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开展冬季飞播造林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

    连日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满载着沙米、油蒿、梭梭等植物种子的飞机进行飞播造林种草。1月5日至今,已完成飞播种草面积25.47万亩。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正在持续推进。

    冬季攻坚马不停蹄,生态建设有力推进。2023年12月,鄂尔多斯市利用两场降雪后冬季土壤保墒增墒的有利条件,开展了毛乌素沙地上风口阻隔带、下风口阻沙带飞播撒播造林种草试验。此次试验将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沙漠沙地治理、退化草原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自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全区各地紧扣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目标,坚定自觉地打主攻、当主力,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造林556万亩、种草1743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分别为年度计划的149%、134%、151%,防沙治沙面积较2022年增加100万亩以上,国土绿化成效显著,“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进展顺利。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栽植沙障、造林种草、飞播撒播、光伏治沙、以路治沙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并行多赢。

    2024-01-15
  • 沙地歼灭战 胜势何以成?

    兴安盟






    沙地歼灭战胜势何以成?


    雪后的岭上兴安银装素裹,彼时的阿尔山林海苍茫,成群的黄羊、狍子等野生动物在此觅食、嬉戏,宛如一个没有围栏的动物园。另一边位于兴安盟南部的科尔沁沙地,皑皑白雪下连片明沙犹存。

    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和松嫩平原之间的兴安盟,像一道天然的立体屏障,坐落在东北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的交接处。于兴安盟而言,绿色始终是最珍贵的底色,生态始终是最鲜明的价值。

    近年来,兴安盟积极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等重要生态工程的建设。通过努力,全盟的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了33.44%和74.14%,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0%和30%。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的数据显示,与第五次调查相比,兴安盟的荒漠化面积减少了53万亩,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12万亩。这些显著的数字证明,兴安盟的生态系统已经明显恢复并得到提升,实现了“绿进沙退”。

    成绩面前,兴安盟人清醒地看到,兴安盟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连片明沙犹存、流动沙丘未稳、盐碱地侵蚀沟交织叠加、耕地沙化仍在蔓延、治理不系统碎片化、禁牧不彻底、过牧尚未根治等问题依然存在。

    2021—2030年,是“三北”六期工程的建设期,更是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关键期。2023年10月25日,兴安盟举行了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集中会战,正式吹响了这场歼灭战的集结号。

    这场歼灭战,该怎么打?

    锚定2030年,深耕规划,厘清思路。一场以“三区六地分区施策、一轴两带重点攻坚”为布局的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在兴安盟已然打响——

    在兴安盟全境启动“三北”六期工程,编制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将全盟六个旗县市分为核心攻坚区、协同推进区、巩固拓展区,分类施策,并在核心攻坚区以霍林河为轴,划分南部核心治理带、北部重点治理带进行重点攻坚,采取“科技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三措并用的方式,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思路,力争到2030年实现502.96万亩沙地全部完成治理,185.81万亩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全力打赢一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注定关键,也必定艰难。

    在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花灯嘎查的5000亩半流动沙丘地带,3米见方的网格状沙障从无到有渐次铺开,构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近年来,科右中旗通过造林、种草等综合措施,治理沙化土地35万亩,但仍有468万亩沙化土地和162万亩沙化趋势土地仍需治理,任务艰巨、使命重大。”科右中旗委书记蔡宝军表示,接下来,科右中旗将按照先攻克难点、再全面铺开、最后巩固提升的步骤,分年度推进治理任务,围绕谋划的“1线、2区、3带、4禁、5投入”的系统作战思路,实现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确保“真歼灭、率先歼灭、高质量歼灭”。

    观棋布局,全面把握;落子有力,精心策划。在全面摸底、反复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兴安盟确定了2024年至2030年“三北”六期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共计1734.92万亩。2024年,兴安盟计划投资31.66亿元,实施5个项目、12个子项目的建设。

    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还体现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中。

    隆冬时节,在科右中旗杜尔基镇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现场,一道道沟壑蜿蜒曲折,沟坝上的石头整齐堆砌,一排排文冠果、五角枫、柠条等树苗迎着凛冽的冬风,昂首挺立,成为万亩山岭的“新衣裳”。

