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各地采取多种举措—— 给户外劳动者送清凉(办实事 解民忧)

    核心阅读

    调整工作时间、发放防暑降温物品、优化配送路线范围……连日来,对奋战在烈日炎炎下的户外劳动者,各地真心关爱、创新形式,采取多种举措保障其身体健康,为他们送上清凉。

    入夏以来,多地持续高温,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配送员等户外劳动者冒酷暑、战高温,坚守在工作一线。各地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不断优化举措、创新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防暑降温举措,加强对户外劳动者的保护,为他们送上清凉。

    调整工作时间

    科技助力巡检

    “当前温度36摄氏度,风速小,符合飞行条件,申请起飞巡检!”7月24日上午,国网南阳供电公司桃溪镇供电所工作人员孙翼,对迎峰度夏保供电的线路进行无人机自主巡视。“我们这里属于深山区,林木等植被覆盖率非常高。以前,我们都是人工巡视,爬高上低不说,有些地方还到达不了。尤其是高温天气里,非常闷热,自从有了无人机这个小助手,高温天气再也不怕巡检了,盲区也消除了!”孙翼开心地说。

    孙翼所在的桃溪镇,距离县城26公里,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山坡面积就有17万亩,大约有3.7万居民生活在这里。孙翼和同事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时刻保障这些居民的日常用电。“为了避开夏季的高温时段,我们一般凌晨4点就要起来做好作业的各项准备,5点就要到达现场,半个小时内将故障清除,尽可能不影响群众的日常用电。”孙翼说,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公司专门给他们配备有藿香正气水和冰镇矿泉水。每次高温天气外出作业前,都会把这些防暑降温的药品和物品带上,以备不时之需。

    在高温酷暑天气、用电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不停电是民众重要的需求,一线工人的工作量和压力也随之增大。而刘高峰就是一名从事了5年带电作业的一线电工。

    “接到指令,我们马上出发!”中午12点多,刚在一个现场完成作业的刘高峰,在接到新的任务指令后,来不及休息,又立即冒着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赶往40公里开外的辖区七里坪乡。“我们班组有5个人,主要负责全县范围内的带电作业,工作时我们要穿绝缘服,戴绝缘手套,密不透风。在高温闷热的天气里,更容易出汗,没几分钟衣服就会湿透。所以,我们通常半个小时就要轮换一次,避免中暑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刘高峰说。他告诉记者,为保障人员安全,他和同事们会时刻绷紧“安全弦”,相互提醒一些注意事项。同时,为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他们通常会在早晨5点至上午10点之间进行常规的带电作业。

    据了解,为应对高温天气,供电部门专门制订了优化高温天气工作计划,及时调整一线人员工作时间,当温度达到40摄氏度及以上时,除了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特殊情况外,会停止当日的室外露天作业。“我们会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适当调整一线人员的露天作业时间。有条件的供电所或班组,建议借助无人机等智能设备进行各种作业。同时,我们还会给一线工人配备必需的防暑降温用品,全力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当地供电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服务手段

    送上防暑物品

    5月以来,广州进入高温模式,5月30日就打破最早高温橙色预警纪录,之后一路高温。不过,环卫工人叶浩辉心里却满是温暖,觉得这个夏天不那么难过了。

    叶浩辉每隔几天就会去越秀区的龟岗爱心驿站领工会派送的爱心雪糕。“大日头下吃一根,特别解渴。”

    据了解,为关心关爱高温下坚守岗位的户外劳动者,广州市总工会联合爱心企业,5月16日至8月7日每天送出爱心雪糕。领取对象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环卫工人、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建筑工人、交警等户外劳动者。

    越秀区龟岗爱心驿站负责人胡顺介绍,送雪糕活动非常受欢迎,200支雪糕一会儿就送完了。领的人中,环卫工人和外卖小哥是最多的。“夏天户外劳动者真的很辛苦,特别是环卫工人和外卖配送员,为了防晒要穿得严实,衣服都是湿透的。每次来领雪糕他们都特别高兴,希望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

    叶浩辉表示,6月到10月,自己每个月都能领到防暑降温费。广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惠及更多户外劳动者,广州市总工会计划再推出新一批送雪糕活动,时间为8月8日至8月31日,每天接着送出爱心雪糕。

    除此之外,不少企业工会也为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有的会向驾驶员送上清凉饮品,并叮嘱他们在炎炎夏日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有的组织志愿者送清凉上门,到户外劳动者工作的地方,送上凉茶、绿豆汤、小扇子等防暑降温物品。

    高温酷暑之下,一支雪糕,一瓶凉茶,一碗绿豆汤,一盒藿香正气水……给户外劳动者送去了丝丝清凉,甜入心间。广州还创新服务手段,给户外劳动者提供喝水、吃饭、休息的地方,再热的天,户外劳动者也有应对的方法。

    优化配送范围

    减少曝露时间

    夏日重庆,烈日炎炎。晌午过后,外卖配送员朱国川停好车,又来到重庆市渝北区百果路社区的新业态劳动者驿站休息,给手机充电,让身体放松。

    “下午配送少、天气热,来这儿休息一下。”朱国川笑道,以前,他家在数公里之外,往返不方便,只得坐在马路边,热浪袭人。现在,他成了驿站常客,休息、充电、喝水,各种需求都能满足。

    为关爱户外劳动者,渝北区总工会积极建设新业态劳动者驿站、劳动者港湾等休息场所,打造202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形成两公里一个休息补给站的“帮扶圈”。

    “服务站点不仅能帮大家减少疲劳,还为大家增长知识。”渝北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梅介绍,驿站每个月都举办普惠活动,如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咨询等,贴近劳动者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渝北区总工会还启动外卖骑手高温作业专项保护行动,与平台企业协商,督促其合理优化配送范围、降低配送难度、放宽配送时间,达成5公里内常规“配送圈”。

    老赵是永辉生活平台配送员,以前常常跨区域送货,白天没时间休息。“今年夏天不一样了,平台规则改了,每个订单安排都是3公里内,我只负责这个区域,系统还智能归类一个方向,送起来更方便。”老赵说。

    渝北区永辉生活相关负责人表示,收到工会合理化建议后,平台立即响应,优化配送路线,让配送员多单短送,减少烈日下曝露时间,还将配送时间延长至1小时,让配送员送货更加从容。

    “这个地方好,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歇歇脚、吹吹凉风,还有工作人员帮助我们。”老赵大口喝着水,又指了指空调,笑着说,“我在服务别人,别人也在帮助我,感觉很开心。”

    2023-07-27
  • 今年将投资14亿元改造升级4500公里农村公路 宁夏打造便捷高效农村公路网络(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近年来,宁夏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不但便利了群众出行,还有力推动了沿线产业发展,为快递进村打下了基础。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深入推进,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逐渐成形。



    炎炎夏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西滩至庙湾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正酣,拉料车来回穿梭,压路机徐徐向前,摊铺工作有序推进。“公路通车后,西滩乡村民出行将更加便利。”项目负责人辛向军说。

