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布和巴雅尔:为了心中的“天边草原”

    布和巴雅尔(左)深入贝尔苏木贝尔嘎查北疆红色堡垒户图门家调研稳边固边工作。


    经过多个岗位的历练,2016年盛夏,时任呼伦贝尔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布和巴雅尔又一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大草原——被组织选派到了新巴尔虎右旗工作。


    从新巴尔虎右旗委副书记,到旗长、旗委书记,6年中,布和巴雅尔扎根草原、担当作为,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有着“天边草原”美誉的新右旗是地处边疆的牧业大旗。为了推进牧区现代化建设,布和巴雅尔等人多方积极争取,2019年,新右旗成为自治区首批牧区现代化建设试点旗之一。


    3年来,新右旗紧密结合牧区特点和实际,探索生态、生产、生活与草原文化传承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了“芒来”“七村”两种发展模式,组建完成了19个试点嘎查合作社,入社牧户达1900户。各合作社整合草场300万亩、牲畜3.6万头只,全旗畜牧业发展动能和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牧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结合旗情实际,新右旗确立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稳增长、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打造旗域经济高质量增长极”的工作思路。布和巴雅尔引导全旗党员领导干部凝心聚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以“跳起摘桃”的奋进姿态,加大项目争跑和招商引资力度,扎实推动了今年10个市级重点项目落地见效,积极谋划实施了38个旗级重点项目。


    作为旗里的“一把手”,布和巴雅尔经常轻车简从,深入政务服务大厅、厂矿企业、小微企业,与群众和企业业主面对面沟通,征求意见和建议,倾听企业和群众的呼声。布和巴雅尔经常对党员干部讲:“我们服务好企业就是服务人民群众,我们把腿跑断了、嘴皮磨烂了,只要企业和老百姓方便了,就值。”


    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中,新右旗“蒙速办”注册率、电子签章制作和签章率排名呼伦贝尔市第一;全旗推进政务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优流程,申请材料减少了11%,证明材料减少了25%,办理时限缩短了15%,跑动次数减少了30%。


    布和巴雅尔认为,治理好一方水土,才能造福一方百姓。呼伦湖西岸位于新右旗境内,2017年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要求,布和巴雅尔和旗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身于呼伦湖综合治理工作。几年来,新右旗全面完成了移民搬迁、饮水安全、环湖沙地治理、周边景区拆除等9项工程,呼伦湖水域面积由2015年的2030平方公里增加到今年的2243平方公里,水质评价指标达到了地表水V类标准,周边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


    新右旗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也经受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2021年11月,当毗邻的满洲里市突发疫情输入新右旗,在自治区参加重要会议的布和巴雅尔第一时间赶回旗里。


    在抗疫的日子里,布和巴雅尔向险而行,带领全旗干部群众共赴抗疫一线。指挥部有他繁忙的身影,卡口有他关怀的声音,隔离场所有他奔波的足迹……经过1个月的艰苦奋战,新右旗广大干部群众用最小的代价和最短的时间战胜了疫情,共同筑起疫情防控的牢固防线。(记者李玉琢)

    2022-09-27
  • 王秀芝:做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

    王秀芝在田里查看辣椒长势。


    开栏的话: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内蒙古日报从今天起开设“二十大代表风采”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内蒙古出席党的二十大的基层一线代表先进模范事迹,激励和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先进榜样、增强先进意识,“干”字当头、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她,躬耕田野30多载,把根深深扎在大地,在辣椒王国播下希望的种子,矢志不移浇灌耕耘,梦想终于开花结果。


    她,一辈子专注一事,无论寒来暑往,长年工作在30多度高温、犹如蒸笼一般的大棚里;夏天忙授粉,冬天忙育苗。


    她,主持和选育“赤研系列”15个辣椒新品种,在内蒙古、广西、云南等14个省区广泛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410多万亩,取得经济效益近27亿元,大大推进了我国辣椒良种产业化进程。


    她,就是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正高级研究员王秀芝。她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身为一名科研育种工作者,首先要做一粒人生的好种子,扎根祖国大地,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勇于创新、甘于付出、踏实奋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王秀芝动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听到梦想花开的声音。


    时间回溯至1990年,这一年是王秀芝第一次接触到辣椒育种,也是她梦想的开端。当时的“蔬菜研究所”是新成立的,所有工作都要从零开始,所里根据赤峰地区蔬菜生产情况确定了科研方向。刚刚走出校门的王秀芝,就承担起辣椒新品种选育工作主持人的职责,马上开始了育种材料的搜集工作。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王秀芝始终发扬“安专迷”精神,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投入科研工作。为不影响工作,即使在怀孕期间,她也从没请过一天假,产假未休完就开始上班,把刚刚6个月的女儿送到托儿所。1990年初,她离开才满一周岁的女儿,独自一人跑遍了东北、华北的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请教专家、搜集材料,为之后的辣椒育种搜集到了最基础、最宝贵的资源。


    辣椒育种工作要求仔细认真、耐得住寂寞,同时工作环境很艰苦。夏季在蒸笼般的温室大棚里工作,冬季还要远赴海南三亚继续加代繁育。暑热炎炎的六七月份,是辣椒育种的关键时期,她为了筛选更多的材料、组配更多的组合、更好更快地选育出新品种,每天6点就来到试验地,亲自进行去雄、授粉、套袋等工作,她不完成工作从不离开试验地,天天汗流浃背,经常顾不上吃午饭。


    30多年间,王秀芝以执著的态度追求科研梦想。她积累了百余本翔实的田间数据和记录,每一页、每一行都浸透着她的心血和汗水。


    王秀芝一辈子专注一事,躬耕田野,把根深深扎在大地。作为科技团队的领头人,她始终坚持创新理念,秉持严谨作风,发扬团队精神,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向科技要效益,盼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每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正是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时期。为了把好这一关,她经常牺牲春节团聚时间,到基地指导农民播种育苗。在辣椒制种授粉——抓好种子质量的关键时期,每天凌晨4点她就到大棚里指导制种户去雄、授粉,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到中午12点多才浑身透湿地走出棚来。


    经过不懈努力,由王秀芝作为第一选育人选育的赤研系列15个辣椒新品种,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进行成果转化,在内蒙古、广西、云南等14个省区推广应用,取得经济效益近27亿元,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助推脱贫攻坚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方面,王秀芝做了大量工作。她带领蔬菜研究中心立足赤峰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强化设施蔬菜技术研发和推广,赤峰市设施蔬菜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1.1万亩,年产量近470万吨,全年本地蔬菜自给率达到100%;蔬菜除供应京津冀等16个省市外,还打入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为群众致富增收提供了帮助。


    王秀芝担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以来,结合赤峰设施蔬菜生产实际,引进设施番茄、辣椒、白菜等蔬菜新品种100个。多年来,她主持或参加的国家、自治区以及赤峰市重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科技奖励13项,发明专利2项,累计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王秀芝身为科研工作者,却朴实的像普通农民一样。她长期驻守农田,始终保持农民本色,尽心竭力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提起王秀芝,农户有说不尽的感激。2007年元宵节,赤峰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大风降温降雪天气。当时正值春季育苗时期,为保住农户的株苗,王秀芝冒着大雪严寒到市里购买加温设备。元宵节,商店都早早关门,她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货源。之后,她和同事踩着厚厚积雪,往返多次把电暖设备抬进棚里,脚冻肿了也浑然不觉。“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保住农户的每一株秧苗。”王秀芝回忆说。经过一夜奋战,农民的110万株秧苗安然无恙。


