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余年久久为功,守护中华民族的自然珍宝——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系列报道之二

    满头满身沙土、胡子拉碴、脸庞黝黑,7月30日,结束了为时15天的巡护,刚走出沙漠,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维斌就听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他和同伴守护20多年的沙漠,已经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峰脚下拍摄的日落景色。


    从2017年启动申遗工作到2024年申遗成功,走了7年,而对这片自然珍宝的守护,已经持续了20余年。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遗产提名地总面积1617405.8公顷,包含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内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世界最高的沙山,有被称为巴丹吉林沙漠“四绝”的奇峰、鸣沙、湖泊、神泉,有大片的天然梭梭林和鹅喉羚、盘羊、青羊等珍稀野生动物。这里还发现了鸵鸟蛋和恐龙化石、3000—5000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以及承载厚重历史的曼德拉山岩画。“其卓越的美学价值和地质地貌价值,全球少有沙漠可以与其比肩。”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遗产外联部主任杨子砚如是说。

    然而,如此神秘美丽的巴丹吉林沙漠,内部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将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失,珍贵的物种资源也会随之消失。1999年,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此后,由雅布赖盘羊和塔木素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合并而成的内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及巴丹吉林沙漠风景名胜区相继成立。自此,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和阿拉善大地上的瑰丽珍宝,有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20多年来,我们编制了保护区规划,加强人员巡查巡护,保护区严格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核心区不允许建永久建筑,同时规范旅游线路,尽可能减少人为扰动、保持沙漠原始风貌。”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局长梁宝荣说。






    音德日图湖泊

    2004年,在林草系统工作的刘维斌成为一名巡护员,开始了与沙漠为伴的生活。因为管护区面积大,沙漠里不确定因素多,每次巡护都是七八个人、两辆车结伴而行,巡护一圈至少要一周的时间。困了就在车里睡觉,如果遇到牧户,还能“侥幸”有热水吃上一顿泡面,但大多时候都是荒无人烟,馒头就着矿泉水就是一顿饭。沙漠常常无情地“翻脸”,一场沙尘暴后,车子的轮胎常被沙子埋住,车门也无法打开。

    “最难熬就是夏天,沙漠里的地表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人热得受不了,沙子烫脚。巡护的车子也常常因为高温爆胎、爆缸,十天半个月走不出沙漠,只能等待外界救援。”刘维斌笑言,每次巡护都像是一次“探险”。

    这样的巡护,每个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刘维斌就这样坚持了20年。野生动植物普查、检查动物疫源疫病、观察植物生长量、监测记录湖泊水位情况、劝返违规放牧牧民……20年来,他和同伴深入牧户宣传禁牧和生态保护知识,救助了数不清的野生动物,核查了数不清的疑似问题图斑,也看着遗产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湖泊周围的植物越来越茂密。

    遗产地内住着50多户牧民,他们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不仅不会对自然产生破坏,还成了积极的生态守护者。乌兰塔塔拉嘎查是青羊的栖息地,当地牧民会专门将自家的草场留出一部分供野生青羊吃。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也已经成为牧民的普遍习惯。


    久久为功,辛勤保护。2017年和2018年,遗产地连续两次迎来中外专家实地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巴丹吉林沙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形成至今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为申遗之路开了个好头。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南海子(无人机照片)。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红海子(无人机照片)



    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是阿拉善和内蒙古的大事,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大事。我们要探索更多好的方法,持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梁宝荣说。


    2024-08-17
  • “山水工程”累计治理面积超1亿亩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十三五”以来,该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指导各地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在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我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据介绍,“山水工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着力以高水平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河北,保定市白洋淀上游“山水工程”与“十三五”期间实施的雄安新区“山水工程”有效衔接。府河河口湿地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寨里乡、白洋淀子淀区藻苲淀范围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河口功能性人工湿地,承担着提升和改善白洋淀上游入淀水质的重要任务。“山水工程”实施前,这里是“人进水退”的农田和鱼塘。如今,在河流入淀口建立人工湿地,构建生态屏障,就像在河口加装了“滤芯”,入淀水质净化程度明显提升,湿地再现百鸟蹁跹的“候鸟天堂”。