    展板上列举的穴播柠条、栽植文冠果、植物封沟、沟头防护等建设内容,凸显出治理思路的变化。

    过去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现在则是将山、水、林、田、湖、草、沙“打包”整合到一起,通过实施防沙治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重点湿地保护等工程项目,将制约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的“山碎、水减、林疏、田瘠、湖缩、草退、沙进”等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值得关注的是,兴安盟还将沙化程度最严重、生态问题最严峻的“南三北八”两个地区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攻方向。通过建设生态项目、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生态移民、优化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叠加措施,转变当地落后的生态生产生活面貌,力争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

    2024-01-11
  • 在沙漠中书写绿色传奇

    “我不求最大,只求最佳,我一定要带领乌审旗广大农牧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中,探索出一条‘绿色、特色、生态’之路。”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国祥对记者坦言。

    曹国祥曾经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1991年他妻子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失去了劳动能力,经人介绍养蜂能治此病,于是向亲戚朋友借了550元买了3箱蜂,到年底3箱蜂发展到10多箱,纯收入达2600多元。而且他妻子的风湿性关节炎得到了治愈。这时他看准了养蜂将来一定会比养牛、养羊赚钱。

    从1992年他扩大蜂群数量,蜂群增加到40多箱,年底纯收入3万多元,到1996年蜂群数量扩大到200多箱。由于当地过冬成本太高,他先后到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湖北等地进行流动式养蜂,平均每年纯收入15万多元,并带出徒弟20多个。

    随着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鄂尔多斯乌审旗植被恢复速度加快,给他创建绿色生态有机蜂产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蜜源,也为他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全境处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乌审旗历届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始终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代又一代乌审儿女顽强奋斗、“绿色接力”,创造出了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传奇,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乌审智慧和力量。

    乌审旗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总结出“七种”乌审生态治理模式。即“封沙育林禁休牧”模式、“飞播造林”模式、“小流域治理”模式、“家庭牧场”模式、“造林大户”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和“产业化带动”模式。通过坚持不懈推进毛乌素沙地治理,历经“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管沙用沙”到“沙里淘金”、“绿富同行”到“绿富同兴”的三个治沙阶段,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7%和20%,提升到现在的32.92%和80%,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到40.58亿元。

    乌审旗立足毛乌素沙地立地条件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科学谋划,在干旱硬梁区和丘陵沟壑区,重点实施人工造林,加强封禁保护,使区域风沙水蚀明显减弱,在对面积较大,集中成片的荒沙地区,实施围封禁牧,通过自然复壮与人工改良相结合,提高封育区林草覆盖率,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水分条件好,自然复沙能力强地区,利用飞机播种技术进行造林种草,增加植被。在村庄绿化,因地制宜,构建四种村庄绿化基本模式,即以休闲旅游采摘为主的旅游服务型村庄,以景观绿化为主的生态园林型村庄,以综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绿化效果为主的经济产业型村庄和以营造生态林、防护林为重点的绿色家园型村庄。

    乌审旗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建设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地方政府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力度,配套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形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生态工程双轮驱动,同时坚持全民共建共管为根本,以企业、社会团体、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为骨干,形成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广大农牧民四级联动的全民造林绿化工作格局。通过大力实施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战略,因地制宜,乔灌搭配,稳步推进城镇周边、村屯、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努力实现重点区域“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重点营造高标准的景观林和生态防护林。全旗仅三北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89.7288万亩,飞播造林44.31万亩,封山育林12.024万亩。

    60多年来,勤劳勇敢的乌审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在风沙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继往开来,攻坚克难,历经“三个阶段”,实现了毛乌素绿色传奇这一沧桑巨变。先后涌现出了乌审旗首位国家治沙劳模谷启祥、“牧区大寨”带头人宝日勒岱、个人承包治沙第一人盛万忠、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的殷玉珍、联户承包治沙集体乌云斯庆13姐妹、新时代治沙愚公吉日嘎拉图等不同时期的造林绿化全国模范和典型代表。


