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些年俗】金州龙舞

    起伏、翻转、跳跃、扭动、盘旋……4条大彩龙和1条小彩龙随着鼓点,上下翻飞。春节期间,在辽宁大连金普新区“金州老街坊”,金州龙舞表演热闹非凡。这项距今140多年的传统文化项目,让现场气氛迅速升温。

    金州龙舞起源于金州古城西门外村,古称西门外龙舞、龙灯舞,又称园艺龙舞。金州龙舞既有舞龙又有耍龙,舞龙是在舞台上舞,耍龙是沿着街面巡游表演,舞姿变化,有40多种耍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传承金州龙舞,2022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龙舞展厅建成。经过不断创新、传承,金州龙舞拥有了独特的气质,熠熠闪光,走进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2024-02-22
  • 南方小土豆冰雪之旅,感受东北的热情与风情

    冬日的东北,白雪皑皑,冰花飞舞,是许多南方人向往的冰雪世界。近日,一群来自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游客,被东北人亲切地称为“南方小土豆”,在哈尔滨、长白山、漠河等地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冰雪之旅,感受了东北的热情与风情。


    “南方小土豆”这个称呼,源于南方人对北方寒冷的不适应,穿着厚厚的棉服、戴着可爱的帽子,看起来像个圆圆的小土豆。这是东北人对南方游客的一种友好的昵称,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据了解,这群“南方小土豆”是通过飞猪平台预订了冰雪游相关的酒店套餐,享受了优惠的价格和贴心的服务。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世界闻名的冰雪大世界,欣赏了各种精美的冰雕灯光秀,体验了冰上娱乐项目,如冰上雪圈、冰上摩托、冰上滑梯等。他们还品尝了东北的特色美食,如烤冷面、狗肉火锅、酸菜白肉等,感受了东北人的豪爽与热情。

    在长白山,他们登上了中国最高的火山,观赏了神秘的天池,感受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们还体验了长白山温泉,享受了冰火两重天的舒适与惬意。他们还在长白山万达国际滑雪场,体验了滑雪的乐趣,有的是第一次滑雪,有的是老手,都玩得不亦乐乎。

    在漠河,他们感受了中国最北的城市的魅力,观赏了北极村的极光,拍摄了北极圈的纪念碑,体验了狗拉雪橇的刺激,还住在了冰雪酒店,感受了冰雪的艺术与温暖。


    “这次东北之行,让我大开眼界,感受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也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和友谊。”来自广东的小王说,“我觉得‘南方小土豆’这个称呼很可爱,也很亲切,没有任何的歧视或者不尊重,反而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和交流。”










    “我们很高兴能接待这些‘南方小土豆’,他们都很热情,很好相处,也很喜欢我们的东北。”来自哈尔滨的导游小李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冰雪之旅,让更多的南方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东北,也让更多的东北人走出去,看看我们的祖国。”


    东北的冰雪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各大旅游平台也推出了更多的冰雪游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2-21
  • 湖北黄石:大冶湖汊蜿蜒交错宛如水彩画

    近日,湖北黄石,大冶湖汊蜿蜒交错,宛如绚丽精美的水彩画。春节前,为了捕鱼、晒湖,大冶湖汊湖湖水排干,受暖冬影响,肥沃的湖床上长出嫩绿的小草,点缀在湖床上,与水纹缠绵交织,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水彩画。

    2024-02-20
  • “村咖”,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冲出糖葫芦、炸货、煎饼、烤串、梨汤、炸臭豆腐等年味小吃的包围,一缕缕咖啡香弥散在庙会上。

    今年,北京传统庙会全面恢复,“1+coffee”懿嘉咖啡主理人徐鹏媛在农历春节前后首次尝试把“分店”相继开到了怀北古关迎春大集、雁栖镇燕城新春庙会,“不仅要让游客品到独具特色的乡村咖啡,也要‘让全村都喝上咖啡’。”