    在青海、山西、宁夏,新一批“山水工程”正在成为黄河流域以高水平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东部湟水流域“山水工程”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发挥湟水流域生态最大潜力,为青藏高原生态修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引领。按照规划,到2025年,该工程将减少湟水流域2.64%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0.39%林草植被覆盖度,完成15.77万公顷的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在丰富湟水流域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构建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吕梁山西麓“山水工程”已成为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重要标志性工程。这一工程覆盖吕梁、临汾、运城3市14县(市、区),对吕梁山西麓直入黄河的冲沟河流流域实施全面治理,预计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率达10%,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预计减少0.2亿吨,林草覆盖率预计增加3%以上,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当地融合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科学开展植树造林和草地修复,稳步推进沙化土地治理。

    此外,贵州已全面完成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武陵山区“山水工程”在积极推进中。云南通过实施洱海流域“山水工程”,促进洱海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全面转向“全域之治、系统之治”。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负责人表示,以“山水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抓手,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已实现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由单纯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转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24-08-16
  • 八百里瀚海变绿洲

    赤峰市翁牛特旗创造性地提出“以路治沙”思路,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绵延到哪里——

    路,在这里绵延;绿,也在这里绵延。

    这里是赤峰市翁牛特旗,在这里,路不仅仅是路,还承载着防沙治沙的功能,连通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7月下旬,沿着全长91公里、横贯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境内最长的沥青混凝土穿沙公路——乌白公路驱车行驶,道路两侧的樟子松绿意盎然,成片的柠条和沙柳随风摇曳。

    翁牛特旗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指数最高的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到728万亩,约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1%、全市的1/4。

    在多年与土地沙化的博弈中,翁牛特旗创造性地提出“以路治沙”思路,举全旗之力,向沙地进军。“从2003年第一条穿沙公路修建通车至今21年间,翁牛特旗先后开通图哈线、乌白线等1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79.5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78万亩。”翁牛特旗交通运输局长战廷辉说。

    16条穿沙公路纵横交错,将沙地切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绵延到哪里。乌白公路是第13条穿沙公路,2021年4月开工,10月建成通车。虽然在国家公路路网内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村道,但却是翁牛特旗举全旗之力建设的一条生态旅游产业路。这条路途经4个苏木(镇),串起了沿线周边的特色产业、生态农牧业、红色研学点和特色旅游资源,形成了“公路+生态+产业+旅游”等多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了一条“产业因路而兴、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的“绿富同兴”精品示范路。

    “以前去一趟乌丹镇,短短100多公里,要绕路走三四个小时,乌白线通车后,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白音套海镇响水村民刘向军说。

    在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党支部书记苏和巴特尔看来,乌白路是一条便民路,更是一条生态路、致富路。他说:“以前没有公路,牧民想去哪里都不方便,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更是难上加难。现在通了乌白路、乌日路、图哈路共3条农村公路,不仅牧民出行方便了,更重要的是生态越来越好,带动了牧民的收入增长。”有了3条连心路,如今,乌兰敖都嘎查家家都有了私家车。

    乌兰敖都嘎查有35万亩沙地,常住人口800人。公路修通以后,当地在沙地扎上稻草方格,方格里种植柠条、黄柳等植物。“柠条籽每公斤60元,牧民通过卖柠条籽每天就能收入200多元。而且,柠条和黄柳还能用作饲料,2023年嘎查人均收入1.76万元。”苏和巴特尔说。

    截至目前,乌白公路两侧已实现综合治理沙地70万亩,在科尔沁沙地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沿途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林草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八百里瀚海变绿洲。

    乌白公路如画的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观光,周边的牧民吃起了旅游饭、生态饭。

    翁牛特旗宝门银沙景区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离乌白公路只有16公里。尽管夏日炎炎,众多越野爱好者依旧汇聚于此,在穿越沙海中体验激情与快乐。

    “原来路不好,人们不愿意来。现在路好了,游客都乐意来体验大自然的风光。”宝门银沙旅游服务公司的负责人鲍铁锤说,“吃上旅游饭以后,每年公司接待的游客由1万人次左右上升到现在的100万人次左右。公司由17户建档立卡户组成,现在年终每户可得3万元的分红。”

    近两年来,翁牛特旗不再简单就“沙”论“沙”,还把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建设有机结合。2024年,翁牛特旗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加快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新能源基地一期项目建设,计划依托自治区实施的防沙治沙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治理8万亩,着力打造光伏治沙“翁牛特模式”。

    在位于阿什罕苏木的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新能源基地,一片片光伏板排列整齐。光伏板下是一个个稻草方格,里面已经种上了燕麦、麻黄、杂花苜蓿。

    “项目建成后,将通过草光互补、林光互补和牧光互补3种建设模式,实现向光要电,向沙要绿。”赤峰蒙地矿产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然说。