    西滩至庙湾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是宁夏高质量建设农村公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夏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公路质量。目前,全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8万公里,所有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常住人口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9.7%,乡镇通公交车率达63%。下一步,当地还将继续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串联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7月的石嘴山市平罗县,绿意盎然,瓜果飘香。

    纵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平罗县红陶农村公路,起于平罗工业园区东侧,沿途经过多个生态移民区。公路自建成运营以来,极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提升了沿途乡村的产业发展环境。

    “修好一条路,带动一大片。这条路把沿线的沙漠瓜菜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奶牛养殖产业园区连为一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致富路。”平罗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马佳佳说。

    沿红陶公路向西行驶20分钟,来到陶乐镇现代农业特色沙漠瓜菜产业园区,42栋现代化大棚在园区内一字排列。保鲜生产车间里,工人操作机械分拣包装刚采摘的小番茄,之后再整件装入厢式货车。

    “我们建立合作社,把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农业龙头企业组织起来,村村联营、抱团发展,每年带动就业1000多人,村集体经济总量突破200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上万元,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造福一方群众的良田。”园区负责人介绍。

    “刚在庙庙湖生态移民区建厂时,交通条件差,处处不便。红陶公路通车后,客户考察、企业销售、员工通勤都方便多了,企业生产成本也进一步降低了。目前,企业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带动就业100多人。”宁夏新丝陆服饰公司负责人赵惠玲说。

    助力乡村振兴的红陶公路,只是宁夏众多农村公路中的一条。

    西吉县马莲乡马蹄沟村,硬化路开通后,当地的肉牛养殖、土豆和玉米种植等传统产业驶上了发展“快车道”,上门收购农牧产品的车辆络绎不绝;贺兰山东麓的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一条新修的农村公路,让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更加便利;六盘山下的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硬化路修到家门口,农家小院改造成民宿,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避暑……越来越多的农村公路正为当地发展注入动力。

    快递进村,激发消费潜力

    从泥土飞扬到平稳通畅,从泥泞小路到双向两车道,宁夏的农村公路一步步完成了蜕变。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升级,村民不仅出行更加便利,还迎来了新变化。

    在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每日负责配送包裹的快递员小丁,驾车载着村民从网上订购的米面粮油、日用品等,一一送到农村取货点。

    “路通了,送货更便捷了,生意也更红火了。”小丁说,他负责的点位有近40个,都在农村公路沿线,感受变化非常真切。

    “现在网购的东西能直接送到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隆德县联财镇村民祁大妈介绍,以前买东西,得到离家较远的超市甚至县里才能买齐全,现在村里有了客货邮商旅便民服务站,小到食品生活用品,大到家电农具,都可以通过手机网购,包裹很快就能送到。

    如今,镇上像祁大妈这样的网购达人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客货邮商旅便民服务站带来的网购新体验。

    “交通条件改善后,隆德县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探索客货邮商旅融合模式。闲置的农村客运站被盘活,成为邮件快件和农特产品的镇级集散中心,同时辐射延伸至各行政村。”联财镇中邮驿站快递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柳军川说,村民自家生产的中药材、蜂蜜、手工制品等农特产品也卖得越来越好,以前一个村平均每天只能发两三件,现在能达到二三十件。

    基于农村公路,隆德县已建成乡级客货邮商旅便民服务站7处、村级服务点97个,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7条,日均运送邮件快件约2500件。当地与各家快递公司深化合作,构建起“县级中转、镇级分拨、村级配送”三级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实现了快递进村,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

    近年来,宁夏依托建成在用的农村公路,整合利用站点、平台、运能、服务等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据统计,宁夏22个县(市、区)实现县域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193个乡镇设立寄递物流服务站点437个,网点覆盖率达100%;快递服务通达2098个建制村,服务覆盖率达94.6%;已建成46个客货邮商融合站点,客货邮融合线路超过100条。

    专班推进,提升公路质量

    今年年初,宁夏启动提升农村公路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计划3年内累计改造提升16470公里农村公路,到2025年底,实现所有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常住人口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5%。

    眼下,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三年攻坚行动正在各县(市、区)深入开展。

    建设中的西滩至庙湾农村公路主线全长5.25公里,路面宽5米,采用四级(Ⅱ类)公路标准。站在山顶俯瞰,这条农村公路已初现雏形,一头与县级公路相连,一头翻过山坡,蜿蜒穿过山间梯田,串联起多个村庄的几十家农户。

    “为了让村民尽早用上这条路,我们组织近30名工人、配备8台大型施工设备加紧施工,现已完成路基工程及沙砾底基层,正在摊铺水泥稳定基层,预计8月初具备通车条件。”辛向军说。

    据介绍,2023年,宁夏计划投资14亿元,对4500公里农村公路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优良中等路率。青铜峡市、灵武市、平罗县、西吉县和泾源县被确定为创建示范点,开展农村公路建设。

    西吉县克服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复杂等困难,投资4亿元对212条1368公里农村公路实施路况提升工程,目前正在对13条99公里进行水泥稳定基层施工,120条824公里已开工建设,对79条445公里加紧开展前期工作,预计8月底全部建成通车。

    “我们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路、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科学精准配置人员、机械、技术力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定期梳理手续办理和建设任务落实情况,保证工程质量、守牢安全红线、全力推进工程进度。”西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李景说。

    “按照‘应养尽养、宜修则修、须建再建’和‘保优稳中、提升次差’的原则,我们建立攻坚行动项目库,动态管理储备项目。重点攻坚次等、差等路段,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质量状况和通达深度。”宁夏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3-07-27
  •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系列报道 江西:开门问效 以心换心走好群众路线

    在就业、养老、托育、卫生健康等领域集中发力,着力推进10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针对28件重复信访专项治理件,由省委主题教育办和省委巡回指导组共同督办,已推动化解19件。

    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梳理出1129项民生项目,截至6月底,已完成421项。

    ……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带头示范,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坚持问题导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为民办实事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有效化解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问政,把群众急难事办成舒心事

    夕阳西下,收拾完家务活,戴林茵靠在藤椅上,拿起手机同外地的女儿进行视频通话,家长里短地聊了半个小时。这在两个月前,还是件挺难办到的事。

    戴林茵是九江市永修县滩溪镇安城村蛇坑组的村民。安城村蛇坑组目前住着15户人家,村里长期以来通信信号微弱,打电话不方便,更不能上网,年轻人待不住,留在村里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今年4月,有村民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给江西省委书记留言,反映“家里面网络信号差,无法与外界联系”。

    江西省委民声通道工作人员在后台看到这条留言后,随即转给当地核办。接到转办后,永修县滩溪镇人大副主席魏俊俊与运营商一道,前往蛇坑组进行了实地核查。

    “每次打电话要走到村口去找信号。”“老人家遇到个急病,想打电话打不通,真能急死人。”“下雨天是一点信号都没有。”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希望能尽快解决村里基础通信的问题。

    “蛇坑组四面环山,距离最近的网络基站有1.7公里,这是村子里网络信号覆盖差的原因。”同行的中国移动永修县分公司网络部舒太江解释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6月上旬,永修县经与中国移动永修县分公司沟通协商后,启动了安城村蛇坑组网络信号优化覆盖工程,从1.7公里以外的基站接进网络光纤,架设到村口的电杆上,同时增设了宽带网络通道。这样,村民不仅能随时随地接打电话,还可申请安装宽带,实现手机WiFi上网。