    年轻、爱笑、快人快语的徐鹏媛和小伙伴们邀请每一位到摊位前的顾客品尝咖啡,热情地介绍咖啡豆如何选择,烘焙的时间长短、水温的高低如何影响咖啡的口感。


    她的“总店”位于自己生长的村子里——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辛营村,一个坐落在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古村落。











    辛营村。记者盛佳鹏摄


    小河、古树、老街,宁静祥和的村子里,白色咖啡屋是唯一一家咖啡店,在红色灯笼的映衬下,更添几分俏皮的活力与时尚的气息。

    咖啡屋毗邻慕田峪长城景区停车场。当初她只是想和朋友们在自家开设的民宿旁找个闲暇时喝喝咖啡、聊天休憩的小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屋因为临街,就在路人们的‘敦促’下对外营业了。不承想,开业两年多时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在徐鹏媛看来,咖啡屋是村子与外界沟通的“会客厅”。她想把咖啡和当地文化相结合,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一杯咖啡的惬意,更体验到怀柔长城脚下独有的古村落风貌和放松的生活方式。











    “1+coffee”懿嘉咖啡屋。记者盛佳鹏摄


    这样的想法正是乡村咖啡流行的“密码”。相较于知名连锁咖啡店,这些散落在山水之间的咖啡店,往往拥有“独门”饮品,更有无敌田园风光,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和关注。


    走进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九渡河村的忆水留年咖啡屋,映入眼帘的是堆砌的石头和叠放的木桩撑起“不修边幅”的木质柜台。环顾四周,木质桌凳、红砖墙壁,这些“简陋”的陈设在茂盛的绿植和盛开的鲜花中透露着质朴与随性。











    忆水留年咖啡屋。受访者供图


    这家咖啡屋可谓“村咖”的探路者,已经在长城脚下十年之久。

    行走国内外见识过繁华世界后,忆水留年咖啡屋的主理人兼咖啡师张和荔在2013年决定回到从小生活的九渡河,开了这家咖啡屋。“虽然来周边游客很多,但当初刚开始营业时顾客很少,自己也不会制作咖啡。如今,眼见来怀柔乡村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也早已成为一名成熟的咖啡师。”张和荔说,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他们很多是在亲友介绍下,到北京的第一站就直奔这里喝上一杯。


    在去年底举办的北京市怀柔区首届“村咖”乡村咖啡大赛上,张和荔凭借一杯杏仁咖啡获得最佳创意奖。野杏仁是九渡河的特产,从山上采摘下来的杏仁经过泡发、研磨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最终制成杏仁浆。略带甜味的杏仁浆在下层,虽苦味香的咖啡在上层,“第一口喝下去,能品到咖啡与杏仁相融合的香与苦,再继续喝,杏仁的甜味慢慢变浓。”张和荔说,这就像拼搏的人生,先苦后甜。











    张和荔(左一)和外国游客在忆水留年咖啡屋。受访者供图


    如今,乡村咖啡正流行。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区和首都重要功能承载地,怀柔区山水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慕田峪长城、红螺寺、雁栖湖、青龙峡等一大批知名景区坐落在山野乡村,不少咖啡创业者踏入山水之间。

    张和荔不惧竞争。“我想留住美好回忆。”张和荔的愿景是:“当你20岁来这里品尝咖啡,咖啡厅是这个样子;当你50岁来的时候,它还是这个样子。”

    因着这些年轻人回到家乡创办咖啡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扎根怀柔,怀柔悄然间成为“乡村咖啡”聚集地。


    怀柔区怀北镇的河防口村,长城脚下,毗邻雁栖湖、青龙峡、石门山、怀北滑雪场,坐拥极佳的地理位置,加之交通便利,是许多市民休闲度假必选之地。一栋米黄色二层建筑是2023年4月村里新开的咖啡馆——雁栖湖新知咖啡厅,提供饮品、甜点、简餐等。登上二楼的露台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长城蜿蜒在山脉之间。











    雁栖湖新知咖啡厅。记者盛佳鹏摄


    不同于装饰自家院落开设咖啡厅,这家咖啡厅的“主人”是一家怀柔区属国有企业——北京市雁栖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公司副总经理,路健谈到,目前公司在河防口村盘活村闲置民宅,开设了4家“科学家小院”和这家咖啡厅。

