瓦,响应时间从早上10时到晚上10时,即使只响应八成的负荷量,一天的补贴也有7000元左右。”今年,戴卡凯斯曼成都汽车零部件公司与当地供电公司签订了主动错避峰负荷响应协议,企业设备科副科长陈志算了一笔账。截至8月2日,国网四川电力主动错避峰负荷资源库已签约用户4493户,签约响应能力超500万千瓦,占全省用电最高负荷的10%左右。

    接下来,如何更好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的电力供需平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建议,继续统筹产、输、配、用等各重点环节:

    一是增效挖潜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加强在役机组运行管理,减少非计划停机、受阻情况,保障机组稳发满发。最大限度挖掘各品类电源顶峰发电潜力。优化跨区域电网间的开机备用、错峰支援、余缺调剂,全力保障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二是充分发挥跨省跨区通道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协调力度,增加跨省跨区电力交易。三是扎实做好需求侧管理及有序用电工作。完善需求响应价格补偿机制,加快出台全国性需求响应政策和价格机制,推动有序用电向市场化的需求响应转变。

    -0001-11-30
  • 粽子第一股“偏科”严重 五芳斋能否讲出新故事

    近几年,越来越多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8月31日,随着一年卖4亿多只粽子的“粽子大王”五芳斋(603237)在A股上交所主板挂牌,“第一股”的队伍再度壮大。不过,对这个“粽子第一股”而言,其财报透露出的对粽子过度依赖的“偏科”属性、新出台的粽子包装新规以及该赛道上不断冒出的竞争对手,都持续考验着五芳斋的应对能力。


    粽子依赖症明显“偏科”属性难掩


    作为“粽子第一股”,五芳斋发行价格为34.32元/股,上市首日涨44%,此后两个交易日连续涨停,但后两个交易日又开始回落。截至9月6日收盘,五芳斋收报51.33元/股,总市值为51.71亿元。










    除了过山车式的股价表现,五芳斋的“偏科”属性或许更值得关注。首先是五芳斋对粽子的过度依赖。官网显示,五芳斋主要从事以糯米食品为主导的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形成以粽子为主导,集月饼、汤圆、糕点、蛋制品、其他米制品等食品为一体的产品群。


    但实际情况是,近三年来,五芳斋粽子单项业务的营收贡献率均在七成左右,且这一趋势还有逐渐加重的迹象。2019年至2021年,五芳斋粽子系列产品收入分别为16.09亿元、16.44亿元和20.0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74%、70.77%和73.06%。其他业务,如月饼系列,餐食系列,蛋制品、糕点及其他收入在2021年度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17%和9.76%。


    其次,五芳斋粽子的地域性特征也较为明显。招股书显示,五芳斋报告期内51%以上的收入来自华东地区,且门店主要集中在嘉兴、杭州、上海、武汉等华东、华中地区。具体来看,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五芳斋在华东地区实现营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3.23%、61.45%、55.82%和54.67%。


    然而,粽子和月饼、汤圆等传统食品一样,季节性特征明显。过了时节,就少有人问津。财报也显示,五芳斋的销量状况与季节息息相关。一二季度的春夏之际,尤其在端午节前后,是粽子销量最火热的时候,过了端午,粽子销量便会迅速下降。


    综上所述,过度依赖粽子、地域性特征明显、产品具有季节性限制是矗立在五芳斋面前的“三座大山”。


    转型难言成功基本盘又遇新规


    其实,五芳斋的偏科生属性,其掌门人和董事长厉建平并非不清楚。早在2018年,厉建平就曾公开表示:“粽子圈子也就这么大,差不多到‘天花板’了。所以我们很明确,要突破‘天花板’就一定要走出来,不能只做粽子”。


    为此,厉建平制定的发展战略是打造中国米制品行业的领军品牌、打造中式快餐连锁的著名品牌。


    根据招股书,五芳斋对于旗下餐食业务的定位是中式快餐。早餐产品包括粽子、馄饨、粉丝煲、豆浆等,正餐产品包括卤肉饭、煲仔饭、鸡肉饭等饭品和米线、汤面等。截至2021年12月3日,公司通过直营、合作经营、加盟、经销等方式共建立了478家门店。