    打通山区小村“信息孤岛”,是江西省委办公厅开展“群众留言我来办”为民服务实践活动的缩影,也是江西省开门开展主题教育、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个生动案例。



    江西信丰县深山水库中的村庄,通讯单位解决村里基础通信,打通山区小村“信息孤岛”。人民网记者时雨摄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西省依托省委民声通道、人民网“领导留言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问政江西”、“赣问”等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群众的民生诉求和意见建议,聚焦民生实事解难题,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助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

    线上访民情、线下解民忧。近年来,网上信访逐渐成为群众信访的主渠道和直通车。今年以来,江西省委信访局进一步拓展服务信访群众渠道,在“一网通”网上信访平台,新增“领导接访”“机器人回访”“市县大数据平台”等功能模块,以优化考核促进群众诉求落地化解。

    同时,在办好初次信访、化解重复信访、攻坚信访积案上下功夫,结合开展调查研究,一批涉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省委信访局群众接待室接访,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带头做好信访这项“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房产证办下来了”“拖欠的工资到账了”“公交车重新开到村里”“水泥路修好了”……一条条诉求、建言,在各级各部门的推动下,正在转变成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幸福账单。

    不仅如此,相关职能部门还定期对留言进行现场调度,主动在媒体平台公布办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网上群众工作平台的正面集聚效应凸显。



    6月,在江西省宜黄县棠阴镇大岚村早稻生产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指导。尹文兵摄

    服务上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

    连日来,樟树市临江镇姚巷村种粮大户黄爱龙的心情格外舒坦——他的400亩早稻终于颗粒归仓。

    “6月初,连下了一个星期的雨,早稻田里的病虫害像疾风一样迅速蔓延,当时真是着急。”7月15日,黄爱龙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6月6日,农业大讲堂宣讲团的到来,令黄爱龙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病虫害发展太快了,专家给支支招。”黄爱龙恳切地说道。宣讲团团长、服务专家、江西省红壤及种质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钱国明当即到田间查看情况。

    受病虫害困扰的,不止黄爱龙。为了解决当地农民反映普遍的“早稻病虫害高发”问题,钱国明召集当地植保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先后开展了多次座谈。在解疑释惑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帮助农民科学种田,挽回损失。

    “这一批早稻预计亩产1200斤。宣讲团的专家很专业,一下子就看出了问题,及时给出有效建议。现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我都会第一时间联系他们。”黄爱龙笑着说道。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把主题教育与“三农”工作互促互融,持续开展专家送服务下基层、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活动,使农技服务“零距离”触达田间地头。



    7月14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小密乡莲塘村富硒早稻种植基地,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来回穿梭,加快“双抢”进度。人民网朱海鹏摄

    最近,跟黄爱龙一样开心的,还有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2023届毕业生尧佳莹。她在日前成功通过笔试、面试,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尧佳莹是江西省高校“一生一策”就业帮扶政策的获益者。辅导员任倩倩在与毕业生谈心谈话中,了解到尧佳莹的想法,便结合本人的支教经验,开展了精准指导,助其成功“上岸”。

    今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总量达45.7万人,总量增量均创历年新高。5月22日,江西召开全省就业工作专题会,要求“全力以赴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尤其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以调研“破题”,先后对60余所高校开展督导,推动高校全员深度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组织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34所高校,分组赴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开展组团访企拓岗,拓展4100余个就业、实习岗位,推动部分高校与相关企业现场达成校企合作意向;

    通过网络直播授课、直播带岗,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在省内22所高校建设就业工作体系创新试验区。



    2023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江西)专场活动在江西南昌举行,吸引5000余名毕业生参加。人民网记者时雨摄

    5月底6月初,在江西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工商联联合开展的“江西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中,各高校举办线下校园招聘会48场,参会的2700余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近4万个岗位。

    一件事一次办,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6月27日,料理好父亲的丧事,徐女士来到上饶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业务办理大厅,为父亲办理退社保、户口注销等事宜。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徐女士来到大厅的“身后一件事”窗口,提交材料后,填写一份《联办申请表》,便离开了业务大厅。

    次日上午,徐女士的手机界面弹出一条信息,提醒她“身后一件事”事项已经办理完成。“这个‘身后一件事’真的为逝者家属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徐女士感概。

    江西“公民身后一件事”服务,是今年江西省民政厅针对逝者身后事推出的一项政务服务改革。群众从跑民政、人社、医保、公安、住建、卫健6个部门,变成只需进一扇门;26个材料表单,整合成了1张《身后一件事一次办联办申请表》;申办材料精简到8个;综合办理时长由142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让群众少跑腿的同时,极大缩短了办理时长。



    7月初,江西省首个“医保视频办”服务专区在萍乡市医保局上线,工作人员正通过视频“面对面”指导群众办理医保业务。萍乡市医保局供图

    集中办公,再造流程。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领衔,协调各方力量,打通问题堵点,进一步推动公民身后事等19个“一件事一次办”重点政务服务事项落地见效。

    针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社会救助办理流程比较繁琐”问题,江西省政务服务办协调涉及的八个部门,归并材料表单、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联合制定了《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攻坚实施方案(试行)》。

    “预计7月底,‘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将在赣服通的‘一件事一次办’专区上线。届时,原本需要跑七家窗口办理的社会救助、失业登记、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残疾人帮扶、受灾人员救助、电费减免等事项可实现一窗办理。”江西省民政厅工作人员介绍。

    在6月27日召开的江西省直部分民生部门主题教育宣传对接会上,江西省人社厅、卫健委等七个部门通报了本单位重点民生项目的推进情况: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资难”等20个人社领域急难愁盼问题正在集中破解;列入江西省10件民生实事的“为未满14周岁女学生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事项,已完成疫苗市场摸底调查、虚拟预算审批等环节,预计今年9月疫苗如期接种第一针;7月1日起,国家组织第8批药品集采、江西省牵头开展的16省未过评药品和23省肝功生化检测试剂联盟集采正式落地执行,28批次集采预计为群众年减负88.89亿元……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要善于开门问效,切实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确保整改整治措施在7月底前‘大头’落地,专项整治工作在8月底前取得明显成效。”7月10日,江西省委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转化暨整改整治工作推进会,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强调。

    2023-07-26
  • 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将启 同步推进扩内需惠民生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

    7月下旬以来,从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部署,到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城中村改造,一系列政策部署直指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同时,作为拉动投资的重要抓手之一,一系列动作将激发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的活力,带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对稳增长、惠民生意义重大。

    从中央到地方,政策持续加码,城中村改造重要性再度提升。

    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在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的经济形势下,推进城中村改造无论在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部署。”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

    在李宇嘉看来,城中村是城镇化不彻底或二元分隔的产物。大量年轻人、新市民、外来人口居住生活于此,却无法融入城市。同时,其用地性质多为集体土地,长期游离于城乡规划之外,村民、村集体自发推进,经营粗放、用地不规范,甚至违法建设横行,导致城市整体空间规划割裂,土地利用效率低,发展不均衡、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

