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区直企业首台百万千瓦火电机组投运

    自治区国资委最新消息:近日,自治区直属企业首台百万千瓦火电机组——蒙能集团长城发电公司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后,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

    长城发电公司2×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位于鄂尔多斯市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输电通道——上海庙至山东临沂±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电源项目,属国家特急能源保供项目,总投资65.7亿元,2台机组于2020年7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

    据悉,1号机组投运后,2号机组将于近期并网投运。2台机组全部投运后,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相当于济南市一个季度用电量),可持续向山东省输送稳定电能,能够满足约600万户三口之家1年的生活用电。项目采用间冷塔、烟囱、脱硫吸收塔“三塔合一”建设方案,占地面积仅33公顷,与同类火电机组相比,占地减少15%以上,在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投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机组先进水平。

    机组主机采用先进的高效超超临界参数设计,适应煤种范围广、热利用率高,设计发电热效率45.3%,发电煤耗271.3g/kwh,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项目区同步建设脱硫、脱硝、除尘装置,废水处理系统采用先进工艺,工业废水可全部回收利用,有效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目前,鄂尔多斯市有大量低热值、高硫分煤种,实现就地转化后,可大幅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率,助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2023-08-01
  • 为家里“上新”,选择更多了



    工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一家空调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忙碌。

    黎寒池摄(新华社发)



    消费者在2023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上参观选购人工智能扫脸健康检测设备。

    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家电、家具、家纺、家装……把自己的小家打扮得舒适漂亮,难免要经常给家里“上个新”。这不,释放家居消费潜力,利好政策又来了:商务部等13部门不久前印发《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措施》),从大力提升供给质量、积极创新消费场景、有效改善消费条件、着力优化消费环境等多方面给出了11条支持举措。

    政策看点有哪些?政府部门如何落实?消费者和商家反响怎么样?对此,我们进行了走访。

    政策释放利好——

    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介绍《措施》出台背景时,给出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2%。但也要看到,受多重因素影响,家电、家具、家装等家居消费表现较为疲弱。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家具零售额同比仅增长1.0%和3.8%,建材零售额同比下降6.7%。“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上下游链条长、规模体量大,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恢复。”盛秋平说。

    《措施》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具体来看,11条举措回应了很多家居消费领域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在提升供给质量、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给出了针对性举措——

    在完善绿色供应链上,支持家居企业开展绿色制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加大绿色家居产品研发力度。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拓展绿色家居产品认证范围。

    在创新培育智能消费上,支持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智能家电、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睡眠、智能康养、智能影音娱乐等家居产品研发。促进智能家居设备互联互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动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发展。

    在推动业态模式创新发展上,鼓励企业打造线上家居服务平台,支持家居卖场、购物中心等设置智能家居体验馆、品质家居生活馆等体验式消费场景,探索家居零售与文娱休闲、创意设计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在规范市场秩序上,健全家装标准规范,在家居行业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依法打击家居消费领域假冒伪劣、偷工减料、价格欺诈等行为。健全家居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说,家居行业涵盖了家电、家具、照明、五金制品、建材等多个行业,是非常重要的民生行业,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工信部将认真落实《措施》,着力在优供给、强产业、扩消费、促发展等方面发力。“我们将继续培育15个300亿元规模的特色集群,引领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继续推广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因需定制、反向定制等新模式,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高效匹配。”何亚琼表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负责人周韬说,住宅小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家居消费的主要场景也是在小区。对于既有的居住区,住建部将指导各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补齐建设短板;对于新建居住区,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完整社区建设,指导各地落实配建社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消费预期提振——

    绿色化智能化适老化成关注点

    绿色化、智能化、适老化不仅是《措施》的发力点,更是消费者的关注点。

    家具及建材要环保——最近,西安小伙王昇正在关注环保型的家具产品。“家具是每天都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不仅要好看好用,更要绿色环保。我的要求是,木材和涂料不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王昇说,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十分重要,期待《措施》出台后,相关家具及建材企业能够提升绿色产品的研发能力,向市场供应更多绿色产品。

    婚房装修设计要新潮——连日来,在浙江宁波从事金融工作的童彦儒正在制定婚房装修计划。“这边要摆一个定制的大玻璃柜,那边安装一个能打游戏的电视……”童彦儒说,自己已经单独从装修预算中划出2万元用于购置智能新品,以便让自己的新家住起来更时尚新潮。“在家居上花钱还不是图个住得开心嘛!《措施》中有很多鼓励智能家居消费的举措,抓住了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老人居家生活要方便——“我们家有95岁的高龄老人。房间里专门置备了躺坐两用的‘L型软沙发’,便于老人休息。”家住山东聊城的郝兴旺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对居家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措施》来看,无论是支持企业加大适老化家电、家具、洗浴装置等家居产品研发力度,还是支持老年人家庭配置血氧仪、血压计、血糖仪等家用健康监测设备,都有利于人们找到更多适老化产品。

    售后服务要周到——几天前,上海白领王薇安家的电视支架突然脱落,电视机掉了下来,而她搬进新家仅仅4个多月。在联系售后服务时,“售后人员专业度低”“商家内部权限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很让她头疼。“最新的政策再次强调了提升售后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目前,我已经在反复沟通后拿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但还是希望相关商家能够完善售后制度,将服务等级协议制定得更加清晰。”王薇安说。

    京东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在京东用户的消费结构占比中,家装建材消费增长13.6%。其中,新房装修和旧房改造拉动了卫浴相关产品的需求。今年京东“6·18”期间,智能浴霸、智能浴室柜等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除菌浴霸等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与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适老马桶、扶手、坐式淋浴器等产品销量增长也超过3倍。

    “《措施》的出台有助于更好地拓展供应链,让商家生产更多适合消费者最新需求的产品。接下来,京东将根据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强化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出更多反向定制产品。同时,借助‘家电家居一站购’的创新模式,不断优化以旧换新、先行理赔等服务体验,让消费者为家里‘上新’时更方便。”京东相关负责人说。