    路健坦言,在乡村,将咖啡文化引入更多人的生活中,打造新的消费场景,不仅能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推动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咖啡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区域发展。这包括改善道路、水源和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尤其是咖啡文化的兴起可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增长。

    “不到一年时间,村里已经新增了三四家咖啡厅。”路健认为,咖啡在乡村的广泛流行,是大量的城市居民涌入乡村生活和旅行,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乡村,也是乡村游、周边游高速发展的体现,“大众观光旅游正在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是旅游品质化发展的体现。”

    2024年的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创和美乡村新气象。推动“多规合一”在村庄落地实施,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区。


    “村咖”的发展,助力乡村旅游打造消费的新场景、提供发展的新动能。在怀柔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勇看来,通过多元化创意开发、多领域跨界融合、多渠道策划营销,怀柔区大力发展乡村“咖啡经济”等模式和项目,“村咖”已经成为振兴怀柔乡村旅游产业的一匹黑马。目前,怀柔有乡村民宿2199家,有乡村咖啡店70余家,参与“村咖”就业人员500余人。











    “村咖”亮相怀北古关迎春大集。记者盛佳鹏摄


    张勇表示,怀柔是生态涵养区,怀柔旅游已经构筑了“城市-郊区-乡村-田野”的休闲空间体系和“观光、休闲、参与、体验”的内容与特色。尤其是近年来,怀柔区坚持以文化内涵提升、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民宿+”,厚植乡村文化底蕴,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下一步,怀柔区将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以当地独有的特色资源作为基础,动员连锁机构、咖啡爱好者、乡村民宿加入“村咖”产业。每年还要定期举办类似“村咖”大赛、农民丰收节等特色活动,在打造山水风光的同时突出文化特色,使怀柔“村咖”迸发出更加动人的生机和活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村咖”是一种尝试,也是一个开端。徐鹏媛和伙伴们正在忙碌地准备着约300平方米的懿嘉咖啡旗舰店于今年春夏之际在怀柔科学城开门迎客。届时,她仍会满脸笑容地讲起她的“咖啡故事”,把对咖啡的热爱变成热衷的事业,开设培训课程,让更多人认识咖啡,和更多创业者,尤其是年轻创业者在乡村开始新的事业。

    2024-02-19
  • 【锦绣中国年】河北井陉:万紫千红舞太行

    夜幕降临,花灯亮起,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坡头村的新春“游灯会”开始了。

    “哎……嗨……”一声呼喊结束,村内小广场上,音乐响起,红伞开合,手绢飞旋,绿扇绽放,十几名表演者依次排开,跳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

    年过七旬的带队表演者安五生左手擎伞、右手执扇,动作灵动,舞姿洒脱。他一边舞蹈,一边哼唱:“梅开五福地,花绽七彩虹;乡韵曲之本,乡风舞中魂;乡音不绝万年欢,陉山奇秀蜡梅红……”

    “音乐鲜明,舞蹈也极富特色,在别处可见不到……”来自南方的游客张昕宇专程“掐着点”赶到这里,为的就是体验地道的“北方年味儿”。

    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舞种,井陉拉花于明清时期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一带,是“游动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凭借特色鲜明的音乐与舞蹈,井陉拉花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井陉县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

    “拉花艺术的形成,与井陉县的地理环境、经济历史紧密相连。”井陉县文旅局副局长王雪梅介绍,井陉县位于太行山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的战乱迫使百姓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述说苦情、乞求施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有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因为“花”与“荒”为地方谐音,后来就叫作“拉花”。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风格刚柔相济、粗犷含蓄。“虽然属于秧歌,但是咱们的拉花风格独特……”王雪梅介绍,一方面井陉拉花多采用流传在民间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绢、彩扇、伞、鞭、太平板等。另一方面,井陉拉花的音乐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的音调,其节奏鲜明,风格刚而不野、柔而不糜,与拉花舞蹈沉稳、豪迈的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极富观赏性。