    时光不语,岁月不言。乌审旗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北疆楷模”等称号。2022年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旗,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林长制“抓示范、提质量”示范旗。2023年,乌审旗林长制工作被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2024-01-09
  • 生态环境部发布8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消息,为支撑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与新污染物治理等工作,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7-202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8-202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9-2023)、《固定污染源废气氨和氯化氢的测定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J1330-2023)、《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催化氧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1331-2023)、《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1332-2023)、《水质全氟辛基磺酸和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1333-2023)、《土壤和沉积物全氟辛基磺酸和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1334-2023)等8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7-202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8-2023)、《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1329-2023)等3项标准均为首次发布,适用于颗粒物组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调试、试运行与验收、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判断等。与采用实验室手工分析方法的现行标准相比,3项标准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干扰因素较少等优点,可用于指导我国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工作的开展,推动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

    《固定污染源废气氨和氯化氢的测定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J1330-2023)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氨和氯化氢的测定。与现行相关监测标准相比,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用于现场快速监测,支撑《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3-2022)等标准实施及环境监管执法工作。

    《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催化氧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1331-2023)、《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1332-2023)等2项标准均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与现行相关监测标准相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用于现场快速监测,支撑《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4-2019)等标准实施及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

    《水质全氟辛基磺酸和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1333-2023)、《土壤和沉积物全氟辛基磺酸和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1334-2023)等2项标准均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海水,土壤和沉积物中全氟辛基磺酸与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的测定,填补了水、土壤和沉积物中相关分析方法标准空白。2项标准具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支撑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监测。


    上述8项标准的发布实施,丰富了监测标准供给,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服务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支撑国际公约履约具有重要意义。

    2024-01-09
  • 推动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

    推动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






    ——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访谈③





    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好对全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支撑性、牵引性、撬动性作用的“六个工程”,其中第二个工程是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要求把“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新能源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把这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办好。

    内蒙古分布有四大沙漠、四大沙地,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近年来,内蒙古探索并推广光伏治沙新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区光伏治沙装机总规模超800万千瓦,治沙面积超28万亩。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下一步内蒙古如何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把这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办好?记者采访了自治区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天莹、准格尔旗“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相关项目负责人。

    “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动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自治区能源局将从两个方面发力。”自治区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一要坚持利益共享、惠民利民,提高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资源、土地入股,提高农牧民在“新能源+治沙”项目、种养殖业上的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积极推广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利益联结机制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农牧民防沙治沙积极性。二要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新能源开发企业积极开展“新能源+治沙”,鼓励发电企业在周边区域按照一定的比例面积开展治沙工程,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群众多元投资机制,推动“新能源+治沙”项目与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在黄河大峡谷南岸、库布其沙漠的东南缘,推土机正加紧平整沙丘,打桩机挥舞着长臂,运输车辆往返穿梭,内蒙古绿晟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110万千瓦光伏项目正在施工中。

    作为准格尔旗400万千瓦的“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首个开工项目,该项目也是国家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光伏大基地项目之一。公司总经理刘永阳介绍,在项目一标段厂区,公司通过在厂区边界线设置高密度草方格、在草方格中心铺设防尘网等方式实现阻沙固沙。“2024年我们将在光伏板间开展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项目配套实施的治沙工程,将实现修复治理沙漠面积达5万亩,保护农田近3万亩,有效助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库布其沙漠光伏治沙新案例。”刘永阳说。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天莹认为,要充分利用内蒙古“风光无限”的独特优势和沙地沙漠资源,抓住国家在“沙戈荒”地区布局大规模风电光伏项目的重大机遇,加快光伏和风电新能源产业发展。要推广成功模式,借鉴推广库布其、磴口等地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牧光互补的立体化治沙模式,加快沙草产业、畜牧业、旅游业和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


    “把这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办好,需要全区上下形成合力、协同发力。”天莹说,可以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模式,探索推广政府项目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牧民投工投劳的多主体参与模式。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借鉴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建立绿色金融智库,通过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调动社会资本进入林草沙产业和风电光伏产业,形成多元主体投融资机制,促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发展。

    2024-01-04
  • 向科技治沙要动能书写内蒙古绿色新奇迹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

