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业怎样应对下行压力

    针对当前钢铁市场需求偏弱、利润下滑的现状,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加大降本提效力度,积极构建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推进新产品研发创新。


    王旭宏摄(中经视觉)


    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严峻复杂。特别是二季度以来,钢铁需求整体偏弱,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钢材价格大幅回落,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钢铁行业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稳定运行态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我们有信心、有底气,也有能力应对各种艰难挑战,巩固提升钢铁工业持续向好的总体局面。”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张海登表示。


    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今年1月份至6月份,全国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4.39亿吨、5.27亿吨,同比分别下降4.7%、6.5%。尽管钢铁产量同比下降,但市场供需矛盾仍较突出。


    从钢材需求侧看,由于二季度国内多地突发疫情,国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受影响较大,下游主要用钢行业多项指标同比负增长,钢材市场需求低于预期。市场供需错配导致钢材库存处于高位。6月下旬,中钢协重点会员企业钢材库存为1695万吨,比今年初增长50%,同比增长23.1%;中钢协监测的21个城市五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为1252万吨,比今年初上升58.9%,同比上升9.3%。


    钢材价格呈现冲高回落态势。上半年,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平均值为133.92点,同比下降2.85%。从分月情况看,前4个月逐月上升,5月、6月钢材价格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原料成本持续处于高位。上半年,铁矿石采购成本下降,煤焦成本大幅上升。炼焦煤均价为2956元/吨,同比上涨68.2%;焦炭均价为3099元/吨,同比上涨28.53%。


    受生产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下降的影响,钢铁企业效益同比下滑。上半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390亿元,同比下降4.65%;营业成本30710亿元,同比下降0.18%,成本降幅小于营业收入降幅4.4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034亿元,同比下降55.47%;平均销售利润率为3.10%,同比下降3.53个百分点。二季度,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


    在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钢铁行业总体资产状况仍处于历史较好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负债结构持续优化。6月末,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8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银行长期借款同比增长8.24%,短期借款同比下降9.02%。


    展望下半年,钢材需求有望触底反弹。“第三季度钢铁消费虽然不会有显著的提升,但将在第二季度的基础上呈现逐渐改善的趋势。”中钢协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在三季度将得到明显体现,房地产业整体状态趋于稳定,造船行业手持订单充足,汽车行业产销量正在持续回升。


    压减产量加强自律


    目前,钢铁行业生产运行出现阶段性困难,企业亏损面逐渐扩大,很多企业开始启动紧急应对的经营模式。在近日举行的中钢协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张海登提醒,全行业企业要认清形势,努力克服困难,着重从供给侧入手,适应当前需求形势的变化,恢复供需动态平衡,稳住合理价格,防止大起大落,提高发展效益。


    业界普遍认为,虽然目前市场的主要问题出在钢铁需求侧,但解决方案在钢铁供给侧。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一级巡视员夏农强调,要一以贯之地持续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落实行业各项政策措施,严禁钢铁新增产能、巩固提升去产能成果。


    据介绍,国家有关部门今年将继续开展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在粗钢产量压减过程中,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用地等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区分情况,有保有压,重点压减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粗钢产量,避免“一刀切”;要把握力度节奏,保障国内市场需求,维护钢材市场平稳运行。


    今年上半年,鞍钢粗钢、钢材产量降幅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利润降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实现了稳定发展。鞍钢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戴志浩提出,应合理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总体限产规划和政策落实工作,有序促进产能过剩的消化,避免大起大落。同时,建议协调各钢企全面贯彻落实《钢铁企业共同维护钢材市场秩序自律公约》,强化预期引导和区域自律,共同维护市场稳定。


    中钢协明确,下半年,钢铁业要继续做好产能产量“双控”工作,加强行业自律,按市场需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各企业要坚持按实际需求组织生产,没有订单不生产、低于成本不销售、不付款不发货,反对无视需求变化盲目生产,反对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等损害行业正常市场秩序的行为,努力在保供稳价的基础上促进行业稳定运行。”何文波强调,要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在区域和品种市场的主导作用,继续探索在市场化、法治化基础上形成既有能耗、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企业行为自律、政府有效监督的新机制。