    违章建筑、潮湿的小巷、混乱的治安、基础配套不足,已然成为了城中村的标志,其不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影响到城市面貌和整体形象。广州天河区中心的著名城中村——石牌村,占地面积仅0.73平方公里,却有十万人在此居住,房屋建筑密布,被外界称为另一个世界。

    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上海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的蟠龙城中村,从此前小工厂、小作坊、仓库与民宅犬牙交错,古建筑、古街道衰败,河道淤塞、垃圾随处可见……一举变身为白墙黛瓦、檐角飞翘、草木生辉,浓浓的江南气息含于古韵之中,富于现代设计感的特色商铺琳琅满目的古镇。

    “我家原来就住在香花桥畔,焕新后的古镇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让我们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今年69岁的青浦居民孙永明,是蟠龙老街的“原住民”,感受到了蟠龙的巨变。

    在此背景下,作为城市更新一部分的城中村改造意义非凡。上海市青浦区副区长肖辉表示,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体,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需要兼顾居住条件改善、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复合性功能,从而带动整个片区焕发新活力,助力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及提升城市的发展与韧性。

    还有更多的城中村正在进行改造或即将启动改造。这些“城中村”改造项目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蝶变新生的空间也化作了发展新增量——植入产业空间、嵌入公共服务配套,通过顶层规划“补缺增能”,让居民生活品质、地区发展能级实现双跃升。

    根据上海市房管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上海已批准“城中村”改造项目62个。根据计划,2023年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到2025年底,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项目全面启动;到2027年底,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城中村”改造规模化推进;到2032年底,“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

    广州则指出,2023年,广州全市计划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含46个续建项目,12个新开工项目,69个前期项目),重点推进17个城市更新项目,力争完成2000亿元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进行城中村改造,就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对接起来。”李宇嘉认为,启动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均等化、全覆盖”行动,将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中村、覆盖到年轻人、新市民、外来人口,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而真正地释放消费潜力和内需。

    对城中村改造能够撬动多大投资规模,民生宏观分析师周君芝算了一笔账,我国现有超大特大城市21个,根据目前已有11个城市公布“十四五”规划期间投资规模4.4万亿元。按照这一节奏,预计未来三年,21个超大特大城市每年城中村改造投资规模或在万亿元左右。

    事实上,除了城中村改造外,另一项改善民生、提升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老旧小区改造也将提速。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发文,部署各地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实施。要求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尽快自下而上研究确定2024年改造计划,条件成熟的可以提前至2023年开工实施。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韧性、到“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超大特大城市“安全供给”,再到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优居宜居”,是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举措,更是我们可挖掘的蕴藏在民生改善中的经济增长潜力。(记者梁倩郑钧天)

    2023-07-26
  • 内蒙古建成基层医保服务站(点)6326个

    记者从自治区医疗保障局近日召开的全区基层医保服务站(点)建设现场示范培训班上获悉,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建成1076个苏木乡镇(街道)标准化基层医保服务站、5250个嘎查村(社区)基层医保服务点,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据了解,今年内蒙古印发《内蒙古2023年基层医保服务站(点)建设实施方案》,全力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将医保服务广泛延伸到党群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党员中心户以及企业、校园、银行等场所,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区基层医保服务站点苏木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嘎查村(社区)覆盖率达到80.43%,累计为群众办理参保登记、异地就医备案等医保业务107万件,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医保办事的便捷性。

    下一步,全区各级医保部门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着力在拓展站(点)服务范围、提升站(点)服务能力、扩大群众知晓度上下功夫,以“建成一个站点、培养一批专家、服务一方群众”为目标,切实发挥好站(点)建设成效,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记者梅刚)

    2023-07-25
  •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便捷性 跨社区调配资源 智能化助力养老(办实事 解民忧)

    核心阅读

    统筹养老资源,解决结构性供需矛盾;运用智能设备,实时辅助老年人生活;引导专业机构,提供高品质康养服务……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智慧养老平台和技术的运用、专业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让养老服务真正做到高效配置、触手可及。

    天气炎热,家住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文雅社区的独居老人黄新民,在养老服务通APP上指尖轻点,下单了到家助浴服务。收到信息的金水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自动匹配,发现由于下单老人众多,只有距离较远的丰庆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还有富余人力。

    随即,平台下达指令。当天下午,在老人预约的时间,丰庆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人员跨越大半个金水区,上门为老人服务。

    “在金水区,养老服务真正做到了高效配置。”郑州市委常委、金水区委书记张红伟说,金水借助智慧养老平台和技术,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和线上线下联动的养老服务体系,对全区的养老资源统一整合、调配,同时向居家养老延伸,大大提高了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的质量和便捷性。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河南省坚持问题导向,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郑州市金水区针对群众期盼的办好“家门口”和“家里边”养老问题的迫切需求,上下协调联动、健全服务设施、完善工作机制,辖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

    三级服务体系

    高效整合资源

    “这样跨社区,甚至是跨街道调配养老服务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做。”金水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负责人蒋菁菁说,金水区建立了包含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内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通过三级联动,实现了对全区养老资源的高效整合。

    金水区人口密度大、老年人口多,但由于居民区和各个功能区相对分离,老年人分布不均匀,导致养老服务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有的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供不应求,有的地方又面临闲置。我们意识到,必须在全区范围统筹养老资源。”张红伟说,“近几年,我们把建设高质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在全省率先成立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全区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

    走进位于红旗路的金水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巨大的智能显示屏上,全区老人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养老设施和人员的数量、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全区老年人下单的需求,都及时汇集到这里,再由智慧平台根据订单内容、距离远近、服务能力等指标,派单给全区各处养老机构完成。

    “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是‘司令部’,统一对全区的养老服务设施、机构和公共资源进行整合、调配、衔接。”蒋菁菁说,全区养老服务打破了街道、社区界限,解决了结构性供需矛盾,实现了质量、价格的全区统一。

    “对于突然心脏停止跳动的患者,人工呼吸应该与心脏复苏同时进行。在肩膀下用一只手把患者的颈部托直……”在位于杲村滨河家园的丰庆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二层的培训课堂里,负责人周亚峰正给街道辖区内新招聘的3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讲解基本的老年人急救知识。

    金水区采用“公建民营”的方式,建设集托养服务、制餐配餐、居家护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以及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和文化娱乐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委托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市场化、微利运营。

    “目前,我们全区共有12家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运营全区17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17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张红伟说,通过三级联动、高效整合,金水区的养老服务既供给充足,又配置有效。

    智慧养老平台

    服务延伸覆盖

    老人在卧室里午休时,一翻身跌落地板。客厅看电视的家人却没听到声响。老人发不出声音,危急时分,他拉响了床头柜上“紧急求助”装置的拉绳,报警信息随即传到了金水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多亏服务平台打来电话,我们才发现父亲出了状况。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及时赶来,紧急施救,幸好没耽误黄金抢救时间。”老人的儿子、家住金水区花园路街道省银行社区的李先生说。