    内蒙古是国家“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主阵地、主战场,拥有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加快实施区域创新平台提质行动,以构建区域优势特色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为目标,持续优化全区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整合、培育、创建一批集聚创新资源的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着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刘东生在防沙治沙新技术论坛暨蒙草技术集成观摩会上说:“当前,防沙治沙迎来了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科技作为生态建设的发动机、助推剂、加速器,将进一步推动防沙治沙事业新发展。”

    跟随科研人员治沙

    百姓实现致富增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针对荒漠、沙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开展防沙治沙等工作,探索发展沙产业等生态产业。

    “目前,我国防沙治沙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专家学者、企业、农牧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局面。”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说。

    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铁牛表示:“在荒漠化防治地区,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是沙草产业,沙草产业的核心引擎是林草企业,林草企业的灵魂和生命力就是创新。”

    企业要如何把这份责任落到实处?近年来,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18个专项种业研究院及种质资源圃;在全国布局采种田、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从科研育种到制种生产等“保育繁推”全产业链协同发力,为大面积生态修复及饲草生产提供保障。

    “2015年,刚到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看着2万余亩的科尔沁沙地,科研团队成员们都沉默了。”回忆起当年,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邢旗记忆犹新。“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对实施区的气候、地形条件、土壤质地和原生植被的种类、覆盖度及产草量等情况进行调研,确定包含了宜播区域、适宜草种及比例、飞播时间、飞播高度等内容的飞播方案。”

    “乡土种源就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枪支弹药’。”邢旗说,科研团队在炎炎烈日下,选择适宜这里种植的小叶锦鸡儿、沙蒿等种子,通过飞播+畜群踩踏的方式,把它们种到沙地里。

    经过3年的时间,2万余亩沙地复绿复草,让曾经的浩浩沙漠化为绿意盎然的草海林原。

    这几日,一场大雪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然而,对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沙地而言,却是意外之喜。村民们说:“以前是留不住雪的,都被风刮走了。自从生态治理以后,雪都是普遍覆盖着的。这场雪对秋天栽的树和新年春季栽树墒情是极好的,能提高树苗成活率。”

    2021年,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乡土树种混交林建设工程,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实施乡土树种混交林、生态经济林造林,建设苗木保障基地等。

    截至2023年5月,科研团队累计在科尔沁沙地完成生态林造林37万余亩,区域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助力改善当地生态状况、促进当地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土地增绿、资源增值、牧民增收。

    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科尔沁区分局局长齐贵说:“现在科尔沁区各个苏木镇场都已经做好前期的调查摸底工作,也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现在我们局林业工作站、草原工作站和局机关的干部都分别下到各个苏木镇现场指导当地做好工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类似的生动案例同样发生在锡林郭勒盟。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加剧,草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防护功能逐步减弱,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依托生态修复的多种措施实践出治理、保护和发展并行的路子,20多年里,各项鼓励机制的出台激活了全民参与植树的热情,在一片片沙地创造着绿色奇迹。

    苏尼特左旗巴彦淖尔镇塔日根淖尔嘎查牧民塔娜便是其中之一。塔娜说:“我家有近2000亩草场。2013年—2015年,我开始围封禁牧沙化草地,自筹资金栽植沙柳、沙棘、柠条、榆树等灌木植物,尝试对草场进行修复。但由于缺乏栽植技术,浪费了很多苗木和劳力,修复效果很差。”

    为了学习种草养畜的新技术,塔娜去旗县、盟市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及科研院校进行学习。期间,有幸结识了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阿拉塔。

    2017年—2020年,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草原生态种业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免费为塔娜提供了驼绒藜、杨柴、沙柳、柠条、冰草等牧草种子及苗木,并现场指导栽植技术和管护措施,塔娜家的草场修复效果越来越好。

    2018年,塔娜成为国家草原生态修复创新联盟的一员。如今,她还成了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草原生态修复科研项目重点示范户,带动周边40多户牧民修复沙地面积近5000亩。

    与此同时,塔娜建立起合作社,引进加工设备,将驼绒藜、黄柳等打草后加工成颗粒饲料。说起以后的发展,塔娜笑着告诉记者:“计划把饲料产品市场化,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正是有很多像塔娜一样的“治沙愚公”,内蒙古各地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林草植被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揭榜攻坚研制“大力士”

    沙地治理开启新篇章

    新时期,国家给予“三北”工程新的国家重大战略定位,未来“三北”工程亟待实现华丽转身,内蒙古应该怎么做?

