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绿色发展 安徽为生态环境筑起法治屏障

    人民网合肥7月30日电(胡雨松)围绕水、气、土及固体废物确立“6+1”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联合沪苏浙在制药工业大气排放等领域出台长三角一体化标准……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成效进行介绍。


    2021年以来,安徽省生态环境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聚焦水、气、土、固体废物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立了以《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等构成的“6+1”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


    同时,安徽省地方环境标准得到不断加强。制定出台《安徽省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清单》,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工作中长期目标。一年来,申报立项地方环境标准30余项,出台地方环境标准数量超过前两年总和。组织制定《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利用技术规范》《餐饮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等25项标准,其中《甘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利用技术规范》为国内该领域首项标准。首次与沪苏浙联合制定《制药工业大气排放标准》等3项长三角一体化标准。推荐安徽省10名专家加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体化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自《安徽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施办法(试行)》实施以来,已实现全省16个省辖市案例实践全覆盖,累计办理199起赔偿案件,赔偿金额达2.2亿元。


    下一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将法治建设与生态环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履行法定职能,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大力弘扬生态环保法治文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22-08-02
  • 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走进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这里,新能源实现更为有效的开发:波动的太阳能可以稳定发电,绿色氢能能够高效便捷低碳制取。


    在这里,传统化石能源得到更为清洁的利用:煤炭可实现分级清洁高效转化,燃煤电厂和煤化工厂等排出的二氧化碳等还可以被微藻或特殊的化学制品高效“捕捉”、吸收。


    在这里,就连生活垃圾、污泥、秸秆等,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如电能、热能。


    ……


    这里是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数年如一日,努力探寻实现能源清洁、低碳、高效、智能发展利用的有效路径。


    记者带您走进位于浙江大学的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探访科研人员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变“废”为宝,实现固体废物的能源化资源化利用。


    垃圾里的西瓜皮、菜叶、纸张、塑料等都是“宝贝”,经过处理成为电能,进入千家万户


    杭州萧山锦江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三面环水,绿树成荫……如果不是厂区门口显示屏上的轮播信息,人们很难将其与垃圾焚烧发电厂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垃圾的传统概念被颠覆,西瓜皮、菜叶、纸张、塑料等都是“宝贝”。它们经储存降解、焚烧处理、能量转换等诸多复杂的环节后,成为电能,进入千家万户。据了解,这一垃圾焚烧发电厂可实现日“吞”垃圾1700吨,年“吐”电能1.5亿度。


    如今,像这样的垃圾清洁焚烧发电厂在我国并不鲜见。垃圾清洁焚烧处置也成为不少地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焚烧发电目前被视为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的重要手段。”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固体废物能源化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严建华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垃圾。这个“垃圾”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固体废物,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危险废物、污泥,等等。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这些垃圾如果处置不当,会给大气、水、土壤等带来严重污染。


    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如何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这些固体废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是致力于这一领域研究30余年的严建华常常说的一句话。


    据介绍,对于无法回收利用的垃圾而言,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焚烧。填埋的弊端显而易见: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垃圾填埋量不断增加,“垃圾围城”不可避免,而且填埋不当还容易产生污染隐患和安全隐患。焚烧便成了重要的垃圾处置方式。


    在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黄群星看来,2012年之后,我国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


    《2020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共有463座,焚烧处理能力超56万吨/日。当年我国垃圾焚烧处理率由2006年的14%提高至约60%,成为主流的垃圾处理方式。而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到2025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65%左右。


    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垃圾处理进入“焚烧时代”。如浙江,自2021年起,除应急处置外,全省49个垃圾填埋场全面终止作业,成为我国首个实现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处理“零填埋”的省份。


    “现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早已经不是人们传统印象里臭气熏天的模样,得益于现代技术创新,有的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智能工厂,有的则成为群众竞相打卡的环保公园。”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池涌教授说,垃圾焚烧之后不仅实现了废物减量,而且焚烧产物还可以实现无害化能源化资源化利用。


    突破了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焚烧、二噁英全过程控制及检测、飞灰重金属解毒等关键技术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图书馆的北面,就是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形的办公楼中间,矗立着诸多造型各异的“大家伙”——一台台大型实验台架。远远望去,如同一个大车间。


    有用来燃烧煤粉的,有用来脱硫、去污的,还有专门用来焚烧垃圾的……正是在这些“大家伙”的帮助下,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展了各项能源清洁利用的研究,探索出一条高效、清洁利用能源的环保之路。


    “在这个实验室,我们可以实现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污泥等不同固体废物的焚烧发电全过程试验。”黄群星告诉记者,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西北方向30多公里处的青山湖能源研究基地,也有不少大型实验台架和先进分析测试仪器,“那里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试验平台更大,占地面积约有一个篮球场大小,可以实现每天12吨的生活垃圾清洁焚烧。”


    那么,既然是清洁焚烧,焚烧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去哪儿了,会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令人闻之色变的燃烧产物——二噁英如何处理?