    但据记者观察,五芳斋打造中式快餐连锁著名品牌的计划却并不成功。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五芳斋餐食系列营业收入分别为3.7亿元、2.7亿元、2.5亿元,营收占比也持续下滑,分别是15.68%、11.41%和9.17%。并且,据记者统计,招股书上出现的门店,近半处于亏损状态。


    对比不温不火的餐食,五芳斋在粽子方面的创新却一直有声有色。一方面,根据流行元素,推出各种年轻人感兴趣的“新式粽子”,如螺蛳粉粽子、榴莲粽子、臭豆腐粽子等等。另一方面,与“网红”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2021年5月,与王者荣耀合作推出的联名粽子礼盒,就赚足了年轻消费者的眼球。


    不过,今年8月15日起实施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或许会让五芳斋今后的联名策略套上一层枷锁。该新标准从减少包装层数、压缩包装空隙、降低包装成本、严格混装要求等方面要求月饼和粽子“轻装上阵”。这无疑将间接提高联名产品的设计门槛,更重要的是,没有了精装加持的粽子,很难再提高产品溢价,而这或许会对粽子的高毛利率造成一定冲击。


    市场不大竞争对手却越来越多


    虽然五芳斋招股书引用的报告指出,预计到2024年我国粽子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2.91亿元。但比起其他动辄数百上千亿乃至上万亿市场规模的行业,粽子生意的体量还是太小。况且,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2021年,五芳斋市场份额为37%,本身就远超其他品牌,增长几乎见顶。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相关企业的加入,这本来就不大的赛道,正变得日益拥挤。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粽子相关企业5336家。近5年来,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2021年,我国年新增粽子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为777家、882家、945家、1021家和591家。


    从竞争格局来看,五芳斋不仅要面临来自稻香村、广州酒家等老字号品牌的竞争,而且还要应对以喜茶、奈雪的茶、星巴克为代表的网红品牌冲击。另外,粽子制作门槛并不高,家庭自制的粽子,也是其不得不重视的一股竞争力量。


    上市不是终点,如何在狭窄的市场红海中继续走下去,考验着五芳斋管理层的经营智慧。五芳斋能否成功摆脱“粽子依赖症”,仍有待观察。

    2022-08-26
  • 大连金石滩: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业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南有三亚湾,北有金石滩。”近年来,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金石滩度假区”)着力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唯美浪漫的爱情圣地。面对疫情影响,如何提振文旅行业?近日,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柳金红就金石滩度假区的发展定位目标、如何逆势而上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作了分享。


    问:您能介绍一下金石滩度假区当前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吗?


    柳金红:近年来,金石滩度假区提出了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唯美浪漫的爱情圣地的目标,以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为遵循,以创新、特色、精品为引领,以品质、品位、品牌为追求,以风情、浪漫、活力为特质,以“旅游+度假、文化、体育、康养、研学、婚庆、会展”为主导,坚持生态优先、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大连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问:为实现以上目标,金石滩度假区推出了哪些举措?


    柳金红:围绕目标定位,我们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做好系统设计。与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国旅游研究院合作编制金石湾片区规划、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及未来发展指导思想、空间布局、产业方向,发挥规划的科学引领和管控作用。特别是规划建设19.68平方公里的金石湾片区,是大连乃至辽宁未来文旅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总投资80亿元的航海时代海洋文旅城项目的落地开工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全力推动,标志着金石湾片区拉开了建设大幕。


    二是聚焦项目驱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坚持“精准招、诚心邀、环境引、愿景聚”招商理念,开展定向、定企、定业的产业链招商,两年来完成招商活动近600次,落地文旅项目21个、总投资320亿元。众益·圆梦海岸、温泉度假智慧小镇、葡萄酒小镇、EX机器人科技馆和地球之光科普体验馆等项目陆续开门纳客,不断丰富产品业态,提升市民游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是创新策划营销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金石滩牵手上海滩”“南有三亚湾,北有金石滩”“南有自贡照千城,北有金石焕山海”品牌战略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秉承“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区域联动、拉动经济”的办节理念,以活动提热度,以旅游促消费,创新举办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新春花灯会、鲸屿市集、金石万巷国风节等60余项节庆活动和大型赛事。


    同时,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策划宣传推广和精准营销,创造视觉营销新模式,提升度假区的影响力、传播力。


    问:今年,金石滩度假区旅游经济强势复苏。面对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金石滩度假区是如何实现逆势增长的?