    截至目前,翁牛特旗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总里程3097公里,通达全旗17个乡镇苏木街道场226个行政村,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2023年,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名单上,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至白音套海生态旅游产业路(乌白公路)位列榜首。

    2024-08-15
  • 扎赉特旗在绿水青山间走出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

    山水添秀色逐绿绘蓝图






    扎赉特旗在绿水青山间走出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


    8月13日,一份关于构建高品质肉牛全产业链体系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拉开了兴安盟扎赉特旗与国海创联实业集团共赢的新序幕。这次合作旨在打造高品质肉牛繁育基地、规模化高品质肉牛屠宰加工厂和高品质肉牛繁育技术服务中心,树立全区乃至北方优势肉牛产业带中高品质发展的标杆,引领兴安盟、蒙东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肉牛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坐落于世界公认的黄金畜牧带之上的扎赉特旗,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与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部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深耕草原畜牧业的绿色转型之路,构筑起一道日益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绿水青山间走出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

    厚植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固

    在巴彦高勒镇和平村,村民姜志华自2002年起,就承包了245.1亩荒山,开启了一段绿色征程。历经二十二载春秋,这片曾经的荒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稀疏的3万余株山杏树,到如今涵盖苹果树、山丁树、榆树等多个树种的14万余株林木,草木覆盖率从昔日的不足两成激增至八成,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扎赉特旗胡尔勒镇的查干珠日和嘎查,满目苍翠、郁郁葱葱。近年来,该嘎查累计植树造林35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0%,荣获首批“国家森林乡村”殊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扎赉特旗今年更是加大了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力度,抓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全面落实林草长制,实施国土绿化、“三北”防护林、森林抚育,积极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实施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自治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建设,林草植被恢复效果显著。自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全旗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高达84.99万亩。

    铺好底色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

    绿水青山间,巴彦塔拉秘境河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成为游客们心中的诗与远方。“现在绰尔河的水特别清澈,岸上环境也非常好,晚上在这里民宿住下,感受这里的秀美环境。”游客尤苏图说。

    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湖、秀美的山川、碧绿的草原,是扎赉特旗最亮丽的名片。

    近年来,扎赉特旗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旗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7.5%以上,稳居全盟前列;水体质量亦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国考断面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扎赉特旗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部署与精准施策。

    音德尔镇五家户村成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大豆种植基地内,一垄垄大豆正尽情沐浴阳光,茁壮生长。“我们使用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种了500多亩大豆,这些都是提高单产的秘诀。”合作社负责人丛大成说,去年依靠这一技术,扎赉特旗刷新了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北部地区的大豆高产纪录。

    一直以来,扎赉特旗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各项任务,认真落实《兴安盟农业节水十二条意见》,推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水肥一体化、水稻旱作、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一系列措施,扎实推进高效农业节水工程,有效推进农业用水方式转变,助推农业增产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注重成色生态价值实现有效转化

    “看,今年村里一共整理出来950亩耕地,以每亩500到600元的价格承包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村集体增加了50余万元的收入。”好力保镇水田村党支部书记贾立冬满脸自豪地介绍道。

    作为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先行者,好力保镇自2023年起,在水田、先锋、永兴、五家子等4村的16个自然村屯全面铺开该项目,共整理耕地4705.32亩,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在村集体的精心经营下,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收益。

    在扎赉特旗国有中心林场蒙榛基地,一行行榛子树绵延向远方,长势喜人。该林场现有榛子林5200亩,其中1600亩去年进入产果期,亩产最高达到400斤。今年,该旗加强蒙榛基地建设,栽植蒙榛1.7万亩,全旗蒙榛面积将达到4万亩,正在着力打造中国“蒙榛之都”。

    近年来,扎赉特旗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推行“生态修复+增减挂钩”模式,实现生态与富民互利双赢。

    好生态,育好产业。眼下,扎赉特旗的水稻产业正值孕穗至抽穗的黄金期,作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振兴的支柱,水稻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立,更是将这里的水稻产业推向了新高度。目前,扎赉特旗水稻及旱稻种植面积高达69万亩,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全区旗县市第一。


    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休止符,迈向新征程,扎赉特旗正全力以赴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进两件大事,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2024-08-15
  • 种植山杏林美了荒山鼓了钱袋