    “这正是我们研究团队攻克的重点和难点。”面对记者的疑问,严建华解释道,垃圾焚烧处理并不难,难的是要实现环保达标、提高焚烧和发电效率。


    对此,实验室研究团队围绕固体废物先进高效热处置、热能高效利用、烟气高效净化、二噁英解毒和重金属稳定化、飞灰和炉渣安全处置等方面,开展了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工程化应用,突破了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焚烧、污泥脱水干化焚烧、危险废物回转式多段热解焚烧、二噁英全过程控制及检测、飞灰重金属解毒等关键技术。其中,生活垃圾、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技术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记者了解到,垃圾的组分复杂,不同组分间热化学特性、水分含量等差异很大,这给高效清洁稳定焚烧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垃圾的清洁焚烧不是简单地一烧了之,而是有一套严格细致的工艺流程。


    以生活垃圾清洁焚烧为例。在焚烧前,生活垃圾需经堆放预处理降低含水率,或进行破碎等处置,然后被抓取传送至焚烧炉内焚烧,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可以通过传热将水变为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与此同时,垃圾焚烧还会产生一些污染物,比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常规气体污染物,汞、镉、铅等重金属,多环芳烃、二噁英等特殊有机污染物,还有炉渣、飞灰等,“不同组分的焚烧物,生成的污染物不同”。


    “炉渣可用于制砖,有害烟气、飞灰等则需经尾部净化装置和粉尘过滤系统处置达标才可排放。”据严建华介绍,他们提出了“源头减量、过程阻滞、脱除降解、监测反馈”全过程控制二噁英等污染物生成和排放的全新理念。


    研究验证,垃圾焚烧后的烟气在85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停留两秒,二噁英就会分解。“而要实现这一点,需根据垃圾的热值设计炉型、保障工况稳定,分解率可超99%。另外,垃圾充分燃烧后,还会采用一些吸附或催化降解技术来去除低温下再生的二噁英等污染物,从而实现无害化处置。”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陆胜勇教授介绍,目前这些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人工智能、大数据,让垃圾焚烧发电更加绿色高效


    虽然正值暑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何俊捷并没有离校。


    7月28日一早,他就到了实验室(玉泉校区)。记者联系到他时,他正借助热重分析仪、质谱仪等设备,研究炭黑颗粒的生成机理。


    据介绍,随着垃圾分类的不断推进,对垃圾焚烧设备和技术、控制条件、污染物净化处置系统等也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固废的特性,对设备和技术作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才能更有效地减排增效。”何俊捷告诉记者,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对给料系统、炉排运动系统、燃烧系统和烟气净化系统全流程的智能诊断控制,将会大大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垃圾发电的吨发电量,让垃圾焚烧发电更加绿色高效。


    对炉内火焰温度场、垃圾组分、料层厚度进行在线实时测量,对炉内燃烧状态进行智能识别,对燃烧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智能诊断、实时优化……一系列智能自动控制技术得到研发应用。


    云南昆明,每天约产生8000吨生活垃圾。其中40%以上的生活垃圾会送到浙能锦江环境昆明西山垃圾发电厂和五华垃圾发电厂处置。


    850℃是生活垃圾能够实现清洁焚烧的关键指标。过去,为了确保燃烧温度稳定,垃圾焚烧监控员必须每5秒调整一次参数。如今,昆明西山生活垃圾发电厂给生活垃圾焚烧系统装上了“大脑”后,焚烧监控员的双手解放了。如果设备出现故障,系统会自动报警,这时再人工介入调整就可以了。


    不仅如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研发的“可调谐激光光谱结合飞行时间质谱在线监测二噁英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垃圾焚烧炉168小时二噁英排放的连续检测图,解决了二噁英实时在线快速测量的世界性难题。


    “系统可以在一定周期内无间隙获取二噁英实时检测数据,通过数据积累与分析,不断反馈优化焚烧运行及清洁生产,提升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运行水平。”严建华告诉记者,该方法刚刚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


    目前,该专利技术已在浙江、山东、重庆等多地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中得到应用。

    2022-08-01
  • 邯郸防汛进入关键期:防汛备汛不松懈 全力以赴护安澜

    人民网石家庄7月28日电(杨文娟)盛夏时节,在邯郸市馆陶县徐万仓村850米长的险工河段上,时不时地就会遇到防汛人员在巡堤。


    “这里处于漳河和卫河的交汇处,由于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里常会发生大规模的强降水,所以防汛任务很重。”徐万仓村党支部书记徐俊峰说,现在村里已经做好了防汛准备,储存了铁锹、绳索、救生圈,还有一些必备的防渗布,一旦发生险情,他们可以随时展开救援。


    据悉,为了保障汛期安全,今年馆陶当地水利部门除了对各河段堤坝进行检修加固,做好汛前预报、监测预警、水情监视和抗洪抢险技术支撑外,还不断加大对行洪河道的清障力度,确保行洪安全。


    不只是在馆陶,目前已进入主汛期的邯郸,各县(市、区)都在积极做好防汛备汛工作,全力应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确保全市安全度汛。


    备物资强演练夯实防汛责任链条





    今年以来,受“拉尼娜”及其后续影响,邯郸气候异常特征明显。特别是入汛后,邯郸已经历了6轮强降雨过程,而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大范围暴雨和极端天气的风险仍然较高。那么,在进入防汛关键期后,邯郸如何守住防汛安全的底线?


    邯郸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杜满红表示,结合实际,邯郸继续设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党政军齐抓共管、高效有序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同时市、县、乡、村层层签订了防汛抗旱责任书,在全市压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将责任贯穿到防汛准备、隐患排查、洪水调度、抗洪抢险、救灾安置等各环节,夯实防汛责任链条。


    防汛,储备物资不可或缺。杜满红说,目前邯郸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信息已全部录入“河北省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全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总值共2263.82万元。同时,各县(市、区)根据抗洪抢险需要,也已做好县级自储、部门代储、群众号储工作,实现了对防汛抗旱物资信息的实时掌握、动态监控、有序调配。


    “我们还健全、完善了以政府组建的综合救援力量为骨干,大型企业专业救援力量为支撑,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全市应急救援体系。”杜满红介绍说,全市共配备防汛抢险救援队伍83支11400人,购买了4辆水陆两栖救援车、2架无人机,具备了全地形救援和空中搜救能力。同时,与翼飞通用航空公司合作,应急联动4架救援直升机、2架固定翼飞机,构建了快捷高效、“空地一体”的救援格局。