    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陈少慧表示,沙钢将积极响应行业自律倡议,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做好分析研判,坚持“盈利品种多生产、有边际效益的品种控制生产、没有边际效益的产品不生产”的原则,确保资源向高效益品种倾斜。


    化危为机加速蝶变


    当前,我国钢铁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尽管市场形势多变,但是钢铁需求总量逐渐下降的大趋势确定无疑。在此背景下,市场将加速优胜劣汰,高质量发展成为钢铁业化危为机的关键。


    “自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处于总体发展繁荣期,在筑牢行业发展基础的同时,也掩盖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张海登指出,应对当前行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关键是要提高发展质量,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从强化创新能力、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向发展质量要效益。


    “我们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首钢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朱国森表示,首钢将做好过“苦日子、难日子、紧日子”的准备,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持续打造“产品、质量、技术、服务、成本”五大优势,推动技术领先成为核心竞争力。


    面对白热化竞争,宝钢股份坚持采取差异化策略,赢得市场主动。其汽车板、取向硅钢、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硅钢等差异化产品表现突出,在二季度以来的市场波动中保持了强劲、稳健的盈利能力。今年上半年,宝钢股份的差异化产品销量占比为53.3%,贡献的利润则高达76%。宝钢股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胡宏表示,宝钢股份有信心跑赢大盘、确保行业第一地位不动摇。


    中国钢铁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需要全盘谋划,久久为功。“持续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不光是短期控节奏,还要中期调结构,长期变格局。”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表示。


    结构调整是高质量发展硬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优强企业进一步扩大发展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路。具体措施包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量大面广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以及产品供需适配性。推进工艺装备升级,加快对限制类装备的改造,提高钢铁生产全工序的高效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抓好全过程节能管理,突出能效标准引领,高标准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高质量做好降碳工作。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加强绿色低碳钢材产品研发生产,促进绿色钢材消费占比不断提高。


    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对外采购原料无话语权、对内钢材市场竞争无序,这是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痛点。范铁军认为,从长远来看,钢铁产业格局发展方向必然是形成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等领域形成专业化领航企业,以及通过钢铁企业集中地区的区域性重组形成区域优势企业。钢铁企业应充分认识这一发展趋势,做好应对准备,积极主动谋划重组整合。


    “在市场低迷条件下,企业经营会发生困难,但就行业来说,有可能会促进生产经营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提升,通过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创造使土地、产能、能源等要素资源最优化利用的条件。”何文波表示,2015年行业低迷造就了宝武的诞生,2022年行业低迷也将会带来新一轮行业兼并重组大潮,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周雷)

    2022-08-16
  • 核心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企业数量逾3000家——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工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初步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


    当前,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已取得积极进展,在重点行业建成了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形成了一批典型行业解决方案。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透露,工信部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先导区作用,通过“揭榜挂帅”等手段,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


    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系统布局和系统发展策略的指引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创新产品应用、新兴产业培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杨春立表示。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6倍多。


    具有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快速崛起。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超3000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15%。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涌现了一批领军企业和品牌,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催生了一批龙头企业。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面向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迭代创新,一批智能芯片取得重要突破,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通过以建带用、以用促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数达到185.4万个,培育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全国建成多个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


    “各地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特点积极提供应用场景,加快技术创新速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生产生活、社会管理带来深刻改变,制造、物流、商务、医疗、影视、零售、游戏、金融、文旅等各方面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众诚智库高级副总裁柳絮说。


    技术产品加速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有力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杨春立说。


    比如,飞机核心部件尾翼的复材检测,以往需要几位老师傅数小时的协同工作,以及几十万元的对比检测样本成本。采用腾讯云和中国商飞打造的人工智能辅助检测系统后,检测过程仅需要一个普通检测人员几分钟的时间,检测成本也降至2元。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京东云以“智能终端+弹性算力”模式,为江苏常州区域实现供需对接,将闲置产能及算力有效利用,在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赋能区域生产产能“一网通享”。目前京东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功接入常州区域内600余家工厂的4万多台设备,并成功消化剩余产能3亿多元,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快速形成,广泛渗透、高度综合、集成应用和效益倍增的发展范式初显。”杨春立说。


    任爱光表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表现之一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培育成长出一批“传统行业+人工智能”的典型企业,推广应用一批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案例,导出形成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