    “居家养老,目前还是主流的养老方式。如何将优质的养老服务向居家老人延伸?我们找到了科技赋能的办法。”金水区民政局副局长范雷说。

    走进位于北林路街道的智慧健康养老体验厅,方便老人遇到意外报警的拉绳式“紧急求助”装置,能感应到老人尿床的智能床垫,能检测老人心跳、血压的智能手环等,逐一陈列,100多种产品涵盖了老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这些设备投用后,既可以辅助老人生活,又可以监控老人身体状况,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报警,我们就能及时派人处理。”体验厅负责人介绍。

    范雷说,上门做饭、到家助浴、入户清洁,老人可“一键点单”;身体不舒服,家有紧急事,智能设备自动报警,街道随时有人响应,“这些设备,全部接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了多渠道预约、智能化调度和全过程监管,等于给每个老人都安装了随身的电子保姆。”

    去年以来,金水区累计投入660万元,为区内老人配备智能养老设备2220台套;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累计接受老人线上下单2万余次,线下完成服务2万余次。

    “血压还是有点高,以后还得清淡饮食,没事多去走走路!”给81岁的宋春贤老人测完血压,丰庆路街道四月天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小会,就完成了一天探访3名75岁以上老人的上门巡视关爱任务。老人热情地留她吃了晚饭。

    “除了通过智慧化养老设备覆盖全区老人外,我们针对失能、高龄、特困等特定群体老人,还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机构服务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5项专项服务和上门巡视关爱服务。”张红伟说,金水区还为普通社区老人提供文体娱乐、健康管理等7项普惠服务,“由此,我们实现了养老服务向居家老人的延伸覆盖。”

    盘活闲置资源

    发力人才培养

    主干道花园路上车水马龙,车右拐,进一小路,再行数百米,来到一处僻静小院。首慈乐康养护院就位于这里。

    9000平方米的室内面积,宽敞明亮,助老、适老设施随处可见,走进老人房间,适合老年人躺卧的大床和独立卫生间干净整洁,配套的娱乐室、学习室、会客室一应俱全……

    “这里是企业自己投资打造的,除承担街道中心基本职能外,还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康养服务。”负责人李艳杰告诉记者,“要感谢区政府,帮我们在城市核心区找到了可供使用的大院子和楼房。”

    为进一步提高全区的养老服务品质,金水区积极落实“公建民营”的养老设施运营模式,落实省市各项补贴,大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和专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

    张红伟介绍,金水区落实新建小区100%配套养老服务设施,推动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小区配建一批养老设施,同时,盘活空置的公租房、非商业区公有房等国有资源,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我们这里原来是闲置的国有宾馆,区政府引导我们对其装修改造盘活,还给予每张养老床位6000元的补贴。”李艳杰说,充裕的办公场地给了企业发展信心和空间,企业累计投资3000万元,建成床位294张,入住率达60%以上;还建成了具有一级资质的康复中心,拥有医护人员11人;建成可以同时为60人配餐的餐厅。

    养老服务行业要想发展好,人才是关键。

    金水区将养老服务人才建设纳入区级“十四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列入财政预算,依托政府购买服务持续提升机构管理能力、拓宽人才发展空间,对中高级养老人才出台补贴标准,形成养老人才“育、用、留、管”紧密衔接、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

    据统计,金水区目前有养老机构近20家,管理人才近百人,照护、社工、公共营养师等服务人才500多人,基本满足了全区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

    2023-07-25
  • 农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

    农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各地区各部门狠抓生产保供给,巩固成果守底线,统筹协调促振兴,多措并举增收入,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食生产基础较好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5亿斤,下降0.9%,居历史第二高位,仍是丰收季。早稻丰收在望,预计早稻面积7100万亩以上,目前收获已过八成,呈增产趋势。秋粮作物长势正常,面积稳中略增,长势与常年大体相当。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大豆面积小幅增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冬油菜面积增加较多,产量创历史新高。

    “今年夏粮遭遇多年不遇的烂场雨,再获丰收实属不易。近年来,我国小麦年际间产需平衡有余,特别是前4年连续增产,2019年增43亿斤、2020年增15亿斤、2021年增54亿斤、2022年增16亿斤,目前小麦库存充裕,可满足近一年的消费。略有减产不会对粮食市场产生大的冲击,目前小麦市场价格也基本稳定。”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

    秋粮是全年粮食的大头,全年粮食丰收关键在秋粮。潘文博表示,当前秋粮生产基本面较好。一方面,秋粮面积在增加;另一方面,目前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今年以来,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总体较好,同时国家加大力度支持粮食生产,有利于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据农情调度,初步预计秋粮播种面积超过13亿亩,继续增加。目前,在田的玉米、中稻、大豆等作物长势总体正常。

    尽管目前秋粮生产形势基本正常,但是秋粮最终实现好收成,关键还在防灾减灾。7月份至9月份是抗旱防汛防台任务最重的时节,也是防病治虫最关键的时期。今年夏秋季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复杂严峻,干旱洪涝多灾并重,病害虫灾多发重发,给后期秋粮生产带来严峻挑战。对此,农业农村部等把防灾减灾作为压倒性任务,一手抓防灾抗灾减损失,一手抓大面积提单产增产量。

    农产品价格总体波动正常

    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既事关农民的“钱袋子”,也关系到市民的“菜篮子”。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刘涵介绍,上半年我国农产品供应总量充足,各主要品种价格有涨有跌,总体波动正常。

    数据显示,“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生猪产能仍处于高位,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4296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8%。上半年猪肉产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3.2%。生猪阶段性供大于求,价格低位运行,7月第2周生猪出栏价每公斤14.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6.8%。牛羊肉鲜奶禽蛋量稳价跌,上半年,牛肉、羊肉、牛奶、禽蛋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5.1%、7.5%、2.9%,供给相对宽松,价格整体下行。国内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价格稳定。蔬菜供应充足,目前,蔬菜在田面积约1.1亿亩,同比增加100多万亩。受姜、蒜等个别品种拉动,价格略有上涨。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表示,目前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消费增长乏力,短期内生猪价格缺乏大幅回升的基础。从能繁母猪的情况看,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生猪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的上线。从新生仔猪的情况看,上半年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9.1%,未来6个月内将陆续长大出栏,生猪供应将继续增加。但也要看到,随着秋冬季节消费旺季的到来,价格有望逐步回升,养殖收益将有所改善。

    “展望下半年,农产品市场供应持续充裕,价格将保持总体平稳态势。”刘涵介绍,生产方面,早稻呈增产趋势,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良好,大豆油料扩种任务落地,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合理区间上线,肉蛋奶产能稳定,蔬菜在田面积有所增加,“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基础牢固。库存方面,稻谷、小麦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能够满足城乡居民一年左右的口粮需求。消费方面,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加上下半年是农产品消费旺季,市场需求将好于上半年。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上半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1元,实际增长7.2%,高于城镇居民2.5个百分点。

    产业就业帮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截至6月末,65%左右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年度计划开工21.6万个、开工率达90%。当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69.2亿元,支持106.2万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发展生产。截至6月末,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25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40万人。