    入秋时节,草木繁茂,黄杏飘香。走进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小四家子退耕还林工程山杏林采摘现场,果农、游客穿梭林间,采摘、装箱一派繁忙景象。一坡坡、一岭岭的山杏林不仅筑起了绿色屏障,也让老百姓的钱袋子丰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赤峰市可产山杏核9.6万余吨,按每公斤10元计算,可为当地农牧民增收9.6亿元。

    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依托地域特点,大面积嫁接大扁杏优良品种,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除了敖汉旗,赤峰市松山区、巴林左旗等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及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山杏林总面积达1064万亩。其中成林面积为893万亩,山杏资源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沙地、山地和丘陵,杏核年产量近万吨。


    赤峰市现已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措施,将生态林向生态经济兼用林转化,充分发挥仁用杏经济价值。同时,还进一步改善优化山杏品种,已引进、驯化、选育的品种有西伯利亚杏、围选1号、龙王帽、优1等10余个,并大面积嫁接大扁杏优良品种,盛果期平均亩产杏核可达500公斤以上。“十四五”以来,赤峰市各地采取封育措施封育山杏30万亩,进行仁用杏嫁接改造良种面积达到34.8万亩。

    2024-08-08
  • 内蒙古“三管齐下”保护草原生态

    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好草原,对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内蒙古从三方面发力保护草原生态,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明显恢复。

    在严格保护草原方面,全区91个旗县(市、区)共划定基本草原7.31亿亩,实现基本草原“一张图”管理,坚守草原生态保护底线。科学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开展春季休牧巡查、禁牧区巡查和草原利用强度监测预警工作,将巡查结果作为年终对盟市林长制考核和农牧民草原奖补资金发放的依据。

    在加大治理力度方面,认真组织实施国家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种草2800万亩以上,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连续三年稳定在45%,较2000年提高15个百分点,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在大力发展草产业方面,聚焦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区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达26.5万亩,年制种能力突破500万公斤,人工饲草种植2172万亩,各类饲草产量达7543万吨,草产业链产值达802.1亿元,产量、产值均稳居全国首位。


    2024年,内蒙古持续抓好“生态惠牧”,修复退化沙化天然草原,发展优质饲草种植,截至6月底,全区已完成人工饲草种植1586万亩,退化沙化羊草草地修复治理40.58万亩,柠条改良草场和营造灌木林种植柠条92.19万亩,有效解决全区1.4亿头只牲畜的“吃饭问题”。

    2024-08-05
  • 沙漠治理“治用相促”

    入伏时节,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梭梭和四翅滨藜长势正旺。2个月前的肉苁蓉采收季,这片土地喜获丰收,采挖出的肉苁蓉已经“活跃”在肉苁蓉茶、肉苁蓉原浆饮品的各个生产线上。

    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全县77%的国土面积被乌兰布和沙漠占据。多年来,磴口人守家园、战风沙,全县累计治理沙漠210万亩,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2%,向黄河年输沙量由7000万吨减少到370万吨,创造出“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与此同时,磴口县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一体推进,大力推进产业治沙,将“沙害”变“沙宝”、“沙窝”变“金窝”。


    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磴口县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引进91家企业,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林果、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草药材、生态旅游、光伏+生态治理等产业。目前,全县种植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材14万亩,红枣、酿酒葡萄等经济林产业1万亩,优质牧草46万亩,产值突破10亿元,逐步形成了以沙漠绿化为基础的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伏、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推动沙漠治理步入了“以治促用、以用促治”的可持续治理阶段。

    2024-08-01
  • 国家能源局:截至6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达到1024.4万台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答记者问表示,国家能源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一是充电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截至6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达到1024.4万台,同比增长54%;其中公共桩312.2万台,私人桩712.2万台,公共桩额定总功率超过1.1亿千瓦,保障了2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二是充电网络范围持续延伸。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约5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五一”假期单日高速公路充电量创历史新高。为打造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的城际充电网络,国家能源局会同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水平的通知》,持续加密充电设施点位布局,截至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已累计建成2.72万台充电桩,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三是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充电短板。国家能源局组织部分县乡地区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省份已将充电设施布局至所有乡镇,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下乡。

    四是增强规划引领效能。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编制指南》,指导地方科学规划建设规模、网络结构、布局功能和发展模式,更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

    五是加快车网融合互动应用。国家能源局指导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开展车网互动配套政策研究与技术验证,深圳、广西等地区推动车网互动资源聚合参与电力市场和需求响应,有效降低了尖峰负荷,促进了新能源消纳。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推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2024-07-31
  • 近十年中国春季沙尘天气减至年均9.2次