    比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产品检测效率和设备利用效率。在智慧教育领域,多所学校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慧教育云平台,借助智慧云课堂、智能测评、智能作业、移动课堂、个人空间等核心应用,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管理者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医疗装备的诊断准确性与服务便捷性,目前,国内已获批40余张人工智能影像医疗器械3类证。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的融合发展。为了提升效率并减少人员接触,医疗服务需要更具弹性和拓展性,移动设备需求强烈,智能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产业需求迅速显现。”柳絮说。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推动产业变革,提升要素价值,促进服务创新,重构发展范式,催生智能经济形态。


    任爱光介绍,工信部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大力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攻关,加快人工智能产品落地应用,打造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据了解,工信部以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为抓手,发现和培育优秀企业,产出一批优秀产品,构建起研发和应用“快车道”;批复建设了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部省协同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了一批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算力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并开放行业数据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催生了一批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方法。”杨春立说。


    “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柳絮认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化程度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商品化的信息安全、个人隐私、道德伦理等挑战也将日益突出。


    除了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之外,任爱光表示,工信部还将持续改革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各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降低成本,有效赋能中小企业,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真金白银”的应用市场。(记者黄鑫)

    2022-08-15
  • 包头:“链”上发力推动稀土​“老招牌”焕发“新光彩”

    盛夏时节,位于上海交大包头新材料产业园内的上交赛孚尔(包头)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历经5年的潜心探索,经过小试送样——设备调试——试生产等环节,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纯氧化铝系列产品正式大批量生产。

    “今年上半年,赛孚尔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翻了4倍多,这都得益于工艺流程的改进。我们在高纯铝提纯技术的基础上,对下游的直接水解法绿色氧化铝制备技术进行了优化,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流程、低成本、绿色无污染高纯氧化铝生产工艺。”企业副总经理王玉国充满希望地说,公司今年业务量饱满,并正在开拓更多客户。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以企业为载体,在发挥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基础上,瞄准“产业下游”精准发力“产业链”。稀土产业正从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创新进军,“老招牌”焕发出“新光彩”产业链正在向高端延伸。

    科技赋能激发稀土产业创新活力

    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重稀土元素,可使一块儿3×2CM大小的稀土永磁体耐温等级达到150℃;用这样的100片稀土永磁体、2~4公斤,即可组成一台新能源汽车用永磁电机。

    包头天和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重稀土扩散技术和独特的产品原料配比,使生产稀土永磁体过程中的重稀土用量从原有占比4%以上降低到1%~2%。批量下线的钕铁硼稀土永磁体稳定性可靠、抗退磁能力强,受到市场的高度青睐,今年,来自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订单急剧增长。



    天和磁材钕铁硼生产车间。

    “作为专业从事稀土永磁材料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来,天和磁材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在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实现了数据化设备的自动感知、人员动态数据的采集、材料物料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生产性收益,助力企业加速打造完全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黑灯工厂’。”企业信息管理科科长屈波表示。

    企业发展之变、稀土产业之变,是稀土高新区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生动写照。该区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以高效技改为抓手,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高端产品为导向,为传统产业换装新引擎,催动其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稀土高新区加快稀土产业工业互联网布局,在自治区率先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在企业中接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1000多台,应用了45个工业软件及APP、24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模块,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效率效益双提升。



    上交赛孚尔高纯氧化铝生产线。

    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让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打好科技创新这张牌。

    稀土高新区先后建成稀土应用产业园、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中科院稀土创新产业园、上海交大包头新材料产业园,在全国稀土专业化园区建设方面起到了率先示范效应。包头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是国内最大的稀土新材料深加工表面处理中心,突破了包头稀土永磁材料后加工电镀瓶颈,形成年产5万吨的稀土新材料表面处理能力,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并提高了就地成品化率。

    据2021年数据显示,稀土高新区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由50%提高到近80%,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占比由37%提高到53%,稀土永磁材料年设计产能达到10万吨,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已有北方稀土、宁波韵升、中国中车、大地熊、金力永磁等7家稀土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在这里投资建设。