    柳金红: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我们不等不靠,做足内功。一方面,聚焦旅游项目和产品招引;另一方面,为在建项目及时解决困难,力争尽早达产见效。同时,引导、帮助、支持旅游企业坚定信心、创新发展,不断丰富业态产品,构建新的旅游消费场景。当前,度假区的旅游企业信心百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文旅新业态势头迅猛。


    为了做到“群众有去处、企业有希望、城市有活力”,我们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精准研判、果断决策,助力大连旅游业振兴发展。春节期间,举办赏灯游园会,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金石滩度假区上榜全国景区客流热力指数前十名。五一和端午假期,凭借金石万巷国风节、发现王国、时光海、蓝莓谷露营等多项沉浸式主题活动,金石滩度假区连续荣登大连地区景点热销榜、打卡榜、种草榜的榜首。


    7月15日,2022“夏凉畅游”辽宁省夏季旅游启动暨大连金石滩快乐海岸项目启幕仪式在大连举办,拉开了全省夏日旅游序幕,当日吸引游客7.6万人次,7000余万人次观看直播。黄金海岸潮玩沙滩、海上娱乐、主题商业、精致露营四大业态齐亮相,实现旅游要素、场景、链条全方位赋能,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7月24日,以“潮向金石滩,快乐无极限”为主题,涵盖15个大项、30余个特色活动的“城市狂欢节”——第十八届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开幕,吸引游客8.2万人次。


    今年以来,金石滩度假区旅游经济强势复苏,客流量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7月份,金石滩度假区接待游客人数达131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0%;重点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比2019年同期增长23%。


    3年来,金石滩度假区被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评为“全国抗击疫情突出贡献景区”,荣登“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风云榜”,获评“中国旅游影响力品牌案例”“中国绿色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案例”“2022旅游度假创新案例”等。


    目前,金石滩度假区正持续擦亮大连旅游的“金字招牌”,朝着“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唯美浪漫的爱情圣地”阔步前行。奔赴山海、不负热爱,我们将坚定地扛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旗,不断谱写“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业”的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杨悦)

    2022-09-10
  • 内蒙古黄河流域绿色农畜产品订货会举行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9月7日,由自治区农牧厅、巴彦淖尔市政府、内蒙古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主办的“内蒙古黄河流域绿色农畜产品订货会”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天赋河套”总部基地举行。


    订货会以“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为主题,其举办是加快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强化供需市场对接,持续扩大“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举措。


    本次订货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广州、浙江、江苏等地60余位采购商,同时也请到了中国烹饪协会及各地餐饮协会、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单位。内蒙古黄河流域7个盟市97家企业、400余种优质农畜产品集中亮相。


    此次产销对接活动以订货洽谈为主,全方位、多角度搭建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展示内蒙古黄河流域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了解内蒙古、走进内蒙古。(记者韩雪茹)

    2022-09-09
  • 高质量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越发受到市场认可

    生产车间,新能源汽车接连下线;分拨中心,物流装备作业繁忙;沙漠戈壁,光伏蓝板格外醒目……今年以来,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工业经济实现企稳回升,一些行业逆势而上,表现亮眼。今日起,本版推出“细看产业新亮点”系列报道,聚焦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光伏等行业,对这些亮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编者


    3月10.43万辆,4月10.60万辆,5月11.49万辆,6月13.40万辆,7月16.25万辆……自今年3月停售燃油车以来,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持续攀升,连续5个月单月销量超过1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9万辆和319.4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自2020年7月以来,已连续25个月实现正增长,即便在汽车月销量下滑的今年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依然保持了40%的增长。


    两年多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热销的原因何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哪些制约因素?破解的举措又有哪些?记者采访了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


    进入规模化、高质量快速发展新阶段


    重载AGV(自动引导运输车)装载着白车身在总装线工位上自主穿梭,自动“配餐车”将精准分拣好的零部件自动送至生产线旁,数百台机器人用全新铝合金点焊等9种领先连接工艺将覆盖件与车身高质量连接,MO360(生产运营360)系统通过软件和网络把硬件设备与云端连接,让生产员工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查看生产状态和相关数据……走进投资119亿元打造的北京奔驰顺义工厂,一辆辆全新奔驰纯电动豪华轿车EQE接连下线。