    乡村产业持续壮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2%、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较快发展,据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平台监测,“618”期间,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比全部网络零售额高2.8个百分点。乡村休闲旅游加快复苏,出游人数和营业收入明显增长。产业融合稳步推进,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应看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特别是极端天气威胁较大、农民就业增收困难增多、农业农村投资增速放缓等。”曾衍德表示,下一步,将全力以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精准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完成全年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记者乔金亮崔浩)

    2023-07-24
  • 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小而美”惠民生)







    在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工作人员操作机械收割紫花苜蓿。







    张美欧摄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爱尔兰省省会卡维恩市,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卡维恩体育场是当地首座现代化体育场。







    吴彪摄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荃银高科的水稻专家在多哥示范田现场,为当地农民讲解水稻抽穗扬花期的关键技术和田间管理要点。







    王家保摄







    当地居民在安哥拉库内内省抗旱项目建设的饮水点取水。







    寇福新摄







    鸟瞰沙特阿拉伯吉赞经济城白石公园。







    塔希尔摄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既要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也要有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当前,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小而美”项目正成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造福共建国家人民。这些融入普通民众生活的项目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不是空谈,而是民众生活中的水和电、路和桥,是学校和医院,是增加的收入、改善的生活条件和值得期待的明天。这些项目拉近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有了水,我们的生活更好了”

    天刚蒙蒙亮,安哥拉库内内省东本杜拉镇村民佩德罗就早早起床,赶着自家的15头牛和40只羊,一路吆喝着,向离家200米外的饮水点走去。

    库内内省位于安哥拉南部,全年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民众曾饱受干旱之苦。东本杜拉镇的村民以往要跑到10公里外的天然集水坑里取生活用水,那里的水主要是雨水,水质差,水里还有寄生虫。2022年4月,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承建的库内内省抗旱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满足了当地民众生活需求,为久旱的库内内省建成了一条民生之渠。

    抗旱项目包括9个5万立方米的集水池、30个牲畜饮水点和一条长48.71公里的水渠,解决了项目沿线25万人口、40万头牛羊的饮水问题。“有了水,我们的生活更好了,养牛养羊的用水也更方便了。明年我准备再多养20头牛!”说起未来的生活,佩德罗的心中充满希望。

    水泵轰鸣,源源不断的清水从水渠流向农田。在为当地村民提供清洁饮用水的同时,抗旱项目还为约5000公顷的农田灌溉提供保障,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村民丹尼尔的家就在项目3号集水池附近,这一地区以往旱灾严重,地里庄稼收成不好,村民们日子过得很艰难。抗旱项目完工后,丹尼尔成为最早受益的村民之一。“我家的地里种了玉米、高粱、西红柿、洋葱……不仅够自己家吃的,还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和蔬菜拿去集市上卖。日子越来越好,我也胖了不少。”丹尼尔笑着说,他再也不用为缺水灌溉发愁了。

    “抗旱项目建成以来,民众的生活幸福多了。”安哥拉时任副总统博尔尼托在考察项目时表示,项目为安哥拉南部抗旱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促进了南部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

    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在参观该项目时表示,这一项目为联合国和安哥拉政府正在合作的农牧业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希望把这一合作模式向世界其他缺水国家和地区推广。

    “孩子们每次来都玩得很开心”

    走在沙特阿拉伯吉赞经济城白石公园里的步行道上,身边一侧是碧波万顷的红海,另一侧是繁茂的椰枣树和青青绿地。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

    吉赞经济城是沙特“2030愿景”重点建设的经济城之一。白石公园位于城市西北侧,沿红海海岸铺展开来,总长度约1.7千米,宽约130米,包含沙滩、滨海道路、运动场、游乐场等。如今,这里已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胜地,也是沙特西南地区面积最大、设施最齐全的休闲公园。

    白石公园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中方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克服多重困难,优质履约,得到了业主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中国港湾中东区域管理中心总经理兼沙特吉赞项目群负责人杨志远介绍,白石公园作为综合性滨海市政开发项目,涉及景观工程、建筑结构、土方道路、设备安装、电力系统等多个领域。“以灌溉系统为例,考虑到当地水资源紧缺的情况,项目团队秉持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采用二级灌溉技术,为公园设计了自动灌溉系统,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施工完成后,公园内椰林婆娑、水清沙白,来此休闲的民众越来越多。”杨志远说。

    正在海边散步的居民阿卜杜拉从小就在当地生活。他在与记者交流中提到,红海沿岸风景独特,但吉赞经济城周边的休闲设施一直不完善。中企承建的白石公园拓展了民众的休闲空间。“公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健身设施,也有专门为儿童建造的小型游乐园,孩子们每次来都玩得很开心。”阿卜杜拉说。

    作为吉赞经济城建设的一部分,白石公园是中沙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生动实践。沙特籍员工塔希尔·哈马德2013年入职中国港湾公司,从事商务工作。10年来,他参与了吉赞商业港、取排水等建设项目,见证了吉赞经济城规模不断扩大,设施日益完善。“建设过程中,沙中两国建设者齐心协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要项目。如今,中沙吉赞产业集聚区正稳步发展,为改善当地经济民生作出贡献。作为吉赞人,我为沙中合作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哈马德说。

    “中国企业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西郊的一座白色厂房内,生产线马力全开。经过自动化加工流程,一双双医用手套离开流水线,走向千家万户。

    一双双手套看似平常,却承载着中乌两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真挚情谊。2020年3月,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乌兹别克斯坦防疫物资非常紧缺,该国药品和医疗用品生产领域龙头企业Dentafill公司为寻找合作伙伴生产医用手套而发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旗下的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得知此事后主动接洽,帮助其对接一家马来西亚公司,成功引进了医用手套生产线。

    随后,通用技术中国医药在疫情期间运力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海运和中亚班列,分4批完成了27个集装箱的设备转运,帮助Dentafill公司安装了一条医用手套生产线,设计日产可达30余万双。手套生产线车间负责人谢尔佐德对中国企业的效率赞不绝口,“在中方人员的帮助下,工厂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工作,这条手套生产线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在乌兹别克斯坦位居前列。”

    从原料工艺到生产技术,从质量管控到出厂配送,中乌两国企业在手套工厂实现全链条合作,确保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做到最好。生产线上,谢尔佐德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忙碌着。他曾在外地工作,听说手套生产线投产后,他很快应聘到工厂上班。“这里的工作环境非常好,生产线也非常先进,能学到很多技术。更加重要的是,现在我在家门口工作,能够更好地照顾家庭。感谢中国企业给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谢尔佐德说。

    随着大量医用手套投入使用,疫情期间当地医用手套供应紧张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如今,中乌双方企业正探讨加强健康领域产品本地化生产,以促进当地提升工业配套水平,并辐射周边中亚国家。“中国企业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我们在危难之际找到了真诚的合作伙伴,获得了无条件的支持与帮助,真的非常感谢!”Dentafill公司首席执行官萨科尔·伊森巴耶夫感慨地说。

    2023-07-24
  • “要想日子过得好,还得勤琢磨踏实干”(帮扶县驻村手记)