    产业升级打造高端优质产业集群

    在包头中鑫安泰磁业有限公司,镧铈车间提速技改项目正稳步推进中,目前已完成设备间、循环管道改造,高频柜内部维修等工作,施工现场,机电工段、工程部工作人员细心指导施工人员对设备进行接线调试,项目预计8月上旬完工,届时可大大提升企业稀土金属生产线运行能力。

    连日来,随着连续式氢碎炉、磁控溅射炉、氢氧氮测定仪等设备陆续进场,包头堇创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稀土永磁粉体处理项目已经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即将进行试生产。

    “氢碎是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的重要工艺过程之一,包头稀土产业经过多年的积淀发展,目前已集聚众多国内大型、优质磁材生产企业。堇创科技选择在包头投资建厂,就是将依托自身技术优势,服务好本土稀土永磁下游企业,满足市场对产品质量提升的需求,为稀土磁材产业扩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持和原料保障。”堇创科技相关负责人麻灵芝介绍说。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2+2+N”现代稀土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永磁、储氢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抛光、发光、催化材料产业,积极发展稀土永磁电机、稀土特种合金等“稀土+”产业,全力带动稀土永磁终端应用产业迅速崛起。



    汇众磁谷百米全自动电镀生产线。

    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推动稀土永磁产业做大做强,“十四五”末磁材产能占全国一半以上;拓展稀土储氢材料应用领域,发展高性能抛光粉、抛光液,纳米级氧化铈抛光粉,推动稀土抛光盘、抛光布产业化,建成全球最大的抛光材料生产和销售集散地;转化及推广稀土在钢铁、铜、镁铝合金、特种高温合金、金属后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实现稀土发光材料在高能量密度激发光源、全光谱照明及广色域高清显示、高性能生物农业照明材料及器件的应用。

    在项目招引方面,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主动对接稀土行业头部企业,加速延链补链强链,促进稀土产业向宽领域、高水平、深层次、集群化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认真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依托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等院所优势,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稀土产业注入强劲内生动力和科技支撑。

    稀土高新区实施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细分市场,提升主导产品质量和培育优质产品品牌,建立以名优产品为主导的品牌认证体系,实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稀土产业实现产值千亿元以上。

    优化环境加速稀土企业集聚成势

    从原料除渣、除铁,到烘干、焙烧、粉碎,再到粉体精密分级……近日,位于上海交大创新产业园的包头华明高纳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正马不停蹄地生产稀土抛光粉。这种应用于精密光学仪器玻璃、集成电路基板玻璃等制品的抛光材料,市场反映良好,订单供不应求。



    上海交大包头新材料产业园。

    在上海交大创新产业园孵化企业内蒙古晶陶锆业有限公司的6条彩色粉体生产线同样处于紧张生产状态。公司副总经理任玉成告诉记者,公司采用高能球磨技术生产的彩色稀土氧化锆粉体原始粒径达到了纳米级,具有粒径均匀、烧结活性高等特点,目前已接到了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订单。

    在稀土产业竞争白热化的高端细分市场,给包头嘉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新面孔”留出了成长空间。企业负责人仝泊涛表示:“我们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首创且唯一的原位自生稀土氧化物颗粒强化钛合金技术,还有等温锻造、精密铸造等方面的技术,已制备出直径达580毫米、重量1.5吨的国际最大尺寸钛基复合材料铸锭,实现了在航空航天、核电、船舶、高端设备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杨剑英表示,目前,产业园已有46家企业入驻,落地了高性能稀土铝合金、高精度稀土抛光粉、稀土稳定彩色氧化锆等7个填补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和产业空白的成果转化项目。

    创新是稀土产业发展的生命源泉。稀土高新区着力在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重点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产业共生耦合的稀土产业发展体系。

    据悉,当前,稀土高新区已汇集稀土企业115家,从业人员超万人,永磁产业由过去单一的烧结永磁,发展到烧结、粘结、钐钴永磁并存的产业格局,由过去的中低端产品占多数,到现在的中高端产品占绝对优势,实现合金、氢破、后加工、电镀、检测、装备等细分领域的全产业链就地配套。



    着眼高起点布局着力产业规模和行业地位的快速提升。如今,稀土高新区正积极实施“稀土十条”“科技十条”“人才十条”等举措,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着力在磁材延链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稀土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