    产品服务升级——

    商家纷纷抢抓新一轮机遇

    面对家居消费的快速发展,不少商家积极采取措施抢抓商机。

    家电产品功能更强大。“面对消费者健康烹饪需求的多元化,格兰仕今年研发了‘中国红2023’微蒸烤炸一体机。该产品集微波加热、蒸汽烹饪、智能烧烤、空气炸等专业烹饪功能于一体,为消费者带来更高品质的生活体验。”格兰仕生活电器营销本部负责人吴毅说。

    吴毅认为,《措施》对发展绿色家电、智能家电提出了明确支持,这给注重产品研发的家电企业增添了信心。格兰仕正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针对高品质、个性化需求研发更多精品家电。同时,格兰仕还加强在传统电商与社交电商全渠道布局,在多个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推出绿色家电“只换不修”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从今年年中开始,我们将持续举办‘格兰仕绿色家电千县万镇中国行’活动。”

    家具使用体验更舒适。与行业整体表现疲弱不同,顾家家居的功能沙发今年以来销售增势良好。据顾家家居功能事业部总经理冯元峰介绍,铁架作为功能沙发的关键部件,承载了整体沙发的牢固性、功能性、安全性和扩展性。为了提升功能沙发的舒适度,企业在铁架上花了不少功夫,使产品具备零靠墙、真高脚、蓝牙连接等特点。

    “在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家居特别是家具消费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措施》的出台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望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冯元峰说,顾家家居将积极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优质新品,以更舒适的使用体验打动消费者。

    全屋智能也正在变得更加先进。华为终端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兼全屋智能产品线总裁邵洋告诉笔者,全屋智能在推动居住空间体验提升方面有重要作用。基于在连接、交互、生态三个方面的长期积累,“华为全屋智能4.0”使人与空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紧密和丰富,更好地满足用户对智慧生活的需求。

    邵洋表示,当前,智能家居已从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演进,从“家电智能”迈入“空间智能”,智能控制和便捷交互需求增长明显,《措施》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214家华为全屋智能授权体验店。在接下来的‘家居焕新消费季’活动中,我们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的华为全屋智能体验。”邵洋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负责人王胜利表示,将继续在家居产品标准、认证、质量安全及价格监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着力保障家居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措施》的落地实施。

    2023-08-01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打造经济“绿色引擎”——乌江流域绿色发展观察

    千里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流域涉及贵州8个市(州),是全省第一大河。

    自古以来,乌江因流量充沛,流态稳定,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黄金水道”。然而,逐水而居的人们,因乌江而兴的同时,也经历着在发展方式转型“阵痛”。

    贵州磷矿资源富集,经过多年发展,磷化工产业逐步成为贵州的特色支柱产业。数据显示,省内99个与磷相关的企业,其中有74个分布在乌江流域。

    如今,沿岸不少涉磷企业在贵州推进乌江“铁腕”治污过程中,正积极探索转型发展。

    磷石膏是磷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是企业生产磷肥时遗留的废渣,主要成分是石膏。过去,乌江两岸不少磷化工企业因磷石膏产量大、利用率低,行业转型面临诸多“痛点”。

    传统处理方式大多是单纯地堆放,久而久之出现了磷石膏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情况。乌江曾因沿岸有磷石膏堆放厂渗漏而遭到污染。

    2018年,贵州省印发《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全面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大力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创新、集约、高效发展。

    这既是贵州治理乌江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需求。

    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大型磷肥磷化工企业,也是磷石膏排放大户。近年来,在谋求转型发展过程中,该企业积极落实“以渣定产”要求。

    在距离乌江不远的息烽县,贵州磷化集团旗下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磷石膏经过烘干、煅烧、冷却等多道工序后成为新型建筑材料。

    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步雷介绍,对磷石膏进行无害化处理制作成新型建材,不仅能帮助传统磷化工企业绿色发展,也能拓展新的建材市场。

    目前,贵州磷化集团积极探索对磷石膏进行矿井充填、建材、水泥缓凝剂、分解制酸和生态利用五大方式处置。2022年,该集团通过这些方法处置磷石膏达850万吨,喷筑墙体推广应用突破20万平方米。

    贵州积极推动乌江通航。2021年6月,构皮滩通航工程完成全线集控过标船测试,投入试运行。同年11月,14艘满载磷矿石的货船,从贵阳港开阳港区出发抵达安徽芜湖港,标志着乌江“黄金水道”全线复航,500吨级船舶可直达长江干流。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韩剑波介绍,2021年复航后,乌江运力已超过7万吨,贵州水运运输量已接近100万吨,为推动乌江沿岸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3-07-31
  • 稳中求进每月看|凝心聚力,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7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7月是下半年经济运行开局的关键时段。面对国内需求不足等挑战,各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积极扩大消费提振投资,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全力做好防汛抗旱、迎峰度夏保供工作,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质挖潜,政策加力提振发展信心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备受关注。

    “我们今年获评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各类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位于江苏苏州的吴江变压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学峰说,中央发文大力支持民营经济,让企业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吴江变压器有限公司特高压变压器数字化智慧工厂项目施工现场。(沈斌摄)

    7月以来,多地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出创新举措——深圳围绕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等方面推出100项重点任务;苏州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3”,新推出126项改革举措;多地密集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倾听企业家心声……各项政策持续加力,为民营经济发展稳预期、强信心。

    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当前,国内需求不足仍是经济运行面临的重要挑战,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性作用,多措并举促进内需潜力释放。



    红衣翩飞,歌声悠扬……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红瑶族群众身着盛装,手捧香甜的迎客酒,唱起欢快的敬酒歌,欢乐的氛围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这里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真是不虚此行。”来自广州的游客游银爱说。