    30多年来,她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研究集成示范,为广大农民送技术、送服务,成为他们的技术贴心人。宁城县大明镇二肯西村丛子文家属患病、十分困难,她得知后以个人名义捐款近3万元,帮其渡过难关,近年来她累计为困难农牧民捐款捐物10多万元。


    面对一项项殊荣,王秀芝没有沉浸在荣誉和掌声里。如今,她又承接了投资2000万元的“科技兴蒙”重点项目,在辣椒育种事业上继续耕耘。(记者魏那)

    2022-09-27
  • 福建省南安市出台措施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减负有实招 驻村更专注(深阅读·驻村干部新观察)

    近年来,福建省南安市出台多项措施,为村级组织松绑减负,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取得积极成效。驻村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上,作风更加务实,农村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民群众。


    美丽的花朵在山塘绽放,悠扬的音乐在山涧回荡,刚刚修建完成的村民党建文化广场上,锣鼓阵阵,人声鼎沸……一场别开生面的乡间歌舞会正在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泗溪村举行。台下,驻村第一书记王木树在有条不紊地把控演出流程。去年7月刚从福建教育学院来到泗溪村驻点工作时,王木树心里还有些打鼓:“早就听说驻村干部工作任务重,我能做好吗?”如今一门心思为村里谋发展,他也有了另一番感触:“减负增效,工作更专注了。”


    “一张网”治理,破解“填表多”


    每天6张表格,涉及人口、复工复产等70多项数据……两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面对村里7000多人的数据,泗溪村党支部书记叶壬癸说:“每天光是填表、复印就要花很多时间,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很多时候是重复报送。”


    同样为表格填报苦恼的,还有南安市委办派驻泗溪村干部林文家,彼时他刚到村里工作几个月,对村情尚不了解,却每天面临庞杂的数据报送工作:“说到底还是精力有限,‘一根针’对着‘千条线’,忙起来千头万绪。”


    变化,始于两年前。2020年6月,南安市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推进“一张网”治理,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这一轮治理改革中,泗溪村被划分为9个网格,选派网格员,纳入村干部队伍培养体系,基层工作力量大为增强。


    “一张网”铺下来了,有啥不一样?“村干部待在村部的时间少了,走村入户的时间多了。”林文家感受最深。9个网格员各管一片,网格员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熟稔于心,“工作有抓手,事情自然做得细。”


    手机叮咚一响,“瞧!第五网格的卫生清扫情况报送上来了。”点开“南安网格E通”手机应用,王木树将数据整理、报送到上级机关,“多项数据在这里汇总、存档,上级各部门可随时查看。”据统计,南安市共有2.2万多名网格员充实到各个单元网格,初步打造了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的基层治理队伍。与此同时,通过“一张网”治理,全市近300万条各类信息得以归类汇总,减少了信息重复收集和报送。


    “一条心”发展,力戒形式主义


    “调研活动由叶壬癸带路,我去市里接农技专家来指导果树嫁接。”一杯热茶还没喝完,王木树急着要往市里赶。


    程序性会议线上召开免奔波、杜绝凡事留痕管理……出台于两年前的南安市“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的若干措施”,受到不少基层干部欢迎。


    “表格瘦身,会议缩减,驻村干部有了更多时间来和村干部沟通商讨、服务群众,大家‘一条心’谋发展。”王木树表示。南安市对于形式主义的日常监督整治招招见实效:归拢出口,建立相应的文件质量评价和通报制度,照抄照搬上级文件或明显不合实际、空洞无物的予以通报;推行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安全生产联合会商制度,避免层层开会;纪委监委开展“点题整治”“精准施治”,矛头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今年初,“南安网格E通”又上线了项目审批功能,把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管理主体整合到一起,改变以往项目审批需要层层转办、次次协调的工作方式——这为泗溪村农旅结合项目落地省去了不少奔波。看着项目从申报、立项再到核准、开工,简捷顺畅,王木树很开心。


    现在的泗溪村,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果香,南门沟前原本杂草丛生的坡地上,瓜果次第成熟,周围的农家乐炊烟袅袅。王木树信心满满。


    “一本账”管总,激励创先争优


    负担减下去,薪酬激励跟上来。在2020年的“一张网”治理改革中,南安市在村干部薪酬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将以往村聘干部中的优秀者纳入网格员队伍中,由市级财政发放工作补贴。同时对于村“两委”干部,采取“日常考核+年终考核”方式,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薪酬收入挂钩。“我们通过村干部考核方式调整,激励创先争优。”南安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廖晓鹏说。


    “我们每个月都要关注村里产业的效益,排名前30%的话,可以获得更多奖励,我们可不能落后。”翻开村里的账本,叶壬癸充满干劲。


    “要过紧日子,但也要为基层算好增收账、激励账。”南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洪杰辉说。今年以来,南安市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全市村级运转保障工作。


    今年6月,南安市委组织部与市农商行向驻点村双向互派党建指导员和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引导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向驻点村流动。6月5日,王木树领着215户村民联合向银行贷款,用于发展村里产业和整治村容村貌。


    减负增效,基层干部队伍焕发新活力,基层工作有力推进。据统计,去年泗溪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00.27万元,同比增长72%以上。

    2022-09-26
  • 忠实履行代表职责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推荐、反复酝酿、层层遴选,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他们将肩负着全党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郑重嘱托,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光荣地出席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我们向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选举产生的二十大代表,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作风品行、较强的议事能力、明显的工作成绩,具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符合党中央要求、受到广大党员拥护,为大会胜利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代表,是从全体党员中千挑万选出来、经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的优秀分子,一言一行体现党的形象,社会高度关注。当选为代表的每一位同志,都要倍加珍惜光荣身份,不负信任与重托,忠实履行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自觉为广大党员带好头、作示范,时时处处以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带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习贯彻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党史和悟思想、强党性有机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立足本职拼搏奉献,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带头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牢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解难题,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带头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严三实”要求,勇于自我革命、主动接受监督,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努力提高觉悟、加强修养、改进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带头走好群众路线,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把广大党员群众的心声和建议收集起来、反映上来,为党中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党的二十大,承担着认真总结过去5年工作,全面总结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制定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选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使命。大会期间,代表们将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反映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每一位代表都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认真参加各项议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按章办事,务实建言献策,为大会圆满成功做出应有贡献。大会之后,代表们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引导党员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工作上来,切实发挥好代表作用。


    同心向党盼盛会,奋楫扬帆启新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体代表共同努力,党的二十大一定能开成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2022-09-26
  • 为何玩羊了个羊会“上头”?专家:陷入“多巴胺陷阱”

    我们为什么会为羊了个羊“上头”?