    充满民间特色的井陉拉花,是从广袤土地中开出的绚烂之花,接地气,有生命力,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在井陉县,有“上到九十九,下到蹒跚走,井陉拉花遍地扭”之说。穿行于井陉县各地,井陉拉花的身影无处不在。幼儿园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拉花,学生的课间操扭的是拉花,老年人跳的“广场舞”也是拉花……近年来,井陉县成立了井陉拉花艺术研究会,组建井陉拉花艺术团,建立多个井陉拉花艺术培训基地,并将井陉拉花列入当地中小学教学课程。此外,每年井陉县民间艺术节期间,还会专门举办井陉拉花大赛等,让井陉拉花这种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变成了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在井陉,拉花这种从民间提炼而来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她身上饱受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气神亦得到了延续,当地人的气质品性也融在井陉拉花的一招一式里。62岁的井陉拉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香瑞说:“井陉拉花是逃荒途中形成的舞蹈,一路上大家相互扶持,虽然艰辛,却从没有失去希望,拉花背后的意蕴,就是井陉人的精神宝藏。”

    2024-02-18
  • “十四冬”带火乌兰察布冬季游

    乌兰察布市春节假日旅游捷报频传:假期前5日,乌兰察布春节假期冰雪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据该市文旅体局综合测算,全市共接待游客25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7亿元,呈现后来者居上之势。

    近年来,乌兰察布凭借充足的旅游资源优势,持续擦亮“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滑雪好去处”冬季旅游品牌,以“十四冬”为契机,用活冰雪优势,围绕“聚人气、聚商气”目标,以“上冰雪、品美食、观民俗、搞采摘、赏文博、逛街区”等为突破口,不断拓展“之”系列活动形式内涵、丰富产品供给,延伸“冰雪+文旅”产业链条,冰雪旅游持续升温。

    进入冬季,察右后旗乌兰哈达火山被白雪覆盖,银装素裹,形成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在凉城马刨温泉,游客们尽情享受着冬日泡温泉的舒适;走进集宁区大河湾滑雪场,游客们在广阔雪道上畅快滑行,享受着速度与激情……乌兰察布不仅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冰雪资源,无论是欣赏壮丽的冰雪风光,还是参与精彩纷呈的冰雪活动和独具魅力的冰雪体验项目,乌兰察布都能为游客提供一个难忘的旅游体验。

    “朋友介绍我们来的凉城马刨温泉,来这住了5、6天,泡了温泉、滑了雪、还看了‘十四冬’比赛,挺有趣,这和我印象里的北方冬季完全不一样。”上海游客杨国梁发自内心地说道。

    2023年,乌兰察布紧抓“十四冬”对冬季旅游的拉动作用,提早谋划、长效发力,持续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挖掘冰雪资源、深耕赛事旅游市场,将“冷资源”打造成“热产业”。

    开行北京—乌兰察布冰雪康养专列,首批两列专列吸引滑雪爱好者、知名网红、媒体记者等300人参与。特别是针对“十四冬”,开行了“乌兰察布站—凉城国际滑雪场”冰雪旅游直通车和滑雪公交专线。

    “为了方便游客市民来凉城滑雪场看比赛、玩冰雪,我们专门开通了旅游直通车,直通车每天一趟,截至目前搭乘游客已达5000人次了。”乌兰察布市文旅体局局长郝文跃告诉记者。

    围绕“十四冬”,乌兰察布以“聚人气、聚商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拓展“之”系列品牌活动内容形式,以“冰雪之恋”系列活动为主线,在2023年11月底至2024年3月底期间,策划活动143项。

    走进乌兰察布“冬”之夜的冰雪嘉年华游玩区,开阔的戏雪区域内,雪地卡丁车、雪国小火车等20多种刺激的冰雪项目,让游客玩得不亦乐乎。

    随着冬季旅游持续升温,乌兰察布冬游产品不断“上新”。建成首家室内滑冰馆,为冰雪爱好者们提供了游玩好去处;“乌兰察布之夜”加快季节转型衔接,打造了乌兰察布“冬”之夜,自1月26日开街以来,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消费260余万元。“花灯之缘”乌兰察布古城嘉年华新春灯会“火爆出圈”,点亮了城市夜经济,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