    进入暑期以来,国内旅游、住宿餐饮等市场复苏态势明显。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7月1日至10日,国内旅游消费订单相较2019年同期翻倍增长,亲子相关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50%。各地政府也纷纷通过发放消费券、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提供绿色智能家电补贴等举措,促进消费活力加速释放。

    正值暑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游客络绎不绝,沙漠旅游一派火热。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一手促消费,一手稳投资。

    盛夏时节,走进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美的集团创新科技园建设现场一派忙碌景象。“今年我们的数字科技产业园和创新科技园同时动工,两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00亿元。”美的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4方面17项具体措施,推动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陕西发布首批贷款贴息新开工民间投资项目清单,涉及全省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省市级重点产业链、83个县域首位产业等重点领域;多地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真招实策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随着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发挥效力,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会继续显现。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有一定韧性,也会对扩大内需逐步发挥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生产生活

    7月1日,2023年暑运正式开启。

    在京沪高铁廊坊站,常见的爱心候车区、爱心哺乳室之外,还出现了爱心伞、爱心车等。“我们进一步延伸服务内容,全程保障旅客温馨出行。”京沪高铁廊坊站党委书记李想说。

    今年暑运,学生、探亲、旅游等客流叠加,出行需求旺盛。铁路部门实施新图、增开列车;民航部门优化暑运国内航线,航空公司在热门航线增加航班;浙江、河北等地高速服务区为游客提供防暑降温用品……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保障暑运平稳运行。



    炎炎夏日,在山西阳泉市,220千伏苏海Ⅱ线42号杆塔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执行隐患点巡检。“智能机器人等‘黑科技’实现24小时巡检,运维人员能及时特巡特护,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国网阳泉供电公司运检部副主任杨斌说。

    国网阳泉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人员在作业。新华社记者王劲玉摄

    眼下,经济回升叠加高温天气,能源电力安全保供的复杂、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各地全力保障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供应,入夏以来,全国日调度发电量三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301.71亿千瓦时,较去年峰值高出15.11亿千瓦时。

    “今年迎峰度夏保供准备工作做得比较早、比较充分,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保障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欧鸿说。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关键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大局。

    7月21日至23日,辽宁锦州迎来大范围暴雨过程。22日上午,在士英街泵站,记者看到值班人员正在检查设备,确保6台雨水泵正常运转。“我们紧盯行洪河道、城市低洼易涝区、地下停车场等重点部位,强化巡查防守,加强物资装备预置,确保安全度汛。”辽宁省防汛抗旱保障中心副主任张汇川说。



    沈铁丹东工务段职工正在疏通道口排水设施。(迟金海摄)

    北京启动全市防汛红色预警响应,发布9条预警应对措施;广东、福建等地开展隐患排查多举措应对台风“杜苏芮”;内蒙古、云南加密旱情监测预警,积极抗旱救灾;安徽、山西等地坚持“人防+技防”,突出群测群防……各地抓实防汛抗旱救灾举措,全力保障生产生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积极作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贵州贵阳,在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一排排机械手精准焊接车身,SPS自动运输小车来回穿梭,传统汽车产业正在数字技术激发下迸发新的活力;

    浙江绍兴,步入柯桥区一家纺布印染车间,看不到污水,闻不到异味,只见自动化机器有序运转,一块块纺布被赋予层次丰富的色彩,眼前的生产景象折射印染产业的绿色蝶变;

    山东滕州,在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有条不紊运行,通过升级智能化服务系统和数字孪生仿真系统,技术人员可以实现对水泥生产全流程精准控制……

    向“新”发力,逐“绿”前行。放眼全国,各地积极作为,奋力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浙江绍兴诚邦高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车间。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一系列措施持续发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山东发布《实施先进制造业“2023突破提升年”工作方案》,提出全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江苏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列入专项行动;广东召开“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凝聚共识……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出台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不断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正式揭牌成立,推动三地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川渝共同出台行动方案加快自贸区协同开放……各地各部门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助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付凌晖表示,从全年看,尽管面临压力和挑战,但是随着就业改善、居民收入增加、内需拉动逐步增强、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新动能成长壮大,经济将稳步恢复,发展质量将继续提升。“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2023-07-31
  • 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金融监管总局详解上半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

    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成效如何,下一步有哪些举措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在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答。



    贷款投放力度大、结构优

    “我们督导银行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精准有力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上半年信贷投放增长较快,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投放力度加大。上半年,制造业贷款新增3.5万亿元,同比多增1861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8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5万亿元,同比多增9016亿元。

    服务方式优化。上半年末,企业类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7.9%,企业类信用贷款同比增长23.4%,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

    支持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力度加大,92%用于支持购买首套房。上半年末,养老理财产品同比增长75.1%,特定养老储蓄存款达到377亿元。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总量、节奏、价格、覆盖面等方面进一步把握好力度,助力实体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该负责人表示。

    积极支持重点领域消费需求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我们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规范发展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消费金融环境,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优质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6月末,信用卡、汽车和其他综合消费贷款比年初增加7100多亿元。

    金融监管总局引导银行加大消费服务行业信贷投放,促进消费市场环境修复优化。截至6月末,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6.5%、10.8%、16.9%、7.7%。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优化对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大宗商品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该负责人表示。

    普惠金融信贷供给持续增加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小微企业、“三农”、低收入群体等重点领域服务效能,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截至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7.37万亿元,有贷款余额客户数达4115.12万户,两项指标过去五年平均增速已超25%。

    针对小微企业缺乏抵押担保、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等问题,监管部门鼓励银行开发信用贷、续贷、中长期贷款产品。截至6月末,小微企业信用贷、续贷、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37.93%、30.64%、24.45%。

    此外,保险保障作用逐步发挥。1至6月,出口信保公司支持小微外贸企业出口857亿美元,同比增长41.6%。

    涉农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6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4.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0%。“三农”重点领域服务力度不断增强,截至6月末,全国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3.5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78%。