    最近,身边有多少人连夜奋战,只为一个小游戏。号称“通关率不到0.1%”的堆叠式消除游戏“羊了个羊”火遍全网,让玩家们“痛并玩着”。适当玩些休闲游戏,可以发泄身心压力,但《羊了个羊》在难度设置和游戏设定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成瘾机制。心理专家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游戏都会让人产生上瘾,陷入“多巴胺陷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1为何被“套牢”?把控情绪价值











    最近,你被“羊了个羊”套牢没?第一关作为教学关卡,上手非常容易。然而真正的考验是从第二关开始,难度从“新手”跳跃到“史诗级的难度”。不足0.1%的通关率,瞬间激起了大家强烈的“挑战欲”。又因为其中出现为省份而战的玩法,更是引起大家“我为家乡争光”的荣誉感,和不拖家乡后腿的胜负欲,纷纷迎难而上。一次过不了,为了“续命”,不得不看广告。“羊了个羊”让玩家们在“想玩”“血压升高”“自我怀疑”“还是想玩”间来回横跳,最终还是在“越气越玩”的复杂心情驱使下反复挑战、观看广告。


    甚至因为短时间太多玩家集中涌入,火爆程度远超预期,导致服务器3天崩了两次,公司不得不开出重金,急招后端服务器开发人员。短短几天之内,游戏攻略、外挂乃至盗版层出不穷。警方还紧急提醒,谨防冒充“羊了个羊”客服人员、销售道具、复活次数等进行电信诈骗。


    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羊了个羊”为何成为短期内市场上最赚钱也最赚流量的游戏?心理专家表示,玩游戏发朋友圈的动机由分享最高战绩,转变为吐槽与不甘,这种玩法其实就是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深刻洞悉心理的逻辑来让用户“入套”。游戏仍然是游戏,只是包含多个属性,包括社交属性、攀比心理以及赌徒心理等等,通过精准把控情绪价值,驱动用户去试玩游戏关卡。


    2为啥如此“上头”?掉入“多巴胺陷阱”


    “羊了个羊”,为啥能如此“上头”?有观点认为,在“羊了个羊”的游戏里,玩家们“痛并玩着”的心理更像是心理学上的“老虎机效应”:用简单操作,换取“0.1%的通关率”,实现心理需求的“以小博大”。采访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教师韩宁告诉记者,“很多人欲罢不能,并不是这个游戏有多新颖,其实就是连连看的升级版;也不是这个游戏多好玩,很多人根本玩不来,连第二关都过不去。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放不下来呢?这就是典型的上瘾了。”


    韩宁分析,“过不了关,心理不舒服,你就会分泌多巴胺,用来安抚我们的情绪。而分泌多巴胺这个过程会让我们觉得快乐。于是会再一次进入游戏,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副作用就是耐受性阈值提高,我们的身体逐渐适应,分泌多巴胺也就越来越少,你需要更大的刺激或者是更长久的刺激,譬如不断延长游戏时间,才能够获得新的多巴胺。”


    再加上,这个游戏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它有一定的社交功能,“也正是因为这种朋友圈的分享和排名,让你对这个游戏始终有一种剪不断的牵绊,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朋友热聊这款游戏时,你又会不自觉地玩起这个游戏,于是再次陷入多巴胺陷阱。”


    3生活中该如何“戒瘾”?不妨学点行为心理学


    其实许多此类小游戏的开发是符合成瘾机制的,很多玩家不知不觉掉入“成瘾陷阱”。这些小游戏的设计往往出于“收割”一波流量的目的,只是短期爆红,伴随社交话题的渐渐平息而慢慢消失,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


    “除了小游戏,生活中,有些人还会对其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上瘾’,譬如酗酒。”韩宁说,不妨用行为心理学分析下戒瘾为啥难?“设想一下,会在什么情况下酗酒,其实多数在苦恼、郁闷、疲惫、烦躁、恐惧、不安、兴奋、激动等情绪波动下,这个时候需要转移注意力,会选择通过外在的行为方式实现,当这些行为不足以转移时,更有甚者还会选择自我伤害。”


    问题来了,如果我们不选择外在行为帮助,能调节这些情绪吗?回答是“可以”。韩宁介绍说,其实我们自身的调节机制会自发帮助我们,但是需要给这些机制一些时间。这个调整期有些缓慢,这种缓慢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比如你加速跑,突然停下,再突然加速跑,你的身体各个器官都会超负荷,甚至会威胁生命。其实情绪也是一样,大喜大悲也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聪明的机体,会避免过激的方式,才会缓慢治疗我们剧烈的情绪变化。


    可是我们等不了这么一个缓慢的过程,非常渴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恢复正常,就一定会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但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决定作用来源于我们自身,是我们各器官机能的调节,帮助我们缓解相关不良情绪。当我们感觉到稍稍舒服些的时候,并不是靠外在行为,而是内在自我的变化带来的。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内在的自我变化,认为是外在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改变。于是就爱上了这样的行为,觉得这个行为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形成条件反射,最后只要自己有了一点儿情绪变化,就会做出相应的外在行为。










    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机制让自己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呢?韩宁建议,当我们情绪产生剧烈变化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积极的行为,并将这些积极的行为变成我们的“习惯”。比如可以选择适当的健身、跑步、阅读、听音乐等。要牢记的是:治疗我们情绪的并不是这些外在行为,而是我们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我们需要借助这种调节机制,让我们有积极行为的“习惯”。

    2022-09-24
  • 外国青年走读中国:促进青年交流 推动互学互鉴

    近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共同组织的2022年“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来到山东青岛。来自10个国家的青年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上合示范区等地,了解上合组织的国际合作创新模式。


    “为青年交流合作搭建广阔舞台”


    本报记者戴楷然


    上合组织国家特色商品馆、国际物流港、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转化中心……在“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青岛活动中,尼泊尔青年什卡·塔巴·马加尔与来自各国的青年一道,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简称“上合示范区”)、青岛港等地切身感受上合组织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国际合作创新模式,“眼前的繁忙景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具有广阔前景。”


    这位长发飘飘、充满活力的尼泊尔姑娘,已在中国学习、工作了7年多,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她更习惯大家称呼她的中文名——丽丽。2019年,丽丽投身上合组织青年平台(SCOLAR)加德满都中心,与尼泊尔高校合作,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为当地青年提供创业建议与指导,助力他们实现创业梦想。采访中,她同记者讲起印象深刻的实践案例——她们曾借助上合组织青年平台,帮助一些尼泊尔青年将当地特色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为他们找到了一条创业致富之路。


    “上合组织打造了许多机制化的青年交流项目,让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互学互鉴,为青年交流合作搭建广阔舞台。尼泊尔是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我很幸运能参与这些项目,在学习和交流中促进青年事业发展。”丽丽说。


    今年6月,丽丽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上合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深入了解上合青年在科技、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前景。“我们参观了腾讯、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比亚迪等中国企业,感受到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和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丽丽说,上合组织还搭建了国际青年创业孵化平台,为共建“一带一路”及上合组织国家青年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孵化服务。


    丽丽表示,上合组织不仅为青年提供合作平台,还重视加强青年能力建设。“上合组织青年平台一直致力于提升青年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写作技能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不同国家的青年拓宽国际化视野,在合作共赢中实现包容性发展。”