    “广播通知,今天赵庄大量收购桃,听到通知后抓紧下树,收购地点大舞台西边……”晨光熹微,河南省虞城县田庙乡刘杨庄村的大喇叭准时响起。听闻消息,黄凤菊一家五口收拾好工具,骑上三轮车,驶向自家果园。

    “最近天儿热,趁早晨过来摘桃,凉快。”黄凤菊熟练地在树上选中一颗拳头般大小的油桃,轻轻一拧,顺手放入身旁的筐中,“现在卖桃方便多了,村里设置了十几个收购点,许多外地客商都来村里收购,村委会还通过广播通知收购的品种、时间和地点。”

    “你家今年的桃长得可大嘞,又能卖不少钱吧?”一旁的牛玉旺打趣地问。“今年雨水多,果子产量大,估摸一亩地能卖个七八千块钱。”说笑间,黄凤菊将满满一筐桃搬上车。

    牛玉旺是刘杨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每天清晨,他都会在村里到处走走,看看村里环境卫生,与村民聊聊天。如今,正值收获季节,村民们水果卖得怎么样,成为他最关心的事儿。牛玉旺介绍:“种果树可跟种庄稼不一样,除草、修枝、施肥、摘果,一年四季都要有人盯着,大伙儿辛苦一年,都盼着7、8月份能有个好收成。”

    刘杨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果树种植大村,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2022年村里果树产业产值近1亿元。为了让村民们一年的付出能够收获更多回报,自2018年担任村支书以来,牛玉旺带领村民在引进新品种、拓展销路等方面下足了功夫。“这个桃叫做‘48油桃’,是我们前些年外出调研后引进的新品种。”牛玉旺从筐里拿起一颗桃说,“这种桃肉质细脆、酸甜可口,卖出的价钱也更高。我们还引进了北京8号水蜜桃、秋月梨、翠玉梨等许多新品种,帮助村民增产增收。”说罢,牛玉旺打开手机相册,“你瞧,我们的‘金太阳杏’和‘48油桃’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酥梨得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

    “现在是桃子成熟的季节,再过一个多月我们的酥梨就能卖了。”牛玉旺指着不远处的梨园说。为更好地发展酥梨产业,2018年,牛玉旺带领村民成立虞城县田庙乡“木兰渡”酥梨协会,组织酥梨相关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开展酥梨种植、生产、销售、加工的研究。

    “可别小瞧这一棵棵梨树,它们可是我们村的名片嘞!”牛玉旺笑着说,“每年春天梨花开放的时候,我们会组织梨花节,搭台唱戏,吸引周边乡镇的人来赏花、旅游。”

    听到牛玉旺在介绍梨花节,身边摘桃的村民纷纷议论起来。

    “梨花节是真热闹,吃的玩的样样都有。”

    “我们家今年就在路边摆了个摊,几天下来能挣不少钱呢,老张,明年要不你也整一个?”

    一群大白鹅在林下穿梭,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你看,我们的梨树还是养鸭、养鹅的好地方呢。大鹅不仅能够帮助清理杂草和树上掉落的烂果子,它们的粪便还是很好的肥料。”牛玉旺说,“我们的果树下不光饲养家禽,还栽种花生、红薯。就拿梨树下种植的花生来算,每亩地每年可以多挣六七百块钱。”说到这儿,牛玉旺再次点开手机上的照片,向大家展示,“咱的果树在坑塘治理过程中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村里在坑塘周边种上金太阳杏树,并分给村民管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好。”

    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牛玉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要想日子过得好,还得勤琢磨踏实干。”他说。

    2023-07-24
  • 优化公交线路、提升交通服务、打通道路阻碍—— 海口畅通城市微循环(办实事 解民忧)

    核心阅读

    海南省海口市采取多种措施方便居民出行: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基础上,收集群众出行需求,优化公交网络,开通定制专线,提供精准服务。同时改造市政道路,完善配套设施,治理交通拥堵。



    椰影斑驳间,亮黄色新能源公交车缓缓停靠站前,市民吴浩宇排队跨过踏板,走向自己常坐的座位。今年开始,他一改往日习惯,把骑了两年的电动车推进小区地下停车场。“来海口工作后,坐公交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现在却成了首选。”小吴笑着说。

    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海口常住人口连年增长,人员活动更加频繁,城市更新提速。在此背景下,如何为群众出行增添便利?

    海口持续聚焦改善群众出行,重塑公交网络,打通道路神经末梢,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广泛收集建议

    优化公交网络

    “几公里的路,宁可迎着烈日骑电动车,也不愿意坐公交。”这是吴浩宇和不少市民曾经的内心写照。为啥?“出趟门尽是弯弯绕绕,电动车几分钟能到,公交车少说走半小时。”说起过去,小吴直摇头。

    “海口呈现带状城市结构,东西长,南北短。以前线路规划采用‘贴膏药’的方式,哪里提出需求,就往哪里延伸一段。”海口市公交集团副总经理赵文告诉记者,长此以往,弊端开始显现:线路变绕、变长,重复站点变多,便利性打了折扣。

    改变,势在必行。海口下决心对公交线网进行重塑。“在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的指导下,我们首先委托第三方开展客运调查,收集刷卡支付、客流点位等6000多万条数据进行分析。”赵文说,想缩短线路、截弯取直、取消重复,要先给市民出行线路“画像”,掌握真实出行需求。

    把工作做细,把服务做实。依靠数据分析,也要实地调查。“我们多次在规模较大的客流点开展问卷调查、走进社区座谈,征询群众建议。”海口市公交集团运营总监柯彬说。吴浩宇也收到调查问卷,填了建议。

    结合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公交集团最终梳理出19条主要客源走廊,确定了以“骨干+接驳”为主,多样化公交为补充的三级线网结构,将线路重复系数由3.88降至2.48,非直线系数由2.10降至1.68。去年12月20日,首批112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正式运行。“截弯取直后,部分市民需要中途换乘一站,我们实行60分钟内换乘减免1元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换乘。”赵文说。

    得知线路调整前15天免费乘车,吴浩宇马上体验。“上班比之前快了近20分钟,车上空调足,方便又凉快。”吴浩宇竖起了大拇指。

    “前不久,为方便市民就医,我们又优化调整了途经海南省中医院江东院区的两条线路。”赵文告诉记者,三级线网初步搭建,仍需完善。去年9月公交集团成立专班,建立常态化机制,通过定期走访、12345市民热线、官方公号等渠道,收集乘客建议。据此,今年1月、3月、6月,海口陆续又对54条线路进行优化。

    据了解,重塑线网结构后,海口公交日均发班8206趟次,较优化前增长31.83%;日均运送乘客16.96万人次,较优化前增长35.21%;日均运营里程32.25万公里,较优化前增长13.55%;骨干线高峰期3到5分钟一班、接驳线8到10分钟一班;到站准点率90%,较优化前增长12.5%。