    “我们正在组织开展‘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活动,引导银行更精准地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该负责人表示,活动将持续到今年年底,覆盖各类银行机构和出口信保公司,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活动,全面深入听取企业意见建议,不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提升企业满意度。

    2023-07-28
  • 国际观察丨中国经济展现韧性 发展前景备受期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2%,与4月预测值持平。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韧性。国际经济界和学界人士表示,中国经济面对困难和挑战,抗压能力得到检验,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韧性具有比较优势

    IMF25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预计世界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3.5%降至今年的3.0%,较4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IMF同时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依然疲弱,且面临多重下行风险。

    经济放缓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IMF预计发达经济体增速将从2022年的2.7%降至2023年的1.5%。美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为1.8%,2024年增速将放缓至1.0%。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0.9%和1.5%。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形势下,IMF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5.2%和4.5%,在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前列。

    根据IMF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贸易总额增幅仅为2.0%,较4月预测下调0.4个百分点,增幅显著低于2022年的5.2%,显示全球需求疲弱态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上半年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增长3.7%。

    从中期看,世界经济恐难恢复新冠疫情前的增长速度,IMF预计未来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这一预期增速远低于过去20年3.8%的平均水平。

    “越来越多迹象表明,世界经济活动正在失去动力。”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指出,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困境,面临持续挑战。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塞巴斯蒂安·舒尔茨认为,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定增长,显示出发展韧性。

    东京女子大学特任教授长谷川克之说,在欧美国家加息、世界经济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高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对世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抗压能力得到检验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困难,其中包括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激进加息不断放大全球经济金融风险;美西方政客鼓吹“去风险”,加紧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推动对华“脱钩断链”;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外需萎缩,也使中国经济承压。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指出,即便遭受重重外部牵绊,中国经济今年依然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足以说明中国经济在抵御这些外部风险考验时,拥有强大抗压能力。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尽管中国短期内面临一些挑战,但他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充满信心,因为“中国采取了许多正确的措施支持经济增长”。世界经济论坛调查显示,商界人士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市场的机遇充满期待。

    “中国是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们对中国经济恢复前景非常乐观。”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长海赛姆·盖斯说。

    一些分析人士说,面对外部挑战,中国决策层保持战略定力,拒绝大水漫灌,避免采取强刺激措施,使得中国财经货币政策工具箱迄今依然充盈,具有巨大腾挪空间。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内发展合作部主任赵秋运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外界多次鼓吹的“中国崩溃论”之所以一再破产,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实现增长奇迹,是因为中国坚持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科学制订发展规划。

    “庞大的实体经济和先进的科创能力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因素。”埃及经济学家瓦利德·贾巴拉表示。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受期待

    中共中央政治局24日召开会议,传递出坚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向。会后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股市普遍上涨,体现投资者欢迎中国决策层释放的政策信号,且对中国经济治理有信心。

    瑞士SPI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斯蒂芬·英尼斯表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今后政策“定下了令人鼓舞的基调”。

    中国有关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信号也受到关注。摩根士丹利认为,在人口、债务和“去风险”等长期挑战背景下,这对保持生产率增长至关重要。

    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多家知名金融机构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完成预期增长目标。IMF分析认为,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三分之一左右。

    看好中国经济前景,一些欧美知名企业选择继续“押注中国”。

    辉瑞公司和阿斯利康等西方制药公司日前透露,企业高度重视在华业务,已与中国企业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近期表示,将把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作为公司从2025年开始的电动汽车营销活动中心。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法国欧莱雅集团董事长让—保罗·安巩告诉记者,伴随着市场进一步开放、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以及让人充满希望的拉动内需举措,中国正拥抱世界,同时给世界带来机遇。

    2023-07-28
  • 推动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浙江广大民营企业聚焦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两条主跑道”,为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蓄力冲锋。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民营企业增加值15385亿元,比上年增长5.2%;民间投资增长4.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6.4%。图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装配车间。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民间投资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从明确工作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了17项具体措施。下一步,将积极会同各有关方面,尽快使相关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推动民间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

    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2022年,民间投资完成31万亿元,比2012年的15.4万亿元增长了约一倍。自2012年设立民间投资统计指标以来,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始终超过一半,为稳定投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稳定增长中,民间投资有力推动创新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表示,民营企业善于聚集创新资源开展投资,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由民营企业完成。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调研了解平台企业发展情况,梳理了一批典型投资案例,其中腾讯、美团、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入选。如腾讯持续投资支持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云端算力平台产品和服务等核心业务发展;美团投资支持未来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加强自动叉车机器人等核心产品研发。

    腾讯云副总裁、智能制造负责人曹磊表示,腾讯在积极支持技术创新的同时,深度参与数实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转型升级。腾讯云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腾讯WeMake,助力工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作业。截至目前,腾讯WeMake已服务43万家制造企业、覆盖26个行业、开放超过5000个工业应用,设备连接数量350万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从调研情况看,平台企业持续加大在技术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等领域的投资力度,2023年一季度,我国市值排名前10位的平台企业通过自主投资或子公司投资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在芯片、自动驾驶、新能源等领域投资占比不断提高,环比提升了15.6个百分点。

    提出4方面创新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表示,当前民间投资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从投资信心看,受需求不足等问题影响,有的企业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从投资方向看,传统行业增长空间受限,对新兴行业,有的民营企业看不清、把不准发展趋势,投资方向不明;从准入门槛看,有些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意愿较强的项目,还存在一些不合理门槛限制;从要素获取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民间投资项目还受到用地、用能等关键要素制约等。

    针对民间投资面临的问题,此次《通知》定位于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在项目推介上,推出“三清单一平台”,全面梳理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等3类项目清单,搭建一个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

    ——在要素保障上,建立“一库一机制”,即建立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充分发挥投贷联动机制作用;

    ——在问题反映上,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线上建立民间投资问题反映专栏;