    “尼中两国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丽丽表示,共建“一带一路”给尼泊尔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尼跨境铁路的可行性研究即将开启,这将给尼泊尔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她激动地说。


    这些年来,丽丽还一直积极为尼泊尔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筹措资金。2015年尼泊尔地震发生后,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九层神庙建筑群遭到严重损坏。经中尼双方政府协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援助尼泊尔工作队与尼泊尔专家一道,对文物采取保护性修缮。经过近5年的努力,九层神庙修复项目文物本体维修于今年7月圆满完成。“两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团结协作、守望相助,在我看来,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丽丽说。


    在采访的最后,丽丽与记者聊起了她在中国的生活。“我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变化,城市越来越现代化,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丽丽表示,在探访中国各地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个人都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这也激励着我不断为青年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本报记者时元皓


    今年是孟加拉国青年莫斯塔克·阿赫迈德·加力布与中国结缘的第二十个年头。初来中国时,加力布还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本科留学生。现在,他已成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


    自幼年起,加力布的生活中就不乏中国元素。“我小时候用的铅笔上印着‘ShanghaiChina’(中国上海)字样,爸爸的衬衣口袋里总会别着一支中国产的英雄牌钢笔。”加力布回忆道。他还读过一些中国故事书,“我从小就知道神笔马良、孔融让梨的故事。书中插画里活泼可爱的中国小朋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2002年,19岁的加力布高中毕业,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公派来华留学的机会。那是一个略显炎热的9月,他乘坐火车从北京前往武汉,途经辽阔的华北平原。车窗外的景象,加力布至今历历在目——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即将成熟的农作物像是给大地铺上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农民在其间辛勤劳作……


    这是加力布第一次看到中国农村地区的风貌,广袤的农田让他仿佛回到了家乡。“看到这无比温柔的一片金黄,我想起孟加拉国种满庄稼的土地,这让我觉得很亲切。”加力布说。


    此后的多年间,加力布经常乘坐火车往返于北京和武汉之间。“在火车上看窗外的农田成为我的爱好。”透过车窗,他直观感受到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变,“早先,农民们大多住在红砖砌成的小房子里。如今,沿着京广高铁,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修葺一新、排列整齐的楼房。”火车载着加力布南来北往,也让他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留校任教后,加力布都会利用假期到贫困地区做义工或支教。此外,他还走访了湖北随州、陕西安康、湖南湘西等地的农村地区,这些实地调研加深了他对中国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的认识。“在我走访过的村子里,都能看到村里建起了贫困档案。”加力布说,村委会主任对各个家庭的情况都很熟悉:谁家里有残疾人、谁家里有病人……“当地政府尤其关注那些在脱贫后容易返贫的村民,并通过多种举措帮助这些村民。”


    博士毕业后,加力布曾入职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在该公司海外事业部的工作中,他接触到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进而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希望我的跨文化身份能够为研究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国际合作作出一份努力。”加力布说。2015年,加力布回到武汉理工大学继续做博士后,主要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关系和国际产业合作等课题。毕业后,他担任该校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并从事教学工作。


    不久前,加力布参加了“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青岛活动,感受到上合组织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合作动力。在他看来,上合组织、共建“一带一路”是深化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也为其他国家学习中国发展经验拓展了渠道。


    近年来,加力布在国内外媒体和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并获得了包括“武汉青年五四奖章”等在内的不少荣誉。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成绩,“我愿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是我最大的成就。”


    “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


    本报记者任皓宇崔琦


    “中国是我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我干事创业的起点。”来自阿富汗的青年创业者瓦希德·艾哈迈德扎伊如此形容他眼中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帮助其他留学生和国际人才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的机遇。”


    艾哈迈德扎伊从小生活在巴基斯坦,初中毕业后随父母回到阿富汗。2014年,满怀着对中国的向往,他来到北京留学,与中国的故事就此展开。在这里,他更习惯被称作马赫。“到目前为止,我人生近1/3的时间都在中国度过,从学校踏入社会的重要一步也是在这里完成。”马赫喜欢和朋友分享每年中国两会备受关注的话题,写项目介绍时对中国的相关政策了然于胸……身边的朋友都亲切地称他为“中国通”。


    2016年,马赫和两名中国同学组队参加了中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在比赛中获得银牌,“这次参赛经历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契机,我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创业期间,马赫对中国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包容的氛围深有体会,“在中国,当创业者有了一个不错的想法并愿意付诸行动时,将获得来自政府、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创业者走出、走好第一步。”


    马赫以他自身的创业经历为例,2020年9月,他参加了第八届海外人才创业大会,获得创新奖。同年10月,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CBD国际人才港。马赫的创业想法得到朝阳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的积极回应,他创办的北京无限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很快进入了注册程序,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注册的外资企业之一。


    “公司成立后,朝阳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帮助我们对接场地、媒体、公共机构等资源。”马赫介绍,他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通过人才社群建设,为有需求的企业和人员提供商务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帮助留学生和国际人才来中国工作,推动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合作。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机遇也是世界的发展机遇。”这是马赫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久前,他参加了“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山东活动。在淄博综合保税区,马赫听了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后感慨,“这里提供了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搭建了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帮助中国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也为制造业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落地平台,让他们共享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


    因为业务关系,马赫经常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人才交流。“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聚集国际人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发展机遇。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倡议,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带来希望,这些正是各国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所需要的。”


    作为一名创业者,马赫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会继续留在中国,把我的企业做好、做大,帮助更多人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马赫说。


    “这是多么好的安排”


    本报记者巨云鹏


    “在我童年印象中,中国是花木兰的家乡,是个神奇的地方,那时的我没想到将来有机会来中国工作、生活。”在上海生活了13年,谈起与中国的缘分,来自亚美尼亚的阿斯特丽德·波戈相仍然觉得很奇妙。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马星星。


    2009年高中毕业后,自幼学习小提琴的马星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刚来中国的前8个月,我一直在学习中文。”马星星回忆,零基础学习中文很难,但她咬着牙坚持下来,并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顺利开启了在中国的音乐学习之旅。


    大学期间,为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她参加了许多校内外活动。在上海交响乐团主办的一次大型国际小提琴比赛中,马星星担任志愿者,参与部分组织策划工作,还负责接待外国评委。因为表现出色,活动结束后,她收到了来自上海交响乐团的工作邀请。


    “音乐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向演奏家的方向发展,毕业后选择到乐团从事行政工作的比较少,但我喜欢尝试不同的选择。”马星星表示,她的导师、著名音乐家徐惟聆教授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非常尊重她的个人想法,支持她去乐团试试看。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外交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部分无工作经历的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这太适合我了,我想这是多么好的安排,我要留下来!”马星星立即提交了申请,不到两个月,她顺利通过审批,拿到了上海001号留学生在沪工作证。


    在上海交响乐团,马星星负责沟通各种国际项目和乐团的行政事务。“我的个人经历正是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生动例证。”马星星以上海为例,每年都有许多国际团队到上海交流演出,其中不乏许多国际知名演奏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上海交响乐团的文化交流工作仍在进行。无论是线上直播,还是室内或室外演出,马星星对负责的业务项目倾尽全力,精心策划、踏实跟进。