    进入主汛期后,邯郸市水利系统也在积极行动。“除对水库、山洪灾害易发区、河道险工险段、蓄滞洪区等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外,根据各地实际、各自专业特点,我们还开展了市、县防汛知识技能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演练。”邯郸市水利局办公室信息中心副主任文秀杰说,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指挥部结合每次降雨过程,全面进行组织指挥、通信联络、责任人检查等实战化演练。


    同时,市水利局还加强与气象、应急、水文、河务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做到信息实时共享和及时会商研判,为水旱灾害早预判、早部署、早防御提供支撑。在确保度汛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调度洪水,尽量多拦蓄雨洪资源,增加地表水,补充地下水,为后期抗旱尽可能多地储备地表水源。


    查隐患做预案保障高风险点防汛安全


    一到汛期,河道、水库等都是高风险点。


    磁县地处黑龙港流域,境内有2条河流(漳河、滏阳河)、3条渠道(南水北调干渠、跃峰渠和民有渠)、2座大型水库(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以及4座小水库(前港水库、后港水库、窑头东水库、彗峪水库)和11条行洪沟、灌排渠道等水利设施,防汛任务艰巨。


    “我们村位于东武仕水库边上,前些日子下大雨,我就没有离开过村委,吃住都在办公室,24小时不离岗,其他村干部轮流值班,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磁县路村营乡泥河村村支书霍自春深感责任重大。


    为确保安全度汛,磁县把防汛工作分为山丘区和城镇2大防洪战区,成立了1个总指挥部,7个防汛体系,明确职责范围;配足配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和技术队伍,并开展拉网式排查,35处防汛隐患已全部整改到位。


    “其实,今年春节过后,我们就对水利系统防汛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文秀杰说,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他们派出10个工作组,由县级干部带队,突出水库、河道、蓄滞洪区、南水北调工程和山洪灾害高发村等10个方面风险点,组织了汛前安全隐患大检查,共发现各类问题隐患381个,汛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针对大中型水库、主要行洪河道、蓄滞洪区等,市水利部门组织修订了876个防洪预案,并聘请河海大学教授、水利专家对基层防汛责任人进行了培训,累计培训2300余人,按预案组织演练265场次,参加人员6900余人。


    同时,市水利局还组建了水利专业抢险队伍11支120人,11个专家组170名水利专家随时准备为防汛抢险提供技术支撑。6月22日,他们提前18天将东武仕水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104m)以下,7月10日,全市所有水库降至汛限水位以下安全运行。


    另外,文秀杰表示,作为保障汛期安全的工作重点,他们对南水北调工程总干渠上游66座水库、44座跨河交叉建筑物、左岸排水设施影响行洪问题进行了排查整治,沿渠小水库全部安装了预警预报监测设施,并对沿渠可能受到洪水威胁的西南城、南两岗、北两岗、吴庄等4个村庄制定了转移预案,全力以赴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力疏浚维保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


    主汛期,做好城市排水防涝预案,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也至关重要。


    “为保障雨水排沥通畅,今年2月下旬,我们就开始了汛前‘百日会战大清掏’工作。”邯郸市城管执法局市政排水管理处党委书记、处长张国旺说,他们结合“三网”攻坚行动,对市内200多条道路近3万座雨水收水口进行了清掏、疏通,确保雨水流入排水管网的关键“部位”畅通无阻。


    同时,市城管执法局排水管理处对京广铁路沿线13座立交桥泵站的集水池、水泵进出水口、桥下雨水收水口等进行了排查,重点检查了雨水管线是否有淤泥堵塞现象,桥下雨水收水口是否有破损丢失现象等,做到及时清掏疏通或更换维修,确保汛期设施排沥通畅,车辆行人通行安全。


    另外,为减少扬尘污染及清掏时给市民出行带来的不便,该处结合实际,执行了错峰清掏。为防止淤泥、垃圾直接落地,造成路面污染,排水作业人员将清掏出淤泥垃圾直接装袋,当日清掏完成后及时装车、外运,不得弃置过夜;清掏人员还佩戴口罩、手套、警示标志服等防疫、防护用具,清掏工具及运输车辆每天施工前、后定时消毒、消杀,防止有害病毒传播扩散。


    张国旺说,截至4月底,邯郸主城区内收水口清掏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计清掏平篦收水口6703座,立式收水口23262座,目前,他们正在对全市主城区约92公里的雨水过路管进行冲洗疏通,昼夜施工作业,全力为今年邯郸安全度汛夯实基础。

    2022-08-01
  • 河北衡水湖“生物王国”新增231个物种记录

    人民网石家庄7月27日电近日,从河北省衡水市滨湖新区获悉,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石建斌副教授团队应该区邀请,自2020年起对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地监测考察后,完成了《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衡水湖新增鸟类、鱼类、昆虫类、两栖类等231个物种记录。首次监测到遗鸥、斑头雁、斑尾塍鹬等鸟类9种。首次监测条斑赤蜻、蓝额疏脉蜻、鸟嘴壶夜蛾、锈斑隆脊叶蝉等昆虫222种,其中33种是在河北省首次发现,刷新了该省昆虫种类记录。至此,衡水湖记录到的鸟类已达332种、昆虫已达757种,标志着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日前,石建斌将团队两年实地监测考察中采集、制作的一批生物标本无偿捐赠给了滨湖新区管委会,用于对当地青少年进行自然科普教育。石建斌表示,衡水湖是京津冀著名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尤其是鸟类的物种丰富、数量多,重点保护鸟类物种多。近年来衡水湖湿地记录到的主要类群如鸟类、鱼类和昆虫等的物种数有所增加,其原因包括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调查监测的频度、范围和力度的加强,衡水湖引水带来的新的鱼类物种等,更重要的是由于在当地政府的科学治理下,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这次衡水湖新增231个物种新记录,对衡水湖湿地生态保护工作是很大的促动。近年来,当地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统筹推进湖区村庄搬迁、环境整治、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环湖绿化等工程,逐渐恢复衡水湖自然生态环境,完善衡水湖生态系统生物链,科学推进衡水湖湿地系统保护与恢复。”滨湖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振杰说,如今,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大气负氧离子含量达4600个/立方厘米。今后,将根据专家建议,持续、大力做好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鸟类等各类生物营造良好栖息环境,让更多候鸟来到衡水湖停歇、繁殖、越冬。(商帆、黄建、高艳争)