    ——在工作考核上,做到督导激励统筹推进,充分调动各地促进民间投资工作的积极性。

    拓宽民间投资投融资渠道

    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方式。《通知》提出,鼓励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韩志峰表示,经过多年投资建设,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优质存量资产。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对于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以及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向证监会推荐35个基础设施REITs项目,其中包括4个扩募项目;已上市项目共32个(含扩募),涉及28个REITs产品,发售基金975亿元。其中,京东仓储物流和东久新经济产业园是民间投资项目,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但总的看,民营企业REITs的项目数量还比较少、资产类型还较为单一,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韩志峰说。

    《通知》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推荐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促进资产类型多样化,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投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提升再投资能力。(邱海峰)

    2023-07-27
  • 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 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年中经济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接连推出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了绿色消费季、国际消费季、双品网购节等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形成了更多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供给,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消费保持恢复向好势头

    早晨6点多,山东青岛五四广场柏特·优悦酒店负责人张红巾忙碌起来。地处旅游热门区域的这家酒店,从6月旅游旺季以来每天的客房都被预订一空。“旺季来了,预订热度持续走高。”

    从摩肩接踵的旅游景点到排起长队的餐饮门店,从刷新纪录的电影票房到销售火爆的火车票,人气旺盛的消费场景,见证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彰显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上半年,我国消费明显回升、整体恢复向好,不仅有量的扩大,还有质的升级、结构的优化,表现可圈可点。

    文旅复苏势头强劲。部分业态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甚至更高。端午假期,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同比增长32.3%,按可比口径达2019年同期的11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1亿元,同比增长44.5%。

    升级类商品市场活跃。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落实二手车市场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推动汽车消费较快增长,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4.2%。此外,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7.4%、24.4%、14.3%。

    餐饮等服务消费持续回升。上半年,商务部积极组织开展“中华美食荟”系列餐饮促消费活动,推广餐饮品牌,提振餐饮消费,推动餐饮高质量发展。“五一”假期,商务部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3.2个百分点。

    城乡消费同步恢复。上半年,相关部门和地方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城市步行街改造和业态升级,加快建设智慧商圈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持续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8.1%和8.4%。

    线上线下消费较快增长。网络零售保持快速增长,1至5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5.6%。线下场景加快恢复,实体零售持续回升,5月份商务部重点监测百货店、专业店、超市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4.5%、13.3%和5.8%。

    “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最大底气,来自经济基本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市场研究部副主任张继行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就业形势总体改善,有利于居民增收,提高消费能力。同时,一系列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出台实施,市场需求得以逐步恢复,推动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新场景新业态形成新增长点

    “快看,大鱼从屏幕里跑出来了!”在湖南常德市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前来观看3D光影的小游客薛岚说。画面中,波光粼粼的柳叶湖上白鹤飞舞,“柳叶鲫”仿佛从屏幕中破水而出,一场以当地历史传说为底蕴的沉浸式视觉体验,让游客在休闲旅游中感受到更多文化味。

    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更加充分地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需要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上半年,各地各部门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以美食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直播带货、即时零售、首店经济等新商业模式热度攀升,为消费市场增添新活力。

    新场景刷新消费体验——

    在四川成都市春熙路上穿梭的“火锅巴士”,吸引了一批批消费者前来品味美食、享受文化大餐。走进车内,车顶氛围灯、车头点歌台、车尾液晶电视等设备一应俱全。复古装潢的车厢摆设着8张餐桌,半人高的玻璃窗外,熙熙攘攘的成都街景,随着车辆启动而缓缓流动起来。红油火锅、特色酥肉、红糖糍粑……餐饮巴士提供的菜品会根据时令季节而变化。

    新业态激发消费潜力——

    华灯初上,乘船夜游成为游客在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古城的文旅体验新选择。伴着一曲鲁南小调,挂着红灯笼的摇橹船,摇曳在碧波荡漾的水街水巷。与古城景区一墙之隔的渔灯巷也热闹起来,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特色街区集聚了美食小吃、非遗文化等业态。“白天参观,晚上休闲,旅途更加丰富了。”看完一场夜间演出的北京游客刘霞说。“五一”假期,台儿庄古城共接待游客30.67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量约占总游客量的80%。

    新模式增添消费活力——

    “手机下单,不到半个小时就能送上门,真的很方便!”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居民李伟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逛街购物,“线上交易平台下单,线下实体零售商线上接单,然后执行配送”的即时零售,成了他购物的主要方式。不管是想吃零食,还是做菜时缺什么食材,拿起手机打开APP下单后,很快就有外卖骑手把商品送上门。

    “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消费市场重要的新增长点。”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认为,我国消费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消费提质升级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上半年,市场不断加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消费者更愿意为新产品和新服务埋单,在创造新需求的同时激发出更大消费潜力。

    完善政策措施激发更大消费动能

    7月12日,“2023全国暑期消费季暨不夜重庆生活节”启动仪式在重庆解放碑十字金街举行。北京“夜京城”、江苏“苏新消费·夏夜生活”、浙江“暑期来消费”、青岛国际啤酒节……暑期消费季期间,各地将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消费促进活动,更好满足居民消夏避暑、房车露营、休闲旅游、夜间消费、欢度暑假等多元消费需求。

    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上半年,各地各部门围绕促进汽车、家居、品牌消费和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等,推动出台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举办迎春消费季、全国消费促进月、绿色消费季、国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点燃了人们的消费热情。

    在江苏无锡山姆会员店,市民李晓结账时使用了一张无锡购物券活动的“满400元减100元”百货零售券。“不到一周时间,就有3000多位顾客到店用券。”无锡山姆会员店市场部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江苏累计开展1400余场消费促进活动,发放1.2亿元惠民消费券及35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促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更加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当前,要继续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消费对实现全年发展目标的促进作用。”洪勇说,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