    工作之余,马星星的生活里也少不了音乐。她与几位爵士音乐家在上海组建了一支乐队,并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乐队的艺术家们将古典乐与爵士乐融合,借助充满创意的视觉和舞蹈元素,给观众带来奇妙的沉浸式音乐体验。“大家专业不同、来自不同的国家,因为音乐走到一起,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马星星说。


    疫情防控期间,马星星报名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面罩为社区居民服务。“看到外国人做志愿者,有的居民一开始挺惊讶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我在上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这里已经成为我的家,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我的家人。”马星星说。


    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交响乐团距离不远,这段短短300多米的道路,记录了马星星与上海的故事。漫步周边街道,她感慨良多:“上海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变化,总有新的大楼和商场开门营业;同时,也有很多地方一直保持着曾经的模样,始终未变。”变与不变之间,历史和创新在这里融合。“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3年,我还会在这里生活很多年,继续书写我与中国的故事。”马星星说。

    2022-09-23
  • 为端稳中国饭碗 这群特殊\\\"农民\\\"付出毕生心血

    满身泥尘、满手老茧、满头白发,他们是日夜耕作的“农民”,是一群特殊的科学家。寒来暑往,他们在田垄上劳作,也在实验室里奋斗。他们爱种子,就像父母爱孩子,因为他们深知,“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本版联合人民日报碰碰词儿工作室、人民网移动中心制作推出融合报道,讲述5位农业科学家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付出的心血,几十年的爱国情、报国志令人感佩。


    中国的大地,四季都美。愿未来有更多人投身种业振兴事业,在田野里种下心愿、挥洒汗水、收获希望,愿大国的粮仓装满沉甸甸的幸福。


    ——编者


    81岁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


    五十载追梦万里稻香


    本报记者刘晓宇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初秋微风掠过闽中丘陵,一股香甜的稻谷味儿扑面而来。再生稻品种“内6优7075”试验田里,一场现场测产验收活动正在紧张进行。


    田块丈量、收割、水分测量、称重,一系列工序有条不紊,“平均亩产857.01千克!新品种丰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仔细检查本子上的所有记录,坚定地说出了丰收数据。田埂上,稻农、研究者热烈鼓起掌来。


    头戴草帽、双脚踩泥、手掌粗糙、面庞黝黑……眼前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多年如一日关心着老百姓的饭碗,“粮食安全的基础在种业,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很多人都吃过他培育的稻米。


    为实现“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的目标,谢华安从1972年便开始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同时担任三明南繁领导小组组长。他带队前往海南三亚,在那里开启了长达50年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生涯。


    “追着光和热,忍着苦与累。”睡稻仓、守田埂、战高温,谢华安长期“泡”在南繁育种基地,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当时的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恢复系主要从国外引进,稻瘟病抗性较弱。“不抗稻瘟病的杂交水稻,是没有前途的。”谢华安决心解决抗病问题。


    1981年,经过无数次杂交试验,谢华安成功育成了抗病新品种“汕优63”,经过5年制种技术研究、南方稻区试验、中晚稻区试验后,“汕优63”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近10亿亩,增产粮食700多亿斤。这个集“高产、优质、抗病和广适应性”的水稻品种还是不能让谢华安满足,他希望有更好的品种取代它、淘汰它。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事’,努力让粮食丰收、让人们吃好饭,是我一生的追求!”81岁的谢华安,依然活跃在稻田中。他说:“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要做更多的研究。”


    64岁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


    一头白发换来麦地金黄


    本报记者王者


    刚刚结束高标准良田的考察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又赶回河南省农科院的温室,他放心不下实验室里生长着的小麦。从事小麦育种工作40年,带领团队育成的小麦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5亿亩。许为钢说,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是他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毕生追求。


    “从事小麦育种事业,其实是机缘巧合。”出生于山城重庆的许为钢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却被调剂到四川农学院农学系学习。“当时没想过农学会是相伴一生的事业。”随着深入学习,许为钢日渐爱上了这门学科。在植物学、作物学课堂上,他被斑斓的作物世界所吸引。最终,他选择了小麦育种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1996年,许为钢加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潜心研究小麦育种。育种是一项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一粒种子长成需要一季,培育一个良种则需要10多年,甚至一生。


    2001年,许为钢带领科研团队推出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郑麦9023”曾连续6年种植面积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位,累计种植面积达2.8亿亩,为改善我国小麦商品粮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麦育种不仅要优质,还要高产。2011年,“郑麦7698”问世,引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郑麦9023”与“郑麦7698”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一头白发换来了麦地金黄,许为钢却说,“头发一辈子只白一次,小麦年年都变黄,年年都丰收。”


    “中国饭碗要装中国粮,这就要求种源自主可控。”许为钢经常向团队强调小麦育种要有忧患意识,“小麦育种要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把节水、抗病虫害等绿色因素结合进去,牢牢把握新育种技术。”今年夏收时节,许为钢团队新育成“郑麦1860”机收实打测产均超过800公斤,被中国农学会评价为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产品,他的小麦育种工作又上新台阶。


    86岁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


    一天也离不开玉米


    本报记者毕京津


    “现在你们才去赶冬天在海南过春节的时尚,我已经这样过了50多年啦!”提起“南繁”的苦和累,玉米育种专家、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程相文这样打趣道。育种近60年,程相文往返鹤壁、海南,走过的路程可以绕地球7圈。


    “你是学农的大学生,能不能让地里多产粮食,我们好吃饱啊!”1963年,大学毕业、到河南浚县担任农技员的程相文参与救灾,老乡眼泪汪汪的一番话,让他至今难忘。彼时,当地玉米亩产只有百十斤,“种子差”是病根儿。


    “加快选育速度,早一点让乡亲们用上良种!”第二年冬天,程相文一根扁担挑着上百斤重的种子、行李和全县人的希望,独自一人来到海南崖县(今三亚),开始第一次“南繁”育种。


    开荒、建房、播种、施肥、育苗……热带蚊子多,他就在身上、头上套个麻袋睡在田埂上,听到响动,还要抄起铁锨,驱赶啃食玉米的野猪、老鼠;青苗缺肥,他一天三四趟,往返几十里地担回肥料。花粉存活时间仅有6个小时,授粉必须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这时的海南,地表温度可以达到40多摄氏度,当地老乡都躲在家里不出门,可程相文依然往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钻。尽管条件艰苦,但在程相文眼中,这里是“育种天堂”。


    这一年,他从海南带回了自己培育的第一批玉米杂交种子,经过在浚县当地种植,亩产从100多斤一下子提高到五六百斤。乡亲们都说,“小程带回来的是‘金豆子’。”南繁大获成功,备受鼓舞的程相文在此后50多年里,始终坚持南繁北育,累计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亿亩。他培育出的“浚单20”玉米新品种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二的大品种,带来经济效益上百亿元,并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辈子,干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已经86岁高龄的程相文依然参与南繁,经常一头扎进玉米地里七八个小时不出来。他说,“这辈子不想其他,就搞玉米了!”