    不只是梅赛德斯—奔驰,近年来,不少跨国车企加大了在我国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力度。今年6月23日,宝马首款纯电动中型运动轿车——全新BMWi3在总投资150亿元的华晨宝马里达工厂投产;2024年,投资26亿欧元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将投产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豪华纯电动汽车。今年以来,本田、丰田、日产、别克、凯迪拉克等合资品牌11款新能源车型陆续上市,中国品牌车企投放的新能源车型更是多达35款。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规模化、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分别达到354.5万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033.4万辆,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65%。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1.6%。


    市场驱动越发明显。“今年前5个月,新能源汽车限购城市渗透率达到32.9%,非限购城市达到20.3%,既不限购也不限行的城市达到19.4%。”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说,在非限购、非限行城市,近1/5的消费者自愿购买新能源汽车,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已经真正起步。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已达80%,新能源汽车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市场驱动为主的新阶段。


    中国品牌地位提升。上汽10.6万辆、吉利3.2万辆、广汽埃安2.55万辆……7月,国内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稳步增长;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等新创车企单月销量也超过1万辆。今年前7月,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84.5%,其中,新创品牌占比17%。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去年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今年上半年,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


    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高电效率达95%、百公里能耗低至12.3千瓦的新一代超集电驱,5分钟即可加热20摄氏度、全球首创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性能提升70%、体积降低70%的自主知识产权整车域控制器,量产首发自主轿车氢燃料电池系统……7月25日,国内首款搭载纯电、增程、氢动力全电动力的新能源汽车长安深蓝SL03上市。


    “长安深蓝共计申请专利超过1300项,涵盖电池、电驱、电控、智能化等多个领域,其中仅电池、电驱、电控‘三电’领域,就超过千项。”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说。


    中国企业2021年获得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超3万件,占全球比重达到70%;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占据六款……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动力电池技术世界领先,2021年累计装车量全球第一。


    量产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全球最高的300瓦时/公斤,无钴电池达到240瓦时/公斤,半固态电池接近量产状态、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0瓦时/公斤,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提高到400公里以上。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4.5吉瓦时,同比增长143%,占全球总装车量的52%,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企业当中,我国企业占六席。


    ——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等创新技术实现突破。


    “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上汽珠峰”油电一体化整车架构、“上汽星河”电氢一体化整体架构、吉利浩瀚纯电架构、长城第四代电子电气架构、埃安2.0纯电专属平台、长安智能汽车超级数字化平台SDA架构……中国品牌车企进入架构造车新时代,不仅助力企业提高零部件通用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性能,更大大提升了新车上市速度。


    ——激光雷达、国产芯片、车载基础计算平台实现装车应用。


    最远定制探测距离可达2000米、尺寸还不到一块普通红砖的尺寸……日前,深圳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最小尺寸的1550纳米光纤车规激光雷达。


    “1550纳米激光相对于人眼安全的阈值,相比目前普遍应用的905纳米激光,可探测更远距离,为智能驾驶提供更多的反应时间和更充足的安全冗余距离。”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胡小波介绍,公司研发团队历时3年,自研自产了光纤激光器、10多种高功率核心器件以及生产光纤器核心器件的自动化设备,攻克了激光雷达“卡脖子”技术。





    目前,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我国主导的LTE-V2X通信标准实现国际引领,V2X底层通信模块技术国际领先。全国已开放道路测试里程超过5000公里,发放测试牌照900余张,安全测试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高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场景已经率先应用,开展规模化载人载物的测试示范。


    补短板、提品质、降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增势明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要强化上下游协同,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021年初至今,由于车用芯片供应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新能源汽车企业经营利润有所下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资深首席专家周荣表示。“上游企业应理性定价,才能维持整个产业链长期的健康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说。


    辛国斌认为,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能力、充换电服务保障能力等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充换电设施要加快建设,动力电池涨价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工信部已经明确表示,要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共同发展,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


    另一方面,要强化市场驱动,推动企业依靠技术创新降本增效。


    “一些新能源汽车产品仍以激励政策为依托,完全依靠市场力量驱动快速发展的格局仍有待进一步形成。”徐长明解释说,当前,一台新能源汽车产品依然能享受差不多1万元补贴,加上购置税减免、消费税免征,售价30万元左右的车型累计优惠在5万元左右,售价15万—20万元的车型实际可享受优惠2万元左右。