    与此同时,乌兰察布突出“年味”,做精节庆文旅活动,点燃冬季旅游的“一把火”。

    察右后旗“火山之约——灿烂盛宴”、“迎新年舞华彩”乌兰察布市美术馆典藏作品展……春节期间,以营造浓厚“来乌兰察布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线,策划举办涵盖冰雪、民俗、非遗等特色的各类大型文旅活动27项。各类节庆活动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

    为了擦亮冬季旅游品牌,乌兰察布更是创新宣传模式,举办“向西一步去滑雪”冰雪体育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吸引6000余名京津冀和周边省市滑雪爱好者参与,线上全媒体宣发点击率超千万人次;举办乌兰察布“冰雪之恋”运动季启动仪式,现场吸引游客超4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乌兰察布冰雪旅游知名度。

    同时,打通官媒、自媒宣发渠道,联合网信办、融媒体中心等部门,选聘16名“粉丝10万+”本土网红达人担任“乌兰察布文旅星推官”,综合运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制作、宣发冬季旅游活动相关宣传产品120余期,吸引各平台近千万游客关注,向全国发出乌兰察布“冬之邀约”。


    “‘十四冬’部分项目在乌兰察布举行,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机遇,我们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力争办好此次赛事。”郝文跃表示,“借势‘十四冬’,乌兰察布冬季旅游‘破冰’了,全域全季旅游发展目标正在加速实现。”

    2024-02-18
  • 龙乡“舞龙”舞出好彩头

    龙乡“舞龙”庆龙年。今年春节,有着300多年历史、独具地方特色的“子午耍龙”巡游,在“中华玉龙之乡”赤峰市精彩上演。巡游场面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围观,为龙年送上一份好彩头。

    大年初一上午10时,一条“长龙”在紫蒙湖畔腾空而起,舞龙传承人张学全带领宁城县三座店镇的村民们敲起了锣鼓、舞起了长龙。只见擎龙柱者手持龙珠,引导长龙腾空起舞,数十米长的彩龙时而“昂首啸天”、时而“入海破浪”、时而“龙逐宝珠”、时而“盘旋绕柱”,形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村民和游客伴着一路锣鼓声跟随“长龙”前行。

    “我爷爷那辈就开始舞龙,我师从父亲。赤峰是玉龙故里,我们以舞龙为耀。今年是龙年,我们通过‘舞龙’祝愿老百姓生活风调雨顺。”传承人张学全说。

    赤峰市是“中华玉龙之乡”,1971年,这里出土了素有“中华第一龙”美誉的龙形玉器——红山文化代表性器物大型“C”型碧玉雕龙。

    “中华玉龙之乡”有过年耍(舞)龙的习俗。据介绍,乾隆八年(1743年),三座店街中心建起一处关帝庙,有庙即有庙会,舞龙、秧歌等表演项目随之应运而生。

    “子午耍龙”舞的是两条龙,一红一绿,又称为子午龙。红龙是火龙,白天舞,寓意给人间带来光明;绿龙为水龙,晚上舞,寓意风调雨顺。如今,每逢新春佳节,群众纷纷走出家门表演舞龙、参加庙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今年的“子午耍龙”巡游表演计划持续至正月十六。舞龙表演队伍由13人组成,都是当地村民。大家身着喜庆的服饰,头戴舞龙帽,手擎舞龙柱,辗转腾挪,精神抖擞。舞龙表演还特别把“玉龙故乡”的元素融入到表演中,并结合了武术动作。表演者舞姿矫健、豪迈威猛,引得游客、村民纷纷拍照留念。

    “龙乡‘舞龙’年味浓。我们在龙乡沉浸式看舞龙,可以真切感受到龙的精气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外地游客成伟佳对记者说。