    86岁大豆育种专家盖钧镒——


    每一片大豆产区都去过


    本报记者白光迪


    初秋,距离江苏南京60公里的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南京农业大学的试验田,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在绿油油的大豆田中,拨弄茎秆枝叶,查看品种长势,询问科研进度。在他眼中,大豆就是自己的孩子,“60多年间,中国每一片大豆产区我都去过。”


    “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1957年,成绩优异的盖钧镒在南京农学院留校深造,由于当时大豆研究人员短缺,从未接触过大豆育种的他,一种便是一辈子。“做一行爱一行,从来没有想过去研究别的作物。”盖钧镒说。


    上世纪80年代,盖钧镒远渡重洋,成为南农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在那里他看到了差距。大豆原产国虽然是中国,但美洲通过科学研究、培育杂交将大豆的产量大大提高,是中国本土产量的两到三倍。这件事情对盖钧镒触动很大,“我们自己都不清楚中国的大豆资源是什么样子,这是说不过去的。”


    回国之后,盖钧镒开始了对中国大豆资源的收集和研究。他跑遍了中国大豆生长的每个角落,当年并没有保存大豆种子的设备,盖钧镒和学生们就买来腌菜坛子,里面放上干燥剂,将大豆研究的希望存放在这几万个瓶瓶罐罐之中。


    从业60多年,盖老的很多学生都已到了退休之年,而他还奋战在科研一线。上午8点半准时来到办公室,每天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编纂大豆资源书籍,下午六七点才回家休息,日日如此。“我的团队还有几十名年轻的大豆研究员,我希望能够成为他们的榜样,尽量多传授他们知识。”盖钧镒放不下他的学生们,也放不下这粒小小的豆子。


    实现大豆自给自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202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9651.8万吨,自给率不足15%。“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提高大豆自给率,力争早日实现‘大豆自由’。生命不息,奋‘豆’不止。”盖钧镒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有朝一日,定会实现“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的盛景。


    72岁棉花生物育种专家郭三堆——


    棉花是最美的那朵花


    本报记者常钦


    “世上的花儿千千万,棉花是最美的那朵花。”说起棉花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总有说不完的话。“棉花全身都是宝,能产出纤维、油料、高蛋白,是纺织、化工原料和重要战略物资。”从事棉花育种三十余载、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设计合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抗虫基因的他,至今仍在孜孜不倦地破译棉花的基因密码。


    上世纪90年代,棉铃虫大面积暴发,全国棉花平均减产40%以上,纺织业一度受到严重影响。棉铃虫不仅破坏力惊人,还有超强的抗药性能,每年农户因喷施农药而中毒的事件屡屡发生,这深深地刺痛了郭三堆的心。“拼了命也要成功,为国家节约资金,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还可以培养我国的科研队伍,‘一石三鸟’。”郭三堆说。


    攻关阶段,郭三堆带着研究团队,24小时待在实验室,困了就轮流在行军床上打个盹。1994年底,抗虫棉培育成功,并于次年进入田间试验。“从0到1的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经过连续奋战,郭三堆团队在双价抗虫棉、三系杂交抗虫棉、新型高抗除草剂棉和优质高产多抗棉花育种上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国产抗虫棉占市场份额99%以上,减少农药使用65万吨,直接带动增产累计650亿元,实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全面国产化。


    退休后的郭三堆,仍活跃在试验田里。2021年11月,郭三堆将所获的200万元奖金捐出,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和“优秀导师奖”两个奖项,以此鼓励年轻学者,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生物育种领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优质棉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让优质棉遍地开花,科研成果惠泽千万棉农,郭三堆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2022-09-23
  • 人民教师任纪兰:接棒乡村教育 生命向阳生长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对我的肯定,更是鞭策,我会继续坚守教书育人初心,做一名合格的基层人民教师。”性格内敛的任纪兰说。站在学校操场上,她的目光片刻未离开课间奔跑嬉闹的学生们。


    历经磨难,却依然选择向阳生长,回归故土接棒乡村教育——这是90后姑娘任纪兰的青春故事,也是一个收获爱心、传递力量的故事。


    1992年,任纪兰出生在山东省沂源县陈家沟村,家里以种地为生。父亲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儿,母亲患重病,需常年吃药,家里经济窘迫。读小学和初中时,任纪兰曾两次被迫停学,高中的第一笔学费更是全村人一起捐款凑出来的。但现实并没有磨灭任纪兰的斗志,她以坚强的毅力读完高中,2013年顺利考上曲阜师范大学。


    就在她即将踏入大学校门时,父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这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任纪兰与妹妹尽心尽力照顾父亲,带父亲到医院进行各种治疗,陪伴父亲走过了最后的时光。


    父亲离开后谁来照顾母亲?任纪兰做出了带着母亲上大学的决定。当时的她并没想过前方会有多少困难在等着自己,她只想着做她该做的和能做的事。


    在大学旁边的村子里,任纪兰租下两间小屋。每天,任纪兰早早起来做饭,照顾母亲吃饭,再匆匆赶去学校。前一刻洗菜生火,后一刻疾书课堂,这是大学生任纪兰的日常。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她还要做兼职赚钱支撑起自己和母亲的生活。若空闲,晚饭后,她会陪母亲在出租屋附近转一转,说说话。


    一天,任纪兰像往常一样,安顿好母亲就去超市买菜,临走时对母亲说要给她在超市买一双新鞋。等任纪兰赶回出租屋时,却不见母亲的踪影。慌乱中她打电话报警,并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找寻的队伍中,可直到凌晨,依然没有母亲的消息。第二天排查了附近大范围的监控无果后,她将这个消息发到网上。


    陆陆续续有人打来电话安慰她,提供各种线索,曲阜市志愿者协会发动了所有志愿者扩散消息。最后,一名志愿者在自家村里发现了与任纪兰母亲外貌特征相符的老人。


    看到母亲坐在好心人家的凳子上,身上穿着不知谁给的棉袄,那一刻,任纪兰泪流不止,一起帮助她寻找母亲的志愿者们也都流下了眼泪。“当时喜极而泣的泪水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只有经历过才会懂。”任纪兰回忆。


    有病母需要不时照顾,对任纪兰来说,不是最难的。相比之下,大学学费一时无着落,曾压得她喘不过气。


    在时任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振华的资助下,任纪兰最终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李振华没有想到的是,这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要像李爷爷那样,返回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将李爷爷给自己的关爱和力量传递给更多人。”任纪兰说。


    大学毕业后,任纪兰以优异的成绩走上了教师岗位。她曾有机会留在城市或是到离县城近一点的学校任教,可她在2017年毫不犹豫地来到了当初李振华支教的东里镇福禄坪小学。


    这所小学距县城50多公里,是全县位置最偏远的小学之一。曾经,学校条件很差,除了平房和水泥黑板,教室的地面上满是老鼠钻出的泥沙,山沟里的夜晚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满耳朵里都是深山坳里的风声、各种鸟虫的叫声。


    如今,小学建起了新教学楼,还有塑胶操场,条件已经比当年李振华支教时好了太多。任纪兰总是以李振华的事例激励自己:“李老师放弃大城市优厚待遇留下来,成就了那么多的孩子,相信我也一定可以的!”