    2022-08-12
  • 我国运营商5G投资超过4000亿元

    新华社哈尔滨8月10日电(记者杨思琪、徐凯鑫)我国5G网络基站数量达185.4万个,终端用户超过4.5亿户,均占全球60%以上,全国运营商5G投资超过4000亿元。这是记者10日从在哈尔滨召开的2022世界5G大会上了解到的。

    5G网络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正在工业、能源、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发挥赋能效应,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断催生“非接触式”消费需求,为5G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市场环境。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烈宏说,随着5G应用加速落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一批中国企业在5G研发应用方面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5G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已进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等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进展,正在不断探索上行超宽带、实时宽带加速和感知定位新场景。”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说。

    5G正在加速数字经济发展。据统计,全国运营商5G累计投资4016亿元,加上移动流量、手机信息服务等消费,累计直接和间接带动经济产出8.56万亿元,经济增加值达2.79万亿元。

    据介绍,本次大会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以“筑5G生态促共创共利”为主题,于8月10日至12日召开。大会旨在汇聚世界5G发展最新成果,为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全球科技和产业合作体系描绘蓝图。

    2022-08-11
  • 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开幕 王莉霞出席并致辞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章奎)8月9日,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开幕。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8月9日,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开幕。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韩卿立摄





    8月9日,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开幕。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自治区副主席张韶春等启动开幕式。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韩卿立摄


    王莉霞代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在致辞中说,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生态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富集、新能源富集,发展零碳产业、推进绿色转型,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将以此次峰会为契机,同世界各地科研院所、投资机构、高校、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更加高效的沟通机制、更加灵活的创新机制,共谋零碳新蓝海,共寻转型新方向,共享发展新成果。我们将牢牢抓住“十四五”碳达峰战略关键窗口期,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和其他产业合力发展,大力推动能源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好,把内蒙古打造成为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新高地,用绿色发展扮靓产业高原。


    本次峰会以“新能源、新产业、新业态”为主题,邀请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创新团队,分享经验、互学共鉴,探讨零碳产业园发展模式,分享零碳技术应用成果。


    自治区副主席张韶春出席开幕式。





    8月9日下午,王莉霞调研远景鄂尔多斯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韩卿立摄





    8月9日下午,王莉霞在隆基光伏全产业链项目调研。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韩卿立摄


    在鄂尔多斯期间,王莉霞还到当地零碳产业园,调研了远景、上汽、隆基新能源项目进展情况。

    2022-08-10
  • 摆脱“门票经济”,主题乐园探索新赛道

    7月30日,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内的全球首个奥特曼主题馆开业,被业界视为本土主题公园走出了多元内容体验的破局之路,或将成为缓解国内主题乐园“IP焦虑症”的一剂良方。

    暑期以来,主题乐园游客数量迅速攀升。同程旅行平台显示,近一周夜游景区类型中,主题乐园以占比88%的绝对优势成为首选。携程平台上,主题乐园热度环比上月大涨77%。

    近年来,各地的主题乐园纷纷努力转型升级,摆脱传统的“门票经济”,与大IP结合成为行业探索的新赛道。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有18.9万余家主题乐园企业,今年1~7月新增3.4万余家,增速高达40.9%。

    或将迎来新一轮产业集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82.3%网民表示去过主题乐园游玩,41.6%网民表示自己半年去1~2次主题乐园。在此背景下,主题乐园也逐渐成为拉动旅游产业的重要帮手。

    北京环球影城去年9月开业时,门票正式开售1分钟内就全部售罄、周边酒店预订爆满。不仅“霸榜”各大短视频和社交平台,成功登上中秋全国最热门景区榜首,更是以“一己之力”带火了主题乐园经济。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北京环球影城的爆红,与其高质量的电影IP密不可分。相对更灵活开放的IP园区组合策略能够使其不断更新迭代,保持足够的新鲜度。

    上海迪士尼从2016年开业以来,一直受到众多关注,开业第一年累计游客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并在开业首年实现盈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迪士尼拥有数以百计的超级IP,众多IP均有独立的商业化运作流程,在配合放大IP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效应。

    深圳的主题乐园起步更早,锦绣中华民俗村被认为是国内首次专业、系统建造的主题乐园。预估2024年“全球最大的乐高乐园度假区”等三大主题乐园建成后,年游客量将超千万,带动GDP逾百亿元。

    当前,遍布各个城市的主题乐园大小不一,苦乐不均。但主题乐园打造的快乐经济,不仅成为旅游市场的“流量”担当,而且反哺城市IP,对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城市气质都产生重要影响,带动城市关注度不断攀升,成为建设多彩城市的助推器。

    成渝全力打造顶级主题乐园

    目前,京津冀拥有北京环球影城,长三角拥有上海迪士尼,粤港澳大湾区则更多,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成渝地区,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与之匹配的顶级主题乐园?