    “今年喜逢龙年,我们在节目编排中特别将古老民俗文化和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让表演更具观赏性,更加体现龙的文化内涵。”宁城县三座店民间艺术协会负责人吕国安说,舞龙表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每逢春节,我们县里都会组织具有本土特色的“子午耍龙”表演,深受各年龄段群众喜爱。

    2024-02-14
  • 五原县冰雪活动持续火热

    大年初三,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居民王宏伟一家10口人向五原印象古郡湖滑雪场进发,在冰天雪地里享受悠然假期。“年前县里举办了第二届冰雪节,可我们两口子工作忙,没时间带老人和孩子去,现在趁着春节假期,我们一家人来滑滑雪,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年味儿!”王宏伟高兴地说。

    滑雪场里人流熙攘,有的玩冰面雪圈、有的打雪仗、有的骑雪地摩托、有的打卡拍照,一派热闹景象。摔倒后的“哎呦”声、雪圈冲浪的尖叫声、纵横驰骋的欢笑声,汇聚成了一首春日里盛大的冰雪交响乐。不少游客一大早就装备齐全地投入银装素裹的世界,呼吸着清新空气,享受冰天雪地里独有的情趣。“这次回来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大,尤其是这个滑雪场让我感觉特别有趣,游玩的项目非常多,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冰雪的乐趣。”从北京赶回老家过年的辛沐容说。

    “借助‘十四冬’的春风,我们县的冰雪旅游产业也跟着沾光,越来越多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欣赏冰雪表演、尝试各类冰雪运动,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五原县文旅广局局长李雪琴说。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各旗县区大力挖掘冬季旅游资源,融合传统多彩民俗,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让‘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努力实现旅游拉动产业、集聚人气、带动商业,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冰雪文旅资源的情韵,进一步提升巴彦淖尔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2024-02-13
  • 小山村迎来10万人次上冰雪

    放假的学生来了、附近的居民到了、天南海北的游客也闻“名”赴约……冬日的寒冷没有将兴安盟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心村“冰封”,反而让这个只有800余人口的小山村借冰雪孕育出生机。入冬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名冰雪运动爱好者来到红心村滑雪场,共享冰雪之趣。

    “今年,滑雪场来的人特别多,可以和各路高手切磋滑技,别提多开心啦!”放假回家的大学生王佳成非常感慨,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很大,尤其是红心村这个滑雪场就在家门口,一迈脚就到了。

    红心村党支部书记李英辉告诉记者,“2018年,村里建起了雪村滑雪场,村集体每年分红3万元,还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村里农副产品也找到了销路,每年销售额近10万元。”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李英辉见证了冰雪经济给红心村带来的变化。过去,村口的滑雪场是110亩的荒山,村里尝试栽植经济林,但很快发现,收益甚至不足以抵消管护费用,最后村里将目光锁定在冰雪运动项目上,滑雪场也定位为大众滑雪,并致力于“黏住用户”。

    “这两年,北京冬奥会和‘十四冬’的‘春风’也吹到了这个小山村,我们也适时推出冬季研学、惠民低价票等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接触滑雪,培养了很多热爱这项运动的铁杆粉丝。”雪村滑雪场经理王强对冰雪产业的发展信心十足,从滑雪场营业到现在仅仅几年,游客就从最初的不足5000人次达到现在每年冬季可以接待10万多人次,造雪面积也从1万平方米扩大到了3.8万平方米,变化有目共睹。

    “看,那就是我们村里的网红饭店。”在滑雪场就业的村民黄明阳隔窗指着不远处的“初家大院”说,游客在山上滑完雪,下山还可以品尝地道的杀猪菜、铁锅炖大鹅、豆包等特色美食,“玩得好、吃得也香!”


    实现生态与产业互利共赢,既是红心村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也是红心村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当地的村民也从这里得到了实惠,“希望这样的产业越来越多,咱老百姓过得更舒心。”黄明阳笑着说。

    2024-02-12
  • 竹溪泉水养出“海之味”

    三文鱼从山中来?