    记者从近日举办的“国际防治沙尘暴日”研讨会上获悉,中国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由1981—2010年的年均17次减少到近10年的年均9.2次。

    中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沙治沙体系。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国家林草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组织开展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沙化土地状况持续好转,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000万亩。土地沙化程度持续减轻,重度和极重度比重由2004年的74.1%下降到2019年的62.3%。


    中国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务实合作。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在华建立国际培训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加强对亚非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与项目支持,定期举办荒漠化防治管理和技术培训。先后举办9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向世界分享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07-18
  • 内蒙古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高质量发展

    从逐绿前行到因绿而兴






    内蒙古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高质量发展


    夏日,满洲里市二卡国家湿地公园风光旖旎,成群的鸟儿欢闹嬉戏,珍稀野生动物出没。二卡国家湿地公园特大桥宛若一道彩虹,飞架在这片湿地上。

    为了不“惊扰”这片珍贵湿地,自治区有关部门在修建公路时,将原本以路基为主“穿越”湿地的设计方案,调整为以桥梁为主“跨越”湿地,为此多花了近10亿元。

    路与桥的抉择,体现的是内蒙古坚决把生态环境挺在前面的决心,折射的是发展理念的变化。

    过去多年,这样的抉择和变化在内蒙古比比皆是。大兴安岭“挂斧停锯”,广袤草原“带薪休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0%以上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

    一系列政策法规提供坚强保障。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乌海市及周边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一系列政策法规密集出台、修订,涵盖森林草原、沙漠沙地、湿地等各领域,生态环境保护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

    一场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攻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还百姓以天朗气清。

    一河之长、一林之长以“制”促“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1.64万名河湖长、近3万名林长上岗履职,实现山有人管、绿有人护、水有人治、责有人担。

    一次专项行动解决突出问题。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恢复草原林地植被面积94.83万亩。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销号式、问责式整改。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真正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内蒙古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内蒙古的绿水青山里,蕴藏着一本长远账。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时一地,而是全领域转型。内蒙古持续在增绿、治沙、转型、减排四个方面下功夫,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项目盲目扩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呼伦湖、乌梁素海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草原明珠”熠熠生辉。

    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全民参与。鼓励企业、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治理,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形式,推动广大农牧民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从局部重点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政府投入为主到全民参与,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质的飞跃。十年来,全区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都居全国首位,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实现了由“黑”到“绿”的华丽变身。2021年至2023年,全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2.5%,绿色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2024年5月10日,应用于“十四冬”碳中和的5000吨包头林草数字碳票正式完成捐赠和注销流程,这是内蒙古地方碳汇产品首次成功应用于全国性大型活动碳中和。

    2023年6月,包头市以固阳县国营林场2.2万亩林子为开发对象,开发出首笔15万吨数字碳票,成为内蒙古首个地方碳汇产品。目前,这笔数字碳票已有32家区内外企业认购,用于抵消其在办公、会议、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

    一张小小碳票,把绿水青山变为“有价”的商品,成为内蒙古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成功探索。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内蒙古以改革之力,探索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向沙漠要效益。巴彦淖尔、阿拉善、鄂尔多斯等地发展肉苁蓉等特色沙产业,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兴业。2023年,阿拉善林沙产业产值达100亿元。

    向森林草原要食物。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等地做活“绿文章”,积极构建以林下经济、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为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2023年,内蒙古林草产业年总产值达800多亿元,正向千亿元迈进。


    逐绿前行、点绿成金,在变革性实践中,内蒙古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

    2024-07-10
  • “治沙种树是我的使命,再苦再累也不怕”

    几天前的一场大雨,让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沙土地变得松软潮湿。牧民乌日根达来拿着自制的种树工具,熟练地将一棵棵杨柴幼苗插进沙地里,不一会儿,几行齐膝高的杨柴苗就在沙地里“安了家”,迎风招展。

    “趁着刚下过雨,沙土里有水分,赶紧补种些杨柴,没有水,苗子根本活不了。”今年56岁的乌日根达来,家住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图古日格嘎查,是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他不仅在家乡治沙种树,让沙漠披上“绿装”,还带领当地农牧民依托治沙实现致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乌日根达来的家乡位于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腹地。30年前,这里黄沙连绵、沙尘暴频发,产业基础薄弱,农牧民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看到家园日渐被沙漠吞噬,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家乡的生存环境。