    重庆文旅委负责人8月8日称,目前重庆已经有了欢乐谷、融创文旅城、乐和乐都、汉海海洋公园、奥陶纪等主题乐园,在建的还有两江新区尼克室内主题乐园等,另外还规划了重庆汽车公园等多个主题乐园。

    今年4月迎来1000万游客的重庆欢乐谷负责人陈奕告诉记者,开业5年来,重庆版欢乐谷专属定制包括全球最先进、全国唯一一台山地版飞翼过山车、全球第六大摩天轮,引入展现世界多元文化的花车大巡游等创意节庆活动,带来更多主题乐园体验的新鲜元素。

    “重庆产业、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在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打造方面,应依据区域特点,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旅游景点,形成互补之势,相互牵引。”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鸣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题乐园将直接带动餐饮、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拉动地区经济。

    “同质化”成为最大瓶颈

    “我每年都会带孩子去成都欢乐谷玩几次。”家住重庆大坪的黄女士说,重庆大多数主题乐园,都是照搬外地模式,设施和服务却远远不及别人,孩子早已提不起兴趣了。

    近年来,主题乐园以一种休闲、欢乐、浪漫的形态,在文旅融合、城市提升、经济转型、拉动消费中得到迅猛发展,但也隐现了概念不清、盲目建设、模仿抄袭、低水平重复等问题。

    位于重庆九龙坡的龙门阵魔幻山主题乐园,花费了16亿元巨资,按5A级景区所打造,仅仅经营9年就因扩张过快、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关门。龙门阵景区占地面积约800亩,是当时重庆投资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现代主题乐园。而今,仅以约2亿元的超低价,多次拍卖却无人接手。

    张毅认为:“打造一家优秀的主题乐园,持续的IP产出及运营能力是生命力所在,单纯依靠门票来维持将难以为继。”

    “主题乐园消费热兴起迎合我国旅游发展大趋势,未来可能迎来新一轮产业加速集聚、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趋势。”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表示,伴随着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力群体,及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的市场变化,未来的主题乐园将从观光体验为主转向休闲度假目的为主,带动主题乐园市场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2022-08-09
  • 稳产保供 千方百计守好“菜篮子”

    “菜篮子”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民生商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做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更为重要。俗话说“宁可三月无荤,不可一日无菜”,蔬菜作为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在经历多重考验的2022年上半年,有效保障了国内供给,而且还扩大了出口,对于保持我国贸易顺差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上半年,对蔬菜是尤为不平凡的半年,我国蔬菜生产流通至少经历了三重考验。一是灾害性天气。2月份南方蔬菜主产区低温寡照和雨雪天气持续,造成部分“南菜北运”基地蔬菜减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春节后蔬菜均衡上市规律,导致接下来的三四月份菜价季节性回落不明显。


    二是疫情的原因。上半年疫情多点散发,影响蔬菜采摘上市、跨区流通和终端配送,“产区滞销、销区卖贵”的现象阶段性出现。在上海、长春等城市因疫情防控出现市民“抢菜难”之时,河南、云南、河北等蔬菜产区的个别品种出现农民“卖菜难”现象。在产能稳定的情况下,蔬菜产销受疫情影响衔接不畅成为保供最大的挑战。


    三是大幅上涨的生产物流成本。受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市场传导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化肥等农资价格高位继续上涨。经测算,因农资涨价,上半年蔬菜亩均生产成本上涨较多,涨幅较大。再加上汽柴油价格上涨推高运费,终端菜价的上涨压力明显加大。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蔬菜生产供应经受住了多重考验,总量保持充足,价格基本上符合常年季节性规律,持续高位运行的时间并不长。特别是到了6月份,蔬菜价格连续回落后,已开始低于去年同期。但考虑到蔬菜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农民种菜的收益比去年同期应该是有所缩水的。因此,需要关注后期农民种植意向受到的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上半年我国蔬菜在国际贸易中克服供应链震荡挑战,依然展现出不凡的硬实力,有效保障了国内供给,而且出口量额齐增,顺差继续扩大,成为我国贸易顺差最大的农产品品类。