    2022-07-29
  • 【大国之重@共同富裕】下山头村优化乡村共富新“样本”

    中国经济网台州7月28日讯(记者年巍臧梦雅王蒙)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地处风景秀丽的雁荡山北部,以前,这里有句俗话“金山头、银山头,嫁女不嫁下山头”,描述的是下山头村的“穷”。下山头村虽背靠雁荡山,却“靠山吃不到山”,是个“没有资源、没有产业、没有发展环境”的“三无”村。





    下山头村村貌整治成果展示(中国经济网记者臧梦雅/摄)


    “我们创新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三产联动、‘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共富的融合发展模式,村企共建、以企带村,让下山头村从‘无’到‘有’,从空心村到网红村,并实现先富带后富。”大荆镇党委委员姜志远为“大国之重共同富裕”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介绍道。如今,下山头村村庄美丽宜居、人才归流返乡、产业丰富多彩,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等荣誉称号。


    在“村企共建、以企带村”发展理念的带动下,下山头村逐步建成213亩铁皮石斛种植核心园区、300亩“溜溜”主题乐园及600多亩水果种植基地,打造了乡村振兴的“下山头村样本”,激活了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共富新动能。目前,乐清石斛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2万亩,平均每亩收益达到9万元,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0亿元;“铁定溜溜”景区入选浙江省“152”工程项目,并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2020年10月开园至今,实现营收9000万元。


    “现在我们村有很多人成了石斛种植园工人或游乐区服务人员。”下山头村村民金先英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对共同富裕的感受,“首先,肯定是收入上的变化。因为我现在生了二孩,需要在家带小孩,适合我的工作原本变少了。但现在我可以直接留在村里工作,相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再有,以前我们村只有一条水泥路,而在美丽乡村建设后,有了环村路,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居住环境整洁了,夜晚路灯明亮了,村容村貌都变了。”


    未来,下山头村将继续坚持“村企共建、以企带村”理念,依托“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通过组织共事、项目共创、难题共解、服务共推、资源共享,持续优化村企共建的共富示范机制,走好走稳未来乡村融合发展之路。

    2022-07-29
  • 绿色展会引领绿色消费

    碧海蓝天,风光秀美,海风吹动下的椰树摇曳生姿。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现场,有超过2800个品牌陈列于8个展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买绿色展品,赏绿色展馆,享绿色服务,“绿色”成为热闹展馆中的“清凉风景”。


    在登陆大厅尽头的消博会礼品中心,以极度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为原型设计的展会吉祥物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种植猿”“宇航猿”“潜水猿”……一个个呆萌可爱的徽章挂在了大家的书包上,吉祥物凭借自己的独特魅力成了消博会出场频率最高的产品。通过大家对吉祥物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可,也体现了大家对消博会引领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发展寄予着厚望。


    走到服务消费展区、旅居生活展区中的泰山体育展示台前,一排排碳纤维自行车映入眼帘、一台台碳纤维体操器材被争相体验。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董事办主任杨凯表示,泰山体育将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加大智慧化、5G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制体育精品。“‘可持续性’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理念,而泰山体育也将环保理念与高科技体现在产品和赛事服务的各细节中,为全球呈现低碳、绿色的运动体验。”


    来到时尚珠宝精品展区的高纳仕展台,一条以多种合成环保材料为基础,名为“矿工的眼泪”的项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据了解,此次展会,高纳仕以“环保、绿色、可持续化发展”为主题,“矿工的眼泪”的设计理念为矿工坐在五彩斑斓的美丽宝石里,虽被宝石环绕,却留下悲伤的眼泪。这展现出对人与自然、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行至时尚生活展区,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入口处的资生堂集团展示了旗下品牌怡丽丝尔的替换装产品,并携哆啦A梦限定款替换装产品登陆消博会,旨在推动替换装的消费习惯。资生堂中国首席执行官藤原宪太郎表示,本届消博会上,资生堂展示了集团在可持续领域的优势,通过替换装、空瓶回收和简化包装等产品和项目展示,携手消费者共同建立绿色消费观,打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本届消博会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办展,专门出台了绿色办展指引,在运营、搭建、交通、餐饮方面全方位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努力打造环保节能型展会的标杆,突出履行社会责任。据了解,本次消博会展台施工单位、会展中心运营方、主场服务商签订《第二届消博会绿色低碳会展倡议书》,提出如下倡议:提高绿色低碳意识、鼓励绿色低碳设计、使用绿色低碳材料、奉行绿色低碳搭建、共创绿色低碳会展。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希望通过消博会搭建平台,各个品牌共同发力的形式,能够让绿色消费成为更多人的自觉选择,低碳意识也融入大众生活的各个细节里。

    2022-07-28
  • 守住绿水青山 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效)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得好、用得好,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啃最硬的“骨头”,解最难的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2015年建立实行以来,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本报今起开设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效果,以期进一步凝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倒逼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依法处置,一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宝钢股份——


    长江边17万平方米固废堆场变身生态绿地


    绿草茵茵,月季盛放,江风拂面。在距离长江约1公里、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宝钢原固废堆场,不少宝钢员工拍婚纱照时特地来此取景。


    前些年,这里还是钢渣、脱水泥饼等工业固体废物及建筑垃圾的堆场,堆积高度达9米,堆存量约150万吨。2019年7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上海期间,现场检查发现堆场区域及周边已受到污染……