    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卢琦认为,实现大规模的“绿进沙退”,需要智能化、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来提升效能、精准实施。

    近日,鄂尔多斯市在全区率先提出了荒漠化防治“智能机械研发应用”科技攻关,积极申报“智能平茬机械及智能无人机飞播研发应用”“智能网格立式沙障铺设机械及植树机器人研发应用”“鄂尔多斯市创新性荒漠化防治与治理实现途径及技术研究方法”等3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

    同时,鄂尔多斯市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机械研究所、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合作,研制出一批在野外复杂地形下能够高效快捷作业的智能沙障铺设机械、智能植树机械、智能平茬机械、飞播作业无人机等。截至目前,已出动无人机1000多架次,应用300多台植树机器人。

    “我们的机械研究,是根据现实需求进行的。”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机械研究院院长王磊说,为了治沙,百姓吃尽苦头。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就被连根拔起。有时,为栽种成功一棵梭梭,不知道要反复尝试多少回。

    他清楚地记得,2019年,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实施一个草原修复试点项目时,试验阶段准备采用农业机械条播机在地上切一条缝儿进行小范围试种。当时,草原站的科研人员就对农业机械是否会破坏原生植被提出了疑问。

    为了解决草原修复项目的这一特殊问题,王磊开始带领团队苦心钻研更适用的创新机械。他拿出一张手绘图,大大小小的零件标注有几十种。这就是他们自主研发出全地形独立补播机的草图。

    “这款机械是全国唯一一款针对荒漠化草原退化补播的专用播种机。工作原理就是模仿草原自然长草过程——牲畜在地上踩出坑,风把种子吹到小坑里,在用土盖上它。到现在播种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单日作业量可达800亩。”王磊介绍。

    参与此项目的乌拉特中旗草原站副站长李俊海告诉记者:“2020年,我们这里实施39.64万亩大规模草原修复,使用了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免耕型补播机,作业时通过开孔、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加之标准、高效的播种,还提高了出苗率。”

    工程机械治沙,以机械化作业替代以往的“人海战术”,不仅提升了治沙效率,解放了人力,而且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科研人员通过更多针对土壤、水源、植被、气候、环境等因素的检测设备,采用更加科学环保的修复方法,定制更加合适的修复方案,让土壤恢复活力。

    全地形独立免耕补播机、DCT播种机、固沙机……这些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既是沙漠腹地“大力士”,更是活跃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东乌珠穆沁旗等退化草原重点地区,助力沙漠治理、草原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监管的“小能手”。


    矢志不折向沙行,只此青绿覆荒原。内蒙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向科技治沙要动能,努力开启新时代内蒙古防沙治沙新篇章。(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01-03
  •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2024年1月1日出版的第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章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文章指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碧水保卫战要促进“人水和谐”。净土保卫战重在强化污染风险管控。


    文章指出,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文章指出,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文章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文章指出,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要切实维护生态安全,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文章指出,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要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强科技支撑。

    2024-01-02
  • 大力推广磴口模式 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回顾防沙治沙历史进程,在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实践中,一代代防沙治沙人接续奋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始终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推进系统治沙、有序引导协同治沙、大力弘扬治沙精神,成功打造防沙治沙的磴口模式,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贡献了智慧力量。

    磴口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始终坚持科学治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践证明,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背后蕴藏着强大的荒漠化防治科技力量。一方面,通过整合防风固沙、节水灌溉等技术手段,不断推进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有机结合,用好草方格、种好防护林,大力发展节水林草;另一方面,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统筹封禁保护、综合治理、开发利用协调统一,实现在治理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此外,围绕防沙、治沙、固沙、护沙、用沙以及荒漠生态系统多重价值共同实现进行科学研究,坚持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不断强化防沙治沙的科技支撑。