    张继行说,总体来看,我国消费基本面长期向好。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消费增长空间广阔。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将进一步提升消费意愿。此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消费增长带来新动力。但也要看到,目前消费增长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然有提升空间。下阶段,要继续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完善消费条件,充分发挥促消费政策效应,促进消费市场稳定恢复。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完善消费政策,加强部门协同。按照“消费提振年”的部署安排,办好暑期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推进建设智慧商圈,联动商、旅、文、体,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更加强大的动能。

    2023-07-27
  • 积极发挥首店经济促消费作用

    积极发挥首店经济促消费作用(消费视窗·探寻市场新亮点)



    北京市三里屯太古里商圈引入品牌首店和旗舰店,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购物。苏卫忠摄

    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以供给侧提质升级激发需求侧更大潜力,首店经济作用凸显。从全国首店、区域首店、城市首店到新概念店、设计师品牌店,首店通过在产品、服务、业态等多个维度的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推动消费潜力释放,成为各地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新体验创造新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拾级而上,一栋玻璃幕墙的门店映入眼帘,通透敞亮。店里店外,数十张小圆桌摆放整齐,桌上一壶茶,几盏茶杯,茶盘里盛着精致的小点心,人们围桌而坐,十分热闹。这是位于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万象城北区的一个消费场景。

    这家商铺是创立于深圳的中国原创纯茶品牌。端午节前夕,重庆万象城北区开门迎客,70余家城市首店正式对外营业,这家茶饮店便是其中一家。“我们有108种茶,欢迎来品尝。”店长徐露迎上来,满脸笑意,“生意火爆的时候,一天接待四五百人。”

    记者了解到,开业仅一个月,万象城的70余家首店销售额便达到了4500万元。

    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超1100个、品牌首店超300家。

    现在,随着市场环境、消费行为的深刻变化,大型购物中心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传统以商品销售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面对消费者休闲、娱乐、社交等需求,大型购物中心要突破传统模式,创新消费场景,优化市场供给,改善消费体验,将文化、旅游、展览、娱乐与购物结合,打造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多重经营空间,努力实现多方共赢、共同发展。

    近年来,以提供新供给为特点的首店经济在全国各地持续升温,以稀缺性和新鲜度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激发城市商圈活力、释放消费潜力提供了新动能。

    周日晚上6点,江苏南京新街口商圈的金鹰购物中心8楼,“火炉家”烤肉店的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店长章炜跑前跑后协助引导客人、安排桌位。“您前面还有十来桌,不如先到商场里逛一圈,关注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排队情况……”从下午4点正式供应晚餐,一直到晚上9点最后一桌客人进店,该店当晚总共有326人进店消费,21桌台面平均翻了5轮,总营收超过5万元。

    这家“火炉家”是今年4月30日刚开出的江苏首店。章炜介绍,从开业第一天起,消费就很火爆,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中午和晚上加起来,客流量常常超过600人,每个月销售额增幅达到25%。

    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南京共开出190家首店,其中1家全球首店、1家亚洲首店、5家中国首店、76家江苏首店,其中一半是餐饮类,还有美妆类、服饰类、零售类、文化娱乐类等,主要分布在新街口、百家湖、元通三大商圈。

    “首店带动了消费增长。今年上半年,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57.5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这些首店所在的商业载体,营业额增幅都在两位数。”南京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处副处长苏炜告诉记者,各大商场在引进首店时,注重特色化、差别化发展,例如在新街口商圈,金鹰国际商城侧重餐饮类,新街口百货商店侧重生活类,德基广场侧重美妆类。各大商圈通过招引不同赛道的“首店”,在全市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不断培育消费新热点。

    突出特色、创新业态,提高供给水平和质量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物。这使得传统实体店面临巨大压力。尽管如此,实体店仍然有充分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与线上购物相比,实体店能够让消费者亲自感受商品或试用产品,并直接获得售后服务,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和亲身体验是无法通过网络实现的。这种体验一旦和首店结合,就会进一步放大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你好,3双运动鞋打折下来,一共是1816元,请到这边刷卡。”周六晚上7点多,位于江苏无锡市惠山区天一新城的悦尚奥莱华灯初上,商场内,某运动品牌无锡首家直营旗舰店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正在结账的顾客吴先生介绍,在抖音和小红书上看见这家店评分高,暑假里打算带孩子出去旅游、运动,便来给全家选购运动鞋。

    “购物体验很好。”吴先生说,约1400平方米的店铺里,装修设计动感炫酷,品类齐全新潮,促销活动折扣力度大,甚至店内营业员还“变身”运动员——满满的运动风让人跃跃欲试。

    无锡悦尚奥莱副总经理张锦平告诉记者,这是该运动品牌今年4月20日新开的首店,开业后单月销售额超2000万元,进店客流12万人次。

    自去年9月开门迎客后,无锡悦尚奥莱已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600余个,其中无锡首店116家,惠山首店215家。占总量超50%的首店,提升了业态,令其迅速成为消费新地标,今年“五一”假期日均客流突破10万人次,上半年销售收入近8亿元,其中,首店占六成。

    在张锦平看来,招引首店,要突出“新颖”“特色”“稀缺”。这家运动品牌首店,既是具有行业号召力的头部企业,又是大众熟知的运动品牌,在推动其他品牌跟进和吸引消费者方面两者兼具。同时,这家首店从店铺装修、门店服务、产品结构等方面都与奥莱的市场定位相结合,精心设置,为消费者带来新鲜体验。

    除了引进品牌首店,各地也在积极创新,探索新业态。

    在重庆江北区观音桥CIC天和里购物中心,有这样一家集合店——深圳免税·全球购线下体验店,店里各类化妆品、酒水等跨境优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消费者通过现场扫码,线上下单,商品从下单到海关放行,最快仅需3分钟。”该店负责人韦锐峰说,这家首店采用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不仅满足消费者对进口商品“可见、可触”的需求,还大幅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丰富了消费业态,激发了市场活力。