    “尽管有关部门明确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继续免征,企业还是要尽快把成本降下来。”徐长明举例说,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技术创新,用性价比更高的磷酸铁锂电芯达到了高镍三元电池的能量密度,实现了降本增效,“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谁能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谁就可能成为胜出者。”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提升供给质量、加快绿色转型等任务。辛国斌列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提升动力电池热失控报警、安全防护、低温适应等性能水平,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使用;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开发更多适合消费者的服务功能,持续提升驾乘体验,催生更多购买需求;适应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提升汽车产业链全链条、全周期的绿色低碳水平等。(本报记者王政)

    2022-09-08
  • 天水花牛“云推荐”,畅销全国庆丰收——线上线下齐发力,广开销路,创新格局

    金秋送爽,硕果迎宾。正值花牛苹果采收季,位于海拔1000米以下生产区域的花牛苹果采销两旺。果农们忙着分拣、搬运、装车,一颗颗苹果将被销往全国各地,天水市麦积区迎来了喜悦的丰收盛会。





    花牛红了,果农笑了。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知名特产的花牛苹果,肉质细、汁密、松脆、香气浓郁,且适合各年龄段的消费者食用。营养价值也比普通的苹果要高,具有改善睡眠、稳定血糖、增强记忆力的功效。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天水市花牛苹果种植面积达78万亩,预计总产量达150万吨,主要销往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河南等地。近年来,麦积区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花牛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目前,麦积区种植花牛苹果近40万亩,年产量超过了60万吨,全区有6万户28万农民从事苹果生产,苹果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以花牛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已成为麦积区特色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今年价格比较高,赶上中秋节的原因,最近一天大概收购2万斤左右,我们从8月25日开始收,发往北京果品市场,主要供应各大商超。”——北京客商贾宝柱说(摘自《澎湃新闻》)


    云端推荐,全国畅销。9月6日,由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天水市农业农村局承办,京东集团协办的“麦积千古秀花牛四季情”——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天水花牛苹果产销对接宣传推介活动,在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市政广场上火热开启。“云”端共赴甜蜜之约,全国经销商纷至沓来。现场订货签约仪式、京东直播最为引人注目,不仅促成了50余家外地客商签约订货,签定花牛苹果销售订单2.4亿斤,签约金额8亿多元,还在直播当日创下了1003.2万人次同时观看的盛况。促销量、树品牌,“云推荐”为天水花牛搭上电商“快车”。








    天水市委书记冯文戈宣布:天水市庆祝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暨2022年天水花牛苹果产销对接宣传推介活动开幕!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物流西北区域总经理朱成成致辞





    京东零售生鲜POP总经理王生成致辞





    多管齐下,全面上线。据悉,天水市政府、麦积区政府正在积极联动京东集团,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利用京东商城线上资源、京东物流仓网优势,进行资源整合、积极联动,全面实现天水苹果上线销售。并在线上依托“京东销售平台+网红直播带货”模式,线下通过花牛集团、物美集团提供产销保障、积极携手共进,全方位促进销售,有效提升天水花牛苹果知名度,助力天水花牛苹果,走出甘肃,走进全国,走向世界。

    2022-09-07
  • 兴安盟:今年谋划实施的3座万头奶牛牧场全部开工

    日前,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现代牧业3万头标准化牧场建设项目如期开工。至此,兴安盟2022年谋划实施的3座万头奶牛养殖牧场项目全部开工。


    近年来,兴安盟深入贯彻国家、自治区奶业振兴战略部署,坚持奶源基地、乳品加工两手抓。2019年以来,与伊利集团达成合作,谋划实施了4座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和日处理原奶量4000吨加工厂,目前4座万头牧场全部运营投产,奶牛存栏达到3.7万头,日产鲜奶量超过340吨;加工厂一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施工,总体工程量已达60%,预计年内实现试生产。


    今年,兴安盟全力落实奶业九条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奶业振兴工作,谋划实施了突泉县绿丰泉光辉1万头牧场、科右前旗修刚1.2万头牧场、乌兰浩特市现代牧业3万头标准化牧场3个万头奶牛养殖牧场项目,设计养殖规模达到5.2万头,现已全部开工建设,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生鲜乳33万余吨。


    截至2022年度,兴安盟奶牛存栏达到14.3万头、同比2021年增长28.1%,其中荷斯坦奶牛存栏6.3万头、同比增长43%。“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将持之以恒推进奶业振兴,不断强化奶源供应能力、乳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乳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记者高敏娜)

    2022-09-07

  • 首 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