    从下半年走势看,当前蔬菜在田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长,稳产保供基础较好,尤其是冷凉蔬菜有所扩种,现在开始进入集中上市期,“北菜南运”和“西菜东运”给“夏淡”市场带来有效补充,整体夏秋蔬菜供应有保障。要继续从生产、运输、配送等方面着手,稳定生产,不断提高菜地质量,发挥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在持续优化储备机构、增强储备能力的同时,加强批发市场、零售网点规划,布局应急商业网点,健全细化应急保供预案,制定应急通行办法,支撑“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任务;保障终端,创新配送方式,指导“菜篮子”产品主产区与大中城市建立保供联动机制,灵活采取集中配送、统一配送等方式,积极推广线上购买等模式,探索使用无人车、机器人等新型投递设备,积极探索建立市场供应和突发性应急保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赵卓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2022-08-08
  • 天合光能内蒙古太阳能组件项目成功投产 填补内蒙古光伏全产业链组件制造端空白

    8月2日,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下线内蒙古首片大尺寸组件,标志着天合光能内蒙古太阳能组件项目成功投产,打通了内蒙古光伏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了产品与终端市场的紧密衔接,填补了自治区光伏全产业链在组件制造端的空白。





    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狠抓“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先后引进天合光能、中车、远景、隆基、协鑫等一批头部企业,形成42.5万吨硅料、64GW拉晶切片、28.5GW光伏组件、4.8亿平方米光伏玻璃、1030套电解槽、3万套氢燃料电池、33万吨正负极材料、12.5GW储能电池等一大批在建拟建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总投资超过800亿元。(记者王玉琢实习生张丽兰)

    2022-08-05
  • 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表示,这十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优势不断巩固,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


    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这种体系完备、配套完善、组织协作能力强的优势在应对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十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20%左右,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数量从过去的10个增加到24个。


    “十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王伟介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27家。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大幅提升,向中国创造迈进步伐明显加快


    十年来,我国工业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和档次都有了全面提升,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节能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变频空调、汽车等中高端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0.78亿辆大幅增长到当前的3.1亿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5G手机出货量达到2.7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9%。“和十年前相比,今天的手机无论是外观、性能还是使用体验都有了质的飞跃。”王伟说。


    与此同时,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发展载体加速形成。目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有445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三成,这些基地和集群在增强我国制造业供给能力和产业链韧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十年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创新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从创新体系看,我们已布局建设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从创新成果看,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大国重器亮点纷呈,“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问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十年,通过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说。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迈进。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持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开展109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业企业服务环节增值的占比持续提高,2021年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服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已达到48%。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十年来,我国大型飞机、载人航天、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均实现创新突破,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十年来,我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初步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和25.9个百分点,一批智能示范工厂加快建成,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全球领先,石化、钢铁、建材等行业已拥有一批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独步全球的领先企业。


    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十年来,通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我国累计推广约2万种绿色产品,创建近3000家绿色工厂,培育近200家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累计制定644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初步构建形成绿色制造体系。通过推进化工、机械、电子、家电、食品、纺织、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实施三批366个重点项目,推荐2000余种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相关企业能耗、水耗降低到行业平均水平的60%左右。通过持续努力,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

    2022-08-04
  • 亲子游市场贵在个性化 全产业链思维有待提升

    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我国经济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呈现企稳回升态势。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地区,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作为经济形态之一的旅游产业也开始逐步复苏。





    暑假开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孩子选择以亲子游的形式出行。携程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的亲子机票订单量较6月份同比大幅增长,亲子订单较往常平均水平提升6个百分点。暑期亲子酒店的订单量恢复至2021年同期的80%,比2019年同期上涨20%。亲子游市场潜力诱人,大有可为。