    优化服务和环境,助力首店经济持续发展

    发展首店经济,促进消费增长,需要聚焦首店引进、培育、建设等各个环节,形成发展合力。

    重庆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实施消费品牌提质拓展行动,聚力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吸引国际中高端消费品牌落户。各区县立足当地发展特色和资源禀赋,出台支持政策。渝中区不仅在行政审批、活动场地等政策规范及标准限制方面提供绿色服务通道,支持国际知名品牌来渝开设品牌首店,还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集中引进品牌首店,形成集聚效应。

    对于众多首店而言,落户重庆除了看中当地的消费市场潜力,也有优质营商环境的助力:食品安全许可证一周就办下来了,营业执照送货上门……

    南京出台《关于促进首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三方面8条政策措施。包括:构建“首店+”功能体系,推动文商旅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多元渠道,加强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新进入南京的品牌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和首发、首秀、首演、首赛、首展活动。

    苏炜介绍,南京将在两年内发展3家高能级的商业载体,培育吸引首店的土壤,通过“政府+载体+品牌”的合力,共同助力首店落户。下一步,将通过“南京消费发布”等平台以及消费节能活动,为首店推广引流,并积极探索“首店+”概念,通过新店开业、新品发布,做足首店文章。

    专家表示,商业品牌选择一座城市开设首店,就是向这座城市的营商环境投下“信任票”。主动服务“首店经济”落地,无锡推出多项服务举措:加强“事前服务”,畅通证照两办“快车道”,通过云指导、集中指导等方式提前介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开办时间和运营成本;上门“对接服务”,提供证照代办、一对一指导服务,提升准入便捷性、服务有效性、监管精准度,全方位提升服务质效。

    搭建协会平台、建立城市间互访、“组团式”招引外地品牌,也是引进首店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举办的“苏州首店经济发展大会”上,举行了上海、苏州、成都商协会首店经济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重点项目合作签约仪式,还进行了商业载体推介及首店品牌路演。

    “坚持做好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首店经济不断焕新,才能放大品牌特色,充分释放首店魅力,让日益繁荣的首店经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记者姚雪青刘新吾罗珊珊)

    2023-07-26
  • 花钱更问效——102家中央部门公开2022年度部门决算

    25日,随着财政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公布2022年度部门决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拉开序幕。据统计,共有102个中央部门同日“晒”出年度收支“账本”。

    记者查阅各部门决算“账本”发现,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内容包括部门概况、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名词解释4个部分。各部门均公开了收入支出决算总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等9张报表,涵盖部门收支总体情况以及财政拨款收支情况。

    “三公”经费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财政部国库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修改为《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包括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部门公开的说明中,“三公”经费支出既与全年预算数对比,还与上年决算数作对比。

    “这些变化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三公’经费支出的资金来源。”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

    与此同时,中央部门继续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增加了项目绩效自评结果公开数量。数据显示,今年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的数量增长到699个,比上年增加113个。

    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更加充分展示预算资金的产出和效果,有利于促使各部门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在部门评价方面,财政部持续推动改进部门评价工作,督促部门加大对重点民生支出和体现核心职责的事业发展类项目评价力度,逐步实现部门评价重点项目全覆盖。

    在财政评价方面,今年,财政部共确定52个项目开展财政重点评价;选择40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22年度中央决算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参阅,报告数量比上年增加4个,涉及资金500多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表示,持续加大部门绩效信息公开力度,一方面,向老百姓交出“明白账”,是打造阳光财政的必要之举;另一方面,也推动相关部门及其下属单位,更加重视提升工作绩效。

    近年来,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中央部门“账本”晒得越来越细,查阅也更加便捷。中央部门公开的决算信息除了发布在各部门官方网站外,公众还可以通过登录财政部网站“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专栏集中查阅。

    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中央部门在公开决算后,还将督促、指导所属单位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公开单位决算。

    “今年是中央部门连续13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已形成了较成熟规范的做法,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信息。”汪德华说,下一步,要通过社会各界努力,进一步用好公开的信息,进一步推动打造阳光财政。

    2023-07-26
  • 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超三千八百万吨 完成预计旺季收购量约六成

    本报北京7月24日电(记者杜海涛)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截至7月2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超3800万吨,完成预计旺季收购量的六成左右。




    当前小麦收购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收购进展总体顺利。新麦上市初期,部分主产区出现持续阴雨天气,上市时间较常年有所推迟,收购进度也略慢一些。近期小麦收购进入集中上量阶段,日均收购量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目前收购进度与近些年同期基本相当。二是市场购销较为活跃。面粉加工、饲料、储备等企业抢抓粮源,以满足自身生产经营需要;贸易企业积极采购、增建库存,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农民择机择价售粮,小麦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三是收购价格稳中有涨。新麦开秤价格为每斤1.35元左右,目前主产区收购均价为每斤1.39元左右,农民售粮收益更有保障。预计后期小麦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基本不会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

    为切实做好今年夏粮收购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提前召开工作会议、印发收购通知,对夏粮收购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通知,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推广预约收购,提高粮食收购工作效率,让农民少排队、快售粮。各地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细化措施、压实责任,河南、安徽等省份出台针对性政策应对降雨影响,取得积极成效。

    2023-07-25
  • 基金费率改革,各方怎么看?