    开通定制专线

    提供精准服务

    今年“五一”假期,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李晓敏飞机一落地,便买好了市郊列车车票,“到海口东站只用10分钟。”随后放下行李,坐上夜3路公交,前往白沙门文化创意集市。“出行前做‘攻略’,发现海口开通了定制专线,途经钟楼、世纪大桥,刚好饱览城市夜景。”

    今年来,海口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白沙门文化创意集市等文化新地标相继开放,旅游市场加速回暖,“五一”假期游客量达到2019年同期的118.4%。“为便利市民、游客出行,海口推出‘一线路一运营’方案。”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局长林成说,李晓敏乘坐的夜3路因此开通。

    “对于特定人群的特殊出行需求,按照常规公交线路提供服务并不划算。”林成说,点对点开通定制公交、高峰专线、旅游专线等,既能提供个性化公交服务,又能摆脱“平时乘客寥寥,假期运力不足”的状态。

    白沙门文化创意集市6月营业之初,公交集团派驻人员连续3晚守在现场。“依据现场情况调配车次,防止游客乘车拥挤,大家全程神经紧绷。”柯彬说。

    柯彬介绍,目前3条夜路公交运营班次已固定:周一到周四20到30分钟一班;周五和周末10到15分钟一班。“通过智慧调度中心和交警等相关单位联动,遇到不理想的天气状况,我们会及时调整运力,保证效率。”

    定制专线不仅开到了景点,还开进了社区、学校、医院、产业园区。

    “夏天天气热,从家到公交站要一公里,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一直以来,市民符阿姨都盼着公交站离家近些。今年5月底,她所在的小区开进了第一辆定制公交。“下楼就上车,路线直、停车少。”这下,符阿姨喜笑颜开。

    小区住户有一半以上是老年人,周边的公交数量少、站点远。今年4月,符阿姨所在的社区统一收集了住户的日常出行和上班通勤需求,再由市公交集团实地勘察,达到开通标准后,最终确定专线的途经路段和停靠站点。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海口已开通各类定制专线104条。今年还将打造12条老龄化线路,目前线路已完成规划,将覆盖公园、医院、社区等,公交车辆、站点设施正在加紧改造,年底即可全部投入运营。”林成说。

    改造市政道路

    治理交通拥堵

    在海口国贸商圈工作的黄丽下班后,驾车从金龙路驶入金秀街,10分钟到家。“路通后,上下班不用再绕行侨中隧道,单程节省半个小时,开车心情都变得更愉悦。”黄丽笑着说。

    龙华区金秀街紧挨着一家单位的家属小区。2000年前后,为保障小区的安全,一道墙将道路一分为二,仅留一米多宽的小门供人通行。近年来,城市更新提速,周边道路拥堵等问题开始冒头。“打通金秀街”因此被列入龙华区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成了龙华区亟待攻克的难题。

    “理清权属问题后,大多数居民都支持拆墙。原先去二十六小、国贸商圈都要绕路,路通后更方便。”龙华区海垦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博说。但也有部分居民提出顾虑:“道路贯通后是否会影响小区安全?路面积水会不会污染小区环境?”

    “打通‘断头路’,先要打开群众的‘心结’。”龙华区海垦街道办和龙华区住建局的工作人员走街串户做工作,多次开座谈会听取居民意见,并给出解决办法:居民担心道路安全问题,就留出1米宽的人行道,作为马路和小区的缓冲区;担心道路贯通后,路面积水会流入小区蓄水池,就提出增设排水管和雨水箅子,阻隔路面积水……终于在两个月后,获得居民一致同意。

    5月12日,金秀街市政道路工程启动开工,阻挡在道路中间20多年的墙体被拆除。“当天周边小区很多居民都来围观,墙倒下的那一刻,大家纷纷拍手叫好。”龙华区城乡道路规划建设站站长陈玉魁告诉记者,目前道路旁已配备垃圾屋和太阳能路灯,接下来还会设置减速带,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路通前,这里停了很多电动车,垃圾也乱摆乱放。现在大变样,出门就是崭新的柏油马路,心里敞亮多了!”居民岑丽红说。

    “继去年打通16条‘断头路’后,今年海口将启动17条‘断头路’建设,其中8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于年底全部贯通。”海口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林明介绍,海口计划投入财政资金超5亿元,全力保证17条“断头路”打通项目的完成,让群众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

    2023-07-21
  • 国家防总针对京津冀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水利部向三省市派出三个工作组

    本报北京7月20日电(记者刘温馨)据气象部门预报,20日至23日,华北东部有中到大雨,北京西南部、河北中部沿山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

    20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召开防汛专题会商调度,与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联合会商,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各项责任措施。16时,针对北京、天津、河北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京津冀协助指导地方做好防汛工作。

    国家防总要求,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发展变化,加强多部门联合会商研判,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加强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中小水库安全度汛、城市内涝等薄弱环节,全力做好风险隐患点巡查防守,督促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及时果断采取关停管控和人员避险转移等措施,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响应期间加强信息报送,重要情况按规定及时报告。

    本报北京7月20日电(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据预报,未来3天,海河流域北三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子牙河水系、漳卫河水系将出现暴雨洪水过程。水利部针对京津冀三省市已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并向三省市派出三个工作组指导地方做好暴雨洪水防御工作。

    2023-07-21
  • 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 助力内蒙古老百姓在“家门口”便捷就医

    日前,内蒙古印发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其中,就《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记者采访了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隋晓杰,对方案有关情况进行解读。


    问:《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京蒙对口帮扶由来已久,多年来,北京市派出多家医院的专家学者和医护人员走进内蒙古,通过传帮带、为群众解除疾苦,为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京蒙医疗协作,日前,自治区正式印发了《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方案》。


    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为内蒙古重点专科“短板变长板”按下了快捷键,将极大提升内蒙古医疗救治、专科发展、医教科研等各方面能力,对促进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问: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到2025年,京蒙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等服务全面开展,医疗资源高效对接,建成2个标志性医疗合作项目、建设一批临床重点专科、带出一批专科人才、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内蒙古三级医院重点专科管理、业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跨省转诊就医率明显降低。


    问: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重点任务。


    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北京天坛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医院)协作,建设神经外科。北京朝阳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胸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协作,建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参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建成京蒙协作标志性合作项目。北京安贞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协作,建设心外科。北京同仁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协作,建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儿童医院协作,建设小儿外科。北京安定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协作,建设难治重型精神疾病科。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作,建设创伤急救外科。北京市肛肠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协作,建设中医肛肠中心。


    推动北京互联网医院落地。积极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对接,探索北京互联网医院落地内蒙古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研究推动盟市三级医院重点专科协作。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群众就医流向,在总结建设临床重点专科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推进包头、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等盟市三级医院与北京三级医院开展协作。推动部分医院协作建设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


    问:下一步工作思路是什么?


    答:接下来,我们会加强与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细化各项协作任务落实步骤、时间、方式等,强化日常管理,及时推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自治区相关医院要明确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具体任务,确保协作取得实效。建立专家评估机制,每年对协作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建立督导机制,适时对各协作医院重点专科协作情况开展专项督导,督促医疗协作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完善保障机制,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为医疗协作提供必要保障。(记者王坤)

    2023-07-19

  • 首 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