    正视存在的问题,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成立专门工作组,落实责任、立行立改。专家组为整改工程制定了“两步走”方案,以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防范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消除污染隐患。


    宝钢股份能源环保部固废综合利用技术首席工程师刘剑平介绍,第一步是“截污”,阻断堆场固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队先将6处高风险区域内的固废清挖移走,围着堆场用水泥浇筑了一圈长2197米、深16米的止水帷幕,并配备了长期环境监测井,“好比把固废兜进了脸盆里”。


    工程第二步就是“清场”,彻底清挖场地内的固废,回收利用。2020年7月,300多名施工人员、70台大型工程机械进场,24小时不间断连续施工。3个月后,近167万吨固废全部清挖转运,再用干净的土壤回填,种上植被。


    耗时18个月,投资8.6亿元,昔日的固废堆场变身生态绿地,完成全部环境整治目标要求,各项指标达到工业二类用地标准。


    在全封闭的原料大棚内,这些固废经分选后被合规化处置:一般固废被送去水泥厂协同处置;钢渣粉煤灰外销后综合利用;含金属固废返回宝钢冶炼工序加以利用。近年来,宝钢累计投资超10亿元建设固废循环利用设施,实现一般工业固废100%产品化。“我们的目标是把钢厂建成无废工厂。”宝钢股份副总经理傅建国说。


    福建宁德——


    推进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盛夏时节,走进福建宁德福鼎市白琳镇金山工业园区,康达石业有限公司1.1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忙着切割、打磨石材,却不见粉尘飞扬……


    白琳镇是“玄武岩之乡”、中国十大石材出口基地之一。从事石材行业20多年的康达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初峰说:“以前由于利润高、门槛低,镇里的大小石材厂最多时达400多家,长期高能耗、高污染地粗放式发展,粉尘满天,污染严重。”


    2017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福建省开展督察,直指石材行业污染问题。


    面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环保压力的双重考验,宁德选择以产业转型升级破题。


    2017年以来,宁德各级政府层层签订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落细落实任务,强力推进整改;生态环境、工信、国土、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开展拉网式排查;关停退出重点生态区域、环保不达标的石材加工企业共671家。


    白琳镇破旧立新、重整园区:430家石材企业整合重组为28家标准化企业和2家精深加工企业;政府投入3亿元建设相关配套工程,打造标准化的石材产业园。目前园区已有26家企业投入生产,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


    “生产废水经污水沉淀罐、清水回用罐等流程处理,再回到生产车间循环使用,污泥可制成建筑材料。”吴初峰介绍。


    “从小、散、乱整合为规模化现代企业,引导企业从粗放式增长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白琳镇党委副书记张林说,白琳镇正在谋划将石材生产基地打造成为石材加工交易中心。


    “宁德细化分解两轮督察整改任务41项,列出184条具体整改措施清单,倒排计划、挂牌整治、销号管理。”宁德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宁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9.98%,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比达99.9%,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河北石钢——


    退城搬迁迎来绿色蝶变


    青山环抱,绿意盎然。7月,记者来到位于河北石家庄市井陉矿区的河钢集团石钢公司新厂区,这里综合绿化率达到51%。


    石钢始建于1957年,老厂区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尽管创造过辉煌,但“钢铁围城”成为城市发展、转型升级需要破解的难题。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大气污染问题专项督察明确指出:“石家庄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进展迟缓。”


    “在收到督察反馈意见后,石家庄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整改工作。”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协调督导科科长王俊生说。


    石钢新厂区规划占地2348亩,投资102亿元,搬迁规模大、任务重。“为推动搬迁,市区两级分别建立项目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压减审批时限,并组织银企专项对接,专题协调项目资金短缺、融资难问题。”石家庄市发改委产业发展科科长李士章说,市区两级指派专人连续280多天驻场,帮助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00多项。


    石钢顺利完成退城搬迁,老厂区2020年10月25日关停到位,新厂区2020年10月29日顺利投产。石钢发展建设部部长杨进航表示,搬迁是企业实现蝶变的一次契机,“新厂区采用了国家大力倡导的电炉短流程炼钢,以电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实现零煤、零焦清洁生产。”


    据测算,石钢搬迁后,比老厂区节省62%的能源,减排86%的废气和72%的废渣,减少物流量70%以上,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71%、96%、76%。


    今年初,石钢被工信部等四部委列入国家绿色短流程特钢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实施石钢退城搬迁,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具体行动,对优化城市布局、防治大气污染、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有重要意义。”石家庄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石钢公司落户井陉矿区,也拉开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井陉矿区转型升级的序幕。现阶段,井陉矿区已在上游布局废钢再生资源项目,为石钢生产提供原材料保障;在下游布局棒材加工等项目,打造以石钢特钢产品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矿区高质量发展。

    2022-07-28
  • 全球能源危机难解 中国低碳转型如何破解短期冲击?

    今年上半年,国际能源危机蔓延、新冠疫情反复、新的地缘竞争加大、全球通胀压力持续等,给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带来重重挑战。权威人士指出,在中国长期的低碳转型过程中,短期冲击不可避免。





    碳达峰工作良好开局


    今年以来,中国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1亿千瓦,同比增长15.1%。其中,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7亿千瓦。


    与此同时,中国可再生能源步伐加快。今年1月至5月,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4349万千瓦,占全国发电新增装机的82.1%,已成为中国发电新增装机的主体。同期,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0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5%。


    今年上半年,中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强化科技支撑和财税金融支持,不断夯实统计核算、标准计量、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总体来看,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如何破解短期冲击?