    磴口模式的创造力在于全面推进系统治沙。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既是支撑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联性,决定着防沙治沙事业不能只关注沙,而且还要研究风和水、还要种好树和草。从系统治理的视角分析,磴口模式牢固树立了多要素协调匹配的全局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大局观,自觉将防沙治沙放置于区域整体格局中进行检视,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及其结构变化,系统编制发展规划,科学设计治理方案,分类调节要素配比,谋求实现自然资源禀赋要素及结构相协调,从而有序推进荒漠生态系统多重价值共同实现。

    磴口模式的凝聚力在于有序引导协同治沙。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通过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建立健全荒漠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沙区市场准入制度等举措,磴口模式充分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序引导协同治沙。按照“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要求,磴口模式逐步打破“产学研用”衔接匹配的瓶颈,不断拓展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积极推动沙产业融合发展。随着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光伏、饲草、中药材、经济林、有机农业等产业发展,以国家电投、中国能建等为代表的一批光伏企业相继在磴口落地,肉苁蓉产业光伏治沙双碳绿色发展模式在乌兰布和沙漠应运而生。

    磴口模式的感召力在于大力弘扬治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在磴口,一代代防沙治沙人战严寒、斗酷暑、顶风沙、冒风雪,用汗水浇灌出一片片孕育着勃勃生机的绿洲,用热血铸就起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丰碑;在磴口,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背后是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防沙治沙英雄事迹,为实现重点治理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积聚动能。磴口模式源于一代代防沙治沙人的艰苦实践,凝聚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着新时代防沙治沙事业的前进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强大精神动力,也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伟力。


    岁月峥嵘,初心无悔;历史沧桑,使命永恒。新时代新征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为新时代防沙治沙人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学习推广应用磴口模式,就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将防沙治沙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在防沙治沙新征程上继续建功立业,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为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作者分别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干部、助理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

    2023-12-29
  • 有效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快递过度包装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部门印发《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对电商平台企业及大型品牌电商企业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作了重点部署。这不仅为电商、快递行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了支撑,也有助于进一步破解快递包装治理老大难问题。

    这几年,我国不断推动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持续降低行业能耗、推动绿色发展。截至目前,行业基本实现电子运单全覆盖,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已超过90%,包装箱瓦楞纸减量达40%,重金属和溶剂残留超标包装得到有效遏制。尽管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有了一定成效,但这只是包装“瘦身减负”的量变,包装成本高、末端回收难的突出问题并没有解决。相比快递如今“月均百亿”的业务量,可循环包装的使用占比仍然偏少。

    分析其原因,似乎各方都有难处。在快递企业看来,如何包装是寄件人的权利,不能因为寄件人过度包装而不提供寄递服务,能做的只有不再二次包装。电商平台从业者则认为,暴力分拣、野蛮派送现象仍时有发生,要确保商品无损送到消费者手上,包装就不能含糊,越昂贵的商品,包装越要费心;如果用环保包装材料,不仅成本高,坚固度也不太稳定。消费者也吐槽,拆一个包裹“里三层外三层”,费时费力不说,产生的垃圾要分几次才能丢完。

    快递,链接数以千万计的电商卖家、制造企业、包装企业,与每一位消费者息息相关。针对主体多、链条长、领域广这些特点,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单靠一个部门、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恐怕远远不够,需要各相关部门、各企业加强互动衔接,形成良好协同机制,久久为功。

    要发挥电商平台关键作用。我国超七成以上的快递包裹是电商件,电商平台企业可以先从其自营业务入手,开展绿色包装示范,如严格执行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制度,在同城配送生鲜等品类使用可循环包装等;分品类逐步推进原装直发、产地直采等模式,减少使用包装。寄递企业要积极探索与上下游建立相关信息对接机制,促进包装应用等方面信息互通,有效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要主动作为,组织电商、快递行业开展快递包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对快递包装层数过多、大箱小用等突出问题展开督查指导。鼓励快递企业提升包装科技含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包装领域,增加快递绿色包装供给。此外,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绿色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比如在社区、校园设立快递包装回收点,以实物兑换等方式激励消费者逐渐养成绿色回收再利用的习惯,提升民众环保意识,营造绿色寄递氛围。