    工作以来,在教学中,任纪兰全心全力,任劳任怨。在母亲突然去世、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她依然在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诺言。从工作第一年起,她就在自己并不高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主动资助了两名贫困学生,“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如果有需要,我会一直在他们身旁”。


    2019年,任纪兰当选十九届共青团沂源县委常委,以自身的励志故事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共青团的舞台上,她又多了一片大有作为的天地:不仅带动镇团委、学校少先队扎实开展工作,还积极参与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植绿护绿、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


    “没有大家的帮助就没有现在的我,我会竭尽所能,教好每一个孩子,回馈社会给予我和家人的关爱与温暖。”任纪兰这样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通讯员伊艳婷)

    2022-09-22
  • 中铁隧道局盾构机主司机母永奇——坚守十一载 练就真本领(奋斗者正青春)

    隧道幽深、机器轰鸣,中铁隧道局盾构机主司机母永奇头戴安全帽,紧盯屏幕上一项项数据,一毫米一毫米矫正盾构机的前进方向……


    每天“入地”12个小时,母永奇已经坚持了11年,累计掘进20多公里,练就了一身好本领。


    2016年,中铁隧道局在大凉山建设新成昆铁路。母永奇作为盾构机主司机,任务是打通全长21.8公里的新成昆铁路第一长隧——小相岭隧道。


    次年3月,公司组织党员重返30公里外的老成昆铁路沙木拉达隧道,祭扫隧道边的烈士陵园。在陵园里“永垂不朽”纪念碑上,母永奇意外地发现了外公韩礼芳的名字。


    “当年外公在修成昆铁路时牺牲了,但家人一直不知道修的是哪一段,又葬在了哪里。直到这一刻,传承的力量分外真切!”母永奇说。


    在这片山谷里,暗河、断层随处可见。困难还是那些困难,但铁路隧道施工条件已今非昔比。过去一切靠人力,勘测靠走,钻孔靠手;现在无人机勘测,三臂全电脑凿岩台车钻孔,都用先进的技术装备。


    “我现在的工作条件和外公当年相比,改善太多,我要坚持下去,干出更多成绩。”母永奇说。


    作为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主流高新装备,盾构机有5万多个零部件,集五大系统30多个子系统于一身,操作难度极大。“我们平常开车,导航定位差个几米都感觉已经挺精准,但盾构掘进时,盾体上、下、左、右4个方向与隧道中心轴偏差不能超过5厘米。”母永奇说。


    什么时候需要喷洒泡沫剂?什么情况适合使用膨润土?什么情况需要混合使用?从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母永奇一次次地在实践中优化解决方案。


    在宁波地铁1号线施工中,盾构机需要穿越杭甬铁路桥、元代永丰库文物遗址等特殊地段,要求地表沉降严格控制在4毫米内。母永奇团队日夜攻关,不断优化和改进掘进方案,将地表沉降控制在了2毫米以内,创下同等施工条件下的世界纪录。


    在郑州地铁2号线建设中,盾构机需下穿陇海铁路线、郑西客运专线高架桥等重大风险源。母永奇每天在隧道里连续工作18个小时,认真研究渣土改良技术,创造了单日掘进28环的好成绩,仅用80天就完成1.6公里隧道掘进。


    2016年10月,中铁隧道局成立“母永奇盾构机操作技能大师工作室”。从自我钻研到带领团队协同攻关,母永奇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34项,为企业创造了千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并培养了48名优秀盾构操作技能人才。


    只要机器运转,盾构机司机的工作就开始了,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狭小的主机室,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高温、粉尘、潮湿、噪声笼罩的环境……在盾构机主司机的岗位,母永奇已坚守11年。


    11年间,他翻阅了200余万字的技术资料,牵头编制了12本盾构施工专项技术方案、施工手册。11年间,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2019年贯通当时世界上最大直径水下铁路盾构隧道——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提高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刀具“寿命”,把原来每掘进20环换一次刀具提升到每掘进60环换一次刀具。目前,母永奇正驾驶着我国首台智能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挑战高原高寒铁路隧道施工……


    从进口设备到国产装备,从小直径到大直径,从地下到水下,母永奇的隧道掘进技术不断精进,因此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并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功勋工匠”名录。“见证一条条隧道贯通,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母永奇说。

    2022-09-22
  • 【十年·中国观察】寻找伙伴而非对手,中国以“共”字兼济天下

    201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共党代会报告中,其后相继写入中共党章与中国宪法。


    2022年,“天下一家”的焰火升腾而起,各国名字共同组成的火炬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受到全球瞩目。





    资料图: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中新社记者何蓬磊摄


    跨越十年,一个抽象概念与一次具象表达都围绕一个“共”字展开。十年来,世界变局中,“命运与共”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关键词。


    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待解的时代之问。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围绕一个“共”字给出的答案,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眼里,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与共理念或许集中体现在一件“生日礼物”上。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在2015年赠送联合国一件以古代青铜器中的“尊”为原型的精美艺术品,取名“和平尊”。


    尊体以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辅以丝绸之路等元素,传递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在人来人往的联合国总部代表大厅,“和平尊”被永久陈列在显要位置。潘基文对“和平尊”的揭幕仪式记忆犹新:“我们人类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我对此完全支持。”


    “命运与共的理念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构成中国外交的价值观。”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国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是大同世界的现代版本。”


    而回顾中外互动的轨迹不难发现,中国强调的“共”字,并不抽象。从“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到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应对现实问题,一个“共”字里既有宏观的方案,也不乏微观的故事。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有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蒙内铁路到雅万高铁,从中巴经济走廊到比雷埃夫斯港,围绕共商共建共享展开的合作不断扩大,搭建起互联互通的全球合作网。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穿越千年,如今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的中欧班列,在世界地图上铺画出82条运输线路,成为贯穿欧亚大陆的国际贸易“大动脉”,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世界是通的”。


    当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世界或许更能读懂中国“共”字的意涵。2020年初,湖北武汉正遭受疫情冲击,蒙古国为支持中国抗疫送来3万只羊,“千里送羊,情深意长”的消息刷屏社交网络。而湖北在成功控制疫情后,第一时间以2万份蒙古国民众最爱的奶茶原料——青砖茶“回礼”。这一段“羊来茶往”的佳话,勾勒出世界同舟共济的图景。


    “当疫情来袭,人们更清晰认识到国际社会早已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表示,世界各国不再是190多条小船,而是同在一条大船上,彼此前途命运紧紧相连。


    作为一个影响力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聚焦放大。“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的点睛之语为中国的影响力写下注脚。


    但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从“低调”变得更加主动时,也不时遭遇外界的误读与误解。


    有人担心中国在向外输出自身模式,也有评论说中国正变得“咄咄逼人”。亦有各种版本“中国威胁论”甚至“阴谋论”甚嚣尘上。在西方媒体的漫画中,“中国龙”与“功夫熊猫”的模样越来越凶。即便是“韬光养晦”的原则,也被《经济学人》解读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范本,似乎在将中国刻画为一个“复仇者”。


    “其实,无论是对内发展还是对外交往,‘复兴者’才是中国对自身定位的准确描述。”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钟飞腾指出,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从不输出中国模式,中国以“共”字兼济天下,这个“共”是命运与共。


    历史映照现实,从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寻找伙伴而非对手,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价值取向。(完)

    2022-09-21
  •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修订颁布《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答记者问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公开发布之际,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规定》修订和贯彻实施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这次修订《规定》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战略高度,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专门规定,采取有力措施,在解决干部下的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干部队伍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管严管实、建好建强,把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好、保护好。从实际情况看,干部队伍整体上是过硬的,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但也存在一些与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不适应的现象,尤其是有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庸懒散躺、推拖绕躲,严重贻误事业发展。党中央决定修订,就是要以高标准严要求锻造堪当时代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激励全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新修订的《规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总结吸收近年来干部队伍建设新鲜经验,鲜明亮出了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次修订《规定》的总体考虑有哪些?