    今年以来,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新一轮能源危机导致的外部输入性压力加大,也给中国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带来冲击和挑战。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应当统筹当前和长远,坚持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显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致使全球气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和经济的影响正在不断升级,全球亟须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以应对气候危机。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反复,国际局势动荡导致全球面临能源供应紧张,通胀高企,产业链、供应链紊乱,致使一些国际机构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长期的转型需求遭遇到短期的冲击,如何来破解这一矛盾?解振华说,应该把暂时的困难放到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当中来统筹考虑,协同应对。


    其次,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来保障能源安全、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经济复苏。随着技术的进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可获得性也在不断提高,并日益满足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提出,全球疫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地区冲突等因素,提高了能源安全目标的重要性,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统筹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目标。可以超前部署绿色低碳投资,发展以电动车为代表的绿色消费,发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设备产能和成本方面的优势,通过绿色贸易,支持其他国家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坚持绿色发展目标不动摇,重点在创新。首先,从根本上来讲,绿色转型就是用低碳或者零碳的绿色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这是绿色转型的治本之策。其次,通过创新许多新的绿色产品,除减碳之外还会带来许多新的动能,将加快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碳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中国进一步完善绿色的低碳政策体系,推进“双碳”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达峰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碳定价制度,加强碳排放交易和热能交易等各类交易政策的协调。(完)

    2022-07-27
  • 寻踪消逝的白鲟:“再不保护好,要出大问题的”

    中新网北京7月27日电(刘欢)近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以下简称:IUCN)更新物种红色名录,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热议。


    游过了白垩纪、被写在民谣里的“中国淡水鱼之王”为何会灭绝?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如何判断灭绝与野外灭绝?


    在本次更新的名录中,不仅白鲟被宣布灭绝,而且还有中国特有的长江鲟也被宣布野外灭绝。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解释,灭绝是指在野外的、原本的栖息地和人工繁殖条件下都找不到活体的物种。野外灭绝则是野外已没有活体,仅有人工和迁地保护的物种群体。


    其实,白鲟灭绝已不是新消息。早在2010年,危起伟就曾与团队联合国外同行做出过模型,观测数据并记录,推测出白鲟已经灭绝。


    2019年9月,IUCN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是灭绝。12月,危起伟和其学生张辉发表的论文,白鲟的灭绝时间为2005-2010年。换言之,如果从现在倒推,在12年以前白鲟就已经完全消失了踪迹。


    然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前,白鲟和中华鲟在长江并不少见,捕获后多被食用。文献资料显示,白鲟的捕获量在1976年之前每年可达25吨左右或676尾。


    “鱼王”为什么不见了?


    转折点出现在1981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在论文《“人类世”时代的长江:生命衰减的社会动力》中称,1981-2003年间,除了最初在长江口发现的成群幼鲟外,共有210次目击记录,其中1996年后仅有3次。


    如今鲟鱼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以下简称:WWF)北京代表处上海区域项目主任任文伟称,鲟鱼跟人类生存区域重合度很高,受其活动的直接影响相对更大,“鲟鱼通常需要洄游,其过程容易受到阻碍,因此更容易受到威胁。”


    危起伟在谈到白鲟灭绝的原因时说:“无法繁殖是主要原因,它们无法上溯到长江上游的产卵地产卵,”他补充说,捕捞、航运等也有影响,“鲟鱼是比较温和的鱼类,游泳速度缓慢,个体体型比较大,容易误捕和误撞。”


    白鲟已经被宣布灭绝,现如今最让危起伟担心的是中华鲟。中华鲟体积较大,生存所需的水生食物资源较多。它们是江海洄游鱼类,在金沙江的下游产卵,在海洋里生长14年后,待到繁殖期至再回溯长江。所以,中华鲟生存环境要求更高,保护难度较大。


    虽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成功。但2021年监测到葛洲坝下产卵场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仅为15尾,而这仅存的15尾已连续五年没有自然繁殖。


    有专业人士判断,中华鲟自然种群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比于上述两种鲟鱼,长江鲟体型较小,分布在长江上中游及其主要支流和大型湖泊内,人工繁殖也已成功。但同样因无法繁殖、水体污染等问题,长江鲟由经济鱼迅速变成濒危灭绝的物种。


    2010年后,野生长江鲟基本绝迹,人工保种的野生个体到2018年只有约20尾。


    不止鲟鱼,长江流域的川陕哲罗鲑、青石爬

    2022-07-25
  •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指引,方便纳税人享受红利——绿色发展,这些税费优惠莫错过

    谋求绿色转型,企业可以享受哪些税费优惠?为便于不同类型纳税人缴费人查询查阅相关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发布《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简称《指引》),对支持绿色发展转型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作了全面梳理,促进纳税人缴费人及时全面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


    据了解,此次税务总局共梳理56项支持绿色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涵盖支持环境保护、促进节能环保、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四个方面,体现了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这56项优惠政策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单位和个人可享受?享受优惠需满足什么条件?其政策依据有哪些?纳税人缴费人均可从《指引》梳理的“享受主体”“优惠内容”“享受条件”“政策依据”中得到答案。


    支持环境保护方面,《指引》涵盖了6项税费优惠政策,包括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水土保持税费优惠。为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国家积极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加快环境保护设备升级改造,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发展。


    促进节能环保方面,为加强环境管理与治理,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高环境质量,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保障居民供热采暖、推进电池制造、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促进节能节水环保、支持新能源车船使用、鼓励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指引》对相关的20项税费优惠政策进行了梳理。


    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中国不断加大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垃圾处理、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政策扶持,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引》涵盖了相关的21项税费优惠政策。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保障资源供给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约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推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指引》梳理了9项税费优惠政策,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税收优惠,风力、水力、光伏发电和核电产业税费优惠。据介绍,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相关税惠政策旨在通过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保障。


    从56项优惠政策中不难发现,中国在支持绿色转型方面力度大、范围广,不少项目直接“免征”税费。其中,在“节能环保”方面,免征税费项目就包括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为居民供热的供热企业使用的厂房免征房产税,为居民供热的供热企业使用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节能环保电池免征消费税,节能环保涂料免征消费税;滴灌产品免征增值税;新能源车船免征车船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取用污水处理再生水免征水资源税,抽水蓄能发电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等等。