    想投资又没有经验怎么办?购买基金往往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跟股民相比,“基民”的烦恼多一项:无论自己赚不赚钱,给基金经理的管理费不能少。赶上行情不好时,难免心生怨气。

    如今,事情开始有了变化。证监会7月8日制定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将监管引导推动与行业主动作为相结合,指导公募基金行业稳妥有序开展费率机制改革,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业机构合理调降基金费率。

    随后,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等大型基金公司相继宣布降低旗下公募基金产品管理费及托管费并同步更新产品协议。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正式启动。

    此次费率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市场各方怎样看待?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就相关话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费率降低——

    基金公司密集发布公告

    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的基金又称“公募基金”,是普通居民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十分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全国公募基金数量10890只、基金规模27.77万亿元,基金管理人156家。其中,股票基金2052只,混合基金4717只,债券基金2115只,占据大头。此外,货币市场基金、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亦达数百家。

    本轮公募基金调降管理费和托管费,力度较为明显。

    固定费率直接下调。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公告中称,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需求,降低投资者的理财成本,公司决定自2023年7月10日起,调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费率及托管费率并对基金合同有关条款进行修订。相关文件显示,此次调整涉及“易方达成长动力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等90只产品。相关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普遍由1.5%调降至1.2%,托管费率则从0.25%降至0.2%。

    浮动费率收取更加灵活。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将相关产品基金合同生效3年后的管理费计提标准调整为:当基金份额累计净值增长率高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时,基金的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1.60%年费率计提;等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时,基金的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1.20%年费率计提;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时,基金的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0.80%年费率计提。其中,2023年7月10日(含)至8月20日(含)的过渡期间,适用的年管理费由2.00%调整为1.60%。

    “长期以来,‘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等都是国内基金市场的痛点。这其中,管理费怎么定、标准定多少、浮动怎么调,不仅是广大投资者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行业持久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本报记者说,整体看,此次公募基金费率调降后,投资者在基金管理费和托管费方面的支出每年从1.75%左右降低至1.40%左右,节省幅度达0.35%,相当于一年的活期存款利息。假设一位投资者持有的基金总额为10万元,那么相关费率调降后其每年获得的让利优惠为350元。

    曾刚说,基金费率调降,意味着以投研能力和数字化能力为支撑的服务成为公募基金未来需要重点拓展的领域。其中,投资水平高、成本控制力强、合规风控好的公司更具竞争力。

    据了解,在降低管理费和托管费之外,此次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还有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证券公司交易佣金制度、完善基金销售环节费用收取、支持中小基金公司降本增效等。

    反馈积极——

    业绩水平依然最受看重

    管理费降了,投资者怎么看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投资者普遍反馈积极,但业绩水平仍然最受看重。

    很多人认为应该抓住费率调降的利好。“公募基金在我的投资中占比近三成,从过往情况看回报还不错。现在管理费如果更低,我会考虑再增加一些资金,用于购买那些管理团队实力较强的基金产品。”家住湖南株洲的何璐对本报记者说,与自己直接购买股票相比,基金产品具有种类丰富、风险适中、省时省心等优点。此次调降费率具有较强的持续性,顺应了普通投资者的心声,给基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我想,这不仅客观上增加了基金产品的吸引力,也将促进基金经理提高竞争意识和服务水平。”

    也有人担心管理费降低会影响基金经理的积极性。山东菏泽的退休工程师张红军每个月都会购买某基金旗下的一些债券型或者混合型基金产品。在张红军看来,这些基金产品能够提供较高的收益率,并且具有较低的波动性。“我其实不指望靠基金发财,只是希望能够借助基金收益来维持舒适和安心的生活。管理费下调后,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收入短期内肯定受影响。我担心的是他们会不会因此降低积极性。”他说,将密切观察基金公司的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更多人还是表达了“基金业绩本身更为重要”的态度。

    在浙江从事影视工作的张合理明确表示,“收益率”才是自己关注的焦点。“虽然管理费调降是好事,但我买基金就是为了长期持有,并不会经常换仓或者赎回。对我投资影响更大的还是基金产品本身的业绩回报和波动风险。”张合理坦言。

    刚刚步入职场的杜华辰也持类似态度。“管理费和托管费总共0.35%的调降幅度并不算小。相比积蓄还不多的年轻人,年龄大、积蓄足、持仓多的人可能对这种降费感受更明显一些。”杜华辰说,自己更在意基金的申赎成本能否进一步降低、收益率能否真正提高,以便自己这样的理财新手“入门”,争取更高一点的投资回报。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外经验看,基金管理费水平持续下降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也是一个长期趋势。“在我国,投资者购买基金要支付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等多项费用。按全国现有公募基金规模计算,此次基金公司下调管理费和托管费每年预计可以向基民让利120亿元以上。”他说。

    鼓励竞争——

    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证监会强调,监管要始终坚守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人民性,持续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赵锡军认为,此次改革带来三方面利好:第一,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行情欠佳时“基民亏钱,经理稳赚”的情况,让投资者有更多获得感;第二,进一步吸引险资、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通过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强化“理性投资”氛围;第三,鼓励基金公司和从业者切实提升自身投资水平,实现更加充分的竞争。

    “基金费率怎么确定是个需要认真权衡的问题。如果固定费率过高,基金经理稳赚不赔,就难有做优业绩的动力;如果完全依靠浮动费率,则容易造成基金经理‘冲短期业绩’,加剧投机炒作氛围。”赵锡军说,改革后,哪家基金通过实际业绩形成了良好口碑,哪家的规模就会越做越大。通过持续、有效地扩大规模,即便在费率降低的情况下,基金公司收入总额也会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基金公司需要更多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中寻找投资机会。从宏观层面看,这有利于引导资金更多投向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新兴领域,从而形成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对基金公司来说,稳妥有序开展费率机制改革伴随着更高的从业要求。

    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对本报记者说,通过对公募基金相关费率的改革优化,中国能够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现有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费率制度机制。这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使公募基金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推动行业实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

    “公募基金费率下调,将让重视投资者利益、投研能力扎实、合规风控水平突出的优质机构更具竞争优势。”经雷说。

    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公募基金是中国居民理财的主要方式之一。此次降费,将促使公募基金更加注重通过优质的业绩来提高产品规模,从而能够维持住合理的收入和利润水平。杨德龙告诉本报记者,前海开源基金已将旗下超过总数一半以上权益类基金产品的管理费降到了1.2%。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稳慎推进、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稳步降低行业综合费率水平,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市情、与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费率制度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互相支撑、共同实现。(记者王俊岭)

    2023-07-25

  • 首 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