    从需求端而言,亲子游市场具备成长性强、需求稳定的特点,随着“双减”政策等的实施,我国家庭集体出行的市场体量会越来越大。我国各地有着不同的人文和自然风情,这些特点适合各类“亲子游”“亲子研学”项目的可持续推出,从而实现多元化营收。


    从供给端的角度来看,各大景区目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关于亲子游领域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并不丰富,并且在IP运营理念和全产业链思维方面有待提升。各地如何利用好本地资源,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链,就成为重要的政策着力点。


    有鉴于此,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区域经济特色发挥相应优势,扬长避短,形成亲子游相关产业链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在依托当地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应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和文旅IP,依托地区已有的文旅产业细分出亲子游市场,并设计出相应的精品旅游线路。同时,要注重在扶持政策方面应时而动,结合亲子游市场的专业化特点,推出更多低龄儿童免费参观、暑期学生免门票等福利举措,吸引更多家庭参与到旅行当中。


    与此同时,相关企业要不断推陈出新,在产品优化与服务升级层面更贴合亲子游的需求。如,可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添加孩子偏爱的“二次元”内容,在旅游线路设计和餐饮服务中更加注重家庭成员不同年龄段的需要;又如,可在酒店亲子房间的设计方式上,专门推出适合于二孩或者三孩家庭的特色房间;等等。通过多举措多角度多层次的经济效益考量,以及对精品意识的培养与塑造,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在亲子游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此外,在具体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与品质的提升,让消费者产生常游常新的体验感。(张梦琦)

    2022-08-02
  • 7月份制造业PMI为49% 新动能保持上升势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另外,价格指数明显回落。


    “7月份,受传统生产淡季、市场需求释放不足、高耗能行业景气度走低等因素影响,制造业PMI降至49%。”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


    赵庆河分析称,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专用设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PMI高于52%,连续两个月保持扩张,产需持续恢复。纺织、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高耗能行业PMI继续位于收缩区间,明显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是本月PMI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价格指数明显回落。受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0.4%和40.1%,比上月下降11.6和6.2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价格指数在调查行业中最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出厂价格显著回落。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位于扩张区间。赵庆河说,近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承压,市场预期受到一定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扩张区间。


    新动能保持上升势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7月份,装备制造业PMI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1.2%和51.5%,都保持在51%以上的扩张区间。分项指数显示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供需增速都保持在相对较好水平。


    “分项指数变化显示,7月市场需求有所回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放缓。但企业成本压力明显下降,就业保持相对稳定,新动能仍保持上升势头。”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文韬表示,当前经济回升出现波动有一定的短期因素影响,下半年保持企稳回升向好,仍有基础和条件。


    文韬指出,企业成本压力下降,有利于企业效益恢复。国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大幅下降11.6个百分点,降至40.4%,连续4个月下降,降势加快。(记者班娟娟)

    2022-08-01
  • 多措并举促进餐饮业回暖恢复

    当前,国内疫情多发散发,部分地区餐饮堂食乃至外卖阶段性停摆,给行业带来重大挑战。从近两月的情况看,随着居民外出消费逐步增多,餐饮等服务消费明显改善,降幅明显收窄。建议从3个方面发力,推动餐饮业持续发展。





    用足纾困政策,凝聚发展动力。为促进餐饮等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政策。商务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抓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从加快出台相关补贴措施、落实好社会保险助企纾困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融资担保增信功能、发挥好商业保险支撑作用、支持老年助餐消费等6个方面扶持餐饮业复苏,为餐饮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餐饮业要争取用足各项纾困措施,缓解企业现金流短缺问题。


    用好自身优势,激发发展活力。餐饮业要立足自身优势,继续在市场保供、技术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快速适应到店堂食和外送外卖协调融合的趋势,做好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抓住市场新机遇,满足消费新需求。通过修炼内功、积极自救,在内部管理、产品创新、智能化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考虑销售“预制菜”产品,发挥“预制菜”前端连接着农业生产、后端连接着消费市场的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用活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合力。目前,随着各地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往昔餐饮业的繁荣正在逐步回归。各地政府在财政允许范围内,可通过地方性消费补贴,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相关协会也可联合相关部门举办多种美食节、购物节等活动,进一步带动消费人气。


    相信通过政府纾困扶持、协会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餐饮“烟火气”将持续回归,迎来更好的发展局面。

    2022-07-29

  • 首 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