    竹溪泉水养出“海之味”



    临近春节,竹溪县桃源乡瓦沧村冷泉三文鱼养殖基地,鱼池错落山间,鱼儿怡然畅游。

    “最近网上的农业大摸底,让咱们村的三文鱼基地火了一把。”村民张德喜自豪地说,现在到基地务工,每月能挣4000多元。

    上一次这么火,还是2021年。那年,桃源乡精准招商,引来外地客商在瓦沧村成立十堰格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养殖冷水三文鱼。

    “当时村民根本不信山里能养三文鱼。”公司负责人赵晓旭回忆。

    实际上,瓦沧村山清水秀,泉水清澈,且水温常年保持在6℃至18℃之间,非常适宜三文鱼生长。

    “这段时间行情比较好,出厂价比平时高出10%左右。今年满负荷生产后,三文鱼产量可达300吨,年产值约3000万元。”赵晓旭说。

    除了养殖,格瑞公司还从事三文鱼加工、销售、渔业设备研发和生产等业务,建立三文鱼融合餐厅,创建“秦楚冷泉”品牌,研制100余种三文鱼及其他冷水鱼的食法,开发三文鱼干、鱼松、鱼罐头等系列深加工产品。

    “我们通过‘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80多户村民养殖冷水鱼,户均年增收3万元。”瓦沧村党支部书记乔森介绍,将持续完善渔业深加工车间,创办特色农家乐,开发水产养殖研训基地,升级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建成集养殖、餐饮、休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

    2024-02-06
  • 写春联吃坝坝宴 菜市书屋里享团圆年

    ▲在菜市书屋,志愿者为市民写福字


    蒸烧白、宰鸡鸭、切葱花儿,双流区普贤农贸市场外一场坝坝宴正在备菜,热闹非凡。2月4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到成都街头走一走·遇见文明中国年——温暖团圆·菜市过年”系列活动走进菜市书屋,写春联、捐绘本,不能回家过年的菜市摊主与家属在这里共享一顿温暖热闹的团年饭。

    21桌坝坝宴座无虚席

    菜市里团年热热闹闹

    “好多菜哦,整得这么热闹,等一下中午我们一家都要过去吃!”水果店老板刘金银一边给顾客切甘蔗,一边关注旁边的坝坝宴。她告诉记者,这几天好多人都陆续回家过年了,虽然她还没回去,但能有这样一顿坝坝宴,她觉得热闹又温暖,空气里弥漫着浓厚的年味。“孙娃子6岁了,每天放学回来自己就到菜市书屋去了,喜欢得很。这个书屋办得太好了,里面的书娃娃都喜欢,坐得住,我们家长也放心。”刘金银告诉记者。

    金黄的炸虾,油光锃亮的烧白,麻辣鲜香的凉拌鸡……昨日中午12点,坝坝宴正式开席,21个大圆桌座无虚席,农贸市场的商贩及家属欢聚一堂,孩子们的欢笑声不断,大家一起举杯,庆祝龙年春节。“这个团年饭比屋头的还热闹,都是平时街坊邻里,娃娃们相互也认识,耍得特别高兴,好久没过这么热闹的年了。”商贩罗女士表示。双流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天一共来了200多人,除了坝坝宴,还有考古专家讲历史故事、写福字写春联等,接下来菜市书屋还将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欢迎大家都来参与。

    新书送给菜市书屋

    更多活动等你参与

    “龙年大吉”,五年级的郑颜汐蘸取墨水,一笔一画在红纸上写下对联的横批,送给市民。郑颜汐学书法两年了,拿了不少奖,听老师说有这样一场活动,她觉得很有意义,马上报名参加了。虽然现场天气有点冷,她双手冻得通红,但她仍然握紧毛笔,写好每一个字,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大家。记者看到,活动现场写对联的都是小志愿者,他们热情又认真,问叔叔阿姨们喜欢什么,提供“定制服务”,不少市民还拿着对联和可爱的孩子们合影。