    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建议纳税人缴费人及时对照适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2022-07-26
  • 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已超90% 绿色建筑,擦亮“低碳环保”新名片

    6月24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期展馆迎来首次展览——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仲夏时节,骄阳似火。7月16日,海南省海口市国投生态环境大厦项目现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安装龙骨、衬板、装饰条……施工人员正为安装玻璃幕墙做准备。


    “项目所用的建筑材料大多都可回收降解,同时屋顶光电技术也可满足基本用电需求。”项目总包方项目经理张兵介绍,通过有效利用新能源技术,国投生态环境大厦未来将成为“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


    从对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到绿色建材,再到装配式建筑,近年来,中国已全面实现新建建筑节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如今,借助“浅层地热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中国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增长,在擦亮“低碳环保”新名片的同时,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理念革新


    “土壤空调”助力节能减排


    节能降碳,要抓重点行业。数据显示,全国建筑行业上下游加起来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为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建筑业正逐步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


    所谓绿色建筑,即是在全生命周期保持低能耗、环境友好并且健康宜居的高品质建筑。


    “之所以会突出全生命周期这个时间概念,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建筑物,往往是已经投入使用的,但建筑物在修建过程中,其实就存在较大能源损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颖心认为,绿色建筑若想更好地实现降碳,首先要减少全生命周期的用能需求。“例如,在设计方面,可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等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进而降低供暖、制冷、照明等方面的用能需求。”


    步入湖北省武汉市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最惹人注意的便是造型独特的展示中心。据了解,其采用的大跨度无柱网架与全玻璃幕墙结构,可有效降低照明耗能。


    “万事皆有两面性,这种独特造型,也带来了传热系数大、室内温度上升快等问题。”项目设计方、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设计”)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汤小亮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设计师团队专门设计出“采光顶热聚集条件下通风散热的自动控制系统”等专利技术。


    记者了解到,该技术是在采光顶中部区域安设32个电动天窗,通过对屋顶区域的温度及热辐射强度进行感应联动,自动调整天窗开闭,从而有效控制屋顶温度。汤小亮说,计算机模拟实验发现,经过优化设计后,室温最高相差近10摄氏度,空调节能减耗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在展示中心地下,被誉为“土壤空调”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则在静悄悄地运行着。中信设计总工程师陈焰华介绍,夏季,该系统会将建筑物内的余热转移至土壤,维持室内26摄氏度的舒适温度,而到了冬季,“土壤空调”又能把地下恒温的热量转移到建筑物内,为建筑物供暖,每个年度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冷热循环,减少直接碳排放35%以上。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可利用少量的电力实现冷热量的转移和跨季节储存利用。”陈焰华解释,冬季消耗1千瓦时的电力可为建筑物提供3至4千瓦时的供热量,并能降低浅层岩土体的温度,储存冷量供次年夏季使用。


    除了设计理念彰显革新魄力,创新建造理念也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一大方向。


    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施工初期阶段,中建八局项目团队就碰上了“硬钉子”。“当时,我们初步测算一期工程泥浆排放量接近40万立方米,二期工程废弃泥浆量更多,约有46万立方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项目经理解永飞说,短期内如此巨大的泥浆排放会对土地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同时由于桩基施工需要在45天内全部完工,泥浆外运也会花费大量时间。


    面对进退两难的处境,项目技术攻坚团队开展“头脑风暴”。考虑到项目部分区域地面标高仍未达到设计要求,需进行大量土方回填,技术团队决定尝试化“泥”为“土”,并就此开展了多轮可行性实验。


    “但第一次实验结果并不理想,由于泥浆泌水性强,收缩比例非常大,不符合回填土的强度要求。”项目总工程师刘飞回忆,技术团队并未灰心,而是重新研究配比选型,反复调整固化剂成分,经过数十次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合适方案。“一期、二期项目产生的80多万立方米泥浆全部用于场地回填,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的‘变废为宝’。”


    根据《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30年前,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初步解决。


    技术创新


    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


    不仅建筑设计节能低碳,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日渐成熟,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慢慢变“绿”。


    专家指出,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用构件(如楼板、墙板、楼梯等)在工厂进行标准化批量制作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拼装而成的建筑。简单来说,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式实现了“房子是在工厂里制造的”。


    “事实上,装配式建筑不是近几年才有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尝试走预制装配式建筑工业化道路。”北京工业大学结构与材料工程研究所教授曹万林介绍,当下,中国装配式建筑正在积极探索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这都是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


    近日,由中交三航院设计的全国首座全装配式高桩码头——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港区64号—65号液体散货泊位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项目充分运用装配式技术,预制构件总数仅为195件,与传统高桩码头相比,预制构件总数减少80%以上,大大减少了水上预制件吊装次数和现场混凝土浇筑量。”项目设计总负责人郭兆珈感慨地说。


    为何会将码头设计成全装配式?项目主管总工杭建忠告诉记者,工程所在地距离后方陆地区域约16公里,同时连云港地区潮差可达5米,这为传统高桩码头混凝土水上现浇带来诸多不便。


    此外,若依照传统高桩码头建设方案,水上施工人员众多,材料堆放杂乱,船舶交通组织难度很大。为此,中交三航院首次采用一种新型全装配式结构,主要构件均采用工厂化制造,现场快速拼装,装配率由30%提高到70%以上。


    正因采用装配式结构的模块化施工,现场工作人员也成功由原先的“千人会战”压缩为十余人的“班组攻关”。“即便施工高峰期,现场顶多需要20至30人,工作时间较为固定。”郭兆珈对记者说,与传统高桩码头相比,此次装配式高桩码头的构件混凝土用量节约了20%,现场施工碳排放量降低75%。