    答:修订过程中,总体上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聚焦突出问题。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难点是解决能下问题,主要是怎样把那些存在一定问题、但还不到严重违纪违法程度的干部调整下来。这次修订重点围绕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细化完善具体情形、调整程序、调整方式等。二是加大推进力度。在适用范围上,将国有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增列为参照执行范围;在具体情形上,严格干部管理标准,体现严的主基调。三是强化责任担当。明确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的责任,建立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纪实报备制度。四是注重衔接协调。作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专门规定,注意把握与问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组织处理规定等相关法规制度的关系,努力形成制度合力。


    问:这次修订主要有哪些变化?


    答:这次修订新增六条内容,整合、删除七条,涉及干部下的渠道、适用范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主要情形、分析研判、核实认定、调整程序、调整方式、工作责任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整合下的渠道。重点围绕解决能下问题,对此前规定的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健康原因、问责、党纪政务处分等渠道进行整合,突出了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组织调整。现有党内法规制度已有明确规定的,留下制度接口,不重复规定。


    第二,充实完善不适宜担任现职的主要情形。坚持对干部高标准严要求,重点针对近年来从严管理干部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从政治表现、理想信念、斗争精神、政绩观、执行组织纪律、担当作为、能力素质、工作作风、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了不适宜担任现职的15种具体情形。


    第三,优化核实认定和调整程序。《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有关方面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责任,强调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深化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定期分析研判考核考察、巡视巡察、审计、统计等情况,准确识别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优化了调整程序,明确在核实认定环节,可以根据需要与干部本人谈话听取说明;在组织决定前,根据干部双重管理规定,要求主管方按规定程序征求协管方意见。


    第四,增加调整安排方式。根据新修订的公务员法等制度规定,对此前规定的“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的表述作了修改,增加了“提前退休”调整安排方式,明确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可办理提前退休。为破解职数制约瓶颈,对调整安排时有关超职数报批和消化问题作出专门规定。


    问:这次修订对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有哪些新要求?


    答: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责任重大,要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讲究方法、把握政策,既积极又稳妥地加以推进,确保取得良好效果。新修订的《规定》对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确把握政策界限。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不是为下而下,目的是激励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忠诚履职、担当尽责。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正确把握政策界限,注意区分问题性质、主客观原因、情节轻重、危害程度等,结合干部一贯表现、认识态度、改正情况等,给予准确认定,作出合理调整安排,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第二,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坚持抓早抓小,当干部出现苗头性、倾向性或者轻微问题时,要及时予以提醒、谈话、函询、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诫勉,帮助干部认识问题、认真改正,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要把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综合用好干部考核考察、巡视巡察、审计、统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民主评议、信访等方面的成果,动态掌握干部现实表现,准确认定“谁该下”。


    第三,实现常态化推进。新修订的《规定》明确提出,要推进能上能下常态化。干部的上与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加强工作统筹、职数统筹,强化全周期管理,把推进能上能下与日常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领导班子换届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工作平稳有序。要强化后续跟踪教育管理,对认真汲取教训、积极努力工作,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且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可以进一步使用、晋升职级或者提拔职务。


    第四,严格落实工作责任。新修订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领导成员的责任,强调要健全相关工作责任制,把《规定》执行情况纳入党委(党组)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报告两评议”、巡视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等内容,纳入党委(党组)书记年度考核述职内容,以推动《规定》要求落实到位。


    问:对抓好新修订的《规定》贯彻落实有什么考虑?


    答: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扛起责任,把贯彻执行《规定》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的重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引导、激励、约束作用。一是加强学习培训。中央组织部将适时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做好政策解读。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规定》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培训的重点内容,同干部任用条例、问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组织处理规定等相关法规制度贯通起来学习贯彻,准确把握精神要义和实践要求。二是细化配套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可以依据本《规定》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细则,通过进一步细化完善、探索方法,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三是加强跟踪问效。坚持督帮结合,适时开展调研评估,及时解决《规定》落实中的突出问题。对制度执行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四是建立纪实报备制度。为全面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每年向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报备上年度相关情况。五是营造良好氛围。教育干部增强组织观念,正确看待进退留转,大力破除“官本位”思想,创造有利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022-09-21
  • 河北灵寿:“控申+未检”联动履职帮助11岁女孩完成小心愿

    人民网石家庄9月19日电“让两个孩子可以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减轻了我的监护压力,更圆了我两个妹妹在一起生活的心愿,以后我一定督促她们好好学习回报社会。”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检察院控申和未检部门的干警带着之前救助的两姐妹来到石家庄市少年儿童教育保护中心,帮助这对姐妹实现了在一起学习生活的心愿。作为监护人的大姐向检察干警做出保证。


    “今年4月份,在一次走访中,张小妹(化名)看着姐姐的照片对我说,她从过年开学到现在已经很久没看见姐姐了。我们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两姐妹在一起生活学习。”灵寿县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干警胡雨苗说。


    据悉,张小妹11岁,在石家庄市少年儿童教育保护中心生活学习,二姐13岁,在灵寿县南寨乡初级中学就读,两人由同父异母的大姐监护。三姐妹的父亲系刑事案件受害人,于2021年因病去世,母亲2016年因车祸去世,其祖父母已经去世,外祖父远在云南。为帮助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灵寿县检察院控申和未检部门能动履职,联合对其开展多元化救助。


    灵寿县检察院未检部门联合了民政、乡镇等部门通过发放生活补贴等形式,帮助这个家庭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保障两姐妹心理健康,未检部门对两个孩子开展了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该院控申部门多次前往两姐妹家中和学校进行走访调查,督促提醒大姐认真履行监护主体责任,准备“保护我们的身体”法治课,并嘱托学校老师时刻关注孩子情绪,避免发生校园欺凌。今年4月份,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向两个未成年人发放司法救助资金6000元。


    考虑到张小妹非常依赖其二姐,且大姐监护能力有限的因素,灵寿县检察院控申和未检两个部门的干警主动和石家庄市少年儿童教育保护中心沟通,终于圆了张小妹和姐姐团聚的心愿。(胡雨苗、陈芳芳、靳维静)

    2022-09-20

  • 首 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