    1996年,乌日根达来将家里仅有的50只羊全部卖掉,买回树苗开始治沙种树、绿化沙漠。起初,由于缺乏经验,大批树苗没有成活。当时恰逢杭锦旗政府修建穿沙公路,乌日根达来积极参与公路修建,并向固沙造林技术人员学习打沙障、栽苗条的方法。经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他种的树苗成活率由不足30%提升到了90%以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树苗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扎根生长,他家的1万多亩荒沙荒地全部种上了沙枣、沙柳、杨柴等草木。在乌日根达来看来,这1万亩绿化面积放在沙漠中根本不算什么,于是他又把眼光瞄向了整个库布其沙漠。28年来,他种树近50万株,不仅自己种,还带领当地农牧民一起种,让昔日黄沙漫漫的家园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从2003年起,乌日根达来和当地农牧民先后参与“三北”工程、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截至2023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图古日格嘎查10万余亩沙漠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变好了,乌日根达来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40平方米的小土房变成了如今200平方米的砖瓦房,养殖牛羊140多头只,每年纯收入达20万元左右。

    “一个人种树治不住库布其沙漠,大家都动手才有希望;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有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乌日根达来决心要带领农牧民通过治沙种树实现绿色共享、共富。这些年,他经常向当地党员群众传授治沙技术,主动参与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库布其沙漠治理攻坚战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积极植树造林,创新种养殖模式,大批农牧民融入到治沙和生态产业链中,每年户均收入近20万元,实现了经济、生态、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20多年来,乌日根达来将满腔热忱和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治沙种树事业中,由“门外汉”变成“土专家”、由治沙排头兵成为致富带头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治沙人的责任与担当。乌日根达来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区造林绿化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24年,他再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和鄂尔多斯市优秀共产党员。


    “治沙种树是我的使命,再苦再累也不怕。”乌日根达来说,朴实的话语背后体现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2024-07-05
  • 内蒙古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通辽实践”

    炎炎夏日,走进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草原深处,各种野生花卉竞相开放,汇成一片花海,美不胜收。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天然草原和科尔沁沙地腹地,生态区位非常重要,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通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颁布《通辽市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并将其列入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阿日昆都楞草原经过十多年的封禁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良性循环效果,但人们对这片草原的家底却知之甚少。为此,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与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镇在这片草原共同建设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标本信息工作室”,共同开展草原定位观测,摸清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家底。

    在加快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方面,通辽市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试点并开展监测,以科技守护生态之美。持续完善物种保护、生态环境及生态气候监测体系,增加野生动物救助站、疫源疫病和生态气候监测站数量,构建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建立高分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平台;开展重要生物类群及其栖息地常态化观测、监测、评价和预警,完善生物多样性信息库,建立开放的信息化共享平台,生态多样性监测网络逐渐完善。

    为更好地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2年5月12日,通辽市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该协会是自治区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是通辽市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创新举措。协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

    “这个植物标本真漂亮,我们才知道通辽有这么多的动植物资源....。.”走进通辽市生物多样性展厅,参观的学生和市民被眼前各式标本所吸引。

    通辽市生物多样性展厅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为主体内容的展厅,由通辽市生态环境局与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通辽市科技馆共同打造,设置生物多样性科普园地、草原大鸨专题展、物种多样性等六大版块。作为一项重要科普教育设施,该展厅全面展示了通辽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已成为通辽市民了解生物多样性、环保知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窗口。

    除了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展示,在生物多样性资源现状研究方面,通辽市精心编制各类生物多样性论著,丰富了该市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通辽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经过专家委员会多次研究核对,出版发行了《通辽生物多样性物种名录》。2023年,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开展了《科尔沁草原百花集锦》《草原大鸨专题》《罕山马鹿》《阿日昆都楞草原野生动物图谱》等“通辽生物多样性物种图鉴”编辑工作,同时在孟家段国家湿地公园、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日昆都楞草原、科尔沁植物园和道老杜草原、珠日河草原、义和塔拉次生草地开展的本底资源调查工作中进行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形成了诸多阶段性成果。

    通辽市辖自然保护区6处、自然公园38处,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总面积的26.37%,9个旗县(市、区)中有6个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拥有2个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020年至2022年,全市生态质量指数逐年提升,达到66.72;累计完成林草生态建设近1400万亩,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超过1000万亩。202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9.49%,草原植被盖度达到64.01%,林草覆盖率较10年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土地沙化总体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拥有野生动植物1300多种,生物物种资源优势突出。通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形成具有通辽特色的“生态实践”。


    下一步,通辽市将以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建设美丽通辽为核心,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监管,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保护治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通辽。

    2024-07-04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130680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