    “装配式建筑项目就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建筑师胡家僖表示,得益于“积木”质量过硬,装配式建筑的现场集成得以顺利进行。


    7月18日,在中铁八局桥梁公司成都青白江建筑工业化产品生产基地,只见工人们在完成装模、上油、扎筋等准备工序后,轻松操作几个按钮,短短几十秒,一块混凝土叠合板便完成了浇筑。


    “我们生产基地采用了‘智能制造平台’,通过给所有生产线装上‘大脑’,能够同时生产上百种不同尺寸的PC(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铁八局建筑工业化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江介绍,近些年,企业不断探索智能化制造,截至目前,已实现钢筋全自动化加工、产品自动脱模、混凝土自动浇筑等。


    除此之外,“智能制造平台”还可实现对PC构件繁杂生产流程的智慧管理。每一件PC构件的钢筋骨架加工完成后,都会由条码打印设备自动打印出一张条码,进行“身份标识”。“现场质检员只需用扫码枪轻轻一扫,即可查询焊接工人、模型状态等信息,确保钢筋骨架得到全面检查。”王江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静敏认为,目前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虽然整体情况不错,但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仍会很漫长。“在‘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梳理贯彻标准化设计思维,让行业内外都能正确理解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法,从设计阶段开始逐步实现一体化协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不断提升构件标准化水平,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构建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推行“少规格、多组合”的正向设计方法,推动装配式建筑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城市更新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转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是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重要举措。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要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坚持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推动城市更新。


    走进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新民东街22号,崭新的中空塑钢窗户引人注目,经过建筑节能改造后,小区环境变美了,房子好住了,居民的幸福感直线上升。


    “小区从去年8月份开始改造,经过3个多月的施工,我们住进了冬暖夏凉的节能房。”65岁的王梅是小区老住户,她告诉记者,节能改造解决了房屋漏水透寒等问题,冬季屋内温度提高了5摄氏度。


    “按照新标准,我们将小区外墙保温层厚度增加一倍,为老百姓家中装上了密封性更好的中空塑钢窗,同时对屋面及地下室顶板都进行了保温层设置。”改造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楼顶漏雨、沿街噪音大等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


    新民东街22号,仅仅是太原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太原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一期项目已于2021年11月完成,二期工程预计将于2023年底完工。日前,山西省发布的《山西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科技标准“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分别执行节能83%、72%的地方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城市,强化建筑运营的节能提效也被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的重要目标之一。


    位于北京市东三环亮马桥附近的京城大厦,历经30年运营,基础能耗较高,其设备设施需要计划性更新改造。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城市更新事业部总经理向炜举例说,当时大厦的暖通空调系统,自控化程度与调节精度不高,导致局部空间夏季制冷不足、冬季室温过高,系统整体能效较低。


    “2017年,在不影响楼内客户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我们从安全、健康、智能等维度出发,对大厦进行了绿色改造。”向炜介绍起种种变化:制冷机组更换为高能效磁悬浮机组;燃气锅炉更换为空气源热泵;增加智能化集成平台、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2021年大厦能源费用仅为2016年的73%,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仅为2016年的38.6%。”


    专家表示,尽管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成绩喜人,但配套政策和机制还亟待完善。“当前,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发挥业主主观能动性的机制仍有待完善。”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建议,探索建筑领域的碳排放交易,同时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政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激发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占比;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加强建筑运行的管理,降低建筑运行的能耗。

    2022-07-26
  • 江苏高邮环保产业园废气再扰民 环保部门回应:加快整改进度

    “园区一家企业排出的废气刺鼻难闻,问题虽有整改,但还是反反复复。”近日,江苏扬州高邮市龙虬镇兴南村居民向人民网反映了附近高邮市环保产业园的废气污染问题。对此,高邮市生态环境局开发区分局表示,已要求相关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整改进度,整改完成后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废气排放情况开展检测,后期将对检测结果进行跟踪。


    据了解,高邮市环保产业园2016年批准设立,规划面积7755亩,其中一期规划用地4680亩。扬州市生态环境局新近发布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群众信访件办结情况(第二十八批)显示,该园区产业定位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固废综合利用处置行业,园区内10家工业企业废水均已接管排放,8家企业纳入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目前除1家因《危废经营许可证》到期换证未生产外其余9家均正常生产。人民网现场看到,园区南、北两侧均有村民居住,最近的离工厂不足500米。


    近年来,园区内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多有出现。“我们很多的烦恼也从园区建设延续至今。”去年4月,兴南村群众冯先生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了江苏永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气污染问题。当月21日,高邮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市政府办、生态环境局、龙虬镇赴环保产业园现场核查,核查组现场察看了江苏永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扬州泰润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处置车间和废水、历史固废暂存点,并召开专题会商会,分析污染根源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工艺装备落后、投入不足;二是企业废气收集率不高、效果不好;三是源头把控不严,前期接收固(危)废气味明显、影响范围大。


    兴南村居民此次反映的废气来源指向扬州泰润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针对气味问题整改,高邮市生态环境局开发区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造粒车间于5月10日新增一套二级活性炭吸附装置;焚烧车间废气处理设施在原有的基础上于4月20日新增一套活性炭吸附装置,6月26日新增安装FRP高效洗涤吸收塔,6月28日更换了焚烧线废气处理设施布袋除尘器布袋,新增的一套一体化过滤池近期也开始安装。


    此外,今年2月份,高邮市副市长史美山亦曾带队到该环保产业园进行环保督察,调研了高邮市环创环保工程服务有限公司、江苏乾汇和环保再生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省督察交办信访件整改情况。史美山现场表示,要高度重视对省督察交办信访件反映问题的整改工作,坚决杜绝虚假整改、敷衍整改、无效整改,把整改要求落到实处,杜绝问题反弹。

    2022-07-25

  • 首 页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