    2023-12-25
  • 郑州市三官庙街道西环路社区:开展冬季铲雪活动

    本网讯(记者:弓盛舟通讯员:李璐)


    伴随着凛冽的寒风,气温骤降,眼下正值“大寒”节气,大雪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及居民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积极应对路面积雪,积冰给居民出行带来的影响,保障居民群众出行安全。三官庙街道西环路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及辖区党员志愿者开展扫雪除冰志愿服务活动。











    清扫中,由于气温较低,人行道上的雪被压得很瓷实,清扫工作十分困难,但是志愿者们不顾严寒,积极行动,纷纷拿着扫雪工具,集中对人行道上的积雪集中进行清理,大家都争先恐后,扫的扫,铲的钟,搓的搓,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干劲十足,一心想着将小区路面的积雪冰块尽快清除。不一会儿,一些社区居民也自觉参与到扫雪的队伍中来,虽然天气寒冷,但社区居民心里却暖意融融。大雪不但没有阻碍大家的出行,还增进了社区居民的亲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使社区生活更加和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人行道两侧的积雪已被清扫千净,保证了居民的正常出行。










    通过此次清扫路面积雪活动,党员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发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辖区居民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为辖区居民和过往路人营造了一个整洁的环境,也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丝暖意。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2-16
  • 多花近10亿元“路改桥”,只为保护湿地

    绥满高速海拉尔至满洲里段开通运营





    多花近10亿元“路改桥”,只为保护湿地


    内蒙古日报满洲里12月10日电12月10日上午11时,G10高速满洲里收费站。“通车!”随着一声令下,国家高速公路网主动脉之一——绥满高速公路海拉尔至满洲里段正式开通运营。不远处,二卡国家湿地公园特大桥宛若一道彩虹,飞架在广袤无垠的二卡湿地上。为了不“惊扰”这片珍贵的湿地,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将原来以路基为主“穿越”湿地的设计方案,调整为以桥梁为主“跨越”湿地,为此多花了近10亿元。

    绥满高速海拉尔至满洲里段全长188.68公里,它的开通标志着绥满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满洲里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绥满高速是连接蒙东地区与东北的交通要道,对于繁荣口岸经济和国际贸易、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意义重大。

    二卡湿地位于额尔古纳河上游区域,总面积5652.77公顷,海拉尔河、新开河等河流流经于此,是满洲里市重要的水源地。原批复的“绥满高速海拉尔至满洲里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公路以路基为主穿越二卡湿地,势必会对湿地生态产生不利影响。

    一边是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一边是珍贵的湿地资源,路怎么修?经过多个领域的院士、专家多轮论证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最终拍板:追加项目投资,穿越湿地的路段全部“路改桥”,最大程度减少对湿地生态的影响。调整工程全长13.9公里,新建4座大桥,新增投资9.996亿元。

    在高架桥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通过“一减一加”的措施,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减,即是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料等污染源及时处置清理,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加,即是详细了解沿线野生动物种群习性,开辟野生动物“专用通道”,方便其饮水、觅食和迁徙。

    内蒙古横跨“三北”,森林面积3.57亿亩、居全国第一,草地面积8.15亿亩、居全国第二,湿地面积486.65万公顷、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两种修路方式,一道选择难题。‘路改桥’的抉择,折射出自治区践行生态优先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的决心。”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监督专员敖东说。


    冬日的二卡湿地,蓝灰色的纯净冰湖与洁白的积雪交相辉映,连片的金色芦苇随风摇摆。“多花近10亿元,保护美丽湿地,造福子孙后代,这钱花得值!”望着眼前静谧壮美的景色,二卡湿地巡护员张永春感慨地说。

    2023-12-11
  • 郑州市经开区潮河办事处:垃圾科学分类文明你我同行

    为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效进行,潮河办事处开展了以“圾科学分类文明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工作。










    12月7日,潮河办事处联合分拣公司在蝶湖小学开展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以授课的方式给当代小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小学生认真听讲并提出了疑问,专业老师进行了详细的作答。课后,通过卡片投放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分类知识。













    通过此次在学校开展的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讲座,让分类意识在孩子们的心里就有了坚定的基础,从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2023-12-08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