    活动现场,双流区政协文体新界别组还向菜市书屋捐赠了一批新的书籍,以儿童读物、儿童绘本为主,方便低龄儿童阅读。

    据悉,本次活动是“到成都街头走一走·遇见文明中国年”系列活动中的示范活动,春节期间,市文明办还将在地标景点、商场酒店、社区网格等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活动,倡导人人争当温暖传递者、文明践行者、城市代言人,共同体验分享“花重锦官城,万千气象新”的文明中国年。

    2024-02-05
  • 福建蟳埔:簪花盛开渔家乐

    头戴簪花的母女俩在蟳埔村码头前。朱来荣摄










    泉州市蟳埔村,蟳埔女挑起竹篮和彩灯,盛装出行。王志超摄










    蟳埔女穿过蚵壳厝民居之间的小巷子。赵建河摄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蟳埔社区拍照留影。张晓东摄


    【乡村新印象】

    “今生戴花,来世漂亮”。在我国福建省泉州市的蟳埔村里,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这座渔村,无论是巷子里拍照的姑娘,还是街边满头银发撬海蛎的阿婆,都盘发梳成圆髻,系上红头绳,插着满头花,成为村里靓丽的“风景线”。五彩斑斓的簪花、象牙固定的发髻、蚵壳筑成的房屋……独具特色的文化印记让这座渔村迅速“出圈”,成为知名网红地。

    蟳埔村,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历史上,这里曾是无数商船的往来之地,各种奇珍异货堆积如山,各国商人川流不息。浓烈的海洋风情和深厚的闽越文化遗存,使得蟳埔村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闽南原生态习俗。簪花,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蟳埔女头上的簪花围,不仅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也体现着蟳埔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如今,每逢节假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就会把这个小渔村围得“水泄不通”。

    “我们日常所戴的‘簪花围’头饰,被称为‘头顶上的流动花园’,既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也蕴藏着中西方交融的海丝文化。”蟳埔村香香姐簪花围体验馆的店长黄秀端告诉记者。来自江西赣州的游客王金莲刚做完簪花,正在对镜自拍,欣赏自己的“新面孔”。“早就想来蟳埔村‘美一美’,来了以后发现这里的簪花果真名不虚传。”在她眼里,不只是簪花,蟳埔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美。

    畅游在蟳埔村,除了一座座“流动的花园”,当地的特色民居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簪好花的游客们,很多会来到蚵壳厝旁边拍照留念,五彩的花围伴着红白相间的蚵壳墙,有种原生态的民俗美。

    “蚵壳就是我们所知的牡蛎壳,蚵壳厝的墙体由白色的牡蛎壳和红砖共同砌成。据考证,这些牡蛎壳并非泉州原产。宋元时期,满载着丝绸和瓷器的商船从泉州驶向世界各地,返航时,为避免重心不稳,船员将异域海滩上的大蚵壳搬上船作为压舱物运回泉州,放在蟳埔海边。”蟳埔社区老人协会原会长黄荣辉说,当地人拾起一只只蚵壳,然后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成就了这个建筑奇观。

    不仅如此,蚵壳厝还有隔音效果好、防虫蛀等优点。房屋坚固的墙体,优异的质量,让“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在沿海流传。这些错落有致的房屋,是许多蟳埔人温暖的港湾,它们就在潮起潮落间,伴随着蟳埔村居民的每一天。

    如今,随着蟳埔村的“爆火”,当地的旅游业得以崛起。伴随着文旅市场的持续升温,当地人在探索中写出了一本新的致富经。一些靠挖海蛎为生的村民,经过培训后成为簪花师傅;一些闲置的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旅拍店。此外,许多专家也纷纷走进蟳埔村实地探访,前来游学的学生、写生的画家更是络绎不绝。


    漫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黄昏时分,太阳缓缓落下,照在晋江上,泛起点点金光。灯光亮起,古老的蚵壳厝在这一刻变得熠熠生辉。蚵壳厝前,头戴簪花的阿嬷与游客依依惜别。一朵簪花,为小渔村带来娇艳而美丽的色彩,也升腾起迷人的烟火气息。

    2024-02-04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